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之历史百科克里米亚战争素材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2
克里米亚战争简介"克里米亚战争显示出农奴制俄国的腐败和无能”(列宁语)。
沙皇的失败,使它的君主专制制度在国内外威信扫地,加速了1859—1861年革命形势的到来,促进了农奴制危机加深并走向崩溃。
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克里米亚战争简介,希望你喜欢。
克里米亚战争分析中文名称:克里米亚战争参战部队:俄国军队(含保加利亚志愿军)、英法联军(含土耳其军、萨丁尼亚军)战争结果:英法联军获胜时间:1853年7月—1856年2月地点:克里米亚半岛、巴尔干半岛、黑海、波罗的海人物:费兹罗伊;萨默塞艾马布勒;让;雅克;佩克里米亚战争详情锡诺普海战整个10月俄土两军都在进行战略机动,以求在多瑙河下游取得相对于对手有利的态势,1853年10月28日土耳其军队战场指挥官奥马尔;卢特菲帕夏非常成功的率军从多瑙河南岸宽大的正面渡过多瑙河。
1853年11月4日,土军在奥尔特里查击败匆匆赶来的俄军。
补给是双方都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巴尔干战场远离俄国的政治中心,尽管俄国已经有多次对土战争的经验,但补给仍然是限制俄军行动的主要问题。
对土耳其而言,虽然君士坦丁堡距离战场较近,但巴尔干山脉和当地居民的叛乱使得运输也十分困难。
多瑙河航运发达,利用海运成为双方补给的必然选择。
争夺黑海制海权显得尤为重要。
11月27日,一只土耳其小型舰队到达希诺普港。
土耳其舰队指挥官命令部下不准首先开火。
不久他就发现六艘俄国战列舰在港外巡弋。
他发出急件请求增援,但杳无音信。
这些俄国战列舰从一百英里外的塞瓦斯托波尔赶来,属于俄国黑海舰队,由海军中将帕维尔;斯捷潘诺维奇;纳希莫夫指挥。
11月30日早晨,俄国舰队进入希诺普湾要求土耳其舰队升起白旗投降,土耳其指挥官拒绝投降并下令开炮,几分钟后俄国战列舰开炮。
当早晨结束时,俄国舰队取得完全的胜利。
俄国俘虏土耳其指挥官奥斯曼—帕夏,土耳其7艘护卫舰和2艘轻巡洋舰被击沉,土军死伤3000人。
克里米亚“沙俄”对抗世界关注焦点:克里米亚战争,冷战,北约,俄罗斯历史。
一、材料(一)2014-03-22 东方今报俄罗斯总统普京21日签署了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联邦的法案,使其正式生效。
克里米亚和塞瓦斯托波尔16日就地位问题举行了全民公投。
根据100%选票的结果表明,96.77%参加投票的选民赞成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联邦,投票率为83.1%。
俄罗斯与克里米亚18日签署了共和国和塞瓦斯托波尔市入俄条约。
俄国家杜马(下议院)20日、联邦委员会(上议院)21日先后批准了克里米亚及塞瓦斯托波尔市作为新主体加入俄联邦的国家间条约,以及有关克里米亚及塞瓦斯托波尔入俄和俄联邦新主体一体化过渡期的程序的联邦宪法法律。
普京签字后,完成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联邦的法律程序,条约正式生效。
(二)华夏经纬网 2015-04-03 英国媒体称,为阻止北约(NATO)染指到俄罗斯邻国,俄罗斯总统普京甚至打算动用核威胁,另外,其他国家但凡想弄走克里米亚半岛,“交还”给乌克兰,在普京眼中,皆等于宣战。
(三)据外电报道,俄罗斯总统普京周四(4月17日)称,俄被迫对北约东扩作出回应,将克里米亚纳入俄罗斯与北约向东欧扩张有关。
普京表示,若美国继续推进在东欧部署导弹防御体系的计划,莫斯科将作出回应。
他指责美国在煽动冷战式军备竞赛。
“当某个军事集团的基础设施正向我们边境靠近,这使我们关切,并产生疑问;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作为回应。
”普京在出席面向全国的电视热线节目中说。
普京指责北约寻求将俄罗斯排挤出其在黑海地区的传统势力范围。
俄罗斯在克里米亚的塞瓦斯托波尔驻扎有黑海舰队。
莫斯科希望与美国继续就美方导弹防御计划进行谈判,但将采取所有必要措施,确保俄自身安全。
二、关键知识点1、克里木战争克里木战争又名克里米亚战争,1853年10月20日因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而在欧洲爆发的一场战争,土耳其、英国、法国、撒丁王国等先后向俄国宣战,1853年7月2日,俄罗斯军队入侵土耳其,展开了克里米亚战争的序幕。
