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铁路沿线1373年以来气温和地温的变化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37.03 KB
- 文档页数:4
青藏铁路沿线多年冻土区地温场变化规律
青藏铁路沿线多年冻土区地表温度是影响青藏铁路沿线结构安全性能的重要要素之一。
为了研究多年冻土区地表温度变化规律,本文利用2005—2016年期间梅里雪山地段、西
宁地段及兰州地段的温度记录数据,通过分析地温的变化规律,探讨冻土区地温变化特征,为青藏铁路沿线地段地温变化特征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首先,从整体上看,从2005年5—7月到2016年7—9月,青藏铁路沿线冻土区平均
地温呈现明显递增趋势,平均地温增加了0.2-0.3℃,其中从2005年6月到2016年6月,梅里雪山地段地温增长最大,达到1.9℃。
从季节变化规律来看,三个地段冻土区地温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
以梅里雪
山地段为例,表明该地段地温由5月底开始升温,随着8月初的到来,地温开始出现较大
变化,9月末达到最高值,在10月份开始逐渐减少,冬季会出现较为明显的递减现象,随后,5月份又重新回到升温平稳期。
西宁地段和兰州地段地温变化趋势也比较明显,总体
来说就是先升后降,出现平稳期的变化趋势。
从小时变化规律来看,梅里雪山地段、西宁地段及兰州地段多年冻土区地温开始有较
为明显的上升变化趋势于8时左右,地温出现最大值于16时左右,最小值于凌晨四 five
后左右,多时间段的地温变化总体表现为明显的升高趋势。
综上所述,梅里雪山地段、西宁地段及兰州地段多年冻土区地表温度每年呈现出稳定
变化的趋势,总体上有较大温度变化,而在每天24小时内,凌晨4 five左右为最低,8
时至16 点表现出较明显的升温趋势,该研究有助于青藏铁路沿线多年冻土层厚度及层次
的科学研究,以及冻土区内的地温地表面的观测与热量传递效应的研究。
青藏高原不同时段气候变化的研究综述
青藏高原不同时段气候变化的研究综述
综述了近年来通过冰芯、树轮、湖泊沉积等记录对青藏高原不同时段气候变化研究取得的成果,并特别着重于末次间冰期以来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特征.在末次间冰期,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剧烈,降温迅速升温缓慢;末次冰期温度变化与格陵兰冰芯记录具有较好一致性,同时也具有高原的独特性;新仙女木事件发生时间与欧洲和格陵兰冰芯的记录基本一致;全新世总体比较温暖;近2000年来温度变化在波动中逐渐上升;近代温度有加速升高的趋势.总体上青藏高原各种尺度上的气候变化要早于我国其它地区,变化的幅度也较大.
作者:李潮流康世昌 LI Chaoliu KANG Shichang 作者单位:李潮流,LI Chaoliu(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北京,100085) 康世昌,KANG Shichang(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北京,100085;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与环境联合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00)
刊名:地理学报ISTIC PKU英文刊名:ACTA GEOGRAPHICA SINICA 年,卷(期):2006 61(3) 分类号:P4 关键词: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冰芯树轮湖泊沉积。
青藏高原及铁路沿线地表温度变化趋势预测李栋梁;郭慧;李跃清;钟海玲【期刊名称】《高原气象》【年(卷),期】2005(24)5【摘要】青藏高原及其铁路沿线各站的年地表温度具有很好的互相关性,特别是各站10年滑动平均温度互相关系数达到0.92,以此建立了1961-2003年青藏铁路沿线平均地表温度序列.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地表温度的升高是明显的,40年来升高1.1~1.5℃,其升温率为0.44℃/10a.大气CO2浓度的增加有利于青藏高原地表温度的升高,而太阳黑子周期长度(SCL)的变长则起相反作用.地表温度对大气CO2浓度和SCL的最好响应约滞后10年.若根据SCL的变化和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给出的新的温室气体排放情景SRES-B1预测,目前青藏高原地表温度的升温到2010年前后达到最强,此后可能会出现一个明显的降温过程,到2030年前后可能低于20世纪70~90年代的平均值.新一轮的升温开始于2040年代.若综合考虑CO2和SCL两者的共同影响预测,未来50年平均最低、最高和年地表温度与1971-2000年的平均比较,分别升高0.2,1.0和0.6℃.【总页数】9页(P685-693)【关键词】青藏铁路沿线;地表温度预测;太阳黑子周期长度(SCL);大气CO2浓度【作者】李栋梁;郭慧;李跃清;钟海玲【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23.2【相关文献】1.青藏高原不同季节地表温度变化特征分析 [J], 何冬燕;田红;邓伟涛2.青藏高原地表温度对华北汛期降水变化的影响 [J], 余锦华;荣艳淑;任健3.近10a来青藏高原地表温度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J], 朱智; 师春香; 谷军霞; 梁晓4.青藏高原地表温度的变化分析 [J], 李栋梁;钟海玲;吴青柏;张拥军;侯依玲;汤懋苍5.青藏高原地表0cm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 [J], 李栋梁;吴青柏;汤懋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青藏高原平均气温变化趋势研究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也是亚洲最大的高原,其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对于该地区的气候形成和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而对于青藏高原平均气温变化趋势的研究也成为了热门话题。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青藏高原的气候特点。
