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经济现象及其主要症结(一)
- 格式:docx
- 大小:13.75 KB
- 文档页数:2
煤炭资源型城市如何发展循环经济摘要: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中,资源型地区是重点,煤炭资源型城市更是需要尽快和深入地发展循环经济。
本文从意义、条件、出现问题和对策等方面对发展煤炭循环经济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循环经济;煤炭资源型城市;探索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220-01一、理论思考:加快发展煤炭循环经济在当前具有特殊意义(一)从维护能源安全的角度思考,发展煤炭循环经济有其特殊意义。
当前,能源安全问题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竞争和斗争的焦点,也成为我国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最大症结和隐患。
解决瓶颈制约、确保能源安全已成为党和政府极为关注和投入巨大精力破解的问题。
在这一背景下,作为一次性能源主体的煤炭,怎样对其实现科学利用、合理利用、高效利用,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难题。
而发展煤炭循环经济,恰恰是科学、合理、高效利用煤炭的一把“金钥匙”,对于缓解我国的能源压力意义深远。
(二)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角度思考,发展煤炭循环经济有其特殊意义。
中央做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战略部署,是新形势下的一个重大决策,其工作的重点是抓好能源、资源的节约。
当前我国煤炭资源开采中的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存在采厚弃薄、采易弃难等问题,工艺粗放、加工层次浅,一些原本可以再深加工利用的煤产品废弃严重,主要耗能设备设计效率平均低于国外先进水平80%左右,系统运行效率低于国外先进水平25%左右,单位建筑工程采暖能耗比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高1.5倍,远远不符合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
(三)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思考,发展煤炭循环经济有其特殊意义。
建国初,受“有水快流”思想的影响,煤炭资源型城市先生产建设、后污染治理带来的后遗症较为严重。
目前全国每年洗煤排出洗矸4500万吨,洗煤废水4000万吨,煤泥200万立方米等,大都没有综合利用。
粗放、不能循环利用的生产方式造成大量废弃物,对土地资源的破坏和占用,对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对大气环境的污染等日益严重,这既不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也不利于政治的安定、人心的稳定、社会的和谐,需靠循环经济来充分挖掘资源的利用潜能。
我国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思路及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源型经济已经成为一个急需转型发展的领域。
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需要我们克服许多困难和挑战,需要我们制定合理的思路和对策。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我国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1. 加大技术创新力度资源型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资源的开采和加工,而技术创新则是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根本力量。
我们需要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提高科技含量,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资源型产业向高端发展。
还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政策支持,为实现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
2.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资源型经济往往以原材料加工和出口为主,产业链条不完整,附加值较低。
为了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我们需要加大力度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现代服务业,推动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升级。
通过产业结构升级,资源型经济才能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创新驱动型产业转型,从而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3. 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资源型经济的发展常常面临着对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过度消耗,这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隐患。
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必须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我们需要建立健全环保法律法规,加大环境治理力度,鼓励企业和个人减少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资源型经济向绿色发展。
二、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对策1. 制定相关政策,引导资源配置针对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需求,我们需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来引导资源配置。
需要通过改革资源税、征收资源超额利税、加大资源环境税收的力度等措施,引导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还需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促进资源优化配置资源的优化配置需要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我们需要通过市场化改革,打破垄断,放开资源配置的门槛,使资源配置更加灵活、公平和高效。
《资源型城市转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篇一一、引言资源型城市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由于其高度依赖资源的特性,面临着经济结构单一、资源枯竭等问题。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资源型城市必须进行转型。
然而,在转型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问题1. 产业结构单一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结构往往以某一资源产业为主导,其他产业发展滞后。
