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1 台风、寒潮和梅雨
- 格式:pptx
- 大小:2.37 MB
- 文档页数:23
课题:台风一、本设计说明本教学设计是笔者在“基于网络教学”研讨中的一次尝试,希望通过借助与课题有关的网络平台信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小组合作式学习,完成基础教育的教学目标。
现代生活日益离不开网络。
当前的地理课堂应是充分发挥网络优点,教师对广泛的网络和学习材料信息进行筛选,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的充分条件,教师进行必需的传授与合适的指导,获得专业知识技能和拥有科学精神、学会发现与分析、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设计中,阅读并参考了《美国高中地理》。
本教学设计的创新之处:1、教学方式采用了网络教学,关注学生发现式学习体验。
2、教学活动关注生活、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与激发情感。
二、教材分析“台风”是高一地理上册中的专题11 《台风寒潮梅雨》的部分内容,是在学习了专题10《季风》之后,在专题12《人类活动与气候》之前。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60%,全国人口的40%以上,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
台风、寒潮和梅雨,广泛影响我国东部地区,上海正处其中。
因此,作为一个专题时十分必要的。
课程标准对台风部分要求要求较高,要求学会阅读气旋示意图,是重点知识内容。
学生不仅学习台风的科学知识,而且还具有重要的减灾降险的实用价值。
基于课程标准和学业水平要求,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关键解决以下几方面问题:1、如何完成学习水平要求简单应用,分析台风的源地、路径、多发季节以及典型台风的天气状况及变化过程。
2、如何完成学习水平要求理解气旋特点,学会阅读气旋示意图的概念。
3、如何真切感受到台风的预报准确和防御的重要性。
教材中从台风的定义、气旋的天气特征,至台风产生的纬度和移动路径,台风对世界的影响,我国台风发生时间、地点,台风的预报和防御。
基于网络教学,为此也对教材做了适当处理,更加科学合理地使用教材。
通过学习活动单,增加学习的差异性和主体性。
三、学生学情分析高中生个性的发展,高中生在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自我意识的诸成分上都获得了高度的发展,并趋于成熟。
⾼⼀地理第⼀册练习册参考答案(独家简略版)⾼⼀地理第⼀册练习册参考答案专题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填空1、恒星、星云2、矮⾏星、太阳系⼩天体3、⽊星、⽔星;⽔星、海王星;⾦星、⽕星,⾦星⼆、选择1.A2.D3.B4.A5.A6.C7.C、D8.B、C三、连线类地⾏星:⽔、⾦、地、⽕巨⾏星:⽊星、⼟星远⽇⾏星:天王星、海王星四、读图分析1、(1)A、C、B、D (2)D、B、C、A2、(1)⽔星、⾦星、地星、⽕⽊星、⽊星、⼟星、哈雷彗星天王星、海王星3、(1)⽇冕、⾊球、光球(2)、太阳⿊⼦→光球太阳风→⽇冕耀斑→⾊球(3)光球→六千多K ⾊球→四五千⾄⼏万K ⽇冕→⼏百万K (4)A、C五、简答1、恒星能⾃⼰发光;星云与恒星⽐,具有质量⼤、体积⼤和密度⼩的特点。
2、⾏星由固体物质组成;彗星由冰物质组成,质量很⼩。
专题2地球的伙伴——⽉球⼀、选择1.C2.D⼆、读图分析1、新⽉、上弦⽉、满⽉、下弦⽉2、A、C3、⼤三、判断(每句话都有不当之处:轰鸣、凛冽的寒风、沉重的、艰难跋涉、⼀点星光也没有、电闪雷鸣、照亮、飞扬的等)专题3⼈类对太空的探索⼀、填空1、1957;19812、地⽉、太阳、银河3、空间资源、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环境资源⼆、选择1.D2.A3.C4.A、B、C三、读图分析C、B、E、D、A专题4地球的运动⼀、填空1、⾚道,两极2、西⼗⼆,东⼗⼆3、减⼀天4、1,快;7,慢5、黄⾚交⾓,23°26′6、23°26′,北回归线,南回归线7、春分,秋分 , ⾚道8、南回归线(23°26′S),⾚道(0°) 9、最长、最短,昼,极昼;极夜10、黄⾚交⾓,太阳直射点,正午太阳⾼度、昼夜长短,四季更替⼆、选择1.B2.D6.D7.D8.B9.A 10.C 11.C三、读图分析1(1)南、北。
(2)A. 30°S, 45°E;B. 30°N, 135°W。
