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 格式:doc
- 大小:94.00 KB
- 文档页数:5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水产遗传育种中心引智基地申报材料一、基地介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水产遗传育种中心位于青岛市即墨市鳌山卫镇海滨区。
地处黄海之滨的鳌山湾湾畔,位于青岛市东北43公里,即墨市东部20公里处。
鳌山湾西起鳌山卫镇,东至田横镇、田横岛旅游度假区,开口于女岛及鳌山头之间,宽11公里,湾口初水深10米,海岸线长达183公里,水源充足,污染源少,拥有理想的亲虾培育、育苗、养成等天然条件,适宜对虾养殖的水面1300公顷,海滩面积约8333公顷,24处岛屿、17处礁岩均适宜海参、鲍鱼等海珍品的生长。
“中心”的筹建始于2002年,2004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中心”占地50亩,另有实验水面50亩,主要设施包括:品种选育室、苗种扩繁室、家系保种平台、性状测试池、饵料室、锅炉房、变配电室、泵房、高位水池、沙滤池、传达室等,建有配套的水、电、气、保障系统、生物标记、选育种研究等专业实验室。
“中心”的建设得到上级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青岛市人民政府无偿划拨了建设用地并提供了前期建设费用,农业部批准建设了“海水养殖遗传育种中心”项目。
近几年来,“中心”在水产生物遗传育种研究领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已经培育中国对虾“黄海1号”和“黄海2号”新品种并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
在沿海地区的示范推广养殖,得到了主管部门和养殖企业的高度认同。
经过引进、吸收和自主创新,建立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水产动物多性状复合育种技术”体系,并推广到海、淡水多个养殖品种的育种研究中。
作为我国第一个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水产遗传育种中心,“中心”已接待了多批省、部领导以及来自美国、加拿大、法国、挪威、马来西亚、韩国、新西兰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国内许多大学和研究院所的专家来中心进行学术交流。
二、基地承担课题情况基地建成以来,承担了国家“863”项目“中国对虾的遗传改良技术”(项目编号:2003AA603021),为保持和加强中国对虾优良性状,建立并完善80个以上家系或个体的分子标志技术等研究内容,在育种技术方面,除采用了群体选育技术外,开始规模化培育家系,开展家系内和家系间的顺序选育。
三种马鲛鱼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杨健琪1,2,李 昂2,柳淑芳2*(1.大连海洋大学 水产与生命学院,辽宁大连 116023;2.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农业农村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 266071)摘 要:为了准确快速鉴定马鲛鱼样品,本研究分别以线粒体Cytb和D-loop为靶基因,筛选出康氏马鲛、蓝点马鲛与斑点马鲛的特异性PCR扩增引物,建立了3种马鲛鱼的快速检测方法,并对检测方法的特异性、重复性和灵敏性进行了验证,随后运用该方法对市售马鲛鱼及其加工制品进行检测。
结果表明,马鲛鱼的快速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重复性,灵敏性检测限低于2.000 ng·µL-1 DNA,运用该方法能快速检测出原料及加工产品中的马鲛鱼成分,整个过程最短用时2 h。
本研究建立的3种马鲛鱼PCR快速检测方法,可实现马鲛鱼物种鉴定,满足日常检测需求,对防止水产品掺假、维护消费者权益、规范市场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马鲛鱼;快速检测;物种鉴定The Establishment and Application of Rapid DetectionMethods for Three Species of MackerelYANG Jianqi1,2, LI Ang2, LIU Shufang2*(1.College of Fisheries and Life Science, Dalian Ocean University, Dalian 116023, China; 2.Key Laboratory of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arine Fisheries,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 Yellow Sea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Fishery Sciences, Qingdao 266071, China) Abstract: To accurately and swiftly identify samples of Scomberomorus species, this study utilized mitochondrial Cytb and D-loop as target genes to screen specific PCR primers for Scomberomorus commerson, Scomberomorus niphonius, Scomberomorus guttatus, the rapid