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 格式:doc
- 大小:67.00 KB
- 文档页数:2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糖尿病的患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增长趋势,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又一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HbA1c可以反应检测前60-90天内血糖平均水平,以了解糖尿病人的血糖情况,但不能反映近期的血糖水平。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用于评价糖尿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
概念:糖化血红蛋白是指血中的葡萄糖与血红蛋白β 链 N-末端缬氨酸残基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占成人血红蛋白 5%~8%,主要包括 HbA1a,HbA1b,HbA1c,其中 HbA1c 约占糖化血红蛋白的 80% 且浓度相对稳定。
因此,临床上常以HbA1c 代表总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糖化血红蛋白和红细胞的寿命一样,红细胞的寿命约为 120 天,多数人已意识到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监测的重要性,并常常把二者的测定值作为控制血糖的标准。
其实不然,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是诊断糖尿病的标准,而衡量糖尿病控制水平的标准是糖化血红蛋白。
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是反映某一具体时间的血糖水平,容易受到进食和糖代谢等相关因素的影响,糖化血红蛋白可反映过去60-90天内体内血糖的平均水平,而与患者是否空腹、昼夜节律等因素无关。
因此,国际糖尿病联盟推出了新版的亚太糖尿病防治指南,明确规定糖化血红蛋白是国际公认的糖尿病监控"金标准"。
糖化血红蛋白结果以百分数表示,正常值为4%~6%(说明:2023 年美国 ADA 糖尿病诊疗指南提出HbA1c ≥ 5.7% 诊断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前期阶段)。
检测方法: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方法有:阳离子交换色谱法、电泳法、亲和层析法、免疫分析法、离子层析法、等电点聚集法、化学发光法等。
实验室的检测结果可能因分析手段、样品保存时间和个体差异而不同。
两个平均血糖相同的人,糖化血红蛋白可能会有多至3%的差异。
结果也可能因多种因素而不可靠,如:手术后失血,输血,贫血,高红细胞更新率,慢性肾功能衰竭,肝脏疾病,高剂量维生素C摄入,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等等。
糖化血红蛋白临床意义《糖化血红蛋白临床意义》:一、hba1c:是葡萄糖经非酶促反应与血红蛋白β链氨基酸末端缬氨酸残基结合产生的一种特定的糖化血红蛋白。
hba1c监测的临床意义:1、有助于糖尿病的诊断-hba1c水平较之ogtt更适合高血糖的确诊,其主要原因就是hba1c可以充分反映近几个月去的血糖整体水平而不是某一时刻的浓度,因此较太少受阻碍。
2、用作指导糖尿病的临床化疗-在糖尿病的治疗中,hba1c是评价血糖控制好坏的重要标准。
同时测定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用换算公式推算出平均血糖的毫摩尔,与同时检测的血糖值比对,如果计算值低,说明近期血糖控制很好,治疗对症不需调整治疗方案,如果高,则可能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3、可协助判断糖尿病人的预后-例如对胎儿糖尿病仅测量血糖就是比较的,一定必须监测糖化血红蛋白,并使其维持在8%以下,如此可避免巨大胎儿、死胎和畸形胎儿的出现。
4、减少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危险性-预示微、小血管并发症,估价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情况。
降低hba1c与降低并发症的风险密切相关。
二、hba1a(果糖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a1β链)?链nh2端的与其它糖成分融合的产物:包含hba1al(果糖-1,6-二磷酸的糖化)和hba1a2(葡萄糖-6-磷酸的糖化)。
为可逆性融合的糖化血红蛋白。
三、hba1b:(乳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带有未知反应部分)hba1b是由丙酮酸与β链氨基末端缬氨酸结合而成,hba1c进一步代谢的产物。
为可逆性结合的糖化血红蛋白。
存有临床研究指出在肾功能不全系列及酒精中毒等情况下,许多非一糖基化的加合物可以并使hba1a和hba1b组份假性增高。
四、hbf:胎儿血红蛋白的最主要成分。
新生儿血中占70-80%;于生后6个月到2年后即可降至成人的正常浓度<1%。
hbf临床意义为hbf增多是β-地贫重要的诊断依据,其增高幅度与发病迟早,病情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重型β-地贫hbf升高最明显。
糖化血红蛋白的临床意义1.评估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糖化血红蛋白是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的重要指标。
血糖水平过高会导致多种并发症,包括心血管疾病、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等。
通过监测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医生可以评估患者的血糖控制是否达标,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
2.指导糖尿病治疗方案的制订: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病人治疗方案的优劣。
根据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医生可以决定是否需要调整药物剂量、饮食控制和运动方案等。
