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材料及热处理
- 格式:ppt
- 大小:632.00 KB
- 文档页数:35
常用钢材热处理参数常见的钢材热处理参数包括淬火、回火、退火、正火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它们的温度范围、保温时间以及应用领域。
1. 淬火(quenching)淬火是指将加热至临界温度以上的钢材迅速冷却至室温或低温的热处理过程。
淬火的目的是增加钢材的硬度和强度。
常见的淬火温度范围为800℃到950℃,保温时间通常为数分钟。
钢材的选用因素包括成分、形状和尺寸、要求的性能等。
应用领域包括汽车零部件、工具、刀具等。
2. 回火(tempering)回火是指将淬火后的钢材加热至一个较低的温度范围并持续保温一段时间的热处理过程。
回火使得钢材硬度和强度降低,但同时也提高了其韧性和可塑性。
回火一般在淬火后立即进行。
温度范围通常为150℃到700℃,保温时间则根据要求的性能来确定。
应用领域包括航空航天、机械零部件、轴承等。
3. 退火(annealing)退火是指将钢材加热至足够高的温度并持续保温一段时间,然后缓慢冷却的热处理过程。
退火的目的是消除钢材内部的应力,改善它的可加工性和韧性。
退火温度和保温时间的选择依赖于钢材的成分和形状,一般在600℃到800℃之间。
应用领域涉及到钢材的精密加工,如汽车制造、船舶等。
4. 正火(normalizing)正火是指将加热至临界温度以上的钢材空气冷却至室温的热处理过程。
正火可以消除钢材内部的应力,改善它的可加工性和韧性。
正火温度范围一般为800℃到950℃,保温时间通常为数分钟。
应用领域包括汽车零部件、轴承、机械零件等。
此外,还有其他钢材热处理方法如奥氏体化退火、球化退火等针对不同的钢材类型和应用需求的热处理方法。
具体的热处理参数应根据材料的成分、形状和要求的性能来确定,并结合实际生产条件进行调整。
因此,在进行钢材热处理时,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试验和分析,以确定最佳的处理参数。
热处理对钢铁材料的强度的提升效果钢铁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的常见材料,其中强度是一个重要的性能指标。
为了提升钢铁材料的强度,人们利用热处理技术进行处理。
本文将讨论热处理对钢铁材料的强度提升效果。
一、热处理概述热处理是通过加热和冷却的方式对材料进行处理,以改变其物理和力学性能。
对于钢铁材料,热处理的常见方法包括退火、淬火和回火。
这些方法可以调整钢铁材料的组织结构,从而提升其强度。
二、退火对强度的提升效果退火是将钢铁材料加热到一定温度后,缓慢冷却至室温的过程。
通过退火处理,钢铁材料的晶粒得以长大,减少了晶界和位错的数量,从而提高了材料的塑性和强度。
此外,退火还可以消除应力集中和组织不均匀性,增强材料的抗拉、抗弯和抗冲击性能。
三、淬火对强度的提升效果淬火是将钢铁材料加热到临界温度(约800°C)以上后,迅速冷却至室温的过程。
淬火可以使钢铁材料快速形成马氏体组织,这是一种具有高强度和高硬度的组织结构。
淬火后的钢铁材料具有优异的耐磨性和强度,广泛应用于制造工具和机械零件。
四、回火对强度的提升效果回火是将淬火后的钢铁材料加热至较低温度(约300-700°C)后,保温一段时间后进行冷却。
回火可以减轻淬火产生的内部应力,提高材料的韧性和韧度,并调整材料的硬度。
适当的回火处理可以使材料的强度和韧性达到较好的平衡。
五、其他热处理方法除了退火、淬火和回火,还有一些其他的热处理方法可以用于提升钢铁材料的强度。
例如,正火可以通过加热至临界温度后,缓慢冷却使材料达到一定的强度和硬度。
再如,表面淬火可以在保持材料内部组织不变的同时,提高材料表面的硬度和耐磨性。
六、热处理条件和效果的影响因素热处理的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保温时间、冷却速度以及钢铁材料的成分、形状和大小等。