前言1853年至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结束了欧洲大陆自维也纳条约以来,历时30年的大和平时期。
这场军事冲突的主要诱因在于奥斯曼帝国统治的逐渐衰弱,在与欧洲之间的各项事务中暴露在了欧洲列强的面前,同时土耳其基督徒也在奋力地反抗着这个没落帝国的压制。
梦想登上帝位的法国新总统拿破仑三世(路易•拿破仑•波拿巴)决定利用奥斯曼政F的软弱,以确保土耳其在巴勒斯坦的基督教会问题上作出让步,使基督教会的修士们能在与耶路撒冷的东正教会之间的争斗中获得优势。
通过这个决策,路易•拿破仑寄希望于获得法国保守派人士对他在国内的政变计划给予支持。
而在另一方面,俄罗斯沙皇尼古拉一世也急忙作出了反应,针对法国的干涉,他决定以保护希腊东正教会的权益的名义作出反击。
土耳其人没有对法国的干涉作出让步,处于少数派的帝国基督教会的权益问题,将由他们自己来解决。
登上帝位后的法兰西帝国皇帝拿破仑三世,由于土耳其人的反对,很快就失去了他在奥斯曼帝国的利益,而尼古拉沙皇却准备在那插上一脚,一次性解决这个“欧洲病夫«Hommemalade de l’Europe ».”的所有问题,进而获得让俄罗斯海军进入地中海的航道。
为了能够得到普鲁士、奥地利及英国人的支持,尼古拉沙皇致力于瓜分奥斯曼帝国,使各欧洲列强至少能在此获得部分利益来换取他们的支持。
可后来的历史进程,证明了尼古拉沙皇的计划是糟糕而不可行的,无论是奥地利人还是英国人,都不打算看到由俄罗斯人来控制联接着黑海和地中海的战略要地-达达尼尔海峡。
外交努力的失败与战争的爆发此时,法国已经感觉到他们的外交努力有可能会出现危机,于是下决心以合约来支持英国人改变立场。
这样,就意味着英国人将拒绝俄罗斯人的主张,这势必会使俄罗斯人感受到这是极具侮辱性的。
由于西欧各列强政F针对沙皇俄国的立场越来越強硬,俄罗斯人遂决定主动采取行动。
1853年7月,俄罗斯人强占了多瑙河公国(现今的罗马尼亚),其目的自然是为了能更好地压制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
克里米亚战争俄罗斯与乌克兰的领土争端克里米亚战争:俄罗斯与乌克兰的领土争端乌克兰的克里米亚地区一直是俄乌两国之间的争议焦点。
克里米亚半岛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地缘战略意义,因此引发了一系列的领土争端。
其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就是克里米亚战争。
本文将详细介绍克里米亚战争的起因、过程以及影响,并分析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的领土争端。
一、克里米亚战争的起因克里米亚战争发生于2014年,但其起因可以追溯到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时期。
在苏联解体后,克里米亚半岛由于俄罗斯人口的存在和历史上的联系,成为争议的焦点。
1991年,乌克兰独立后,克里米亚成为乌克兰共和国的一部分。
乌克兰独立后,克里米亚开始出现民族矛盾。
克里米亚的俄罗斯族人口占多数,他们希望脱离乌克兰,回归俄罗斯。
而乌克兰政府则力图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
这种矛盾在2013年时达到了顶点。
2013年底,乌克兰爆发了一系列示威与抗议活动,抗议乌克兰政府的腐败和亲俄政策。
由于政治动荡,乌克兰政府最终垮台,导致政权真空和乌克兰的分裂局势。
在这个时候,俄罗斯出现了干预乌克兰的机会。
二、克里米亚战争的过程1. 俄罗斯占领克里米亚2014年2月,乌克兰政权垮台后,乌克兰的领土完整受到严重威胁。
俄罗斯利用乌克兰政权真空的机会,派遣特种部队占领了克里米亚,并举行了“公投”,宣布克里米亚独立并加入俄罗斯联邦。
这一行动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谴责。
2. 国际社会的反应俄罗斯占领克里米亚的行动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巨大的争议。
西方国家对俄罗斯行动表示强烈的反对,并实施了一系列经济制裁。
乌克兰政府请求国际社会的援助和支持,并呼吁北约加强对乌克兰的保护。
3. 乌克兰东部地区的动荡克里米亚战争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克里米亚半岛。
克里米亚战争激发了乌克兰东部地区俄亥俄斯克和顿涅茨克的分离主义情绪,导致了一系列的武装冲突和战斗。
三、克里米亚战争的影响1. 领土变更克里米亚战争导致克里米亚半岛从乌克兰划归俄罗斯。