通过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医生可以评估病人的治疗效果,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预测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风险: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风险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心血管疾病、肾脏病变、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的发生有关。
通过监测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可以提前预测病人的并发症风险,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4.评估糖尿病治疗的依从性: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可以反映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临床研究发现,经常监测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病人往往有更好的治疗依从性。
通过定期测量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医生可以帮助病人建立良好的治疗纪律,提高治疗依从性,从而改善血糖控制水平。
5.指导糖尿病的预防与筛查: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可以用于糖尿病的早期预防与筛查。
对于高危人群,如家族史阳性、肥胖、高血压等人群,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可以帮助早期发现血糖异常,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减少糖尿病的发生率。
总之,糖化血红蛋白作为糖尿病患者的重要指标,对于评估血糖控制情况、指导治疗方案、预测并发症风险、评估治疗依从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通过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可以帮助病人控制血糖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糖化血红蛋白临床意义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一种血红蛋白和葡萄糖发生糖基化反应形成的产物。
它是评估糖尿病控制程度的重要指标,也可以用于糖化血红蛋白正常范围内的人群的糖代谢状态监测。
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对于糖尿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首先,糖化血红蛋白可以反映糖尿病患者的长期血糖控制情况。
正常情况下,红细胞寿命为约120天,而糖化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的寿命大约为6-8周。
因此,糖化血红蛋白的浓度可以反映过去2-3个月内的平均血糖水平。
临床上将糖化血红蛋白的数值与血浆葡萄糖浓度相关,利用其计算平均血糖浓度,可以更好地评估糖尿病患者的长期血糖控制情况,而不受到短期波动的影响。
其次,糖化血红蛋白可以用于糖尿病的诊断。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的建议,糖化血红蛋白浓度高于或等于6.5%可以作为糖尿病的一个诊断标准。
与血浆葡萄糖浓度相比,糖化血红蛋白浓度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因此可以更准确地判断一个人是否患有糖尿病。
此外,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还可以用于评估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
一旦诊断出糖尿病,控制血糖水平的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浓度,可以评估治疗方案是否有效。
如果糖化血红蛋白浓度处于正常范围内,说明治疗效果良好;反之,如果糖化血红蛋白浓度偏高,说明糖尿病控制不佳,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在临床实践中,糖化血红蛋白的监测还可以帮助判断糖尿病患者的风险及预后。
高糖化血红蛋白浓度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糖化血红蛋白浓度的增加意味着血糖控制不良,长期暴露于高血糖水平会导致多种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如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眼部疾病等。
因此,通过监测糖化血红蛋白浓度可以及时评估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风险,并为进一步的干预措施提供指导。
综上所述,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在糖尿病的临床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可以反映糖尿病患者的长期血糖控制情况,用于糖尿病的诊断、治疗评估和预后判断。
(1)新发生的糖尿病患者,虽有血糖水平增高,但不见GHb明显增多;在未控制的糖尿病病人,GHb升高可达10%~20%,在糖尿病被控制和血糖浓度下降后,GHb缓慢下降,常需数周。
病人有可能血糖浓度明显下降而GHb水平仍较高,故GHb测定反映测定前8周左右(2~3个月)病人血糖的总体变化,不能反映近期血糖水平,不能提供治疗的近期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空腹血糖水平的生物学变异较大,对于空腹血糖正常而糖耐量下降者,有时也能查出GHb升高。
(2)GHb主要用于评定糖尿病的控制程度。
糖尿病控制不佳时GHb 可升高至正常2倍以上,按美国糖尿病学会推荐糖尿病治疗中血糖控制标准为<6.67mmol /L(120mg/dl),GHb为<7%.糖尿病控制好者可2~3个月测一次,控制欠佳者1~2个月测一次,妊娠糖尿病(特别是1型糖尿病),每月测一次,以便调整用药,使病情得到最好控制。
若GHb大于10%,胰岛素剂量就需要调整。
对监护中的糖尿病人,其GHb浓度改变2%就有明显的临床意义可以说明血糖控制的好与坏。
(3)GHb测定也可作为判断预后,研究糖尿病血管合并症与血糖控制关系的指标。