《梅雨》教学设计与实践设计、执教:青浦高级中学王耀平指导、点评:王健《梅雨》是高二地理上册教材第三篇《大气与天气、气候》的内容,教材安排上安排在《专题11 台风、寒潮、梅雨》内,是影响我国的重要的天气系统之一。
内容水平为C级。
梅雨与生活联系紧密,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作为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考虑不周的情况。
经过组内老师以及同行的指点、对本节课进行三实践两反思,进行如下:第一次备课,我的思路是:由伴随雨声的雨中行人图片导入,介绍梅雨。
气象学上对梅雨的解释,直接过渡到锋,从而介绍锋的相关知识——锋的分类及形成。
其中之一的准静止锋控制下江淮地区出现梅雨天气,梅雨对农业的影响。
让本节课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
开篇由生活中的地理引入,最后再将地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第一次上课,教师演示伴随雨声的雨中行人图片导入,请学生“说说你的生活感受”,说说“你知道古人有哪些感受吗?”,之后给出气象学上对于梅雨的解释。
气象学上指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旬初夏向盛夏过渡时期,在准静止锋影响下,产生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或称江淮地区)至韩国、日本南部狭长区域内阴雨连绵的天气。
因为该解释里涉及到准静止锋,所以过渡到锋,给学生介绍锋的相关知识:一、锋锋是指冷暖气流相遇所形成的狭窄过渡带。
锋面是指气流相遇的交界面,成为锋面(在中纬度地区最为常见)根据锋面两侧气流的移动情况,可将锋分为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三种基本类型。
教师从而介绍第一种锋——冷锋。
(一)冷锋是指冷空气向暖空气方向移动的锋。
锋前:为暖空气,天气温暖晴朗锋后:为冷空气,气温低,天气晴好锋时:冷空气推动暖空气向前移动。
冷空气的前缘插入暖空气的下面,暖空气被迫抬升,并逐渐冷却凝结,形成降水。
冷空气冷锋是影响我国的最重要的天气系统之一。
在秋冬季节活动频繁,影响我国绝大部分地区,本周一(11月19日),哈尔滨、吉林都降下入冬第一场大雪。
北方地区更为常见。
上海南汇中学地理学科同步导学(高一年级)第三篇 大气与天气、气候(专题8~12)专题8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大气的物质组成。
干洁空气、水汽、尘埃2.阅读大气保温作用示意图,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辐射类型。
3.大气自地面向高空的垂直分层。
完成下表。
太阳短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长波辐射专题9行星风系1.画出热力环流示意图。
地面冷热2.大气环流的成因。
主要原因是太阳辐射纬度分布不均和海陆热力差异,其次还受地转偏向力影响。
3.在图中写出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名称并用箭头画出风带的风向。
4.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南北移动的规律。
北半球夏季,全球气压带、风带北移;北半球冬季,全球气压带、风带南移。
专题10 季风1.完成下列表格。
专题11 台风、寒潮和梅雨1.完成下列表格。
每年6-7月,在准静止锋影响下,我国江淮地区至韩国、日本南部狭长区域内的阴雨连绵的天气。
专题12 人类活动与气候1.全球变暖的成因、影响及对策。
人为原因:人类使用矿物燃料,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森林日益减少。
影响:①海平面上升②引起世界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③加剧传染性疾病流行对策:①改变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②植树造林,禁止滥砍滥伐;③加强全球合作2.酸雨的成因、危害、分布区域及对策。
人为原因:燃烧矿物能源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酸性气体。
分布:西欧、北美、东亚危害:森林枯死、淡水生物死亡、土壤酸化、腐蚀建筑物和室外文物古迹等。