detection methods for three types of Scomberomorus were established, and the specificity, repeatability, and sensitivity of the detection methods were validated, subsequently, this method was used to detect commercially available Scomberomorus and its processed product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rapid detection method for Scomberomorus exhibits excellent specificity and repeatability, the sensitivity detection limit is below 2.000 ng·µL-1 of DNA, using this method allows for the rapid detection of Scomberomorus components in raw materials and processed products, with the entire process taking a minimum of 2 h. The three rapid PCR detection methods for Scomberomorus established in this study enable the identification of Scomberomorus species, meeting the requirements for routine testing, this is of significant importance in preventing adulteration in aquatic products, safeguarding consumer rights and interests, and regulating market order.Keywords: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 mackerel; rapid detection; species identification马鲛鱼(Scomberomorus)为脊椎动物门(Vertebrata)硬骨鱼纲(Osteichthyes)鲈形目(Perciformes)鲭科(Scombrida)鲅属鱼类总称,别名鲅鱼,是世界范围内重要的海洋经济鱼类。
第25卷第5期海洋水产研究Vol.25,No.5 2004年10月MARINE FISHERIES RESEARCH Oct.,2004#综述#草酸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刘丛力(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青岛266071)摘要简要介绍国内外各种介质中的草酸及其盐类的检测方法,并对其进行了比较,对酶法检测进行了专门的分析报道,对各种方法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草酸草酸盐酶法检测中图分类号O623.612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0-7075(2004)05-0093-04The evolvement of determination methods of oxalicLIU Cong-li(Y ellow Sea F isher ies Research Institute,Chinese Academy of Fishery Sciences,Q ing dao266071)ABSTRAC T T he determination methods of oxalic acid and its oxalates in all kinds of media at home and abroad w ere introduced briefly and compared,and the enzyme-method determination w as especially reported and analyzed,t hen the use prospects of all kinds of met hods were looked ahead. KEY WORDS Ox alic acid Oxalates Enzyme-method determination草酸是一种最简单的二元羧酸,广泛存在于植物、动物、微生物中。
日常饮食中草酸过量,可在吸收前与钙形成不溶物,妨碍钙的吸收;吸收后又可与钙及其他物质形成结石,妨碍机体健康(孟泽等1996)。
26水产科技情报2020,47(1)精子活力是反映精子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一般统计精子活力是通过显微镜直接观察或计算机软件辅助分析精子中有活动能力精子的比例。
冷冻解冻后精子活力的高低从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冷冻对精子的损伤程度,但精子活力指标仅能反映解冻后精子的存活比例,无法判断存活的精子是否有授精能力。
因此有必要通过冷冻精子与卵子的授精试验来判断冷冻保存的效果。
由于棘头梅童鱼全人工繁殖目前尚未成功,因此无法获得人工养殖的棘头梅童鱼卵子,而野生棘头梅童鱼卵子的成熟度无法控制,人工授精的受精率极低,不能满足判断精子授精能力的要求。
因此,本试验选择了同属石首鱼科的黄姑鱼卵子与棘头梅童鱼冷冻精子进行杂交。
通过杂交试验可以看出,冻存3年的棘头梅童鱼精子仍有较强的授精能力,但冷冻精子的杂交受精率显著低于黄姑鱼新鲜精子的,且杂交胚畸形率较高。
由于黄姑鱼与棘头梅童鱼亲缘关系较远,成鱼体型相差较大,杂交受精率偏低和杂交胚畸形率较高的结果是否由冷冻损伤造成,还需今后进一步研究验证。
