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踝骨折手术治疗的方法选择与体会
- 格式:pdf
- 大小:263.24 KB
- 文档页数:1
三踝骨折的手术治疗关键词三踝骨折手术治疗三踝骨折又称Cotton骨折,是踝部一种严重的骨折,青壮年最易发生。
踝关节又是下肢主要的负重关节,要承受很大的负荷,而踝关节功能的良好恢复,取决于关节面的解剖复位。
我院2001~2005年收治的31例三踝骨折的病人均进行了手术,效果满意,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全组31例,男性21例,女性10例。
右侧18例,左侧13例。
年龄18~40岁,平均年龄26.4岁。
所有病例均有外伤史,均为新鲜骨折,且骨折移位明显。
按Weber的AO分型,B型19例,C型12例。
1.2 手术方法常规采用硬膜外麻醉,体位和入路根据后踝骨片的位置而定,如骨片位于胫骨远端外侧,则先采用侧卧位,患侧在上,采用腓骨后外侧切口,切开皮肤、皮下,显露腓骨长短肌,剪开肌鞘,分开肌间隙,向两侧牵开腓骨肌,暴露后踝,在跟骨上横穿一斯氏针,在牵引跟骨下充分暴露胫距关节,将后踝复位,先打入一根克氏针作固定针,再以大小适当钻头由后向前钻孔,拧入术前测量好的一枚加压螺钉固定后踝,检查胫距关节面,拔除固定针及跟骨牵引针。
再沿此切口暴露腓骨及外踝,整复后放入一半管型接骨板,在下胫腓联合上方1.5~2 cm处通过接骨板的一孔在踝关节充分背伸时由外向内横行钻孔,再拧入1枚全螺纹拉力螺钉,采用3皮质固定为宜,再依次上好其余螺钉。
术中电透,时刻注意螺钉不能穿过关节面。
再平卧位,采用以内踝为中心作内侧直型切口,暴露三角韧带及内踝,复位后,在内踝尖端偏外与胫骨纵轴线成45°角钻孔,再拧入一枚或者两枚半螺纹拉力螺钉。
检查关节活动度正常及内固定牢靠后,彻底止血,冲洗缝合伤口,置引流,长腿石膏托外固定。
如后踝骨片位于内侧,则患者取平卧位,患肢先屈膝,采用内后侧切口显露后踝和内踝,再伸膝位采用外侧切口显露腓骨和外踝。
2 结果随访时间最短11个月,最长4年,平均2.1年。
术后X片示骨折对位对线良好,解剖复位。
三踝骨折的手术治疗体会
1我的三踝骨折体会
我有幸遇上三踝骨折的病痛,并选择了进行手术治疗。
这是一次艰难无比而不可重来的治疗过程,我有害怕,也有希望,有忐忑,也有信心。
在经历了一系列医疗程序后,我正式进入了手术室,心中只余慌乱,很难安定下来,全身紧张得发抖。
2手术过程
术前,医生给我一剂麻药,疼痛缓解一点点,但是怕针痛,一阵恐惧之情涌上心头。
直到手术室里,感到一阵温暖,疼痛消弭了,已经完全安静下来了。
整个手术过程,医生还好心提醒我及时休息,放松情绪,做好不抽动脚尖、不收缩肌肉等小技巧,很细心与耐心。
3手术后
术后,医生安排了常规的抢救治疗,冷敷以减弱疼痛,给我做了牵引固定,及时做好护理与操作,做好术后缓解疼痛的措施,以确保足部功能的完整性。
令我惊讶的是,医生的专业知识、技术能力相当深厚,让我赞叹不已,也为自己的医疗素养感到放心。
4调养
虽然手术完成,但我还要严格按医嘱做好调养治疗,不仅要坚持做腿部运动,对腿部、踝关节也要细心护理,积极配合治疗,接受恢复训练,锻炼腿部肌肉和关节,特别是要重视中医脚底按摩,加强养
生保健,才能够提高免疫力,这样才能更快地恢复活动能力,让我们的腿又好起来。
5感激
受三踝骨折困扰太久,最终得到“慢性病”的解脱,也使得我感激满满,这里要感谢细心、耐心、坚定的医生们,他们用心经营腿部伤痛,让我从一个苦苦挣扎的小病人变身无比健康的调养达人。
还要感谢自身勇敢、毅力的特质,用顽强的毅力以及顽强的毅力把腿部恢复得非常完美!。
中医手法复位与手术治疗三踝骨折临床效果对比三踝骨折是指三踝部位(内踝、外踝和胫蓦)的骨折,常见于踝关节受力过大或扭伤引起的损伤。
治疗方法主要分为中医手法复位和手术治疗两种,本文将对这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
中医手法复位是通过手法操作对骨折片进行还原,恢复骨折部位的正常解剖位置。
其优点包括操作简单、创伤小、恢复快等,适用于骨折程度较轻的患者。
1. 易操作:中医手法复位不需要切口或麻醉,只需要通过适当的手法操作,即可实现骨折片的复位。
