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概论教案1516
- 格式:doc
- 大小:17.05 KB
- 文档页数:4
机电一体化概论教案教案标题:机电一体化概论教案目标:1. 了解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 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3. 培养学生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兴趣和创新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目标一:了解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教学内容:1. 介绍机电一体化的定义和基本原理;2. 分析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其对各个行业的影响;3. 讨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领域和前景。
教学步骤:1. 引入教学内容,提出机电一体化的概念和意义;2. 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3. 学生报告小组讨论结果,进行课堂展示和讨论,引导学生形成对机电一体化概念的共识;4. 利用多媒体资料、案例等资源,介绍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历程;5. 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总结,明确机电一体化技术对行业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二: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教学内容:1. 分析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工业制造、交通运输、能源等领域中的应用案例;2. 探讨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保障运行安全等方面的作用;3. 介绍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智能化制造、智能交通等领域的发展趋势。
教学步骤:1. 引入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的兴趣;2. 分组讨论,让学生就一个具体行业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案例展开研究;3. 学生报告小组研究成果,进行课堂展示和讨论,以加深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的理解;4. 利用多媒体资料、实物展示等方式,展示机电一体化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案例;5. 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总结,明确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价值和重要性。
教学目标三:培养学生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兴趣和创新能力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了解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特点和功能;2. 引导学生分析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创新方向;3. 鼓励学生进行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和创意表达。
教学步骤:1. 引入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特点和功能;2. 利用课堂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分析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创新方向;3. 引导学生进行课堂互动,讨论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思路和创意表达;4. 组织学生进行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的实践活动;5. 学生展示并评价彼此的作品,鼓励创新和分享。
机电一体化1.概论第一篇:机电一体化1.概论1序言及概论序言一、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初步了解什么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呢?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在生产、制造机电一体化产品过程中使用的各种现代先进的技术。
那么哪些是机电一体化产品呢?日本学者高森年在他的著作中说:“当今世上只要是使人感到比较灵活、灵巧便利的机械都是基于机电一体化技术制造的,这样的说法毫不过分。
”因此可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想象。
实际上,机电一体化在家用电器、各种车辆、工厂设备、航天航空等各种领域、场所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如家用照相机、全自动洗衣机、无人驾驶的汽车、全自动的玩具小车、工厂化流水线作业设备、航天器、火星探测器及机器人等。
综上所述,机电一体化产品是机械装置和电子装置的有机结合而形成的。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等互相结合的各种技术的统称。
二、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优越性列举出一系列实例后,这些机械都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由此可见机电一体化产品在各行各业都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
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机电一体化产品有逐步取代传统机电产品的趋势,这完全取决于机电一体化技术所存在的优越性和潜在的应用性能。
这些机电一体化产品,它们有哪些优越性呢?它比一般机械产品及传统机电产品突出的优越性具体体现在:(1)精度提高机电一体化产品大都具有信息自动处理和自动控制功能,其控制和检测的灵敏度、精度以及范围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通过自动控制系统可精确地保证机械的执行机构按照设计的要求完成预定的动作,使之不受机械操作者主观因素的影响,从而实现最佳操作,保证最佳的工作质量。
数控机床的加工精度比一般手工操作的机床的加工精度大大提高。
(2)功能增强机电一体化产品跳出了机电产品的单技术和单功能限制,具有复合技术和复合功能,使产品的功能水平和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
机电一体化产品一般具有自动化控制、自动补偿、自动校验、自动调节、自动保护和智能化等多种功能,能应用于不同的场合和不同领域,满足用户需求的应变能力较强。
课程定位❖《机电一体化技术与系统》课程是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必修课。
❖是学生经过三年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学习之后,带有总结意义的一门综合性设计课程。
❖在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以机械设计为主线,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从整体角度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思想、原理、方法和程序。
学习方法❖1、认真听课❖2、参考教材自学❖3、网络自学和自测检查❖3、认真实验,主动参加自选实验❖4、积极参加讨论和完成作业(可以网络提交)课程的考核办法❖理论课:百分制❖闭卷考试70% 平时成绩30%❖平时成绩:课堂效果、作业效果、❖网上答疑、实验效果机电一体化信息科学机械学电子学第1章 概论❖ 1.1 概述❖ 1.2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 ❖ 1.3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发展趋势美国《技术评论》认为,有十种新兴技术在不远的将来会产生巨大影响:无线传感器网络;可注入组织工程;纳米太阳能电池;机电一体化技术;分子成像;纳米印刷刻蚀;软件保证;糖原组学;量子密码术。
1.1 概述1.1.1 引言机电一体化一般包含机电一体化技术和机电一体化产品(系统) 两层含义。
1、 机电一体化技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将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控制技术等在系统工程基础上有机地加以综合,以实现整个系统最佳化的一门新科学技术。
2、 机电一体化产品:新型机械与微电子器件,特别是微处理器、微型机相结合而开发出来的新一代电子代机械产品。
权威定义:❖ 起源:日本,20世纪70年代; ❖合成词:Mecha —tronics 。
它取英语Mechanics(机械学)的前半部和Electronics (电子学)的后半部分拼成一个新词;❖(ASME)由计算机信息网络协调与控制的用于完成包括机械力、运动和能量流等动力学任务的机械和(或)机电部件相互联系的系统。
