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的预防和处置1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4
食源性疾病事件应急预案一、背景随着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食品安全问题也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食源性疾病是指由于食品污染、不洁、不卫生或者其他原因导致的人体健康问题,如食物中毒、肠胃炎等。
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同时,也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
因此,制定份行之有效的食源性疾病事件应急预案,对于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目的本文旨在编制一份行之有效的食源性疾病事件应急预案,以规范应急机制、提高应急能力、减轻应急影响,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三、指导思想1.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落实“食品从生产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责任和管理责任,防范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做到事前预防和控制。
2.整合资源,高效应急。
建立跨部门、跨领域、跨区域的应急协调机制,整合资源,加强信息共享,保障应急工作高效有序运转。
3.科学决策,权威发布。
应急决策和信息发布要科学、客观,权威、及时,做到沟通顺畅,信息互通,保障公众权益。
四、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1.组织机构和职责应急预案建立专门的应急处置机构,统组织协调应急处置工作。
应急处置机构包括指挥部及其各部门,各部门负责应急处置中的具体工作,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和公众安全。
2.预警和警戒在应急预案中规定及时、准确的预警和警戒措施,以便防止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发生。
预警和警成等级分为红、橙、黄、蓝四种级别,按级别给子不同的应急处置措施。
3.应急处置措施应急预案中应列明针对不同级别的食品安全事件,所需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
措施包括食品追溯、处置措施、消毒工作、善后处理和对受害人员的救治工作等。
4.应急物资储备和调配根据应急级别,应急预案规定应急物资的储备和调配。
应急物资包括适用于各级应急处理的设备、药品、消杀剂、急救用品、食品安全检测设备等。
5.应急演练和技能培训在应急预案中规定应急演练和应急技能培训的标准、内容和周期,以提高应急处置的能力和水平,保障应急工作的顺利实施。
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应急预案1总则1.1 编制目的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及其危害,规范开展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迅速查明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蔓延和事态的扩大,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特制定本预案。
1.2 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卫生部《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湖北省突发公共卫生应急预案》、《十堰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
1.3 适用范围适用于我市范围内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暴发事件。
1.4 管理原则属地管理,分级响应。
1.5 事件分级根据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中毒人数、死亡人数、发生场所和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将食品安全事故由重到轻划分为特别重大(I级)、重大(II级)、较大(In级)和一般(IV级)4个等级。
(一)特别重大食品安全事故(I级)。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食品安全事故:1、事故危害特别严重,对全省及其他省(区、市)造成严重威胁,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的;2、发生跨境(香港、澳门、台湾)跨国食品安全事故,造成特别严重社会影响的;3、国务院认定的其他特别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二)重大食品安全事故(II级)。
