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游泳
- 格式:ppt
- 大小:1.46 MB
- 文档页数:9
水调歌头游泳古诗的相关故事一、水调歌头·游泳的出处水调歌头·游泳是毛泽东主席写的一首词。
1956年,毛主席巡视南方,三次畅游长江写下了这首词。
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各项建设事业蓬勃发展,毛主席以畅游长江来表达对新中国建设的豪情壮志。
二、注释1.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这两句化用民谣,“长沙水”和“武昌鱼”都点明地点的转换。
2.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万里”形容长江之长,“横渡”表明毛主席游泳的壮举,“极目”就是放眼远望,“楚天”指楚地的天空,湖北一带在春秋战国时属于楚国。
3.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不管江上多大的风浪,都觉得比在安静的庭院里散步还自在。
三、翻译刚喝了长沙的水,又吃到武昌的鱼。
在万里长江上横渡,放眼远望楚地的天空,觉得开阔舒展。
不管是风吹还是浪打,都胜过在庭院里悠闲地散步。
今天我终于可以尽情地在长江游泳了。
孔子说:“逝者如斯夫”,时光就像这江水一样一去不返啊。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江上的帆船在游动,龟山和蛇山静静地矗立着,这里就要大兴土木了。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一座大桥横跨长江南北,自古以来的天险变为畅通的大路。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还要在长江西边竖起大坝,把巫山的云雨截断,让三峡出现平坦的水库。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那巫山的神女如果健在的话,应该会惊叹世界变了模样。
四、赏析1. 豪迈的气概这首词开篇就展现出一种豪迈的气息。
从“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的轻松转换,到“万里长江横渡”的壮举,无不体现毛主席的大气魄。
他在风浪中畅游长江,把这种与自然搏斗的场景描写得如此淡定从容,“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这是一种超越常人的豪迈心境。
2. 对建设的憧憬词的下半阕更多地体现了毛主席对新中国建设的宏伟规划。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当时武汉长江大桥正在建设,毛主席用生动的词句描绘了大桥建成后的壮观景象。
而且还进一步提出“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这是对三峡工程的畅想,显示出毛主席对新中国建设的无限憧憬和高瞻远瞩。
水调歌头.游泳原文及赏析水调歌头.游泳原文及赏析不管是诗词歌赋还是小说文学,古今中外的风格不同但又都会给人无限启发。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了水调歌头.游泳原文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水调歌头·游泳1956年6月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注释】1、游泳:1956年6月,作者曾由武昌游泳横渡长江,到达汉口。
2、极目楚天舒:极目,放眼远望。
武昌一带在春秋战国时属于楚国的范围,所以作者把这一带的天空叫“楚天”。
舒,舒展,开阔。
作者在一九五七年二月十一日给黄炎培的信中说:“游长江二小时飘三十多里才达彼岸,可见水流之急。
都是仰游侧游,故用‘极目楚天舒’为宜。
”3、宽馀(yú):指神态舒缓,心情畅快。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意思是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复返;往者不可追,来者犹可惜。
5、风樯(qiáng):樯,桅杆。
风樯,指帆船。
6、龟蛇:在词中实指龟山、蛇山。
7、一桥飞架南北:指当时正在修建的武汉长江大桥。
8、天堑(qiàn):堑,沟壕。
古人把长江视为“天堑”。
9、巫山云雨:在四川省巫山县东南。
“巫山云雨”,传楚宋玉《高唐赋·序》说,楚怀王在游云梦泽的高唐时曾梦与巫山神女遇,神女自称“旦为朝云,暮为行雨”,这里只是借用这个故事中的字面和人物。
【写作背景】从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有步骤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并开展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突飞猛进的新局面。
《水调歌头·游泳》赏析《水调歌头·游泳》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水调歌头·游泳》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赏析词的上阙描绘了祖国江山雄伟瑰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畅游长江的豪情逸兴。
起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诗人将两句古童谣信手拈来,改造用之,手法高超,对仗工稳,含义深刻,一方面表明了诗人的行踪,也说明了游泳的地点。
这里“才”和“又”,不仅是时间的连贯和空间的转换,也传达出作者风尘仆仆巡视各地的兴奋而又轻快的心情。
毛泽东稍加改动,抒发了对社会主义祖国无限深厚的感情。
接着便以雄健的笔势,转入写游泳,“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这既是对游泳的特定环境,空前壮举和豪迈意志的描写,更是一种心灵的呈。
两句词,万里江天,上下映衬,横渡纵目,情景交融。
显示出词人藐视天堑的恢宏气度。
