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 格式:ppt
- 大小:3.57 MB
- 文档页数:12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气温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 掌握气温的测量单位和个人感受温度的差异;3. 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分析气温数据,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2. 利用地图和图表,学会解读和分析气温分布情况;3. 运用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气温影响因素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关注天气、关爱环境的意识;2. 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气温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 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难点:1. 气温分布规律的深入理解;2. 影响气温分布因素的综合分析。
三、教学准备教师:1. 准备相关气温数据和图片;2. 准备教学课件和教学道具;3. 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生活环境。
学生:1. 预习相关知识;2. 准备笔记本和文具;3.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气温变化的图片,引起学生对气温的兴趣,提问:“你们觉得气温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2. 讲解:讲解气温的概念、测量单位和个人感受温度的差异。
举例说明气温对生物、农业、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3. 分析:展示世界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气温分布规律。
提问:“你们发现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如纬度、海陆、地形等。
举例说明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气温。
5. 实践: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如调查当地气温分布、分析气温数据等。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强调气温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知识点,整理笔记;2. 结合自己的生活环境,分析影响当地气温分布的因素;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课堂表现、知识掌握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六年级上册《气温和气温的分布》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湖田中学张晓燕初中地理《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学案例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湖田中学张晓燕一、教学设计综述1、创新点:(1))应用多媒体,提高教学的直观性。
课前下发学案,学生根据学案内容自主学习,提前进行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走进生活,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地理,切实认识地理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关系。
2、教材分析:《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六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中的第二节内容。
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气温的分布规律、气温的变化规律、感受气温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关系。
这是后面学习气候的一个铺垫。
3、教学目标分析:根据新课标要求地理课程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我的教学设计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教学与生活的结合,充分信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拟定本课的学习目标为:(1)能够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候分布规律。
(3)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读出气温变化规律。
4、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气温的分布规律教学难点:(1)绘制气温曲线图;(2)气温分布规律的分析。
学具准备:预习试卷5、学生分析本节课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天气的相关知识,知道了天气要描述的要素之一是气温,通过自己的生活经历也能够感受到气温与自己生活的密切。
这些对于学生的学习会有所帮助。
但是初一学生接触地理的时间不是很长,对于读图能力还很欠缺,因此,要想让学生从图中分析归纳气温的分布规律可能有些难度。
本节课,在解决基础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
6、教学媒体与资源选择:教师的多媒体投影。
7、教学策略:以生为本的教学策略,充分相信学生、依赖学生。
二、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我采用以下环节:创设情境—预习展示—质疑解答—小组讨论——展示成果——练习反馈——总结升华布置作业。
初中地理《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2)掌握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3)了解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气温计,学会正确测量气温;(2)利用地图和图表,分析世界气温分布规律;(3)运用实践活动,探究气温变化的原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2)增强环保意识,关注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2. 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3. 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4. 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5. 气温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2)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3)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1)气温分布规律的解读;(2)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分析。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案例,引导学生了解气温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2. 图表教学法:利用地图和统计图表,分析世界气温分布规律;3.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测量气温,体验气温变化。
五、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教材、地图、气温计、统计图表;2.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气温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课主题。
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掌握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4. 成果展示: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5.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6. 实践环节: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测量气温,体验气温变化。
