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 格式:ppt
- 大小:2.11 MB
- 文档页数:77
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基础人体的一切随意运动,都是在神经系统支配下所实现的不同形式的肌肉活动。
这些肌肉活动的基本能力可表现为收缩力量的大小、收缩速度的快慢、持续时间的长短、关节活动的范围以及迅速改变体位,转换动作的应变能力等等。
通常把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所表现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及灵敏等机能能力称为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的发展水平,不仅决定于骨骼肌本身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而且与其能量供应、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以及内脏器官的机能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身体素质是人体各器官、系统机能能力在肌肉活动中的综合反映。
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
但是,身体素质的训练效果是可逆的。
停训后身体素质趋于下降,其下降速度和程度与训练水平及停训时间有关。
训练水平高、停训时间短者,身体素质下降速度缓慢且程度较小;反之,下降速度及程度较大。
所以在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中合理安排身体素质的训练具有重要意义。
返回本章第一节力量素质力量素质是指肌肉收缩对抗或克服阻力的能力。
人体的所有运动几乎都是对抗阻力而产生的,所以良好的力量素质是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的重要基础。
例如跑速、游速等需要强大的肌肉力量;运动持续时间的长短有赖于力量的大小;柔韧、灵敏、协调、平衡等机能能力也与力量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力量素质是人体最重要的身体素质,是其它身体素质的基础,是素质的素质。
一、力量素质的分类力量素质的分类较为复杂。
按照肌肉收缩的形式可分为静力性力量和动力性力量。
静力性力量是指肌肉进行等长收缩时所产生的力量,其特点是从事力量练习时肢体维持或固定于某一位置或姿势,但无明显的位移运动。
例如体操运动中的十字支撑、倒立、悬垂、耗腿、平衡,武术运动中的马步桩等。
动力性力量是指肌肉进行等张收缩时所产生的力量,其特点是进行力量练习时肢体产生明显的位移运动,但不出现明显的停顿或固定姿势。
例如,田径运动中的跑、跳、投,游泳运动中的蝶、仰、蛙、爬以及推举杠铃、引体向上等。
运动生理学重点总结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运动生理学重点总结)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运动生理学重点总结的全部内容。
运动生理学重点总结第一章骨骼肌的功能一、名词解释1。
肌小节:两条Z线之间的结构,是肌纤维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2.神经—肌肉接头:兴奋由神经传到肌肉的结构装置。
3。
运动单位:一个X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
二、简答题1.简述肌肉兴奋收缩偶联的过程?答:肌细胞膜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之间的中介过程:(1)肌膜产生AP(动作电位),由横管传到三联管;(2)肌浆网中Ca2+的释放,使终池膜上的钙通道开放,终池内的Ca2+顺浓度梯度进入肌浆,触发肌丝滑行,肌细胞收缩;(3)肌质网对Ca2+的再回收,肌肉舒张。
2。
简述骨骼肌收缩舒展的分子结构?答:兴奋—-收缩耦联;肌丝滑行;骨骼肌舒张机制。
3。
简述骨骼肌的收缩形式及相互间的区别?答:收缩形式:(1)向心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的收缩。
(2)等动收缩-—在整个关节运动范围内肌肉以恒定的速度,且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始终与阻力相等的肌肉收缩.(3)离心收缩——肌肉在收缩时,肌力小于阻力,长度变长的收缩。
(4)超等长收缩—-骨骼肌工作时光做离心式拉长,继而做向心式收缩的一种复合式收缩形式.区别:同一块肌肉,在收缩速度相同的情况下,离心收缩可产生最大的肌力。
缩短收缩对机体主要起加速作用,拉长起减速作用,等长收缩起、、固定姿势作用。
4。
简述肌纤维的分类及特点?答:(1)按收缩速度分类:快肌纤维、慢肌纤维(2)按肌纤维的颜色:白肌纤维、红肌纤维如果结合收缩速度来分:快缩白、快缩红、慢缩红(3)按肌肉收缩及代谢特点:快缩---糖酵解型、快缩氧化——-糖酵解型、慢缩氧化型形态特点:快肌纤维直径较粗,含较多收缩蛋白,肌浆网也较发达。
引言:身体素质是指人体在运动、劳动等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和机能状态。
