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源性疾病 (3)
- 格式:ppt
- 大小:2.36 MB
- 文档页数:20
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制度一、引言食品安全是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保障,食源性疾病是指由人吃进体内的食品或水中传播的疾病。
随着医院食堂的不断发展和扩大规模,食源性疾病在医院中的风险也在逐渐增加。
为了保障医院食品安全,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制定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制度是必要而重要的。
二、目的和意义1. 目的:制定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医院食品安全管理水平,预防和控制医院食源性疾病的发生,保护人民生命健康。
2. 意义:(1)明确责任:制度的实施能够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在食源性疾病监测和报告中的职责和权利,保证监测和报告工作的顺利进行。
(2)规范操作:制度可以明确监测和报告的流程和标准,提高操作的规范性和可行性。
(3)加强预警机制:及时监测和报告食源性疾病的情况,加强食品安全的预警能力,防止疾病蔓延和食品卫生问题扩大化。
(4)提高管理水平:制度的执行和监测工作有助于提高医院食能源性疾病的管理水平和食品安全的质量。
三、内容和要求1. 食源性疾病监测的内容:(1)食品和用水中微生物污染的监测;(2)食品中化学物质残留的监测;(3)食品中重金属、农药等残留的监测;(4)食品中添加剂的控制和监测;(5)食品中毒素的控制和监测;(6)食品中致病菌和病原体的监测。
2. 食源性疾病监测的要求:(1)监测周期:定期进行监测,至少每季度一次;(2)监测对象:包括食品、饮用水、厨房环境等;(3)监测方法:根据国家相关标准进行监测,确保监测结果准确可靠;(4)监测标准:参照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对监测结果进行评估和判定。
3. 食源性疾病报告的要求:(1)报告周期:及时报告,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报告;(2)报告内容:包括监测对象、监测结果、评估和判定等;(3)报告对象:报告给医院领导、卫生部门和相关部门;(4)报告方式:书面报告或电子报告,确保报告的真实和完整。
四、实施步骤1. 制定制度:(1)成立制度起草小组,确定制度起草的目标和内容;(2)收集相关资料,参考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法规、标准和要求;(3)讨论制定初稿,并进行内部讨论和修订;(4)征求意见,征集各方反馈意见并进行修改;(5)制定正式版,征求医院领导和相关部门的批准和签署。
安全学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食物中毒: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不同于传染病)急性、亚急性疾病2、食源性疾病:凡是通过摄入食物而使病原体进入人体,以致人体患感染性或中毒性疾病3、感染型细菌性食物中毒:指病原菌进入胃肠道,在胃肠道继续生长繁殖,引起胃肠道黏膜充血、白细胞浸润、水肿、渗出等炎性病理变化4、毒素型细菌性食物中毒:由于肠毒素刺激肠壁上皮细胞,激活细胞有关酶系统,改变细胞分泌功能,使C1-的分泌亢进,并抑制肠壁上皮细胞对Na+和水的吸收,导致腹泻5、混合型细菌性食物中毒:副溶血性弧菌等病原菌,进入肠道除侵入黏膜引起肠黏膜的炎性反应外,还可以产生肠毒素引起急性胃肠道症状7、原生环境:天然形成并基本上未受人为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
8、次生环境:人类活动影响下形成的环境。
9、环境污染:指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良影响的现象。
10、皂甙:皂甙是类固醇或三萜系化合物的低聚配糖体的总称11、兽药残留:是指动物产品的任何可食部分所含兽药的母体化合物及(或)其代谢物,以及与兽药有关的杂质。
12、农药残留:是指农药使用后残存于环境、生物体和食品中的农药母体、衍生物、代谢物、降解物和杂质的总称13、甙:在植物中,糖分子(如葡萄糖、鼠李糖、葡萄糖醛酸等)中的半缩醛羟基和非糖类化合物分子(如醇类、酚类、甾醇类等)中的羟基脱水缩合而成具有环状缩醛结构的化合物,称为甙。
14、生物碱:是一类具有复杂环状结构的含氮有机化合物15、反式脂肪酸:化学结构包含一个或多个非共轭的双键的构型为反式脂肪酸。
若双键上两个碳原子结合的两个氢原子分别在碳链的两侧则为反式(trans)脂肪酸。
16、巴氏消毒法:指采用低于100℃以下的温度杀死绝大多数病原微生物的一种杀菌方式。
17、辐射杀菌:辐射杀菌的机制是使用Y射线、X射线和电子射线等照射后,使核酸、酶、激素等钝化,导致细胞生活机能受到破坏、变异或细胞死亡。
第一章细菌性食物中毒第一节概述一、食源性疾病WHO指出:凡是通过摄入食物而使病原体进入人体,以致人体患感染性或中毒性疾病,统称为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肠源性病毒感染以及经肠道感染的寄生虫病等。
二、食物中毒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不同于传染病)急性、亚急性疾病。
(一)食物中毒的发病特点(1)发病潜伏期短,来势急剧,呈爆发性。
(2)发病与食物有关。
(3)中毒病人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为主。