GHb为8%~10%表明病变为中等程度;若>10%为严重病变,易发生糖尿病血管合并症;妊娠期还可致畸,引起死胎和先兆子痫。
(4)糖尿病伴红细胞更新率增加、红血病、贫血、慢性失血、尿毒症者(红细胞寿命缩短)均可导致GHb降低;糖尿病伴血红蛋白增加的疾病可使GHb增加。
糖化血红蛋白监测的重要性与血糖控制目标吴兴田胡秋霞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医院 710100糖化血红蛋白(HbA1c)在血糖监测项目中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内外已将其作为一项评价糖尿病病情长期控制好坏的金指标,用于指导糖尿病患者和医师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从而使血糖得到良好的控制,最终达到减少糖尿病并发症发生危险的目的。
但是在我国,目前仅有1/4的医生认识到HbA1c是评价血糖控制的重要指标,因此,了解HbA1c的定义和临床意义,对于指导糖尿病的治疗十分必要。
1 糖化血红蛋白的定义糖化血红蛋白是葡萄糖与成熟红细胞中血红蛋白上的游离氨基酸发生非酶促反应形成的一种物质,这种结合物形成过程缓慢,大约在2周后成为不可逆的结合物,与血糖相比其稳定性更好。
也就是说,短时间的血糖升高,而HbA1c水平不升高,短时间的血糖降低,也不能使HbA1c降低。
由于红细胞的寿命约为120天,故HbA1c的结果能够反映120天的血糖情况。
一般来说,血糖仅代表抽血时瞬间的血糖变化,HbA1c则代表3个月血糖的平均水平,因此,HbA1c监测是国内外公认的评价糖尿病病情控制好坏的重要指标。
其含量受血糖浓度的影响,血糖浓度越高,血中的HbA1c含量就越多,正常人糖化血红蛋白为4%-6%,而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病人HbA1c升高。
2 糖化血红蛋白的临床意义UKPDS研究结果提示,HbA1c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终点事件之间存在显著相关的关系,HbA1c每下降1%,糖尿病相关的死亡率降低21%;中风发生率下降12%;微血管病变发生率下降37%;白内障摘除率下降19%;周围血管疾病导致的截肢或死亡率下降43%;心力衰竭发生率下降16%。
HbA1c是由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共同决定的。
Monnier等近来关于不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者空腹和餐后血糖对HbA1c的影响研究提示,当HbA1c﹤7.3%时,餐后血糖对HbA1c的影响比较大(餐后血糖的影响占70%);当HbA1c在7.3-8.4%时,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对HbA1c 的影响差不多;当HbA1c﹥8.5%时,空腹血糖对HbA1c的影响更重要;当糖HbA1c﹥10.2%时,空腹血糖是其主要贡献者。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及临床意义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的原理是利用血红蛋白与葡萄糖发生糖化反应的特点。
在正常情况下,血红蛋白经过120天的寿命后会被破坏并代谢掉,而在糖化的情况下,血糖会与血红蛋白相结合,形成HbA1c。
由于红细胞寿命相对固定,因此HbA1c的浓度可以反映出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主要有离子交换色谱法和免疫测定法两种方法。
其中离子交换色谱法是目前主要的测定方法,其原理是利用血红蛋白中的HbA1c与非糖化血红蛋白(HbA0)之间的电荷差异,在特定条件下通过离子交换柱分离并测定。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在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首先,它可以提供与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相关的重要信息。
由于血糖波动性较大,仅仅通过随机血糖或餐后血糖无法全面评估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
而糖化血红蛋白作为平均血糖的指标,可以更准确地反映患者长期的血糖控制情况。
临床上一般将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分为:正常(<5.7%)、前期糖尿病(5.7%-6.4%)和糖尿病(≥6.5%),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评估患者的糖尿病风险,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另外,糖化血红蛋白测定也可以用于评估糖尿病患者的疗效。
糖尿病治疗的目标是控制血糖水平,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通过定期测定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可以监测患者的治疗效果,评估治疗方案的合理性,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或者治疗策略,以达到良好的血糖控制。
此外,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对糖尿病并发症的预测也具有重要价值。
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状态会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
糖化血红蛋白与这些并发症的发生存在相关性,研究表明,糖化血红蛋白每升高1%,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约14%。
因此,通过测定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可以对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风险进行预测和评估,提醒患者加强血糖控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总之,糖化血红蛋白测定作为评估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水平的重要指标,在糖尿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并发症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标准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标准及其临床意义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是一种反映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的常用方法。