操作简单易行,对于医生而言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
2. 创伤小:中医手法复位不需要切口,因此对患者的创伤较小。
相比之下,手术治疗通常需要进行切割,创伤较大,对患者来说是一种较大的痛苦和负担。
3. 恢复快:中医手法复位后,患者的康复速度较快。
骨折部位创伤小,对周围组织和血管的损伤相对较小,可以更快地恢复功能。
虽然中医手法复位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效果较好,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对于严重的骨折,中医手法复位可能无法完全复位,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对于部分难以复位的骨折,中医手法复位的效果可能不如手术治疗。
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骨折的严重程度。
手术治疗是指通过外科手术来重新定位和固定骨折部位,达到骨折复位和骨折片固定的目的。
手术治疗一般适用于骨折程度较重或中医手法复位无法复位的患者。
手术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准确复位:手术治疗可以通过直观的方式准确复位骨折片。
通过手术,可以观察骨折片的情况,并且通过使用内固定物(如钢板、钢钉等)将骨折片固定在正确的位置上。
2. 稳定固定:手术治疗可以通过内部固定物的应用,将骨折片牢固地固定在正常解剖位置上。
这样可以避免骨折片位移和再次骨折,有利于骨折的愈合。
3. 重建关节面:对于骨折涉及到关节面的患者,手术治疗可以重建关节面的形态和功能,减少关节功能的损伤。
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较好,可以有效地复位和稳定骨折片,提高骨折的愈合率。
三踝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体会摘要】目的:通过对三踝骨折的手术治疗,分析探讨手术中的相关问题。
方法:1991年1月至2004年10月对32例三踝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2年,平均1.2年。
结果:术后骨折平均临床愈合时间为2.2个月,按Olerud和Molander的评分标准,优良29例,一般3例。
结论:三踝骨折应行解剖复位,并重视韧带的处理,恢复踝穴的稳定性,避免后期创伤性关节炎。
【关键词】三踝骨折内固定临床体会【中图分类号】R6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3-0255-02三踝骨折是踝关节损伤的常见类型之一,属于关节内骨折,常伴有关节周围韧带的损伤,如处理不当,容易造成创伤性关节炎,导致病残。
作者通过对32例三踝骨折的手术治疗,对手术相关因素及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32例来自本院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男20例,女12例。
年龄17-60岁,平均38岁。
按照Weber—Danis分类法:A型4例,B型19例,C型9例。
损伤原因:车祸伤11例,撞砸伤6例,行走不慎扭伤10例,高处坠落5例。
1.2手术方法如后踝顶骨折偏外,于外踝与跟腱之间向下向前绕过外踝顶点作长约8—10cm“L”形切口,在腓骨下端后缘切开筋膜、腓骨肌支持带,将小隐静脉、腓肠神经及腓骨长、短肌腱连同后侧皮缘向后牵开,将前侧皮缘及皮下组织向前侧牵开,即可显露外踝骨折端及部分后踝骨折线。
将外踝骨折复位后,以1/3钢板固定。
内侧小切口固定内踝。
此时随着外踝骨折的复位,距骨脱位大多可随之复位。
如骨折块偏内,于内踝与跟腱之间向前绕过内踝顶点作长约6—8cm“L”开切口,切开筋膜、脂肪组织及屈肌支持带,于胫骨下/端后侧面钝性分离,将后侧皮缘连同踝管内组织牵向后侧,即可充分显露内踝及后踝骨折线。
将内踝骨折复位后,根据骨折块的大小,采用斜行螺钉或钢丝张力带固定。
踝关节骨折的治疗选择及方法,很顺畅!来源:骨科文献踝关节骨折的治疗目的是重建正常的关节解剖关系。
