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与镇痛
- 格式:ppt
- 大小:2.55 MB
- 文档页数:41
麻醉镇痛管理制度一、麻醉镇痛管理的基本概念麻醉镇痛是指通过药物的应用,使患者达到无痛或者减轻疼痛的状态,以便进行手术治疗或者缓解疾病症状。
麻醉镇痛管理制度是指医疗机构为了保障患者在接受麻醉和镇痛服务时的安全和效果,设立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管理流程。
它涵盖了从麻醉镇痛评估、临床应用、安全监测到并发症处理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麻醉镇痛管理制度的建立旨在确保医护人员严格依据规定和标准操作,减少麻醉镇痛出现问题的可能性,提高患者的治疗体验和康复效果。
二、麻醉镇痛管理的程序和流程1. 麻醉镇痛评估:医疗机构要求患者在手术或治疗前进行麻醉镇痛评估。
通过采集患者的病史、疼痛程度、过敏史等信息,评估患者的麻醉镇痛需求和可能的风险,以便制定个性化的麻醉方案。
同时,也为麻醉团队提供了必要的信息支持。
2. 麻醉团队组织: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专业的麻醉团队,由经验丰富的麻醉医师和护士组成,他们要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以确保麻醉镇痛服务的安全和准确性。
3. 麻醉方案制定:根据患者的评估结果和手术/治疗的特点,麻醉团队制定合适的麻醉方案,包括药物选择、用药剂量、给药途径等。
同时,麻醉方案还需要考虑患者的特殊情况,如老年人、儿童、孕妇等需制定特殊的麻醉镇痛方案。
4. 麻醉镇痛过程监测:在手术或治疗过程中,麻醉团队需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麻醉深度、镇痛效果等进行严密的监测和记录,一旦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5. 麻醉镇痛后护理:手术或治疗结束后,患者的麻醉镇痛情况还需要得到妥善的护理和管理,包括术后镇痛方案的维持、镇痛效果的评估、并发症的防治等。
三、麻醉镇痛管理的责任分工1. 麻醉医师:负责对患者进行麻醉镇痛评估、制定麻醉方案、进行麻醉操作和监测,在术中实施并定期评估麻醉效果。
2. 麻醉护士:协助麻醉医师进行麻醉镇痛服务,包括患者的准备、监测、器械的准备和护理,对麻醉设备的检查和维护等。
3. 临床部门:负责对麻醉镇痛服务进行规范和标准的制定和宣传,通过临床路径和相关指南规范麻醉镇痛操作。
麻醉科手术中的镇痛方法与技巧麻醉科在手术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作为病人手术期间的关键保障环节之一,麻醉科医师需要借助不同的镇痛方法与技巧来确保手术过程的安全和病人的舒适。
本文将就麻醉科手术中常用的镇痛方法与技巧进行详细介绍。
Ⅰ. 局部麻醉局部麻醉是一种麻醉科在手术中常用的镇痛方法。
它通过使用麻药在疼痛部位表面或者局部注射,达到阻断局部神经的效果,以减轻疼痛感。
局部麻醉通常适用于小手术、术后疼痛管理或者与其他麻醉方式结合使用的情况。
局部麻醉的技巧包括:选择合适的麻药,确定注射部位,掌握适当的注射技术等等。
在选择麻药时,麻醉科医师需要根据手术部位和疼痛程度来确定使用的麻药种类,如利多卡因、普鲁卡因等。
确定合适的注射部位可以根据手术需求和疼痛部位进行定位,以准确注射麻药。
掌握适当的注射技术,如慢速注射、多点注射等,可以有效减少病人的不适感。
Ⅱ. 静脉镇痛静脉镇痛是一种常用的麻醉科手术镇痛方法,通过将镇痛药物通过静脉输注,使药物在体内迅速分布,从而降低病人的疼痛感。
静脉镇痛通常适用于大手术或需要较长时间的手术操作。
静脉镇痛的技巧包括:选择合适的镇痛药物,确定药物输注速度,监测病人的镇痛效果等等。
在选择镇痛药物时,麻醉科医师需要综合考虑病人的年龄、体重、手术类型和疼痛程度等因素,选择适合的药物剂量和种类。
确定药物输注速度要遵循以提供病人舒适度为目标的原则,并及时根据病人的反应进行调整。
麻醉科医师还需要通过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和镇痛效果来评估镇痛的有效性,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Ⅲ. 神经阻滞神经阻滞是一种通过注射麻醉药物靠近神经或神经束,阻断神经传导以达到机体的镇痛效果的方法。
这种方法常用于需要较强镇痛效果的手术,如腹部手术或关节置换手术。
神经阻滞的技巧包括:选择合适的阻滞部位,准确定位神经,掌握准确注射技术等等。
选择合适的阻滞部位需要麻醉科医师具备丰富的解剖学知识,以确保阻滞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准确定位神经则需要医师在手术前进行详细的触诊和神经定位,以避免误伤或漏阻滞。
