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图形的整理和复习
- 格式:ppt
- 大小:553.50 KB
- 文档页数:14
“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整理和复习(天河区员村小学季山)教学内容: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P132 练习P133-134 5~9教学目标:1、学生在整理、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熟悉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内涵,能灵活地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加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将所学知识进一步条理化和系统化。
2、在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空间观念。
3、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灵活运用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沟通立体图形体积计算方法之间的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多媒体电教设备一套。
教学过程一、回忆旧知,揭示课题1、谈话揭示课题。
昨天我们对立体图形的认识进行了整理和复习,今天将对这些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进行整理和复习。
(出示课件立体图形并板书:表面积和体积的整理和复习)2、看到课题,你准备从哪些方面去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意义、计算方法)二、整理复习,形成网络1、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意义。
(1)提问:什么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你能举例说明吗?(2)提问:什么是立体图形的体积?你能举例说明吗?(3)教师小结: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就是指一个立体图形所有的面的面积总和,立体图形的体积就是指一个立体图形所占空间的大小。
2、小组合作,系统整理――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1)独立整理。
刚才我们已经对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意义进行了整理。
下面,请同学们拿出题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对立体图形的计算方法进行整理。
(2)整理好的同学请在小组中说一说你是怎样进行整理的?3、汇报展示,交流评价哪一个同学自愿上讲台展示、汇报你的整理情况。
其余的同学要注意认真地看,仔细地听,待会对他整理情况说说你的看法或者有什么好的建议。
注意计算公式与学生的评价4、归纳总结,升华提高(1)公式推导。
刚才,我们已经对立体图形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进行了整理。
《立体图形整理和复习》(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课主要对小学阶段学习的立体图形进行整理和复习。
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和整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和球等立体图形的特征和性质,加深学生对这些立体图形的理解和认识。
同时,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立体图形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和球等立体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立体图形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1. 球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的推导。
2. 立体图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1.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和球的模型或图片。
2. 教学PPT或黑板。
3. 练习题或作业纸。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立体图形的模型或图片,引起学生对立体图形的兴趣和好奇心。
然后引导学生回顾小学阶段学习的立体图形,让学生分享他们对这些立体图形的认识和了解。
3. 解决实际问题:通过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立体图形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例如,计算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或者计算圆柱的体积等。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给每个小组发一道与立体图形相关的题目,让他们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解答。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板书设计:1.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和球的特征和性质。
2. 立体图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小组讨论的题目和解答。
作业设计:1. 判断题:判断一些立体图形的特征和性质是否正确。
2. 计算题:计算一些立体图形的体积、表面积等。
3. 应用题:解决一些与立体图形相关的实际问题。
课后反思: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是教学过程中学生难以理解或掌握的知识点,对于本节课来说,球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的推导以及立体图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是学生难以掌握的知识点。
因此,教师需要在这两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补充和说明,以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
立体图形的认识整理与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什么是立体图形,能够认识到不同立体图形的特点;2. 学生能够简单地分辨出不同的立体图形,如正方体、圆锥、球体等;3. 学生能够将所学立体图形的性质与具体例子联系起来,掌握立体图形的基本认识和应用。
二、教学内容:1. 立体图形的概念和特征;2. 正方体、长方体、球体、圆锥、圆柱等常见立体图形的认识。
三、教学重点:1. 立体图形的概念和特征;2. 不同立体图形的特点和应用。
四、教学难点:1. 立体图形的特征和性质较多,学生需要对它们进行归纳总结;2. 针对不同的立体图形进行分类和认识需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