对于稳定骨折采用石膏或支具固定,早期行功能锻炼。
如果手术治疗对于患者的风险很大,对于不稳定骨折或潜在不稳定骨折也可采用保守治疗方法,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一类型的损伤仍主张手术治疗。
有一种简单且具有临床意义的分类方案是:将踝关节想象成一圈环绕距骨的支持结构(图1),支持结构可为韧带或骨骼。
仅导致环形支持结构某一部位破损的损伤属于稳定伤,可以采用非手术疗法;环形支持结构至少有两处破损时为不稳定损伤,需要手术治疗。
图1 踝关节可以想象为距骨周围的一个支撑结构环(A)。
如果环在一个部位断裂(B),损伤是稳定的,一般可以非手术治疗。
如果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位断裂(C),则说明损伤不稳定,需要手术治疗。
骨折或韧带破裂构成环内骨折。
一治疗原则01踝关节骨折脱位的初步处理踝关节骨折脱位后,如果全身情况允许,应尽早治疗,以便及时复位。
一旦因故暂不能立即手术者,要做初步闭合复位,不然严重移位的骨片会压迫皮肤、产生水疱甚至引起皮肤坏死,从而继发感染而影响手术。
02踝关节骨折脱位的治疗目的在于恢复踝关节的功能,避免后期发生创伤性骨关节炎。
这就要求良好的骨折复位,促进韧带愈合。
治疗措施应是最简单、损伤最小且能维持复位的方法。
一般Ⅰ度、Ⅱ度损伤,保守治疗和手术内固定的治疗结果是相同的。
而对于Ⅲ度和Ⅳ度骨折脱位,切开复位治疗的结果优于闭合复位。
踝关节损伤后,功能恢复是优是劣随复位好坏而异。
在治疗踝关节骨折脱位时,应尽量使外踝解剖复位。
一般出现以下情况必须手术治疗:(1)闭合复位后距骨及外踝向外移位超过2mm;(2)闭合复位后距骨与内踝的间隙超过3~4mm;(3)胫骨后唇骨折片超过关节面1/4~1/3,闭合复位后关节面不平整,距骨向后脱位。
二治疗方法01保守治疗对于Ⅰ度、Ⅱ度骨折,应首先采用闭合复位石膏固定,多数病例结果相当满意。
在做闭合复位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损伤后应尽早复位,争取在损伤后几小时内实施。
三踝骨折手术治疗的方法选择与体会
发表时间:2012-03-12T09:28:25.5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46期供稿作者:顾拥军陆俊伟吴建国尹律平[导读] 踝关节骨折为全身多发骨折。
顾拥军陆俊伟吴建国尹律平(江苏省宜兴市中医院江苏宜兴214200)【中图分类号】R68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46-0175-01 【摘要】目的探讨严重三踝骨折的诊断及手术治疗方法的选择。
方法自2006年10月至2008年5月间收治11例三踝骨折,影像CT检查证实均为三踝骨折,后踝骨折片较大,均采用手术治疗。
结果11例患者均获随访,骨折愈合,踝关节活动良好,无不稳定征象。
结论根据影像学特征性及受伤机制(Lauge—Hansen分类法),选择并优化手术方法,对此类骨折具有良好效果及前瞻意义。
【关键词】三踝骨折手术治疗Lauge—Hansen分类法影像学检查踝关节骨折为全身多发骨折。
40年代末与50年代初Lauge—Hansen提出另一种分类方法,根据受伤时足部所处的位置、外力作用的方向以及不同的创伤病理改变而分为旋后-内收型、旋后-外旋型、旋前-外展型、旋前-外旋型和垂直压缩型,其中以旋后-外旋型最常见。
本文旨在探讨术前放射学的评估及损伤机制的分析对于手术方法选择的意义。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自2006年10月至2008年5月,共收治此类三踝骨折11例,男5例,女6例,年龄40到72岁,平均随访时间为15个月。
1.2放射学检查
本组11例患者均行X线检查,CT检查及三维重建,外踝在下胫腓联合水平的冠状面斜形骨折,骨折线自前下方向后上方。
后踝骨片均较大,大小占胫骨远端关节面的10%到40%不等。
内踝骨折均在胫距关节水平,为横形或斜形骨折。
1.3手术方法
采用蛛网膜下腔麻醉或硬膜外麻醉。
患者取平卧位,内侧采用标准内踝切口,外踝采用腓骨后外侧纵行切口,后踝骨折可以将内踝切口延长或经外踝切口掀起外踝远端骨折块而暴露。