参考文献[1]成庆泰,周才武.山东鱼类志[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319-320.[2]单乐州,邵鑫斌,谢起浪,等.棘头梅童鱼人工繁殖及育苗技术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6,25(3):266-271.[3]陈林,周文玉,潘桂平.棘头梅童鱼人工授精方式和孵化盐度比较研究[J].水产科技情报,2012(6):299-301.[4]闫文罡,章龙珍,庄平.日本黄姑鱼精子生理特性及超低温冷冻保存研究[J].海洋渔业,2008,30(2):145-151.[5]肖志忠,陈雄芳,丁福红,等.大黄鱼精液的高效超低温保存[J].海洋科学,2007,31(4):1-5.[6]戴同仁.大黄鱼和鳗鱼精子超低温冷冻保存研究[D].温州:温州医学院,2012.[7]赵燕,季相山,陈松林.大菱鲜精子低温短期保存[J].海洋水产研究,2006,27(4):48-52.[8]陈松林.鱼类配子和胚胎冷冻保存研究进展及前景展望[J].水产学报,2002,26(22):162-169.[9]彭亮跃,肖亚梅,刘筠.低温和超低温保存对中国大覲成熟精子的影响[J].水生生物学报,2011,35(2):325-332.[10]叶霆,竺俊全,杨万喜,等.黑鯛精子的超低温冻存及DNA损伤的SCGE检测[J],动物学杂志,2009,30(2):151-157. [11]王小刚,骆剑,尹绍武,等.点带石斑鱼的精子活力及超低温冷冻前后精子超微结构的比较[J].海洋水产研究.2013,37(2):70-75.[12]章龙珍,刘鹏,庄平,等.超低温冷冻对西伯利亚協精子形态结构损伤的观察[J].水产学报,2008,32(4):558-565.•-*-----1----F—I------1-----“+••--------1―-<-----1-----1-----1-----»-----1-----•-----f-----1-----1-----1-----1-----1-----1-----1-----1----------------1+-H-----1-----1-----1-----1-----------------------------------F—«-----1―-----1------------------1-------------1------1-----1-----1-----海水鱼类工程化池塘高效养殖技术示范通过专家现场验收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邀请有关专家,分别于2019年12月14日在青岛贝宝海洋科技有限公司、2019年12月1日在珠海市斗门区白蕉镇新泗海水产养殖场,对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CARST7)池塘养殖岗位完成的“牙鲫工程化岩礁池塘高效养殖技术示范”和“海鲂工程化池塘精养技术示范”阶段性成果进行了现场验收。
技术海洋与渔业2014四角蛤蜊净化藻类培养| 582014年6月刊 总242期多采用一次性或半连续性培养法。
一次性培养法常用的培养器皿有2万ml玻璃瓶、3.5万ml树脂圆筒及直径3m深1m的大型玻璃缸圆槽;半连续培养法的常用培养容器框架式聚乙烯塑料袋,这种装置自带人工光源,袋内充气,并带一系列复杂的电加热、水交换调温系统控制水温。
此种方法培养效果好,不受环境因子的制约,占地少、存放方便,但是投资大成本高。
2.国内情况我国常用做海产动物幼体饵料培养的单胞藻类主要有三角褐指藻、新月菱形藻、等鞭金藻3011、湛江叉鞭金藻及扁藻,它们对光照、温度的图1 供水供气系统要求如表1。
多数单胞藻培养的最适水温为20℃左右,但四角蛤、杂色蛤等贝类4月育肥期收获时水温在10℃甚至低于6℃~7℃,为保证藻种的持续供给,应对培养水体进行加温和控温,可采用袋外预热、电保温和电气控制等方案。
经过实验,1.5m3水体在室温为15℃~16℃时要达到设定水温23℃所需时间为7.5h,所耗功率为19.1kwh;达到设定水温后,欲长时间保持该水温平均耗电0.492kwh;若达到设定水温23℃后室温降低至6℃~8℃,则欲长时间保持该水温平均耗电1.383kwh。
金藻、扁藻等单胞藻还可作为四角蛤幼体的培养饵料,四角蛤幼体在海水盐度20‰~30‰、水温18℃~25℃时生长较快,在四角蛤幼体8个/ml~10个/ml的密度时单胞藻的日投喂量为6万/ml,可随幼体发育而逐渐增加。
二、四角蛤净化培养1.供水供气系统(如图1)2.单胞藻培养工艺流程59 || 60技术2014海洋与渔业三、影响因素减少藻种培养规模、降低生产成本是十分重要的。
采用适宜接种浓度30万大规模的生产性培养由于受到生产成本、技术条件等方面的制约,采用这种。
/ 2021年第1期38综合信息本刊讯(李颖 报道)12月4日,中国水产种业质量提升高峰论坛在广东省广州市举办。
本届论坛由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指导,由中国水产学会主办,由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广州市南沙区人民政府承办,广东省渔业技术推广总站、广州市南沙区农业农村局等7家单位协办。
中国工程院院士麦康森、刘少军,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中国水产学会副秘书长胡红浪、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高庆营等领导专家出席论坛开幕式。
论坛由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陈文主持。
高庆营副厅长在致辞中指出,随着水产养殖业进一步发展,水产种业要由“大”做“强,还需要继续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持续提高种质水平,更要重视新品种和新型育种手段的探中国水产种业质量提升高峰论坛在广东广州举办索,发现更多提高产量、节能环保的好方法。