青藏高原地处高纬度、高海拔,气候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带性质。
在垂直方向上,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呈现出明显的“高山冻原气温特征”。
同时,高原上雪线的存在也对气温分布造成了影响。
在垂直方向上,雪线以上地区的气温明显低于雪线以下地区的气温。
这种垂直分带性质和雪线对气温的影响是青藏高原气候特点的重要体现。
其次,我们需要关注青藏高原的平均气温变化趋势。
研究表明,近几十年来,青藏高原的平均气温呈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
这一趋势与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相吻合。
气候模型显示,全球气候变暖将导致地球大气环流系统的变化,而青藏高原正位于全球气候环流系统的重要位置,因此其受到气候变暖影响的程度较大。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青藏高原的平均气温上升趋势将进一步加剧。
此外,青藏高原的平均气温变化趋势对于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高原地区的生态系统对气温的变化非常敏感,气温的升高可能导致冻土融化、水资源减少等问题,从而对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同时,生物多样性是高原地区的重要特点之一,气温的变化将直接影响物种的分布范围和生存状况,进而对生物多样性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青藏高原平均气温变化趋势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机制。
针对青藏高原平均气温变化趋势的研究,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
一方面,可以通过长期的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解气温的长期变化趋势。
另一方面,可以使用遥感技术获取高分辨率的地表温度数据,以此来研究青藏高原不同地区的气温分布差异和变化趋势。
此外,还可以利用气候模型对青藏高原气温的变化进行模拟和预测,进一步深入了解气候变化的机理和趋势。
区域治理交通规划与工程青藏铁路沿线高温地热特征浅析陈传财 宋春梅四川省煤田测绘院,四川 成都 610000摘要:青藏铁路沿线高温地热显示区是以大气降水为补给来源,以断裂深循环为运移方式的高、中温热异常区。
中更新世末期以来的地质演化,断裂构造及新构造活动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地热资源是集水、矿、热三位于一体的环保型新能源,其开发利用可推动社会经济和谐发展。
关键词:地热;成因;高温;青藏铁路青藏铁路沿线拉萨以农业为主,主产青稞、小麦、油菜等;当雄—安多一带以畜牧业为主。
工业主要有羊八井热田地热发电,其他有少量的矿产开发,太阳能、风能资源亦较丰富。
当前时代的发展特点是高效、环保、可持续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而地热正是一种可再生的绿色能源。
充分开发利用地热资源,部分替代煤、石油等化工类资源,既可减轻环境污染,又能缓解煤、电等资源紧张的局面。
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可推动社会经济和谐发展。
一、区域地质概况1区域地质构造西藏青藏铁路沿线高温地热资源调查工作区主要位于西藏自治区中部地区,包括的市县有拉萨市、尼木县、当雄县、那曲县、聂荣县、安多县,地理坐标:90°00′—92°30′,北纬29°15′—32°30′。
青藏高原自早古生代以来,经历了多期特提斯古大洋板块的扩张、俯冲、消减,产生了多期强烈的构造变形、岩浆侵入、火山喷发和区域变质事件,在青藏高原内部形成了6条总体近东西向展布、规模巨大的板块结合带,及被其分隔开的10个地块。
调查区即位于其中的冈底斯-拉萨地块,区域上,各时代的地层出露较完整,从元古界至新生界均有出露,部分时代地层有所缺失。
由老至新叙述如下:Pt2-3地层属中-新元古界,主要分布于当雄县羊八井、那曲尼马、扎仁及措美县古堆乡一带;Pz1地层属下古生界,主要分布于工作区内措美县古堆乡一带;石炭系(C)主要分布于当雄-九子拉一带;二叠系(P)主要呈零星状分布于当雄-九子拉一带;三叠系(T)主要分布于雅鲁藏布江南岸及当雄-九子拉一带;侏罗系(J)主要分布于九子拉以北一带;白垩系(K)地层在该带呈零星出露;古近系(E)主要分布于羊八井-羊易一带;新近系(N)主要分布于当雄-九子拉一带;第四系(Q)广泛分布在本次工作区山间的水系附近,多为松散沉积物。
青藏铁路沿线多年冻土区地温场变化规律
潘卫东;余绍水;贾海锋;刘登科
【期刊名称】《冰川冻土》
【年(卷),期】2002(24)6
【摘要】青藏铁路通过约 550km的多年冻土区 ,统计和分析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分布区主要气象台站的资料可以看出 ,近 30a来高原多年冻土区的气候变化总的趋势是向着气温升高的方向发展的 ,气温的变化对多年冻土热状态的扰动主要表现在地温场的变化上 .30多年来高原气温升高0 .45℃左右 ,并引起冻土地温平均升高了0 .2~0 .3℃ .分析青藏铁路通过的多年冻土地区典型地段测温孔资料 ,发现多年来气候转暖已经使冻土上部 (2 0m以上 )地温明显升高 ,影响深度已经波及到了
40m .
