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反思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48.00 KB
- 文档页数:5
二语习得课堂心得与体会汉语国际教育罗运鹏一、关于二语习得学科未来研究必须关注的问题:1. 必须借鉴双语现象和双语能力的真正本质。
查阅有关双语研究的文献后,发现我国学者王文宇总结了研究者们对双语习得现象进行的多维度分类。
根据学习二语言的年龄可分为早期( early) 双语和晚期( late) 双语。
其中早期双语以 3 岁为界,可细分为同时型和相继型;根据语言习得的环境分为自然型( natural) 和获取型( achieved) ; 根据两种语言水平的平衡性分为平衡型( balanced) 和非平衡型( unbalanced) 双语; 根据第二语言的习得对母语能力的影响分为添加型( ad-ditive) 和缩减型( subtractive) 双语; 根据学习第二语言的动机分为自发型( elective) 和环境型( circum-stantial) 双语; 根据文化身份的形成特点分为双文化( bicultural) 和单文化( monocultural) 双语。
儿童双语习得的研究成果主要有:(1)语言系统的两种假设一是分开发展假设(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Hypothesis) ,即两种语言系统独立存在; 另一个是混合发展假设( One Hybrid System) ,即两种语言处于一个语言系统中。
(2)双语儿童的语言选择机制一是非特定语言选择假说,认为语义系统的激活会扩散到两种语言的词汇系统二是特定语言选择假说,认为在双语者言语产生中,任务语言的词汇结点得到激活,非任务语言的词汇表征虽然得到激活,但不参与词汇选择竞争。
而与国外的儿童双语习得研究相比,我国的儿童双语习得研究呈现出: 起步晚、范围小、数量少的特点,今后还有待继续研究。
2. 必须转变研究方法与研究倾向。
目前,国内的二语习得研究中,以理论为导向的实证性研究已初露端倪。
但与国外的研究相比,我们不仅在研究领域上有待拓宽,在研究方法上更显出差距:目前,我们的经验式研究比较多,理论性研究比较少;举例式研究比较多,定量统计分析比较少;归纳式研究比较多,试验性研究比较少。
二年级下册教学反思《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力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我现身为课改教师,深知课程改革将给我们教师搭建一个学习、探究、展示的平台。
如果教师再用老观念去教授语文,那无疑将扼杀课程改革那鲜活的生命力。
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养他们学习能力,我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改变课堂教学上。
下面就我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上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激发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
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
在课堂上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
这样自主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
1、引入情境,激发探究心理一堂课上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要让学生自始自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创设情境尤为关键。
在教学一年级识字课《自选商场》,我创设了录像情境。
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的:“小朋友们,你们去过自选商场吗?今天,李想小朋友将带我们到自选商场里去逛一逛,她说…她要买好多东西‟,请小朋友们看仔细了,她买了哪些商品?”接着,我就开始放录像。
录像一放完,不用我问,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回答。
学生对文中的九种商品名称已有了初步感性认识。
通过录像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带入自选商场的情境中。
都想去了解自选商场。
另外,我还用图画展现形象,产生美感,把学生引入情境。
利用音乐产生美感,把学生带入遐想的境界。
无论是因好奇,还是因为关注,都是他们形成一种努力探究的心理,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2、利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动机是活动的原动力。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心理动因。
二语习得研究方法35年回顾与思考一、本文概述二语习得(SLA)作为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一直致力于探索人类如何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和机制。
在过去的35年里,随着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SLA的研究方法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
本文将对这一时期的研究方法进行回顾和总结,以期对未来的研究提供启示。
二、研究方法的演变1、传统方法:早期SLA研究主要采用传统语言学的方法,如对比分析、错误分析等。
这些方法强调对语言结构的描述和对比,但忽视了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和学习过程。
在过去的35年里,二语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LA)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回顾这段历程,我们不禁要思考各种研究方法对 SLA 领域的影响。
在早期,SLA 研究主要依赖于传统语言学的方法,如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和错误分析(Error Analysis)。
这些方法的核心在于对语言结构的详尽描述和对比,以揭示母语与二语之间的异同,进而预测和解释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错误。
然而,这些传统方法的一个显著缺陷是忽视了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和学习过程。
它们假定所有学习者都会以相同的方式和速度发展二语能力,而未能充分考虑到个人背景、学习动机、学习策略以及学习环境等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这些方法也未能深入探究学习者是如何逐步构建和发展二语能力的,即学习过程的动态性和互动性。
因此,尽管传统方法在 SLA 研究的初期阶段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它们的局限性日益凸显。
为了更全面地理解二语习得的过程和机制,SLA 研究者需要寻求新的方法和视角,以更准确地描述和解释二语习得的复杂现象。
2、心理语言学方法:随着心理语言学的兴起,SLA研究开始关注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如认知、记忆、注意等。
