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功与机械效率》教案【华师大版 9年级科学精品】
- 格式:docx
- 大小:26.26 KB
- 文档页数:2
《功与机械效率》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学生对功的概念有深入理解,能正确区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 掌握机械效率的概念,理解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区别。
3. 通过实际操作,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简单机械完成一定的任务,并计算出相应的机械效率。
二、作业内容1. 阅读理解:学生阅读课本相关章节,深入理解功与机械效率的基本概念。
同时,寻找生活中的实例,解释这些概念在现实中的应用。
2. 实际操作:学生利用简单的工具(如杠杆、滑轮等)完成一些任务(如提重物、移动桌椅等),并记录下所做的功,以及完成这些任务时所用的动力和额外阻力。
根据记录,计算出相应的机械效率,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3. 思考讨论: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对于不同的任务,为什么有时选择不同的简单机械会更高效?如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简单机械?4. 实验设计:设计一个实验,比较使用不同的简单机械(如动滑轮、定滑轮、杠杆等)完成同一任务时的机械效率。
记录实验数据,分析不同简单机械的优缺点。
三、作业要求1. 独立完成:作业内容中的阅读、操作、讨论和实验设计需学生独立完成,以提高其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2. 实践结合:作业内容尽可能结合实际生活和科学实验,让学生能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知识。
3. 小组合作:讨论和实验设计需要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培养其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4. 作业反馈:对于学生在作业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应在课后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四、作业评价1. 作业完成情况:根据学生完成阅读、操作、讨论和实验设计的态度、质量、数量等方面进行评价。
2. 课堂展示:评价学生课堂上的讨论和实验报告展示,看其是否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是否能与其他同学有效地互动。
3. 实践操作:观察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表现,看其是否理解并正确运用了所学的知识。
4. 个别指导:对于学生在作业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应给予个别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疑惑,提高学习效果。
《功与机械效率》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旨在巩固学生对功与机械效率的基本概念理解,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功的原理及机械效率公式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高其科学探究的实践能力。
二、作业内容1. 理论复习:学生需复习功的定义、单位及计算方法,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及意义,掌握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
2. 实验准备:学生需准备实验器材(如滑轮组、重物、尺子、弹簧秤等),并预习实验步骤,明确实验目的。
3. 实践操作:学生需进行以下实验操作:(1)使用滑轮组提升重物,并记录提升高度和所用拉力。
(2)计算每次提升过程中所做的功及机械效率,分析数据变化原因。
(3)探究不同条件下机械效率的变化,例如改变滑轮组的负载重量或角度。
4. 报告编写:学生需将实验过程、数据及结果分析写成实验报告,报告中需包含图表分析、数据整理及结论部分。
三、作业要求1. 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应遵循安全操作规程,注意保护实验器材。
2. 理论复习应全面且深入,理解概念内涵并能熟练运用公式。
3. 实践操作过程中要细致观察、认真记录数据,分析原因时应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推理。
4. 实验报告应条理清晰、数据准确、分析深入,图表应清晰明了。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学生理论复习的深度和广度进行评价。
2. 教师将根据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数据记录的准确性及分析的深入程度进行评价。
3. 实验报告的评价将依据报告的条理性、数据的准确性、分析的逻辑性及图表的质量进行。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指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2. 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教师将给予表扬和鼓励,以激发其学习积极性。
3. 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将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演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4. 学生对教师的反馈应认真对待,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学习效果。
通过以上作业设计方案,旨在通过理论复习、实验准备、实践操作和报告编写等环节,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功与机械效率》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功与机械效率》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理解功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2. 掌握机械效率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3. 培养学生对机械运动中能量转换的理解能力;4. 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作业内容本课时作业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预习任务:- 阅读教材中关于功的定义及其实例分析;- 理解功的物理意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预习机械效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课堂练习:- 完成一组关于功的计算题,包括功的公式应用及单位换算;- 分析几个实际生活中的功的例子,如提水、推车等,并计算其机械效率;- 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机械效率的理解和计算过程。