【总页数】6页(P774-779)
【关键词】青藏铁路;高原冻土;地温场;气温;工程地质条件
【作者】潘卫东;余绍水;贾海锋;刘登科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216.41;P642
【相关文献】
1.青藏铁路沿线多年冻土区地下水的分布规律 [J], 邓明万
2.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热棒路基地温场分析 [J], 牛东兴;李勇;熊治文;韩龙武
3.青藏铁路沿线多年冻土区地下水的分布规律 [J], 邓明万
4.浅谈青藏融区与多年冻土区过渡带桩基地温变化规律 [J], 周志勇
5.浅谈青藏融区与多年冻土区过渡带桩基地温变化规律 [J], 周志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青藏铁路沿线地形、气候、水文特征及其对沙害的影响分析青藏铁路途经地区地壳运动强烈,是现今地表构造活动最强烈的地域单元,分布着大量的褶皱和活动断裂带,岩石破碎,土质松散,地貌类型多样,病害严重。
同时,由于地势高耸,受高寒气候影响,温差大,冻融风化强烈,产生大量岩屑等细粒物质,为风沙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沿线布满了类似戈壁的风蚀沙砾石滩地,在破碎的地形上发育着大面积巨厚沉积物,特别是在铁路途经众多水系的河谷、湖盆等洼地分布有由风积沙组成的各种风成地貌,在大风干燥季节造成沙害。
限于青藏铁路的建设和通车只是近些年的事,有关沿线的自然环境及其对铁路沙害的影响认识不充分。
因此,文中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青藏铁路沿线的地形、气候、水文进行调查,分析其类型、分布、特征及对沙害的影响,以期系统认识青藏铁路沙害规律,为防沙提供依据。
1材料与研究方法文中数据资料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获取。
在野外,结合当地气象资料,沿青藏铁路考察地貌、气温、降水、风况、河流、湖泊等的类型、特征及分布情况。
在室内,主要采用Google Earth影像判译及GIS处理,并查阅相关文献,分析上述自然要素对铁路沙害的影响。
2调查与分析结果2. 1地形青藏铁路自西宁出发,依次经过的主要地貌单元有:煌水谷地、日月山、青海湖、关角山(青海南山)、柴达木盆地、昆仑山、楚玛尔高平原、可可西里山、秀水河-北麓河、风火山、日阿尺曲、乌丽山及盆地、沱沱河、开心岭、通天河、布曲河谷、温泉盆地、唐古拉山、扎加藏布、头二九山、安多河谷、错那湖-桑雄、念青唐古拉山、柴曲谷地、羊八岭、堆龙曲、拉萨河谷。
山地除日月山、关角山、昆仑山北坡、可可西里山、风火山、开心岭、唐古拉山、九子纳、念青唐古拉山等地势较为险峻外,其余多呈穹窿状,山岭浑圆坡度平缓,盆地和谷地大体呈NWW-SEE向展布,河谷宽浅,地形平缓。
因此,线路通过地区除昆仑山北坡路段,羊八井至拉萨路段属坡降较大的山区河谷,中间的风火山、可可西里山、开心岭、唐古拉山、九子纳、念青唐古拉山等路段坡降较大外,其余地段宏观上属高平原地貌,保留着古老的夷平面,地形平坦开阔。
青藏高原近30年气候变化趋势一、本文概述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是中国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区。
其独特的高原气候类型和地理位置,使其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近30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青藏高原的气候也发生了一系列显著的变化。
本文旨在通过对近30年青藏高原气候变化趋势的深入分析和研究,揭示其气候变化的规律、特点及其可能的影响,以期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和应对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我们将对近30年来青藏高原的气温、降水、风速等主要气候要素进行详细的统计分析,以揭示其变化趋势和规律。
结合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评估气候变化对高原生态系统、水资源、农业、牧业等方面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探讨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和建议,为青藏高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特点,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和应对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也为青藏高原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和决策依据。
二、青藏高原气候概况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其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的特殊性使其拥有独特的气候特征。
青藏高原位于中国西南部,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是世界上最高、最大、最年轻的高原。
由于其高海拔和独特的地理位置,青藏高原的气候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变化和地域差异。
总体而言,青藏高原气候属于高原山地气候,具有低氧、低温、低压、高辐射、强日照和降水少等特点。
受季风和高原大地形的影响,青藏高原的气候又表现出复杂多变的特性。
高原上四季不分明,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暂而凉爽。