糖化血红蛋白是血液中的葡萄糖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发生非酶促反应的产物,其浓度与血糖水平成正比。
因此,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可反映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为糖尿病的诊断、治疗和监测提供重要依据。
本文将对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标准进行详细阐述。
一、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原理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原理是基于血红蛋白与葡萄糖之间的非酶促反应。
在红细胞寿命期间,葡萄糖与血红蛋白β链的N-末端缬氨酸残基发生反应,生成稳定的酮胺化合物,即糖化血红蛋白。
由于红细胞的平均寿命为120天,因此糖化血红蛋白浓度可反映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
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标准1.正常范围:在非糖尿病人群中,糖化血红蛋白的正常范围为4.0%-5.6%。
2.糖尿病诊断标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糖尿病联盟的建议,糖化血红蛋白≥6.5%可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需要注意的是,糖化血红蛋白不能用于糖尿病的分型诊断。
3.血糖控制目标:对于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目标因个体情况而异。
一般来说,大多数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为<7.0%。
但对于某些患者,如年轻人、无并发症者等,控制目标可能更为严格,如<6.5%。
而对于老年人、有并发症者等,控制目标可能相对宽松,如<8.0%。
三、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1.糖尿病诊断: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可作为糖尿病的辅助诊断方法,特别适用于空腹血糖升高不明显的患者。
2.血糖控制评估: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可反映糖尿病患者过去2-3个月的血糖控制情况,帮助医生和患者了解血糖控制效果,调整治疗方案。
3.并发症预防: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通过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可以及时发现血糖控制不佳的情况,采取干预措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4.疗效评估:在糖尿病患者治疗过程中,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可用于评估降糖药物的疗效,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
简述糖化血红蛋白及其临床意义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HbA1c)是一种与血红蛋白分子上的葡萄糖分子结合而形成的化合物。
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能够反映出近期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通常以百分比形式表示。
糖化血红蛋白是由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血液中的葡萄糖结合而形成的。
在正常情况下,葡萄糖与血红蛋白发生糖化反应的速度较慢,血液中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较低。
然而,当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升高时,糖化血红蛋白的形成速率也会增加。
因此,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可以反映出近期血糖的控制情况。
糖化血红蛋白的临床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诊断和监测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是评估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的重要指标。
它可以反映出近2-3个月内的平均血糖水平,而不受短期血糖波动的影响。
因此,测定糖化血红蛋白可以帮助医生评估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判断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并及时调整治疗策略。
2. 预测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高水平的糖化血红蛋白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长期高血糖状态会导致各种血管和神经的损害,从而引发糖尿病的眼部、肾脏、神经和心血管并发症。
通过监测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可以帮助医生评估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3. 评估糖尿病治疗方案的有效性: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可以反映出糖尿病患者的长期血糖控制情况。
对于已经确定糖尿病诊断的患者,通过监测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可以评估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并及时调整治疗策略以达到良好的血糖控制。
