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通用):第一板块 第二单元 第4讲 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与文化 课件( 36张)
- 格式:ppt
- 大小:3.93 MB
- 文档页数:33
第2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六王毕,四海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统一六国(2)结果: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
2.开疆拓土(1)北方: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
(2)岭南:平定岭南,置郡实施军事镇守和行政管理。
(3)“西南夷”地区:开辟“五尺道”,并在部分地区任命官吏。
3.意义: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海内为郡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实施(1)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
(2)秦始皇以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
2.内容(1)“郡”直属于中央,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掌职责。
(2)“县”隶属于郡,下设“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
3.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4.影响: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郡县制的继续推行,使“大一统”政体更为巩固。
百官公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皇帝制度:嬴政自称“始皇帝”,特点是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2.三公九卿(1)三公:丞相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系统。
(2)九卿:是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
(3)议政:以“朝议”等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成为皇帝裁决的依据。
3.汉承秦制:西汉王朝大体沿袭了秦王朝的官僚制度。
【轻巧识记】数字法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概念辨析】中央集权与专制主义概念的区别[答题术语]1.秦“大一统”政体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
2.秦朝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的实行,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便于皇帝对中央和地方、中央对地方进行的统治。
单元质量检测(二)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1.(2017·山西五校联考)秦始皇临死前欲重新改立长子扶苏继承皇位,但赵高和李斯篡改始皇遗诏,扶持胡亥登上帝位。
有学者认为,这人为地造就了统治集团矛盾的激化,并最终导致秦朝的短命。
材料说明 ( ) A.废除分封不利于中央集权B.秦朝王位继承不尊宗法C.宗法不尊助推了秦朝灭亡D.相权扩大影响皇权加强解析:选C 题干中“秦始皇临死前欲重新改立长子扶苏继承皇位”体现出宗法制中的嫡长子继承制,“赵高和李斯篡改始皇遗诏,造就了统治集团矛盾的激化”说明秦朝因不遵循宗法制而导致统治集团矛盾的激化,加速了秦朝的灭亡,故C项正确。
2.(2017·如皋一模)学者丛日云从多种维度来考察中西政治文化的差异及两者的个性之后,将其概括为“一”与“多”。
并认为古代中国的政治主体对任何外界事物都要将其纳入“一”的框架,面对有悖于“一”的秩序,就会激发出改造与整合它使之归于“一”的冲动。
古代中国有悖于“一”这个秩序的制度是 ( ) A.郡县制B.郡国并行制C.三省六部制D.内阁制解析:选B 抓住材料“古代中国的政治主体对任何外界事物都要将其纳入‘一’的框架”来分析,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郡县制是地方服从中央,符合材料,故A 项正确;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不符合材料,故B项错误;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故C项正确;内阁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故D项正确。
3.(2017·河南八市质检)“(刘邦)慢而辱人。
然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
”刘邦成功的原因是 ( ) A.不拘小节,性格豪放B.兵多将广,有雄厚的实力C.让异姓将领据地为王D.封子弟为王,巩固刘家天下解析:选C 材料“(刘邦)慢而辱人”说明刘邦性格傲慢、怠慢他人,故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刘邦的军事实力,故B项错误;材料“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说明刘邦攻打下来的城池交给地方将领管理,结合汉初史实,故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封同姓王,故D项错误。
第二单元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维坐标·时空清][三面解读·特征明]政治层面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时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确立并得以巩固,官僚制度取代世卿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政治成为时代特色。
