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插图理解课文
- 格式:doc
- 大小:13.50 KB
- 文档页数:2
巧用文本插图提高教学效率作者:于晓璐来源:《教育家》2019年第02期低年级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插图,其最大的特点是鲜艳亮丽、充满童趣,迎合了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插图不仅是课文的点缀,同时具有极大的教育功用。
教师如能合理、灵活、充分地使用插图,可使教学更加生动高效,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插图,教学环节因你而多样——插图何时用运用插图导入课文。
精彩的课堂离不开精彩的开始,精彩的开始更离不开精彩的导入。
教师可根据学习内容,借助合适的插图进行导入,以便于学生理解。
如《小猴子下山》一文,主要描述了一只三心二意的猴子,文中有扔玉米摘桃子的猴子、扔桃子摘西瓜的猴子、扔西瓜追兔子的猴子等插图,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然后提问:小猴子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对图片的理解,通过插图明白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也激发起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运用插图辅助学生理解课文。
有的插图表现了文章的重点内容,教师可适当引入插图为学生解惑。
例如《咕咚》一文,学生可能无法单凭文字想象“咕咚”来时各种动物慌张的神态,而通过插图,学生不仅看到了动物们慌张的样子,更明白了“咕咚”其实是木瓜落到湖里咕咚一声溅起了水花。
这样的插图简单明了,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快速理解课文,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开发了学生的智力。
插图,教学过程因你而精彩——插图怎么用插出智慧之花——图文对照,化复杂为浅显。
插图一个最明显的作用就是把复杂的课文语言用简单的图画表述出来。
如课文《荷叶圆圆》,文章的四个自然段分别以四种口吻来说荷叶是摇篮、停机坪、歌台和凉伞。
学生可能无法理解课文为什么这样说,但是通过看插图便可知,水珠在荷葉上悠闲地“躺”着,蜻蜓在荷叶上像飞机一样矗立着,青蛙在荷叶上张大嘴巴,鱼儿在荷叶下游着,学生很容易就知道了摇篮、停机坪、歌台、凉伞的寓意。
插出想象之花——借图发挥,展开想象。
语文教学中,巧妙应用课文插图,可以帮助学生解读文本,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一、合理运用教材插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篇课文编配的一幅幅生动活泼、饶有趣味的插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一种新奇感、亲切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插图可以将单调的白纸黑字变得形象、生动、活泼。
通过视觉效应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的兴趣得以提高,那么,学习效率也就事半功倍了。
例如,部编版三年级下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一篇图文并茂的文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根据教材文本前面的阅读提示,仔细阅读课文和认真观察插图画面,通过观察插图使学生粗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内容及其艺术价值,借此培养学生热爱伟大祖国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好感情。
在课堂上合理利用教材插图,适当地拓宽插图的表现面,这样无疑可以让学生动起来,有效地激发学生阅读文本、解读文本的兴趣,其学习自然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语文课堂活起来了,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起来了,教学目标的实现也就水到渠成了,从而使语文课堂充满了灵性,学生的思维充满灵性。
二、灵活利用教材插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课堂上,教师可借助语文教材中的插图来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教材中的有些插图是文本某一片段的特写镜头,但又是课文中心内容的浓缩,这种浓缩性的描写对某些内容在语言文字叙述上往往具有跳跃性,显得含蓄与凝练,形成一种“空白”。
这种“留白”手法,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思考余地。
教师可以借助这些插图及课文中提到的线索,推测这幅插图前后可能发生的情景,巧妙利用“补白”手法,还原插图留下的“空白”,借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例如,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的《爬天都峰》一文配了一幅图。
这幅图主要描绘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与一位素昧平生的小女孩——“我”在天都峰脚下不期而遇,两人面对高耸入云的险峰与形同“天梯”笔直的石阶和铁梯都显得犹豫不决。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此重点内容进行插图补白,随堂练笔。
小学语文巧借插图激发阅读思维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们也在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维能力。
巧借插图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和思维,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插图是小说、故事、诗歌等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内容,增强阅读的趣味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地运用插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选择一些精美的插图,配合课文进行展示。