(4)人与人之间无直接传染。
(二)食物中毒的分类(1)细菌性中毒食品指含有细菌或细菌毒素的食品。
(2)真菌性中毒食品指被真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品。
(3)动物性中毒食品将天然含有有毒成分的动物或动物的某一部分当作食品。
在一定条件下,产生了大量的有毒成分的可食的动物性食品。
(4)植物性中毒食品将天然含有有毒成分的植物或其加工制品当作食品(如大麻油等)。
在加工过程中未能破坏或除去有毒成分的植物当做食品(如木薯、苦杏仁等)。
在一定条件下,产生了大量的有毒成分的可食的植物性食品(如发芽马铃薯等)。
(5)化学性中毒食品被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污染的食品。
指误为食品、食品添加剂、营养强化剂的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
添加非食品级的或伪造的或禁止使用的食品添加剂、营养强化剂的食品,以及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食品。
营养素发生化学变化的食品(如油脂酸败)。
2008年,卫生部收到的食物中毒事件中,细菌性食物中毒人数最多,占总中毒人数的45.8%我国细菌性食物中毒常见的致病菌和食物:沙门氏菌(禽、畜肉)、副溶血性弧菌(水产品)、蜡样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剩饭)、肉毒梭菌(发酵制品、肉制品)、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水产品、乳制品、冷藏食品)、大肠杆菌O157:H7(肉制品)等。
三、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特点1、病程短、恢复快、预后好、病死率低但李斯特菌、肉毒梭状芽孢杆菌等食物中毒病程长、病情重、恢复慢。
2024年食源性疾病应急预案范本____年食源性疾病应急预案引言:食源性疾病是指由食物传播的疾病,包括食物中毒、食物过敏等多种类型。
食源性疾病的爆发与传播可能对公众健康和社会经济稳定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建立完善的食源性疾病应急预案是非常必要的。
一、预案目标本预案的目标是保障食品安全,及时应对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爆发和传播,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公众健康和社会经济的负面影响。
二、预案内容1. 监测与预警(1)建立完善的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及时准确地获取疾病爆发和传播的信息。
(2)加强食品卫生监测,对食品生产、销售环节进行严格监管,确保食品安全。
(3)加强与卫生部门、农业部门等相关部门的合作与信息共享,共同监测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情况。
(4)建立食源性疾病的预警机制,当发现食源性疾病疫情即将或已经爆发时,立即启动应急响应,并向公众发布相关预警信息。
2. 应急响应与控制(1)建立食源性疾病应急响应机制,明确各级政府、卫生部门、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医疗卫生机构等的职责与权限。
(2)根据不同级别的食源性疾病疫情,制定相应的应急控制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加强病例调查、隔离病例、追踪密切接触者、切断传播途径等。
(3)组织开展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掌握疾病的传播途径和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应对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4)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措施,对有关企业进行全面检查和监管,确保食品卫生安全。
(5)组织食品召回和扣押等措施,确保市场上流通的食品符合卫生安全标准。
3. 信息发布和公众教育(1)加强食源性疾病的宣传与教育,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食品安全意识。
(2)及时向公众发布食源性疾病的预警信息和应对措施,引导公众正确处理食源性疾病的威胁。
(3)加强与媒体的合作,通过各种途径向公众传达相关信息,提高公众对食源性疾病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4)建立健全的信息发布机制,确保信息的及时准确性和科学性。
4. 国际合作与经验交流(1)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各国的合作,共同应对食源性疾病的挑战。
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我院___年食源性疾病监测一、工作依据正式实施的的《___食品安全法》第二章第十四条明确说明:“国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对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的有害因素进行监测。