根据术前X线片分析,较大的后踝骨折块复位后用布巾钳固定,通过将内踝骨折块连同三角韧带向下翻转而形成的小空隙观察后踝复位后关节面光滑,用1~2枚松质骨螺钉或可吸收螺钉自后向前固定。
旋后外旋型Ⅳ度骨折中发生于下胫腓联合处的腓骨骨折,部分发生下胫腓联合分离,用1/3管状钢板固定腓骨骨折或腓骨远端解剖钢板,用1~2枚松质骨螺钉经过钢板孔贯穿固定下胫腓联合,如果骨折粉碎严重,外踝骨折线过长,没有合适长度的1/3管状钢板,那么腓骨可用张力带钢丝固定,内踝可用较细的克氏针固定;内踝骨折采用1~2枚松质骨螺钉或可吸收螺钉垂直于骨折线固定,直视下或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观察关节面情况,尤其是后踝复位后关节面情况,骨折复位内固定后,活动踝关节,了解骨折块稳定后,彻底止血、冲洗,预防碎骨片遗留于关节腔,逐层缝合切口,放引流条。
1.4术后处理
术后踝关节过伸位约100o位、足稍内旋,前后石膏夹固定,抗生素应用一般3天。
同时常规应用复方丹参针或甘露醇脱水消肿,密切观察局部血液循环,术后均按照中医骨科三期辨证使用中药内服,早期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中期活血通络、接骨续筋,晚期接骨续筋、补肝肾等;治疗期间鼓励做足趾活动锻炼。
术后固定6周后去除石膏进行功能锻炼,术后10周去掉固定下胫腓联合的螺钉,摄X线片了解骨折愈合后逐步负重锻炼。
2 结果
踝关节手术治疗疗效标准:根据Cedell主观标准评定。
本组病例全部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
骨折愈合时间12~14周,11例X线片示骨折愈合无移位,踝关节位置及关节间隙正常。
10例可无痛行走1000m,1例行走300m即感疼痛,休息后可以自行缓解,无需服用止痛药。
根据以上标准,优8例,良3例。
3 讨论
踝关节骨折脱位后局部易出现肿胀,因此,若条件许可尽可能早期手术固定,对入院较晚,已出现张力性水泡者,作者采用先行手法复位,必要时行跟骨牵引(有利于术中复位),同时积极处理水泡,待局部皮肤情况许可再行手术治疗。
踝关节骨折的解剖对位是关节功能恢复的重要前提[1]。
三踝骨折中比较难以复位内固定的是后踝骨折。
一般切开复位固定的合理顺序是:后踝、外踝、内踝[2],但我科根据术者充分熟悉解剖、分型以及伤情的前提下,先尽一切可能先恢复腓骨解剖形态和长度,再根据实际情况处理个案,而不必拘泥于手术的顺序。
外踝骨折、内踝骨折的处理:实验及临床一再证明,距骨的移位紧随外踝,外踝向外移动,距骨也随之外移,故踝关节骨折脱位治疗的关键部位是外踝。
作者认为后踝骨折的处理应注意:后踝骨折的切开复位内固定主要依据撕脱骨折块的大小及移位情况。
根据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损伤合并有垂直暴力时后踝骨折片较大,术前影像检查显示后踝骨折块大于35%且胫骨后唇后内侧骨片连同内踝后丘是同一骨块向内向后移位。
因此,手术切口采用经过腓骨后外侧的纵切口,先复位后踝,把腓骨远端骨折块连同附属韧带掀起,暴露胫骨远端骨折,见胫骨后内侧与后外侧骨折块间的骨折线,其中后外侧骨块于胫腓下联合韧带相连,而后内侧骨块延伸至内踝后丘。
鉴于内踝后丘是三角韧带深层的止点,对于踝关节的稳定有相当作用,因此胫骨后唇后内侧骨折块的精确复位相当重要,可采用后内侧手术进路直接复位和固定胫骨后唇后内侧骨块,随后再进行后外侧骨块与外踝的骨折复位与固定。
综上所述,术前影像学检查并根据Lauge—Hansen分类法判断患者受伤机制对于此类三踝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选择和治疗过程有较大指导意义,可以优化手术方案的选择,并对于此类骨折的实验性研究具有前瞻意义。
参考文献
[1]姜保国,张殿英,付忠国.踝关节骨折内固定及术后康复治疗[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0,15(11):436.
[2]张铁良.踝关节骨折[J].中华骨科杂志,2004,24(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