3. 实践操作:- 设计一个简单的机械装置(如滑轮组),并计算其机械效率;- 收集生活中有关机械效率的实例,如汽车、电梯等,并记录其效率值;- 撰写一篇关于机械效率的短文,阐述自己对机械效率的理解和实际应用。
三、作业要求1. 学生需认真完成预习任务,对功与机械效率有初步的认识;2. 课堂练习中,学生需独立思考并完成计算题,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计算过程;3. 实践操作中,学生需设计并制作简单的机械装置,并准确计算其机械效率;收集的实例需真实可靠,短文需条理清晰,言之有物。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准确性和创新性进行评价;2. 对于课堂练习中的计算题,教师将对学生的计算过程和结果进行评分;3. 对于实践操作部分,教师将根据学生的装置设计、制作过程、机械效率的计算以及短文的撰写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在课堂上对作业进行讲解和点评,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2. 对于共性问题,教师将进行集体辅导和答疑;3. 学生需根据教师的反馈,对自己的作业进行反思和修正,以提高学习效果。
通过以上的作业设计,相信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巩固《功与机械效率》的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九年级科学上册5.3功与机械效率教学设计华东师大版第一篇:九年级科学上册5.3功与机械效率教学设计华东师大版功与机械效率1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定义,知道机械效率的表达式,并能熟练掌握各种简单机械的有用功,额外功,总共和机械效率。
2学情分析学生掌握不好,较难理解!3重点难点有用功和额外功的分析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机械效率二、教学过程 1.引入师:生活中处处能听到“效率”一词,父母工作时要讲究效率,早点下班给同学们烧饭、做菜;同学们学习过程中也要讲究学习效率,如果班上某同学在校的总时间10小时,扣除自习时间,真正学习的时间只有8小时,玩2小时,怎样计算该同学的学习效率?生A:0.8 生B:80% 师:用小数表示效率不符合人们用法习惯,将学习时间除以总时间再乘以100%就可以计算出学习效率。
既然学习上有效率,那么使用机械时也应该有效率,我们将其称为机械效率。
下面一起学习11-5节内容。
(板书课题:11-5 机械效率)2.有用功、额外功及总功概念的建立师:小明想一次性将家中散落在地面上的大米搬到桌面上,但苦于双手太小,无法将米一次性搬起,这时他找来一个空盒子,将米装入盒子中,很快完成了任务。
如果小明直接用手搬大米需克服什么力做功?生:克服大米重力做功。
师:米装入盒中,又需克服什么力做功?生:克服盒子的重力做功。
师:此过程中小明的目的是搬大米而不是搬盒子,所以我们将克服大米的重力做功定义为有用功,用W有用表示。
搬运大米时克服盒子重力做功并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故将其称之为额外功,用W额外表示。
对于刚才假设桶的重力为10N、大米重力为100N,装米的盒子升高1m,则有用功为多少焦?额外功为多少焦? 生:有用功为100J、额外功为10J。
师:小明克服大米和盒子的总重力做功为多少焦耳?生:110J 师:110J即为有用功和额外功之和,我们将其称为总功,用表示。
(板书:一、有用功—人们使用机械时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需要做得功;额外功—达到目的的过程中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总功—有用功和额外功之和。
《2 功与机械效率》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功的原理。
教学重点:
理解功的概念。
教学难点:
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教学过程:
导入:
提问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功”的含义。
思考力学里所说的“功”含义。
演示实验:在水平长木板用相同大小的力分别拉一木块和小车,从木块静止,小车运动,体现同样的力可以有不同的成效。
在实验基础上引入本课内容。
新授:
一、功:
1、问题:
做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观察、讨论:
观看一些力做功、一些力未做功的视频,描述观察到的情景中力的大小、方向及物体移动的距离大小。
讨论做功的要素。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力对物体做的功越多;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越大,力对物体做的功越多。
3、阅读:
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且物体沿力的方向通过了一段距离,物理学上称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简称做了功。
公式:W=F•s。
单位:1焦=1牛•米
体会1焦的大小。
二、做功的快慢:
1、定义:功W与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t的比值叫做功率。
1
2、定义式:P=W/t
上式是功率的定义式,也是功率的量度式,P与W、t间无比例关系,做功的快慢由做功的物体本身决定。
3、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4、单位:教师请一位同学正确地说出定义式中各个字母所表示的物理量及其单位。
国际单位:瓦特(w);常用单位:千瓦(kw)或焦耳/秒(J/s)。
W→功→单位:焦耳(J)。
t→做功所用时间→单位:秒(s)。
5、一些常见机械做功功率:
(1)汽车发动机5×104W~15×104W (2)摩托车约2×103W
(3)喷气客机约2×108W (4)人心脏跳动的功率1.5W左右
(5)火箭的发动机约1×1013W (6)万吨巨轮106W以上
(7)蓝鲸游动的功率可达350kW (8)人的平均功率约1×102W
(9)优秀运动员短时间内的功率可达1000W
6、对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学习:
(1)额定功率:指机器正常工作时的最大输出功率,也就是机器铭牌上的标称值。
(2)实际功率:指机器工作中实际输出的功率也就是发动机产生的牵引力做功的功率。
机器不一定都在额定功率下工作。
实际功率总是小于或等于额定功率。
实际功率如果大于额定功率容易将机器损坏。
机车起动过程中,发动机的功率指牵引力的功率而不是合外力或阻力的功率。
三、机械效率:
1、提问:在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活动中,将钩码提升到一定的高度是我们的目的。
但我们所做的功全部为有用功吗?
2、人们把使用简单机械时动力所做的功叫做总功,它等于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
3、定义: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称为机械效率。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