不同的热处理条件将导致不同的组织结构和性能。
因此,进行热处理时,需要根据具体的要求和材料特性选择合适的处理参数。
七、结论总的来说,热处理是提升钢铁材料强度的有效方法。
热处理对于钢铁材料性能的影响热处理是一项重要的工艺,用于改变钢铁材料的性能。
通过控制材料的加热、保温和冷却过程,可以显著改善钢铁材料的力学性能、组织结构和耐腐蚀能力。
本文将深入探讨热处理对于钢铁材料性能的影响。
一、冷处理冷处理是热处理的一种重要方式,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快速冷却来提高钢铁材料的硬度和强度。
当钢铁材料经过热处理后,快速冷却可以产生细小的晶粒,从而提高材料的硬度。
此外,冷处理还可以减少材料的残余应力,提高材料的耐磨性和疲劳寿命。
二、淬火处理淬火是一种将钢铁材料加热至适宜温度后迅速冷却的热处理方法。
淬火可以使钢铁材料的晶格结构发生变化,从而显著提高材料的硬度和强度。
通过控制淬火工艺参数,如冷却速率、冷却介质等,可以获得不同的硬度和强度。
然而,过快的冷却速率可能导致材料内部产生应力过大,从而引起开裂和变形。
三、回火处理回火是一种将冷处理的材料重新加热至适宜温度后保温一段时间,然后缓慢冷却的热处理方法。
回火可以减轻材料的内部应力,增加其韧性和塑性,降低脆性。
通过合理控制回火温度和时间,可以在硬度和韧性之间取得平衡,使材料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
四、渗碳处理渗碳是一种将含碳气体或液体浸渍到钢铁材料表面,并进行高温处理的方法。
渗碳可以在材料表面形成高碳含量的渗层,从而提高材料的硬度和耐磨性。
此外,渗碳还可以改善材料的耐蚀性能和疲劳寿命。
常用的渗碳方法包括气体渗碳、液体渗碳和离子渗碳等。
五、固溶处理固溶处理是一种通过加热钢铁材料至固溶温度后快速冷却的热处理方法。
固溶处理可以使材料内部的溶质(如碳、氮等)扩散均匀,从而改善材料的强度和塑性。
此外,固溶处理还可以提高钢铁材料的冷加工性能,增加其可塑性。
综上所述,热处理对于钢铁材料性能具有显著的影响。
通过冷处理、淬火处理、回火处理、渗碳处理和固溶处理等方法,可以改善钢铁材料的硬度、强度、耐磨性、耐蚀性和韧性等性能。
因此,在钢铁制造和应用过程中,合理运用热处理技术可以有效提高钢铁材料的综合性能,满足不同工程和应用的需求。
钢铁材料的分类、力学性能及热处理一、 分类及力学性能:1. 碳素钢:按含碳量的多少可分为低碳钢(含碳量小于0.25%)、中碳钢(含碳量在0.25%~0.5%)和高碳钢(含碳量大于0.5%)。
随着含碳量的增加,钢的机械强度提高,但使它的塑性和韧性下降。
(1) 普通碳素钢:它的化学成分不准确,因而不宜进行热处理。
普通碳素钢的牌号标记如Q235(国标),表示屈服点MPa S 235=σ。
(2) 优质碳素钢:力学性能优于普通碳素钢,采用适当的热处理方法可以获得很高的内部机械强度和表面硬度。
低碳钢塑性高,焊接性好,适用于冲压、焊接零件。
采用渗碳淬火处理可提高零件表面硬度;中碳钢具有综合性能好的特点,它的机械强度、塑性和韧性均较好,可进行调质、表面淬火处理;高碳钢具有高的机械强度和良好的韧性和弹性,常制成弹性零件。
优质碳素钢的牌号如15、35、45(国标),表示含碳量平均值各为0.15%、0.35%、0.45%。
2. 合金钢:合金钢是在优质碳素钢中加入某些合金元素而形成的。
它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热处理性能,随着所加合金元素的不同,还可获得不同的特殊性能。
合金钢的牌号如35Mn2、40Cr (国标),表示含碳量平均值为0.35%和0.40%,而含合金元素Mn2%及Cr 小于1.5%。
3. 铸钢:铸钢的含碳量一般在0.15%~0.60%范围内,含碳量较高,塑性很差,容易产生龟裂,故不能锻造。
铸钢的强度显著高于铸铁,但铸造性则比较差,收缩率较大。
铸钢的牌号如ZG500-270,前组数字表示抗拉强度MPa B 500=σ,后组数字表示屈服点MPa S 270=σ。
4. 铸铁:铸铁是含碳量大于2%的铁碳合金。