1、事故危害严重,影响范围涉及省内2个以上市级行政区域的;2、超出丹江口市政府应急处置能力水平的;3、造成伤害人数IOO人以上,并出现死亡病例的;4、造成10例以上死亡病例的;5、需要由省人民政府或其他有关部门负责处置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三)较大食品安全事故(In级)。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较大食品安全事故:1、事故影响范围涉及市内2个以上县(市、区),给公众饮食安全带来严重危害的;2、造成伤害人数100人以上,或者出现死亡病例的;3、丹江口市人民政府认定的较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食物中毒应急预案一、食物中毒的定义。
食物中毒是指由于食用了被污染或变质的食物而引起的一系列不良反应,包括呕吐、腹泻、发热、头痛等症状。
食物中毒可能是由细菌、病毒、寄生虫或化学物质引起的。
二、食物中毒的预防措施。
1. 保持食品卫生,定期清洁厨房和餐具,储存食品时注意卫生,避免食品受到污染。
2. 注意食品储存,将生食和熟食分开储存,冰箱内的食品要密封保存,避免交叉污染。
3. 合理烹饪,烹饪食品时要确保食物彻底煮熟,避免生食或半生食品。
4. 定期检查食品,定期检查食品的保质期,避免食用过期或变质的食品。
三、食物中毒的应急预案。
1. 发现食物中毒病例时,立即将患者隔离,并及时就医。
2. 对可能引起食物中毒的食品进行检查,及时召回受到污染的食品。
3. 通知相关部门,进行食品安全调查,找出食物中毒的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
4. 对食品供应商进行排查,清楚食品的来源,避免食品再次受到污染。
5. 对食品供应商进行食品安全培训,提高他们的食品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四、食物中毒的处理措施。
1. 对患者进行及时的急救处理,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补充足够的水分,避免脱水。
2. 对受到污染的食品进行销毁或处理,避免再次造成食物中毒。
3. 对食品供应商进行监督检查,确保他们遵守食品安全法规,保障消费者的食品安全。
食物中毒是一种常见的食品安全问题,对于食品中毒事件,我们需要及时采取应急措施,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希望通过这份食物中毒应急预案,能够更好地预防和处理食物中毒事件,保障人们的食品安全。
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1.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的概念(1)食源性疾病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设施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
即指通过食物传播的方式和途径使病原物质进入人体并引起的中毒性或感染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食物是传播疾病的媒介;引起食源性疾病的病原物是食物中的致病因子;临床特征为急性中毒性或感染性表现。
食源性疾病源于传统的食物中毒,但随着人们对疾病认识的深入和发展,其范畴在不断扩大,它既包括传统的食物中毒,还包括经食物而感染的肠道传染病、食源性寄生虫病以及由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引起的中毒性疾病。
此外,由食物营养不平衡所造成的某些慢性退行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食源性变态反应性疾病、食物中某些污染物引起的慢性中毒性疾病等也属此范畴。
(2)食源性疾病的病原物可概括为生物性(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化学性和物理性病原物三大类。
1)生物性病原物:污染食物的微生物(细菌及其毒素、真菌及其毒素、病毒)、寄生虫及其卵都可以引起人类食源性疾病。
由于生物性病原体种类最多,因其因其的食源性疾病最为常见。
我国食用畜禽肉、禽蛋类比较多,以沙门菌是物业中毒最多。
近年来,国际报道并关注最多的病原菌主要有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0157:H7、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多重耐药性沙门菌、空肠弯曲菌、戊型肝炎病毒、轮状病毒、Norwalk病毒、球性寄生虫、弓形虫、口蹄疫病毒等。
真菌毒素是食物链中最重要的污染物之一。
其中黄曲霉毒素、伏马菌素、棕曲霉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雪腐镰刀菌烯醇、玉米赤霉烯酮、T-2毒素和展青霉毒素等是国际普遍关注的真菌毒素。
2)化学性病原物:主要包括农药农药残留、兽药(抗生素)残留、环境污染物或雌激素和重金属等,均可通过植物或动物进入食物链,并引起人类的疾病或健康问题。
3)物理性病原物:主要来源于放射性物质的开采、冶炼,在郭芳、生产活动和科学实验中使用放射性核素时,其废物的不合理排放及意外性泄露。
食源性疾病预防知识一、什么是食源性疾病食源性疾病,是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包括食物中毒。
全球每年至少有6亿人患食源性疾病,可见它已成为当今世界上分布最广泛、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二、食源性疾病基本特征1.不清洁的饮食史食源性疾病的患者均有不清洁的饮食史,一般是进食过被病毒、细菌或者细菌的毒素、寄生虫等污染的食物或水源,或进食过含有能致中毒的化学物质的食物。
2.共同进食史共同进食不清洁食物、水的人,可以集体发病,没有进食可以不发病。
故食源性疾病多有聚集性,如家庭聚集、学校聚集、工厂聚集、餐饮单位聚集等。
3.潜伏期较短食源性疾病的潜伏期(进食到发病的时间间隔)较短。
短者几十分钟到一个小时即可以发病,长者一般也不会超过一周的时间。