五、教学方法:1. 讲解法和演示法相结合,通过讲解将立体图形的概念和特征传递给学生,并通过演示来让学生观察实物和认识立体图形的特点;2. 给学生分组,让他们互相交流并讨论分别属于哪种立体图形,以增强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六、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首先向学生介绍什么是立体图形,告诉学生,简单来说,立体图形是有长、宽、高三个方向的图形,与平面图形不同。
在日常中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立体图形,那么我们今天就要一起来认识一下它们。
2. 认识不同的立体图形:a. 首先介绍正方体,讲解正方体的定义、特点以及常见应用(如骰子等)。
并且通过实物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正方体的特点,提高学生对其的认识。
b. 接着介绍长方体,同样讲解长方体的定义、特点和常见应用。
通过实物演示来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特点。
c. 再介绍圆锥,并讲解圆锥的定义、特点和应用。
比如圆锥形的冰淇淋蛋筒等。
d. 最后再向学生介绍一个非常常见的立体图形——球体。
通过摆放球体或者举例证明,讲解球体的特点、常见应用等,比如球形雪球等。
以上四种立体形体都要在实物演示中向学生展示。
演示应当重点描述每个图形的特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慢慢地掌握其特征。
3. 总结理解:让学生分组,针对刚才学习的四种立体图形,分别举出每种图形的两到三个具体的例子。
《立体图形的整理与复习》教学设计一、情境导入请看大屏幕,这是数学中最基本的图形:(一个点)。
无数个点组成一条线,无数条线形成一个面。
无数个面围成一个体。
这就是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点、线、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
这节课我们就来整理和复习由点面构成的立体图形。
板书课题,立体图形二、整理复习1、整理归纳本节课知识结构。
师:一起来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1、回顾整理立体图形的有关内容,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理解表面积、体积及计算公式的含义。
2、灵活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师:大家听明白了没有,明确了学习目标,学习就有了方向。
课前同学们结合88页的例4,例5对立体图形的有关知识进行了整理和复习,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合作学习。
请看学习要求。
出示:群学共享合作要求:(1)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及时完善补充。
(2)整理出最佳知识结构图,做好汇报准备。
(小组合作开始)小组粘贴;师:这一小组已经整理好了,来说说怎么整理的。
生:我们是从立体图形的认识、表面积、体积、来整理的。
师:还有那些同学整理的方法一样的。
这一组整理的方法师是按什么整理的?(生:各立体图形的特征,表面积,体积。
)师:我们班的同学有的是以表格的形式整理的,有点同学是以智慧树的形式整理的。
其实,不管以哪一种形式,都包含了以下几个知识点。
立体图形的认识,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以及体积的相关知识。
今天这节课就按这里的思路梳理、深化知识。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的游戏吗?请听游戏规则:听要求,摸物体,说特征。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百宝箱,谁来试试。
请摸出长方体,对不对?师:你是怎么摸得又对又快的,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
生:因为长方体的特征是:有6个面,12条棱,有一个一定是长长的。
顺桌长的面往下摸应该是窄一些的面。
师:也就是她师根据什么来摸的?长方体的特征还有什么?生:对面相等。
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长方体的特征。
你来读一下。
师:再次回顾了长方体的特征。
(合作式整理)立体图形的整理和复习(合作式整理)立体图形的整理和复习陈袁滩杨滩小学郝学兵设计理念:这是一节整理复习课,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把分散学习的知识归结起来,形成知识结构,并通过新情景下的综合运用,达到最大限度的掌握。
课堂上知识容量大、密度高、较分散,有新的难度。
主要采用“合作式整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小组中回忆、交流、探索、整理、答辩、讨论、解惑、提高,再利用。
还采用“整体入手建框架—局部分析抓联系—引例点拨抽规律—组内质疑归整体”的课堂结构,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突出了重点,分散了难点。
最终将指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
一、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小组合作的兴趣。
在小组学习讨论争辩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呈开放状态,不同程度的思维相互碰撞,往往会引发创造的火花,从而开阔学生思路,同时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路也可以进行广泛的交流,正确的、错误的、全面的、片面的、简单的、复杂的各种认识差异都展现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在各种认识矛盾的交锋中集中正确意见,选择最佳思路,总结一般规律,这个过程是学生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也是思维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获得知识,而且发展了思维,并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教具的充分利用,“机器人的缓缓”出现,激发兴趣。
兴趣又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是获取成功的先驱。
小组合作学习要想发挥其合作功能,教师首先应营造一种学习氛围,创设教学的情景,使学生产生合作的兴趣。
这样学生才有可能积极合作,共同学习。
二、合作探究抓联系,联系生活综合再应用。
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学生间的合作,就能使学生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从而对新知识的理解更丰富,更全面。
问题是学习整理的核心,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学习中学生总是以“组内问题中心”的心理参与合作探究的过程。
《立体图形整理和复习》是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数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立体图形的基本概念、性质、特征以及计算方法的整理和复习。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提高对立体图形的认识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立体图形的基本概念,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等。
(2)理解立体图形的性质和特征,如长方体的12条棱、6个面、8个顶点等。