铸铁因含碳量高,故它的抗拉强度、塑性和韧性都较差,不能锻造,焊接性能也差。
但它有较高的抗压强度,良好的减摩性和切削性能,吸振性好,价格又较低廉。
常用的铸铁有灰铸铁(如HT150,抗拉强度MPa B 150=σ)、可锻铸铁(如KT300-6,抗拉强度MPa B 300=σ,最低伸长率为6%)和球墨铸铁(如QT500-7,抗拉强度MPa B 500=σ,最低伸长率为7%)。
热处理是指金属材料在固态下,通过加热、保温、冷却的手段,改变金属材料内部的组织状态,从而获得所需性能的一种热加工工艺。
常见的热处理的方法请参考下表。
名称热处理过程热处理目的1.退火将钢件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到室温①降低钢的硬度,提高塑性,以利于切削加工及冷变形加工②细化晶粒,均匀钢的组织,改善钢的性能及为以后的热处理作准备③消除钢中的内应力。
防止零件加工后变形及开裂退火类别(1)完全退火将钢件加热到临界温度(不同钢材临界温度也不同,一般是710-750℃,个别合金钢的临界温度可达800—900ºC)以上30—50ºC,保温一定时间,然后随炉缓慢冷却(或埋在沙中冷却)细化晶粒,均匀组织,降低硬度,充分消除内应力完全退火适用于含碳量(质量分数)在O.8%以下的锻件或铸钢件(2)球化退火将钢件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20~30ºC,经过保温以后,缓慢冷却至500℃以下再出炉空冷降低钢的硬度,改善切削性能,并为以后淬火作好准备,以减少淬火后变形和开裂,球化退火适用于含碳量(质量分数)大于O.8%的碳素钢和合金工具钢(3)去应力退火将钢件加热到500~650ºC,保温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一般采用随炉冷却)消除钢件焊接和冷校直时产生的内应力,消除精密零件切削加工时产生的内应力,以防止以后加工和用过程中发生变形去应力退火适用于各种铸件、锻件、焊接件和冷挤压件等2.正火将钢件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40~60ºC,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在空气中冷却①改善组织结构和切削加工性能②对机械性能要求不高的零件,常用正火作为最终热处理③消除内应力3.淬火将钢件加热到淬火温度,保温一段时间,然后在水、盐水或油(个别材料在空气中)中急速冷却①使钢件获得较高的硬度和耐磨性②使钢件在回火以后得到某种特殊性能,如较高的强度、弹性和韧性等淬火类别(1)单液淬火将钢件加热到淬火温度,经过保温以后,在一种淬火剂中冷却单液淬火只适用于形状比较简单,技术要求不太高的碳素钢及合金钢件。
钢的五种热处理工艺热处理工艺——表面淬火、退火、正火、回火、调质工艺:1、把金属材料加热到相变温度(700度)以下,保温一段时间后再在空气中冷却叫回火。
2、把金属材料加热到相变温度(800度)以上,保温一段时间后再在炉中缓慢冷却叫退火。
3、把金属材料加热到相变温度(800度)以上,保温一段时间后再在特定介质中(水或油)快速冷却叫淬火.◆表面淬火•钢的表面淬火有些零件在工件时在受扭转和弯曲等交变负荷、冲击负荷的作用下,它的表面层承受着比心部更高的应力。
在受摩擦的场合,表面层还不断地被磨损,因此对一些零件表面层提出高强度、高硬度、高耐磨性和高疲劳极限等要求,只有表面强化才能满足上述要求。
由于表面淬火具有变形小、生产率高等优点,因此在生产中应用极为广泛。
根据供热方式不同,表面淬火主要有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火焰加热表面淬火、电接触加热表面淬火等。
感应表面淬火后的性能:1.表面硬度:经高、中频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的工件,其表面硬度往往比普通淬火高2~3单位(HRC)。
2。
