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原理》软件教案与讲义
- 格式:docx
- 大小:1.04 MB
- 文档页数:26
《通信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性能指标;(2)理解模拟通信系统和数字通信系统的原理及特点;(3)熟悉调制、解调、编码、解码等基本技术;(4)了解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运用模拟实验和数字仿真,加深对通信原理的理解;(3)结合实际应用,学习通信系统的设计与优化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通信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2)增强学生对科学研究的信心和责任感;(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通信系统的作用、组成、分类和性能指标。
2. 模拟通信系统:调制、解调、噪声及其对通信系统的影响。
3. 数字通信系统:数字通信的基本概念、数字调制技术、数字解调技术、编码与解码。
4. 通信协议:通信协议的分类、特点和应用。
5. 现代通信技术:光纤通信、无线通信、卫星通信、移动通信。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关键技术。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模拟实验法:进行通信系统的模拟实验,加深对通信原理的理解。
4. 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5. 参观实践:组织学生参观通信企业或科研单位,了解通信技术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资源1. 教材:《通信原理》。
2. 辅助教材:《通信原理实验指导书》。
3. 网络资源:通信技术相关网站、论文和视频资料。
4. 实验设备:通信原理实验装置。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
2. 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关键技术的学习掌握情况。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课程论文:评价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5. 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通信原理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通信原理电子教案》PPT课件第一章:通信系统概述1.1 通信系统的定义与分类1.2 通信系统的基本参数1.3 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1.4 通信系统的发展历程与趋势第二章:信号传输技术2.1 信号传输的基本概念2.2 基带传输技术2.3 调制与解调技术2.4 信号编码与解码技术第三章:信道与信道模型3.1 信道的分类与特性3.2 信道模型及其参数3.3 信道编码与解码技术3.4 信道容量与误码率分析第四章:模拟通信系统4.1 模拟通信系统的组成与工作原理4.2 调幅(AM)通信系统4.3 调频(FM)通信系统4.4 调相(PM)通信系统第五章:数字通信系统5.1 数字通信系统的优势与特点5.2 数字通信系统的组成与工作原理5.3 数字调制与解调技术5.4 数字信号编解码技术第六章:信息论基础6.1 信息论的基本概念6.2 熵与信息量6.3 信道编码与信息论6.4 信息论在通信中的应用第七章:通信协议7.1 通信协议的定义与分类7.2 数据链路层协议7.3 网络层协议7.4 传输层协议第八章:多路复用技术8.1 多路复用技术的概念与分类8.2 频分多路复用(FDM)8.3 时分多路复用(TDM)8.4 波分多路复用(WDM)第九章:光纤通信技术9.1 光纤通信的基本原理9.2 光纤通信系统的组成9.3 光纤通信的优点与缺点9.4 光纤通信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第十章:无线通信技术10.1 无线通信的基本概念10.2 无线通信的传输机制10.3 无线通信标准与技术10.4 无线通信的应用与发展第十一章:移动通信原理11.1 移动通信概述11.2 移动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11.3 移动信道特性与模型11.4 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第十二章:卫星通信技术12.1 卫星通信的基本概念12.2 卫星通信系统的组成与工作原理12.3 卫星通信的优点与局限性12.4 卫星通信的应用领域第十三章:短距离通信技术13.1 蓝牙技术13.2 Wi-Fi技术13.3 NFC技术13.4 ZigBee技术第十四章:物联网通信技术14.1 物联网通信概述14.2 物联网通信协议与标准14.3 物联网通信的应用场景14.4 物联网通信的发展趋势第十五章:通信原理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15.1 通信原理在手机通信中的应用15.2 通信原理在互联网技术中的应用15.3 