这种单一的产业结构使得城市对资源的依赖性过强,一旦资源枯竭,经济将面临巨大压力。
2. 生态环境问题资源开采往往伴随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在资源型城市中,这一问题尤为突出,给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带来严重影响。
3. 人才流失严重由于产业结构单一和经济发展滞后,资源型城市往往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
这导致城市缺乏创新动力和活力,制约了城市的转型发展。
4. 政策支持不足虽然国家对资源型城市的转型给予了一定的政策支持,但仍存在政策落实不到位、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
这使得城市在转型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
三、对策研究1. 优化产业结构为了解决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资源型城市应加大其他产业的发展力度,形成多元化的产业结构。
这包括发展制造业、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降低对资源的依赖性。
同时,应加强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提高资源的附加值。
2.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型城市应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改善生态环境。
这包括加强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绿化建设等方面的工作。
同时,应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形成人人参与环保的良好氛围。
3. 吸引和培养人才为了解决人才流失的问题,资源型城市应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
这包括提供优厚的待遇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外来人才;同时,加强本地人才的培养和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此外,还应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培养高层次人才。
4. 加强政策支持为了解决政策支持不足的问题,资源型城市应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与协调,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
资源问题总结知识点资源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资源问题涉及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等方面,是一个综合性、复杂性的问题。
本文将通过总结资源问题的相关知识点,探讨资源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一、资源问题的概念资源问题是指人类在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等方面的问题。
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文化资源等,是人类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
资源问题的本质是资源的稀缺性和有限性,人类与自然资源的关系是一种有限性与需求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二、资源问题的特点1. 资源的稀缺性。
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的需求是无限的,因此资源呈现出稀缺性。
资源的稀缺性是资源问题的基本特点。
2. 资源的地域性。
资源的分布不均匀,不同地区的资源类型和质量不同,因此资源需要跨地域进行开发和利用。
3. 资源的周期性。
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一个长期过程,而且资源是有其生命周期的,因此需要进行资源循环利用。
4. 资源的多样性。
资源的种类繁多,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文化资源等,因此资源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
5. 资源的可替代性。
一些资源可以相互替代,但也有些资源是无法替代的,因此需要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替代。
三、资源问题的影响1. 经济影响。
资源问题直接影响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的稀缺性和质量影响着生产和消费,进而影响着经济的发展。
2. 社会影响。
资源问题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也影响着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3. 环境影响。
资源问题直接影响着环境的质量和生态的平衡,直接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存。
4. 文化影响。
资源问题直接影响着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精神生活和文化发展。
四、资源问题的解决方法1. 加强资源管理。
通过建立健全的资源管理制度和政策,加强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资源匮乏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资源稀缺或匮乏的地区是指一些地域上资源分布不均或资源稀缺的区域,这些地区面临着经济发展缓慢、社会发展滞后、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
如何促进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成为了一个长期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资源匮乏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1.1 资源缺乏资源匮乏地区常见的问题是资源不足,特别是一些自然资源的稀缺和有限,如水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等。
缺乏了这些资源,导致了本地区发展经济的难度增加,成本的提高,对于经济的影响非常严重,影响到非常广泛的众多产业的发展。
1.2 技术水平低由于缺乏资源、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等原因,资源匮乏地区的技术水平水平相对较低。
这就导致了本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贡献度不高,其技术和产品的竞争力较弱,难以引进和吸引外界更先进的生产技术。
1.3 市场不足资源匮乏地区面积较小,市场规模相对较小,存在着供求矛盾所带来的市场需求不足的问题。
市场不足导致的贸易和交流相对缓慢,资源匮乏地区的商业和经济发展无法取得进一步的发展,也无法在区域中获取足够的竞争优势。
1.4 交通不便资源匮乏地区面积较小,跟主要经济中心地区、交通节点相隔较远。
受限于地域地理条件的限制,这些地区的交通和交流不便。
这就导致了资源匮乏地区与周边电子商务、二三产业、资源开发以及其他重要产业的联系难以建立,一些市场机会也因此而被错失。