在讲解诗歌《小白兔》时,可以展示一幅可爱的小白兔插图,让学生们感受诗中的形象形象生动。
这样一来,学生们就能更加生动地想象诗中的情景,增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还可以邀请学生自己绘制插图,来展示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想象。
在讲解一篇小故事时,可以要求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绘制相关的插图。
通过展示学生们的插图作品,可以让其他同学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激发他们对故事情节的兴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们的想象能力和绘画能力。
除了在教学中巧借插图,教师还可以借助插图来设计一些有趣的阅读任务,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
可以让学生观察一幅插图,根据插图内容进行联想、想象,并写下自己的故事或感想;也可以设计一些配图填空的任务,让学生根据插图推断文章内容,填写适当的词语或句子。
这些任务不仅能够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阅读,还能够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造力。
教师还可以选择一些带有插图的故事书籍,让学生课外阅读。
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可以通过插图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还能够从中获得阅读乐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小学语文巧借插图激发阅读思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图文并茂的教学方式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通过插图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维能力。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如何巧借插图激发小学生阅读思维。
一、利用插图来加深理解在学生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适当地利用插图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比如,让学生自己研究插图,理解插图所表达的内容,进而对文本中难懂的词语、句子进行推测和解释,从而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刻。
二、利用插图来拓展思维插图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可以通过引出问题来拓展学生的思维。
例如,老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分析插图,进行思考和探讨,比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个人物在课文中扮演什么角色?”等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利用插图来启发探究小学生的阅读水平还比较有限,常常只是读懂表面的意思。
因此,老师可以通过插图启发学生对文本进行探究,让学生尝试自己发现一些细节和深层含义。
例如,在课文中出现的某个人物,同时在插图中也有出现,让学生通过插图来了解人物的性格和形象,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
四、利用插图来提升想象力插图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阅读时更加生动形象地想象故事情节。
老师可以适当地利用插图来引导学生想象,或者让学生自己去构思和绘制插图,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词语的含义和使用方法。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插图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
通过巧妙地利用插图,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更加生动形象地想象故事情节,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在课堂中巧借插图,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
F ocus on Subj+cg学科专辑/"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插图使用探析”专辑23◎I!用#文插图'(文)理解——以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郭"峰学语文统编教材中插入了许多的图片,这些插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画面精美、图文关系和谐,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采取多种方式研读插图、解析图文关系,充分利用插图组织教学,能够较好地增进和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彰显语文课堂趣味。
—、图文对照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的插图是课文文本内容的忠实反映和重要补充,充分利用课文插图的形象性与直观性特点,巧妙运用图文对照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本含义、梳理文本结构,进而为学生深入文本学习打下基础。
如《盘古开天地》一课描写到:“,天和地分开,片,像个大鸡蛋。
”三宙混沌一片,这到底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呢+眼光转向课文左上方的插图,一个如大鸡蛋般的球体在天地间旋转,天地,没有分界,分不清上下左右,也辨不出东西南北。
通过图文对照的方式,学生很快便会明白,“混沌*原来是天地未开辟厳团的状态。
