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中小学学生孤儿情况_201312
- 格式:xls
- 大小:211.50 KB
- 文档页数:28
农村单亲家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案例发表时间:2014-07-07T11:09:41.967Z 来源:《素质教育》2014年3月总第149期供稿作者:宋秀武[导读] 从目前我县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和实践情况来看,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宋秀武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新华镇中心小学734200 从目前我县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和实践情况来看,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教师应走进农村小学生的内心世界,揭示他们的心理状态,力所能及地改变他们的心理现象。
通过调查发现:1.农村小学生普遍比较勤劳;2.农村小学生人际交往问题明显;3.农村小学生单亲家庭教育存在问题。
针对调查所反映的情况,我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改变方法和策略,进一步得出:师爱是农村小学生快乐生活的基石;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农村小学生走向成功的力量源泉;情商的发展是农村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沃土。
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仅仅掌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原则的一般方法是不够的,还必须及时洞察小学生的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准确把握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到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基本资料被辅导者姓名:冰冰(化名);性别:男;年龄:12岁;父亲建筑工地工伤意外死亡,随母亲生活。
二、主要问题概述1.纪律散漫: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高兴时喜欢与同学讲话,影响到周围同学的学习。
2.师生关系:冰冰与同学关系相处一般,有一部分好学生不愿意与其接触,对其反感。
班主任和任课老师找其谈话,态度一般,总不吭声,不正面抵触;对科任老师的批评教育总不服气,且对老师的爱憎表现过分了些。
三、家庭教育背景母亲:中年妇女,农民,小学文化,不善言谈。
当发现孩子在校出现问题时能主动与孩子谈心,但处理问题态度单纯,方法单一。
母子俩在家中少言寡语,与孩子的深层次沟通不够。
四、冰冰的心理问题分析1.亲情的需要。
缺乏亲情的沟通,自小他就生活在一个不完整的家里,有明显的孤独感。
甘肃不同区域农村留守儿童数据分析作者:崔建民李瑛来源:《发展》2020年第04期2015-2018年,甘肃省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变化趋势与全国相同,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占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数比例逐年下降。
农村留守儿童相对比较集中,大部分集中在7个市(州),南部3个市(州)、东部3个市以及中部的1个市。
58个连片贫困县农村留守儿童占到总数的九成左右,23个深度贫困县农村留守儿童占比超过50%。
21个少数民族县农村留守儿童占比逐年增加。
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与本市(州)乡村人口占比呈正相关,与本市(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呈负相关。
2016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发〔2016〕13号),对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提出了要求。
指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阶段性问题,是我国城乡发展不均衡、公共服务不均等、社会保障不完善等问题的深刻反映。
”为贯彻国务院文件精神,做好甘肃省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同年7月,甘肃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甘政发〔2016〕66号),特别提出要加大教育部门和学校关爱保护力度。
近年来,甘肃省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在不断变化,不同区域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的变化也有所不同。
为了做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关爱工作,有必要对全省不同区域农村留守儿童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
一、2015年以来甘肃省农村留守儿童占比逐年下降2015-2018年,甘肃省农村留守儿童人数从数量上来看,前3年逐年下降,2018年略有上升。
2018年全省农村留守儿童数比2015年减少99272人,减幅为28.89%。
2015-2018年,甘肃省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数2016年少于2015年,而2016-2018年逐年增加。
2018年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数比2015年增加54829人,增幅2.02%。
陇西县留守儿童调查报告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地处甘肃中部,自然条件恶劣,经济条件落后,苦甲天下。
近年来劳务输出成为农民经济收入的一大渠道。
随着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成为一大难题,本课题组针对这一现象对实验小学、紫来学校、种和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家庭生活等进行了摸底、走访座谈、问卷调查。
总结了一些教育方法,积累了一些教育经验,探讨一些存在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形成的原因1. 由于经济条件的落后,大量农民工进入到条件相对优越的城市打工,在消费比较昂贵的大城市农民工没有条件带子女去那儿享受优越的教育资源,只能留在原地,成为留守儿童。