今天的论坛议题正是以这些方面为关注点,定位更加精准,更加聚焦,相信将带来更多真知灼见,碰撞出更多火花,同时也希望本论坛持续开办下去,成为我国水产种业发展的舆论高地和意见领袖,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大的支持。
论坛期间,麦康森院士就《围绕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与高质量发展》作主旨报告。
麦康森院士表示,尽管中国拥有世界最大水产品生产能力与最大水产品消费潜力,但是中国渔业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水平低依然是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的核心。
中国渔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虽然当前产业发展总体宏观环境向好,但学科、行业交叉融合不足,导致整体设施、装备和技术落后,无法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捕捞强度仍然过大,渔业资源衰退趋势尚未根本扭转;产业链各环节融合发展不充分,延伸不够及价值链分配不合理,渔业产业效益亟需提升等问题还是十分明显。
积极的渔业资源管理对于实现和维持生物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性,在秉承“十四五”渔业发展的总体原则下,一是应继续降低捕捞强度,促进渔业资源合理利用;二是应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三是应科学规划养殖生产空间布局,推进标准化、设施化、数字化、智能化生态健康养殖;四是应整治养殖环境突出问题,大力开展以渔净水和碳汇渔业;五是应大力发展现代水产种业,积极开展品种创新和强化种苗管理;六是应研究和实施精准饲料配方策略,提高饲料效率,强化养殖绿色生产与产品安全监管;中国工程院院士麦康森作主旨报告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少军作主旨报告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副所长孔杰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研究员杨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白俊杰。
2023年国家水生动物疫病监测计划一、工作任务国家水生动物疫病监测计划重点监测北京、天津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随机抽检样品760个(具体任务分配见附录7),对鲤春病毒血症、白斑综合征、草鱼出血病、锦鲤疱疹病毒病、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性神经坏死病、鲫造血器官坏死病、鲤浮肿病、虾肝肠胞虫病、十足目虹彩病毒病、传染性肌坏死病等水生动物疫病进行专项监测。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黄海水产研究所、长江水产研究所、珠江水产研究所除对以上疫病监测外,同时对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急性肝胰腺坏死病、传染性胰脏坏死病等有关疫病开展调查,并对草鱼相关病害进行研究。
各地要根据《国家水生动物疫病监测计划》制定本行政区域的水生动物疫病监测计划,不断加强水生动物疫病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工作,认真组织开展水产养殖动植物疾病测报,全面掌握疫病分布和流行态势,科学研判防控形势。
省级主管部门安排的省级水生动物疫病监测计划(以下称“省级监测计划”),纳入国家水生动物疫病监测计划汇总统计,采样检测的最低任务数见附录7。
二、抽样和检测要求相关检测机构承担样品采样、检测和有关疫病调查任务,省级水生动物疫控机构派熟悉相关情况的人员协同安排抽样,抽样工作产生的费用(样品费、差旅费、租车费等)由各检测机构支付。
监测点要全面覆盖相关品种的省级以上水产原良种场、重点苗种场、遗传育种中心和引育种中心。
样品采集应严格遵守国家有关规定。
相关检测机构要做好本机构实验室能力建设,取得疫病检测相关资质或通过2022年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的水生动物防疫系统实验室检测能力验证,具备相应疫病的检测能力;按照规定检测方法进行检测,出具检测报告,将检测和疫病调查结果及时上传至“智能渔技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国家水生动物疫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以下称“国家监测系统”),并反馈有关省级水生动物疫控机构;对阳性样品进行基因测序并将测序结果上传至国家监测系统(或直接将阳性样品送相应疫病参考实验室测序、备份);按国家对病原微生物管理相关规定,做好实验室管理、病原体保存和无害化处理等工作。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911372152.3(22)申请日 2019.12.27(83)生物保藏信息CCTCC NO: V201870 2019.01.24(71)申请人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地址 266000 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南京路106号(72)发明人 董宣 黄倢 王国浩 曹志 李晨 张庆利 史卫峰 胡弢 (74)专利代理机构 济南泉城专利商标事务所37218代理人 安丽艳(51)Int.Cl.C12N 7/00(2006.01)C12Q 1/70(2006.01)G01N 33/569(2006.01)C12R 1/93(2006.01)(54)发明名称一种甲壳动物黄病毒及其检测方法和应用(57)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甲壳动物黄病毒及其检测方法和应用。