这些方法强调实验设计和量化分析,提高了研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随着心理语言学的兴起,第二语言习得(SLA)研究开始深入探索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这无疑为SLA研究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第1篇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第二语言教学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作为语言教学工作者,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语言知识学习,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本报告以某中学第二语言教学实践为例,对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为我国第二语言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教学背景某中学是一所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等学校,共有学生1500余人。
学校开设了英语、日语、法语等多门第二语言课程。
本次实践报告以英语课程为例,对第二语言教学进行探讨。
三、教学方法1. 任务型教学法在英语课堂中,教师以任务为导向,设计一系列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教学任务,引导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语言。
例如,在教授“购物”话题时,教师可以设计“去商场购物”的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词汇和句型进行角色扮演。
2. 合作学习法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鼓励他们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和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3. 情境教学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真实、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理解和运用语言。
例如,在教授“天气”话题时,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天气预报视频,让学生在观看过程中学习相关词汇和句型。
4.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如PPT、视频、音频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授“旅游”话题时,教师可以展示世界各地风景名胜的照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教学效果1. 学生语言能力提高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
在课堂活动中,学生能够流利地进行口语交流,正确地书写单词和句子。
2. 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情境教学法和多媒体教学法的运用,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 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第二语言教学不仅关注学生的语言能力,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田野中对儿童二语教学工作的反思引言儿童二语教学是一项富有挑战的工作,尤其是在田野中开展这项工作更是需要具备很高的耐心和智慧。
在田野工作中,往往会面临诸多不同的挑战和困难,但也会有更多的收获与成就。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田野中对儿童二语教学工作进行反思,探讨其中的困难和挑战,并总结出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一、困难与挑战1. 语言障碍在田野中进行儿童二语教学工作时,语言障碍是一个最为突出的困难。
儿童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词汇不足、语法错误等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更加细心耐心地对待学生,帮助他们克服语言障碍,提高语言能力。
2. 文化差异在田野中从事儿童二语教学工作,还会遇到文化差异的问题。
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儿童,他们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习俗习惯都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学生的文化差异,做到以包容的心态对待学生。
3. 家庭环境儿童的家庭环境对他们的学习和成长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很多时候,家庭环境并不利于学习第二语言。
父母不注重孩子的语言学习、不支持孩子的学习等。
针对这个问题,教师需要与学生的家长进行沟通,共同努力,让学生在家庭中也能得到更好的语言环境。
二、经验与教训1. 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在田野中的儿童二语教学中,我深刻地意识到,要做好教学工作,首先要对学生怀有尊重和理解之心。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的学习方式、学习兴趣等各方面都不尽相同,作为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尊重他们的个性,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2. 多元化教学方法在儿童二语教学中,教师需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要有趣味性、启发性的教学方式,以引起儿童的兴趣;要让学生采用多种感官来接受信息,以更好地吸收知识。
3. 与家长的合作考虑到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学习影响巨大,教师需要与学生的家长进行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共同努力帮助学生克服语言障碍、适应新的语言环境。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flections第二章Foundation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学习完第二章,对整本书就有了一个大致的、初步的了解。
首先讲了关于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为什么能够得以研究,主要是因为它拥有现实基础和认识基础。
什么是现实基础,就是现在的世界上,multilingual 的人远远多于monolingual 的人;而认识基础就是指单语者与双语者在语言知识的认知过程等方面存在不同。
所以才会有了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这一门研究。
其次,课本也分析了一语习得于二语习得的差异。
这是我很感兴趣的一个点。