1854年11月,历史上著名的克里米亚战争正在激烈进行,英法联军包围了塞瓦斯托波尔,陆战队准备在黑海的巴拉克拉瓦港登陆。
这时候,黑海上突然狂风大作,巨浪涛天。
英法联军不战自溃,几乎全军覆灭。
勒弗里埃分析后认为,如果当时欧洲设有气象站,风暴情报就可以及时电告英法舰队,就可能避免这次风暴的袭击。
1855年3月,他向法国科学院建议,组织观测网,迅速地将观测资料集中一地,分析绘制天气图。
勒氏的建议得到不少国家的响应。
1856年法国组建了第一个正规的天气服务系统。
欧洲的其他一些国家以及美国、日本也都相继组织观测网,开始拍发当日的气象观测结果,绘制天气图,开展天气预报服务。
天气图是现代天气预报的开端,它使天气预报由点扩展到面,使人们从“坐井观天”飞跃到“放眼世界”。
克里米亚战争俄罗斯败得最惨的战争:一位沙皇自杀一位被刺杀,还卖了阿拉斯加克里米亚战争又称克里木战争、东方战争、第九次俄土战争,战争发生于1853年,俄罗斯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开战。
次年,英法突然对俄罗斯宣战,之后世界各主要都对俄罗斯下手。
或者对其横眉立目,或者趁火打劫。
美国用720万美元购买阿拉斯加谈判开始时间正是英法对沙俄宣战的时间:1854年。
1.克里米亚战争背后的英国这场战争被称为是继拿破仑战争后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战争,是英国为了维持自身的世界第一地位,采用“均衡策略”的一次非常完美的案例。
19世纪初期的欧洲大国最主要的问题是两个,第一个如何打败拿破仑以及防止拿破仑的革命效应在欧洲蔓延,这个问题通过拿破仑战争(1803—1815年)和神圣同盟的建立完成。
1815年,俄罗斯帝国皇帝亚历山大一世、奥地利帝国皇帝弗朗茨二世和普鲁士王国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三国君主,在维也纳会议结束后不久提议结盟。
维也纳会议的主要目的就是恢复拿破仑战争时期,被法国大革命及其受其影响而被推翻的欧洲各国旧王朝及封建秩序,防止法国的东山再起,战胜国为此重新分割欧洲的领土和领地。
之后“神圣同盟”几乎囊括了当时的大部分强国,就连法国后来也加入了。
请注意,当时的世界第一强国表示了支持但却没有参加该同盟。
由此,沙俄成了领袖。
而这就伤害了大英帝国的“大陆均衡政策”。
经过英法二百年的鏖战,英国终于打败了法国,之所以说二百年战争,主要是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年)和18世纪的“第二次百年战争”(从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4年-1748年)、七年战争(1756年-1763年)、美国独立战争(1778年-1783年)、七次反法同盟战争(分为法国大革命(1793年-1802年)及拿破仑战争(1802年-1815年)等)。
打了这么多年的战争,英国绝不会容忍沙俄与自己抗衡。
1820到1840年代的沙俄非常风光,哪里有革命就有沙俄的军队,意大利、西班牙、希腊、1848年革命等等都有他的身影,为此被称为“欧洲宪兵”。
高二历史必修四知识点笔记高二历史必修四知识点笔记1.英荷战争:17世纪英荷争夺殖民地的战争。
2.七年战争:1756—1763年英法争夺欧洲霸权和殖民地的战争。
3.拿破仑对外战争:主要对手是英、俄、普、奥等,前期以革命性为主;后期以侵略性为主。
4.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年英法与俄国为争夺土耳其殖民地而爆发的战争。
5.普法战争:1870年普鲁士为统一德国对法进行的战争。
6.美西战争:1898年美国与西班牙为争夺菲律宾而爆发的帝国主义战争。
7.日俄战争:1904—1905年日俄为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爆发的帝国主义战争。
8.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间、作战双方、性质、主要战场、重大战役、战场重心的转移、结果和影响。
9.第二次世界大战:原因、爆发、扩大、转折、重大战役、重要会议、性质、结果和影响。
10.朝鲜战争: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
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组成以美国为主的所谓“联合国军”,扩大侵朝战争,很快将战火烧到中朝边境。
美国第七舰队开入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