教材还以连环画的形式分别在文本上方插入了“盘古沉睡*“开天辟地”“顶天立地”“化为万物”四幅图画,生动地展现了故事的主要内容$稍—梳理文本内容就会发现,这四幅图画分别对应着课文的(第1描写了天地未分、宇宙混沌—片!盘古在“鸡蛋”中沉睡的情景!是故事的开头,对应着“盘古沉睡*图;第2自然段描写了盘古醒来后用斧头劈开天地,天和地初步形成,对应着第二幅图“开天地”;第3〜4述了盘古像柱子一样撑在天地之间,天地最终成形,对应着第三幅图"顶天立地*;第5述了盘古累倒后身体化为万物,最则盛赞了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世界,是故事的结局,对应着最后一幅图“化为万物”。
抓住这四幅图画对文本进行梳理、归整,学生便能够很快地厘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二、借图观察统编教材中每一张插图都是教材编写者精挑细选的,蕴含着丰富的与教材内容相关的信息,能够补足文字描写之所不及$引导学生开展有目的的观察活动,能够有效地解读出插图所包含的丰富内涵,进而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深度$如《精卫填海》一课作为统编教材的第三篇文言文,学生如何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精卫鸟的形象是存在一定难度的$在教学时,通过观察插图来深入文本,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方法$精卫鸟具有什么样的外形特点+全文并没有具体描述,但教材右上角插入了一张图。
2021/06•教I研I之|页,巧用“插图",助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江苏/谷敏摘要:“插图”作为教材中常见的一种表达形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语文教师教学时越来越重视语文教材中的“插图”。
语文教师应巧用“插图”,助力语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投入课堂、领略文本意境、体会文本情感,切实提升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插图;初中语文;文本教学基础知识、阅读、写作一直都是语文教学的三个重要部分,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由基础知识转向了阅读与写作。
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通过各方面的训练不断加强的,而在众多能够提升中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因素中,课堂上对教材文本的解读无疑是最为常见且有效的。
为了更好地吸引学生对语文教材的阅读,教材编写者往往会在文本内容中加入一些生动的插图。
这些插图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一定的助力作用。
一、插图在课本中的存在意义插图能迅速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插图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很常见,其内容比较形象宜观,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
一旦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产生兴趣,他们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讲解、课堂思考与讨论中,这样教师在进行文本教学时会更有激情,课堂学习效率会大大提升。
插图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主旨。
语文教学最为重要的目标就是带领学生去领悟和体会课文中蕴含的主题思想。
教师应当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案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主题思想,而教材中的“插图”就是一种理想的教学辅助工具。
插图生动形象,一方面能够将课文中的故事情境描绘出来,另一方面又能将课文主人公的具体人物形象展现在学生眼前。
插图是能给学生提供文本之处的内容补充。
除了将课文的情境与人物形象生动具体地展现出来以外,教材中的插图有时还会起到补充说明课文背景的作用。
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大多选自古今中外名家的经典作品,由于时间与空间背景的不同,因此学生在理解的时候就会显得有些困难。
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这时教师基于文本插图对学生进行课外知识的补充就显得十分必要。
小学语文教学中课文插图的有效使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文插图的有效使用是非常重要的。
适当地插入插图可以生动地
展示课文内容,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想象力。
以下是我认为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文插图的有效使用的几点建议。
插图应与课文内容相符。
插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使他们能够形象
地想象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如果插图与课文内容相违和,则容易导致学生对课文产生困
惑或误解。
在选择插图时,教师应该选择与课文内容相符合的图片,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
学生理解和记忆课文。
插图应具有引发学生思考的功能。
好的插图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教师可以选择一幅有趣的插图,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推测,从而提高学生
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想象力。
学生通过对插图的观察和思考,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的
意境和内涵。
插图应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因此插图的内容应简单明了,易于理解。
过于复杂或抽象的插图可能会加大学生的阅读难度,降低学生的阅读兴趣。
所以,在选择插图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能力,选择简单易懂、富有趣味性的