”第七章第一百零四条指出:“医疗机构发现其接收的病人属于食源性疾病病人或者疑似病人的,应当按照规定及时将相关信息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为与食品安全有关的,应当及时通报同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二、目的为全面提高医务人员对食源性疾病的识别、处置能力和报告意识,使食源性异常病例能够早发现、早诊治,避免健康危害,保护公众健康。
三、领导小组组长:吴玉峰副组长:魏新社成员:宋光明、王全兴、郭立军、张学睿、___、刘兰茹、王中阳、朱林、唐朝峰、田登利、王国民、代灿灿2、职责领导小组负责领导我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统一指挥和协调现场工作,___对实施过程进行检查、督导。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感染管理科,具体负责项目实施。
医务科职责。
负责对食源性疾病诊断、必要时___院内专家会诊。
感染管理科职责。
负责全院医生食源性疾病监测知识培训;制定我院监测方案;收集食源性疾病信息表,登录“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上报临床医生填写的《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
临床医生职责。
负责食源性疾病个案监测,收集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和《疑似食源性异常事件报告卡》。
四、监测细则(1)定义:食源性疾病病例。
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的就诊病例。
食源性异常病例。
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等无法做出明确诊断的就诊病例。
(2)重点监测科室:内科、儿科、肠道门诊、急诊科等科室。
(3)监测对象:对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生物性、化学性、有毒动植物性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病例、异常病例进行监测。
重点(优先)监测对象包括:感染性病例:有可疑食物暴露史的感染性腹泻病人,临床表现为腹泻,可伴有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的病例。
食源性疾病制度食源性疾病,是由于人体摄入或接触食物中存在的病原微生物、毒素或化学物质,导致的一类疾病。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每年全球发生食源性疾病的人数超过2亿人,其中约20万人因此死亡。
食源性疾病不仅给个人健康带来威胁,也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保障公众的食品安全,各国纷纷建立了食源性疾病制度,以监督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食源性疾病制度是指由政府和相关机构制定的法律、条例、标准、规范等一系列措施,旨在保障食品的安全和公众的健康。
其主要目标是预防、控制和管理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具体来说,食源性疾病制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第一,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
各国通过制定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明确食品安全的责任主体、基本要求和管理办法。
这些法律法规通常包括食品卫生法、食品安全法、食品标签法等,在确保食品安全的同时,也为食源性疾病的监管提供了依据。
第二,食品监管部门的设立和职责划分。
为了加强食源性疾病的监督管理,各国都成立了专门的食品监管部门,并且明确了其职责和权责。
食品监管部门通常负责食品生产许可、食品留样检测、食品安全监督抽检、食品召回和处罚等工作,以确保市场上销售的食品符合安全标准。
第三,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和执行。
食品安全标准是评价食品质量和安全性的重要依据,通过制定和执行食品安全标准,能够有效地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各国通常制定了一系列的食品安全标准,包括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食品微生物限量标准、食品卫生标准等,以确保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第四,食品生产和销售环节的监管。
食品从生产到销售的整个过程中,存在着食源性疾病发生的风险。
为了控制这些风险,各国对食品生产和销售环节都进行了严格的监管。
这包括制定食品生产工艺和操作规范、建立食品生产许可制度、实施食品生产过程的监督检查、建立食品销售许可制度、加强餐饮服务业的卫生管理等。
第五,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和报告系统的建立。
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医院食品安全,做好食源性疾病的监测,促进医院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有效性,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院的集中供餐单位,以及其他与医院食品安全相关的部门和人员。