在朝中人民打击下,1953年,美国不得不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高二历史必修四知识点重点总结一、明朝专制制度的加强1、背景:元末_民抗争,各地兴起红巾军。
①红巾军起义:起义将领朱元璋,平定南方又北征。
②明朝建立攻占大都灭元朝,国号大明称帝君。
(1368年)建元洪武都应天①,专制主义举措新。
2、专制措施废除丞相相权分,六部尚书管行政。
吏户礼部兵刑工,行使相权权归君。
①控制中央太祖颁行《大明律》,权贵特权特鲜明。
内容集中条理明,经济立法初施行。
主张重刑惩腐败,君主专制为核心。
②控制地方地方各省三权分,布政使司掌行政。
监察司法按察司,都司执掌省军政。
③控制军队明设五军都督府,统兵有权勿调兵。
兵部调兵听帝命,军队统帅为帝君。
④特务统治明朝专制新特征,特务统治最典型。
掌管缉捕“锦衣卫”,皇帝直辖捕官民。
旋后设立东西厂,宦官统领帝掌政。
⑤控制思想明清科举新特征,八股取士最鲜明。
原本克拉夫丘克等人以为,拥有欧洲第二大领土,分得苏联第二多工业设施,坐拥“欧洲粮仓”,乌克兰没有理由不成为世界一流国家。
乌克兰识字率接近100%,每年向欧洲提供的大学生数量居第四名,无论农业或工业规模,都在东欧地区位居前列,的确没有理由悲观。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类发展指数”,将世界上200个国家和地区分为四档:极高、高、中等、较低,进入极高档次的可称为发达国家,其它的皆为发展中国家。
乌克兰全球排名78位,指数是0.74,居于高档,但在欧洲和前苏东阵营国家中,处于末流位置,排名甚至落后白俄罗斯和俄罗斯20多位。
波罗的海三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克罗地亚等已居于极高档,进入发达国家行列。
(注:中国大陆排名101位,指数0.699,居中档;中国香港排名13位,指数0.906,居极高档;中国台湾排22位,指数0.89,居极高档;新加坡排名18位,指数0.895,居极高档)按理来说,民族成份较为单一或主体民族数量占优,通常在转型中磨擦较少,共识较多。
表面看乌克具备这样的条件,乌克兰有100多个民族,乌克兰族占77%多,俄罗斯族占17.%,其它族群近5%。
基于宗教、语言、地缘、族群、历史的特殊因素,构成了乌克兰独特的政治生态,而非单纯的“民主与专制之争“、“国家机器与民众的矛盾”、更不是什么“外部大国阴谋”。
一条第聂伯河,把乌克兰地理上大致分为东西两个,两个乌克兰在经济模式和意识形态方面有诸多差异,尽管不能把这种“分化”绝对化,更准确地说,应该是“西乌克兰+中乌克兰VS东乌克兰+南乌克兰”。
西乌克兰地区为农业区,俄化程度较低,倾向于“远离俄罗斯”、“拥抱欧洲”、“反苏反俄(尤其原加利西亚地区)”,主张乌克兰语应该成为唯一官方语言,政经体制上赞同向西欧靠拢;东乌克兰地区为工业区,俄化较深,倾向于“与俄国保持亲密关系”,经济方面偏爱“计划和集中”,政治方面主张“地区分权”(政治主张出于“地区自我保护”之故,故不倾向中央集权),希望俄语成为第二官方语言。
克里米亚战争——1853年10月...克里米亚战争克里米亚战争(英文:Crimean War,法文:Guerre de Crimée,俄文:Крымская война ,意大利文:Guerra di Crimea.,土耳其文:Kırım Savaşı,又名克里木战争、东方战争、第九次俄土战争),在1853年10月20日因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而在欧洲大陆爆发的一场战争,是拿破仑帝国崩溃以后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战争,奥斯曼帝国、英国、法国、撒丁王国等先后向俄罗斯帝国宣战,战争一直持续到1856年才结束,以俄罗斯的失败而告终,从而引发了国内的革命斗争。
'克里米亚战争显示出农奴制俄罗斯的腐败和无能”(列宁语)。
沙皇的失败,使它的君主专制制度在国内外威信扫地,加速了1859—1861年革命形势的到来,促进了农奴制危机加深并走向崩溃。
克里米亚战争是兵力与兵器、军事学术与海军学术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阶段。
它对火炮枪械和水雷武器的进一步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英国女护士南丁格尔(1820—1910年)在战争中赴前线护理伤员,使伤病员死亡率下降,由此导致战场医疗的改善和南丁格尔护理制度的诞生。