所述传染性早熟病毒(Infectious precocity flavivirus),属于传染性早熟病毒,保藏编号为CCTCC No.V201870。
形态呈球形,直径40-60 nm,能够感染罗氏沼虾。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传染性早熟病毒的试剂盒。
为甲壳类水产传染性早熟病毒的检测与防控提供新的可能。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14页序列表6页 附图6页CN 111019909 A 2020.04.17C N 111019909A1.一种传染性早熟病毒(Infectious precocity flavivirus),其保藏编号为CCTCC No. V20187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染性早熟病毒,其特征在于,其基因组序列与SEQ ID NO: 1所示序列的同源性不小于82.7%;或其氨基酸序列与SEQ ID NO: 1所示序列翻译的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不小于84.2%。
3.一种如权利要求1-2任一所述病毒在制备其检测试剂中的应用。
4.一种检测如权利要求1-2任一所述病毒的试剂盒,其特征在于,其检测序列为:(a ):如SEQ ID NO: 1所示的RNA序列部分或全部;或(b ):(a )转换的DNA序列;或(c ):(a )和(b )的≥82.7%同源的RNA或DNA序列;或(d ):包含简并碱基的(a )、(b )或(c )的RNA或DNA序列;或(e ):用次黄嘌呤或其他等效碱基代替的(d )中简并碱基的RNA或DNA序列;或(f ):与(a )或(b )或(c )或(d )或(e )反向互补的RNA和DNA序列的部分或全部。
中国水产科学 2015年5月, 22(3): 528-544 Journal of Fishery Sciences of China研究论文收稿日期: 2014-07-18; 修订日期: 2014-09-15.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2010CB4289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0876088). 作者简介: 黄建生(1985–), 男, 博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海洋生态学研究. E-mail: huangjs327@ 通信作者: 孙耀, 研究员. E-mail: sunyao@DOI: 10.3724/SP.J.1118.2015.14310黄渤海常见鱼类鳞片的形态特征黄建生1, 2, 孙耀2, 唐启升21. 厦门大学 海洋与地球学院, 福建 厦门 361005;2.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黄海水产研究所, 山东 青岛 266071摘要: 本研究选取黄渤海28种常见鱼类为研究对象, 描述不同部位鱼鳞的形态特征。
结果显示, 鲱形目鱼鳞鳞焦不明显, 辐射沟呈横向或波纹状分布; 鳕形目鱼鳞密布小方块状特殊结构; 灯笼鱼目鱼鳞辐射沟数目少; 鲈形目鲉和形目鱼鳞呈卵圆形或矩形, 前区边缘有不规则钝齿结构; 鲽形目鱼鳞前区辐射沟多而密集。
不同科属鱼鳞在形状、鳞焦位置、环片形状、辐射沟特征、栉齿分布和侧线管形状等形态特征上有明显差异, 可用于不同分类阶元的鉴定。
本研究构建的鱼鳞形态信息库为鱼鳞沉积信息分析等基于鱼鳞形态的种类鉴别提供了基础资料。
关键词: 黄渤海; 鱼鳞; 沉积信息; 形态特征中图分类号: S93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8737-(2015)03-0528-17伴随全球海洋渔业资源全面衰退和生态系统的不断退化, 鱼类种群动态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然而以往的鱼类种群动态研究和管理措施, 多数建立在较短的时间尺度之上, 且滞后于人类对海洋鱼类资源的开发, 从而使种群自然波动、人为干预和全球变化引起的鱼类资源变化相互纠缠在一起, 导致引起全球性鱼类种群结构显著变化与资源普遍衰退的主导因素难以揭示。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南极磷虾油中总虾青素含量王松;郝鹏飞;赵鑫鹏;苗钧魁;刘小芳;赵宪勇;冷凯良【摘要】建立了一种检测南极磷虾油中总虾青素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样品采用NaOH-甲醇溶液皂化后加入NaHSO4终止反应,反应液经正己烷液液萃取净化,采用C18液相色谱柱分离,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在476 nm波长进行测定,虾青素在5 min内得到较好分析.考察了皂化时间对虾青素酯皂化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皂化30 min为最佳反应时间.虾青素含量在0.2~20.0 mg/L范围内与其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 9,检出限为0.005 mg/kg,定量下限为0.2mg/kg.日内精密度(RSD)≤3.4%,日间RSD≤4.3%,南极磷虾油样品的加标回收率为90.2%~95.2%.