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工作方法采样
- 格式:ppt
- 大小:810.00 KB
- 文档页数:55
野外采样调查工作方案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在我的笔记本上,笔尖轻轻触碰到纸面,我开始构思这个野外采样调查工作方案。
让我梳理一下整个工作流程,确保每一个细节都不遗漏。
一、项目背景及目标1.了解项目的起源,那是一个关于生态环境监测的政府项目,旨在掌握某地区生态环境变化情况。
2.目标明确,我们要在一个月内完成对该地区植被、土壤、水质等方面的采样调查,为政府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二、工作团队组建1.挑选团队成员,他们需要具备生物学、地理学、环境科学等专业背景。
2.确定团队分工,有人负责植被采样,有人负责土壤采样,还有人负责水质采样。
三、野外采样准备1.准备采样工具,包括采样袋、采样铲、水质检测仪器等。
2.准备采样地点,通过地图软件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采样点。
3.准备采样路线,确保团队成员能够顺利到达采样点。
四、野外采样实施1.第一天,我们来到了一片茂密的森林。
团队成员各自分工,我开始记录植被类型、分布情况。
2.第二天,我们来到了一片开阔的草原。
这里的地形较为复杂,我们需要更加细致地观察植被和土壤。
3.第三天,我们来到了一条清澈的河流。
水质采样工作进行得较为顺利,我们收集了水样,准备带回实验室分析。
4.采样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各种困难,比如天气恶劣、地形复杂等。
但我们始终坚持,因为我们知道,这些数据对于项目的重要性。
五、野外采样结束,实验室分析1.将采集到的样本带回实验室,分别进行植被、土壤、水质等方面的分析。
2.分析数据,找出规律,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
六、成果整理与提交2.制作图表,将数据以图形的形式展示,便于政府领导阅读。
3.提交成果,等待政府验收。
2.反思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3.评估项目成果,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在整个野外采样调查过程中,我们团队成员相互支持,共同克服了各种困难。
每一个采样点,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
每一个数据,都凝聚了我们的汗水。
虽然项目已经结束,但我们的环保使命仍在继续。
.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野外工作方法一.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布点原则以区内景观条件、地质及地球化学特征为依据,并根据任务书要求完成本次布点:⑴以1:5万地形图为工作手图,采样密度控制在6-8个点/Km2以内,一般按每平方公里不少于7个点/Km2布置。
主水系中均不布点,特别难以通行区可适当放稀布点。
样点分布力求最大限度控制汇水域,兼顾样点均匀一、水系沉积物布点原则合理布设。
⑵采样点主要布置在地形图上可以辨认的最小水系(>300m)即一级水系口上,对长度大于500米的水系,应溯源追加布点,二三级水系可适当控制。
对原1:20万区域化探采样点应进一步布点。
⑶最上游的采样点控制汇水域面积不小于0.125km2,不大于0.25km2,要求每个样点都应控制一片特有的汇水域,力求采样点控制汇水域面积的均匀性。
⑷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控制及机械布点,布点时尽量兼顾减轻劳动强度,采样点尽量布置在易通行处。
⑸在自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使95%以上的小格内都有样点分布,不得连续出现五个以上的空白小格。
⑹综合考虑上述原则的基础上,剔除不布样点格子之后,布点大格总数135个。
测区平均采样密度7。
1/km2,采样总面积113km2。
设计采样点805个,样品931件(12元素),布点情况见表12。
采样大格编码、布点、分配一览表表12二、样品编号1、在放大1:5万地形图上,以高斯坐标网线划分成1Km2的采样大格,大格编号顺序从左到右,自上而下依次编排;每个大格再以奇数方里网为界,划分成0.25Km2的四个小格,编号顺序从左到右,自上而下划分为a、b、c、d,每个小格有两个样点时,按从上而下的顺序,以阿拉伯数字脚注,如8A2 为第8大格A小格2号样品。