4. 筛查糖尿病的高危人群: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可以用于筛查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一些研究表明,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与糖尿病的发生风险密切相关。
通过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可以及早发现高危人群,并采取预防措施,延缓或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糖化血红蛋白作为一个血糖控制的指标,具有很高的临床意义。
通过监测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可以评估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预测并发症的风险,评估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并筛查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糖化血红蛋白(HbAlc)检测的临床意义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不仅仅是糖尿病有效血糖控制的“金标准”。
而且对于心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白内障、妊娠糖尿病等疾病的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在糖尿病(DM)诊断治疗及监测中的应用糖尿病是一个慢性高血糖状态的疾病,过去都是通过空腹血糖(FPG)和糖耐量(OGTT)检测来诊断糖尿病。
但是空腹血糖和糖耐量是“点”血糖指标,具有高变异率及检测结果重复性差问题,且操作繁琐,耗时长,很多患者并不能严格遵照医属进行试验,因此瞬时血糖检测会对糖尿病诊断产生一定的误诊。
而糖化血红蛋白反应了患者过去2-3个月平均血红蛋白浓度,更能客观的代表慢性高血糖状态。
美国糖尿病协会已正式推荐糖化血红蛋白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之一,国内也有研究显示,相对于空腹血糖和糖耐量实验,糖化血红蛋白用以诊断糖尿病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在临床上,糖化血红蛋白亦作为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控的重要指标,糖化血红蛋白反映测定前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能够较好的监测糖尿病病情控制程度,根据监测结果,临床医生能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
同时糖化血红蛋白也能预测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危险性,协助判断预后。
通过对几千名糖尿病患者经6-9年的研究观察,证实了糖化血红蛋白平均水平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关系。
数据显示:糖化血红蛋白未超出参考值上限1%(即7%0,患者不会出现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肾病;如果超出上限1-2个百分点,出现并发症略有上升;超过2%,微血管并发症的危险性就大大增加。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比单纯检测血糖更能有效预测糖尿病肾病等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因此,维持糖尿病患者体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平稳恒定,及时良好的控制血糖水平,对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有重要意义。
二、非糖尿病高血糖的鉴别诊断各种应激如心肌梗塞,脑血管意外和输入高渗葡萄糖后,都可以使血糖升高,但这种高血糖者糖化血红蛋白不一定升高,若为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则升高,两者对鉴别诊断和指导治疗很有价值。
糖化血红蛋白原理及临床意义糖化血红蛋白,这个听上去有点儿高大上的名词,实际上跟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简单来说,它是我们血液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成分,能够帮助医生了解你的血糖控制情况。
今天就让我们轻松聊聊这个神秘的家伙,看看它的原理以及对健康的影响。
1. 糖化血红蛋白的原理1.1 什么是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通常简称HbA1c,听起来像个外星人名,其实它是红血球里的一种血红蛋白。
当我们的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过高的时候,这些葡萄糖就会“粘”在血红蛋白上,形成糖化血红蛋白。
就像在你的早餐麦片里洒了太多糖一样,吃多了就会留下痕迹。
所以,HbA1c就成了一个记录你“吃糖历史”的小册子。
1.2 糖化血红蛋白的形成过程想象一下,你的血液就像一条长长的河流,而血红蛋白就像河里的小船。
当河流里充满了糖分时,这些小船就会慢慢被糖覆盖,变得黏糊糊的。
一般来说,红血球的生命周期大约是120天,也就是说,HbA1c的水平其实反映了过去两到三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
简而言之,糖化血红蛋白就像是你身体的“糖分账单”,一查就知道你最近的饮食是不是过于“甜蜜”。
2. 糖化血红蛋白的临床意义2.1 如何解读HbA1c的数值?那么,这个数字到底代表了什么呢?医生通常会把HbA1c的数值用来判断一个人是否有糖尿病,或者他的血糖控制得如何。
比如说,正常人的HbA1c一般是在4%到5.6%之间,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可能就得开始留心了。
如果你的数值在5.7%到6.4%之间,那就有可能是前驱糖尿病,6.5%或更高,那就基本上可以确诊为糖尿病了。
可见,这个数字就像个“糖警”,提醒你别把自己吃得太“甜”。
2.2 监测与管理糖尿病糖尿病患者需要定期检查HbA1c,这就像打游戏时查看自己的生命值。
通过了解自己的HbA1c,患者可以知道自己在控制血糖方面做得怎么样。
如果这个数字持续居高不下,那就意味着你需要调整饮食、增加运动,或者和医生讨论更换药物。