该方法的线性范围宽、准确性好、精密度高,样品前处理方法简便,适用于南极磷虾油中总虾青素含量的分析检测.【期刊名称】《分析测试学报》【年(卷),期】2016(035)004【总页数】5页(P482-486)【关键词】虾青素;南极磷虾油;虾青素酯;皂化;高效液相色谱法【作者】王松;郝鹏飞;赵鑫鹏;苗钧魁;刘小芳;赵宪勇;冷凯良【作者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山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山东青岛266002;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57.72;O629.4实验技术南极磷虾油富含EPA、DHA、磷脂、类胡萝卜素等功能脂质复合物,具有抗氧化、抗衰老、降血脂、健脑益智等多种生理功能,作为一种新型脂质保健品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1-3]。
三所国家级农业科学研究院介绍河南省科学院商飞飞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是国家级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担负着全国农业重大基础与应用基础,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的任务。
全院共有39个研究所(中心),1个研究生院,1个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在39个研究所中,从事种植业研究的有16个,养殖业10个,经济、环境资源8个,农业工程和高新技术5个。
有24个研究所分布在全国16个省(市、区)。
全院建有2个国家重大科学工程,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2个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52个中国农业科学院重点开放实验室;15个国家农作物、畜禽改良中心,1个分中心;5个国家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24个农业部野外台站;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质检中心,37个部级质检中心;1座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长期库,10座中期库,12座国家农作物圃;1座馆藏文献210万余册,33万余种的国家农业图书馆,建有数据量80G以上的大型农业科学数据库。
∙作物科学研究所(北京)∙植物保护研究所(北京)∙蔬菜花卉研究所(北京)∙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北京)∙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北京)∙蜜蜂研究所(北京)∙饲料研究所(北京)∙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北京)∙生物技术研究所(北京)∙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北京)∙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北京)∙农业信息研究所(北京)∙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北京)∙农业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北京)∙研究生院(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北京)∙农田灌溉研究所(河南新乡)∙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富阳)∙棉花研究所(河南安阳)∙油料作物研究所(武汉)∙麻类研究所(长沙)∙果树研究所(辽宁兴城)∙郑州果树研究所∙茶叶研究所(杭州)∙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兰州兽医研究所∙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上海兽医研究所∙草原研究所(呼和浩特)∙特产研究所(吉林吉林)∙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天津)∙沼气科学研究所(成都)∙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南京)∙烟草研究所(山东青州)∙柑桔研究所(重庆)∙甜菜研究所(哈尔滨)∙蚕业研究所(江苏镇江)∙农业遗产室(南京)∙水牛研究所(南宁)∙草原生态研究所(兰州)∙家禽研究所(江苏扬州)∙甘薯研究所(江苏徐州)中国水产研究院——农业部直属的综合性渔业科研机构,作为国家级水产科研机构,担负着全国渔业重大基础、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研究的任务,在解决渔业及渔业经济建设中基础性、方向性、全局性、关键性重大科技问题,以及科技兴渔、培养高层次科研人才、开展国内外渔业科技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黄海水产研究所黄海水产研究所是中国海洋渔业科学研究院下属的一家省级研究所,位于山东省烟台市。
该研究所成立于1978年,是研究海洋渔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以及海洋生态环境等相关领域的科研机构。
下面将对黄海水产研究所进行详细介绍。