二、资源匮乏地区的经济发展对策从长期角度来看,资源匮乏地区的产业发展需要进行全面调控,除建立适合本地区的发展模式外,以下三方面的措施有助于推动本地区经济的发展。
2.1 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资源匮乏地区可以依托的一门重要手段。
政府应该推动科技创新合作,引进优秀的科技人才或技术项目。
通过技术的更新,和新技术的引入,可以提升本地区的经济水平,促进产业升级,提高经济效益。
2.2 合理利用土地和资源资源匮乏地区的土地与资源应该进行合理利用。
在对土地和资源的利用上,政府应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出台合理的政策,优化利用方式,承认和支持本地区的发展特点。
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问题研究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资源型经济正迅速地被转型升级,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作为中国重要的能源和重工业基地,山西省一直以来以丰富的煤炭资源和大宗工业为支柱,但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就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问题进行研究,深入分析其现状、挑战和发展前景,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一、现状分析1.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山西省长期以来依赖煤炭资源经济发展,但随着煤炭资源逐渐枯竭和环境恶化,以煤炭为主导的资源型经济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
传统的资源开发方式不仅导致了资源的过度开采,而且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山西省还存在着土地资源枯竭和水资源短缺的问题,资源向海外输出的依赖度较高,这些都制约了山西省资源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经济结构单一山西省资源型经济一直以来都是以煤炭、化工和重工业为主,经济结构单一且脆弱。
这种经济结构的单一性使得山西省在面临市场变化和国际竞争时显得比较脆弱,而且更容易受到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
缺乏多元发展的经济结构也制约了山西省的经济发展潜力和可持续发展。
3.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山西省资源型经济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方面存在较大的短板。
在新技术、新装备和新材料方面投入不足,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强,导致了资源型企业的陷入“僵化”状态,难以适应新的市场需求和竞争环境。
二、挑战分析1.由重资源型经济向创新型经济转型的挑战山西省资源丰富,但缺乏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撑,因此山西省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着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双重挑战。
如何在转型中加强技术创新和转变发展方式,是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挑战之一。
2.生态环境问题的挑战传统资源型经济发展方式给山西省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危害,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任务繁重,如何在转型中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是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面临的又一大挑战。
关于资源型城市发展困境的思考资源型城市是指以资源开采和加工为主要经济支柱的城市,如矿业城市、石油城市等。
这些城市由于资源丰富而在短期内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随着资源的逐渐枯竭和市场的变化,这些城市在面临巨大发展困境。
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源依赖度高。
资源型城市的经济主要依靠资源开采和加工,缺乏多元化的产业支撑。
一旦资源价格波动或者资源枯竭,就会对城市经济造成严重的冲击。
二是环境承受力差。
资源型城市在资源开采和加工过程中往往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比如水污染、土地沙化等问题。
随着资源的逐渐枯竭,城市的环境承受力也越来越弱。
三是经济结构单一。
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结构单一,缺乏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业。
一旦资源枯竭,城市的经济就会出现严重的滑坡。
四是人口外流。
随着资源逐渐枯竭和市场的变化,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出现了停滞甚至倒退的趋势,导致大量的人口外流,加剧了城市发展的困境。
一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资源型城市需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业,降低对资源的依赖度。
二是加强环境保护。
资源型城市在资源开采和加工过程中应该加强环境保护,防止对环境造成过大的损害。
三是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
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避免盲目的开发和建设,提高城市的抗风险能力。
四是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资源型城市需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产业的技术含量和竞争力,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五是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
资源枯竭的城市需要积极推动转型发展,发展以服务业为主导的新产业,实现城市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资源型城市在面临发展困境时,需要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寻求转型发展的新路径。
只有不断地调整和改革,资源型城市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希望通过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资源型城市能够走出困境,实现经济的再次繁荣。
为什么资源的稀缺性会导致经济问题资源的稀缺性是一个经济学中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人类需求相对于资源供给的无限性,从而导致资源的不足。
正因为资源的稀缺性,才会引发各种经济问题。
本文将从需求与供给不匹配、资源配置效率和机会成本三个方面,解析为什么资源的稀缺性会导致经济问题。
一、需求与供给不匹配资源的稀缺性意味着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求,而需求却是无限的。
人们对于资源的需求可能大于或者超过了实际的供给量,这就导致了需求与供给不匹配的问题。