身体素质的提高不仅对个体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有着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基础是指通过理解和研究人体的生理结构与功能,来揭示身体素质形成的基本原理和机制。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详细阐述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概述:身体素质的形成不仅与遗传因素有关,更重要的是受到后天训练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基础主要包括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肌肉骨骼系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
正文内容:1.心血管系统1.1心肌结构与功能1.2血管结构与功能1.3心血管适应性1.4心血管训练对身体素质的影响1.5心血管疾病对身体素质的影响2.呼吸系统2.1呼吸器官结构与功能2.2呼吸生理过程2.3呼吸系统适应性2.4呼吸系统训练对身体素质的影响2.5呼吸系统疾病对身体素质的影响3.肌肉骨骼系统3.1肌肉结构与功能3.2骨骼结构与功能3.3肌肉骨骼系统适应性3.4肌肉骨骼系统训练对身体素质的影响3.5肌肉骨骼系统疾病对身体素质的影响4.神经系统4.1神经组织结构与功能4.2神经调节机制4.3神经系统适应性4.4神经系统训练对身体素质的影响4.5神经系统疾病对身体素质的影响5.内分泌系统5.1内分泌腺体结构与功能5.2激素的作用机制5.3内分泌系统适应性5.4内分泌系统训练对身体素质的影响5.5内分泌系统疾病对身体素质的影响总结: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基础主要包括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肌肉骨骼系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
这些生理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身体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适当的训练,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并减少与身体素质相关的疾病风险。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身体素质训练时要科学合理、循序渐进,以避免对身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对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基础将有更深入的研究,为提高个体和社会的健康水平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基础(一)引言概述:身体素质是维持身体健康和提高运动能力的基础。
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基础是人体各系统的正常功能和相互协调运作。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阐述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基础,包括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骨骼肌肉系统、神经系统和代谢系统。
心血管系统:1. 心脏是心血管系统的核心,其收缩和舒张控制着血液在全身的循环。
2. 心肺耐力是心血管系统的重要指标,它取决于心脏供血和氧气输送的能力。
3. 心血管训练可以提升心肺功能,增加心脏的收缩力和舒张力。
4. 健康的心血管系统能保证血液畅通,降低心脏疾病和心血管病的风险。
5. 适度的有氧运动对心血管系统有益,如慢跑、游泳和跳绳等。
呼吸系统:1. 呼吸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吸入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
2. 肺部是呼吸系统的核心,通过呼吸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完成呼吸过程。
3. 有效的呼吸控制能提供足够的氧气供给肌肉运动。
4. 锻炼呼吸肌肉可以增加肺活量和呼吸肌肉的耐力。
5. 良好的呼吸系统能增强人体的代谢能力和免疫力。
骨骼肌肉系统:1. 骨骼肌肉是人体最主要的运动器官,通过收缩产生力量和运动。
2. 骨骼肌肉系统的功能包括支持身体、保持姿势和完成各种肌肉运动。
3. 锻炼可以增加肌肉的力量、耐力和灵活性。
4. 健康的骨骼肌肉系统可以避免肌肉劳损和骨骼疾病的发生。
5. 骨骼肌肉系统对于提高运动能力和身体机能至关重要。
神经系统:1. 神经系统是人体所有系统的控制中枢,负责调节和协调身体的各种功能和活动。
2. 运动信号通过神经系统传递到肌肉,触发肌肉收缩和运动。
3. 神经系统的训练可以提高神经适应性和协调性。
