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古玉----玉器收藏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13
古玉收藏鉴宝的方法古玉收藏鉴宝古玉是中国古代艺术品中的精华,是保藏家们关注的热点。
那么古玉保藏鉴宝的方法有什么?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古玉保藏鉴宝的方法,盼望对您有用。
古玉保藏鉴宝的方法1,断新老:器物的钙化,沁色过渡自然,并且深化肌理。
(短时间作假,肯定不会如此)2,看包浆:古玉除了被腐蚀外,都会有包浆,最重要的是,打孔及刀工中的包浆应当与外面的包浆全都,并且浑然一体。
有的还会有局部的氧化突起同时存在。
3:盘玩时,有钙化的地方会渐渐的变回玉的本性,依据钙化的轻重,时间有长有短;上面的沁色会渐渐变浅,但不会消逝。
完全变化后,玉器会很润泽。
假货则肯定不变。
4:把玉器放进80度左右的温水中,钙化的,会从裂缝中连续不断的冒出细小的气泡(由于钙化后,转变了内部分子结构,变得疏松了)。
没有钙化部分不会消失此现象。
5:放进水中或是沾上水,用水捏搓会感到有一种粘粘的感觉。
并且每次都如此,直到盘玩通透。
6:盘玩中的器物,见到汗液或是水后会有一曾灰皮消失。
(出灰现象)7:用PH值试纸测试,基本会成中性。
(与当地土壤结构也有关) 8:玉器都有自然的裂纹,这是由于玉器长期在地下,受地热,地湿等影响,张裂所致。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十玉九裂。
这也是出土玉器的一个明显的特性。
9:出土玉器都有阴阳面,由于受地湿地热矿物质等的影响,阳面变化较阴面变化小,也就是钙化,沁色,腐蚀等比阴面差。
10:看反光,由于古玉是手工加工而成,由于用力不均,加工面会有许多细小的面组成,所以迎光看时,会有不同的反光。
古玉保藏境界第一、一星级保藏者叫做老破旧。
此类保藏者刚刚接触古玉,收集的大都是玉质杂乱侵蚀严峻,粗糙、破旧、甚至有破损之物。
赝品真品混杂,更有甚者一生误在其中,无法醒悟。
处在这个阶段境界者,心浮气躁没有主见,或者特别顽固不听正确劝导,最易被制假卖假者误导!其次、二星级保藏者叫做老一个。
其特点是:比较了解某一年月(例如红山文化或者明清玉器等),或者某一种出土现象(例如凡玉器没有土咬痕迹一概不认)又或者某一种沁色(例如只认土沁,消失其他沁色就一概喊假。
明清玉器鉴赏与收藏(手把手传授,高清图解)!2011-09-18 13:22来源:股票博客作者:K功夫K分类:操盘技巧玉器历经唐宋的发展演变后,至明清时期迎来了历史上的又一次高峰,从规模到数量、品种,均达历史最高。
明清玉雕的材质主要以新疆和田白玉为主,又有被视为“杂玉”的玛瑙、水晶、翡翠、琥珀、绿松石等,其中清早期在宫廷始见的翡翠应用更为历代之冠。
明代冶玉工艺在新疆大量玉材运往关内的有利条件下,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工艺最兴盛的地区为北京、扬州、苏州等地。
明代中晚期,苏州的琢玉工艺发展非常迅速,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技法不断提高,作坊林立,人才辈出,出现了很多著名艺人。
见于记载的有:陆子刚、刘沧、贺四、李文甫、王小溪等,他们都是善于雕琢精巧小品的能手。
明代玉器的类型和宋元时期没有很大的差异,大体可以分为装饰品、实用品、艺术品和仿古器四大类。
清代玉器制造的全盛时期是乾隆时期,乾隆皇帝非常喜爱玉器,对夏、商、周三代的古玉进行广泛收集,并进行认真的分类鉴别,对于制作较粗糙的玉器,交由清宫造办处加工改制,因此清代宫廷遗留下来的玉器中常见旧玉后刻花、旧玉新做工。
此外,北京造办处、扬州和苏州云集了众多的能工巧匠,雕琢精益求精。
从加工技术、装饰纹样各方面看,均达到玉器发展的最高水平。
下面就明清玉器品种加以详细介绍。
玉带钩与玉带扣玉带钩在明清之时已成为装饰把玩的仿古玉器。
明代玉带钩保存下来的数量很大,例如苏州虎丘王锡爵墓中出土有玉带钩,上海明墓中也有出土。
明代玉带钩有琵琶形、螳螂肚形、条形、圆棒形,也有的雕作龙、蠄、鸟、兽等形。
还有一种一半为钩,一半为环,分别镶嵌在玉带钩两端的称为玉带扣。
清代玉带钩做工比明代精巧,抛光度也很高。
钩头多样,别具匠心,艺术水平较高。
有些雕龙、凤、蠄的大钩,可称是玉带钩中的重器。
玉带扣形如两个方板,一板为钩,一板为扣,两板可扣接,其上镶嵌宝石碧玺,带扣可接较宽的腰带。
虽然清代玉带钩花样繁缛,但无论是工艺水平还是艺术水平,都缺乏汉代严谨、流畅的风格,难以与汉代玉带钩比肩。
古玉收藏的价值分析
首先,古玉具有历史价值。