理解:❖机电一体化不是机械与电子简单的叠加,而是在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应用技术❖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系统)有:数控机床、机器人、汽车电子化产品、智能化仪器仪表、电子排版印刷系统、CAD /CAM 系统等。
《机电一体化概论》教学内容第一章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教学目的】弄明白学习机电一体化的重要性,掌握机电设备的发展方向,弄懂机电一体化基本涵义及各部的作用与功能。
【教学内容】1、机电一体化的定义;2、机电一体化的相关技术;3、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前景;4、机电一体化的应用实例。
第二章机电一体化中机械系统部件的选择与设计【教学目的】认识在机电一体化设备中,机械技术方面的特殊要求,了解机械三大系统:传动系统、导向机构、执行机构各自的特点和要求。
【教学内容】1、概述;2、传动机构;3、导向与支承机构;4、机械执行机构第三章机电一体化中微型计算机控制系统及接口设计【教学目的】掌握控制系统的一般设计思路的系统总体方案确定、控制算法确定、微型计算机的选择、系统总体设计、软件设计的注意事项。
掌握微机基本构成,即CPU构成及各部分作用,微型计算机构成,微型计算机系统构成及各部分作用,掌握微型计算机的分类和各类的特点。
【教学内容】1、控制系统的一般设计思路;2、机电一体化中的微型计算机系统;3、单片机控制系统的设计;4、执行元件的功率驱动接口。
第四章机电一体化中传感器与微机的接口技术【教学内容】1、传感器前级信号的放大与隔离;2、信号在传输中的变换;3、传感器与微型计算机的接口;4、传感器的非线性补偿。
第五章机电一体化中伺服系统设计【教学目的】掌握步进电机的概念、拍的概念,三相三拍步进电机的工作原理,双三拍步进电机的工作原理;掌握步进电机的特点。
【教学内容】1、概述;2、步进电机的驱动及其控制;3、直流伺服驱动及其控制;4、交流伺服驱动;5、控制方式的选择及应用实例。
第六章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及应用实例【教学目的】掌握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一般设计开发步骤,掌握生产节拍的要求、机械系统的配置、控制系统配制、故障报警系统的配制要求。
【教学内容】1、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开发步骤;2、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应用实例1;3、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应用实例2。
机电一体化概论教案教案标题:机电一体化概论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为学生提供机电一体化概论的基础知识和理解,使他们能够了解机电一体化的概念、原理和应用领域。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认识到机电一体化在现代工程中的重要性,并了解其在自动化、机械制造和电子工程等领域的应用。
教学目标:1. 理解机电一体化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了解机电一体化在自动化、机械制造和电子工程等领域的应用。
3. 能够分析和评估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优势和局限性。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重点:1. 机电一体化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机电一体化在自动化、机械制造和电子工程等领域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分析和评估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优势和局限性。
教学准备:1. 教材:《机电一体化概论》。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3. 实验设备:机电一体化实验装置(如果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些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应用案例,引发学生对机电一体化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对机电一体化的理解和认识。
二、讲解机电一体化的概念和基本原理(15分钟)1. 通过讲解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介绍机电一体化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强调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优势,如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等。
三、讨论机电一体化在自动化、机械制造和电子工程等领域的应用(20分钟)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研究一种领域中机电一体化的应用案例。
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四、分析和评估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优势和局限性(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优势和局限性,并进行讨论。
2. 指导学生分析不同应用场景下机电一体化系统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五、课堂练习(15分钟)1.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2. 收集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评。
六、总结与延伸(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
《机电一体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理解机电一体化定义、机电一体化的作用、成熟的机电一体化系统,以及机电一体化的未来展望。
了解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机械部分、检测部分、控制器部分、执行装置和接口部分的知识,以及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典型应用。
为专业课的学习和进一步深造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掌握必要的基本技能。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讲授和学习使学生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四个方面:机械本体,计算机控制,检测及传感器,执行机构。
以机电产品作为整体或系统的角度,来培养、锻炼相关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素质,使学生初步具备机电结合产品的分析与设计技能,为今后从事机电一体化领域的研究、开发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素质目标:使学生具有质量意识,产品竞争意识。
工作要系统化、规范化。
具有团队精神,协调工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全局观念意识。
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开拓与发展新技术、新项目的精神。
二、课程设置说明机电一体化是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由多种技术学科相互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边缘性技术学科,所涉及的技术领域非常广泛。
要深入进行机电一体化研究及产品开发,就必须了解并掌握这些技术。
概括起来,机电一体化共性关键技术主要有:传感检测技术、信息处理技术、控制技术、伺服驱动技术、机械技术和系统总体技术。
教学内容瞄准最新技术与发展,教学方法是和技术特点和学生学习需要,增设实践性教学环节。
并为后续课程和从事专业技术打下基础。
三、课程性质《机电一体化概论》是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课,内容主要包括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关键技术与原理等基础知识,以及机电一体化单元技术、机电一体化系统分析与综合设计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机电一体化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熟悉机电一体化单元技术的接口和运用,了解典型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结构、性能和特点,通过学习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原理和综合集成技术,能够把各项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简单的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分析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