插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除了选择合适的插图,教师还应善于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使用插图。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讲解插图、让学生描述插图等方式,引导学生与插图进行互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插图所表达的意思。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根据插图展开联想,发挥想象力,让学生主动参
与到课文的阅读和理解中来。
巧用课本插图优化语篇教学摘要:语篇以比较完整的语言组织形态、多元的的语言要素向学生传递相关的英语语言信息,是小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材料之一。
本文探讨了课本插图在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的作用,主要阐述了如何在语篇教学中合理运用插图。
旨在倡导教师善用、巧用课本插图,让课本插图走进教师、走进学生、走进课堂,让课堂教学因插图而精彩,充分发挥插图应有的作用。
关键字:小学英语;课本插图;语篇教学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0257-2826 (2019)07-192-03插图是将图画和文本联系起来的一种形式。
插图不仅能增强教材的趣味性,而且还能以视觉形象补充文字描述的不足,是教材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
我们现用的PEP小学英语教材图文并茂,几乎每个语篇都配有色彩鲜明、生动活泼的插图。
比较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生理特点和儿童学习语言的规律。
然而笔者在多次语篇教学观摩活动中发现,插图这一优质教材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很多教师对语篇中配有的插图熟视无睹、置之不理,忽视其应有的教学价值。
殊不知,如果我们能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恰到好处地利用插图辅助语篇教学,一定会收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小学英语语篇教学的有效性。
一、插图在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的作用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指导学生观察课文的插图就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
在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时,教师要紧紧围绕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与单元的重点,培养学生相应的观察能力。
在一次次的观察中,帮助学生学会观察的各种方法。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一幅图上的事物,只有展开联想才能真正体现作者作画的意图和情感。
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图画的同时,只有要求学生透过图画内容想象隐含在图画背后的事物,才能使画面上的人物、事情活动起来,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小学生因为年龄特点,词汇、语言的积累不够,语言能力有限。
小学语文巧借插图激发阅读思维教师在教授阅读课程时,可以选择适合阅读内容的插图作为辅助教学的材料。
插图可以是与文章内容相关的图片,也可以是与文章背景相符的图画。
通过插图的呈现,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维。
插图可以作为引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插图作为视觉元素,往往具有吸引学生眼球的作用。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精美或有趣的插图,放在课文的开头或难点的地方。
学生一见到这些插图,会不由自主地被吸引,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引发学生的兴趣之后,再引导他们开始阅读,就会轻松许多。
插图可以作为阅读理解的支撑。
有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能遇到理解困难,无法准确把握文章的意义。
这时,一个恰当的插图可以起到极好的辅助作用。
插图可以通过图像化的方式,将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具象的形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义。
一张描绘大雁飞行的图片,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描写大雁飞行的句子。
插图可以用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
有时候,课文中的一些内容可能比较抽象或晦涩,学生容易感到困惑。
这时,通过插图的呈现,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插图的观察和思考,进一步推测和想象文章中的内容。
一幅描绘草原的插图,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对草原风光的想象和联想。
这样,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插图可以用于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阅读不仅仅局限于教材中的内容,通过插图的引导,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到更广阔的世界。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插图,也可以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插图。
通过这些插图的呈现,可以让学生对不同领域的阅读内容产生兴趣,并且进一步拓宽自己的阅读视野。
通过巧借插图激发阅读思维,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插图的作用,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辅助他们理解文章的内容,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并拓宽他们的阅读视野。