因为在很多时候,一语习得是一种innate capacity(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因此儿童在母语的学习中会体现出这个特点,而在儿童的二语习得里面,我们就看不到在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中的优势。
更多的时候,特别是在initial state 以后,学习者学习语言的能力也会有所变化,这时候就必须要通过一种interlanguage(中介语)来学习他们的second language。
当然这种interlanguage 在从母语迁移到第二语言的时候,会有不同的效果,分为positive transfer, negative transfer and interference(通常是只母语的干扰),因此在学习二语的时候要特别的注意中介语的功能。
我想借用一下我教我表哥的孩子语言的经历来解释一下一语习得与二语习得的不同。
这个小女孩她在很小开始学说话的时候,就能表现出对母语的一种天赋,无论是在发音还是理解能力上,都能很好的跟着我们的思路。
我教她叫我“姑姑”,当我说的时候也用手指着我,表明我就是她的姑姑。
接着她经过大概十几次的练习就会了,而且下次当她见到我的时候,她会主动叫我姑姑,说明她在学习这个称呼的时候也理解了这个词代表的是一种身份,一种关系,至少知道姑姑就是我这个人。
田野中对儿童二语教学工作的反思6篇篇1一、引言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二语教学对于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田野中的教学环境为儿童提供了独特的二语学习机会,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旨在反思我在田野中对儿童二语教学工作的经历,以期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二、教学背景与目的在田野中,儿童接触到的语言环境多样且丰富。
二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儿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素养,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努力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在田野中的二语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情景教学、游戏教学等。
这些教学方法既能够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又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言知识。
同时,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通过组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语言应用能力。
四、教学过程中的挑战与对策在田野中的二语教学过程中,我遇到了诸多挑战。
首先,学生的语言背景差异较大,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对此,我采取了因材施教的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其次,教学环境相对艰苦,教学资源有限。
为了克服这一困难,我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发适合学生的教学材料。
最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
我通过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学习。
五、教学效果与反思经过一段时期的教学实践,我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学生的语言水平得到了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了培养。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明显的焦虑情绪。
这可能是因为我对学生的期望过高,给他们带来了压力。
对此,我需要调整教学策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减轻他们的学习压力。
其次,我在教学方法上的创新还需加强。
我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学环境和学生需求。
六、总结与展望总的来说,我在田野中对儿童二语教学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诸多不足。
二语习得理论下新时代语言课堂反思作者:岳园园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29期摘要:语言学习研究日新月异,我们应回顾过去,还要瞻望未来。
二语习得(SLA)研究兴起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数十年的发展使二语习得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语言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探讨了二语习得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及本领域里有益的学术争论,对新的互联网时代下语言课堂教学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二语习得;互联网时代,语言课堂任何一种语言理论的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的伴随着各种争论,这些争论反过来在很大程度上会推动这一理论的科学发展。
第二语言习得作为占据语言领域数十年的经典理论也在众多语言研究者中引发了很多争论。
我们透过这些争论,不断反思这一语言理论给语言教学带来的各种启示。
第二语言习得(简称二语习得)是应用语言学的重要分支,通常指母语习得之后的任何其他语言学习。
二语习得理论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一直牢牢吸引着语言学习者,研究者的目光。
一代又一代的语言学家从理论到实践,对二语习得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
回顾二语习得理论要翻开上世纪语言研究的历史。
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语言教育家StephenD.Krashen,在综合了语言学,语言神经学,语言教育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语言学习理论。
他毕生致力于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对第二语言习得提出了一些假说。
Larry Selinker在发表于1967的《语言迁移》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中介语理论,自此二语习得开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了自己的研究领域。
语言教育是二语习得研究深深根植的土壤,反过来二语习得理论也始终为语言教学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指导。
上世纪70年代,《二语习得研究》正式出版。
该杂志第一期刊登评论,论述了应用语言学理论的核心问题,其内容极具说服力,但也反映了该领域的矛盾观念。
随后有关论文纷纷发表。