2. 条件艰苦的农村,由于随着经济条件的相对好转,在外地打工时接受先进的思想,对孩子的教育更加重视,他们本着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的思想,千方百计把孩子转入相对比较优越的中小城市,在小县城租住房子由祖父或祖母管理,成为新出现的流动留守儿童。
3.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更加开放,青壮年在外打工的过程中与外地的青年人结婚,而且生育了孩子,把孩子留在老家,产生了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的形成给教育带来极大地的挑战,这一特殊群体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二、我校课题组对留守儿童调查情况1.我校结合本校、边远农村及城乡结合部的三所学校,对3314名学生进行摸底、造册、问卷调查、分析调研,总结了一些管理及教育的经验。
其中实验小学1811名学生中,留守儿童有173人,约占学生总数的9.6%;种和中心小学有学生350人,留守儿童有154人,约占学生总数的44%;紫来学校有学生1153人,留守儿童有243人,约占学生总数的21.1%。
2.留守儿童家庭生活环境情况。
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数是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近亲属。
其中78%的留守儿童随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生活,21.2%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亲戚一起生活,1.8%的留守儿童由老师或其他人担当监护人。
3.留守儿童学习情况。
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多数处于中下游,成绩优秀的较少。
通渭县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研究作者:蔡富川张宝萍来源:《新一代》2014年第10期摘要:当前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已经关系到我国人口整体素质的提高。
本课题通过调查研究,采用典型调查与座谈会等多种形式,采取查阅资料、实地调研、座谈、计算机数据处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多学科理论交叉综合的方法,通过开展调研活动,以教育问题作为本课题的切入点,以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教育研究为主,但也对其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问题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教育优化一、概述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现状随着我县流动人口的增加,流动人口子女的受教育问题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也引起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本文从分析本县局部流动人口受教育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出发,以期提出保护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的建议。
国家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逐步解决了流动人口子女上学的经费问题,惠及千家万户,但是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过程中的其他问题,如家庭教育问题、心理问题、行为习惯问题等依然存在严峻问题。
2012年5月份,我们对流动人口子女在通渭公办学校中的受教育状况进行了调查了解,通过问卷调查,并且和部分老师,学生进行了座谈。
共发放调查问卷370份,回收365份。
另外,们也从相关部门对2012年甘肃通渭县流动人口群体的相关数据进行了了解,也可以从中反映出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状况。
二、分析和反思调查结果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着眼于“科教兴县”战略,落实把高中办在县城的布局调整目标,积极筹建通渭县第三中学。
2009年8月,一期工程完工并临时作为县一中新校区投入使用。
2011年5月,县政府正式批准成立了通渭县第三中学。
通渭三中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7000多万元,现已累计完成投资4199万元。
2011年通渭二中温泉路校区投入使用,2012年初中部与高中部分离,初中部改为平襄初级中学,高中部迁至温泉路校区,继承原通渭二中主体,三校的招生规模比原来扩大了几乎一倍,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难问题得到较大缓解。
通渭县第一中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宣传材料第一条本材料节选自《通渭县第一中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所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本人及其家庭的经济能力难以承担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基本支出的我校在籍学生。
适用于我校所有在籍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情况认定和资助项目受助资格的认定。
第二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原则上每学年进行一次,每学期按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遵循自愿申请的原则,由学生本人或监护人自愿向学校提出申请。
第三条申请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三)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四)诚实守信,道德品质优良;(五)勤奋学习,积极上进;(六)家庭经济困难,生活俭朴。
第四条在认定过程中重点参考以下因素:(一)家庭经济因素。
主要包括家庭收入、财产、债务等情况。
(二)特殊群体因素。
主要指是否属于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学生、特困救助供养学生、孤儿、烈士子女、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及残疾人子女等情况。