换句话说,HbA1c就像是一面镜子,让你看清楚自己在健康这条路上的走法。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作用、临床意义、检测人群、目标值设定及误区糖化血红蛋白能反映糖尿病患者过去2~3个月内的平均血糖水平,而且不受抽血时间、是否空腹、是否使用降糖药物等因素的影响。
但是关于这项指标不少患者存在一定的误区,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水平不易产生受压力和疾病的影响所带来的日常波动。
血糖检测:只代表检测当时血液中的血糖浓度。
检测人群每一位2型糖尿病患者都应该每年至少进行一次HbA1c检测。
有些患者可能需要更频繁的HbA1c检测,尤其是最近治疗方案有所改变的患者,或在医务人员需要更频繁地监控患者的病情时。
对于没有罹患糖尿病的人群,专家建议,45岁以上的人应该考虑进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尤其是合并超重/肥胖。
如果年龄小于45岁但超重,同时有一个或多个额外的糖尿病危险因素,也应该考虑进行检测。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有什么局限性?虽然HbA1c检测通常是可靠的并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在以下人群中可能并不准确:由于失血过多造成的血红蛋白量降低(可造成HbA1c检测值过低);19%性降低43%。
糖化血红蛋白目标值设定对于大多数已经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来说,HbA1c水平小于7%是一个常见的治疗目标,临床实践中,应该为患者量身定制个体化的目标。
HbA1c值并不体现某个特异的糖尿病并发症,这意味着任何水平的HbA1c检测值均可出现任何并发症。
当然,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值与正常值越接近越好。
误区数值越接近正常越好?不少患者认为糖化血红蛋白越接近正常值越好(标准检测方法的正常值范围为4%~5.9%),这种认识是不完善的。
糖尿病治疗强调个体化原则,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标准也是因人而异的,有时候病情严重者一味追求低的糖化血红蛋白数值反而得不偿失。
检测糖化血红蛋白需要空腹?糖化血红蛋白不受进餐的影响,检测时可以任意时间采血,不需要空腹。
但是患有贫血和血红蛋白异常疾病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结果不可靠,应采用血糖、糖化血清白蛋白或糖化血清蛋白来评价血糖的控制情况。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血糖测定只代表即刻的血糖水平,提示患者当时的身体状况,并不能作为评价疾病控制程度的指标。
糖化血红蛋白是指血液中和葡萄糖结合了的那一部分血红蛋白。
当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较高时,人体所形成的糖化血红蛋白含量也会相对较高。
人体内红细胞的寿命一般为120天,在细胞死亡前,血液中糖化血红蛋白含量也会保持相对不变。
因些糖化因红蛋白水平反映的是在检测前120天内的平均血糖水平,而与抽血时间,病人是否空腹,是否使用胰岛素等因素无关。
是判定糖尿病长期控制的良好指标。
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结果以百分率表示,指的是和葡萄糖结合的血红蛋白占全部血红蛋白的比例。
非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为4-6%;许多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如查能将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降低至8%以下,糖尿病的并发症将大大降低,如果糖化血红蛋白>9%,说明患者待续性高血糖,会发生糖尿病性肾病,动脉硬化,白内障等并发症,并有可能出现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合并症。
因此,有关专家建议,如果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已达标准,并且血糖控制状态较为了平稳,每年至少应该接受2次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对于那些需要改变资料方案,或者血糖控制状态不稳定的患者,及正在进行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应该每三个月进行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可以指导临床更好地制定糖尿病例患者的诊疗方案。
如果某位患者每天仅在早餐前测定空腹血糖,发现这个值为130mg/ml,处于政党范围内;但再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却发现为11%,这意味着该患者在过去的3个月内平均血糖水平已接近270mg/ml,暗示其将来发生糖尿病并发症的危险性非常高,。
尽管早餐前血糖结果尚满意,但是一天其它时间的血糖水平却严重超标,需要对患者饮食,运动及药物治疗作出重新评估,并作出相应调整,此外患者还需较现在更为频繁地测定血糖。
综上所述,糖化血红蛋白是糖尿病患者疾病控制程度一项良好的指标,糖尿病患者应定期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并据此制定,修正相关治疗方案。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血中葡萄糖与红细胞的血红蛋白相结合的产物,即红血球的血红蛋白中糖基化部分,称为糖化血红蛋白。
正常人血红蛋白中的糖化血红蛋白约在7%以下。
糖化血红蛋白亲和色谱测定手段已获公认,正常参考值为5.89±0.9%(4.99%~6.79%)。
糖化血红蛋白能够将抽血前4周血糖水平的平均情况客观地反映出来,而不受抽血时间、患者是否空腹、是否使用胰岛素等因素的限制,能够较为客观的反映出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可以间接反映血糖浓度的改变,同时也反映了机体糖代谢的状态。
糖化血红蛋白的临床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糖化血红蛋白在社区筛查、诊断和管理中的价值研究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率呈现阶梯式升高,但其早期检出率和治疗率较差,尤其是控制率不超过 35. 6%[1]。
而以往临床上常给予血糖检测以筛选和诊断是否存在糖尿病,但此种方法易受影响、结果波动性较大且重复性差,所以积极探寻一种简便、有效且易推广的检测方法具有重要临床价值[2]。