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降水稀少,形成了明显的干湿季节。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青藏高原的气候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气温逐渐升高,冰川消融加速,冻土退化,降水模式发生改变等。
这些气候变化不仅对青藏高原本身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周边地区乃至全球气候系统产生了重要影响。
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趋势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已经成为全球气候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重点。
青藏铁路路基下多年冻土演化特征及规律研究杨永鹏;孟进宝;韩龙武;李勇【摘要】通过对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长期监测系统多年来的大量实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了青藏铁路路基下多年冻土演化特征及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铁路沿线气温逐年升高,降水量、冻结指数和融化指数逐年增大,暖冬现象明显,地表温度年升高率达到0.06℃/年;沿线多年冻土区2007-2013年间冻土天然上限下移的达91%,不同深度处的地温整体处于升温状态;青藏铁路路基下多年冻土也发生了升温退化,在2007年冻土人工上限相对原天然上限均抬升的占81%,路基下多年冻土退化明显滞后于天然场地;片石路基、热棒路基等主动降温措施效果明显,保证了青藏铁路多年冻土路基工程的稳定.【期刊名称】《铁道建筑》【年(卷),期】2018(058)005【总页数】6页(P81-86)【关键词】青藏铁路;路基;多年冻土;地温;冻土上限;片石路基;热棒路基【作者】杨永鹏;孟进宝;韩龙武;李勇【作者单位】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甘肃兰州 730000;青海省冻土与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青海格尔木816000;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甘肃兰州730000;青海省冻土与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青海格尔木816000;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甘肃兰州 730000;青海省冻土与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青海格尔木816000;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甘肃兰州 730000;青海省冻土与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青海格尔木81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416.1+68自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发生着巨大变化,近30年来,每10年地表温度的增幅均在提高,21世纪的第1个10年是历史最暖时期,降水量也显著增加[1-3]。
与全球气候一样,青藏高原气温逐年升高,降水量也明显增加[4-5],剧烈影响着依赖于气候环境的高原植被、冰川、冻土等的赋存状态。
多年冻土是由特定的气候及地质环境共同作用形成的,其演化受到气候环境变化的影响,而冻土的演化又直接影响到建设于其上的冻土工程的稳定性。
青藏铁路沿线平均年气温变化趋势预测李栋梁;郭慧;王文;魏丽【期刊名称】《高原气象》【年(卷),期】2003(22)5【摘要】青藏铁路沿线年平均气温具有很好的互相关性,特别是各站10年滑动平均气温序列互相关系数达到0.92,以此建立了1935—2002年青藏铁路沿线平均年气温序列Trw。
研究表明:Trw对太阳黑子周期长度(SCL)和大气中CO2浓度有落后5年和15年的显著响应,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76(SCL)和0.88(CO2)。
利用近1000年SCL的76、93、108、205和275年显著周期及均生函数模型预测了未来太阳活动周期的快慢:21世纪前50年的SCL总体偏长,活动周期放慢;后50年SCL总体偏短,活动周期加快。
在考虑大气CO2浓度倍增和气候自然变化情况下,预测21世纪前50年Trw与20世纪最后10年(1990年代)相比,其升温幅度在0.5℃左右;与20世纪最后30年(1971—2000年)相比,其升温幅度在1.0℃以内。
这一升温幅度的概率为0.64~0.73。
【总页数】9页(P431-439)【关键词】青藏铁路沿线;年平均气温预测;太阳黑子周期长度(SCL);大气CO2浓度【作者】李栋梁;郭慧;王文;魏丽【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兰州大学大气科学系【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23.32【相关文献】1.青藏高原及铁路沿线地表温度变化趋势预测 [J], 李栋梁;郭慧;李跃清;钟海玲2.青藏铁路沿线地面气温和地温的年际变化趋势及与地形的关系 [J], 李栋梁;柳苗;钟海玲;吴青柏3.青藏铁路沿线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变化趋势预测及其概率估计 [J], 王文;李栋梁;程国栋4.青藏铁路沿线1373年以来气温和地温的变化研究 [J], 时兴合;李栋梁;赵燕宁;秦宁生;汪青春;朱西德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