对策:各国协作,使用清洁能源,采用烟气净化等新技术,减少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3.臭氧洞的成因、危害、分布区域及对策。
人为原因:人类使用氟利昂。
分布:南极、北极、青藏高原危害:①使平流层温度分布和对流层的热量状况变化,引起气候变化,造成自然灾害;②危害人类和动植物生长健康;③形成光化学烟雾;④缩短橡胶制品、纺织品、塑料制品等的寿命。
对策:减少人为排放氟利昂4.城市热岛和雨岛的成因及对策。
成因:①人为大量排放热量;②城市温室气体浓度高、增温强;③生产、生活集中,排放废气多,烟尘、雾、低云多,不易散热;④高层建筑多,通风不良;⑤缺少绿地。
地理探究活动:追风行动
刘育蓓
【期刊名称】《地理教学》
【年(卷),期】2010(0)2
【摘要】一、教学课题台风、寒潮和梅雨(第一课时)(上海市高中地理教材,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第三篇专题11)。
【总页数】3页(P47-48,46)
【作者】刘育蓓
【作者单位】上海市复旦实验中学,20008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学生核心素养之地理实践力的培养\r——以地理小课题探究活动为例 [J], 王思思
2.学生核心素养之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以地理小课题探究活动为例 [J], 王思思
3.追风行动——记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追风小组” [J], 胡敬
4.基于学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实践探究活动实施——以石狮沿海地区潮汐观测为例 [J], 龚钰娟
5.中印高中地理教材探究活动难度定量比较研究
——以人教版与NCERT版的自然地理部分为例 [J], 孙元礼;刘攀;刘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概念解析:寒潮、沙尘暴、梅雨、伏旱、台风【寒潮】就是一股强冷空气。
入侵我国的寒潮,大部分来自西伯利亚北部和蒙古高原一带。
这些地区,一年里获得太阳光热很少。
尤其是在冬季:白昼短促,黑夜却很长,这样,空气就不断变冷,空气密度越来越大,气压越来越高。
当冷空气积聚到一定程度后,在高空西北气流引导下,便会大规模地爆发南下,形成寒潮。
寒潮过境时,常伴随6-8级的偏北大风,使沿途气温骤降,发生霜冻。
在北方,还会引起沙尘暴,对农业生产有较大影响。
寒潮受冷高压控制。
【沙尘暴】一般而言,沙尘暴的起因是地面剧烈升温。
经太阳长期暴晒,沙地以上的空气变热后上升,致使气压和温度参差。
较冷的空气为填补空间而拥至,形成强风,其风力足以移动沙丘。
我国北方地区在春季,冬季风南下多发生沙尘暴天气。
【梅雨】梅雨是指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初夏,我国长江中下游指宜昌以东的28-34°N 范围内或称江淮流域,至日本南部这狭长区域内出现的一段连阴雨天气。
是锋面雨带移动过程中的时间段,雨区影响江淮地区。
【伏旱】顾名思义,就是伏天发生的干旱。
伏,分为初伏、中伏、末伏,俗称"三伏"。
三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
从入伏到出伏,约相当于七月中旬到八月下旬。
伏旱是盛夏伏天期间出现于长江中下游及四川盆地东部地区的干旱。
是由于副热带高气压的控制形成的。
伏旱主要发生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特别是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安徽等省,它们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这一单一气团控制,气流下沉,温度升高,出现较长时间的晴热少雨天气,这时夏季农作物(如水稻等)生长很不利,比春旱更严重,故称"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的农谚;当大气环流发生异常,副热带高压位置没有按常规由南向北推进时,有些地区会出现严重的伏旱。
伏旱不仅对农业生产有很大影响,同时还影响工矿业用水、生活用水和航运事业;也因干热缺水,引发疾病,危害人、畜健康。
【台风】又称为热带风暴,是产生于热带海洋上的强烈气旋。