涂文旭[3]等选取 2011年8月 -2012 年 9 月在玉林市州珮社区的 520 例居民作为研究对象,给予筛查与诊断后,520 例社区居民中的糖尿病患者 61 例作为观察组,再抽取在玉林市卫生学校附属医院已经确诊为 2 型糖尿病患者 60 例作为对照组;同时对 520 例社区居民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筛查、诊断糖尿病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糖化血红蛋白在社区筛查、诊断和管理糖尿病中价值显著,值得社区推广。
糖化血红蛋白在社区筛查、诊断和管理糖尿病中价值显著,能有效评估糖尿病风险并予以相应诊断,加强该指标的检测可使社区医师更好地把握患者病情,控制血糖2、糖化血红蛋白在糖尿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随着糖尿病人群的不断增多,糖尿病高危人群亦越来越多,选用简单、实用、准确性高的方法来诊断糖尿病和评估糖尿病高危人群就显得十分重要,空腹血糖测定是目前诊断糖尿病和筛查糖尿病高危人群的重要手段,近年来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被大量使用。
检测糖化血红蛋白的临床意义血糖值只是代表某一阶段人体的血糖水平,展现患者一个阶段内的身体状况,血糖值无法作为对患者疾病程度的控制标准。
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简称GHb.)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和红细胞结合在一起产生的部分,血红蛋白进行糖化的过程是一个不可逆的缓慢非酶促反应,血红蛋白糖化和高糖以及血糖的浓度有时间上的关联。
糖化血红蛋白不会受到每天中血糖波动的影响,可以集中反应过于二到三个月的血糖平均浓度,当血糖波动较大的时候糖化血红蛋白可以提供相应的诊断意义。
红细胞在人体内的存活时间大概为12周左右,在细胞失去生命特征之前,糖化血红蛋白在血液内的含量会维持在恒定水平,所以一些糖化血红蛋白反映的平均血糖水平是检测前三个月内的,并且病人抽血之前是否吃东西以及病人有没有使用胰岛素等方面没有直接的关系。
1.在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中的临床意义在传统意义上糖尿病的主要慢性并发症主要包括微血管产生病变、大型血管产生病变或神经系统产生病变等,产生病变的生理基础是糖化血红蛋白的不断增加,病人身体里面的一些型号的二磷酸甘油酸的反应程度会不断将低,会出现血红蛋白和氧的结合能力逐渐增强,减少了氧气的排放量,这样的情况长时间存在会使局部细胞组织因为长期缺少氧气而产生相应的并发症。
科研人员经长期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的重要死因是因为大血管发生了病变,在流行病学的研究中表明血液中血糖的增高会直接影响糖尿病患者的血管性并发症的发生,糖尿病患者的血管性并发症中的高危分子就是高血糖。
糖尿病血糖监控程度中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有数据证明糖化血红蛋白会引起视网膜病变,糖化血红蛋白在血液中的含量不断增加,视网膜、神经和内脏的病变和微量蛋白尿的发生趋势也会逐渐的增高,将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降低以后,糖尿病的并发症发生的机率也会随之不断的降低。
由此可见,糖化血红蛋白在糖尿病并发症的应用中有重要的临床意,可以降低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机率。
糖化血红蛋白临床意义血中葡萄糖与红细胞的血红蛋白相结合的产物,即红血球的血红蛋白中糖基化部分,称为糖化血红蛋白。
正常人血红蛋白中的糖化血红蛋白约在7%以下。
糖化血红蛋白亲和色谱测定手段已获公认,正常参考值为5.89±0.9%(4.99%~6.79%)。
糖化血红蛋白的多少与血中葡萄糖的含量高低成正比关系,可以间接反映血糖浓度的改变,同时也反映了机体糖代谢的状态。
糖化血红蛋白的临床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长期以来,评价糖尿病长期控制水平一直是一个困难问题,对病情波动较大及注射胰岛素的患者尤其如此。
一次血糖、尿糖的测定,只能反映抽血当时的血糖水平,并且血糖随进食和糖代谢的变化而有所改变,不能说明前一段较长时间病情的全貌。
而糖化血红蛋白随血糖变化而变化,可以反映出病人在抽血化验前4~8周之内一段时间的血糖平均水平。
(2)糖化血红蛋白不仅可作为糖尿病的病情监测指标,亦可作为轻症、Ⅱ型、“隐性”糖尿病的早期诊断指标。
但不是诊断糖尿病的敏感指标,不能取代现行的糖耐量试验,可列为糖尿病的普查和健康检查的项目。
(3)正常人的糖化血红蛋白<6.79%。
如果>11.5%时,说明患者存在着持续性高血糖,可以出现糖尿病肾病、动脉硬化、白内障等并发症。
因此,临床经常以糖化血红蛋白作为监测指标来了解患者近阶段的血糖情况,以及估价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情况。
(4)对预防糖尿病孕妇的巨大胎儿、畸形胎、死胎,以及急、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的监督具有重要意义。
(5)对于病因尚未明确的昏迷或正在输注葡萄糖(测血糖当然增高)抢救者,急查糖化血红蛋白具有鉴别诊断的价值。
(6)对于糖化血红蛋白特别增高的糖尿病患者,应警惕如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合并症的发生。
总之,糖化血红蛋白是一项说服力较强、数据较客观、稳定性较好的生化检查,能反应糖尿病患者2个月以内的糖代谢状况,同时与糖尿病并发症尤其是微血管病变关系密切,在糖尿病学上很有临床参考价值。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血糖测定只代表即刻的血糖水平,提示患者当时的身体状况,并不能作为评价疾病控制程度的指标。
糖化血红蛋白是指血液中和葡萄糖结合了的那一部分血红蛋白。
当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较高时,人体所形成的糖化血红蛋白含量也会相对较高。
人体内红细胞的寿命一般为120天,在细胞死亡前,血液中糖化血红蛋白含量也会保持相对不变。
因些糖化因红蛋白水平反映的是在检测前120天内的平均血糖水平,而与抽血时间,病人是否空腹,是否使用胰岛素等因素无关。
是判定糖尿病长期控制的良好指标。
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结果以百分率表示,指的是和葡萄糖结合的血红蛋白占全部血红蛋白的比例。