名称克里米亚战争地点克里米亚半岛、巴尔干半岛、黑海、波罗的海时间1853年7月—1855年12月参战方俄罗斯帝国(含保加利亚志愿军);英国、法国、奥斯曼帝国、撒丁王国结果英法联军获胜参战方兵力250,000名英军400,000名法军10,000名萨丁尼亚军参战方兵力1,200,000名俄军7000名保加利亚志愿军伤亡情况17,500名英军90,000名法军35,000名土军2,050名罗马尼亚军伤亡256,000名俄军、保加利亚志愿军伤亡主要指挥官费兹罗伊·萨默塞、艾马布勒·让·雅克·佩利西耶别名克里木战争更多背景东方问题“东方问题”(Eastern Question)—词的“东方”是西欧国家意义上的东方,包括近东和中东部分地区,在19世纪可以说专指当时奥斯曼帝国及其属地。
克里米亚战争简介"克里米亚战争显示出农奴制俄国的腐败和无能”(列宁语)。
沙皇的失败,使它的君主专制制度在国内外威信扫地,加速了1859—1861年革命形势的到来,促进了农奴制危机加深并走向崩溃。
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克里米亚战争简介,希望你喜欢。
克里米亚战争分析中文名称:克里米亚战争参战部队:俄国军队(含保加利亚志愿军)、英法联军(含土耳其军、萨丁尼亚军)战争结果:英法联军获胜时间:1853年7月—1856年2月地点:克里米亚半岛、巴尔干半岛、黑海、波罗的海人物:费兹罗伊;萨默塞艾马布勒;让;雅克;佩克里米亚战争详情锡诺普海战整个10月俄土两军都在进行战略机动,以求在多瑙河下游取得相对于对手有利的态势,1853年10月28日土耳其军队战场指挥官奥马尔;卢特菲帕夏非常成功的率军从多瑙河南岸宽大的正面渡过多瑙河。
1853年11月4日,土军在奥尔特里查击败匆匆赶来的俄军。
补给是双方都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巴尔干战场远离俄国的政治中心,尽管俄国已经有多次对土战争的经验,但补给仍然是限制俄军行动的主要问题。
对土耳其而言,虽然君士坦丁堡距离战场较近,但巴尔干山脉和当地居民的叛乱使得运输也十分困难。
多瑙河航运发达,利用海运成为双方补给的必然选择。
争夺黑海制海权显得尤为重要。
11月27日,一只土耳其小型舰队到达希诺普港。
土耳其舰队指挥官命令部下不准首先开火。
不久他就发现六艘俄国战列舰在港外巡弋。
他发出急件请求增援,但杳无音信。
这些俄国战列舰从一百英里外的塞瓦斯托波尔赶来,属于俄国黑海舰队,由海军中将帕维尔;斯捷潘诺维奇;纳希莫夫指挥。
11月30日早晨,俄国舰队进入希诺普湾要求土耳其舰队升起白旗投降,土耳其指挥官拒绝投降并下令开炮,几分钟后俄国战列舰开炮。
当早晨结束时,俄国舰队取得完全的胜利。
俄国俘虏土耳其指挥官奥斯曼—帕夏,土耳其7艘护卫舰和2艘轻巡洋舰被击沉,土军死伤3000人。
克里米亚战争的历史和影响自20世纪初以来,乌克兰与俄罗斯一直在纷争中,而克里米亚战争则是此冲突中的重要事件之一。
这场战争在2014年开始,是乌克兰亲俄罗斯总统被推翻后,俄罗斯占领了乌克兰的克里米亚半岛,并支援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两个半自治区参与战争。
这场战争不仅对当地的居民造成破坏和害处,也对乌克兰和俄罗斯以及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克里米亚历史与乌克兰纠纷的渊源克里米亚历史悠久,曾是希腊文明和罗曼帝国的重要据点,并在东罗马帝国、土耳其帝国等多个时期成为宗主国的附属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克里米亚失去了大量的人口,从而成为了苏联国内的重要休闲胜地。
20世纪末期,苏联解体后,乌克兰成为了一个独立国家。
由于克里米亚多数居民是俄罗斯族,克里米亚与乌克兰之间的纷争加剧。
俄罗斯则主张克里米亚归俄罗斯所有。
二、克里米亚战争的经过2014年2月,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突然被推翻,这给俄罗斯提供了一个借口,他们表示要保护当地的俄罗斯族居民不受乌克兰政府的压迫。
在没有被裁决的情况下,俄罗斯就将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这种做法受到了不同国家的指责。
随后,乌克兰东部的两个地区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爆发了叛乱,分裂出去。
俄罗斯支援他们,提供援助和军事援助,并声称开辟了共和国。
三、克里米亚战争对当地居民的影响由于冲突影响,克里米亚半岛和东乌克兰的居民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克里米亚地区的许多居民开始转移,为了保护他们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安全。