经济层面秦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工商业等均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外贸易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南北经济趋向平衡,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
文化层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中国传统学术也呈现出一个螺旋递进的状态,即从官学到私学,再从私学到新官学。
第3讲⎪⎪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知识点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秦朝统一1.条件(1)各诸侯国力图通过兼并战争统一天下。
(2)人民经受长期分裂和混战后,渴望统一。
(3)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强大。
2.经过: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3.结果: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内容中央官制皇帝制度①创立: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
“皇帝”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②权力: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大权③特点:皇帝至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三公九卿制度①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②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③太尉:管理全国的军务④诸卿分掌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中央官制特点①以皇权为中心。
“三公九卿”各司其职,互相牵制,任何人都无法独揽大权,最高权力完全操纵在皇帝手中②国与家同治。
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诸卿中奉常、宗正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国”与“家”同治③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行政权力体系,为以后历代王朝的中央机构开创了模式地方制度郡县制①郡守: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②县令或县长:县的长官,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
第4讲秦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0届某某某某部分学校高三起点质量监测)战国时期,秦献公改造基层居民组织,将全国人口编为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单位,这一举措被称为“户籍相伍”;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
“户籍相伍”和“集乡为县”() A.确立起皇帝制度B.摧毁了宗法关系C.建立起官僚政治D.加强了基层治理解析:选D “户籍相伍”和“集乡为县”将过去血缘关系的氏族组织改造成为从户开始经什伍到乡聚再到县的严密的地缘关系组织,形成了完全意义上的基层地方行政组织体系,有利于加强基层治理和中央集权,故选D项;秦王嬴政确立皇帝制度,排除A项;材料强调基层治理,不涉及宗法关系问题,“摧毁”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或地方行政权力体系,而材料强调基层治理,排除C项。
2.(2019届某某乌鲁木齐一模)古代有“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的说法,到秦始皇时期,“不论是天地鬼神、山川灵怪还是日月星辰,全都作为祭祀的对象。
”这反映出( )A.周朝礼乐制度遭到破坏B.秦朝继承了古代的祭祀制度C.秦始皇不遵循古代礼制D.秦朝大一统君主专制的形成解析:选D 材料信息“不论是天地鬼神、山川灵怪还是日月星辰,全都作为祭祀的对象”说明秦始皇统一后建立了不同于分封制下的新的帝王祭祀体系,这也是秦始皇一统天下,构建专制权威的表现,故选D项。
3.(2019届某某内江一模)秦汉之制,郡守每年秋冬向朝廷申报一年的治状,县也同样要上集簿于郡,中央或郡各对其下属进行考核;与考课相辅的是监察,中央派郡监或刺史以监郡,郡县派督邮或廷掾以监县或乡,刺史、督邮随时按劾有罪赃的守、令或其他官吏。
这反映出秦汉时期( )A.君主专制使分封制在秦汉完全丧失了影响力B.中央集权制度使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C.科举制度使选拔的官吏责任感和执行力得以加强D.监察制度从根本上保证了各级官吏的规X执政解析:选B 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对地方管理的措施,对郡、县长官的考课和监察,这些措施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选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可见分封制在汉初仍有影响,排除A项;科举制在隋朝创立,排除C项;“从根本上保证了各级官吏的规X执政”,此说法夸大了监察制度的作用,排除D项。
课时检测(四)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与文化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某某中原名校联考)《关于秦汉农业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写道:战国初期,粮食产量每亩只有一石半左右(合今1.051 7石),而西汉时,据农学家氾胜之讲,在某些地方“中田亩十三石(合今3.76石),薄田亩十石(合今2.89石)”。
这说明( ) A.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推广 B.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C.国家重农政策效果显著D.小农生产的优越性显现解析:选B 精耕细作的特点就是在有限的土地上,通过提高耕作技术,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材料中战国初期到西汉粮食亩产量的大幅提高,正说明了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故B项正确。