以稀有原材料为例,如黄金、铂金等,其供给量有限,而人们对于这些稀有资源的需求却往往很高。
需求与供给不匹配会导致价格上涨,进而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力和市场的稳定性。
二、资源配置效率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必须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以满足不同需求的人们。
资源的配置效率直接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和效益。
当资源的配置效率不高时,可能导致资源浪费和社会福利减少。
例如,如果一个国家在农业领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却过分依赖农业,而忽视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在整体资源配置上就不够高效。
这会导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和效益的降低。
三、机会成本资源的稀缺性使得人们在做出选择时必须进行权衡,而这种权衡就涉及到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是指由于选择某种行动而放弃其他所有可能选择所产生的成本。
资源的稀缺性使得经济主体在做出决策时需要考虑到机会成本。
例如,一个企业必须在研发、生产、市场推广等方面进行资源分配,如果过于倾斜于某一方面,就会产生机会成本,导致整体效益的降低。
综上所述,资源的稀缺性是导致经济问题的重要原因。
需求与供给不匹配、资源配置效率和机会成本都是与资源稀缺性相关的问题。
了解和应对资源的稀缺性,对于发展经济、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合理的资源管理和有效的市场调控,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的使用中常见问题解析如何应对资源短缺对经济的限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资源短缺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常见问题。
资源的稀缺性不仅对经济产生限制,而且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构成威胁。
本文将分析经济发展中常见的资源短缺问题,并探讨如何应对这些问题。
一、土地资源短缺土地是生产的基础资源,但在人口增长和城市化的推动下,土地资源短缺成为了常见的问题。
为了应对土地资源短缺的限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合理规划土地利用:通过合理规划土地利用,科学划定不同区域的土地用途和功能,避免资源浪费和过度开发。
同时,鼓励土地多元化利用,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率。
2. 推动城市更新和土地整治: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加强土地整治工作,提高效益和利用率,尽量节约土地资源。
同时,要加强土地市场监管,防止乱占乱用土地资源。
二、能源资源短缺能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但能源资源短缺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应对能源资源的限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发展清洁能源:积极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利用,如太阳能、风能等。
通过加大绿色能源的比重,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可以有效缓解能源资源的短缺问题。
2. 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加强能源技术研究和应用,提高能源利用的效率和效益。
推广节能技术和设备,在生产和生活各个环节中减少能源的消耗。
三、水资源短缺水是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必需资源,但水资源短缺对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
为了应对水资源的限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水资源管理:建立健全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采取科学的水资源开发模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
2. 推行节水措施:在生产和生活中提倡节水意识,推广水资源的节约利用。
加大节水设备和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降低用水量。
四、人力资源短缺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人力资源短缺对经济的限制很大。
为了应对人力资源的限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通过培养高技能人才和提高教育水平,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
经济发展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破解发展难题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成为制约发展的难题。
本文将探讨经济发展中常见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来破解这些发展难题。
一、资源短缺问题资源短缺是经济发展中常见的问题之一。
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人力资源,如果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将会限制经济的发展。
解决资源短缺问题的关键是高效利用和科学管理。
首先,需要建立健全资源管理体系。
制定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规划,加强对资源的监管和保护,推行绿色发展理念,积极开展节能减排工作。
其次,注重建设人力资源。
加大对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投入,提高人才的素质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劳动力的质量和效益。
同时,加强国内外人才的引进和交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升整个社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另一个常见问题。
如果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过于单一,过度依赖某一产业,将会导致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
解决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的关键是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升级。
首先,需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通过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促进技术进步,提高产业的竞争力。
同时,加强跨部门合作,推动各类产业的协同发展,实现产业链的优化和延伸。