高中地理主要地理名词第一篇宇宙与地球专题1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天体、天球天体类型: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哈雷彗星 76年)、流星体(陨星:陨石、陨铁、石铁陨星)天文单位(日地平均距离1.5亿千米)、光年天体系统: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太阳系:太阳、八颗行星、矮行星、太阳系小天体等八颗行星: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矮行星:冥王星、谷神星、卡戎、2003UB313等太阳外部结构(太阳活动):光球(太阳黑子)、色球(耀斑、日珥)、日冕(太阳风)太阳活动标志:太阳黑子与耀斑(11年)磁暴、极光专题2 地球的伙伴——月球月岩、月壤(氦-3)、环形山恒星月(自转周期,27.32日)、朔望月(月相变化周期,29.53日)月相:新月(初一)、蛾眉月、上弦月(初七、八)、满月(十五、六)、下弦月(二十二、三)、蛾眉月(残月)日食(日全食、日环食、日偏食):新月时,日、地、月成一直线,月球居中月食(月全食、月偏食):满月时,日、地、月成一直线,地球居中引潮力、潮汐(大潮:新月和满月、小潮:上弦月和下弦月)海岸侵蚀、候潮进港(河口港)、潮汐发电:优点(可再生、无污染、不占用土地、不受气候影响等)专题3 人类对太空的探索人造卫星、载人飞船(如,神舟七号)、航天飞机、太空站、哈勃望远镜太空资源:空间资源、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环境资源(微重力、高真空、强辐射、超低温)阿波罗探月、嫦娥工程(三阶段:绕、落、回)专题4 地球的运动地球自转恒星日(自转周期)、太阳日(太阳东升西落周期,24小时)角速度、线速度经纬网(经线、纬线)地方时、区时、北京时间日界线(自然界线、国际日期变更线)地转偏向力(水平运动,对大气运动、洋流、河流的影响)地球公转(近日点、远日点)恒星年(公转周期)、回归年(直射点回归周期)黄赤交角(23°26′)节气(24个,二分二至、清明)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晨、昏线与昼夜长短昼弧、夜弧与昼半球、夜半球极昼、极夜日照图(侧视图、俯视图、局部图等)季节(天文、传统、气候统计)第二篇岩石与地貌专题5 板块运动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岩石圈、软流层(圈)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形成洋脊、裂谷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等地震要素: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地震波(纵波、横波)震级、烈度地震带地震预报海啸火山(活火山、休眠火山、死火山)与火山带地热、温泉专题6 岩石与矿物岩石成因分类:岩浆岩(侵入岩、喷出岩)、沉积岩、变质岩侵入岩:结晶好,如花岗岩,分布:华山、衡山、普陀山喷出岩:多气孔,如玄武岩,分布:大洋底部几乎全部、印度的徳干高原沉积岩:有层理,常保存有化石,如砾岩、砂岩、页岩、泥岩、石灰岩、煤等变质岩:经高温高压变质,颗粒定向排列,有片理,如大理岩、片麻岩、片岩、板岩等太湖石化石化学元素、矿物(石英、长石、方解石、云母等)专题7 (外力作用与)地貌内力作用、外力作用河流地貌:峡谷、曲流、冲击平原与三角洲曲流(河曲):凹岸(受侵蚀,水深,建港)、凸岸(泥沙易堆积,水浅)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地表喀斯特(如石芽、溶蚀洼地、落水洞、孤峰等)、地下喀斯特(如溶洞、石钟乳、石笋、石柱、地下河等)海岸地貌:海蚀地貌(如海蚀崖、海蚀柱、海蚀洞等)、海积地貌(如沙滩、沙洲、沙堤等)风成地貌:风蚀地貌(如风蚀蘑菇、风蚀柱等)、风积地貌(如沙漠、黄土、沙丘等)雅丹地貌(新疆等干旱地区,风力侵蚀而成)与丹霞地貌(广东丹霞山等湿润地区,红色砂岩,流水侵蚀而成)黄土地貌:流水侵蚀而成,千沟万壑,如黄土塬、黄土墚、黄土峁等高线地形图的阅读:地形类型(山地、平原、丘陵、盆地、高原等)、地形部位(山顶、鞍部、山谷、山脊、陡崖、盆地或洼地)地貌与经济建设:农业、工程建设、城市发展、旅游等第三篇大气与天气、气候专题8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组成:干洁空气(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水汽、尘埃大气垂直分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电离层)、散逸层大气的热力作用(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专题9 