耐磨性:高频淬火后的工件耐磨性比普通淬火要高.这主要是由于淬硬层马氏体晶粒细小,碳化物弥散度高,以及硬度比较高,表面的高的压应力等综合的结果.3.疲劳强度:高、中频表面淬火使疲劳强度大为提高,缺口敏感性下降。
对同样材料的工件,硬化层深度在一定范围内,随硬化层深度增加而疲劳强度增加,但硬化层深度过深时表层是压应力,因而硬化层深度增打疲劳强度反而下降,并使工件脆性增加。
一般硬化层深δ=(10~20)%D。
较为合适,其中D。
为工件的有效直径.◆退火工艺退火是将金属和合金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持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的热处理工艺。
退火后组织亚共析钢是铁素体加片状珠光体;共析钢或过共析钢则是粒状珠光体。
总之退火组织是接近平衡状态的组织。
•退火的目的①降低钢的硬度,提高塑性,以利于切削加工及冷变形加工。
②细化晶粒,消除因铸、锻、焊引起的组织缺陷,均匀钢的组织和成分,改善钢的性能或为以后的热处理作组织准备.③消除钢中的内应力,以防止变形和开裂。
热处理对钢铁材料的尺寸稳定性的影响钢铁材料的尺寸稳定性是指材料在不同温度下是否会发生尺寸变化。
热处理是一种常见的改变钢铁材料性质的方法,它对材料的尺寸稳定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热处理对钢铁材料尺寸稳定性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优化热处理工艺来提高材料的尺寸稳定性。
一、热处理对钢铁材料尺寸稳定性的影响1. 热胀冷缩效应热处理过程中,材料会因温度的升高而发生热胀,因温度的降低而发生冷缩。
热胀冷缩效应是导致材料尺寸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高温下,钢铁材料会膨胀,使尺寸增大;在冷却过程中,材料会收缩,使尺寸减小。
这种尺寸变化对于某些应用场景下的钢铁制品来说,可能是无法接受的。
2. 相变钢铁材料在热处理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相变,如奥氏体相变、铁素体相变等。
相变的发生会引起材料晶格结构的改变,从而导致尺寸的变化。
例如,奥氏体相变为铁素体时,通常会伴随着体积的增大,因而导致尺寸增加。
3. 内应力的释放热处理过程中,材料的内应力会发生变化。
这是因为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材料的不同部分受到的温度变化和形变的影响不同,从而引起内应力的产生。
这些内应力可能会导致材料尺寸的变化,尤其是在温度变化较大的情况下。
二、优化热处理工艺以提高尺寸稳定性1. 合理选择热处理参数合理选择热处理过程中的温度和时间参数对于提高尺寸稳定性至关重要。
不同的钢铁材料对于热处理参数有不同的要求,需要根据具体的材料性质和使用条件进行调整。
通常,降低热处理温度和延长保温时间可以减小材料的尺寸变化。
2. 进行预应力处理预应力处理是一种通过施加外力在材料中引入预先设定的应力状态。
这种处理方式可以帮助材料在热处理过程中更好地保持尺寸稳定性。
例如,预拉伸是一种常见的预应力处理方法,通过在热处理前施加拉伸力来改变材料的组织结构,从而减小材料在热处理过程中的尺寸变化。
3. 控制冷却速率冷却速率对于材料尺寸稳定性的影响也非常重要。
过快或过慢的冷却速率都可能导致材料的尺寸变化。
热处理对钢铁材料的热膨胀系数的影响热处理对钢铁材料的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之一就是对热膨胀系数的影响。
热膨胀系数是描述物体在温度变化时线膨胀或收缩程度的物理量。
钢铁材料在热处理过程中经历了晶体结构的改变,从而导致热膨胀系数的变化。
本文将对热处理对钢铁材料热膨胀系数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钢铁材料热处理的概述热处理是通过加热和冷却的方式对钢铁材料进行物理和化学性能的改变,以达到提高材料硬度、强度、韧性等方面的目的。