其次,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培养高技能人才,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整个产业链的提质增效。
三、环境污染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环境污染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也是困扰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并采取有效措施,将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严重的制约和影响。
解决环境污染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键是坚持绿色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首先,要加大环保力度,加强环境监测和保护,实施严格的环境管理措施,防止和控制污染物排放。
其次,要倡导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加大对清洁能源和新能源的研发和利用,推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
资源型经济现象及其主要症结(一)
自然资源,尤其是矿产资源是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可是,世界工业化发展的历史表明:资源优势并不总是经济发展的福音,更多的时候却成为经济发展的诅咒,甚至成为反工业化的重要诱因。
不少资源丰裕的国家和区域,非但没有从资源的大规模开发过程中受益,反而受到严重牵累,陷入资源优势陷阱。
(一)“资源诅咒”与资源型经济现象
20世纪70年代,众多资源丰裕的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资源型经济问题,表现为资源破坏、环境污染、产业单一、经济波动、收益递减和贸易条件恶化,引发了收入分配严重失衡、腐败、社会冲突和危机,乃至战争。
良好的天赋资源优势,不仅没有带来经济的持续增长,而且引发了众多的社会问题。
从国内的情况看,90年代中后期,以东北、山西为代表的资源型地区陆续出现了经济结构、经济增长、居民收入、资源环境、社会就业等诸多问题。
资源型区域大规模、高强度的资源开发,为国家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能源和资源支撑,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代价、环境代价、生命代价和后续发展能力的代价。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内一些资源型工业基地的经济发展出现了良好势头,但是资源型经济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跨国别的长期统计研究结果表明,资源丰富与经济增长呈现出反向发展的普遍趋势,经济发展滞缓似乎成了资源繁荣的宿命和铁律,Auty将其称之为“资源诅咒”(resourcecurse)。
一般而言,资源型经济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工业化进程从资源开发起步,形成以资源为中心的要素配置结构;另一类是由于资源的重大发现和大规模开发,使原有的资源配置方式、结构以及经济平衡被打破,导入资源型经济发展轨道。
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实行不同制度的资源丰裕国家,资源型经济现象的特征和表现是各不相同的。
初步归纳,资源型经济存在着5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首先,表现为贸易条件恶化,并引发反工业化现象。
资源发现和资源繁荣,增加了资源部门对资金、技术、人才、土地等经济要素的需求,势必会提高要素的价格,改变要素的价格弹性,引起经济要素比价的变化,以及要素在部门间的流动和重新配置,从而打破了原有的经济平衡。
要素比价的变化,抬高了其他部门、尤其制造业的生产成本,削弱了其他产业的竞争力,严重地妨碍了可贸易部门的国际竞争力,导致了这些部门就业比重的下降,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下降,继而出现了反工业化现象。
资源型产业所特有的优势条件,使资源部门成为经济增长的高地,犹如一台巨大的吸盘,将经济发展的养分和水分都吸收到自己的怀抱,使得其他产业发展的空间和条件明显受损。
在这种瘠薄的土壤中,一些具有良好成长潜力的产业难以正常发育和发展,成了总是长不大的“小老树”。
其次,表现为资源收益分配不公问题。
矿物资源是天赋资源财富,与其他产品的特征和属性存在较大差别。
在资源丰裕的国家和地区,面对骤然繁荣的资源产业和滚滚而来的资源财富,往往缺乏相关的制度准备和调节机制,资源收益分配问题十分严重。
尤其在资源价格高扬的时期,巨额的溢价收益大多直接流入采矿权人手中,导致收入分配的严重不公平。
深埋地下的矿物资源,因资源的可耗竭性和资料的不完备性等特点,往往难以通过市场竞拍的方式一次性地发现资源的真正价值和市场价格,所以资源所有人(多数情况下是国家和政府)合理收益也难以得到切实保障,这也影响了资源财富的公平分配。
在多数发展中国家,在资源领域还存在着严重的寻租行为,资源收入分配被严重扭曲,收入分配矛盾更加尖锐。
第三,资源性产品价格波动所带来的经济波动,以及由此带来的预算支出困境。
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资源性产品的价格一直处于动荡之中,特别是能源产品、金属矿物产品的价格大幅度波动,给资源生产和输出国家及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
在资源型经济体中,资源收益(税收、采矿权价款及其他收益)大都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体,资源产业往往是国民经济的支柱,经济发展对资源价格的波动十分敏感。
世界资源价格波动直接导致资源经济体更大幅度的增长波动,乃至经济动荡和发展衰退。
资源价格高企时,资源财富大幅度增加,财政预算倾
向于铺摊子,财政资金效益往往不够理想。
资源价格下跌时,资源收益明显减少,国家预算出现紊乱,经济机器难以正常运转,甚至引发更加严重的社会后果。
第四,表现为投资外逃、消费外溢和非理性消费问题。
这个问题是与资源收入不公问题密切相关的。
在资源型经济体中,由于缺乏有效的监控和调节机制,巨额的资源收益无法得到合理使用。
资本外逃问题最为突出,大量的资源财富被用于异地投资和异地置业(不动产)。
消费外逸问题也相当突出,主要地表现为在外消费,特别是采矿权收益人的奢侈品消费、高档服务消费以及旅行消费。
资源权益人的超前消费、畸形消费和奢侈消费,诱发和放大了非理性消费行为,并对当地商品和服务市场价格产生重大影响。
而本地消费主要集中于可贸易消费品方面,这些商品大多需要进口和输入,另一部分则表现为畸形的服务消费。
资源型经济体的投资和消费特点,未能给经济发展提供必不可少的有效需求拉动和生产性投资支撑,不仅对当地经济的促进作用十分有限,还在较大程度上搅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
第五,表现为资源型产业体系的自循环发展及产业结构问题。
凭借天赋资源所特有的比较优势,资源型经济体倾向于把大量的投资(政府投资、民间投资及外国投资)集中在资源领域,并在短期内出现资源繁荣现象。
受市场需求的刺激,必然会相应地发展起与资源产业相关的配套产业、生产性服务产业以及满足特定资源性消费的服务性产业,这些产业必然是与主导产业共命运、同兴衰的。
不少资源型经济体还大力延长产业链,积极扶持具有高耗能、大耗材特点的后续加工产业。
这些产业所形成的庞大的资源性产业家族,维系于和受制于资源优势(特别是成本优势),受资源性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很大,引发了经济发展的脆弱性问题。
同时,资源产业的快速扩张,吸纳了大量的经济要素和稀缺资源,降低了可能性生产曲线,妨碍了其他产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产业结构的单一化和刚性化问题,严重削弱了产业综合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