4.临床表现以胃肠道症状为主食源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以胃肠道的症状为主,可以出现恶心、呕吐、腹泻,伴有腹痛或者不伴有腹痛,有些患者可以出现发热,有些患者也可以表现为体温正常。
不同类型食源性疾病的症状可能有所不同,症状有的可能很严重,一些食源性疾病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5.病程短病程相对比较短,一般几天的时间病程就可以彻底治愈。
一般愈后良好,但也有部分会产生后遗症。
三、怀疑食物中毒怎么办?1一旦出现食物中毒的症状,首先应立即停止食用中毒食物,尽快去就近医院进行救治。
6.症状严重的可以打120呼救,尽快治疗,越早去医院越有利于抢救。
7.食物中毒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清除毒物、控制感染、尽快补液和对症治疗。
8.在家自救的时候可使用紧急催吐方法尽快排除毒物,如用筷子或手指刺激咽部帮助催吐。
早期的催吐、导泻非常重要。
9.在发生食物中毒后,要保存导致中毒的食物样本,以提供给医院进行检测。
如果身边没有食物样本,也可保留患者的呕吐物和排泄物,以方便医生确诊和救治。
预防小贴土1.保持清洁勤洗手:餐前便后要洗手,生熟食品交替处理时也要洗手;餐具和厨具要清洁;厨房环境要清洁,注意防虫防鼠。
食物中毒的应急预案
一、食物中毒的定义和原因。
食物中毒是指因食用了受污染的食物或饮水而引起的急性疾病。
食物中毒的原因包括食物中的细菌、病毒、寄生虫、化学物质等。
常见的食物中毒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发热等。
二、食物中毒的应急预案。
1. 预防措施。
(1)严格控制食品安全,保证食品质量。
(2)加强食品卫生管理,定期对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
进行检查。
(3)加强员工培训,提高食品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和操作
技能。
2. 应急处理。
(1)发现食物中毒病例后,立即通知相关部门,如卫生防疫部门、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等。
(2)对受影响的食品进行封存和追溯,找出受污染的原因。
(3)对受影响的人员进行隔离和治疗,确保他们得到及时的医疗救治。
(4)对食品中毒事件进行调查和处理,追究责任,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三、食物中毒的救护措施。
(1)对于食物中毒的患者,应及时就医,接受专业治疗。
(2)在等待医疗救援的过程中,可以给患者喝些清水,帮助他们排出体内的毒素。
(3)避免食用受污染的食物,避免加重病情。
以上是针对食物中毒的应急预案,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在面对食
物中毒事件时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理和救护。
同时也提醒大家
要注意食品安全,避免食用不干净的食物,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食源性疾病应急预案食源性疾病是通过食物传播的传染病,可能会引发食物中毒、肠道感染等严重健康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食源性疾病的风险,因此制定一份科学有效的应急预案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食源性疾病的常见原因、症状及处理方法,并提出一份详细的食源性疾病应急预案。
一、食源性疾病的常见原因食源性疾病通常是由食物中的病原微生物引起的。
常见的病原微生物包括沙门氏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这些微生物可能存在于生食食物、未洗净的水果蔬菜、未煮熟的肉类等食品中。
除了微生物以外,食源性疾病还可能由有毒物质、农药残留等引起。
二、食源性疾病的常见症状食源性疾病的症状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腹泻、呕吐、发热、腹部疼痛等。
在发生食源性疾病后,患者可能会出现上述症状中的一种或多种。
一些食源性疾病还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如食物中毒引起中毒性休克、脑炎等疾病。
三、食源性疾病的处理方法当发生食源性疾病疑似病例时,应立即进行以下处理方法:1. 隔离患者:将患者隔离开,避免传播给他人。
2. 就医治疗:及时就医,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进行治疗,如口服抗生素、静脉滴注等。
3. 补充水分:给患者补充足够的水分,预防脱水。
四、根据食源性疾病的常见原因、症状及处理方法,制定以下应急预案:1. 预防为主:加强食品卫生管理,定期检查厨房设施环境,避免食品受污染。
2. 健康知识宣传:提高公众的食品卫生意识,教育员工正确洗手、烹饪食品的方法。
3. 应急处置:一旦发现食源性疾病疑似病例,立即隔离患者,并通知相关卫生部门进行处置。
4. 紧急联系方式:建立健全的紧急联系方式,保证在发生食源性疾病事件时能够及时联系到相关人员进行处理。
综上所述,食源性疾病是一种常见但严重的健康问题,制定科学有效的应急预案对于减少疾病传播、保障公众健康至关重要。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增加大家对食源性疾病的认识,提高防范意识,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如何防范食物中毒及食源性疾病
一、什么是食物中毒及食源性疾病?