麻醉科术后镇痛治疗管理制度麻醉科术后镇痛治疗管理制度旨在确保术后患者的舒适度和病情的控制,提高手术后的恢复效果和生活质量。
本制度依据国家、地区相关法规以及麻醉科术后镇痛治疗的最佳实践进行编写,旨在促进患者的快速恢复和康复。
一、术前评估在手术前,麻醉科应对患者进行详细的术前评估,包括患者的疾病史、用药史、过敏史等。
通过评估,确定患者是否有禁忌症或者特殊情况需要特殊处理,并制定相应的麻醉方案。
二、麻醉方案选择根据术前评估结果,麻醉科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案。
包括全身麻醉、腰麻、硬膜外麻醉等不同方法。
选择麻醉方案时需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病情、手术类型以及患者的个人需求。
三、术中镇痛治疗在手术进行过程中,麻醉科医生和护士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疼痛状况,并及时进行相应处理。
可以通过输注镇痛药物、神经阻滞等方式,控制患者的疼痛感受。
四、术后监测与处理手术结束后,患者进入术后恢复室进行密切观察和监测。
麻醉科医生和护士需要定期评估患者的病情、疼痛程度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对于疼痛程度较高的患者,需要及时给予有效的镇痛治疗,以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五、术后镇痛方案制定和实施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手术类型,制定相应的术后镇痛方案。
常见的镇痛方式包括静脉镇痛、口服镇痛、贴剂镇痛等。
对于需要长期镇痛治疗的患者,需要制定长期的镇痛方案,并定期进行评估和调整。
六、术后镇痛效果评估麻醉科医生和护士需要定期对患者的镇痛效果进行评估。
评估包括疼痛评分、肢体活动能力等指标。
如果患者的镇痛效果不佳,需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并及时与其他科室进行沟通协作。
七、术后镇痛记录和随访麻醉科医生和护士需要对患者的术后镇痛治疗进行记录和随访。
记录包括患者的疼痛情况、治疗方案、药物剂量等信息。
随访的目的是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八、合理用药和风险管理在术后镇痛治疗中,麻醉科医生和护士需要遵循合理用药的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
麻醉科术后镇痛
1.呼吸抑制
临床表现为病人的意识改变、嗜睡、呼吸深度减弱而频率变化不明显。
镇痛期间应尽可能用血氧饱和度监测。
一旦发现呼吸抑制,最有效的处理办法是给予呼吸支持或静脉注射小剂量纳洛酮(0.1~0.4mg),以迅速恢复自主呼吸。
必要时还需追加用量。
2.瘙痒
多见于妇产科病人,其产生机制可能与组织胺释放有关,抗组织胺药多能减轻瘙痒症状。
纳洛酮也有疗效。
3.尿潴留
多见于男性病人,可用纳洛酮拮抗,必要时进行导尿。
4.恶心呕吐
由于阿片类药物随脑脊液扩散至第四脑室顶部浅层的呕吐中枢化学感受器,使用抗吐药或将东茛菪碱贴剂贴于乳突区,可改善症状。
术中麻醉和镇痛管理术中麻醉和镇痛管理在现代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进行大型手术还是进行小型操作,都需要进行适当的麻醉和镇痛管理,以确保患者在手术期间的安全和舒适。
本文将探讨术中麻醉和镇痛管理的意义、主要方法以及相关的临床实践。
一、术中麻醉和镇痛管理的意义术中麻醉和镇痛管理的意义在于保护患者免受手术期间的痛苦和不适。
麻醉的基本目标是使患者在手术期间保持无痛觉、无意识状态。
而镇痛则是术后疼痛管理的重要环节。
适当的麻醉和镇痛管理可以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促进患者的康复,缩短住院时间。
二、术中麻醉和镇痛管理的主要方法目前,常见的术中麻醉方法有全身麻醉、局部麻醉和神经阻滞麻醉。
全身麻醉以药物将患者带入不同程度的无意识状态,常见的麻醉药物有丙泊酚、吸入性麻醉药物等。
局部麻醉则是药物直接作用于局部组织,常见的局部麻醉剂有利多卡因等。
神经阻滞麻醉是通过阻断神经传导,使局部区域失去感觉。
在镇痛管理方面,常见的方法有使用镇痛药物和非药物镇痛措施。
镇痛药物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阿片类药物等。
非药物镇痛措施主要包括热敷、按摩、物理疗法等。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类型,医生将选择合适的麻醉和镇痛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三、术中麻醉和镇痛管理的临床实践在实际临床操作中,术中麻醉和镇痛管理通常由麻醉师和麻醉科团队来负责。
