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社会诚信缺失的现状、原因及重塑策略

  • 格式:doc
  • 大小:68.00 KB
  • 文档页数:2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生论文

转型期社会诚信缺失的现状、原因及重塑策略

学校:焦作电大博爱分校

类别:中国电大开放专科

年级:

专业:

学号:

姓名:

完成时间:

指导教师:

目录

引言

一、文献综述 (5)

二、诚信的起源和含义 (6)

三、寻找诚信遗产,重塑诚信有望 (8)

四、当前社会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9)

1、“强政府”模式下的缺陷引发诚信缺失 (9)

2、追求利益最大化是诚信缺失的主体动因 (10)

3、学校、家庭对孩子个人诚信的教育的失误 (10)

4、社会制度的监管缺失或不健全纵容诚信缺失 (10)

(1)制度供给不足 (10)

(2)产权制度改革的滞后 (11)

(3)法律法规监督制度的不健全 (12)

(4)民主与法制还不够完善 (12)

五、社会诚信问题的重塑策略思考 (12)

1、加强政务诚信建设,是诚信建设的基础工程和先导工程 (13)

2、树立现代诚信观念,加强诚信宣传,形成诚信文化 (13)

3、建立和完善诚信法律法规,通过制度化手段构建诚信体系 (14)

4、构建多层次信用服务机制,培育社会化信用服务组织 (15)

结论 (16)

参考文献 (17)

转型期社会诚信缺失的现状、原因及重塑策略

姓名:

完成时间:

【摘要】当前中国社会处于剧烈的社会转型期,政府诚信缺失现象比较严重,从而制约了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政府失信存在政治思想和制度建设两方面的原因,政府失信有着严重危害,现代政府诚信的要义是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实现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和社会服务职能的过程中,应该做到诚实不欺,信守诺言,通过自己的行为体现对公众的忠诚,并得到公众的认可。最后,转型期政府诚信重塑的途径是:对公务人员加强以道德为支撑的诚信施政理念教育;规范行政管理体制,强化依法行政的观念;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完善行政监督制度,加强对政府权力的监督制约;健全行政责任追究赔偿制度,加强对失信行为的惩罚和追究论文下载。诚信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当今中国的诚信缺失现象与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有关。文章认为,通过塑造政府诚信和大型国企诚信、转变国民的思想基础、推动社会的自我修复功能、建设“社会诚信”体系及加强法制建设等措施,可以重塑优良的“社会诚信”环境。]一方面,要在教育管理、教学实践过程中遵守诚信原则,要对受教育者进行诚信道德教育;另一方面,要从建立全国通用的企业和个人信用征信及查询系统、加大失信成本、完善法律等方面来强化社会诚信。

【关键词】诚信缺失转型期对策改善

绪论

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范畴的优良品质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对社会诚信问题的系统研究是从20世纪初开始的。20世纪初,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开启了诚信问题的研究,齐美尔认为信任是社会中最重要的综合力量之一①,他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齐美尔去世

后,信任的研究几乎被遗忘,直到20世纪70年代,信任问题重新得到国内外各学科学者的关注和研究。特别是近年来,在中国经济、文化、人际、制度等多个领域出现了社会诚信缺失的现象,不同领域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社会诚信缺失的原因及分析。

一、文献综述

我国学者对信任问题的系统研究始于20 世纪 80 年代,现实生活中的“社会诚信”问题引发了的国内学者对信任问题的普遍关注。总体看来,学者们充分肯定了信任维系社会的稳定的功能及其在当代的价值。

在经济学对社会诚信问题的研究方面,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他《道德情操论》一书中就有研究信任和人类经济行为的关系,他认为,经济活动是建基于社会习惯和道德基础之上的,如果离开了这些习惯和道德,人们之间的交易活动就会受到重大的影响,交易的基础就会动摇。

文化价值观取向方面,日裔美藉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中,提出了信任是来自道德传统的伦理习惯,是本社会共享的伦理道德的产物,信任由文化决定,它产生于宗教、伦理、习俗等文化资源。福山认为中国、法国、意大利、韩国是低信任度国家,日本、德国、美国是高信任度国家,并且他通过大量数据指出信任对经济的巨大影响力。

从人际关系层面来讲,社会学家詹姆斯·科尔曼在《社会理论的基础(上下册)》一书中,把人际信任关系化约为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的关系,信任的存在与个人自我利益最大化的假定密切相关,并认为理性和情感是人际信任中的两个重要维度,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越来越多的社会关系都以认知性信任而非情感性信任为基础。

制度对社会诚信的影响在于,制度作为人们相互交往过程中的一种行动机制,使人与人之间能产生合理的相互预期与认同[1]。可以说,制度信任的关键是组织成员对制度或规则所达成的共识,依赖于成员对制度和规则认同和内化的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说,制度信任的内涵是对社会制度的信任,也就是“制度规范行为”,因而人之所以讲究信任,就在于受到法规制度的制约不敢做出违背信任的行为,或者是因为某些制度环境比其他制度环境更有利于信任的产生[1]。

在对信任的相关研究中,有学者认为信任从传统文化、习俗、宗教中产生,有学者认为信任可以通过理性的利益算计来获得,有学者认为可以从法律和制度方面来规范。本文从制度经济学这一根本视角,结合社会学、行为学、心理学对社会诚信缺失的原因进行综合性分析,并结合近期社会调查数据指出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期缩面临的诚信问题,提出了转型期社会诚信重塑的思考及策略。

二、诚信的起源和含义

二千多年前,《易经》中就有“忠信所以进德也”,《礼记》中的“不宝金玉,而以忠信为宝”,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较早将“诚”与“信”

连用,在《管子·枢言》中,他说:“先王贵诚信。诚信者,天下之结也”,认为君王能得人心,贵在诚信;正因为有了诚信,才能集结人心、团结天下。

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诸侯割据,战乱连年。刚刚建立的封建社会,面临着意识形态的破旧立新问题。“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②,尧舜禹时期的原始社会,人们都以道德为准绳;夏商周奴隶社会,君主们靠智谋来竞争;而春秋乱世,诸侯都凭军事实力来比拼。在这样一个政治上割据、军事上纷争、文化上百家争鸣的时代,一些思想家认为,重新树立道德准绳有着迫切的重要性,于是,他们大力呼吁诚信。孔子说“人无信不立”;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墨子则说:“言必信,行必果。”

那么,中国封建社会中的诚信有些什么含义呢?可以参考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诚信的解释。他说,“诚,信也;信,诚也。”二者互训,互相释义。诚实,就是守信用;守信用,就是诚实。

总的说来,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上产生了个人、社会的道德诚信。此后的数千年里,在世界范围内,随着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两次革命浪潮推动了经济基础的变革和上层建筑的创新。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完成之后,道德诚信已不再是人们生活的主题,经济诚信取而代之。在西方社会,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