非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为4-6%;许多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如查能将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降低至8%以下,糖尿病的并发症将大大降低,如果糖化血红蛋白>9%,说明患者待续性高血糖,会发生糖尿病性肾病,动脉硬化,白内障等并发症,并有可能出现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合并症。
因此,有关专家建议,如果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已达标准,并且血糖控制状态较为了平稳,每年至少应该接受2次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对于那些需要改变资料方案,或者血糖控制状态不稳定的患者,及正在进行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应该每三个月进行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可以指导临床更好地制定糖尿病例患者的诊疗方案。
如果某位患者每天仅在早餐前测定空腹血糖,发现这个值为130mg/ml,处于政党范围内;但再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却发现为11%,这意味着该患者在过去的3个月内平均血糖水平已接近270mg/ml,暗示其将来发生糖尿病并发症的危险性非常高,。
尽管早餐前血糖结果尚满意,但是一天其它时间的血糖水平却严重超标,需要对患者饮食,运动及药物治疗作出重新评估,并作出相应调整,此外患者还需较现在更为频繁地测定血糖。
综上所述,糖化血红蛋白是糖尿病患者疾病控制程度一项良好的指标,糖尿病患者应定期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并据此制定,修正相关治疗方案。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检测指标。
通过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可以了解糖尿病患者过去2~3个月内血糖控制的平均水平,它不受患者偶尔一次的血糖升高或降低的影响。
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证实,糖化血红蛋白每下降1%,糖尿病患者发生死亡的几率就会降低21%,发生心肌梗死的几率就会下降14%,发生中风的几率就会下降12%,发生微血管病变的几率就会下降37%,需要做白内障摘除手术的几率就会下降19%,因周围血管疾病而导致截肢或死亡的几率就会下降43%,发生心力衰竭的几率就会下降16%。
1、作为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的评价指标;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测定目的在于消除波动的血糖对病情的控制观察的影响,因而对血糖波动较大的Ⅰ型糖尿病患者,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一个有价值的血糖控制指标。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和尿糖测定较简单和经济,且能较可靠地反映病情的控制,故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意义低于1型患者,但可作为辅助检查,用于判定口服药是否失效而须用胰岛素治疗。
2、有助于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认识;血糖测定只代表即刻的血糖水平,提示患者当时的身体状况,并不能作为评价疾病控制程度的指标。
3、用于糖尿病的诊断;健康人HbA1c为4.0%-7.7%(6.5±1.5%), 未控制的DM病人HbA1c 可高达10%-20%;随机检测HbA1c,若<8%,多不考虑糖尿病。
HbA1c>9%,预报糖尿病的标准度约为78%,灵敏度为68%,特异性94%;HbA1c>10%,则有80%以上为糖尿病,灵敏度43%,特异性99%,有效率86%。
所以,目前并不主张单独用HbA1c来诊断糖尿病,原因是精确度不高,有时造成临床解释困难。
4、HbA1c的测定可协助判断预后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的病人;其HbA1c为8%-10%,表示病变中等程度,可用激光进行治疗;若大于10%则为严重病损,预后差。
对妊娠性糖尿病,判断是否致畸、死胎和子痫前期则更有意义,故测定HbA1c是妊娠糖尿病控制的重要参数。
糖化血红蛋白检查的意义及其注意事项
什么是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红蛋白(HbA1c)是血中葡萄糖和红细胞的血红蛋白相结合的产物,它和血中的葡萄糖水平呈正比的关系。
由于红细胞在血循环中的寿命约为120天,因此糖化血红蛋白可反映取血前4-12周血糖的总水平,弥补了空腹血糖只反映瞬时血糖的不足。
糖化血红蛋白检查的意义
长期控制血糖最重要的评估指标是糖化血红蛋白(A1C)(正常值4-6%),也是临床决定是否要更换治疗的重要依据。
糖化血红蛋白检查结果可以提供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概况。
利用这个检查结果,患者可以获知自己的糖尿病治疗计划效果如何。
在治疗之初至少每三个月检测一次,一旦达到治疗目标可每六个月检查一次。
患有血红蛋白异常性疾病的患者,糖化红蛋白的检测结果是不可靠的,应以空腹和/或餐后血糖为准。
另外,糖化血红蛋白测定不能作为诊断糖尿病的依据。
糖化血红蛋白可以:
核实自我检测血糖结果以及医生进行的血糖检查结果;
判断某一治疗计划是否有效;
反映某一健康方案选择对血糖控制所起到的不同作用;
糖化血红蛋白检查的注意事项
尽管糖化血红蛋白检查是一个重要的评估指标,但它不能代替日常的自我血糖监测。
因为糖化血红蛋白检查不能反映每天的血糖控制情况;患者也不能以糖化血红蛋白测试的结果来调整日常胰岛素的用量。
因此,血糖监测和记录结果对有效控制血糖的重要性还是不可代替的。
不同的实验室测量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方法也不尽相同。
将患者血样送去4个不同的实验室,可能得到4个不同的测试结果。
患者要及时告知医生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查结果。
还要注意,如果换了医生或是医生换了实验室,测试结果可能有所不同。
所以,只是糖化血红蛋白检查还不足以监测血糖控制情况的好坏,还要与日常血糖监测一起,才能更好的控制血糖。
11-16辽阳营养中心营养师考试题目
1、糖化血红蛋白指的是什么?
2、糖化因红蛋白水平反映的是什么?
3、糖化血红蛋白检查的意义:
4、糖化血红蛋白检查的单位:
5、糖化血红蛋白大于9说明什么?
6、营养师如何与新患者进行统一化语言的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