通信原理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15.4 通信原理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案例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档涵盖了通信原理电子教案的前十一个章节,内容涉及通信系统概述、信号传输技术、信道与信道模型、模拟通信系统、数字通信系统、信息论基础、通信协议、多路复用技术、光纤通信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移动通信原理、卫星通信技术、短距离通信技术、物联网通信技术以及通信原理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
通信原理教案
教案主题:通信原理
教学目标:
1. 了解通信原理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理解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的区别。
3. 掌握调制和解调的方法和过程。
4. 知晓常见的通信系统和应用。
教学重点:
1. 通信原理的基本定义和原理。
2. 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的对比与区别。
3. 调制和解调的方法和过程。
教学难点:
1. 调制和解调的技术细节和实际应用。
2. 通信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
1. 教学课件。
2. 实例和案例分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引入实际例子,介绍通信的定义和重要性。
二、讲解(20分钟)
1. 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的对比与区别。
3. 调制和解调的原理和过程。
三、讨论与实例分析(1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与实例分析,分析不同调制和解调方法的适用场景和实际应用。
四、总结归纳(5分钟)
教师对整个授课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并提出问题和思考。
五、课堂练习(15分钟)
教师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对答案进行讲解。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延伸:
1. 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实例分析和应用探讨。
2. 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参考资料,并展开研究和讨论。
通信原理教案一、引言。
通信原理是现代通信工程中的基础课程,它涉及了从模拟通信到数字通信的发展历程,包括了调制解调、信道编解码、多路复用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本教案将围绕通信原理这一主题展开,通过系统的教学安排和生动的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关键技术,掌握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工作原理,为将来的通信工程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 理解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 掌握调制解调、信道编解码、多路复用等关键技术;3. 能够分析和设计基本的通信系统;4.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
1. 通信原理概述。
1.1 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
1.2 通信原理的发展历程。
2. 调制解调技术。
2.1 模拟调制技术。
2.2 数字调制技术。
3. 信道编解码技术。
3.1 信道编码原理。
3.2 信道解码原理。
4. 多路复用技术。
4.1 频分多路复用技术。
4.2 时分多路复用技术。
5. 通信系统设计案例分析。
5.1 无线通信系统设计。
5.2 光纤通信系统设计。
四、教学方法。
1. 理论讲解结合实例分析,生动形象地介绍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关键技术;2. 实验教学结合项目设计,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加深对通信原理的理解和掌握;3. 小组讨论结合个人总结,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4.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五、教学评估。
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成绩的30%;2. 实验报告和项目设计占成绩的40%;3. 期末考试占成绩的30%。
六、教学资源。
1. 教材,《通信原理》。