采样点预先设计标绘于地形图上。
2.含重复采样格子确定,在考虑图幅中均匀分布和不同地质构造单元的前提下,预先随机确定重复采样格且随机确定一重复样点。
实际采样43个样品为一批,其中随机留取7个号,3个插入重复分析样品,4个供实验室插入二级标样作质量监控,以衡量各批次间的分析偏差,每个1:5万图幅内随机抽取一批,供实验室插入12个一级标样。
野外调查取样工作计划范文一、任务背景野外调查取样是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重要研究方法,也是野外科学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对野外环境和生物样本的采集、分析和研究,可以深入了解自然界的规律和生物多样性,为生物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因此,野外调查取样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任务目标1. 对目标调查区域的生物资源进行系统、全面的调查,了解其物种组成、数量分布、生境状况等情况;2. 采集样本并进行标本制作,为后续研究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依据;3. 了解目标调查区域的自然环境状况,包括气候、地貌、土壤、植被、水体等方面的情况;4. 分析野外调查取样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三、调查区域选择1. 调查区域位于XXX省XXX市的XX县境内,面积约为XXX平方公里;2. 该地区地理位置优越,自然环境复杂多样,适宜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和环境状况评估;3. 调查区域内包含多种生境类型,如山地、丘陵、湿地、水域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四、调查内容和方法1. 生物资源调查(1)野生动植物的野外观察和调查,包括物种鉴定、数量统计、分布状况等;(2)采集标本,包括植物标本、昆虫标本、鸟类标本等,制作标本并进行编号、分类、保存;(3)使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如红外相机、声纳等设备,进行对目标动植物的远程监测和调查;(4)使用无人机等航空设备,进行大范围的生物资源和生境调查,获取高清晰度遥感数据。
2. 自然环境状况调查(1)对调查区域内的气候状况进行监测和记录,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量等;(2)对地貌、土壤特征进行实地考察和采样,进行物理化学分析;(3)对植被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包括植被类型、植被覆盖度、植被分布图绘制等;(4)对水体状况进行监测,包括水质参数、水生动植物种类情况、水域形态等。
五、调查取样方案1. 生物资源调查取样方案(1)设立多个野外观测点,对不同生境类型进行监测和采样;(2)对目标动植物进行有计划的采集和标本制作,保证标本的全面性和充分性;(3)遵守生物资源采集的相关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确保采样活动不会对目标物种造成伤害或影响;(4)采用GPS定位技术,对采样点进行准确定位和记录。
野外采样小结野外采样是地质科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采样可以获取到宝贵的地质样品和数据,从而深入研究地球历史和地质过程。
在进行野外采样时,需要做好准备工作,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并注意安全,以确保顺利完成任务。
野外采样前需要做好事前准备工作。
在选择采样地点时,需要对地质背景和采样目标做一定的了解,确定需要采样的地层和地质特征,以便于采样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同时,要查阅有关资料和文献,了解采样地点的地质历史和研究结果,从而更好地指导采样工作。
在采样装备的选择上,需要根据采样目标和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工具和设备,包括打桩器、铁锹、岩石锤、手电筒等工具,以及必要的防寒、防晒、防雨和安全装备。