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会得到更好的提升。
巧用课文插图教《台阶》作者:沈存慧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9年第05期《台阶》一文入选原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和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现在入选统编本教材七年级下册,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同样的一篇小说,面对不同版本和不同年级的学生,教什么和怎么教,值得研究。
笔者在参加泰州市初中语文优质课比赛执教这篇小说时,巧用课文插图,创设教学情境,搭建阅读支架,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处,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审美能力的同步提升。
一、展示课文插图,激活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指对一个问题未经逐步分析,仅依据内因的感知迅速地对问题答案作出判断,猜想、设想,或者在对疑难百思不得其解之中,突然对问题有“灵感”和“顿悟”,甚至对未来事物的结果有“预感”“预言”等都是直觉思维。
插图是教材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凝聚着插图作者的智慧。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文学与艺术本来就有着很强的关联性。
用好课文插圖,可以为学生的阅读搭建一个全新的支架。
我在教学时,课堂首尾的设计都是围绕插图展开的。
在上课伊始,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老师有个习惯,看小说特别喜欢欣赏小说的插图。
但老师在欣赏《台阶》的插图时,隐约感觉到这幅插图不太好。
(PPT展示课文插图)老师在这里卖个关子,等我和大家一起学完这篇小说后,大家再来讨论这幅插图好不好。
现在先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一起走进《台阶》,走近父亲。
笔者设计这样的导入语目的就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让学生在阅读文本前就跟随老师形成一种直觉思维,引导学生深入到小说情节中去思考,其核心是要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权威、勇于挑战的精神。
直觉思维本身具有自由性、灵活性、自发性、偶然性、不可靠性等特点,正因为其具有不可靠的特点,因此,无论在课堂教学的后续环节上会生成什么内容,只要能言之成理,都会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有益。
二、自主设计插图,激活形象思维在课堂教学结束前,我设计了“为课文再画一幅插图”的环节:上课开始时老师谈到,老师认为这幅插图画得不好,有没有同学同意我的观点?如果让你来为课文画一幅插图,你会选取课文中哪个部分的情节?请你用语言按照画面组成元素和章法布局描绘一下这幅插图,比一比,看谁最有创意。
语文新课标解读及实践:利用课文插图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近年来,基础教育的教材设计愈益完善,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精美的插图。
这些插图画面形象直观、充满趣味、富有启迪性,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确利用这些插图,可以帮助学生解读文本,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因此,笔者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基于文本,巧用插图,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教改,并且取得了初步的教学成效。
一、小学语文教材中插图的利用原则(-)辅助性原则插图的地位决定插图的利用原则。
在教学实践中,插图与文本的关系是从属关系、附着关系,没有文本插图就无法单独存在。
插图是作为语文教材文本的补充资源而存在,在课堂中对解读文本起到重要的辅助教学的作用。
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的具体需要决定如何使用插图,使用中不能过度、过量。
一定要注意主辅分明,不要造成喧宾夺主、避免学生注意点的偏移,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二)灵活性原则小学语文教材中插图数量很多,年级越低插图越多。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其中包含的图画资料琳琅满目、异常丰富。
在不同类型的教材课文中其图片所发挥的作用也有很大的区别。
有些插图主要起美化装饰的效果,不是每一幅插图都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如教师对每一幅插图不分是否需要,都一一讲解,不仅会占用许多宝贵的课堂时间,还会适得其反,对课堂教学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使用教材插图,一定要遵循灵活取舍、适度使用的原则。
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兴趣取向进行详细的引导、点评、解读。
(三)合理性原则在教材中大部分插图是文本内容的解释说明,也有部分插图是对教材文字内容进行补充说明,还有一部分插图是彰显文本重难点的。
合理选择语文教材中的插图,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合理选图是有效运用的基本前提。
首先,教师选图必须密切联系文本,应该了解课文插图所要解读的内容,不能出现图文分离的现象。
巧用插图,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和综合素养的重要环节,而巧妙地使用插图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首先,插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插图来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象,帮助学生建立起直观的形象思维。