麻醉师负责评估患者的麻醉需求,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并进行术中监测和调整剂量。
同时,麻醉师还要注意术中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及时采取措施避免患者的风险。
在镇痛管理方面,术后疼痛评估和药物应用是关键。
术后疼痛评估可以采用疼痛评分表,根据患者的反应和不适程度确定镇痛药物的使用与剂量。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阿片类药物时应注意避免滥用和成瘾的风险。
另外,在术中麻醉和镇痛管理中,与患者的沟通和支持也非常重要。
医护人员应及时与患者沟通,了解其疼痛感受和需求,提供必要的情绪支持和安慰。
四、结语术中麻醉和镇痛管理在现代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麻醉与镇痛科普麻醉和镇痛是医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它们帮助医生在诊疗过程中让患者处于无痛或者减轻疼痛的状态,同时保证手术或治疗能够更好地进行。
麻醉和镇痛在现代医学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可以为许多患者提供更加安全和舒适的医疗体验。
1麻醉和镇痛的重要性首先,它们可以减轻或消除疼痛。
对于许多患者而言,疼痛是疾病或治疗过程中最困扰他们的问题之一,麻醉和镇痛可以减轻或消除疼痛,帮助患者更好地承受治疗过程。
在手术中,麻醉可以让患者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接受治疗,消除疼痛的同时也减轻了手术的心理压力。
其次,麻醉和镇痛可以减少手术和治疗的风险。
在一些手术和治疗中,患者需要配合医生进行操作,如果患者感到疼痛或者不舒服,就会出现不合作的情况,这会增加手术或治疗的风险,甚至可能导致手术失败或出现并发症。
而麻醉和镇痛可以让患者处于无痛或者减轻疼痛的状态,保证手术或治疗过程更加安全。
再次,麻醉和镇痛可以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
某些手术和治疗方法可能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例如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而麻醉和镇痛可以减少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让患者更加安全和舒适。
最后,麻醉和镇痛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在某些治疗中,疼痛可能会影响治疗效果,而麻醉和镇痛可以让患者处于无痛或者减轻疼痛的状态,提高治疗的效果。
2麻醉的类型与作用2.1 局部麻醉局部麻醉是一种麻醉方法,通过直接将麻醉药物注入到局部部位,使局部神经失去感觉和活动能力,以便进行小型手术或局部治疗。
常用的局部麻醉药物包括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
局部麻醉一般不会影响患者的意识和呼吸,但可能会产生一些局部副作用,如局部瘙痒、疼痛和肿胀等。
2.2 表面麻醉表面麻醉是一种麻醉方法,通过将麻醉药物直接涂抹或喷洒在皮肤或黏膜表面,以达到局部麻醉的效果。
表面麻醉一般用于简单的操作,如皮肤缝合和皮下注射等。
常用的表面麻醉药物包括利多卡因凝胶、甲硝唑凝胶等。
2.3 全身麻醉全身麻醉是一种通过麻醉药物使患者失去意识和疼痛感觉的麻醉方法,全身麻醉分为吸入麻醉和静脉麻醉两种。
麻醉与镇痛药物的作用机理研究麻醉与镇痛药物是目前现代医学中广泛使用的药物。
它们的主要作用是使患者在手术和治疗过程中不感受到疼痛。
麻醉和镇痛药物有着不同的作用机理,下面将分别进行介绍。
麻醉药物的作用机理麻醉药物可以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让患者进入无意识的状态。
同时,麻醉药物还可以抑制神经传递,从而减轻或消除疼痛。
麻醉药物的作用机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阻断神经传递:麻醉药物可以阻断神经传递,从而抑制大脑接收疼痛信号,使患者不感受疼痛。
2.影响中枢神经系统:麻醉药物可以影响大脑和脊髓的活动,使患者进入无意识状态。
3.抑制自主神经系统:麻醉药物可以抑制自主神经系统,减少心率和呼吸等生理反应。
4.减少意识:麻醉药物可以减少患者的意识,使其在手术和治疗过程中不会感到害怕或不适。