(三)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因素。
主要指校园地、生源地经济发展水平、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学校收费标准等情况。
(四)突发状况因素。
主要指遭受重大自然灾害、重大突发意外事件等情况。
(五)学生消费因素。
主要指学生消费的金额、结构等是否合理。
(六)其他影响家庭经济状况的有关因素。
主要包括家庭负担、劳动力及职业状况等。
第五条申请认定的学生有下列行为之一者,学校视情节不能或者慎重认定其受资助资格:(一)生活奢侈浪费,购买与学习无关的高档电子产品、高档时装、高档化妆品或其他高档生活消费品或有其它高消费行为或奢侈消费行为者;(二)自费赴异地参观名胜古迹、在风景区旅游且消费较高者;(三)有抽烟、饮酒等不良嗜好者;(四)在外租住或出入营业性娱乐场所消费者;(五)由于家庭建房、购房、购车、结婚等原因造成家庭经济暂时困难者;(六)学籍不在我校的借读生;(七)父母有一人属国家公职人员、财政负担工资的(有特殊致贫原因的除外);(八)父母有注册公司、企业的。
农村留守儿童管理与服务中的教育担当刍探作者:金智雄来源:《成才之路》 2020年第18期作者简介:金智雄(1980-),男,甘肃定西人,一级教师,从事语文教学与研究。
金智雄(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第三铺乡第三铺小学,甘肃通渭743325)摘要:进城务工的农民越来越多,导致大部分子女留守在农村中,出现各种问题。
文章探讨我国留守儿童的现状,并对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指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管理与服务中的教育担当策略,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管理;教育担当;综合素质中图分类号:G6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0)18-0033-02目前,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管理教育工作,国家相关部门正在积极建立相应的管理措施,并进行教育上的引导和拓展,使留守儿童能够具有法律制度上的保障。
在农村留守儿童这一问题中,教育部门也要充分重视,运用科学的管理措施和教育理念,使留守儿童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树立正确的观念,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本文对农村留守儿童管理与服务中的教育担当进行分析和探究。
一、我国留守儿童的现状随着我国各项教育教学措施的确立和完善,户籍制度和随迁子女就地入学制度的改革和创新,使得留守儿童的数量逐年减少。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关于“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让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监护单独居住”的相关规定,也使留守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法律的保护。
2016年3月底以来,民政部、教育部、公安部在全国范围内联合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工作,数据显示不满十六周岁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902万人。
其中,由(外)祖父母监护的805万人,占89.3%;由亲戚朋友监护的30万人,占3.3%;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的31万人,占3.4%;有36万农村留守儿童无人监护,占4%。
由此可以看出,留守儿童在家庭中与(外)祖父母接触时间最长,但是由于老人的观念陈旧,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来进行教育和引导。
成才之路2015年11月·第33期(总第481期)【观察与思考】一、前言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脉。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讲道: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富则中国富,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独立则中国独立,少年自由则中国自由。
说明少年对中国未来的重要性。
随着新一轮高效课堂改革不断深入和推进,人们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越来越重视,家长、教师、领导关注学生的高考、中考,甚至是小升初,更有少数重视平时的检测。
为此,在学校加班加点补课,家长手忙脚乱找辅导班、学生见缝插针玩游戏机的同时,所有人都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学生的体质状况。
因而,久而久之,使得学生的体质不断下滑。
这已经不是哪一个家庭和哪一名学生所存在的问题,而是涉及整个群体的共性问题。
为此我们不得不思考当前教育存在的弊端和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通过现场测试、问卷调查、走访等多种形式,调查了市级学校5所,县级城区学校6所,乡镇独立初12所,村级九年制学校8所,覆盖2市2县13个乡镇的5440名学生。
下面,就对本次调查所得结果和观点进行研究。
二、身体素质的现状1.学生身高与体重的变化身高与体重是一个反映长期营养状况的指标,往往作为评价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的基础,对儿童来讲这个指标尤为重要。
身高和体重也是衡量一个人身体形态匀称的第一指标。
身高与体重关系的比例可以反映一个人的三围关系、膳食营养的基本情况。
中学生一般年龄在12岁~18岁,身高在125cm~195cm,体重在45kg~80kg 之间。
在这一阶段,是学生的各项指标发展变化最快的时期,在一定程度上,人的身高在这一时期会成为定值,因而,对于这一阶段学生身高增长的了解显得格外突出,很有必要来进行了解与分析。
下面是对甘肃贫困地区不同学校的学生身高与体重关系的测量与调查结果的分析。
表1中学生体重现状统计表(%)表2中学生不同年级身高情况统计表(%)从上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在中学生的整个身高范围内,体重较轻者为320人,占总数的5.89%;体重偏重者为577人,占总数的10.61%,正常体重的占总数的7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