7.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重点知识。
八、课堂练习(1)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是什么?(2)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是什么?(3)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有哪些?2. 分析下列案例,回答问题:案例:近年来,我国某地区冬季气温逐年升高,导致供暖需求增加。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教案】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气温的概念和测量方法,掌握气温的计量单位和常用的温度转换公式,理解气温的分布规律。
2. 能力目标:能够分析气温的变化原因,掌握气温的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和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气温的概念和测量方法2. 气温的计量单位和温度转换公式3. 气温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一幅气象图,引发学生对气温的认识和兴趣,并让学生观察图中的气温分布情况。
2. 知识讲解(1) 气温的概念和测量方法介绍气温的定义:气温是指空气中分子的热运动所表现出的热量高低。
讲解气温的测量方法:常用的测温工具有温度计和红外线测温仪。
(2) 气温的计量单位和温度转换公式介绍气温的计量单位:摄氏度(℃)和华氏度(℉)。
讲解摄氏度和华氏度的转换公式:℃ = (℉ - 32) × 5/9,℉ = ℃ × 9/5 + 32。
(3) 气温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讲解气温的分布规律:气温随纬度的变化呈现出明显的规律,越接近赤道气温越高,越接近两极气温越低。
介绍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纬度、海洋和陆地分布、海洋暖流和寒流、海拔高度、地形等。
3. 案例分析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气温分布图和相关数据,引导学生分析气温分布的原因,并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特殊气温现象。
4.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城市,收集该城市过去一年的气温数据,并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
学生可以通过互相交流和比较,总结出该城市气温的季节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
5. 总结归纳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气温的概念、测量方法、计量单位和温度转换公式,以及气温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
四、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
2. 设计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的问题,检查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多变的天气,那我们用什么指标反映天气呢?比如让你像天气预报播报员一样告诉我今天福州的天气,你们会怎么说?会说福州,晴,18-23℃。
18-23℃是什么?对是气温。
气温是我们描述天气的很重要的一个指标。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气温的有关知识。
板书: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一、气温与我们气温与我们是息息相关的,我们比较关系一天中的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知道了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我们就知道温度的变化范围。
我们刚说的福州今天的气温是18-23℃。
℃是气温的单位。
18℃指的是今天的最低气温;23℃指的是最高气温;今天温度的变化范围为18-23℃。
教师问:知道气温是如何测量的吗?(同学可能回答温度计或百叶箱,由此进一步问放在什么位置测量,什么时候观测呢?)同学们阅读P50的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1).测定气温的工具是。
2).温度计放置的高度,距离地面米。
3).一天之中,通常观测次,一般是在北京时间_____时、______时、_____时、______时。
教师问:一天观测气温四次,如何计算这一天的日平均气温?a.日平均气温=一日内气温观测值之和÷观测次数根据利用P49页的温度举例子简单演算。
类似的方法,我们可以计算出一地的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b.月平均气温=一月内日平均气温之和÷当月天数;c.年平均气温=一年内月平均气温之和÷月数二、气温的变化我们一般都会感觉到中午会热些,早晚凉些,冬天冷,夏天热。
其实就是气温发生了变化。
那么气温是怎么变化的呢?(一)气温日变化看p51图3.12和图3.13,读出第一幅图中日变化的最高气温和和最低气温分别出现在时候?讲述:a.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注意不是出现在中午12点。
因为中午12点虽然太阳辐射最强,但太阳把热量传递给地面,然后地面把热量传递给大气需大概2小时的时间,所以要到午后2点气温才最高。
此图中最高气温大概是30℃。
《气温和气温分布》的教案及反思教案:《气温和气温分布》教学目标:1.了解气温的概念及其在地理学中的重要性;2.掌握气温和气温分布的测量方法;3.了解气温分布的因素及其影响;4.能够分析不同地区的气温分布图。
5.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气温的概念及测量方法2.气温分布的因素及影响3.气温分布图的分析和解读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简要介绍气温的概念及其在地理学中的重要性,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气温和气温分布的学习积极性。
二、知识讲解(20分钟)1.气温的测量方法:温度计、卫星遥感等。
2.气温分布的因素:纬度、海洋性和大陆性气候、海流、地形等。
3.气温分布的影响:生态环境、农业生产、人口分布等。
三、案例分析(30分钟)1.分发不同地区的气温分布图,让学生分析这些图表的特点和规律。
2.请学生围绕上述因素,结合案例图进行分析和讨论,归纳气温分布的规律,例如高纬度地区气温较低,沿海地区气温相对较稳定等。
四、小组讨论及展示(2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分析一个地区的气温分布。
2.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讨论结果,制作一个简单的PPT或海报,介绍该地区的气温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3.让每个小组向其他小组展示自己的成果,帮助学生加深对气温和气温分布的理解。
五、总结反思(10分钟)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复习关键知识点。
2.针对学生在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解答。
3.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思考和反思,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为进一步的教学提供参考。
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导入部分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对气温和气温分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知识讲解环节,我灵活运用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例如图片、视频等,使得抽象的概念更加形象直观。
在案例分析环节,我设计了一些具体的案例图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发现其中的规律,锻炼了他们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小组讨论及展示环节,学生充分发挥了团队合作的精神,互相讨论、交流和展示自己的成果,提高了他们的沟通和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