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应激相关障碍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1.96 MB
- 文档页数:38
第八章应激相关障碍、癔症、神经症患者的护理[目的要求]了解疑病症、神经衰弱和人格解体神经症的临床特点。
熟悉应激相关障碍的临床特点;熟悉癔症、焦虑症、恐怖症和强迫症的临床特点。
掌握应激相关障碍的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掌握神经症的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
[教学方法]重点授课[内容要点]第一节癔症(Hysteria)癔症的临床表现甚为复杂、多样,通常可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1)癔症性精神障碍,又称分离性障碍,所谓分离是指对过去经历与当前环境和自我身份的认知完全或部分不相符合。
起病时精神因素比较明显,尽管患者否认,但在旁人看来,疾病的发作常常有利于患者摆脱困境、发泄被压抑的情绪、争取别人的同情,或获得别人的支持与补偿。
典型的分离性障碍有如下几种:①癔症性朦胧状态,主要表现为意识范围缩小。
患者的精神活动。
常局限于与发病有关的不愉快体验,对外界其他事物不予理睬或反应迟钝。
其言语、表情、动作多反映精神创伤的内容。
此种状态常突然发生,历时几十分钟即可自行恢复。
清醒后对发作时的经历多不能完全回忆。
②情感爆发,意识障碍较轻,常在与人争,吵、情绪激动时突然发作。
表现为哭啼、叫喊、在地上滚或言行有尽情发泄内心愤怒委屈的特点。
有人围观时发作尤为剧烈,常可历时数10分钟,清醒后可部分遗忘发作经历。
③癔症性假性痴呆,患者在精神创伤后突然出现类似严重智力障碍,对极其简单的问题甚至自身的状态都不能正确回答,或给予近似的问答,给人以呆滞的印象,但实际上并不存在任何脑器质性的病变。
如成年患者突然表现为幼儿一般,言语幼稚、表情天真,或说2+2=3,牛有5条腿等。
④癔症性木僵,在精神创伤之后突然出现较深的意识障碍,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维持某一固定的姿势,或仰卧或端坐。
没有言语和随意动作。
对一般的声光刺激、甚至疼痛刺激没有反应。
此时全身肌张力可稍紧张,呼之不应,但并未人睡,更未昏迷,拨开上眼睑,可见其眼球作躲避运动。
一般数10分钟可自行缓解。
精神病学应激相关障碍教案及讲稿第一章:应激相关障碍概述1.1 定义及分类应激相关障碍:指个体在遭受心理社会应激源后产生的心理和行为障碍。
分类:创伤后应激障碍、适应障碍、应激性情感障碍等。
1.2 病因及发病机制病因:应激源、个体素质、生物学因素等。
发病机制:心理-社会-生物三位一体模型。
1.3 临床表现症状:焦虑、抑郁、恐惧、失眠等。
诊断标准:根据《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进行诊断。
第二章:创伤后应激障碍2.1 定义及病因定义:指个体在遭受创伤性事件后产生的持续性心理障碍。
病因:创伤性事件、个体素质、生物学因素等。
2.2 临床表现症状:反复体验创伤性事件、避免与创伤性事件相关的刺激、警觉性增高、负性情绪等。
诊断标准:根据《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进行诊断。
2.3 治疗与干预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暴露疗法等。
药物治疗: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等。
社会支持:家庭、朋友、社会组织等的支持。
第三章:适应障碍3.1 定义及病因定义:指个体在面临生活事件(如搬家、离婚、失业等)时产生的短期和轻度的心理障碍。
病因:生活事件、个体素质、生物学因素等。
3.2 临床表现症状:焦虑、抑郁、适应困难等。
诊断标准:根据《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进行诊断。
3.3 治疗与干预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解决问题疗法等。
药物治疗: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等。
社会支持:家庭、朋友、社会组织等的支持。
第四章:应激性情感障碍4.1 定义及病因定义:指个体在面临重大生活事件时产生的急性情感障碍。
病因:生活事件、个体素质、生物学因素等。
4.2 临床表现症状:极度焦虑、抑郁、恐慌等。
诊断标准:根据《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进行诊断。
4.3 治疗与干预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情感调节疗法等。
药物治疗: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等。
社会支持:家庭、朋友、社会组织等的支持。
第五章:预防与康复5.1 预防策略提高人们对心理应激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应激相关障碍诊断标准:指一组主要由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引起异常心理反应,导致的精神障碍,也称反应性精神障碍。
决定本组精神障碍的发生、发展、病程,及临床表现的因素有:(1)生活事件和生活处境,如剧烈的超强精神创伤或生活事件,或持续困难处境,均可成为直接病因;(2)社会文化背景;(3)人格特点、教育程度、智力水平,及生活态度和信念等;(4)不包括癔症、神经症、心理因素所致生理障碍,及各种非心因性精神病性障碍。
急性应激障碍诊断标准:以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作为直接原因。
在受刺激后立刻(1小时之内)发病。
表现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的盲目性;或者为精神运动性抑制,甚至木僵。
如果应激源被消除,症状往往历时短暂,预后良好,缓解完全。
【症状标准】以异乎寻常的和严重的精神刺激为原因,并至少有下列1项:(1)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盲目性;(2)有情感迟钝的精神运动性抑制(如反应性木僵),可有轻度意识模糊。
【严重标准】社会功能严重受损。
【病程标准】在受刺激后若干分钟至若干小时发病,病程短暂,一般持续数小时至1周,通常在1月内缓解。
【排除标准】排除癔症、器质性精神障碍、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及抑郁症。
急性应激性精神病(急性反应性精神病)诊断标准:指一种急性应激障碍的亚型由强烈并持续一定时间的心理创伤性事件直接引起的精神病性障碍。
以妄想、严重情感障碍为主,症状内容与应激源密切相关,较易被人理解。
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经适当治疗,预后良好,恢复后精神正常,一般无人格缺陷。
【症状标准】(1)病前遭受强烈精神刺激;(2)以妄想或严重情感障碍为主,症状内容与精神刺激因素明显相关,而与个体素质因素关系较小。
【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和自知力严重受损。
【病程标准】病程短暂,仅个别病例超过1个月。
消除病因或改换环境(如解除拘禁)后症状迅速缓解。
【排除标准】排除癔症性精神病,以及其他非心因性精神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