麻醉药物广泛应用于手术和其他治疗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疼痛和焦虑情绪,保证手术和治疗的顺利进行。
镇痛药物的作用机理相比于麻醉药物,镇痛药物是一类可以减轻或消除疼痛但不会使患者失去知觉的药物。
镇痛药物主要分为两类:阿片类药物和非阿片类药物。
它们的作用机理有所不同:阿片类药物的作用机理:阿片类药物可以结合中枢神经系统中的阿片受体,从而减轻或消除疼痛。
这些受体分布在大脑和脊髓中,并与传递疼痛信息的神经元相连。
阿片类药物可以使这些神经元对疼痛信号的传递减弱或完全消失,从而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受。
非阿片类药物的作用机理:非阿片类药物可以通过影响神经组织中的其他途径来减轻或消除疼痛。
一些非阿片类药物可以通过影响神经元的钠离子通道来减少疼痛信息的传递。
其他药物则可以影响神经元的一些化学途径,从而减轻疼痛感受。
总体而言,镇痛药物的作用机理比较复杂,需要针对不同的疼痛类型和程度选择不同的药物,才能达到最佳疗效。
不仅如此,随着对麻醉和镇痛作用机理的更深入的研究,人们对于这类药物的作用机理也逐渐有了更广的认识。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麻醉和镇痛药物通过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影响了患者的许多生理指标,这些指标包括心率、体温、血压、呼吸、肌肉张力等。
镇痛药和麻醉药的区别需要手术的患者,麻醉药和镇痛药是常用的两种药物,由于患者的认知有限,容易将两者混为一谈。
实际上,麻醉药和镇痛药有很大的区别,不仅作用机制不同,而且临床应用效果也不同。
下面对此进行简单论述。
1.什么是镇痛药?(1)作用机制。
镇痛药可作用在中枢神经或外周神经系统,选择性抑制、缓解疼痛,减轻疼痛引起的恐惧、紧张、不安等情绪,从而解除患者的痛苦。
疼痛是人体受到伤害刺激后的保护性反应,但剧烈疼痛会影响生理功能,诱发休克、危害生命安全。
因此,使用镇痛药减轻患者的痛苦和不适,缓解焦虑,改善睡眠,保护患者安全。
(2)常见分类。
镇痛药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麻醉性镇痛药,包括:①受体激动剂,作用在中枢神经系统,解除并减轻疼痛,代表药物有吗啡、芬太尼、哌替啶等,具有镇痛镇静、镇咳、抑制呼吸、缩瞳等作用。
②受体部分激动剂,以镇痛作用为主,依赖性较小,呼吸抑制作用弱,易产生焦虑、幻觉等精神症状,代表药物有喷他佐辛、布托啡诺等。
③阿片受体拮抗剂,以纳洛酮为代表,对各型阿片受体均有竞争性拮抗的作用。
二是解热镇痛药,作用在外周,产生解热、镇痛的效果,代表药物有: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双氯芬酸、布洛芬、吲哚美辛、萘普生、尼美舒利等。
2.什么是麻醉药?(1)作用机制。
麻醉药是能促使整个机体或机体局部暂时性、可逆性失去知觉、痛觉的药物。
需要注意的是,麻醉药和麻醉药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后者指的是连续使用后身体会产生依赖性、具有成瘾性的药品。
(2)常见分类。
麻醉药的分类主要有:①全身麻醉药,抑制大脑皮层,促使人们的神志消失。
其中,吸入性麻醉药的代表有异氟烷、七氟烷、氧化亚氮;静脉麻醉药物的代表有苯巴比妥、芬太尼、异丙酚、咪达唑仑、氯胺酮等。
②局部麻醉药,稳定神经膜电位,或降低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阻断神经冲动传导,代表药物有普鲁卡因、利多卡因、罗哌卡因、氨基醚类、氨基酮类。
3.镇痛药和麻醉药的区别(1)镇痛药和麻醉药的区别。
麻醉科中的疼痛管理与镇痛技术麻醉科作为医学专科的一部分,专注于为患者提供麻醉、镇痛等相关医疗服务。
在麻醉科中,疼痛管理与镇痛技术是其核心工作之一。
本文将就麻醉科中的疼痛管理与镇痛技术进行探讨。
一、疼痛管理疼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以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如手术切口、外伤、疾病等。
疼痛会给患者带来身体和心理的困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麻醉科的疼痛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在麻醉科中,通常采用多种手段来管理疼痛,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
药物治疗是最常见的疼痛管理手段之一。
麻醉科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常用的药物包括非类固醇抗炎药、可待因类药物、激素类药物等。