黄海水产研究所主要承担黄海渔业科学研究任务,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科研团队。
研究所下设有多个研究部门,包括渔业资源与环境研究室、渔业综合研究室、海洋生态与环境研究室等。
这些部门都有自己的研究重点和方向,通过开展系统、综合和应用的科学研究,为黄海地区的渔业发展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技支持。
黄海水产研究所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渔业资源与环境研究。
研究所通过对黄海渔业资源的调查和评估,分析渔业资源的演变规律和影响因素,为渔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通过对渔业环境的监测和评价,研究渔业活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为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二是渔业综合研究。
研究所开展渔业生产和管理的综合研究,包括渔业生产技术、渔业政策与规划、渔业经济等方面的研究。
研究所将渔业综合研究与实际生产相结合,探索适合黄海渔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三是海洋生态与环境研究。
研究所关注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开展海洋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研究,研究人员通过调查和实验研究,探索海洋生态系统的演变规律和关键科学问题。
黄海水产研究所不仅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而且在国内外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研究所主办了多个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组织了许多国际合作项目,与多个海外研究机构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
研究所还建立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和数据库,为海洋渔业科学界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平台。
综上所述,黄海水产研究所是中国海洋渔业科学研究院下属的一家重要研究所。
多年来,研究所在渔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渔业综合研究和海洋生态与环境研究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并在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也做出了积极贡献。
浙江海洋学院兼职研究生导师简介(按姓氏拼音排序)李秋芬,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国水产学会资深会员,北太平洋海洋科学组织第八工作组成员。
主要从事水产养殖环境监测与调控、渔业水域环境微生物生态学及有益菌研究与开发工作,主持和参加完成了“虾池养殖环境中有机污染物微生物降解原理及方法”、“刺参池塘养殖环境细菌群落结构演替规律及其调控”、“工厂化大菱鲆养殖的疾病综合控制技术及中试示范”、“典型海湾生境和重要生物资源修复技术集成与示范”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课题、科技支撑计划、行业科研专项等10余项课题。
分离筛选了多株具有降解有机物、消除氨氮和亚硝酸氮等功能的有益菌株,并开发了复合有益菌制剂,用于不同养殖环境的修复;研究了养殖环境中多种细菌的数量分布规律;利用PCR-DGGE、生物信息学等分子生态学手段研究了对虾、刺参、网箱等多种海水养殖环境中微生物群落的结构特征及演替规律。
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期刊9篇,第一作者18篇,授权发明专利4项,出版专著1部。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海洋创新成果一、二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水科院科技进步奖等10余项奖励。
柳淑芳,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山东省泰山学者“海洋渔业资源与生态学科”科研团队成员、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创新团队核心成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青年拔尖人才。
主要从事海洋渔业生物学和分子生态学研究。
先后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农业行业专项、海洋行业专项、等省部级课题10余项。
在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近海衰退鱼类资源种群重建效果评估技术研发方面取得多项成果,获农业部优秀创新团队奖(等同于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海洋局创新成果一等奖1项和水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授权国家专利2项,软件登记1项,发表论文35篇,其中17篇被SCI收录,参编出版著作1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