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的研究为今日的繁荣局面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如今,二语的研究普遍展开,百家争鸣的局面已经形成。
“模仿、背诵”在二语习得中的价值反思关键词:习得行为主义理论词汇块功能性的练习工具性动机结果性动[摘要]文章以二语习得理论为依据,对于‚模仿、背诵‛在语音系统层面,句式语音、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层面,情景中记忆单词和‚词汇块理论‛实现层面的价值进行了分析,表述了‚模仿、背诵‛可实现‚频率假说‛到显性语言知识转化为隐性语言知识,可触发‚工具性动机‛或‚结果性动机‛的习得实现途径。
以背诵的形式识记知识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现今这种方法仍然被大量而广泛地使用。
在外语教学领域,教师和外语学习者也广泛地使用这种传统方法并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文将从不同的语言层面对‚背诵‛这一识记方法在不同语言环境下的实施以及意义做以深层次的分析,力求说明对于第二语言背诵的必要前提以及有前提的背诵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外语段落背诵要有前提,有语言环境的汉语背诵要区别于没有语言环境的英语背诵。
以背诵的形式识记知识在许多中国教师的语言(汉语或英语)教学实践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实际上,我们时常发现有些外教也可背诵出大段的沙翁戏剧或诗歌等, 但他们常用‚ I’ve read it many times, so I can say it from my memory. ‛而不是‚ I’ve recited ⋯‛来形容他们的识记过程。
儿童习得母语或移民习得第二语言是对第二语言知识的无意识吸收过程,它是通过自然地、自发地对第二语言的应用所产生的。
‚模仿、重复、记忆‛时时在无意识中发生。
而受教育环境中的语言学习者对于第二语言的学习是有意识的,它是对于语言规则等知识的了解的结果(如课堂教学) 。
‚模仿、重复‛必须时时有意识地进行,从而达到对语音、词汇、语法的重复性接触,以达到识记并运用的目的。
有前提的‚背诵‛与外教所讲的背诵没有实质性的区别: ( 1)反复听刚刚精讲过的由native speaker所录制的要求背诵的语段; (2)模仿和重复该语段; (3)读熟以至可以背诵下来。
第1篇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第二语言教学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第二语言实践教学作为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本报告将对第二语言实践教学的现状、方法、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二、第二语言实践教学的现状1. 政策支持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第二语言实践教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为第二语言实践教学提供了有力保障。
2. 教学资源丰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第二语言实践教学资源日益丰富,包括网络课程、在线平台、多媒体课件等,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学习途径。
3. 教学模式创新第二语言实践教学在教学模式上不断创新,如任务型教学、合作学习、翻转课堂等,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三、第二语言实践教学方法1. 任务型教学任务型教学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设计真实的语言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互合作、共同进步。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共同完成任务。
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翻转课堂翻转课堂将课堂时间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讨论,教师则在课前提供学习资料,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展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 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运用所学语言,提高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各种情境,如角色扮演、情景对话等。
四、第二语言实践教学的效果1. 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第二语言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表达方式,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
语言学习的总结与反思如何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语言学习的总结与反思——如何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语言学习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需要我们付出许多努力和时间。
在我进行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我深刻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并积极探索和改进这些方面。
本文将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对我在语言学习中发现的不足进行总结与反思,并分享一些改进的方法和经验。
首先,听力是我在语言学习中最大的短板之一。
我发现自己在听懂和理解外语的口语表达时经常感到困惑和被动。
经过反思,我发现这主要是因为我在学习过程中忽视了听力训练的重要性。
为了改善这一问题,我采取了多种方法。
首先,我增加了听力练习的时间。
每天利用碎片化时间,例如在公交车上、洗澡时,我会选择听一些与学习语言有关的音乐、播客、新闻等。
其次,我注意提高听力的有效性。
在听的过程中,我试图将注意力集中在信息本身上,力求完整地理解内容,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片段性的理解上。
最后,我积极参与到语言环境中去。
主动参与交流和对话,与母语人士进行实际交流,可以提高听力能力和洞察力。
其次,口语能力也是我需要改进的方面之一。
在语言学习的初期,我往往不敢大胆开口,也不愿意犯错误。
而这个恐惧心理阻碍了我的语言能力的提高。
经过反思,我明白了自己无法完全避免犯错误,从犯错中学习进步才是更为重要的。
因此,我开始主动参与口语练习,不再畏惧犯错,而是积极尝试和纠正错误。
此外,我还寻找了外语角、线上语伴等与母语人士进行实时交流的机会,通过模仿和学习他们的语音和口音,提高自己的发音和口语流利度。
接下来,阅读能力也是我需要突破的一大难题。
在阅读理解方面,我常常受限于词汇量的不足和阅读速度的不够快。
为了克服这个问题,我采取了一系列的改进措施。
首先,我注重积累词汇。
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目标,我挑选了一些优质的英文原著、报纸杂志等进行阅读,并将其中的生词和短语进行整理和复习。