常用的热处理方法包括淬火、回火、正火、退火等。
这些热处理方法能够改变钢铁材料内部的晶体结构,从而使得材料性能发生变化。
二、热处理对钢铁材料热膨胀系数的影响钢铁材料在热处理过程中会发生晶界的变化和晶格参数的改变,这些变化会直接影响材料的热膨胀系数。
通常情况下,经过热处理后的钢铁材料的热膨胀系数相对于未经处理的材料会发生变化。
热处理中的淬火过程会使钢铁材料中的奥氏体相转变为马氏体相。
由于马氏体相具有较高的硬度和脆性,这种结构的钢铁材料具有较小的热膨胀系数。
相反,回火过程是将淬火后的钢铁材料加热到一定温度并保温一段时间,使马氏体相分解为较软和韧性较好的渗碳体和残留奥氏体。
这些结构的钢铁材料通常具有较大的热膨胀系数。
因此,在淬火和回火过程中,热处理会对钢铁材料的热膨胀系数产生显著影响。
另外,热处理还会改变钢铁材料中的晶格参数。
晶格参数是描述晶体结构的重要参数,也是影响热膨胀系数的一个因素。
经过热处理后,钢铁材料的晶格参数会发生改变,而晶格参数的变化又会直接影响热膨胀系数。
由于热处理导致的晶格参数的改变是钢铁材料内部晶体结构的重构,因此热处理对钢铁材料的热膨胀系数具有重要的影响。
三、热处理参数对热膨胀系数的影响除了热处理过程本身对钢铁材料的热膨胀系数产生影响外,热处理参数也对热膨胀系数具有一定的影响。
热处理参数包括加热温度、保温时间等。
一般而言,热处理温度越高,钢铁材料的晶体结构就越容易发生变化,热膨胀系数也会随之变大。
热处理的材料
热处理是一种通过加热和冷却来改变材料性能的工艺。
在工程领域中,热处理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材料,包括金属、合金、塑料和玻璃等。
通过热处理,材料的硬度、强度、耐磨性、耐腐蚀性和导电性等性能可以得到显著提高,从而满足不同工程需求。
热处理的材料主要包括钢铁、铝合金、铜合金和镍合金等。
钢铁是最常见的热处理材料之一,其主要包括淬火、回火、正火和退火等工艺。
通过不同的热处理工艺,钢铁材料可以获得不同的组织结构和性能。
例如,淬火可以使钢铁材料获得高硬度和强度,适用于制造刀具和轴承等零部件;而回火则可以降低材料的硬度,提高韧性,适用于制造弹簧和齿轮等零部件。
铝合金是另一种常见的热处理材料,其主要包括固溶处理、时效处理和强化处理等工艺。
固溶处理可以使铝合金中的固溶体溶解,从而提高材料的塑性和可加工性;而时效处理则可以通过沉淀硬化作用,提高材料的强度和硬度,适用于制造航空航天和汽车等领域的零部件。
铜合金和镍合金也是常见的热处理材料,它们通常通过固溶处理、时效处理和退火等工艺来改善材料性能。
固溶处理可以提高材料的塑性和可加工性,适用于制造电子器件和导电材料;而时效处理则可以提高材料的强度和耐腐蚀性,适用于制造船舶和化工设备等领域的零部件。
总的来说,热处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材料改性工艺,通过热处理,材料的性能可以得到显著提高,从而满足不同工程领域的需求。
不同材料的热处理工艺各有特点,需要根据具体材料的组织结构和性能要求来选择合适的热处理工艺,以获得最佳的材料性能。
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热处理工艺需要严格控制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和冷却速度等参数,以确保材料的性能得到有效改善,从而提高工程零部件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钢铁材料热处理及组织性能班级:机设13-A1姓名:朱铭书学号:120133404056摘要:钢材是当前社会运用最广泛的材料之一,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它推动了社会的大力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作为结构材料.钢的组织和性能在很高的层面决定了产品的质量,因此,在选取钢铁材料时主重其组织与性能。