这些药物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疼痛,提高其生活质量。
除了药物治疗外,物理治疗也是麻醉科中的一项重要措施。
物理治疗可以通过不同的手段来缓解疼痛,如电疗、理疗等。
这些手段能够刺激患者的神经系统,改善其疼痛症状。
二、镇痛技术镇痛技术是麻醉科的核心技术之一。
在手术过程中,麻醉科医生使用不同的镇痛技术,帮助患者缓解疼痛,提高手术的效果。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镇痛技术。
1. 局部麻醉局部麻醉是一种常见的镇痛技术,适用于一些小型手术或术后镇痛。
局部麻醉可以通过给予患者局部麻醉药物,使其局部部位失去感觉,从而减轻手术过程中的疼痛。
目前,局部麻醉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成为一种安全、有效的镇痛技术。
2. 椎管内麻醉椎管内麻醉是一种通过将麻醉药物注入患者的蛛网膜下腔来实现镇痛的技术。
椎管内麻醉可针对不同部位的疼痛进行定位,从而减轻患者的疼痛感。
该技术适用于一些较大的手术,如剖腹产、关节置换术等。
3. 神经阻滞神经阻滞是一种通过阻断感觉神经传导来实现镇痛效果的技术。
在手术过程中,麻醉科医生可以选择针对特定神经进行阻滞,从而减轻患者在手术中产生的疼痛。
常见的神经阻滞技术包括蛛网膜下腔阻滞、硬膜外阻滞等。
4. 全身麻醉全身麻醉是对患者全身进行麻醉的一种技术。
特殊麻醉与镇痛审批权限规定
1、资格准入麻醉与疼痛诊治
资格准入麻醉与镇痛是指按市级或市级以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制度,需要专项资格认证或授权的麻醉与镇痛。
由市级或市级以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其认可的专业学术机构向医院以及医师颁发专项麻醉与镇痛资格准入证书或授权证明。
已取得相应类别麻醉与镇痛资格准入的麻醉医师才具有主持资格准入麻醉与镇痛的权限。
2、高度风险麻醉
高度风险麻醉是指麻醉科主任认定的存在高度风险的任何级别的手术。
须经科内讨论,科主任签字同意后报医务科,由医务科决议自行审批或提交业务副院长审批,获准后,由指定的主任医师或高年资副主任医师负责实施。
3、急诊手术麻醉
预期手术的麻醉级别在值班医生麻醉权限级别内时,可施行麻醉。
若属高风险或预期麻醉超出自己麻醉权限级别时,应紧急报告二线值班,必要时向科主任上报。
但在需紧急抢救生命的状况下,在上级医师暂时不能到场主持手术麻醉时期,值班医生在不违背医疗原则的前提下,有权、也必需按详细状况主持其以为合理的抢救,不得延误抢救时机。
4、新技术、新项目
(1)一般的新技术、新项目须经科内讨论,同时按照相关程序进行审批备案。
(2)高风险的新技术、新项目须经科内由医院上报省上级主管单位审批。
必要时由省上级主管单位委托指定的学术团体论证,并经专家委员会评审同意后方能在医院实施。
麻醉科手术室病人术中镇痛方法手术是一种常见的医疗过程,为了减轻病人手术中的疼痛和不适感,麻醉科手术室采用了各种术中镇痛方法。
本文将就麻醉科手术室常用的几种术中镇痛方法进行介绍,包括全身麻醉、局部麻醉和镇痛药物等。
一、全身麻醉全身麻醉是一种常见的术中镇痛方法,通过给患者静脉内注射麻醉药物,使其失去意识和疼痛感。
在全身麻醉下,患者进入深度睡眠状态,手术过程中不会感受到任何疼痛。
全身麻醉的优点是操作简单、病人安全。
然而,全身麻醉也存在一些副作用,如药物过敏、心肺功能抑制等。
二、局部麻醉局部麻醉是一种通过局部给药使特定部位失去感觉的术中镇痛方法。
常见的局部麻醉方法包括表面麻醉、浸润麻醉和神经阻滞麻醉等。
表面麻醉是将麻醉药物直接涂抹在皮肤表面,常用于浅表手术。
浸润麻醉是将麻醉药物注射到局部组织中,使其失去感觉。
神经阻滞麻醉是通过给予局部麻醉药物阻断神经传导,从而使一定范围的组织和器官失去感觉。
局部麻醉的优点是操作简单、副作用少,但适用范围相对有限。
三、镇痛药物除了麻醉方法,术中镇痛还可以通过给予镇痛药物来实现。
镇痛药物的种类繁多,常见的包括阿片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和酮类药物等。
阿片类药物是一类具有强力镇痛作用的药物,适用于严重疼痛的情况下。
然而,阿片类药物也存在睡眠呼吸抑制等严重副作用,使用时需谨慎。
非甾体抗炎药是一类具有抗炎和镇痛作用的药物,适用于轻至中度的疼痛情况。
酮类药物是一类镇痛的可选药物,既可以通过口服给药,也可以通过静脉注射给药。
镇痛药物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类型进行。
综上所述,麻醉科手术室有多种术中镇痛方法可供选择。
无论是全身麻醉、局部麻醉还是镇痛药物,都能有效减轻病人手术过程中的疼痛感。