比如在讲解《悯农》这首诗时,可以通过插入相关的农田插图,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表达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一情景,从而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插图还可以用来展示相关的历史人物、文化场景等,让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能够更好地理解背景和情感内涵,提高课文的感召力和教学效果。
其次,插图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小学生的注意力持续时间相对较短,传统的黑板教学往往难以引起他们的注意。
而插图具有图像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能够吸引学生的视觉,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精心选择一些趣味性强、富有创造力的插图,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冲击,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互动。
例如,当教师讲解《小狗和影子》时,可以在黑板上绘制一只生动有趣的小狗和它的影子,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和抽象概念。
这样的插图设计可以让学生感到亲切和轻松,提高学习效果。
插图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和思维能力。
人脑对于视觉信息的处理能力远远超过文字信息。
教师在讲解重点知识点时,可以通过插图的形式将信息直观地呈现给学生,激发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同时,插图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课文内容。
通过视觉的刺激,学生可以将插图与课文进行联系,形成图文并茂的记忆效果。
比如在学习《草房子》这个课文时,教师可以设计一幅插图,展示北京的胡同景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对于家乡的思念之情,加深对课文的记忆。
此外,插图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和创造力。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还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通过插图设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审美细节,提高他们对美的感受和表达能力。
巧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进行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材中的插图不仅是文字的补充,也是启发学生思维和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工具。
巧妙利用这些插图,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以下是一些具体方法和实例,供教师参考。
1. 引导学生观察实践方法:在教学新课时,可以先展示相关的插图,鼓励学生仔细观察。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例如:你看到了什么?插图中的人物表情传达了怎样的情感?这个场景发生在什么地方?实例:在学习《春望》这一课时,可以展示与春天相关的插图,如花开、鸟鸣等。
通过观察,学生可以联想到春天的美好,从而引出诗歌的主题。
2. 激发想象力实践方法:利用插图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根据图画进行自由联想,描述他们看到的场景,或是创作相关的故事。
实例:用插图展示一个小动物在森林中探险的画面,鼓励学生编写一个关于小动物冒险的短故事。
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想象力,还提高了写作能力。
3. 理解课文内容实践方法:在学生学习课文后,通过插图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讨论插图与课文之间的联系。
实例:在教授《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可以结合插图展示女孩的遭遇,让学生通过图画理解故事的悲伤情感,从而开展深入讨论。
4. 丰富语言表达实践方法:通过观察插图,引导学生用完整的句子进行描述,增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可鼓励学生使用形容词和副词,使语言更生动。
实例:展示一幅热闹的市集插图,让学生描述画面中发生的事情和人物的活动。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热闹”、“悠扬”、“五光十色”等词汇丰富他们的表达。
5. 结合音乐与节奏实践方法:将插图与音乐、节奏结合起来,通过声音的变化来增强插图所传达的情感。
例如,可以播放与插图内容相关的音乐,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进行讨论。
实例:展示一个描绘秋天丰收场景的插图,同时播放舒缓的秋天音乐,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宁静与丰饶,进而讨论与之相关的诗词和文学作品。
总结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插图是教学的一把得力工具。
小学语文课中插图的运用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基本上都配有插图,在教学中合理运用这些插图,对于学生理解课文、领悟中心起着重要作用。
一、结合插图,领会课文中心。
有些课文中的插图恰到好处地揭示了课文中心。
例如《登山》一文中的插图:列宁置身悬崖峭壁,脚下万丈深渊,若是稍不留神或是心里害怕随时都可能坠落深渊。
然而列宁手攀岩石,翘首远望,胸有成竹,毫不惧怕,一副战胜困难的气派。
若教师在归纳中心时,把列宁对巴果茨基说的话“我所以还要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就是因为我害怕它。
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征服自己。
”与插图巧妙结合,加以渲染,便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而领悟课文的中心。
二、结合插图,体会人物思想品质、精神境界。