而在乌克兰的东部当地居民则遭遇了灾难性的损失:数百万人失去了家园和生态环境,小孩们无法像以往一样上学、游戏和交朋友。
四、克里米亚战争对乌克兰和俄罗斯的影响克里米亚战争对乌克兰和俄罗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乌克兰失去了克里米亚半岛,俄罗斯也因此失去了自己的信誉。
乌克兰在这次战争中也失去了数万生命和数十亿美元的经济损失,而俄罗斯则受到了全球各地的国际制裁。
此外,这次战争也使得两国的关系变得十分紧张。
五、克里米亚战争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克里米亚战争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克里米亚战争俄乌之间的领土争夺克里米亚战争:俄乌之间的领土争夺克里米亚战争,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的领土争夺持续了许多年。
这场战争不仅仅是一场战争,更是两国之间的政治和经济纷争的综合体现。
本文将详细探讨克里米亚战争的起因、过程和对两国以及国际社会的影响。
一、战争起因俄乌领土争夺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克里米亚半岛的历史背景。
毗邻黑海,克里米亚一直被视为战略要地,因其地理位置、资源丰富及重要的海军基地而备受争议。
1991年苏联解体后,克里米亚成为乌克兰的一部分,但俄罗斯一直未承认此归属。
而在2014年,乌克兰发生政治动荡,导致俄罗斯认为时机已到,可以通过行动来重新夺回克里米亚。
二、战争过程1. 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爆发2014年2月,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因政治压力辞职,这导致了乌克兰内部的混乱。
不久之后,俄罗斯军队在乌克兰城市克里米亚开始占领,并通过举行一次非法公投来宣布克里米亚独立,并将其并入俄罗斯联邦。
2. 国际社会的立场这场战争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谴责。
西方国家对俄罗斯行动表示强烈的不满,并对其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制裁。
然而,俄罗斯坚决维护自己的行动,并表示这是为了保护克里米亚的俄罗斯族群利益。
3. 乌克兰东部地区的冲突战争并未停止在克里米亚半岛,而是扩展到了乌克兰东部地区。
亲俄分离势力在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宣布独立,这引发了与乌克兰军队之间的激烈冲突。
整个地区陷入长期动荡不安,成千上万的人被迫逃离家园。
4. 特罗斯特卡拉和明斯克协议的签署2014年9月,为了寻求终结战争,两国代表于白俄罗斯的特罗斯特卡拉签署了停火协议。
然而,这一协议并没有被完全执行,冲突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内仍然频繁发生。
直到2015年2月,明斯克协议的签署终于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和平。
三、战争影响1. 地缘政治影响克里米亚战争改变了乌克兰和俄罗斯之间的地缘政治格局。
俄罗斯获得了克里米亚,并在乌克兰东部地区维持一定程度的控制,这使得乌克兰与俄罗斯之间的紧张关系无法缓解。
1853年至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始末克里米亚战争,在俄罗斯又称为东方战争,是1853年至1856年间在欧洲爆发的一场战争,是俄国与英、法为争夺小亚细亚地区权利而开战,战场在黑海沿岸的克里米亚半岛。
作战的一方是俄罗斯帝国,另一方是奥斯曼帝国、法兰西第二帝国、大英帝国,后来撒丁王国(意大利王国前身)也加入这一方。
一开始它被称为“第九次俄土战争”,但因为其最长和最重要的战役在克里米亚半岛上爆发,后来被称为“克里米亚战争”。
克里米亚战争是俄罗斯人对抗欧洲的重要精神象征,最终以俄方求和签订巴黎和约作结。
1848年欧洲革命被镇压之后,欧洲大陆的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因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帮助镇压匈牙利革命而得救,1848年12月3日即位的皇帝弗兰茨·约瑟夫年仅18岁,尼古拉一世认为他会完全听命于自己,曾踌躇满志地说:“我说到奥地利时,也就像说到俄国一样”山因格斯评价“普鲁士是一个甚至在1849-1850年挨了耳光之后仍然忠诚不二的唯一的附庸”。