2. 实验设备,调制解调实验箱、信道编解码实验设备、多路复用实验器等。
3. 资料,通信原理相关的案例分析、项目设计资料等。
七、教学安排。
1. 第1-2周,通信原理概述。
2. 第3-4周,调制解调技术。
3. 第5-6周,信道编解码技术。
4. 第7-8周,多路复用技术。
《通信原理》教案一、教案概述1. 课程名称:通信原理2. 课时安排:共计32课时3.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组成使学生掌握信号传输、调制解调、信道编码等关键技术培养学生运用通信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教学内容1. 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通信系统的定义、分类和性能指标模拟通信系统和数字通信系统的优缺点2. 信号传输与衰减信号的分类和传输方式信号衰减的原因及其克服方法3. 调制解调技术调制的作用和分类常见调制解调方法及其原理4. 信道编码与误码控制信道编码的目的和原理常见信道编码技术及其性能比较5. 通信系统的性能评估通信系统性能评估指标误码率、信噪比、传输速率等概念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理解通信原理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通信系统案例,使学生了解通信原理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3. 实验法:安排实验室实践,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通信原理的理解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教学准备1. 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通信原理教材2. 课件:制作精美、清晰的课件,辅助教学3. 实验设备:准备通信原理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4. 网络资源:搜集相关视频、论文等资料,丰富教学内容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3. 期末考试:设置理论考试,检验学生对通信原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六、教学活动安排1. 第1-4课时: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2. 第5-8课时:信号传输与衰减3. 第9-12课时:调制解调技术4. 第13-16课时:信道编码与误码控制5. 第17-20课时:通信系统的性能评估七、教学策略1. 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分层教学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2.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3.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4. 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见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八、教学难点与解决方法1. 教学难点:调制解调技术、信道编码与误码控制2. 解决方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调制解调过程;采用图示、动画等方式,形象地展示信道编码与误码控制原理;安排实验室实践,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难点知识的理解。
《通信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和分类。
2. 掌握信号传输、调制、解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理解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和评估方法。
4. 熟悉现代通信技术及其应用。
二、教学内容1. 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通信系统的作用、组成、分类和应用。
2. 信号传输:信号的分类、传输介质、信号衰减和噪声。
3. 调制与解调:调制的作用、分类、方法;解调的原理和方法。
4. 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信道容量、误码率、信号-噪声比等。
5. 现代通信技术:数字通信、光纤通信、卫星通信、移动通信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系统地介绍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利用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通信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工作过程。