有些课文的插图不仅揭示了主题,而且把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境界高度地凝聚在图画的瞬间静态之中加以再现。
例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中的插图: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桥底中央,左手举着炸药包顶住碉堡底部,右手猛地一拉,闪闪的火花照亮了他那钢铸一般的脸,透过画面上他那张大着的嘴,我们仿佛听到他正在高喊:“为了新中国,前进!”教师若能对照图画,联系课文第七自然段的文字进行感情朗读,创设情境,紧扣“舍身”,巧加点拨,就把英雄董存瑞为了新中国英勇献身的悲壮场面再现于学生眼前,引学生入情入境,从而达到让学生深刻体会人物思想境界的目的。
三、结合插图,准确掌握事物特点。
小学语文教材中说明文配有插图,目的是给学生以形象生动的文字外的再说明。
运用得当能帮助学生掌握事物的特点。
例如《鲸》一文中的插图:两只铁架上横放着一条鲸的模型,下边有几个人参观。
此图人与鲸所占画幅的比例,肉眼看鲸是人的几百倍,人是鲸的几百分之一。
这足以证明“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的描述。
也足以证明鲸是最大的动物。
鲸“大”的特点也就勿需赘述了。
巧用插图理解课文
作者:杨妍
来源:《文学教育》2010年第04期
内容摘要:多媒体课件确实能让学生形象直观的了解课文内容,但我们往往忽视了另一种最简便适用的教学资源——插图。
课文插图是根据文意插进去的,大都紧密配合课文内容的重点
部分,集中反映了文章的中心,妙用这些插图,会让语文课堂增色不少。
关键词:插图教学资源激发兴趣
每次讲公开课前,老师们花费时间最多的不是写教案,不是了解学生,而是做课件。
没错,前苏联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
”多媒体课件确实能
让学生形象直观的了解课文内容,但我们往往忽视了另一种最简便适用的教学资源——插图。
翻开新语文书,最先吸引学生的不是文字,而是色彩艳丽的插图,课文插图是根据文意插进去的,大都紧密配合课文内容的重点部分,集中地反映了文章的中心,妙用这些插图,会让语文课堂增色不少。
一.利用课文插图,激趣导入新课
如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我出示插图,让学生猜猜:这是个什么建筑物?在斜塔上站
着的是谁?他为什么从斜塔抛下两个铁球?下面站着的是些什么人?结果怎样?学习《跳水》一课,我先安排学生看图,并让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看过插图后,疑窦丛生:猴子怎么会爬上桅杆的顶端?孩子怎么会走上那么高的地方呢?孩子面临生命危险,他会怎么做呢?甲板上举枪的这个人想干什么?最后这个孩子得救了吗?有了问题也就产生了浓厚的阅读期待,学生就会迫不及待的带着问题去读课文了。
二.利用课文插图,理解课文内容
小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有的词语单靠下定义或以词解词,不但使讲述枯燥乏味,而且违背了小学生的认识规律。
结合插图理解课文是课文插图最明显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形象地理解字、词、句的意思。
如《小蝌蚪找妈妈》一文,“追上去”和“迎上去”二词,学生不好理解,“追”和“迎”这两个带有
方向性的动词,通过看画就容易了。
在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来,小蝌蚪朝一个方向游去,后面的说在“追”前面的;两条鲤鱼朝着蝌蚪面对面地游过来,就叫“迎”。
这样对图讲解,学生就非常容易接受了。
这样的插图运用,既能达到理解词义,发展语言能力的目的,又能激发学生学词的兴趣。
三.利用课文插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而想象力是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这段话精辟地概括了想象力的作用。
想象力是智慧的信使,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为学生擎起驰骋思维的天空。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插图培养学生的灵性与想象力、创造力,发展学生的个性。
如学习了《少年闰土》最后一段写了“我”与闰土依依惜别,用笔十分简略,让学生观察课文的第二幅插图,老师问:“在这个漫天飘雪的日子,一对好朋友就此分别。
依依惜别之际,两个人会说些什么呢?”继而让学生演一演这幕戏。
通过看图和表演,学生走进了人物的心灵世界,感受到“我”与闰土的深厚友谊。
再如《小音乐家扬科》一课,插图中的扬科跪在小提琴前面,抬起头望着心爱的小提琴。
配上音乐,让学生看图来一段“扬科的内心独白”,此时此刻,心灵的感悟取代了理性的分析,不正彰显出语文教学的人文魅力吗?我们还可以读写结合,让学生在插图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的话,抒发自己的情感。
四.利用课文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伟大的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这句话告诉了我们观察的重要性。
指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不仅是单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
在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时,要有意地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观察的方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教学时要注意交给学生观察的顺序、主次、细节等。
还要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培养学生相应的观察能力。
如学习《秋天》一课时,要培养学生从上到下、由远及近的观察能力。
在教学《我想》一课时,让学生先观察人物,再观察周围的景物等。
总而言之,课文中的插图并不是多余的,而是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好的插图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发他们想象,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从教者来说,利用插图教学,无疑是给学生审美能力加上完美一笔,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益。
杨妍,教师,现居甘肃卓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