然而,回望钢铁发展的历史,钢组织与性能与材料成分和热处理工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通过改善材料成分和热处理工艺可以有效提升钢组织与性能。
本文将对钢铁材料热处理及组织性能做浅显分析。
正文:一、钢的退火与正火1、钢的退火是将工件加热到工艺要求的温度,经过适当的保温以后,在缓慢冷却下来的热处理工艺过程。
加热温度在Ac3点以上的称为完全退火;加热温度在Ac1和Accm之间的称为不完全退火或球化退火;加热温度在A1点以下称为低温退火;还有扩散退火等退火工艺。
退火的加热速度一般不受限制,但对于高合金钢和大截面工件,升温不可过快,否则,由于导热性差,引起很大的热应力,使工件产生变形甚至开裂。
一般将升温速度控制在100~180℃/h比较适宜。
加热时间是根据工件的有效厚度,并考虑装炉量、装炉方式和加热方法确定的,可以查阅热处理手册加以确定。
退火的冷却方式是根据退火工艺的具体要求进行。
(1)完全退火只适用于亚共析钢,加热温度为Ac3+(20~30℃),合金钢可以略微高于此温度,保温足够时间后,随后缓冷(炉内冷却或按要求的冷却速度冷却)到550~500℃以下,再空冷。
在加热和冷却的过程中,钢的内部组织全部进行了重结晶,即发生了加热时的奥氏体化和冷却时的奥氏体分解转变。
所以完全退火又称重结晶退火。
在重结晶过程中经历了两次形核长大,因此细化了晶粒。
完全退火使钢获得了接近平衡状态的细晶粒组织,同时消除了焊接、铸钢、热锻轧钢中的粗大组织和魏氏组织,以及因终锻、终轧的温度过低造成的带状组织。
完全退火还提高韧性,消除因冷速较快造成的内应力,降低含碳较高的亚共析钢硬度,以利于切削加工,并为后续淬火工艺作好组织准备。
钢的热处理金属材料进行热处理是改善和提高零件性能的重要方法,因此在零件的制造过程中,热处理是不可缺少的。
一、常用的金属材料——钢与铸铁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及其合金(即在一种金属中加入其它元素所形成的金属材料)。
工业上又把金属材料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黑色金属,它包括铁、锰、铬及其合金,其中以铁基合金(即钢和铸铁)应用最广;另一类为有色金属,是指除黑色金属以外的所有金属及其合金。
在工业上使用的金属材料中,以钢和铸铁使用最多。
钢和铸铁(总称为钢铁材料)是以铁为主,加入碳等其它合金元素所组成的,故称为铁碳合金材料。
一般把含碳量小于2%的铁碳合金称为钢;大于2%的铁碳合金称为铸铁。
一、钢的分类、编号及性能特点:根据成分不同钢可分为碳素钢(简称碳钢)和合金钢两类。
(1)碳素钢碳素钢中以铁和碳为主要元素,但常含有Mn、Si、S、P等杂质元素,其中S、P对钢的性能危害很大。
因此根据硫、磷含量多少,把钢分为:普通质量钢(S≤00.0%,P≤0.005%)、优质钢(S≤0.03%,P≤0.035%)、高级优质钢(S≤0.02%,P≤0.003%)等。
碳钢的性能主要绝定于含碳量的高低,随着含碳量的增多,碳钢的强度、硬度提高,塑性和韧性降低。
根据含碳量的多少,碳钢分为低碳钢(C≤0.25%)、中碳钢(C=0.3~0.6%)和高碳钢(C>0.6%)。
所以低碳钢的强度、硬度低、塑性韧性好,常用于受力较小的冲压件(如皮带轮罩壳、垫圈、自行车的挡泥板等)、焊接件等;高碳钢的强度高,塑性低,常用于制造受力较大的弹簧等零件;中碳钢既有一定强度,也有一定塑性,常用于制备受力较大、较复杂的轴类零件等。
工业上根据用途不同,将碳素钢分为碳素结构钢和碳素工具钢。
(a)碳素结构钢该类钢主要用于各种结构件。
根据钢的质量不同(即S、P含量)分为碳素结构钢和优质碳素结构钢。
碳素结构钢是属于普通质量钢,其牌号表示方法为Q+三位数字。
Q为“屈”字的汉语拼音子首,后面三位数为表示该钢的屈服点(MPa)数值,如常用的Q235,表示屈服点为235MPa的普通质量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