3. 利用仿真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加深对通信原理的理解。
4. 开展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安排1. 授课时间:共计32课时。
2. 课堂讲授:24课时。
3. 案例分析:4课时。
4. 仿真实验:4课时。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案例分析等,占总评的30%。
2. 考试成绩:期末考试,占总评的70%。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通信原理》,作者:X。
2. 辅助教材:《通信原理学习指导》,作者:X。
3. 网络资源:相关学术论文、通信原理教学视频、在线实验平台等。
4. 实验设备:通信原理实验箱、信号发生器、示波器等。
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实际通信场景,如手机通话、互联网传输等,引发学生对通信原理的兴趣。
2. 授课:按照教学内容,逐章进行系统讲解,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通信原理的应用。
3.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通信系统,如2G、3G、4G等,分析其工作原理和性能。
4. 仿真实验:组织学生进行通信原理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加深对通信原理的理解。
5. 课堂讨论:针对通信原理中的关键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信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信号传输、调制、解调、编码和解码等基本技术3. 了解通信系统的性能评价和优化方法4. 能够应用通信原理解决实际通信问题二、教学内容1. 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通信系统的定义、分类和特点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信号传输过程2. 信号传输技术信号的传输方式和传输媒介信号的衰减和失真3. 调制和解调技术调制的作用和分类常见的调制方法及其原理解调的原理和方法4. 编码和解码技术编码的作用和分类常见的编码方法及其原理解码的原理和方法5. 通信系统的性能评价和优化方法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系统性能的优化方法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通信系统的应用和实际问题3. 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通信系统的实验方法和技能四、教学资源1. 教材:《通信原理》2. 多媒体课件:用于辅助讲解和展示通信原理的相关图像和动画3. 实验设备:用于进行通信系统的实验操作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和回答,检查学生对通信原理的理解程度2. 课后作业:通过完成作业,巩固学生对通信原理的知识掌握4. 期末考试:通过考试,综合评估学生对通信原理的掌握程度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2.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与实验相结合3. 授课顺序:先讲解基本概念和原理,进行案例分析,进行实验操作七、教学活动1. 课堂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通信系统的应用和实际问题3. 实验操作: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通信系统的实验方法和技能八、教学进度安排1. 章节一: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第1-4课时)2. 章节二:信号传输技术(第5-8课时)3. 章节三:调制和解调技术(第9-12课时)4. 章节四:编码和解码技术(第13-16课时)5. 章节五:通信系统的性能评价和优化方法(第17-20课时)6. 实验一:通信系统实验(第21-24课时)九、教学反思1. 定期进行教学反思,检查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2.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十、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惑2. 教学评估:通过考试和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通信原理的掌握程度3. 教学改进:根据教学反馈,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十一、教学拓展1. 研究论文:鼓励学生阅读通信原理相关的科研论文,了解最新的研究动态和技术发展2. 