其次,我培养了阅读的兴趣。
对于一些有趣的话题和材料,我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去阅读和理解,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和理解水平。
语言教学与研究2015年第2期复杂动态系统理论:对二语习得研究的反思许希阳 吴勇毅提要 复杂动态系统理论是二语习得研究界的最新理论。
本文从二语习得研究中的五大争论出发,对该理论进行全面、系统论述。
该理论从核心术语、研究对象、语言子系统的关系、情境和大脑认知机制关系以及研究方法五个方面对二语习得研究进行了反思。
此外,本文借助当代哲学家Edgar Morin的学说,从新的视角来理解二语习得学界的五大争论。
关键词 复杂动态系统;二语习得;争论;反思一 引言复杂动态系统理论是当今二语习得领域倍受瞩目的理论。
作为该理论的倡导者,Larsen-Freeman和她的合作者们撰写了一系列论文、论著:Larsen-Freeman(1997、2006、2007a、2007b、2009、2012),Cameron &Larsen-Freeman(2007),Larsen-Freeman &Cameron(2008a、2008b),Beckner et al(2009)。
目前,该理论还未有统一的术语,使用频率最高的有两个:复杂理论(Complexity Theory,CT)和动态系统理论(Dynamic Systems Theory,DST)。
Larsen-Freeman(2012)指出,两个理论虽然起源不同,但有很多相似之处。
本文依从Larsen-Freeman(2012)题目中的complex dynamic systems,称之为复杂动态系统理论。
国内对该理论的介绍刚刚起步。
发表在外语类期刊上的论文有沈昌洪、吕敏(2008)、王涛(2010、2011)、李兰霞(2011)、郑咏滟(2011)、韦晓保(2012)以及戴运财、王同顺(2012)。
对外汉语学界还未见相关论文。
已有的论文多直接对该理论进行介绍。
本文试图从传统二语习得研究中存在的五大争论出发,展开对复杂动态系统理论的介绍与论述。
我们认为复杂动态系统理论正是对二语习得研究的反思。
二语习得理论对于语言教学的启示【摘要】本文围绕二语习得理论对于语言教学的启示展开讨论。
首先介绍了二语习得理论的基本概念,包括习得假说、输入假说、互动假说和输出假说。
然后探讨了这些理论在语言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指出习得假说强调情境语言教学的重要性,输入假说则强调为学习者提供大量丰富的输入材料,互动假说侧重于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而输出假说则强调学习者通过实际输出来加深对语言的理解。
最后总结指出,二语习得理论为语言教学提供了理论指导,语言教学应当注重学习者的实际习得过程,并且这些理论的启示有助于提高语言教学效果。
通过本文的探讨,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二语习得理论对于语言教学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二语习得理论、语言教学、习得假说、输入假说、互动假说、输出假说、学习者、习得过程、教学效果。
1. 引言1.1 二语习得理论对于语言教学的启示二语习得理论是指在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学习者如何获得新语言知识和技能的理论。
这些理论为语言教学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制定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通过二语习得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学习者如何习得新语言,如何将新知识转化为语言能力。
二语习得理论的启示使我们意识到,学习一门语言并非简单地学习语法和词汇,更重要的是要培养语言运用能力。
习得假说认为语言学习是一种内在化的过程,需要通过大量的输入和实践来激发学习者的自然习得能力。
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应该提供充足的语言输入,让学习者在语言环境中不断接触和使用新知识。
互动假说认为语言习得的关键在于语言使用的互动,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学习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新语言。
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动,促进他们在真实语境中的语言实践。
二语习得理论为语言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指导。
教师应该结合这些理论,注重学生的实际习得过程,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语言教学的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习得第二语言。
一、前言时光荏苒,转眼间高中生活已接近尾声。
在这三年中,我努力学习日语,经历了无数次的挫折与成长。
现在,我将对自己在高中日语学习过程中的经历进行反思总结,以期在未来的学习道路上更好地提升自己。
二、学习过程回顾1. 初识日语进入高中,面对全新的日语课程,我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学习了五十音图、基础语法和常用词汇,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2. 课堂学习在课堂上,我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讨论,努力跟上老师的节奏。
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同学的互动,我对日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3. 自主学习为了提高日语水平,我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
我阅读了大量的日语教材、课外读物,观看日语动画、电影,努力提高自己的听、说、读、写能力。
4. 参加活动在高中期间,我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日语角、日语演讲比赛等活动,锻炼自己的日语口语表达能力。
三、反思总结1. 学习态度回顾高中日语学习过程,我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有时过于依赖老师,缺乏自主学习能力;有时过于追求成绩,忽视了语言学习的乐趣。
2. 学习方法在日语学习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我认为,要学好日语,首先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包括: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注重听、说、读、写的全面发展。
3. 激情与毅力日语学习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我曾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甚至想要放弃。
然而,正是这种激情与毅力,让我在挫折中不断成长,最终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4. 团队合作在日语学习中,我发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与同学们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让我在日语学习道路上不再孤单。
