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种群间相互关系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866.00 KB
- 文档页数:53
第八章生物与环境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一、生态因素对环境的影响名词: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叫做~。
2、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的因素,叫做~。
3、种内关系: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关系。
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4、种内互助:同种生物生活在一起,通力合作,共同维护群体的生存。
如:群聚的生活的某些生物,聚集成群,对捕食和御敌是有利的。
5、种内斗争:同种个体之间由于食物、栖所、寻找配偶或其它生活条件的矛盾而发生斗争的现象是存在的。
(如:某些水体中,鲈鱼,无其它鱼类、食物不足时,成鱼就以本种小鱼为食。
)6、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等。
7、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
(例如:地衣是藻类与真菌共生体,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共生。
)8、寄生: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体的体内或体表,从那里吸取营养物质来维持生活,这种现象叫做~。
(例如:蛔虫、绦虫、血吸虫等寄生在其它动物的体内;虱和蚤寄生在其它动物的体表;菟丝子寄生在豆科植物上;噬菌体寄生在细菌内部。
)9、竞争: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的现象,叫做~。
(例如:大草履虫和小草履虫)7、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语句: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①光:阳光对生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作用。
A、光的强与弱对植物:如松、杉、柳、小麦、玉米等在强光下生长好;人参、三七在弱光下生长。
浅海与深海,海平面200M以下无植物生存。
b、光照时间的长短:菊花秋季短日照下开花;菠菜、鸢尾在长日照下开花。
c、阳光影响动物的体色:鱼的背面颜色深;腹面颜色浅;d、光照长短与动物的生殖:适当增加光照时间可使家鸡多产蛋。
E、光线影响动物习性:白天活动与夜晚活动。
②温度:a、不同地带的差异:寒冷地方针叶林较多;温暖地带地方阔叶林较多b、植物的南北栽种:苹果、梨不宜在热带栽种;柑桔不宜在北方栽种;c、对动物形成的影响:同一种类的哺乳动物生长在寒冷地带,体形大;d、对动物习性的影响:冬眠—-蛇、蛙等变温动物;夏眠—-蜗牛;洄游:迁徙;季节性换羽。
种群间相互关系
种群间相互关系是指不同种群之间在生态系统中的相互影响和互动关系。
这些关系通常是基于资源利用、能量流动、竞争、捕食、共生等生态互动机制建立起来的。
1. 竞争关系:不同种群之间可能因为生态位的重叠而产生竞争关系,争夺同一种资源,如生存空间、食物和水源等。
2. 捕食关系:捕食者可以通过猎杀猎物来维持自身生存和繁殖。
不同种群之间的捕食关系,可以呈现出各种适应策略从而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 共生关系:不同种群之间也可能形成共生关系,实现互利共赢。
例如植物和蜜蜂的关系、植物和土壤菌根的关系等。
4. 寄生关系:不同种群之间也可能形成寄生关系,寄生者寄生于宿主身上,获得所需营养,但会给宿主带来危害。
5. 入侵关系:入侵物种会改变原有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严重威胁和破坏当地物种、生态系统和生态功能等。
总之,种群间相互关系是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揭示这些关系的机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的特征和动态,为生态系统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初中生物生态平衡中的种群相互关系生态平衡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状态,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其生活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达到稳定的状态。
种群相互关系是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探讨初中生物生态平衡中的种群相互关系。
一、种群的概念与特征种群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种群具有以下特征: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
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的个体数,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
二、种间关系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竞争、捕食、寄生和互利共生等。
1.竞争:竞争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竞争的结果可能有以下几种:竞争排除、竞争平衡和竞争促进。
2.捕食:捕食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捕食者与猎物之间的关系称为捕食关系。
捕食关系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重要影响。
3.寄生:寄生是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摄取宿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的现象。
寄生关系对宿主的生存和繁衍产生影响。
4.互利共生:互利共生是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受益的关系。
互利共生包括互惠共生和共栖两种形式。
三、生态平衡与种群相互关系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其生活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达到稳定的状态。
生态平衡依赖于种群相互关系的维持。
1.竞争与生态平衡:竞争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合理的竞争能维持生态平衡。
然而,过度竞争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
2.捕食与生态平衡:捕食关系能调节种群数量,维持生态平衡。