实际项目:组织学生参与通信原理相关的实际项目,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十二、教学实践活动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心得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十三、教学难点与解决方案1. 通信系统的复杂性: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和实验设备,直观地展示通信系统的原理和操作过程2. 数学公式的推导:通过数学软件和图形工具,辅助学生理解公式的推导和应用十四、教学辅助材料1. 参考书籍:推荐学生阅读通信原理相关的参考书籍,加深对通信原理的理解2. 在线资源:提供在线学习资源和相关网站,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拓展知识十五、教学总结1. 期末总结:在课程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总结,回顾学习过程和收获2. 教学反馈:收集学生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反馈,了解学生的满意度和改进建议3. 教学改进:根据教学总结和反馈,为下一轮教学做好准备,提高教学质量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信号传输技术、调制解调技术、编码解码技术、通信系统的性能评价和优化方法。
通信原理讲义第一章 绪论1.1 通信系统的组成 1.1.1 通信一般系统模型点对点通信模型:反映了通信系统的共性。
1.1.2 模拟通信与数字通信● 消息可以分成两类 离散消息:消息的状态是可数的或离散型的(如符号、文字等),也称为数字消息。
连续消息:状态连续变化的消息(如语音、图像),也称为模拟消息。
● 消息与电信号之间必须建立单一的对应关系。
通常,消息被载荷在电信号的某以参量上。
数字信号:电信号的参量携带离散消息,该参量离散取值。
模拟信号:电信号的参量携带连续消息,参量连续取值。
● 相应的通信系统分成两类 数字通信系统模拟通信系统● 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之间可以相互转换在信息源中使用模-数(数-模)转换器,接受端使用数-模(模-数)转换器。
● 数字通信比模拟通信更能适应对通信技术越来越高的要求 (1) 数字传输的抗干扰能力强,中继时可以消除噪声的积累; (2) 传输差错可以控制;(3) 便于使用现代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对信息进行处理;(4) 易于加密处理;(5) 可以综合传递各种消息,增强系统功能。
● 模拟通信系统模型(点对点)基带信号:携带信息,但具有频率很低的频谱分量,不适宜传输的原始电信号。
已调信号:基带信号经过调之后转换成其频带适合信道传输的信号,也称频带信号。
调制器:将基带信号转变为频带信号的设备。
解调器:将频带信号转变为基带信号的设备。
模拟通信强调变换的线性特性,既已调参量与基带信号成比例。
● 数字通信系统模型(点对点) 强调已调参量与基带信号之间的一一对应。
数字通信需要解决的问题:(2) 编码与解码:通过差错控制编码消除噪声或干扰造成的差错; (3) 加密和解密:对基带信号进行人为“搅乱”;(4) 同步:发送和接收节拍一致,包括:位同步(码元同步)和群同步、帧同步、句同步或码组同步。
数字通信模型:同步环节的位置不固定,图中没有出现。
消息消息数字基带传输模型:●数字通信的缺点 比模拟通信占据更宽的频带。
大学通信原理教案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通信原理适用年级:大学本科学时数:64学时授课教师:XXX所属学院:通信工程学院二、课程简介本门课程主要介绍有关通信系统的基础知识,重点讲述通信系统的原理、系统分析和应用实例。
内容包括:信号与系统,数字调制技术,传输线路,基带信号处理,射频电路设计,数字信号处理等。
三、教学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通信系统中的基础知识,具备分析和设计通信系统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学习信号与系统的基础知识,了解数字调制技术和传输线路的基本原理2、学习基带信号处理和射频电路设计的方法和技巧3、掌握数字信号处理的重要概念和技术4、了解通信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趋势四、教学内容和进度安排本门课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基础知识,第二部分为应用实例。
课程进度如下所示:第一部分:第一周:介绍课程简介,信号与系统第二周:模拟信号调制技术第三周:数字信号调制技术第四周:传输线路的基本特性第五周:数字信号传输第六周:基带信号处理第七周:射频电路设计第八周:数字信号处理第二部分:第九周:通信系统的结构和组成部分第十周:移动通信系统的基础知识和技术第十一周:卫星通信系统和相关技术第十二周:光电通信技术第十三周:新型通信技术和应用实例第十四周:总结和复习五、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讲授、演示、案例分析、讨论、实验等。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教师将通信原理的基本知识系统地介绍给学生2、演示:化抽象为真实,通过展示实际的通信系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系统原理3、案例分析:通过真实的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通信系统的实际应用和发展趋势4、讨论:通过探究学生对某些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挖掘问题,找出答案,使学生达到更深刻和全面的理解和把握5、实验:通过实验和实践,让学生深入了解通信原理的理论知识,更直观地感受到他们在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六、教学评估和考核方法评估和考核方法包括期中考试、实验、课程论文和期末考试。