四、展望未来展望未来,我将继续努力学习日语,争取在大学阶段达到更高的水平。
以下是我对未来日语学习的规划:1. 深入学习日语语法,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2. 多阅读日语文学作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3. 积极参加日语交流活动,提高自己的口语水平;4. 培养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将来步入社会做好准备。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况》读书报告本学期我共读了三本书,分别是:李坤珊的《留学生在华汉语教育初探——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2008);王建勤主编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习得过程研究》(2006);蒋祖康导读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况》(2000)。
《留学生在华汉语教育初探——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习得过程研究》均为近年来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学者发表的文章,并按照章节的形式编排成书。
比如王建勤先生编著的书是按照教学的汉语语音、词汇、语法习得过程研究而分类的,让我学习到了许多的案例,学习了在汉语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到的一些方面。
李坤珊所编著的书中的文章包含了理论与实践,不但从宏观角度审视了当今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趋势,并从微观角度探讨汉语学习者的学习信念与动机、课程设置与教学法、社会环境与文化因素对学习者的影响、教师的专业进修,以及渐受广泛重视的中(小)学阶段的留华教育等多个不同议题。
这本书主要侧重于留学生在华的教育问题。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况》虽然不是老师所指定的参考书目,但是,是Dia neLa rsen-Freem an和Mi chael H·Lo ng的原著,由蒋祖康先生导读的,所以我通过导读的指导,参阅其他的书目及查找字典,还是利用了大量的时间读完了此书。
通过此本书的阅读,令我受益匪浅。
所以我重点介绍一下我读《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况》的心得。
并且通过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的内容及我的一些教学经验,谈一下语言输入与二语习得的关系及与教学的关系一作者概要及内容简介《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况》是Larse n-Fre eman和Long对几十年来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理论和实证调查所做的一次综述性的回顾和讨论。
中国二语习得研究——回顾、反思和展望科技信息.人文社科巾国二语习得研究回顾,反思和展望广西师范大学09级研究生罗伟[摘要】本文对有近四十年研究历史的中国二语习得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分析.笔者先回顾了我国二语习得研究的两个主要发展阶段,后对当前二语习得的研究进行反思并提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对中国二语习得研究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关键词]二语习得国内研究综述1,引言2O世纪6o年代末二语习得以一门独立学科的形式在国外引起诸多学者的关注而得以不断发展,而二语习得首次完整地出现在国内的学术期刊上却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中国学者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已经有近40年的历史了.这几十年来,二语习得的研究在国内发展迅速,许多学者对二语习得这个领域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但是二语习得的研究还存在~些不足,二语习得研究界还有很多的争论和分歧,因此笔者认为对中国的二语习得研究状况进行总体的回顾,反思和展望对后来的二语习得研究是有帮助的.2,国内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阶段2.1国内二语习得研究的第一阶段从1983到现在,中国二语习得研究发展了近40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二语习得研究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二语习得研究发展的初期,主要是引进,评价和初步的应用.在这个阶段,我国学者大多都只是致力于引进和评价国外着名学者的理论着作,如Krashen的习得理论,Corder的错误分析理论,Selinker的中介语理论等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并且在学术期刊上开始有了相关的论文发表,但是有关二语习得研究的专着和论文集尚未出版.随着二语习得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开始在引进,分析二语习得理论的同时也进行一些论证甚至还把二语理论与其他相关学科结合,这些探索都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 2.2国内二语习得研究的第二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二语习得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的阶段.第二阶段和第一阶段相比国内二语习得研究的状况有了很大的飞跃,不仅二语习得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广,二语习得研究手段越来越多样化,相关综述性研究的文章越来越多,而且还越来越注重二语习得研究与其它多学科多领域相结合与中国教育实际相结合.在这个时期,二语习得理论得到系统的发展.国内学者撰写的二语习得专着和论文集也不断地出版,有关二语习得研究的国家级科研项目数量持续增长.就这样国内二语习得研究逐步进入了成熟的阶段,二语习得研究水平不断提高,二语习得研究层次不断深入,从事二语习得的研究队伍不断壮大.3,国内二语习得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3.1研究人员二语习得研究在国内发展期间从事二语习得研究的人员数量不断增加,素质不断提高,由原来的少数学者发展到大量的国内高校教师和专门的语言研究机构,而且二语习得还成为了研究生的课程,并且在一些高校还设立了二语习得研究方向的博士点.3.2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二语习得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有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方向,而且它的跨学科性质决定了二语习得研究也是~门交叉学科.二语习得研究的基本内容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对学习者语言的研究,对习得过程的研究,对二语习得者自身的研究和对语言教学与二语习得关系的研究.