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身疾病的概念
- 格式:docx
- 大小:259.67 KB
- 文档页数:2
医学心理学与医患沟通技巧相关知识讲座第六讲心身疾病一、心身疾病概述(一)心身疾病的概念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又称为心理生理疾病,包括狭义和广义的概念。
所谓狭义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造成的一类有病理形态学或生化改变的躯体疾病,例如,原发性高血压、支气管哮喘等,强调病理学和生化的临床改变。
广义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其发病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的一些躯体疾病或障碍,这些躯体疾病或障碍可以有也可以没有病理形态学的改变,没有病理形态学的改变的情况,例如,心因性阳痿、心因性厌食、书写痉挛、口吃等。
(二)心身疾病的特点1.以躯体症状为主,有明确的病理生理过程;2.某种个性特征是疾病发生的易患素质;3.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心理社会应激(如生活事件)和情绪反应有关;4.生物和躯体因素是某些心身疾病的发病基础,心理社会因素往往起“扳机”作用;5.心身疾病通常发生在自主神经支配的系统和器官;6.心身综合治疗比单用生物学治疗效果好。
(三)心身疾病的范畴1.内科心身疾病⑴心血管系统:原发性高血压,原发性低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阵发性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期外收缩,雷诺氏病,神经性循环衰弱症等。
⑵消化系统:胃十二指肠溃疡,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厌食,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贲门痉挛,幽门痉挛,习惯性便秘,直肠刺激综合征。
⑶呼吸系统:支气管哮喘,过度换气综合征,心因性呼吸困难,神经性咳嗽。
⑷神经系统:偏头痛,肌紧张性头痛,自主神经失调症,心因性知觉异常,心因性运动异常,慢性疲劳等。
⑸内分泌系统:甲状腺机能亢进,阿迪森氏病,副甲状腺机能亢进,副甲状腺机能低下,垂体机能低下,糖尿病,低血糖。
2.外科:全身性肌肉痛,脊椎过敏,书写痉挛,过敏性膀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
3.妇科:痛经,月经不调,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功能性子宫出血,功能性不孕症,性欲减退,更年期综合征,心因性闭经。
4.儿科:心因性发烧,遗尿症,遗粪症,周期性呕吐,胃肠功能紊乱症,脐周痛和心因性呼吸困难。
第十章心身疾病内容:概述应激与应激的生理心理机制影响心身疾病的因素常见的心身疾病心身疾病的干预第一节心身疾病概述一、心身疾病的概念广义:任何疾病均有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共同参与,从这一角度出发,认为临床上所有的疾病都是心身疾病,这是广义心身疾病的概念。
狭义: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如消化性溃疡。
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s),又称心理生理障碍(psychophysiological diseases)。
两个标准:有明确而具体的躯体症状或病理改变;心理因素对其形成或恶化具有显著的作用(1964,WHO)。
四个特点:1.以躯体症状为主,即有明确的器质性病理过程或已知的病理生理过程;2.由情绪、人格和行为因素引起;3.躯体变化与正常伴发于情绪状态时的生理变化相同,但更为强烈和持久;4.区别于神经症或精神病;5.心身综合治疗比单用生物学治疗效果好。
心身疾病与器质性疾病、转换性疾病、疑病症的区别心身疾病器质性疾病转换性疾病疑病症举例消化性溃疡骨折疑病性瘫痪恐惧某些疾病组织损伤常有有无无患者对疾病态度关心关心不关心极端关心生理治疗效果有效有效无效无效暗示的效果对某些人有效无效有效有效二、流行病学在综合性医院的初诊病人中有约1/3的求诊者是心身疾病;总患病率女性高于男性,但消化性溃疡、支气管哮喘、冠心病等男性高;更年期为最高,65岁以上老人和15岁以下的儿童较低;城市高于农村,脑力劳动者高于体力劳动者,经济发达地区高于经济不发达地区。
三、心身疾病的诊断DSM-I(1952):单独的一类疾病诊断DSM-Ⅱ(1968):明确的界定。
DSM-Ⅲ:抛弃把心身疾病作为单独的一类疾病来诊断的观点,强调心理因素在所有疾病中的重要作用。
DSM-Ⅳ:在诊断轴中,典型的心身疾病作为一个单独的诊断已经消失。
CCMD-3:七轴诊断中的轴3(躯体疾病)、轴4(疾病或障碍的相关因素)和轴7(诊断轴间的相互关系)四、心身疾病的范围心身疾病的范围很广,主要包括由情绪因素所引起的、以躯体症状为主要表现、受植物神经所支配的系统或器官的疾病。
心身疾病的概念
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用于描述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功能性障碍。
心身疾病的特点
1、患者具有一定的遗传素质、性格特点或心理缺陷。
换句话说,就是这类
患者因为自身的特点,造成心理状态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
2、存在心理社会紧张刺激的因素。
这一点对于心身疾病的诊断尤为重要。
在心身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有心理社会因素的刺激,这种刺激要么在
时间上比较长久,要么在强度上比较剧烈,或者两者兼备,它们长期作用,导致
患者的心境长期不稳定,最终导致心身疾病。
3、心理社会紧张刺激与疾病的发生有密切的时间关系。
一般来说,应该是先有不良刺激,然后才有心
身疾病的发生,不良刺激和发病不可能颠倒过来,那样的话,这个疾病也就不是由心理刺激引起的了,当然不是心身疾病。
4、心身疾病的演变过程与心理社会刺激因素呈现出一种正比例关系。
也就是说,刺激因素越强烈,持续的时间越久,那么心身疾病的表现就会越重。
5、如果单纯进行生物医学的治疗措施而不从心理上进行调适,治疗效果较差。
心身疾病的分类
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
心-身同治原则
心身疾病应采取心、身相结合的治疗原则,但对于具体病例,则应
各有侧重。
心理干预目标
消除心理社会刺激因素
消除心理学病因
消除生物学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