捕食者对猎物的控制有助于防止猎物种群过度增长,从而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寄生与生态平衡:寄生关系能影响宿主的生存和繁衍,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
寄生虫的感染可能导致宿主种群数量减少,甚至灭绝。
4.互利共生与生态平衡:互利共生关系能促进生物之间的相互适应,有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
微生物生态微生物与微生物间的相互关系微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总结为以下八种关系:●中性关系●偏利关系●协同关系●共生关系●竞争关系●拮抗关系●寄生关系●捕食关系互生关系可以比喻为一种“可分可合,合比分好”的松散关系共生关系然而,当互生关系高度发展时,两种生物相互依赖,形成特殊的共生体。
它们在生理上表现出一定的分工,在组织和形态上产生新的结构,并且相互受益,这就称为互惠共生关系。
对抗关系对抗关系,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微生物种群的存在戒者它的代谢活动,可以抑制其它微生物种群的数量。
互生关系共生关系对抗关系偏利关系协同作用竞争拮抗寄生捕食中性关系(一)中性关系两个微生物种群之间没有影响,戒仅仅存在无关紧要的相互作用,称为中性关系。
丼例!!(二)偏利关系一个微生物种群因另外一个种群的存在戒者代谢活动,而单方面获利的现象称为偏利作用。
偏利作用可以表现为一方为另一方提供合适的生态条件,戒者提供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甚至是一些必要的生长因子。
(二)偏利关系丼例!!两种可以单独生活的生物,当它们生活在一起时,通过各自的代谢活动而使双方获利的现象,称为协同作用。
可谓是“可分可合,合比分好”的一种关系。
(三)协同作用丼例!!(四)共生关系我们结合图示,以地衣来说明。
地衣是蓝细菌(戒藻类)不真菌形成的共生体。
共生真菌从基质中吸收水分和无机养料;共生蓝细菌(戒藻类)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这种互惠共生关系使地衣能在十分贫瘠的环境中生存。
(五)竞争竞争关系在自然界中很普遍,丌同微生物种群可能争夺双方共同偏好的养料物质戒其它生活条件。
两者的生长都受到抑制,最终能够适应特殊环境的种类将占优势,竞争处于弱势的种类将逐步被淘汰死亡。
也就是优势劣汰。
典型的竞争关系例子(六) 拮抗拮抗关系也称偏害作用。
它是指某种微生物所产生的特定代谢产物可抑制戒杀死其它微生物。
根据拮抗作用的选择性,其中又可细分为两种。
一是特异性拮抗,其二是非特异性拮抗。
生态系统中物种间相互作用的分析生态系统是由许多不同的生物组成,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运行的关键要素。
生态学家们研究了许多不同的生物相互作用,包括共生关系、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和串联关系。
本文将对这些相互作用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讨,探究它们的影响和作用。
共生关系共生关系是一种双方生物体之间的关系,它们可直接或间接相互依赖。
共生关系通常涉及两种生物体,一种生物体从其另一方的行为或代谢中获得益处,而另一种生物体却不会受到影响,或者获得一些微不足道的利益。
在共生关系中,两个生物会在某些方面相互促进,例如,细菌居住在某些动物肠道中,并协助其消化和吸收营养。
共生关系还可以是相互有益或者相互损害的。
两个生物体间的关系在某些情况下会因为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增强,某些情况下则会因为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损害。
捕食关系捕食是一种生物体之间的关系,其中一个生物体(捕食者)吃掉另一个生物体(猎物),从而获取营养和能量。
捕食者通常比猎物更擅长寻找和追捕,他们有各种各样的解剖学和生理学适应能力,使其能够猎取不同种类的猎物。
例如,食肉动物的牙齿、爪子和强大的颌骨都是为捕获和杀死猎物而精心设计的。
捕食行为对于维持稳定的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的存续非常关键。
竞争关系竞争关系是指两个或多个物种,由于它们需要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争夺相同的资源,因此它们之间存在紧张关系。
当两个或多个物种需要相同的资源时,比如食物、水或空间时,它们之间便会形成竞争关系。
在某些情况下,竞争关系可以导致物种退化、灭绝或适应环境条件。
在其他情况下,竞争关系可以促进物种的进化和适应性变化。
串联关系串联关系是一种生物物种之间的关系,其中两个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一条链式形式的关系。
串联关系通常涉及一个生物体追逐和捕食由其他生物体组成的群体,其中捕食者被称为上级捕食者,被捕食的生物体被称为下级捕食者。
在串联关系中,生物体通常会互相影响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体。
第八章种群间相互作用一、名词解释寄生1、食草动物对植物群落的作用有那些?①许多食草动物的取食是有选择性的,影响群落中物种多度②啃食抑制了竞争物种的生长,从而加速和维持了低竞争物种的多样性2、写出Lotka-Volterra竞争模型,并说明参数的意义答: Lotka-Volterra模型(Lotka-V olterra种间竞争模型)是对逻辑斯蒂模型的延伸。
依逻辑斯蒂模型有如下关系: dN1 / dt = r1 N1(1 - N1 / K1)参数: N1、N2:分别为两个物种的种群数量K1、K2:分别为两个物种的环境容纳量; r1、r2 :分别为两个物种的种群增长率3、论述捕食者与猎物的协同进化。
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另一物种的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性状又作为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的进化现象称协同进化。
捕食者与猎物的相互适应是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
捕食者通常具锐利的爪,撕裂用的牙,毒腺等或其他武器,以提高捕食效率,猎物常具保护色、警戒色、假死、拟态等适应特征,以逃避被捕食。
在捕食者与猎物相互的协同进化过程中,常常是有害的“负作用”倾向于减弱。
捕食者如有更好的捕食能力,它就更易得到后裔,因此自然选择有利于更有效的捕食。
但过分有效的捕食可能把猎物种群消灭,然后捕食者也因饥饿而死亡,因此“精明”的捕食者不能对猎物过捕。
4、谈谈捕食者对猎物种群数量的影响⑴、任一捕食者的作用,只占猎物总死亡率的很小一部分,因此去除捕食者对猎物种仅有微弱的影响⑵、捕食者只是利用了猎物种中超出环境所能支持的部分个体,所以对最终猎物种群大小没有影响⑶、如果捕食者数量下降到某一阈值以下,猎物种数量上升,而捕食者数量增多,猎物种数量就下降;反之,如果猎物数量上升到某一阈值,捕食者数量增多,而猎物种数量如果很少,捕食者数量就下降。
猎物种群在没有捕食者存在的情况下按指数增长,捕食者种群在没有猎物的条件下按指数减少。
5、怎样管理好草原?植物 - 食草动物系统也称为放牧系统(grazing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