第三条医院食品安全工作应坚持风险管理和预防为主的原则,对可能引发食源性疾病的食品生产加以监控和管理。
第四条医院应设立专门的食源性疾病监测部门或机构,负责监测和管理食源性疾病的相关工作。
第五条医院应加强对食品从供应商到食堂,再到患者餐桌全过程的监测和管理,保障食品安全和患者的身体健康。
第二章监测体系第六条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的主要内容包括食品供应商、食品原材料、食品加工、食品储存、食品加热、食品分发等环节的监测。
第七条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应建立定期监测和不定期抽检相结合的体系,确保监测工作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第八条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应与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及时交换监测结果和信息,加强监测工作的联动性。
第九条医院应设立监测点,监测食品生产和供应环节的各项指标,包括但不限于食品原材料的检验、生产过程的监控和食品储存环境的监测等。
第十条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应采用科学、先进的监测方法和设备,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三章反应措施第十一条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部门或机构发现食品存在安全隐患时,应立即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确保食品安全。
第十二条在食源性疾病监测发现问题时,监测部门或机构应及时报告给医院食品安全领导小组或相关部门,由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调查和处理。
第十三条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部门或机构发现食品存在严重风险时,应立即停止使用相关食品,并追溯相关食品的流向,找出问题所在,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
第十四条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部门或机构应及时将监测结果反馈给各相关食品生产和供应单位,要求其进行整改和改进,并跟进整改情况。
第十五条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部门或机构应建立健全监测结果的记录档案,确保数据的安全和可追溯性。
2024年食源性疾病应急预案范文一、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食品供应链的复杂性不断增加。
食源性疾病由于食品或水源受到细菌、病毒、寄生虫或化学物质的污染而引起,已成为一个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
为了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食源性疾病危机,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至关重要。
二、应急响应机构及职责1.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协调和指导食源性疾病应急预案的制定、实施和后续评估工作;组织开展食源性疾病监测和溯源工作;组织开展对食品生产经营者的风险评估和监管。
2. 卫生健康委员会:负责监测食源性疾病的发病情况和流行病学调查;协助指导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措施的实施;组织开展公众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食品安全意识。
3. 卫生监督机构:负责对食品生产经营者的卫生监督和现场检查,确保生产经营环节的卫生规范和操作规程的执行。
4. 疾控中心:负责开展食源性疾病的病原学鉴定、病原菌分类和溯源工作;协助做好疫情报告、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分析;组织开展疫苗研发和防控技术培训。
5. 网络安全和应急管理部门:负责维护食品安全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及时发布食品安全预警信息,组织开展应急演练和应急处置工作;开展网络食品销售的监测和管理。
三、应急预案的内容和流程1. 监测和预警阶段:(1)建立健全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收集和汇总食源性疾病的报告信息;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系统,及时发布食品安全预警信息。
(2)加强风险评估和预警分析,根据食品安全事件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制定相应的处置措施。
(3)组织开展疫情调查和流行病学分析,确定病原菌的来源和传播途径,为后续的应急处置做准备。
2. 应急处置阶段:(1)立即启动食源性疾病应急预案,成立应急指挥部和专家组,制定应急处置方案。
(2)加强食品生产经营环节的监督和管理,对涉事企业进行临时封闭、停业整顿等措施,防止食源性疾病的进一步传播。