(3)熟练运用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立体图形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培养学生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养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立体图形的基本概念、性质、特征以及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立体图形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计算方法的灵活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一些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2)教师提出问题:“这些立体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立体图形的基本概念、性质、特征以及计算方法。
(2)学生尝试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教材中的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如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
(2)教师通过示例演示,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4. 小组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立体图形进行深入研究。
(2)小组成员共同探讨立体图形的性质、特征以及计算方法。
(3)小组代表汇报研究成果,其他组员进行补充。
5.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知识体系。
(2)教师强调立体图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长方体正方体整理与复习》教学设计《长方体正方体整理与复习》教学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长方体正方体整理与复习》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长方体正方体整理与复习》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通过整理、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体积的概念以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能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及其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能灵活运用。
2、在学生对这些形体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空间观念;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的价值,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学生对知识进行自我梳理,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课件、题卡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整理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的相关知识。
(板书课题)2、我们一起回顾一下,通常我们是怎样整理复习学过的知识?学生回答:整理出所学知识的主要内容、梳理出知识之间的联系、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随机板书:知识点、联系、实际应用3、这节课我们就应用这种方法来整理这两种立体图形的相关知识。
二、自我梳理形成网络1、小组合作整理课前大家已经对这部分知识进行了整理,现在拿出你们的数学整理记录单,把你整理的内容先在小组内交流,并解决你在复习中的问题。
如果发现在整理中有遗漏的内容,就边交流边补充到整理记录单中。
一会在全班进行交流。
看哪个小组对这部分知识梳理得更完整、更全面。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巡视,把整理的有特色的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便于稍后的交流[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体现了学生能有条理的独立整理复习所学知识具有良好的整理复习的能力和习惯,在小组交流中能主动与他人合作,遇到困难能主动请教他人,善于在学习中总结与反思,从而取长补短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能力。
2018年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手大赛教学设计评比小学数学立体图形的整理与复习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六年级数学下册立体图形的整理与复习。
教学目标:1、通过系统的整理,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意义及计算方法,加深对所学形体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认识。
2、在学生对所学形体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灵活运用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立体图形体积计算方法之间的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作业纸教学过程:一、师生谈话。
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在整个小学阶段学习过哪些立体图形呢?生:学习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
师:在黑板上贴上这四种图形。
二、导入复习(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对这些立体图形进行整理复习。
1、(长方体与正方体特征)咱们来回顾一下,完成表格一。
师出示表格。
问谁能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呢?生说师点击填写。
师:不同点呢?生说师填写。
2、(圆柱与圆锥的特征)师:那么圆柱和圆锥有什么关系呢?谁来说一说圆柱的特征?生说师课件出示。
(完成表二)师:你还记得圆柱是有什么图形旋转得到的吗?生:是有长方形或正方形。
师:这个长方形与圆柱有什么关系呢?生……师:圆锥呢?生:……师:看得出同学们对这些立体图形的特征掌握的很好。
下面我们来再回忆一下和这些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有关的知识。
师:那么你还知道什么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吗?生:……师:立体图形的体积指的是什么?生:……师:你还记得这些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吗。
生:记得。
3、(计算公式)请你填写表三。
生独立在作业纸上填写。
师巡视。
展示学生作业。
师:和你们整理的一样吗/师:前三个立体图形它们的体积公式还可以怎样表示?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
这些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你还记得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吗?生: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