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学前儿童的社会化
- 格式:ppt
- 大小:312.00 KB
- 文档页数:33
第一章:导论一.社会化1.社会化的定义:由自然向社会人的转变的过程.2.社会化的功能:规范行为(幼儿园常规行为的培养)培养社会角色意识(幼儿园角色游戏)影响人的价值趋向传递社会知识(经验)和技能形成个性二.社会化基本特点1.以遗传素质作为基础2.社会化的过程其实也是个性化的过程3.个体的社会化具有共性4.社会化贯穿于人的一生当中,通过人的一生来完成的。
P9(1)早起社会化/基本社会化:在学前这一阶段,学习疾奔常识本领和社会规范是社会化的最佳时期。
(2)预期社会化(学龄期---20岁左右)为进入社会进行准备(3)发展社会化/急需社会化:成年以后,适应社会环境(4)反向社会化、(5)再社会化注:4 和5 属于特殊类型的社会化(反哺现象)①留学生现象②犯人三.社会化内容1政治社会化2.民族社会化3.法律社会化4.性别角色社会化5.道德社会化四.社会性P6社会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社会性是过程中形成的结果五.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调查研究法:访谈法,问卷法3.实验研究法4.档案研究法5.个案研究法6.行动研究法第二章: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第一节:外部因素一.社会文化因素(美国和中国小孩的对比)二.家庭因素1家庭结构:核心家庭扩展家庭:主干家庭(包括爷爷奶奶)联合家庭(几组婚姻联合)单亲家庭假单亲家庭2家庭环境:经济条件家庭成员关系家庭文化3家长的教育方式:权威型宽容性专制型4家长教育观念:期望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三.幼儿园环境<一>物理环境<二>心理环境1师幼互动2.同伴交往P33 有助于学前儿童摆脱自我中心性有助于学前儿童可以满足归属和爱的需要,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有助于学前儿童促进社会认知的发展3教师之间的交往四.幼儿自身因素(个性个性特征)1 气质容易型困难型迟缓型2 性格3能力8第三章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一>自我意识概念自我意识也被称为自我,是指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认识。
学前儿童的社会化教育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用观察学习、角色扮演还有同伴交往的方式来进行社会性学习
根据综合渗透性原则原则、随机教育原则、实践参与性原则还有适宜发展性原则来进行社会性学习指导
通过专门性社会教育活动或者渗透性社会教育活动来对学前儿童进行社会性教育
通过观察学习法、强化评价法、思考体验法、语言传递法、角色扮演法还有移情训练法来对学前儿童进行社会性教育
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还有道德行为这三个方面来对学前儿童开展品德教育在学前儿童的道德认知教育方面需要做的事情:
传授给学前儿童相应的道德知识
为学前儿童选择恰当的教育方式
给予学前儿童及时的信息反馈
在学前儿童道德情感教育方面需要做到的事情:
创设良好的道德情感氛围
做到知情合一
引到学前儿童学会情感调节
学前儿童道德行为教育方面需要做到的事情:进行道德行为训练
激发道德动机
培养学前儿童的道德品质
情绪智力与家庭教育:
重视和孩子的情感交流
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
善良仁爱地对待孩子
对孩子进行富有积极意义的“约束”
通过情景教学模式来进行情绪智力教育
通过赏识教育模式来进行情绪智力教育。
课后习题答案(仅供参考)第1单元一、名词解释社会性:社会性是指个体在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特征。
如社会认知、社会性情感、社会性行为等。
社会化:社会化是指个体形成和发展社会性和个性的过程,也就是说个体在特定的人类社会物质文化生活中,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不断掌握社会规范、社会技能、价值体系等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品质,由一个自然人发展为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社会人的过程。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指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事务及其相关的人文社会知识为基本内容,以社会及人类文明的积极价值为引导,在尊重儿童生活,遵循儿童社会性与品格发展的规律与特点的基础上,由教师、家长及相关教育人员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有教育意义的环境和活动,陶冶儿童性情,培育儿童初步的社会生活能力与良好品德、习性,促进儿童健康、完整发展的教育。
观察法:观察法指对儿童团体生活的正常活动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以获得数据做出结论的研究方法。
二、简答题1、观察法的优缺点及运用时的注意事项。
观察法的优点是:第一,对于所研究的对象在没有施加任何外来影响的情况下,能够掌握研究对象许多生动活泼的实际材料,具有真实可靠性,是第一手资料,所以资料的信度和效度都比较高;第二,观察一般是在自然状态下实施的,对被观察者不产生作用与影响,即无外来人为因素的干扰,不会产生反应性副作用,能获得生动朴素的资料,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第三,对被观察对象可以做较长时间的反复观察与跟踪观察,对被观察对象的行为动态演变可以进行分析;第四,观察法适用范围较为普遍,不但自然科学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普遍适用,而且在教育技术研究中,不少方法如调查法、实验法等也与观察法有密切关系。
它的不足是:第一,受观察者本人的限制,对同一事物的观察,往往带有各自的主观性,难以做到客观化;第二,研究者对于被研究者的情况即使了解得很清楚,因其研究对象有其特殊性,很难把研究成果运用于其他的研究团体中。
浅谈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摘要儿童期是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当前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影响因素和教育对策及其意义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为幼儿创设一个温暖、关爱、平等的生活氛围,让幼儿在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中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学会遵守规则,促进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关键词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儿童社会性发展是指儿童在其生物特性基础上,在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下,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培养社会角色、获得社会性需要、态度、价值,发展社会行为,由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儿童心理特征.[1]经过这种心理特征的发生和发展,儿童由自然人逐渐成为能适应生活环境、能与周围人交往并以自己的独特个性特征体现自身的社会人.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对学前儿童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中存在的问题1、对于学前儿童社会性的概念界定不清楚并且存在分歧学前儿童社会性教育在理论界定上存在不统一的现象,第一是人们对“社会性”的概念理解不统一,第二是人们对学前儿童社会性教育内容的界定不全面.综观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教育的研究,有关概念的模糊与不一致以及社会性内容的不确定,正是当前困扰这一领域研究的主要问题。