4. 健康的神经系统能够快速反应和适应各种运动需求。
5. 神经系统的良好功能能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反应速度。
代谢系统:1. 代谢系统包括消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负责物质的合成、转化和排泄。
2. 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能量的产生与代谢系统密切相关。
3. 适当的饮食和营养摄入对身体素质的改善至关重要。
运动生理学可出论述题的章节(王瑞元2002年)重要章节9、12次重要3、11、13(3详见问答题章节)第九章运动技能1运动技能形成阶段的特点,如何进行教学泛化阶段 1 泛化阶段,学生对动作只有感性认识,对其内在规律不完全理解;大脑皮质由于内抑制,特别是分化抑制未建立,所以兴奋和抑制过程扩散,学生做动作表现为:动作僵硬、不协调,多余与错误动作出现,动作费力2教师应抓动作的主要环节,解决主要问题;不宜过多强调细节,教师应用正确的示范和简练的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动作分化阶段 1 通过不断学习,对动作技能内在规律有初步理解,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兴奋和抑制逐渐集中,分化抑制得到发展,不协调和多余动作逐渐消除,大部分错误动作得到纠正,能较顺利地,连贯的完成动作动力定型初步建立,但遇到新异刺激,仍会出现多余和错误动作2教师在泛化阶段应注意错误动作的纠正,强调动作细节,进一步发展分化抑制,使动作更加准确巩固阶段 1 该阶段已建立巩固的动力定型,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加集中和准确,学生做动作时,准确、优美,某些动作环节出现自动化,环境变化时,动作技术不易破坏,完成动作时感到省力2 为避免消退抑制出现,教师提出进一步要求,指导学生进行技术理论学习,有利于动力定型的巩固和动作质量的提高2如何促进分化抑制的发展1 学习运动技能初期,用明确的语言和正误对比法来发展分化抑制2 运动实践中,采用增加动作难度提高分化能力,达到精细的分化5影响运动技能形成与发展的因素:A充分利用各感觉机能间的相互作用。
B充分利用两个信号系统的相互作用c促进分化抑制的发展。
D消除防御反射。
E充分利用运动技能间的相互作用。
6运动条件反射是怎样形成的a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通过视觉、触觉听觉和本体感觉与条件刺激物多次结合,在大脑皮质,各感官接受刺激引起相应的中枢兴奋,它与运动中枢建立起暂时的神经联系,形成-----b其中本体感觉的传入冲动有重要作用,既对前一个刺激的起强化作用又对后一个反射活动起始动作用7 运动技能与运动条件反射的不同运动技能是复杂的、连锁的、本体感受性的运动条件反射1 运动技能是一串复杂动作的综合,参与活动的中枢很多2 所有的运动技能是成套动作,环环相扣,前一个动作是后一个的刺激信号,后一个又是前一个刺激信号的反应3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对动作的每一环节进行监控和完善,而反映信息来自本体感受器,没有它,条件刺激不能强化,反射不能形成,不能掌握技能8运动成绩与运动技能形成关系运动成绩提高与运动技能的熟练程度有密切关系1学习新技术初期:已掌握的与新技术有关的相似动作和动作经验有迁移作用,有利于新技术的掌握 2 后期:技术水平提高,要求条件反射的精确性提高,与初期的条件反射差别很大,相当于要重新建立新的条件反射。
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考试大纲科目代码、名称: 346体育综合适用专业: 045200体育硕士专业学位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试卷由试题和答题纸组成;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答题纸一般由考点提供。
(三)试卷内容结构第一部分运动训练学100分第二部分学校体育学 100分第三部分运动生理学100分(四)试卷题型结构第三部分运动生理学单项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判断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简述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论述题:共1小题,每小题30分,共30分二、考查目标(复习要求)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体育综合科目考试内容包括运动训练学、学校体育学、运动生理学等三门体育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体育中的实际问题。