Systemview仿真软件介绍及仿真举例1、本次课教学目标:熟悉Systemview仿真软件平台。
2、本次课教学重点:熟悉Systemview系统设计窗口;熟悉Systemview系统定时窗口;熟悉Systemview系统分析窗口。
3、本次课教学难点:Systemview系统的使用,如何设置系统参数。
4、本次课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实验法。
5、本次课教学过程设计:1、讲解Systemview仿真软件,包括系统设计窗口、系统定时窗口、系统分析窗口;2、学生进行10个例子的学习和练习,学练结合,随堂答疑。
6、本次课讲义:1.1 Systemview系统设计窗口:1、第一行“菜单栏”有几个下拉式菜单,通过菜单可以实现相应的功能。
2、第二行“工具栏”是由图标按钮组成的动作条:(01) 清屏幕(02) 删除元件(03) 断线(04) 连线(05) 复制元件(06) 图标翻转(07) 注释(08) 创建子系统(09) 察看子系统结构(10) 根轨迹(11) 波特图(12) 画面重画(13) 中止(14) 运行(15) 打开时间参数窗口(16) 打开系统分析窗3、左侧竖栏为“基本元件库”:(01) 信源库(02) 子系统(03) 加法器(04) 子系统I/O接口(05) 操作库(06) 函数库(07) 乘法器(08) 信宿库信源库:操作库:操作库是本软件最核心的部分之一,它把很多复杂的功能集成为一个小模块,其中的每一个算子都把输入的数据作为运算自变量,以实现对用户数据的操作,包括“滤波器/系统”、“采样/保持”、“逻辑运算”、“积分/微分”、“延迟器”、“增益”六大选项,每种选项又包含若干子选项。
●函数库:函数库也是本软件最核心的部分之一,它把很多复杂的函数集成为一个小模块,其中的每一个算子都把输入的数据作为运算自变量,以实现对用户数据的函数运算,包括“非线性函数”、“函数”、“复数运算函数”、“代数函数”、“相位/频率”、“合成/提取”六大选项,每种选项又包含若干子项。
《通信原理电子教案》PPT课件第一章:通信系统概述1.1 通信系统的定义与发展历程1.2 通信系统的分类与性能指标1.3 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与工作原理1.4 通信系统的应用领域第二章:模拟通信系统2.1 模拟通信系统的组成与特点2.2 调制与解调技术2.3 幅移键控(ASK)、频移键控(FSK)与相移键控(PSK)2.4 模拟通信系统的性能分析第三章:数字通信系统3.1 数字通信系统的优势与基本组成3.2 数字基带信号传输技术3.3 数字调制与解调技术3.4 数字通信系统的性能评估第四章:信息论基础4.1 信息论的基本概念与目标4.2 信道模型与信道容量4.3 信息编码技术4.4 信息论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第五章:现代通信技术5.1 光纤通信技术5.2 无线通信技术5.3 卫星通信技术5.4 移动通信技术5.5 通信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势第六章:信号传输与信道6.1 信号传输的基本原理6.2 信道的分类与特性6.3 信道模型及其数学描述6.4 信号在信道中的传输过程与特性第七章:噪声与信噪比7.1 噪声的基本概念7.2 热噪声、起伏噪声与确定性噪声7.3 信噪比(SNR)的定义与计算7.4 信噪比对于通信系统性能的影响第八章:模拟通信系统的性能分析8.1 信号传输中的衰减与失真8.2 通信系统的可靠性分析8.3 通信系统的有效性分析8.4 模拟通信系统的极限容量第九章:数字通信系统的编码技术9.1 数字编码的基本概念与类型9.2 线性分组码、卷积码与TCM码9.3 差错控制编码技术9.4 信息加密与身份验证技术第十章:数字调制与解调技术10.1 数字调制的基本概念与类型10.2 ASK、FSK与PSK的原理与应用10.3 QAM与OFDM调制技术10.4 数字调制系统的性能评估第十一章:无线通信原理11.1 无线通信概述11.2 无线电波传播特性11.3 无线通信系统模型11.4 无线通信的关键技术第十二章:光纤通信技术12.1 光纤通信的基本原理12.2 光纤的传输特性12.3 光纤通信系统组成12.4 光纤通信的关键技术与发展趋势第十三章:卫星通信技术13.1 卫星通信概述13.2 卫星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13.3 卫星通信的关键技术13.4 卫星通信的应用领域与发展趋势第十四章:移动通信技术14.1 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14.2 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14.3 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14.4 当前移动通信技术标准与未来发展趋势第十五章:通信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势15.1 5G通信技术15.2 6G通信技术展望15.3 通信技术与的融合15.4 通信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与挑战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通信系统的定义、分类、性能指标与基本组成。