(3)组织开展病原学鉴定和溯源工作,确定传播途径,追踪病原菌的来源,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食源性疾病培训试题科室:姓名:成绩:一、填空题1.中毒性病例:有可疑食物暴露史,并具有生物性、化学性或(有毒动植物性)等因素引起的相关中毒症状病例,如、、、、、、、等。
2.食源性疾病具有、的特点。
258.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中医疗机构的职责:(一)(一)(三)(四)3.食源性疾病的基本要素是:、、通常的临床特征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4.食源性毒蘑菇中毒按临床表现一般分为4型:肠胃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脏器损害型。
肠胃型潜伏期,一般,多在食后2h发病;神经精神型潜伏期一般;溶血型潜伏期一般;脏器损害型潜伏期一般,最短为7h-8h。
患者服用蘑菇10小时后出现中毒症状,要高度警惕是否脏器损害型,此型病情凶险,死亡率很高:遇此型病人时,应尽快收治,并转送至上级医院。
二、选择题1、下列那些属于食物中毒?()A中毒性痢疾B中毒性消化不良C长期摄入低剂量的化学物质引起的中毒D有毒蜂蜜中毒E急性酒精中毒2、下列那种细菌性食物中毒应慎用抗生素?()A沙门菌属食物中毒B葡萄球菌食物中毒C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D致病性大肠杆菌食物中毒E变形杆菌食物中毒3.下列哪种疾病是因为慢性汞中毒引起的()A、水俣病B、痛痛病C、脚气病D、银屑病.三、多项选择题1、食源性疾病基本要素包括()oA.传播疾病的载体为食物;B.食源性疾病的致病因子为食物中的有毒有害物质;C.临床特征主要为中毒性或者感染性等表现:D.食源性疾病起病均较隐匿2、按照食源性暴发事件的定义,应符合的基本条件包括()。
A.食源性共同暴露;B,多人发病,且症状相似;C.有1例及以上死亡病例;D.停止食用该食品后,发病不能停止3、王某33岁,误食喷洒农药后的水果,出现腹痛、呕吐、大汗淋漓,随即到医院就诊,CT检查发现右上肺结核,该患者需要上报的报告卡包括()oA.传染病报告卡;B.农药中毒报告卡:C.食源性疾病报告卡:D.肺结核转诊卡4、下列不属于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范畴的是()。
食源性疾病培训考试题请列举三种常见的导致食源性疾病的细菌,并说明其危害。
如何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请提出至少两种有效的预防措施。
请描述一旦发生食源性疾病,应该如何采取应急措施,以减轻病人的症状和防止病情恶化。
请根据你所学知识,论述食源性疾病对社会公共卫生的重要性,并提出你的观点和建议。
请从个人和社会的角度,论述如何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人们对食源性疾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食源性疾病,指通过摄食进入人体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进程,食源性疾病的传播和影响范围日益扩大。
本文将探讨全球食源性疾病的现状及挑战。
食源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每年约有6亿人因食物污染引发腹泻,其中约有100万人因此死亡。
这些数字令人震惊,显示出食源性疾病对全球健康的严重威胁。
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是最常见的食源性疾病之一,包括沙门氏菌、霍乱弧菌、志贺氏菌等。
这些疾病可引发严重的腹泻、呕吐、发热等症状,甚至可能导致脱水、休克和死亡。
病毒性食源性疾病:例如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可通过污染食物和水源传播。
症状包括疲劳、黄疸、恶心、呕吐和腹泻等。
寄生虫性食源性疾病:如绦虫、蛔虫等,往往通过污染食物传播,引发腹痛、腹泻和营养不良等症状。
化学性食源性疾病:如有机磷中毒,可能由食品添加剂、农药残留等引起。
症状包括恶心、呕吐、呼吸困难和抽搐等。
防控食源性疾病的挑战是多方面的。
食源性疾病的病因复杂,包括食品生产、加工、储存和销售等多个环节。
全球贸易的增加使得食源性疾病的传播速度加快,范围扩大。
部分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卫生条件落后,增加了防控难度。
加强食品安全法规: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法规,确保食品在生产、加工、储存和销售过程中的卫生安全。
提高公众意识: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食品安全的认识,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和食品保存方式。
改善卫生条件:在食品生产、加工和储存过程中,应保证充足的清洁水和卫生设施,减少食品的污染机会。
食源性疾病的报告内容1. 引言食品安全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但食源性疾病却是世界范围内的重要健康问题之一。
食源性疾病是由食品或饮用水中的病原微生物、有毒物质或化学物质引起的疾病。
它们对公众健康造成了巨大风险,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疾病的原因、症状、预防和控制措施。
2. 食源性疾病的原因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病原微生物许多病原微生物可以通过食物传播给人类,其中最常见的是细菌,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