三、考查范围或考试内容概要第一篇运动训练学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一、竞技体育概述(一)竞技体育释义(二)竞技体育的形成动因(三)竞技体育的基本构成要素(四)竞技体育的特点与社会价值二、运动训练概述(二)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三、运动训练学概述(一)运动训练学释义(二)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三)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四)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第二章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一、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一)运动成绩释义(二)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二、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构成(一)竞技能力释义(二)竞技能力的构成(三)竞技能力与运动能力的异同(四)竞技能力与训练水平的异同三、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建立(一)状态诊断与目标建立的重要意义(二)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完整体系第三章运动训练原则一、运动训练基本原则概述(一)训练规律与训练原则的概念(二)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二、竞技需要原则(一)竞技需要原则的概念(二)竞技需要原则的理论依据(三)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三、有效控制原则(一)有效控制原则的概念(二)有效控制原则的理论依据(三)有效控制原则的训练学要点四、周期安排原则(一)周期安排原则的概念(二)周期安排原则的理论依据(三)周期安排原则的训练学要点五、适宜负荷原则(一)适宜负荷原则的概念(二)适宜负荷原则的理论依据(三)适宜负荷原则的训练学要点(四)科学地处理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的关系(五)科学地根据项目的性质安排负荷六、区别对待原则(二)区别对待原则的理论依据(三)区别对待原则的训练学要点七、适时恢复训练原则(一)适时恢复训练原则释义(二)适时恢复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三)贯彻适时恢复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四章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一、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一)运动训练方法概述(二)运动训练方法体系(三)运动训练手段概述(四)运动训练手段体系二、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一)重复训练法(二)间歇训练法(三)持续训练法(四)变换训练法(五)循环训练法(六)比赛训练法三、运动训练常用手段(一)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二)混合性多元练习手段(三)固定组合练习手段(四)变异组合练习手段第五章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一、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一)体能训练释义(二)运动员体能的构成(三)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二、力量素质及其训练(一)力量素质释义(二)最大力量的训练(三)快速力量的训练(四)爆发力的训练(五)相对力量的训练(六)力量耐力的训练三、速度素质及其训练(一)速度素质释义(二)反应速度的评定与训练(三)动作速度的评定与训练(四)位移速度的评定与训练(一)耐力素质释义(二)有氧耐力的评定与训练(三)糖酵解无氧代谢供能的无氧耐力的评定与训练(四)耐力训练的方法与手段第六章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一、运动技术与运动员技术能力概述(一)运动技术释义(二)动作要素与技术结构二、技术训练常用的方法(一)直观法与语言法(二)完整法与分解法(三)想象法与表象法(四)减难法与加难法三、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一)处理好基本技术与高难度技术的关系(二)处理好特长与全面技术的关系(三)处理好规范化与个体差异的关系(四)处理好循序渐进与难点先行的关系(五)抓好技术风格的培养第七章运动员的战术能力及其训练一、竞技战术与运动员的战术能力(一)竞技战术的定义(二)竞技战术的构成(三)运动员的战术能力二、战术训练方法(一)分解和完整战术训练方法(二)程序训练法(三)模拟训练法(四)实战法三、战术方案的制订(一)战术方案的基本内容(二)制订战术方案的注意事项第八章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一、运动员心理能力概述(一)运动员心理能力释义(二)运动员心理能力的重要作用(三)运动员心理训练的类型二、运动员心理能力训练的常用方法(一)意念训练法(二)诱导训练法(三)模拟训练法(一)心理紧张的几种常用