在进行野外采样时需要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野外工作环境多变,需要面对各种疲劳和压力,所以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作息规律,做到科学合理的饮食和充足的睡眠,增强体力和抵抗力。
此外,在采样现场要注意保持清醒和专注,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安全操作要求,不随意改动和擅自尝试新的方法,以免影响采样结果和个人安全。
野外采样中需要注意安全问题。
在野外工作中,可能会面临各种危险,如崖边、悬崖、坑洞、水潭等地形和地貌,需要时刻保持警惕。
在选择采样点时,要考虑周围环境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避免选择危险地点。
在采样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安全,避免受伤和感染。
如采样地形复杂或有危险潜在的地区,可以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如固定绳索、佩戴安全带等,确保自身的安全。
采样结束后,需要对采样样品进行储存和处理。
采样样品要及时标识和记录,包括地层信息、采样方法和采样地点等相关信息,以便于后续的分析和研究。
在储存过程中,要采取措施保证样品的完整性和稳定性,避免样品的损坏和信息的丢失。
同时,采样结束后,要对现场进行清理和恢复,保持现场的整洁和原貌。
总之,野外采样是地质科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采样可以获取到宝贵的地质样品和数据,为地质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在进行野外采样时,需要做好准备工作,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并注意安全,以确保顺利完成任务。
野外取样实践报告
一、项目概述
本次野外取样实践是为了了解野外环境中各种生物样本的采集方法,培养学生野外观察和采集样本的能力,同时加深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本次实践活动在XX自然保护区进行,为期三天。
二、取样地点及时间
取样地点:XX自然保护区
时间:20XX年X月X日-X月X日
三、取样对象及方法
1.植物样本
采集方法:对于草本植物,将整株连根整体采集;对于乔木,采集带有代表性的枝叶和果实;对于蕨类植物,采集具有孢子囊的叶片。
采集工具:植物铲、剪刀、手套等。
2.昆虫样本
采集方法:使用昆虫网捕捉;对于固着在树干或岩石上的昆虫,使用刷子轻轻将其刷入收集瓶中。
采集工具:昆虫网、收集瓶、刷子等。
3.土壤样本
采集方法:在不同生境中,利用土钻取样,将0-20cm深度的土壤装入自封袋中。
采集工具:土钻、自封袋等。
四、样本处理和保存
1.植物样本:现场拍照并记录采集地点、时间和生境信息,将植物平铺在报纸中,加入干燥剂,压制晾干。
2.昆虫样本:现场拍照并记录采集地点、时间和生境信息,将昆虫放入杀虫剂瓶中,带回实验室制作标本。
3.土壤样本:现场记录采集地点、时间和生境信息,带回实验室进行理化性质和生物多样性分析。
五、心得体会
通过本次野外取样实践,我们亲身体会了野外工作的艰辛,了解了生物样本采集的基本方法,培养了野外观察和采集的能力。
同时也加深了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意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野外地质勘查工作程序及注意事项野外地质勘查是指在野外环境下,对地质资源进行各项调查和勘查的工作。
这项工作需要严密的程序和注意事项,才能够确保勘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下面将介绍野外地质勘查的工作程序及注意事项。
一、野外地质勘查工作程序1.确定勘查区域确定勘查区域是野外地质勘查的第一步,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勘查目的、勘查范围、工作条件、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
同时,还需要仔细了解勘查区域的地质和矿产资源条件,对勘查目标和方法做出明确的规划。
2.实地调查确定勘查区域后,需要对现场进行实地调查,包括野外地质地貌、地层、构造地貌、矿床类型、矿物组成等信息。
此外,还需了解当地的矿产资源开采情况和相关法律法规等情况。