这些细菌可以在食物加工、运输和存储过程中滋生和繁殖。
2.2 有毒物质食品中可以存在一些有毒物质,如毒菌素、沙门菌素和霉菌毒素等。
这些物质存在于受到污染的食品中,摄入后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2.3 化学物质食品加工过程中使用的化学物质以及农药残留、兽药使用、环境污染等因素都可能导致食物中出现化学物质,如重金属、农药等。
长期摄入这些化学物质可能引发各种健康问题。
3. 食源性疾病的症状食源性疾病的症状因疾病类型和病原体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常见的症状包括:- 腹泻- 腹痛- 恶心和呕吐- 发热- 头痛、头晕- 疲劳等症状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也会有所不同,有的病原体甚至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肾衰竭、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等。
4. 食源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措施为了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传播,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4.1 食品卫生监管加强食品卫生监管,建立健全的法规和标准体系,对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进行严格监管,确保食品的质量和卫生安全。
4.2 食品溯源系统建立食品溯源系统,追踪食品的生产、加工和流通过程,一旦发现问题,能够及时采取措施,追溯到食品的原产地和生产者。
4.3 消费者教育和宣传加强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让消费者了解如何选择安全食品、正确处理和储存食物。
4.4 增强预防控制能力加强疾病监测和报告体系,提高食源性疾病的监测能力,及时掌握疾病的发生和传播情况,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食源性疾病工作计划三篇食源性疾病工作计划一篇 1.监测对象到医院就诊,临床医生发现符合食源性疾病定义的、可能与食品相关的感染性病例、中毒性病例和异常病例。
2.临床医生发现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后,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主要内容包括:病例基本信息、临床症状与体征、初步诊断、饮食暴露史、标本采集信息等;并上报至预防科。
3.预防科管理人员负责监测信息表的收集汇总和网络填报。
4.临床医生发现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后,填写《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报告卡》,主要内容包括:基本信息、临床症状与体征、检查结果、主要诊断、可疑病因、可疑食品、上报原因等。
5.临床医生发现符合定义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后,医院应及时组织专家会诊,确认后将《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报告卡》上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且附上该病例全部病历的复印件。
食源性疾病工作计划二篇1、成立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与报告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成员:信息网报员:2、职责领导小组职责:负责领导我院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工作,统一指挥和协调现场工作,组织对实施过程进行检查、督导。
医务科职责:食源性疾病诊断、生物标本检验技术指导、组织院内会诊。
控感科职责:负责全院医生食源性疾病监测知识培训;制定我院监测方案;将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和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样表提供给信息科;信息网报员将会诊确认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上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且附上该患者全部病历的复印件;将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报告县卫生局;收集信息表/卡,登录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填报临床医生填写的《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
信息科:负责将《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和《疑似食源性异常事件报告卡》录入医院信息系统。
检验科职责:指导临床正确采集标本;对临床送检的各类标本及时进行检验,按照规范要求出具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生物标本检验结果表。