法国经过1848年革命,刚刚恢复被破坏的秩序,还没有成为稳定的政权。
俄国最大的对手是英国,但是在英国国内也有一部分托利党的保守贵族,主张联俄反法,被称为“俄国派”。
尼古拉一世认为俄国可以依靠普奥的忠顺,孤立法国,再同英国缔结利益均沾的协定,一举夺取君士坦丁堡,甚至将其变成叶卡捷琳娜二世梦寐以求的“沙皇格勒”。
1849年8月25日,沙皇政府和奥地利政府照会土耳其苏丹,要求引渡匈牙利和波兰革命流亡者,并以战争相威胁——因为1848年革命被镇压后有反俄的3600名匈牙利人和800多名波兰人流亡到土耳其。
土耳其在英、法的支持下拒绝了这一要求。
此外,俄、法之间为了争夺基督教圣地巴勒斯坦伯利恒圣诞教堂的“钥匙问题”发生了纠纷。
伯利恒是巴勒斯坦一个小镇,在耶路撒冷南约5公里,为耶稣诞生地。
耶稣的坟墓所在地耶路撒冷和耶稣的出生地伯利恒的教堂是十字军东征和后来欧美基督教国家与信仰伊斯兰的土耳其发生外交冲突的一个焦点。
历史上的克里米亚战役,俄国单挑英法土执笔:军事魔士——一个喜欢军事战争历史的漫画仔乌克兰的战火如火如荼,克里米亚半岛也一直都是俄罗斯的禁脔。
而正是这个克里米亚半岛,在168年前却几乎要了俄罗斯的命,也间接要了清朝半条命!回望当年,几乎是同一批人,几乎是同样一幕,历史往往就是这样循环播放。
群殴时刻,情景再现!那一天,狂暴的风拍打着沙皇尼古拉一世的窗户,他躺在病床上,迷离的眼神中充满对哥哥亚历山大一世的疑问——当年拿破仑挺进莫斯科的时候,你有这么绝望过吗?——没有,拿破仑挺进莫斯科的时候,俄国和英国是一伙的!——但是现在,法国和英国还有欧洲都是一伙的了!1 沙俄很膨胀1812年,拿破仑从莫斯科捧了一把雪回到巴黎,顺手将几十万法军将士埋在了东欧大平原。
一代战神拿破仑在俄罗斯冬将军的手上闪了腰,上天让沙俄落了个能扛能打的名声。
沙俄开始借题发挥,拉着普鲁士(当今德国)和奥地利组建了一个“神圣同盟”,打着“欧洲宪兵”的名头专门管闲事。
1848年,欧洲大革命风起云涌,沙俄火速派兵进入奥地利镇压了匈牙利民族革命。
这说实话这就有点过分膨胀了,人家奥地利好歹也是个中欧帝国,沙俄如此多事,奥地利的统治颜面合在?尼古拉一世当时似乎还没意识到自己撇了奥地利的面子,依旧十分憧憬地沉寂在一个致命的迷雾幻象中——我帮了奥地利,奥地利欠我这个人情,以后还得帮回我,后方稳了!奥地利实际上牙都咬碎了——你这么能干?考虑过我的统治基础会动摇吗?你是对我也有想法了吗?这个误判很重要,但是沙俄此时还没察觉到。
他觉得侧翼的奥地利稳了,旁边的普鲁士也是铁杆,所以他可以放心大胆地朝奥斯曼帝国进发。
拿破仑之后的欧洲为啥沙俄要对奥斯曼帝国动手?因为沙俄有一个500年的梦想——寻找一个合适的出海口。
为了这个俄国梦,沙俄向东越过了乌拉尔山,从西伯利亚一直溜到了阿拉斯加,全都是连鼻涕都能冻住的冰海。
向西,沙俄艰难啃下圣彼得堡,但这波罗的海却也只是和黑海类似的内部海湾。
克里米亚战争:俄罗斯军人尸山血海捍卫黑海出海口在波罗的海,俄军有一支27艘战列舰组成的舰队。
联军决定阻止这只舰队可能进入北海。
英国海军部派遣那皮尔爵士指挥一个由不熟练水手操纵的舰队执行这个任务,此外这个舰队人员不足、缺乏弹药。
维多利亚女王亲自到朴次矛斯检阅了舰队。
1854年3月10日,舰队出发。
此时距英法向俄国宣战还有18天,联军的行动只能解释为密谋已久。
那皮尔的任务是消灭俄国波罗的海舰队。
英国舰队首先到达基尔,然后到达哥本哈根的南面,那皮尔认为这里是控制北海出入口的最佳地点。
俄国舰队驻扎在200英里外芬兰湾的科琅施塔德,舰队驻地科琅施塔德建有坚固的要塞,保卫圣彼得堡海上的出入口。
那皮尔在哥本哈根呆了3星期,训练船员航海和炮击。
战争爆发后,他的任务是封锁芬兰湾和临近俄国港口,拦截俄国运输船和评估占领博马松、莱沃克和其他要塞的可能性。
4月17日,那皮尔舰队到达芬兰湾。
然而暴风雨和缺乏领航员使得舰队退回到斯德哥尔摩。
在那里,那皮尔劝说瑞典国王加入战争,但是徒劳无功。
5月天气转好,那皮尔舰队出动炮击了翰戈要塞。
6月舰队勘察了斯维堡,发现要塞十分强大,8000俄军固守在花岗岩要塞里。
一只分舰队被派出袭击俄国运输船队。
在托尼亚,一只登陆队遇到强大的俄军损失惨重。
6月21日,三艘军舰在领航员的带领下炮击了博马松要塞,除了浪费弹药外一无所获。
22日,联军的18艘风帆战列舰和9艘蒸汽船向科琅施塔德进发。
其中英国战列舰12艘,法国6艘。
9艘战列舰和6艘护卫舰被留下监视斯维堡。
6月26日,联军舰队到达科琅施塔德外海,发现港内俄国30艘军舰分为三个纵队驻泊。
联军仔细侦察了3天,发现18艘战列舰无法对付港口要塞和22艘俄国战列舰,因此放弃了攻击。
后来斯皮尔遭到严厉的责难。
霍乱也在军舰上发生,联军舰队返回斯维堡。