然而,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手术情况和患者需求,医生需在术前进行综合评估,选取最适合的术中镇痛方法,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病人的舒适度。
以上为本文关于麻醉科手术室病人术中镇痛方法的介绍。
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能对术中镇痛方法有更加全面的了解,以便医生和患者能进行更加科学的选择和协商,确保手术过程的安全和病人的舒适度。
麻醉科与镇痛管理制度一、总则为加强医院麻醉科和镇痛管理工作,提高医院麻醉安全水平和患者镇痛疗效,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订立本制度。
二、管理职责1.麻醉科与镇痛管理委员会负责订立、修订麻醉科与镇痛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2.麻醉科与镇痛管理委员会负责组织麻醉科和相关科室医生、护士的培训与考核;3.麻醉科与镇痛管理委员会负责监督和检查本制度的执行情况,并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4.麻醉科与镇痛管理委员会负责组织麻醉科和相关科室医生、护士的技术沟通和学术讲座,提高专业水平;5.麻醉科与镇痛管理委员会负责推动临床研究和科研项目的开展,促进医院麻醉学科的发展。
三、人员管理1.麻醉科与镇痛管理委员会负责订立麻醉科医生、护士、技术人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规范,并定期进行评估;2.麻醉科与镇痛管理委员会负责对麻醉科医生、护士的技术本领进行考核和培训;3.麻醉科医生、护士必需持有合法的执业证书,并定期参加相关技术培训和考核;4.麻醉科医生、护士必需遵守职业道德和工作纪律,严禁违规操作和违反规定行为;5.麻醉科医生、护士必需定期参加职业健康检查,确保身体健康。
四、麻醉设备管理1.麻醉科与镇痛管理委员会负责订立麻醉设备的采购、验收、使用和维护管理制度;2.麻醉科与镇痛管理委员会负责对麻醉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并建立设备档案;3.麻醉科医生、护士必需依照操作规范正确使用麻醉设备,并做好设备的消毒和清洁工作;4.麻醉设备的使用必需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要求,严禁私自拆卸和改装。
五、麻醉操作规范1.麻醉科医生必需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依照规范操作流程进行麻醉操作;2.麻醉科医生必需对患者进行认真的术前评估,包含患者的病史、体征、试验室检查结果等,并订立个性化的麻醉方案;3.麻醉科医生必需在麻醉前与患者充分沟通,并得到患者的同意;4.麻醉科医生必需在麻醉操作过程中严格掌握各种麻醉药物的使用剂量和途径,注意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并采取相应的措施;5.麻醉科医生必需在麻醉结束后,将患者移交给监护室医生,并做好相关记录。
呕吐、乳房胀痛,又要忍受孕中晚期的脚腿浮肿、夜间抽筋、腰酸背痛、便秘和痔疮,甚至还有耻骨联合分离导致的耻骨疼痛等不适,最后还要面临终极考验——生产之痛。
过去,女性生产时只能强忍着疼痛,但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可以通过药物和非药物镇痛手段加以缓解,这就是分娩镇痛。
此外,有的孕妇因各种原因不能自然分娩,需剖宫产手术,期间要进行产科麻醉。
基于此,本文就产科麻醉和镇痛的相关知识进行简单介绍。
自然分娩应选择哪种镇痛方式分娩镇痛是指利用各种方法减轻或消除孕妇在分娩过程产生的疼痛。
由于在生产过程中减轻了疼痛,孕妇可以得到良好的休息,节省大量体力,在宫口开全时有足够的力量完成分娩,从而增加顺产的概率,减少剖宫产率。
分娩镇痛的方法包括非药物性镇痛和药物性镇痛两大类。
产科医生会结合产妇的具体情况、个人意愿、有无禁忌证等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
非药物镇痛包括导乐陪伴分娩、拉玛泽呼吸法、按摩法、分娩球等方式。
(1)导乐陪伴分娩:产妇在分娩的全程始终有导乐人员陪伴,通过不断给予产妇生理和情感上的支持和帮助以及一些必要信息和生产的指导,让其不孤单,并感觉到舒适和安全。
可提前练习的放松方式。
医护人员会指导产妇在临产开始后进行深而慢的胸式呼吸,在第一产程末期宫口开全前用快而浅的呼吸和喘气,第二产程时向下屏气代替喘气,以缓解其紧张情绪。
(3)按摩法:根据产妇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按摩力度和速度对其下腹部或腰骶部进行按摩,以改善宫缩痛带来的腰背部疼痛和不适。