Systemview仿真软件介绍及仿真举例1、本次课教学目标:熟悉Systemview仿真软件平台。
2、本次课教学重点:熟悉Systemview系统设计窗口;熟悉Systemview系统定时窗口;熟悉Systemview系统分析窗口。
3、本次课教学难点:Systemview系统的使用,如何设置系统参数。
4、本次课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实验法。
5、本次课教学过程设计:1、讲解Systemview仿真软件,包括系统设计窗口、系统定时窗口、系统分析窗口;2、学生进行10个例子的学习和练习,学练结合,随堂答疑。
6、本次课讲义:1.1 Systemview系统设计窗口:1、第一行“菜单栏”有几个下拉式菜单,通过菜单可以实现相应的功能。
2、第二行“工具栏”是由图标按钮组成的动作条:(01) 清屏幕(02) 删除元件(03) 断线(04) 连线(05) 复制元件(06) 图标翻转(07) 注释(08) 创建子系统(09) 察看子系统结构(10) 根轨迹(11) 波特图(12) 画面重画(13) 中止(14) 运行(15) 打开时间参数窗口(16) 打开系统分析窗3、左侧竖栏为“基本元件库”:(01) 信源库(02) 子系统(03) 加法器(04) 子系统I/O接口(05) 操作库(06) 函数库(07) 乘法器(08) 信宿库信源库:操作库:操作库是本软件最核心的部分之一,它把很多复杂的功能集成为一个小模块,其中的每一个算子都把输入的数据作为运算自变量,以实现对用户数据的操作,包括“滤波器/系统”、“采样/保持”、“逻辑运算”、“积分/微分”、“延迟器”、“增益”六大选项,每种选项又包含若干子选项。
●函数库:函数库也是本软件最核心的部分之一,它把很多复杂的函数集成为一个小模块,其中的每一个算子都把输入的数据作为运算自变量,以实现对用户数据的函数运算,包括“非线性函数”、“函数”、“复数运算函数”、“代数函数”、“相位/频率”、“合成/提取”六大选项,每种选项又包含若干子项。
●信宿库1.2 Systemview系统定时窗口:●通常系统采样频率“Sample Rate [Hz]”约为系统中所有模块最高频率的五至十倍。
●按钮“Set Power of 2”用来控制系统波形采样点数“No. of Samples”;波形采样点数越多波形越精细,系统运行时间也越长,波形采样点数过多也会导致波形过于紧密而不利于观察,故波形采样点数应该与系统采样频率相结合,灵活调整。
●设置完系统采样频率“Sample Rate [Hz]”和系统波形采样点数“No. ofSamples”之后,必须通过按钮“Update”进行确认。
1.3 Systemview系统分析窗口:分析窗是观察用户数据的基本载体,在分析窗口有多种选项可以增强显示的灵活性和用途。
1、第一行“菜单栏”有几个下拉式菜单,通过菜单可以实现相应的功能。
2、第二行“工具栏”是由图标按钮组成的动作条:(01) 载入仿真数据(02) 图形打印(03) 图形重绘(04) 离散点绘图(05) 连线离散点绘图(06) 坐标跟踪(07) 标记横坐标(08) 窗口垂直排列(09) 窗口水平排列(10) 窗口层叠排列(11) x轴对数化(12) y轴对数化(13) 所有窗口最小化(14) 显示所有窗口(15) 动态模拟(16) 统计(17) 图形跟踪放大(18) 图形放大(19) 极坐标网格(20) 载入AGP数据(21) 打开系统设计窗通过这些图标按钮我们可以从各个角度观察仿真结果,从各个方面了解系统性能。
3、在分析窗的底部有一个非常有用的“接收计算器”图标按扭:单击这一按扭,会出现如下选择对话框:通过这个窗口我们可以对信号实施各种变换,观察信号的频谱、眼图、星座图等。
频谱分析●眼图●星座图(十)数字基带系统1、本次课教学目标:熟悉Systemview 仿真环境;掌握数字基带信号的常用波形与功率谱密度。
2、本次课教学重点:掌握单、双极性不归零码的波形与功率谱密度; 掌握单、双极性归零码的波形与功率谱密度。
3、本次课教学难点:单、双极性不归零码,单、双极性归零码的产生与波形分析。
4、本次课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实验法。
5、本次课教学过程设计:1、讲解Systemview 仿真软件,包括单、双极性不归零码,单、双极性归零码的产生及波形分析;2、学生进行单、双极性不归零码,单、双极性归零码产生及波形分析,完成实验报告,随堂答疑。
6、本次课讲义: 仿真要求:建议时间参数:No. of Samples = 4096;Sample Rate = 2000Hz 1、记录单、双极性不归零码的波形与功率谱密度;Rate = 100Hz ;双极性码Amp = 10V ; 单极性码Amp = 10V ,Offset = 10V ; 功率谱密度选择(dBm/Hz 1 ohm );00000A m p l i t u d e000000000000000000P o w e r d B m00A m p l i t u d e0000000000P o w e r d B m2、记录单、双极性归零码的波形与功率谱密度;用于采样的矩形脉冲序列幅度1V ,频率100Hz ; 脉宽0.005s (占空比50%);00A m p l i t u d e0000000000P o w e r d B m00A m p l i t u d e0000000000P o w e r d B m实验报告要求:1、记录数字基带信号的常用波形与功率谱密度,并分析其各自的特点;2、记录归零码的变化,分析占空比对归零码波形与功率谱密度的影响。