7月2日,英国海军部通知联军舰队,6000法军携带10门大炮将出发参加登陆作战,目标是博马松或是斯维堡。
鉴于斯维堡的强大要塞,博马松被列为攻击目标。
克里米亚战争
克里米亚战争;1853年,为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土耳其,英国,法国,撒丁王国等先后向俄国宣战,战争一直持续到1856年,以沙皇俄国的失败而告终。
(1)战争起因
这场战争的表面起因是宗教问题。
俄罗斯向奥斯曼帝国提出为保护奥斯曼帝国境内的东正教徒在“圣地”建立俄罗斯的保护地的要求,这个要求被君士坦丁堡的苏丹拒绝。
法国的天主教徒和英国的新教徒也反对俄罗斯在巴勒斯坦建立据点的企图。
俄罗斯在苏丹拒绝后决定以此作为采取军事行动的理由。
1853年俄罗斯与奥斯曼帝国断交并开始占领多瑙河流域的土耳其附属国。
战争的真正原因是奥斯曼帝国逐渐的、内部的瓦解,俄罗斯认为这是它将它在欧洲的势力不断扩大的好机会,尤其是它获得一个通向地中海和占领巴尔干半岛的好机会。
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半岛上的统治此时显然摇摇欲坠,而俄罗斯则争取获得对恰纳卡莱海峡和伊斯坦布尔海峡的控制。
英国和法国反对俄罗斯的扩张,它们不希望俄罗斯获得这些战略要地以维持它们自己在东南欧的势力和利益。
(2)战争过程
1854年底英国和法国对俄罗斯宣战,1855年皮德蒙特-萨丁尼亚加入这个同盟。
奥地利迫使俄罗斯从多瑙河撤军,但并没有帮助英法围攻克里米亚上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舰队。
因此奥地利在这场战争中起了一个重要的角色,虽然它并没有主动参加这场战争。
塞瓦斯托波尔被围攻近一年后英法联军占领了一个重要的堡垒,此后俄军退出克里米亚半岛。
战争时间表:
1853年7月3日:俄军开入多瑙国家。
1853年10月16日:奥斯曼帝国向俄罗斯宣战。
1854年3月27日和3月28日:英国和法国向俄罗斯宣战。
1854年4月20日:奥地利和普鲁士签署防御联盟协议,这个协议在这场战争内有效。
1854年7月底至9月:在奥地利的压力下俄罗斯撤出多瑙国家。
1854年8月16日:俄罗斯在波罗的海奥兰的一个要塞被占领。
1854年9月14日:英法联军在克里米亚登陆并开始围攻塞瓦斯托波尔。
1854年12月2日:英国、法国和奥地利在维也纳签署反俄同盟。
1855年1月16日:皮德蒙特-萨丁尼亚加入战争。
1855年5月22日:英法舰队进入亚速海,但没有获得任何成果。
1855年9月8日:英法联军在围攻349日后占领塞瓦斯托波尔。
俄军战败。
1856年3月30日:奥斯曼帝国、俄罗斯、萨丁尼亚、法国、英国、奥地利和普鲁士签署巴黎和约正式结束克里米亚战争。
俄罗斯放弃所有占领地区,奥斯曼帝国的领域被保证,黑海内不得驻军。
(3)战争后果
克里米亚战争的后果之一是奥地利、普鲁士和俄罗斯之间的神圣联盟终止。
普鲁士在这场战争中持中立,战后普鲁士与俄罗斯的关系变好,与奥地利的关系变坏,而俄奥之间的关系恶化。
英国与法国在战后也开始与俄罗斯修好,因此奥地利日趋孤立。
到此为止奥地利在德意志联邦中处支配地位,但这个地位日益减弱,而普鲁士的地位则日益增高。
由此欧洲各强国之间的势力均衡开始对奥地利不利地变化。
奥地利的削弱同时也使皮德蒙特-萨丁尼亚不断增强。
皮德蒙特-萨丁尼亚在意大利统一运动中起了一个支配性的地位。
1861年在法国的支持下皮德蒙特—萨丁尼亚达到了建立一个意大利王国的目的。
(4)战争意义
克里米亚战争是世界史中的第一次现代化战争。
今天大多数人已经将这场战争遗忘了,但它从军事上和从政治上改变了欧洲列强之间的地位和关系。
它与巴黎和约是19世纪既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后的第二次重大事件。
在克里米亚战争中铁甲船和现代的爆炸性的炮弹第一次被使用。
它也是历史上第一次壕沟战和静止战。
电报首次在战争中被使用,火车首次被用来运送补给和增援。
军记者首次参加并可以在同日将战况报告给家乡的报纸。
由于一个英国军官的错误,使得在一次不到20分钟的攻击行动中,就造成了约900名英国骑兵的丧生。
当晚《伦敦时报》就报导了这个损失,在英国掀起了一场危机。
此外在这场战争中记者还第一次使用了摄影术来记载战争的残暴和英雄事迹。
(5)战争损失和英军对其野战医院的改革
在这场战争中共约50万人死亡,其中英军的损失最高。
大多数士兵不是阵亡,而是因饥饿、营养不良、卫生条件差和野战医院的条件差而死于其战伤。
此时弗洛伦斯南丁格尔率领三十八名护士奔赴前线开始了护理工作。
改善了野战医院的卫生条件,仅此一项改革就大大地提高了受伤战士的生存率。
战后南丁格尔在伦敦创办了第一所护士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