克服方法(二)使用表象放松法和自我暗示放松法的关键(三)心理胆怯的克服方法(四)情绪消极的克服方法(五)情绪激动的克服方法四、运动智能概述(一)运动智能释义及构成(二)运动员智能训练的重要作用(三)运动智能训练的基本方法第九章运动训练计划一、运动训练计划概述(一)运动训练计划释义(二)制定运动训练计划的意义(三)运动训练计划分类二、多年训练计划(一)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释义(二)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三)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划分与不同阶段的主要任务和负荷特点(四)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年龄特征(五)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负荷特征(六)基础训练阶段的多年训练计划(七)专项提高阶段、最佳竞技阶段的多年训练计划(八)竞技保持阶段的多年训练计划三、年度训练计划(一)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二)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四、周训练计划(一)基本训练周的计划和组织(二)赛前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三)比赛周的计划与组织(四)恢复周的计划与组织五、课计划与组织(一)训练课的种类(二)不同类型训练课的特点(三)不同任务训练课的要求(四)训练课的结构(五)训练课的负荷量度第十章运动队伍管理一、运动队伍管理的主要任务与组织实施要求(一)运动队管理的主要任务(二)运动队管理工作中必须处理好的各种关系(一)教练员(二)运动员参考教材或主要参考书:1.田麦久主编,《运动训练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版。
一、概念;1、静息电位2、动作电位3、等张收缩4、等长收缩5、兴奋-收缩耦联6、运动单位7、神经肌肉接头8、阈刺激二、填空题:1、可兴奋组织是指----------、----------、-------------。
2、引起兴奋的刺激条件有----------、----------、-----------。
3、单收缩曲线包括----------、-----------、------------三个时期。
4、慢肌属于-----型肌纤维,收缩-----能-------,快肌属于-----型肌纤维,收缩-----,但易------。
5、肌纤维是肌肉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肌纤维最基本的机构和功能单位。
6、传导是指-----,传递是指-----。
三、判断题:1、组织能够产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叫兴奋性。
()2、人体内的神经、肌肉和腺体受到刺激后,能较快地产生可传播的生物电反应,把这些组织称为可兴奋组织。
()3、在正常机体中,骨骼肌的收缩以单收缩形式为多见。
()4、在不负重的情况下,人体作动力性运动,四肢肌肉近于等长收缩。
()5、静息膜电位是钾离子(K+)的平衡电位,动作电位是钠离子(Na+)的平衡电位。
()四、思考题:1、肌肉有哪些生理特征?他们之间有何关系?2、引起组织产生兴奋的刺激条件有哪些?3、骨骼肌有几种收缩形式?它们各有什么生理学特点?4、为什么在最大用力收缩时离心收缩产生的张力比向心收缩大?5、骨骼肌肌纤维类型是如何划分的?6、运动训练对肌纤维类型组成有什么影响?7、动作电位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一、概念:1、内环境2、红细胞的比容3、碱储备4、运动性贫血二、填空题:1、血液有形成分包括----------、-------------、------------。
2、血浆的渗透压可分为-------------和------------。
3、正常人血红蛋白值,男子为-------------,女子为--------------。
第十一章身体素质一、名词解释1、身体素质:人体在肌肉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及柔韧等机能能力。
影响因素:肌肉本身的结构和功能特点;肌肉工作时的能量供应;内脏器官的机能;神经调节能力身体素质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
2、反应速度:指人体对各种刺激发生反应的快慢。
3、反应时:从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延反射弧传递开始,到引起效应器发生反应所需要的时间影响因素:①感受器的敏感程度②中枢延搁③效应器(肌组织)的兴奋性4、动作速度:指完成单个动作时间的长短动作速度生理基础:(1)肌纤维类型快肌纤维%高→动作速度↑(2)肌肉力量大→动作速度↑(3)肌肉组织机能状态兴奋性高→动作速度↑(4)运动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高→动作速度↑与神经系统对主动肌、协调肌和对抗肌的调节能力有关,并与肌肉的无氧代谢能力有密切关系。