(十一)模拟调制系统——AM系统1、本次课教学目标:掌握AM信号的波形和产生方法;掌握AM信号的频谱特点;掌握AM号的解调方法。
2、本次课教学重点:AM信号的波形和产生方法;AM信号的频谱;AM信号的解调方法;AM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3、本次课教学难点:如何通过模拟法和键控法产生AM;在解调系统中如何进行带通滤波器和低通滤波器的参数设计。
4、本次课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实验法。
5、本次课教学过程设计:1、讲解Systemview仿真软件,包括AM信号的产生及波形分析;相干解调,包络检波的产生及波形分析;加高斯白噪的性能分析;2、学生进行AM信号的产生及波形分析,相干解调,包络检波的产生及波形分析,加高斯白噪的性能分析,完成实验报告,随堂答疑。
6、本次课讲义:仿真要求:建议时间参数:No. of Samples = 4096;Sample Rate = 20000Hz1、记录调制信号与AM信号的波形和频谱;调制信号为正弦信号,Amp= 1V,Freq=200Hz;直流信号Amp = 2V;余弦载波Amp = 1V,Freq= 1000Hz;频谱选择 |FFT|;Sy stemView020e-320e-340e-340e-360e-360e-380e-380e-3100e-3100e-332.521.51A m p l i t u d eTime in SecondsSink 5Sy stemView020e-320e-340e-340e-360e-360e-380e-380e-3100e-3100e-33210-1-2-3A m p l i t u d eTime in SecondsSink 6000000P o w e r d B m0M a g n i t u d e2、采用相干解调,记录恢复信号的波形和频谱;接收机模拟带通滤波器Low Fc = 750Hz ,Hi Fc = 1250Hz ,极点个数6;接收机模拟低通滤波器Fc = 250Hz ,极点个数为9;Sy stemView5e-35e-325e-325e-345e-345e-365e-365e-385e-385e-3-5e-3-10e-3-15e-3A m p l i t u d eT ime in SecondsSink 1400000000M a g n i t u d e3、采用包络检波,记录恢复信号的波形和频谱;接收机包络检波器结构如下:其中图符0为全波整流器Zero Point = 0V ;图符1为模拟低通滤波器Fc = 250Hz ,极点个数为9;00A m p l i t u d e00000P o w e r d B m4、在接收机模拟带通滤波器前加入高斯白噪声;建议Density in 1 ohm = 0.00002W/Hz ; 观察并记录恢复信号波形和频谱的变化。
0A m p l i t u d e实验报告要求:1、记录调制信号与AM信号的波形和频谱,分析AM信号频谱的特点;2、记录恢复信号波形和频谱的变化,分析噪声对恢复信号的影响。
(十二)模拟调制系统——DSB系统1、本次课教学目标:掌握DSB信号的波形和产生方法;掌握DSB信号的频谱特点;掌握DSB信号的解调方法;2、本次课教学重点:DSB信号的波形和产生方法;DSB信号的频谱;DSB信号的解调方法;DSB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3、本次课教学难点:DSB信号的调制,相干解调的产生,抗噪性能分析。
4、本次课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实验法。
5、本次课教学过程设计:1、讲解Systemview仿真软件,包括DSB信号的产生及波形分析;相干解调的产生及波形分析;加高斯白噪的性能分析;2、学生进行DSB信号的产生及波形分析,相干解调的产生及波形分析,加高斯白噪的性能分析,完成实验报告,随堂答疑。
6、本次课讲义:仿真要求:建议时间参数:No. of Samples = 4096;Sample Rate = 20000Hz1、记录调制信号与DSB信号的波形和频谱;调制信号为正弦信号,Amp = 1V,Freq=200Hz;正弦载波Amp = 1V,Freq = 1000Hz;频谱选择 |FFT|;00A m p l i t u d e00A m p l i t u d e00000P o w e r d B m0M a g n i t u d e2、采用相干解调,记录恢复信号的波形和频谱;DSB 模拟带通滤波器Low Fc =750Hz ,Hi Fc =1250Hz ,极点个数6; 接收机模拟低通滤波器Fc = 250Hz ,极点个数9;Sy stem Vi ew020e-320e-340e-340e-360e-360e-380e-380e-3100e-3100e-31500e-30-500e-3-1A m p l i t u d eTi m e i n SecondsSi nk 1400000000M a g n i t u d e3、在接收机模拟带通滤波器前加入高斯白噪声;建议Density in 1 ohm = 0.00002W/Hz ; 观察并记录恢复信号波形和频谱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