2.(2017·某某六校联考)统一后的秦,除皇室以外,明显有军功地主和宗法性地主两类,前者主要来源于秦国,后者是原六国依靠宗法血缘关系的地主、贵族,两类地主控制了全国大部分土地。
这表明( )A.宗法制度顽强存续B.封建土地制度占据主导C.秦尚未真正完成统一D.秦的社会矛盾错综复杂解析:选B 根据“两类地主控制了全国大部分土地”可知,地主土地所有制成为社会的主要方式,故B项正确。
3.(2017·某某天一大联考)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舂米》拓本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工商食官下的手工业劳作B.地主田庄里的集体协作劳动C.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D.精耕细作农业生产场景解析:选B 工商食官盛行于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瓦解,故A项错误;画像中有多个劳动力在进行集体劳作,体现了大地主田庄集体协作的情形,故B项正确;图片中有多个劳动力与小农经济的规模小等特点不符,故C项错误;精耕细作属于农业的X畴,而材料中的画像是属于手工业的X畴,故D项错误。
4.西汉时期,盐业官营的形式,是在产盐区设置的盐官备煮盐用的“牢盆”,募人煮盐,产品由政府统一收购发放。
铁业官营的形式,是由产铁区设置的铁官采冶铸造,发卖铁器。
第4讲秦汉的经济、文化与科技课标要求1.了解秦汉时期主要经济制度、措施以及这些制度与措施的意义。
2.通过了解丝绸之路,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3.通过了解两汉文化的成就,认识两汉文化成就的原因及其特点。
考点定位1.汉朝经济措施及特点。
2.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的措施及意义。
3.古代丝绸之路的整体特点及历史价值。
4.两汉文化时代特征。
主题一秦汉的经济一、秦汉时期的经济1.农业秦汉耕作方式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比如东汉牛耕图画像石拓片水利灌溉西汉修建龙首渠、东汉末期出现翻车技术体系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选必2,P4)2.手工业表现汉朝纺织业①汉朝画像石出现了人们使用纺车纺纱的情景。
②人们使用构造复杂的提花机织出带有精美花纹的丝织品。
③四川老官山汉墓蜀锦提花机模型:堪称迄今为止世界最早的提花机模型,填补了中国乃至世界纺织史和科技史的空白,成为汉朝成都纺织业的重要见证(选必2,P21)陶瓷业东汉时期制瓷技术渐趋成熟,烧制出釉层较厚而有光泽的青瓷冶炼业①汉武帝在南阳设铁官。
②南阳有多处冶铁和铸造作坊,冶铁工匠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
③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水力风箱——水排,以水力为动力,装置皮橐鼓风,将空气送入冶铁炉,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选必2,P22)3.商业秦朝货币在圜钱基础上将各国货币统一为圆形方孔钱度量衡统一了度量衡政策重农抑商汉朝市场市场繁荣(描绘集市的东汉画像砖)货币汉武帝开始铸造“五铢”铜钱,这一形制一直使用到唐朝初年(选必1,P87)信贷契约凡是涉及买卖、租佃、借贷等财产关系和收养、雇佣、立嗣等人身关系的事宜,当事人之间几乎都要订立契约(选必2,P39)政策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推行盐铁官营、均输平准、向工商业者征税等思维点拨“五铢”铜钱形制确立的历史意义(1)使汉代钱币体制获得了长期稳定。
(2)为中国古代货币开创了新的钱币体制和新的阶段。
第一部分第二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具体表现总体上政治(1)秦统一六国后,在中央实行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汉承秦制,又有所损益。
汉武帝在中央实行“中外朝制度”,削弱相权;汉初,刘邦在地方推行郡国并行制,后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等措施,解决了王国问题;此外还完善监察体制和选官制度,实行刺史制度和察举制。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发展时期经济(1)统一了货币,实行专卖制度,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2)汉代犁壁和二牛一人犁耕法的发明,使牛耕方式得到发展,铁犁牛耕成为古代主要的耕作方式。
(3)汉代开始用煤作燃料冶铁;陶瓷、丝绸远销欧洲并获“丝国”之称。
思想文化(1)实行思想文化专制,秦“焚书坑儒”,儒学受到沉重打击;西汉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纳其他学派思想,形成了新儒学,汉武帝接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以造纸术为代表的古代科技得到发展。
(3)“赋”成为主要文学体裁。
第1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主干梳理巧点妙拨一秦的大一统1.秦朝统一(1)条件①各诸侯国力图通过01兼并战争统一天下。
②人民渴望统一。
③秦国经过02商鞅变法日益强大。
(2)经过:秦国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于公元前03 221年,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04中央集权封建王朝——秦朝,定都05咸阳。
2.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内容①皇帝制度:嬴政自称“06始皇帝”,总揽政治、经济和军事大权。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②中央官制:设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设07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
设太尉管理全国的军务。
丞相之下有08诸卿。
③地方行政体制:推行郡县制。
a.郡守:主持全郡政务,承受中央命令,督责所属各县,定期向09丞相汇报工作。
(郡守,秦官,掌治其郡)b.县令(长):县的长官,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