5、有氧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以有氧代谢供能为主的运动能力。
6、无氧耐力:指机体在无氧代谢(糖元氧酵解)的情况下较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
7、RM:即最大重复次数:指肌肉收缩所能克服某一负荷的最大次数。
常用来表示力量训练的负荷强度。
RM越小,表示运动员对该负荷的重复次数越少,负荷强度越大。
二、思考题1、决定肌肉力量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其中后天可训练程度较大的因素有哪些?(1)决定肌肉力量的生物学因素:①肌纤维的横断面积②肌纤维类型和运动单位③肌肉收缩时动员的肌纤维数量④肌纤维收缩时的初长度⑤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⑥年龄与性别⑦体重(2)肌肉力量的可训练因素:①肌纤维的收缩力②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③肌纤维类型2、试述影响速度素质的生理因素,并结合实际谈谈速度训练问题?生理因素:①反应时②皮层内神经活动过程的灵活性与交互抑制能力③肌纤维类型④能量供应⑤人体工作时释放出的功率提高速度素质的关键在于改善和提高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增进磷酸原系统供能能力以及肌肉力量,关节柔韧性与肌肉协调放松能力等。
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复习题09.06第8章感觉与神经系统一、名词解释:1、非特异性投射系统3、感觉5、特异性投射系统6、感受器7、视力8、视野14、姿势反射16.翻正反射二、判断题1、感受器与感觉器官是同义词()。
2、视觉是由眼所完成的感觉功能()。
3、晶状体曲率增加,折光力就增大()。
4、体操锻炼可以提高人体前庭机能稳定性()。
5、人体缺乏VitA时,将影响人在暗处的视力()。
6、特异性投射系统的功能是维持人体的激醒状态()三、选择题1、体表感觉的皮质投身部位是A、对侧皮质中央后回B、同侧皮质中央前回C、对侧皮质额中回D、角回2、旋转加速正负运动的感受器是A、椭圆囊、球囊B、三个半规管C、肌梭D、肌腱3、人体的感音部位是A、耳B、中耳C、耳蜗基底膜上的螺旋器D、内耳4、人在强光刺激下,引起瞳孔本身下列何种变化A、缩小B、放大C、不变D、因人而异四、填空题1、视网膜上有、两种感光细胞,前者感受的刺激,后者则感受的刺激2、正常人视野范围以为最大,其次为,色视野最小。
第9章运动技能形成一、名词解释1、条件反射4、消退抑制7、第一信号系统8、第二信号系统9、运动技能判断题1、条件反射的消退,意味着已建立的条件反射的丧失()。
2、传入侧枝性抑制与返回性抑制都是突触前抑制()。
3、上体育课时,学生的兴奋性愈高,则建立和形成新的运动技能愈快()。
4、上体育课时,教师也可以做错误的示范动作()。
5、运动技能越定型,该动作就愈难改进()。
二、填空题1、运动技能形成的本质是建立、、条件反射。
2、对着镜子练动作,可增加信息的传入,陆地上进行游泳动作练习,可以增加信息的传入,这些都有助于加快形成准确的运动技能。
三、问答题1.运动技能形成分为哪几个阶级?各阶级有何特点?如何组织体育教学与训练?第10章有氧、无氧工作能力一、名词解释5、V2omax7、个体乳酸阈二、判断题1、在不同强度的运动中,吸氧量与耗氧量是不相等的()。
第十章身体素质协调性的生理学基础(一)引言概述:第十章身体素质协调性的生理学基础(一)是关于身体素质协调性的生理学基础的讨论。
在本章中,我们将探讨身体素质协调性在生理学上的基础,并解释为什么这些基础对于我们的身体健康和运动表现至关重要。
正文:一、神经系统的作用1. 大脑和神经系统对于身体运动的控制2. 神经元和神经传递的作用3. 神经传递的速度和效率对协调性的重要性4. 神经适应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二、肌肉系统的作用1. 骨骼肌和协调性的关系2. 不同类型肌纤维的特点及其对协调性的影响3. 肌肉收缩和弛缓的调节与协调性的关联4. 肌肉发力和控制的协调性要求三、感觉系统的作用1. 感觉系统对于协调性的重要性2. 视觉、听觉和平衡感觉对协调性的贡献3. 感觉系统的训练与协调性的提升4. 各种感觉信息的整合与协调性的调节四、心血管系统的作用1. 心脏与血管对于协调性的贡献2. 心脏功能和心血管适应性对协调性的影响3. 氧气输送和血液循环在协调性中的作用4. 心血管训练对协调性的改善五、呼吸系统的作用1. 呼吸系统与协调性的联系2. 呼吸肌肉对协调性的重要性3. 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与协调性的关系4. 呼吸系统的训练和协调性的提升总结:第十章身体素质协调性的生理学基础(一)对身体健康和运动表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神经系统、肌肉系统、感觉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协调工作是实现身体素质协调性的基础。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需要更深入地探索这些生理学基础,以便更好地理解身体素质协调性的机制,并为个体的训练和运动表现提供更科学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