3.野外取样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勘查区域进行取样工作,采集样品包括岩石样品、土壤样品、水样、矿物样品等。
采样要注意采样的方法、数量、代表性,同时需做好相应的标识记录、分类保存等工作。
4.制定勘查方案在实地调查和采样工作完成后,需要将相关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制定出勘查方案。
勘查方案应包括勘查目标、勘查范围、勘查方法、采样方法等内容。
5.勘查操作根据制定的勘查方案,进行相应的勘查工作,包括测绘、地理、地理化学、地球物理勘查等。
在勘查过程中应注意人员安全和环保等问题。
6.勘查报告勘查完毕后,应颁发勘查报告,撰写报告时应注意遵守相应的标准和法律法规,报告应包括勘查工作的结果、分析、结论等内容。
二、野外地质勘查注意事项1.人员安全野外地质勘查中需要进入山林或矿区等复杂环境下进行工作,要注意人员安全,特别是防止发生自然灾害事故和野生动物袭击等情况。
2.环保应注意不破坏当地生态环境,不污染环境资源,避免采样和实验等损害环境的行为,同时做好现场环保措施及垃圾处理等工作。
3.法律法规在野外地质勘查工作中,应遵守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如安全生产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
4.技术标准采集样品时,需要履行相应的技术标准,确保样品的代表性和准确性。
浅谈农业地质的几点工作方法农业地质是研究大农业生长的地质背景,农业土壤地质以及促进农业发展的农用矿物岩石应用的学科。
农业地质的工作方法在农业地质中占有重要地位。
俗语说的好“蛮干不如巧干”下面就谈几点农业地质的工作方法,以便于以后更好的开展农业地质工作,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与国际接轨。
标签:农业地质调查的工作方法;野外取样;样品加工;样品测试;注意事项首先农业地质调查的首要工作研究方法是野外取样。
1.采样准备1.1组织准备、编写详细工作方案,由具有野外调查经验且掌握土壤采样技术规程的专业技术人员,后勤人员,质控人员等组成采样组,明确分工,责任到人,采样前需要组织学习有关技术文件,了解监测技术规范。
1.2资料收集收集包括监测区域土壤类别、成土母质等土壤信息资料,收集工程建设或生产过程对土壤造成影响的环境研究资料,造成土壤污染事故的污染物的毒性、稳定性以及如何消除等资料,土壤历史资料及相关法规,监测区农业生产排污、化肥农药施用情况资料,气候资料、水文资料以及监测土壤利用及演变过程方面的资料等。
1.3布点设计及勘查在现场勘查之前,根据调查目的进行设计,确定监测点位编制方案。
通过现场勘查最终对理论布点检验,并制定方案。
利用GPS校正布设监测点,进行土壤样采集可行性勘查调整。
1.4采样注意事项1.4.1采样点不宜设在田边、沟边、路边、肥堆边。
采样现场要剔除砾石等异物及其根系,注意及时清洗采样工具,避免交叉污染。
1.4.2测定微量元素样品必须用不锈钢取土器采样。
1.4.3测定重金属样品,根据污染物的性质采取相应防护措施,避免与人身体直接接触。
1.4.4采集挥发性半挥发性有机物样品时,要防止待测物挥发,注意样品满瓶不留空,降低运输保存。
其次农业地质样品加工方法也是农业地质的一项承上启下的重要工作方法。
2.农业地质样品加工处理的科学规范与否,直接关系到实验室测试结果及后期化探成图,所以精心加工处理农业地质样品为农业地质研究打下牢固的基础。
水系沉积物测量野外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一、取样基本流程1、野外工作第一步:地形图读点,存入GPS第二步:GPS导航到点位第三步:定点,保存点位第四步:采样,过筛,装袋,编号,标记第五步:记录依次完成全天取样工作,并保存航迹。
2、室内基本工作第一步:样品交接第二步:晾晒,过筛,过称(检查样品重量)第三步:航迹检查第四步:自检,互检第五步:项目组抽检(总样品的10%)二、水系沉积物测量基本要求1、基本采样方法:在确认定位准确的情况下,选择有利于细粒级物质聚集的水流变缓处、大石头背后、河道转弯内侧河床底部作为采样部位。
为使样品具有代表性,在每个采样点沿水系或冲沟上下20至30米范围内多点采样,并混合在一起组成一个样。
原则上,点位误差应在100米(以5万测量为参照)范围内,在地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减小误差。
2、记录内容:第一:顺序号(从1依次类推)第二:袋号第三:采样部位(水流变缓处、大转石背后、河道转弯内侧或河床底部)第四:采样位置(该点坐标)第五:采样方法(多点采样)第六:样品特征(细沙或粗砂等)第七:矿化蚀变(比如孔雀蚀变,褐铁矿化等)第八:地质地貌特征(观察样点周围地质地貌现象)3、点位变更及补采样品:野外实际采样过程中,对设计中的布置欠合理的样点,在改变其控制汇水域的前提下,为了采集满足质量要求的样品,可依据实地情况作适当修改。