再三句,直抒游泳时的强烈感受:“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补写一笔大江景象,引出一个新奇的比喻,在动静两种环境的'强烈对比中,用三层递进式的议论,酣畅地表达了在中流击浪前进的壮志豪情。
前两句写游泳时的镇定和从容,后一句则写获得“自由”后的欣喜。
“今日得宽馀”是上阕的感情基调,是对这次游泳的总括。
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出了上阕的结束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上二句是毛泽东游泳之际见长江逝水,联想而及孔子的话,然后一字不差地截取了《论语·子罕》篇中的成句,直接把中流搏击风浪同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联系起来。
这里既有对时光流逝的慨叹,又有对峥嵘岁月的怀念;既有对历史的追溯,又有对自然规律的探究;既有对生命的感悟,又有对世事人生的思索;既有感情的憧憬,又是只争朝夕、催人奋进的号角。
水调歌头游泳赏析
《水调歌头·游泳》是毛泽东的一首佳作。
毛泽东对长江也有着特殊的感情,他把浩瀚的长江比作天然的最好的游泳池,多次畅游长江。
本词便是毛泽东年在武汉畅游长江时的感兴之作。
词的上阙描绘了祖国江山雄伟瑰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畅游长江的豪情逸兴。
起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诗人将两句古童谣信手拈来,改造用之,手法高超,对仗工稳,含义深刻,一方面表明了诗人的行踪,也说明了游泳的地点。
词的下阕展示了一幅社会主义建设的瑰丽图景,描写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长江的伟大变革。
水调歌头游泳朗诵背景水调歌头游泳朗诵背景《水调歌头·游泳》这首诗是在一九五六年六月一日,毛泽东从武昌游过长江到达汉口。
六月三日,第二次游过长江,从汉阳穿过长江大桥桥洞到武昌。
四日,第三次游过长江,也是从汉阳到武昌。
《水调歌头·游泳》年代: 现代作者: 毛泽东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创作背景1956年,中国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突飞猛进的新局面。
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决定修建武汉长江大桥。
1955年毛泽东视察了全部工程。
1956年毛泽东巡视南方,又视察了大桥的施工。
6月1日、3日、4日毛泽东三次畅游长江,写下了此词。
赏析词的上阙描绘了祖国江山雄伟瑰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畅游长江的豪情逸兴。
起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诗人将两句古童谣信手拈来,改造用之,手法高超,对仗工稳,含义深刻,一方面表明了诗人的行踪,也说明了游泳的`地点。
这里“才”和“又”,不仅是时间的连贯和空间的转换,也传达出作者风尘仆仆巡视各地的兴奋而又轻快的心情。
毛泽东稍加改动,抒发了对社会主义祖国无限深厚的感情。
接着便以雄健的笔势,转入写游泳,“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这既是对游泳的特定环境,空前壮举和豪迈意志的描写,更是一种心灵的呈。
两句词,万里江天,上下映衬,横渡纵目,情景交融。
显示出词人藐视天堑的恢宏气度。
再三句,直抒游泳时的强烈感受:“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补写一笔大江景象,引出一个新奇的比喻,在动静两种环境的强烈对比中,用三层递进式的议论,酣畅地表达了在中流击浪前进的壮志豪情。
《水调歌头·游泳》赏析及写作背景《·游泳》是毛泽东在1956年巡视南方,三次畅游长江写下的词,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该词描绘了1956年中国积极建设的现象,下面是《水调歌头·游泳》赏析及写作背景,供大家参考!《水调歌头·游泳》赏析毛泽东一生酷爱游泳,这是世人皆知的。
1925年所作《·长沙》中的“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便是诗人青年时代奋勇进取、劈波斩浪的艺术写照。
毛泽东对长江也有着特殊的感情,他把浩瀚的长江比作天然的最好的游泳池,多次畅游长江。
本词便是毛泽东1956年在武汉畅游长江时的感兴之作。
词的上阙描绘了祖国江山雄伟瑰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畅游长江的豪情逸兴。
起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诗人将两句古童谣信手拈来,改造用之,手法高超,对仗工稳,含义深刻,一方面表明了诗人的行踪,也说明了游泳的地点。
这里,“才”“又”两个副词一气连贯,不仅是时间的连贯和空间的转换,也传达出作者风尘仆仆巡视各地的兴奋而又轻快的心情;“饮”“食”两个生活细节相映成趣,显得兴致勃勃;“水”和“鱼”两种富有特色的湘湖风物,写来则亲切如见,情意拳拳。
三国时民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反映了一种安土重迁的封建乡土观念和保守意识。
毛泽东稍加改动,一反原意,读来亲切自然,意趣横生,抒发了对社会主义祖国无限深厚的感情。
接着,便以雄健的笔势,转入写游泳。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这既是对游泳的特定环境、空前壮举和豪迈意志的描写,更是一种心灵的呈现。
两句词,万里江天,上下映衬,横渡纵目,情景交融。
越是写出长江之大,就越是显示出词人藐视天堑的恢宏气度。
再三句,直抒游泳时的强烈感受:“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这里补写一笔大江景象,引出一个新奇的比喻,在动静两种环境的强烈对比中,用三层递进式的议论,酣畅地表达了在中流击浪前进的壮志豪情。
前两句写游泳时的镇定和从容,后一句则写获得“自由”后的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