食物中毒:指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凡是致病因素通过食物进入人体,使人体患上感染性或中毒性疾病的都称之为食源性疾病。
二、常见的食物中毒有哪些?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指人们食用被细菌或细菌毒素污染的食品而引起的食物中毒。
常见的有沙门氏菌食物中毒、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食物中毒、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等。
化学性食物中毒:是指人们食用被有毒有害化学品污染的食品而引起的食物中毒。
常见的有“瘦肉精”食物中毒、有机磷农药食物中毒、亚硝酸盐食物中毒、桐油食物中毒等。
有毒动植物中毒:是指人们食用了一些含有某种有毒成份动植物而引起的食物中毒。
常见的有河豚鱼中毒、高组胺鱼类中毒、四季豆中毒、豆浆中毒、发芽马铃薯中毒、毒蘑菇中毒等。
三、食物中毒有什么特征?
一般发病突然,发病人数多且较集中,少则几人,几十人,多则数百人、上千人;潜伏期根据中毒种类的不同可从数分钟到数十小时,大多数食物中毒的病人在进食后2~24 小时内发病,通常化学性食物中毒潜伏期较短,细菌性食物中毒潜伏期较长;病人的症状表现类似。
大多数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人都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急性胃肠道症状,但根据进食有毒物质的多少及中毒者的体质强弱,症状的轻重会有所不同;人与人之间无传染性;中毒患者有共同的就餐史,病人往往均进食了同一种有毒食品而发病,未进食者不发病。
细菌性食物中毒季节性较明显, 5—10月份气温较高,适宜细菌生长繁殖,是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高发时期。
大部分的化学性食物中毒和动植物性食物中毒季节性不明显。
四、如何防范食物中毒及食源性疾病
(一)餐饮服务单位、学校食堂、单位食堂、农村自办宴席、大型会议和庙会涉及到的集体用餐严禁加工野生菌、发芽洋芋、四季豆、河豚鱼、病死畜禽及制品等类易引发食物中毒的食品供食用。
(二)农村地区广大群众不要采摘不熟悉的野生菌加工食用或拿到市场上出售。
城市居民在市场上购买野生菌时,不要购买当地群众不常食用的品种,不要购买霉变和不认识的野生菌,建议食用野生菌时不要饮酒。
食用野生菌10分钟到48小时内,如出现头昏、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烦躁不安、幻觉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三)居家及集体用餐食品要低温储藏,做好食具、炊具的清洗消毒工作,生熟食炊具要分开使用;凉菜加工须注意加工过程的卫生,生熟食分开,不要食用生食海产品、生韭菜、生芫荽、生薄荷等容易被细菌污染的生食品;熟食品应及时食用,隔餐、隔夜的熟食品食用前要充分加热,提倡“现买、现做、现吃”,防止细菌污染。
加工食物和进餐前要养成良好的食品卫生习惯,注意洗手,不要购买和食用超过保质期、变色、变味、霉变、包装破损以及价格异常的食品,不吃发芽洋芋、未煮熟的四季豆、病死畜禽及制品等。
购买生肉时,要注意识别有无检疫部门的检疫图章。
(四)外出就餐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选择卫生状况好、安全信誉度高的餐饮单位就餐,就餐时应索取有关票据。
就餐前要观察餐具是否经过消毒处理,经过清洗消毒的餐具具有光、洁、干、涩的特点;未经清洗消毒的餐具往往有茶渍、油污及食物残渣等。
现在餐桌上出现一些塑膜包装的套装小餐具,这些餐具都是由集中清洗消毒单位清洗消毒的,套装消毒餐具包装膜上应标明餐具清洗消毒单位名称、详细地址、电话、消毒日期、保质期等内容;用餐时应注意分辨食品是否变质、是否有异物和异味。
颜色异常鲜艳的食物,有可能是违法添加了非食用物质或超量、超范围使用了食品添加剂。
不吃违禁食品,少吃或不吃生食海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