临床医生职责:负责食源性疾病个案监测,收集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和《疑似食源性异常事件报告卡》;采集送检合格的生物样本。
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____年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一、背景食源性疾病是由于食用污染食物或饮用污染水源而引起的疾病。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为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我们医院制定了____年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
二、监测目标1. 监测范围:涉及医院内各个食堂、餐饮区域以及与食物相关的医疗服务区域。
2. 监测对象:所有提供给患者、医务人员及访客食用的食物、饮品等。
三、监测内容1. 采样方案:a. 每周随机选择不同食堂、餐饮区域进行采样;b. 选取不同时间段进行采样,以保证全天候、全时段的监测;c. 采样时充分代表食物种类和供餐量,在合适的取样量下进行采样。
2. 检测指标:a. 细菌总数:通过测定食物中的细菌总数来评估其卫生状况;b. 大肠菌群:以大肠杆菌群为代表,检测其数量来评估食物是否受到粪污污染;c. 食物中毒菌(如沙门氏菌、副溶血弧菌等):检测食物中是否存在导致食物中毒的菌种。
3. 检测方法:a. 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的检测可以使用传统的培养方法,比如平板计数法;b. 食物中毒菌的检测可采用PCR方法,通过检测特定基因来判断是否存在相应的菌种;c. 若初步检测结果存在异样或阳性反应,需进一步进行鉴定或确认。
四、监测执行1. 专人负责:a. 设立监测小组,由专门负责食源性疾病监测的人员组成;b. 监测小组成员应具备相关培训及资质,能熟练操作检测设备。
2. 采样流程:a. 由专业负责人员进行现场采样,保证采样操作规范;b. 采样前,采样器具应经过严格消毒,并使用无菌器具进行采样。
3. 检测流程:a. 采样后的食物样品尽快送至实验室进行检测;b. 检测过程中,保证实验室的操作环境无菌,并遵守相关的操作规范。
五、监测结果处理1. 结果分析:a. 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包括细菌总数、大肠菌群和食物中毒菌种的数量和比例;b. 对不同餐饮区域和时间段的监测结果进行比较,找出存在较高风险的区域和时间段。
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范本雅安市名山区中医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实施方案一、目的全面提高我院医务人员对食源性疾病的识别、处置能力和报告意识,使食源性异常病例能够早发现、早诊治,避免健康危害,保护公众健康。
二、监测内容(一)食源性疾病病例。
临床医生负责病例信息的采集,填写食物中毒事件报告卡1.食物中毒,即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的变态反应性疾病;2.因一次大量或长期少量摄入某些有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以慢性损害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二)、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1、针对难以解释的可能与食品有关的疾病或事件,涵盖范围是可能与食品有关并且具有以下一个或数个特征的一些疾病/事件:(1)疾病的临床表现(如症状、体征、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果及病程)和流行病学特征(人群分布、时间分布和地区分布等)与现有的诊疗经验和专业判断明显不符,用现有的临床专业知识和经验无法得到合理解释;(2)病情/健康损害严重或导致死亡,无法得到合理解释;(3)同一医疗机构接诊的类似病例数异常增多,超过既往水平且不能得到合理解释;(4)存在上述一个或数个特征,且可能与食品有关的疾病;(5)疑似食源性异常健康事件是由一个以上的个案组成。
2.本监测中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不是临床上的“疑难杂症”,以下情况不属于本次监测的范畴:(1)国家法定传染病;(2)与食品不相关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三、监测对象对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生物性、化学性、有毒动植物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病例、食源性异常病例进行监测。
1.感染性病例:有可1疑食物暴露史的感染性腹泻病人,临床表现为腹泻,可伴有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的病例。
2.中毒性病例。
有可疑食物暴露史,并具有生物性、化学性或有毒动植物性等因素引起的相关中毒症状病例,如农药中毒、亚硝酸盐中毒、毒蘑菇中毒、米酵菌酸中毒、珂鲀毒素中毒等。
3.异常病例。
有可疑食物暴露史,无法做出明确诊断的病例,如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中的婴儿肾结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