在当前位置设计中没有布置样品的可酌情补采样品。
实际采样点要及时标注在手图上,划去原不合理布样点。
确因各种因素无法实现采样的采样点,要记录说明。
4、野外现场能过筛的样品要直接现场过筛,将-10目— +80目的物质缩分装入样品袋,其重量大于150g。
现场不能过筛的潮湿样装入布袋,布袋外套上塑料袋带回驻地加工,水中采集的样品要挤干水份,防止水份流出导致样品相互污染,其重量应依据所采样品成份,能确保过筛后-10目—+80目物质重量大于150g。
重复样由不同人、不同时间采用与一般样相同的方法采集,每次采样重量大于300g。
1、1:1万岩屑测量一、野外工作方法1)工具准备土壤测量常用工具用品有:手持GPS、采样锄、地质锤、地质包、样品布袋、防水符号笔、红色标志带、橡皮锤或木锤、分样筛、刷子、秤、纸样品袋、口罩、取样撮箕、笔记本电脑等。
土壤测量常用表有采样记录表、采样质量检查登记表、样品加工登记表、样品加工质量检查登记表、样品送样单等。
在野外采样前,应提前将设计采样线、点位坐标导入GPS。
2)工作布置原则野外工作采用100m×40m的矩形规则网,平均每平方公里采样250个,根据本测区的地质特征,测线南北向布设。
采样部位:采集基岩风化层顶部残积层(采集此类样品时,一般在地表以下15~20cm处采集)或新鲜岩基、半风化岩基及风化岩基的残积粉块、裂隙岩泥(采集这类样品时,一般在直径约1m的范围内敲取3~5块岩石组成一个样品)。
如需对构造裂隙或断裂进行专门研究,则不受采样密度限制等。
岩石测量法样品重量一般为100~200g;裂隙岩泥为20~30g。
,采样时避免各种污染。
3)测网布设、采样点定位、采样及编录规则测网基线一般在现场布设三条,即测线的起点、中点和终点,采用地形图+GPS确定,并使用标志带活红色油漆注明所对应的测线、测点号。
采样点定位目前均使用手持式GPS+皮尺,结合地形图确定,点距小于40米时,尽量使用皮尺,以使定位更加准确。
为便于质量检查和异常检查,原则上每个采样点应留有标志,应在记录中注明测网已经布设的点所对应的实际采样点编号。
位置确定后用GPS测定实测采样点坐标,并记录在编录表上。
采样时,位置应避开垮塌物或其它污染物;采样介质一般为B至C层的细粒级物质,深度一般在地表下10至50厘米。
样品组合好后,将填写好的样签装入样袋,并在样品袋上标注样品编号全称。
使用土壤样采样记录表在现场记录采样点位置、深度、层位、样品颜色、覆盖层厚度及样点周围的地质简况、标志位置等(表1)。
土壤测量采样记录表工区:阿克阔腊地区测线编号:天气:第页/共页备注栏主要描述矿体、矿化、蚀变、污染等相关地质、地球化学现象,以及建标位置、弃点原因等。
化探野外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根据测区地质、地理条件等选用最合适的化探方法。
常用的化探方法有:岩石测量、水系沉积物测量、土壤测量等。
一、岩石地球化学测量岩石测量的采样工作和样品加工等方面的工作效率较低,成本较高,因而很少在大范围内开展面积性岩石测量。
一般在露岩较好地区进行详查,查证异常,钻孔原生晕等。
1、采样布局:面积性测量布设:应根据探查对象特点选择方网或矩形网。
可以采用剖面法或以目标追踪法进行采样。
也可以采用按一定面积划分采样单元,即采用单元网格采样。
等轴状或透镜状矿体与异常,通常采用方格网;带状或长条形矿体或异常一般使用矩形网格。
地形切割剧烈的山区,可以沿山脊及山脚以及易通行道路布置取样,尽量使样品在区内分布均匀。
每一矿化体或异常上不少于2条测线,每条测线上不少于2~3个样点。
剖面布设:剖面方向通常垂直地层、构造线或异常体,视范围大小布置不同密度的剖面。
2、采样定点:通常使用仪器布设测网或采用GPS定点,定点误差在相应比例尺图上不大于2mm。
3、采样方法:⑴、面积性测量:要求采组合样,可按测线组合或按网格组合。
通常采样格子或分域采样,每个采样网格内均匀地布采5~8个子样组合为一个样品;沿线采样则由3~5点,岩石碎片5~8块组成组合样。
通常每一种岩石应分别取样,不可几种岩性混采。
组合范围在5~10m或1/10点距的范围内。
当矿化极不均匀,或遇构造带、矿化带、蚀变带等有利地段时,应适当加密采样。
⑵、剖面测量:按以确定的剖面位置,据不同目的和地质特点,沿剖面线采集组合样。
⑶、钻孔原生晕采样:钻孔岩心取样是沿着钻孔岩心,自上而下在一定点距内作连续拣块或间断拣块。
必要时取地质副样。
取样密度按矿化类型确定,而分样间距是以岩心提升回次结合孔深和地质特征划分岩性段来确定的。
通常对脉型矿或断裂构造型矿化,含矿层可以3~5米。
甚至1~2米间距取样。
对无矿化、厚度大的岩层,岩性变化不大时,点距可以放稀到5~10米。