(4)分娩球:产妇坐在分娩球上,双手扶住栏杆或者其他支撑物,使腰部放松,上下左右轻轻摇晃,可分散其注意力,减少对宫缩痛过多的关注,增加生产过程的乐趣;同时还能使产妇全身肌肉放松,促进宫口扩张和胎头下降,减轻腰背部的疼痛感。
药物性镇痛(1)笑气吸入镇痛:笑气对呼吸道无刺激,不影响呼吸和血压,也不抑制呼吸中枢,吸入后起效较快,但因为镇痛时间和达到的峰值不能够很好地契合,经常达不到满意的效果,所以目前很少有医院应用。
麻醉与镇痛医师分级授权制度一麻醉与镇痛病人的分类二麻醉与镇痛医师级别三各级医师麻醉与镇痛权限四麻醉与镇痛审批程序五麻醉与镇痛审批权限六特除手术麻醉与镇痛审批权限七附录一麻醉与镇痛病人的分类1、参照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病情分级标准:I~V级ASA分级标准是:第一级:病人心、肺、肝、肾、脑、内分泌等重要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第二级:有轻度系统性疾病,但处于功能代偿阶段;第三级:有明显系统性疾病,功能处于早期失代偿阶段;第四级:有严重系统性疾病,功能处于失代偿阶段;第五级:无论手术与否,均难以挽救病人的生命;2、特除手术麻醉及操作技术心脏、大血管手术麻醉,颅内动脉瘤手术麻醉、巨大脑膜瘤手术麻醉,脑干手术麻醉,肾上腺手术麻醉,多发严重创伤手术麻醉,休克病人麻醉,高位颈髓手术麻醉,器官移植手术麻醉,高龄病人麻醉,新生儿麻醉,支气管内麻醉,控制性降压,低温麻醉,有创血管穿刺术,心肺脑复苏等3、参考手术分级标准附录4、新开展项目、科研手术二麻醉与镇痛医师级别依据其卫生技术资格、受聘技术职务及从事相应技术岗位工作的年限等,规定麻醉医师的级别;所有麻醉医师均应依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1、住院医师1低年资住院医师:从事住院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内,或获得硕士学位、曾从事住院医师岗位工作2年以内者;2高年资历住院医师:从事住院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上,或获得硕士学位、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并曾从事住院医师岗位工作2年以上者;2、主治医师1低年资主治医师:从事主治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内,或获得临床博士学位、从事主治医师岗位工作2年以内者;2高年资主治医师:从事主治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上,或获得临床博士学位、从事主治医师岗位工作2年以上者;3、副主任医师:1低年资副主任医师:从事副主任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内,或有博士后学历、从事副主任医师岗位工作2年以上者;2高年资副主任医师:从事副主任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上者;4、主任医师:受聘主任医师岗位工作者;三各级医师麻醉与镇痛权限1、低年资住院医师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可开展ASA分级1~2级手术病人的麻醉如神经阻滞麻醉、低位椎管内麻醉及部分全麻,一二级手术麻醉,气管插管术等2、高年资住院医师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可开展ASA分级2~3级手术病人的麻醉、二三级手术麻醉、初步熟悉心脏、大血管手术麻醉,颅内动脉瘤手术麻醉、巨大脑膜瘤手术麻醉,脑干手术麻醉,肾上腺手术麻醉,多发严重创伤手术麻醉,休克病人麻醉,高位颈髓手术麻醉,器官移植手术麻醉,高龄病人麻醉,新生儿麻醉,支气管内麻醉,控制性降压,低温麻醉,有创血管穿刺术,心肺脑复苏等3、低年资主治医师可独立开展ASA分级2~3级手术病人的麻醉、二三级手术麻醉、初步掌握心脏、大血管手术麻醉,颅内动脉瘤手术麻醉、巨大脑膜瘤手术麻醉,脑干手术麻醉,肾上腺手术麻醉,多发严重创伤手术麻醉,休克病人麻醉,高位颈髓手术麻醉,器官移植手术麻醉,高龄病人麻醉,新生儿麻醉,支气管内麻醉,控制性降压,低温麻醉,有创血管穿刺术,心肺脑复苏等,轮转疼痛门诊颅眶肿瘤手术4、高年资主治医师可独立开展ASA分级3~4级手术病人的麻醉、三四级手术麻醉、熟练掌握心脏、大血管手术麻醉,颅内动脉瘤手术麻醉、巨大脑膜瘤手术麻醉,脑干手术麻醉,肾上腺手术麻醉,多发严重创伤手术麻醉,休克病人麻醉,高位颈髓手术麻醉,器官移植手术麻醉,高龄病人麻醉,新生儿麻醉,支气管内麻醉,控制性降压,低温麻醉,有创血管穿刺术,心肺脑复苏等,轮转疼痛门诊5、低年资副主任医师可独立开展ASA分级4~5级手术病人的麻醉、四级手术的麻醉,轮转疼痛门诊6、高年资副主任医师指导下级医师操作比较疑难病人的麻醉及处理下级医师麻醉操作意外、疼痛门诊疑难病人诊治等7、主任医师指导各级医师操作比较疑难病人的麻醉及处理各级医师麻醉操作意外、疼痛门诊疑难病人诊治,开展新项目、极高风险手术麻醉等四麻醉与镇痛审批程序1、麻醉科带教组长必须由高年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担任,带教组长按医师级别确定组内每例手术的麻醉医师名单;需要全科会诊的,至少提前1天交科主任组织全科会诊并审批;2.