人们只知道社会性的含义十分广泛,却无法对之做出明确的定义.2、对0—3岁儿童社会性发展及教育的研究显得薄弱[2]我们虽然不赞成“3岁定终生"这一观点,但是0—3岁阶段儿童的社会化经验将对其今后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从总体上说,0-3岁婴儿社会性发展及教育研究仍然是我国儿童社会性发展及教育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仍与西方国家有较大差距.3、对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社会化的研究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社会化问题应成为我国儿童社会化研究的重要内容。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名词解释:1、个性:主要是指在生物基础上受社会生活条件制约而形成的独特而稳定的具有调控能力的、具有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2、社会性:它是指儿童在其生物特性基础上,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逐渐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获得社会性需要、态度、价值,发展社会行为,并以独特的个性与人相互交往、相互影响,适应周围社会环境,由自然人发展为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儿童心理特征。
3、社会化:是一个将社会规范逐步内化的过程,是经过个体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4、儿童社会化:是指儿童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步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从而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5、自我:也称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察觉,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热使自己的生理状况(身高、体重、形态等)、心理特征(兴趣爱好、能力、性格、气质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
6、性别角色:是指属于特定性别的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和群体中占有的适当位置,以及被该社会和群体规定了的行为模式,换言之,性别角色是指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社会成员所期待的适当行为的总和。
7、情景讨论法:是指在教师提供或创设的一种或多种社会情景中,启发和组织儿童对情景中所出现的社会性问题与现象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与教师和同伴相互交换观点和认识的一种教育方法。
8、移情:又叫感情移入,是一种积极的社会情绪情感,是在特定的情况下个体对他人情感体验的理解和分享,也就是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立场上理解和体验他人的情感。
简答题:一、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的发展趋势及自我控制能力的结构(构成)答:自我评价的发展趋势:1、从轻信和运用承认的评价道自己独立的自我评价:学前儿童对自己的评价往往只是成人评价的简单再现,而且常常是不假思索地将成人对自己纳入到自我评价体系之中。
2、从带有极大主观情绪性的自我评价到比较客观的自我评价:他们往往不是从事物的客观性角度进行评价,而是以自己的情绪体验、情感好恶作为评价的依据。
幼儿园学前儿童社会化教案家园联系为了让幼儿在家里得到有效地支持和教育,需要建立家园联系。
在每个学期初,可以在学前班家长会上,向家长介绍幼儿园学前班的相关信息,还可以建立各种沟通渠道,如微信群、QQ群等,让家长随时了解幼儿的学习情况和进展。
社交技能训练社交技能是幼儿园学前班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包括言语交流和非言语交流。
言语交流在幼儿学前班中,老师应该尝试让幼儿自由交流,促进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同时,在课堂中,老师还可以通过短小的故事、小游戏等方式,让幼儿感受到语言可以让自己更好地交流,并通过此过程帮助幼儿提高听说能力。
非言语交流在学前班中,老师还可以设计各种非言语交流游戏,让幼儿尝试用身体语言、面部表情等方式与他人交流。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别人,提高互动和合作能力。
情感培养情感培养是学前班教育中重要的一环。
老师需要为幼儿提供一个温馨、温暖的环境,让幼儿感受到身边有人关注、爱护和帮助自己。
爱的表达为了培养幼儿的情感,学前班的老师应该尽可能多地与幼儿交流,关心、问候他们。
同时,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手段,如编织绒棉人、绘制画作等方式,让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爱。
规律生活为了让幼儿学会合理、规律的生活,老师需要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可以采用游戏、歌曲和绘画等方式,让幼儿学会穿衣、洗脸、洗手等基础生活技能。
认知教育认知教育是学前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认知教育的核心是帮助幼儿学会观察、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我学习和自我探索的能力。
生活实践生活实践是认知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老师可以为幼儿提供各种日常生活实践的机会,如使用开关、门锁等。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幼儿更好地了解日常生活,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神经网络协同学前班中教育,除了它作为认知发展平台的意义外,在纠正个体的行为能力方面也有突出意义。
老师可以通过引导幼儿玩品行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加强幼儿之间的联系,培养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