基于以上的四个基本内容,目前二语习得研究的总体框架可以划分为四个研究领域: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特征研究, 学习者外部因素研究,学习者内部习得机制研究,第二语言学习者研究.国内学者们通过反思二语习得理论,从哲学角度对语言习得问题进行了探讨.如蔡金亭认为,语言习得与多学科联系密切,但它与语言哲学间的关系常被忽略,因此当前急需从哲学角度对语言习得进行解释.国内外语学者还从认知的角度对中介语进行了探讨,还有学者从语义研究,学习者评价标准,语言学习能力,方法论等方向讨论了中介语研究的不足之处.此外,国内学者还对国外学者的一些理论和假说提出了质疑,认为还有待商榷和完善.二语习得研究的研究方法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在二语习得研究的第一阶段,二语习得研究大多采用非实证研究方法.而在第二阶段,二语习得研究学者们就转而侧重文献性研究和实证研究这一128一两种方法.且自20世纪9O年代中期开始,国内二语习得研究者开始使用基于语料库的中介语对比分析的方法.3.3研究成果国内二语习得研究发展了几十年,期间关于二语习得研究的学术成果斐然,国内学者们不仅在国内众多核心外语刊物中发表了大量与二语习得研究相关的论文,而且还有不少专家撰写了二语习得研究的专着和相关的论文集.如蒋祖康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王魁京的《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研究》,俞理明的《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丁言仁的《第二语言习得入门》,文秋芳主编的《英语学习策略实证研究》等.3.4国内二语习得研究存在的问题国内二语习得研究仍存在很多争论和分歧,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二语习得理论研究不够系统,没能形成自成一体的与国内国情结合的二语习得理论体系;研究方法不够完整细致,很多二语习得研究都缺乏详细的论证;有些研究者不了解二语发展状况导致重复性研究过多而再研究文章少且历时研究较薄弱;二语习得研究学科定位模糊等方面.这些问题都应该引起专家学者们的注意并且逐步改进,相信国内二语习得研究的前景是很光明的.4,国内二语习得研究的前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壮大.二语习得研究专家展望该学科的发展前景时都提出多学科前景.乐眉云认为二语习得研究的多学科前景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指二语习得研究本身应转变观念,扩大视野,从多学科的角度扩大研究的广度,增加研究的深度;另一方面是加强与其它学科的合作,解决共同关心的问题.二语习得研究的多学科性使得二语习得研究与其它学科领域的联系更加紧密,二语习得的理论也日趋完善.二语习得研究不仅对二语和外语教学有重大的启发和指导作用,还对语言普遍性规则,认知发展,语言发展,文化普遍性等问题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此外,二语习得研究的研究方法将不断完善,二语习得研究的研究问题将不断深入发展,中国的二语习得研究将渐渐与国际研究接轨.在不久的将来国内的二语习得研究将更加成熟,更加深入, 更加具有国际性.5,结束语通过国内二语习得学者近四十年来的不断研究和探索,二语习得理论得到了介绍,检验,补充和发展,并且还推动了二语习得研究的进步,吸引学术界的关注取得了丰富的学术成果.然而国内的二语习得研究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二语习得研究者们应该认识到这些问题的所在,认真分析问题的原因,总结前人的研究经验,不断改善研究方法, 努力探索.相信中国的二语习得研究将有一个崭新的前景.参考文献[1]蔡金亭.对语言习得的语言哲学解释[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2)[2]戴曼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理论建设问题[J].国外语言学, 1997,(4).[3]戴炜栋,周大军.中国的二语习得研究:回顾,现状与前瞻[J].外国语,2005,(6).[4]董平荣.二语习得的语言社会化范式[J].外语教学,2009,(6).[5]付兴.二语习得研究40年:回顾与展望[J].齐齐哈尔大学,2009,(1)[6]郭建国.二十年中国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J].国外外语教学, 2004,(4).[7]乐眉云.二语习得研究的多学科前景[J].外语研究,2001,(4).[8]俞理明.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回顾,反思和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9]吴旭东.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方法与实践【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flections第二章Foundation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学习完第二章,对整本书就有了一个大致的、初步的了解。
首先讲了关于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为什么能够得以研究,主要是因为它拥有现实基础和认识基础。
什么是现实基础,就是现在的世界上,multilingual 的人远远多于monolingual 的人;而认识基础就是指单语者与双语者在语言知识的认知过程等方面存在不同。
所以才会有了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这一门研究。
其次,课本也分析了一语习得于二语习得的差异。
这是我很感兴趣的一个点。
因为在很多时候,一语习得是一种innate capacity(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因此儿童在母语的学习中会体现出这个特点,而在儿童的二语习得里面,我们就看不到在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中的优势。
更多的时候,特别是在initial state 以后,学习者学习语言的能力也会有所变化,这时候就必须要通过一种interlanguage(中介语)来学习他们的second language。
当然这种interlanguage 在从母语迁移到第二语言的时候,会有不同的效果,分为positive transfer, negative transfer and interference(通常是只母语的干扰),因此在学习二语的时候要特别的注意中介语的功能。
我想借用一下我教我表哥的孩子语言的经历来解释一下一语习得与二语习得的不同。
这个小女孩她在很小开始学说话的时候,就能表现出对母语的一种天赋,无论是在发音还是理解能力上,都能很好的跟着我们的思路。
我教她叫我“姑姑”,当我说的时候也用手指着我,表明我就是她的姑姑。
接着她经过大概十几次的练习就会了,而且下次当她见到我的时候,她会主动叫我姑姑,说明她在学习这个称呼的时候也理解了这个词代表的是一种身份,一种关系,至少知道姑姑就是我这个人。
所以这种对母语学习的敏感、聪慧程度我觉得是二语所不能及的。
后来,在她长大了,上小学的时候,一次放假的时候,我去她家,她拿出一本英语书,在学单词,我看到她书本上用着家乡话在注明某个单词的发音的时候不自觉的笑了,这看来母语对二语的学习影响还是很大的。
第三章The Linguistic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这一章主要讲的是语言学框架下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分为内在思路和外在思路下的研究。