科主任审批全科各医疗组每例手术的主麻、副麻名单,确保医师级别与手术分类相对应,签字生效;原则上,不批准越级手术;特殊情况下可以批准,但必须保证有上级医师在场指导;3.患者选择医生时应以医疗组为单位,执行医师分级手术制度为前提;五麻醉与镇痛审批权限手术审批权限是指对拟施行的不同级别手术以及不同情况、不同类别手术的审批权限;科主任及麻醉组长的书面签字应落实在手术通知单的审批经过栏目中;1、择期手术由科主任审批2、急诊手术由住院总审批3、夜班及节假日手术由麻醉组长或住院总审批六特除麻醉与镇痛审批权限1、资格准入麻醉与疼痛诊治资格准入麻醉与镇痛是指按市级或市级以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需要专项资格认证或授权的麻醉与镇痛;由市级或市级以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其认可的专业学术机构向医院以及医师颁发专项麻醉与镇痛资格准入证书或授权证明;已取得相应类别麻醉与镇痛资格准入的麻醉医师才具有主持资格准入麻醉与镇痛的权限;2、高度风险麻醉高度风险麻醉是指麻醉科主任认定的存在高度风险的任何级别的手术;须经科内讨论,科主任签字同意后报医务科,由医务科负责人决定自行审批或提交业务副院长审批,获准后,麻醉科主任负责审批;3、急诊手术麻醉预期手术的麻醉级别在值班医生麻醉权限级别内时,可施行麻醉;若属高风险或预期麻醉超出自己麻醉权限级别时,应紧急报告麻醉组长或住院总审批,必要时向科主任上报;但在需紧急抢救生命的情况下,在上级医师暂时不能到场主持手术麻醉期间,值班医生在不违背上级医生口头指示的前提下,有权、也必须按具体情况主持其认为合理的抢救,不得延误抢救时机;4、新技术、新项目1一般的新技术、新项目须经科内讨论,科主任在已填写的重要麻醉审批单上签署同意意见后,上报医务科,由医务科备案并审批;2高风险的新技术、新项目由医院上报省卫生厅审批;必要时由省卫生厅委托指定的学术团体论证、并经专家委员会评审同意后方能在医院实施;七附录手术分级标准妇科一级手术1.扩宫和刮宫术2.输卵管通气、通液术3.后穹窿穿刺4.外阴、宫颈活体组织采取术5.外阴良性肿物切除、前庭大腺囊肿手术6.经阴道有蒂子宫肌瘤摘除术7.宫颈息肉摘除术、宫颈赘生物电切术8.宫颈电灼术、冷冻术及激光治疗术二级手术1.子宫切除术、子宫及附件切除术2.腹腔镜下附件手术3.经腹子宫肌瘤剜出术4.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5.简单尿瘘修补术6.后穹隆切开术7.附件切除术8.异位妊娠手术三级手术1.尿瘘、粪瘘修补术2.一般宫腔镜手术3.阔韧带肌瘤、囊肿切除术4.单纯外阴切除术5.子宫脱垂悬吊术或经阴道修补术6.盆腔脓肿清除引流术7.子宫扩大、广泛、次广泛切除术8.外阴广泛性切除及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9.复杂子宫内膜异位症10.宫颈肌瘤切除术四级手术1.盆腔清扫术2.联合盆腔脏器切除术3.新技术新项目手术4.复杂卵巢癌、绒癌根治术5.外阴阴道成形术6.外阴重建术7.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产科一级手术1.会阴侧切及会阴侧切缝合术2.会阴Ⅰ、Ⅱ度裂伤修补术3.古典式剖宫产术4.引产术5.胎头吸引术6.常规助产二级手术1.子宫裂伤修补术2.臀位牵引术3.人工胎盘剥离术4.臀位助产术5.低颈剖宫产术6.古典剖宫产术三级手术1.腹膜外剖宫产2.剖宫产子宫切除术3.晚期妊娠子宫破裂手术4.毁胎术5.产钳术6.剖宫产子宫肌瘤核除术7.妊娠合并卵巢蒂扭转8.附件切除术、肿瘤切除术四级手术1.重危手术2.新技术新项目手术3.会阴Ⅲ度裂伤修补术4.子宫翻出复位术5.妊娠合并症心脏病、甲亢、血液系统疾病等6.剖宫产术生殖医学科一级手术1.宫内节育器放置术2.宫内节育器取出术3.输卵管通气、通液术4.人工流产吸刮术5.腹部输卵管结扎术6.羊水穿刺术7.绒毛采取术二级手术1.输卵管吻合术2.输卵管造口术3.输卵管成形术4.人工授精三级手术1.阴道输卵管结扎术2.输卵管子宫内移植术3.腹腔镜下取卵术4.剖腹取卵+输卵管配子移植术5.腹腔镜下取卵+输卵管配子移植术四级手术1.吻合血管的自体输卵管移植术2.同种异体输卵管移植术3.卵巢移植术4.新技术新项目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