行星风系气压、风热力环流大气环流(行星风系、季风环流)行星风系(气压带和风带):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行星风系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副高控制,终年炎热干旱)、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全年高温多雨)、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带控制,终年温和湿润)、热带稀树草原气候(赤道低气压带与信风带交替控制,有明显的干、湿季)、地中海气候(受副高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专题10 季风东亚季风:海陆热力差异夏季:印度低压切断副高形成夏威夷高压,盛行来自太平洋的东南风,高温多雨;冬季: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切断副极地低气压带形成阿留申低压,盛行来自高纬内陆的干冷西北风,寒冷干燥南亚季风: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海陆热力差异夏季:赤道低气压带北移越过赤道右偏成西南风,高温多雨,出现雨季;冬季:赤道低气压带南移,盛行来自陆地的东北风,出现旱季季风与气候:(成因)受冬、夏季风交替控制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有明显的旱、雨季)、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季风与农业: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适于水稻种植季风与气象灾害:夏季风的强弱变化造成旱涝灾害频繁。
专题11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2021·浙江省台州一中高三月考)我国生活垃圾年产量超4亿吨,厨余垃圾占比超过60%,专家认为分选是厨余垃圾处理的根本和前提。
下图为厨余垃圾处理示范模式图。
完成下列小题。
1.与填埋法处理相比图示厨余垃圾处理有利()①减少餐厨垃圾产生②促进养殖业发展③增加二次能源供应④减少垃圾处理环节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2.对厨余垃圾进行分类无法()A.减少进入终端处理系统的垃圾处理量B.提高污染控制水平C.提升进入终端处理系统的垃圾质量D.降低垃圾清运成本【答案】1.C 2.D【解析】1.图示中厨余垃圾处理的关键是垃圾的资源化,生产高蛋白原料可促进养殖业的发展,沼气发电可增加二次能源供应,但是无法减少餐厨垃圾产生,与填埋法相比增加了垃圾处理环节,②③正确,①④错误。
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
故选C。
2.对厨余垃圾进行分类后可以减少进入终端处理系统的垃圾处理量;垃圾分类后有害垃圾可集中处理,可以提升进入终端处理系统的垃圾质量,提高污染控制水平;垃圾分类会使垃圾清运成本增加。
故A、B、C项不符合题意,D项符合题意。
故选D。
(2021·湖北省咸宁一中高三月考)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箭头③表示的人类活动可能引起()A.台风、寒潮B.地震、海啸C.滑坡、泥石流D.臭氧层空洞4.为了防止风沙侵袭包兰铁路,在宁夏沙坡头地区,人们用草方格沙障来固定流沙,从而很好地保护了包兰铁路,人们的这种做法对应的图中环节是()A.①B.②C.③D.④5.下列属于人类与环境对立的做法是()A.洞庭湖四周围湖造田B.我国东海渔场实行休渔制度C.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D.为改善大城市交通状况,修建立交桥和地铁【答案】3.C 4.A 5.A【解析】3.读图分析,图中箭头③表示人类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当人类索取资源的方式不当时,就会造成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进而引发一些自然灾害,如乱砍滥伐就可能导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C正确;台风和寒潮主要是气象灾害,与人类开发资源无关,A错误;地震主要是板块运动所造成,B错误;酸雨和土壤污染是人类向自然环境中排放废弃物所导致,D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