其中我觉得外在思路下的二语习得及其研究让我最感兴趣,也是最贴近我生活的实际的。
外在思路的的一个大的理论框架是Functionalism(功能主义),这也是第一次从外部external来看语言,实现了一个突破。
功能主义研究的重点是真实环境中的语言使用,课文里面有说到:“study of SLA begins with the assumption that the purpose of language is communication, and that development of linguistic knowledge (in L1 or L2) requires communicative use.”这一点在我的现实生活中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我现在正在做一份家教,对象是初一的小男孩,我就把功能主义这种理论运用在他身上,而且看到效果还不错。
我主要是负责他的英语口语部分的辅导,因为他将来要出国,所以他妈妈想让我给他锻炼一下,所以在平常的一些练习中,我都是根据现实的情境模拟,进行角色扮演,我的教学步骤大致如下:1.首先根据现实情境的需要,给小孩输入(input)一些必备的单词、词组和句型。
2.接着就是根据这些输入的knowledge进行造句、对白编写,然后对话练习。
3.最后就是一个output的一个过程了,我会跟小孩根据我们的对话练习进行场景模拟,分别角色扮演,把学到的真正的运用到生活中,而且我还会在对话的过程中插入一些他之前学过的一些表达,以此来考核他究竟有没有好好的掌握了这些知识。
记得有一次我去家教,小孩的妈妈很开心的过来跟我说,小孩终于敢鼓起勇气去跟外国人交流了,这在我看来真的是一个很好的消息,他了解了我的目的,也学习到了真正的知识,运用到了现实生活中去,很好的一次尝试。
我觉得其中的Systemic Linguistic(系统功能语言学)是最能阐述我的教学思想的。
它强调了meaning potential (语言的潜在意义),语言是有功能的,它就是要表达一个有语境的意义,同时也强调了我们的creative这种精神,也就是说如果是在不同的场合,我们面对不同的人,就该用不同的方式来说话、交流,以达到一种特定的效果。
举一个例子来说,就是例如我们在遇见长辈,我们对他们的态度跟用语都是要用比较尊敬、谦卑的,让长辈感觉到我们对他们的尊重。
第四章The Psycholog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第二语言习得的心理过程)这一章主要是在讲第二语言习得的心理过程,其中一个很有影响力的理论Information Processing (信息加工理论)是很重要的,它认为二语学习过程和其他复杂的认知技能的学习过程是一致的。
通过三个阶段,便可以实现对信息的加工。
这三个阶段分别是:1.Input 输入是一个最基础的阶段,没有输入,就没有信息可提供给大脑去加工,人也就因此没办法学习到任何东西。
2.Central processing 这个中间过程阶段也还分为三种处理方式:1)Controlled-automatic processing (这个是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学习者需要付出较多的注意力,进行有控制的加工)2)Declarative-procedural knowledge (这个阶段是把信息加工处理,成为知识储存起来)3)Restructuring (这个是在学习过程的转变中,心理表征的一个重构。
)3.Output 这个阶段是检验习得的一个过程。
在我自己的下乡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我的教学也是有涉及到这方面的知识的。
还记得我第一次下乡,其实也算是一次实践活动,我去到了一个高中教高二升高三的英语,教的是基础相对来说比较差的学生。
在半个月的教学中,我上课的时候,差不多都是遵循一种模式,就是先input,再通过一些方法来加强记忆和理解,接着就是练习,测试,output的一个过程。
我自己摸索了一种记忆单词的方法,就是联想法,把单词按照跟相关的单词有联系的关系那样子记住,而且每堂课都有帮他们运用到真正的记忆单词上面,所以我觉得在开始的时候,对他们来说可能还不熟悉这种方法,也还不会运用,但是等慢慢地练多了,他们熟练了就会很快的运用,所以在output这一阶段的时候,我总是会收到很多的surprises,也觉得自己能够帮助他们,所以很开心。
那时候还不知道原来这跟学生心理有关系,现在就比较清楚了。
第五章Social Context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第二语言习得的社会环境)要学好一门语言,学习者不仅是要具备语言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具备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因为我们是在一个大的社会环境学习语言的,而且我们的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也是要用于交际,所以就必须学会这种交际能力。
我们在第二语言习得的时候,受到的不仅是微观社会因素的影响,还有宏观社会因素的影响。
不过跟社会的互动其实是更有帮助我们的二语习得的,它们两者是分不开的,互相影响。
而我们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也通常会受到一些交际场景的影响,所以下面我想谈谈我对一些交际情景对我们习得的影响。
交际情景有:语言情景,就好像在广东,粤语会说“吃饭先”,而不是“先吃饭”,但是在普通话看来,必须是“先吃饭”才是正确的,所以说明了二语的学习会受到母语还有语言情景的影响;心里状态,其实就是一个考一个人对语言运用的注意程度还有智力方面的情况,例如,我们在面对老师的时候应该说些什么或者应该怎么用最适当的言行举止来对待他们,就像是我们在上课的时候,我们绝对不能无缘无故的就在课上顶撞老师,如果有什么意见,都必须课后再提出,这才是我觉得的更符合交际情景的方法;微观社会情景,即交际场景的特点等。
在我给家教孩子上课的时候,因为他的口语还在初级阶段,所以当我有时候会给他一些听力练习的时候,我会放慢我的速度,好让孩子跟得上我,另外,我会在重点要注意的单词或句子重读它们,来引起小孩的注意力。
再而,我有空的时候会教给他语法,在特定的情况下,会事先教一些句式,好让小孩理解我讲课的目的,并且更加有针对性的去学习他的第二语言。
所以这一切都说明了,社会互动是可以促进第二语言的习得的。
第六章Acquiring Knowledge for L2 Use(从语言使用角度看第二语言知识的习得)这一章主要就是从语言使用的角度来看的,说的简单、具体点,就是从听说读写这些技能来看二语习得。
我对Academic vs. interpersonal competence (学术能力vs. 人际的交往能力)这一部分的内容比较感兴趣,因为在不同的能力里面,我们强调的学习的二语的侧重点都是不同的。
在Academic competence 里面,也就是学术能力,它把reading作为最主要学习的内容,接着是listening、writing 和speaking、虽然这几个是放在后面,但是也不表示他们就不需要被学,而只是表示在学术方面,我们更加看重的是reading能力的一个培养,因为我们更多的是input,更多的是看,而不是output,表达我们自己。
其他三个以此类推。
但是在interpersonal competence 里面,因为是个人人际的交往能力培养,所以对各种技能的要求又不一样了。
首先会强调的是listening部分,因为要交往,首先得听得懂,了解明白了对方的意思才能更好的与对方进行交流,再而就是speaking了,先输入,然后再输出。
后面就是reading、writing。
其实我个人是十分赞同这样的观点的,因为在我暑假去梅州队三下乡当老师的助教的时候,我们几个助教组成了一个小组然后带着三十几个初中英语老师练习口语的时候,就会发现如果我们的方向,也就是我们的重点不一样的时候,我们的辅导也会有不同的反应。
一开始我们是奔着提高老师的兴趣,还有尽可能多的让他们多练的方向去辅导的,但是在我们教他们学英文歌,free talk 后,有的老师反响这些在他们以后的教学当中是不实用的,对他们的教学没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