野外采样工作总结
野外采样工作是科研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是获取样品和数据的重要途径,对于科研成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有幸参与了一些野外采样工作,通过这些经历,我对野外采样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首先,野外采样工作需要充分的准备。
在进行野外采样之前,我们需要对研究
对象进行充分的了解,包括其生态环境、生物特性、采样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此外,还需要准备好必要的采样工具和设备,确保采样过程中能够顺利进行。
野外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得我们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其次,野外采样工作需要团队合作。
在野外环境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需要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协作、相互配合,共同克服困难。
每个人都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密切配合,确保采样工作的顺利进行。
团队合作不仅可以提高采样效率,还可以减少错误和避免意外发生。
最后,野外采样工作需要细致认真。
在野外环境中,往往只有一次机会进行采样,因此每一个细节都至关重要。
我们需要仔细观察、精确测量,确保采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还需要及时记录和整理采样数据,以便后续的分析和研究。
总的来说,野外采样工作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需要充分的准备、团队合
作和细致认真。
通过这些经历,我不仅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还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和细致认真的工作态度。
我相信,这些经历将对我的未来科研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1∶2.5万沟土壤测量工作方法布样及野外采样均采用1∶10000地形图作为工作用图。
在地形图上勾绘出可识别的小沟系(>150m),以保证采样密度和样点的均匀性。
1.样品布设样品按照“之”字形路线布设在沟系两侧,交错布点,线距大致为250m,点距75-100m,沟系未稍最后一个点距分水岭不大于50-100米。
采样点密度每平方千米40~45点。
样品编号以方里网格为1个单位格子,并给予编号,编号顺序自左向右再自上而下。
每个单位格子中的样品标号按自左向右再自上而下的顺序编号。
当地形为无微沟系的平缓山坡时,采样点可随机均匀地布于坡脚及坡面;当地形陡峭无法攀登时,采样点可随机布于坡脚及山脊;当沟谷宽达100米以上时,点位可布于沟谷两侧的山坡,但要避开大水系的冲积物、淤积物、洪积物;相邻两条沟系间的距离大于300m,可在山脊或山岗上适当增加布设采样点;在采样过程中遇有矿化、蚀变、断裂破碎带、石英脉带、岩脉带等特殊地质现象时进行加密采样时;在无法通行的危险区、废石堆、炉渣等人工干扰区,可在原设计点50米范围内移动布点,干扰区太大时,可弃点,但应在记录本中注明。
2.样品采集(1)野外定点:野外采样员在施工时,预先将布样图上量取的采样点位坐标输入GPS中,再利用导航方式找到取样位置进行取样。
(2)取样时应在沟系边坡采样点位上的3~10m的范围内采3~5处组合为一个样,次生晕采自残坡积层的B层或C层,采样深度一般为0.3~0.5m,原生晕为新鲜岩石。
当点位附近不存在采样介质时,可沿沟系边坡前后25m范围内取样(亦可在沟系另一侧取样,并将实际位置重新标在图上,若仍取不到样时,允许空样,在图上标记“×”。
(3)采样标注每个采样点均用拴有红布条的木筷进行标记,并将样号标在红布或木筷之上,以备进行检查。
3.重复样重复样是为了检查野外采样的质量。
重复样按照均匀、随机的原则布置,重复样的数量应不少于生产样的2%。
重复样的采集尽可能地按点位布置图上标定的位置采取,允许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并将实际采样点标定在图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