古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的新石器时代,至少有几千年的历史。
在这段漫长的岁月中,古玉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
和文化价值。
它们可以反映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宗教、艺术等方面的
情况,为研究历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古玉的历史价值使其成为考古学和
历史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
其次,古玉具有艺术价值。
古玉不仅是一种实用工艺品,更是一种艺
术品。
古代中国玉器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玉器上的纹饰、雕刻、雕塑等
都体现了古代艺术家们的高超技艺和审美追求。
古玉的艺术价值不仅体现
在其形式美、线条美上,更体现在其所传达的深邃的文化内涵和思想境界上。
古玉作品具有浓厚的时代特色和个性风格,是审美价值的体现。
西汉墓葬中的国宝级古玉赏析(附10件国宝精图)安徽历代出土玉器层出不穷,种类繁多,内涵丰富,其中西汉出土玉器最为丰富,不仅玉质优良,而且设计新颖。
这里选取巢湖市放玉岗、北山头和涡阳县石弓山西汉墓出土的10件精美玉器,供藏友们鉴赏。
卮,古代一种盛酒器,流行于战国和两汉时期,主要有玉卮、漆卮、铜镶卮等。
这件西汉朱雀衔环玉卮,为和田玉雕琢而成,玉质温润有光泽,局部有黄褐色沁痕。
卮为圆筒形,平底,三足,高9.8、口径7.91、底径7.4、壁厚0.3厘米。
卮的一侧高浮雕一只展翅欲飞的朱雀,头高出卮口,口衔绞丝活环,双目微凸,两耳上翘,两腿立于高浮雕螭虎的背部。
螭虎圆眼,张口,尖爪,胸部阴线刻“滴水纹”,绞丝尾呈“S”形向上翻卷。
卮的另一侧高浮雕一只立熊,神态灵动,与朱雀相呼应。
熊身弯曲呈环形扳手,扳手的两侧浅浮雕两只凤鸟。
整个器身图案自上而下分为五层:第一层浅浮雕兽面纹;二层和四层均为浅浮雕勾连云纹;三层为浅浮雕龙纹;第五层为浅浮雕龙凤纹。
古代的卮主要由盖和卮体组成,该玉卮无盖,是原本无盖,还是有盖已被毁坏,不得而知。
从考古发掘出土的卮来看,这件西汉玉卮具有战国的遗风,上下左右四方连续纹饰,组成的图案相互对称,构图主次分明,布局错落有致,雄浑古朴。
整器集高浮雕、浅浮雕、平雕及镂雕、阴线刻等多种技法于一器,设计新颖,雕琢精细,堪称古代玉雕一绝,代表了西汉玉器雕琢技术的最高水平,是当之无愧的国宝级文物。
此件和田青玉雕琢的玉卮,通高11.2、口径6.7、底径6.6、壁厚0.4厘米。
卮身为圆筒形,由盖和器身两部分组成,以子母口相扣合。
盖的中央饰柿蒂纹,边缘等距离高浮雕三组漩涡纹。
突出的是卮身高浮雕一昂首挺胸的朱雀,雀体拱曲形成环形扳手。
朱雀尖嘴(微残),两眼炯炯有神,双冠分开微向上翘,胸部圆平,阴刻一“几”字纹。
浅浮雕的双翅如同绸带上下翻卷,短腿利爪,两腿之间浅浮雕一心形纹饰。
卮的周身以谷纹为主,云纹为辅,平底,三足,底部阴线饰柿蒂纹和流云纹。
马未都说收藏之⽟器篇(⼀)他⼭之⽯可以攻⽟——新⽯器时代⽟器⼀⽚冰⼼在⽟壶中国⼈对⽟的认识,⼀般都从⽂学开始。
⽐如形容⼥孩长得漂亮,常说'亭亭⽟⽴';形容男⼈长得帅,有个现成的成语叫'⽟树临风'。
'⽟树临风'⼀词,来⾃杜甫的《饮中⼋仙歌》。
杜甫当时作了⼀⾸诗,对他周圈很多能喝酒的朋友,包括李⽩、张旭、贺知章等⼈,做了⼀番描述,其中有这样的句⼦:'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眼望青天,皎如⽟树临风前。
'他描述的崔宗之潇洒⾼傲。
⽟树临风后来就成为成语,⼀般形容男⼦漂亮就⽤这个词。
形容情感的时候,我们经常⽤⼀些什么样的词呢?⽐如'宁为⽟碎,不为⽡全'。
⽐喻为了保持⽓节,要做出牺牲。
为什么要说'宁为⽟碎'呢?因为⽟有很多物理上的优点,它坚实、致密、温润、细腻,这些优点被⼈类逐渐捕捉到,并充分发挥想象,赋予其⽂学含义,⽤来形容⼈的性格。
还有⼀⾸唐诗,我们都很清楚:'洛阳亲友如相问,⼀⽚冰⼼在⽟壶。
'这⾸诗我⾃⼰就很喜欢,是唐代诗⼈王昌龄⾮常著名的⼀⾸诗《芙蓉楼送⾟渐》。
当时王昌龄送别他的朋友,写下这⾸诗。
⼀⽚冰⼼在⽟壶,表现了诗⼈内⼼的⾼洁,表达了他⼼中像⽟⼀样的情感。
如果他说'⼀⽚冰⼼在茶壶',听着就不是那么回事⼉。
中华民族对⽟的这些情感是逐渐积累的,并不是与⽣俱来的。
我们还有⼀句常说的话。
双⽅引发了⽭盾,⼀旦化解以后,就会说'化⼲⼽为⽟帛'。
这句话怎么来的呢?⽟、帛,过去都是国家之间作为礼物赠送的国礼,送给你丝绸,送给你美⽟。
可见⽟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在⽣活当中,我们经常⽤⽟作为敬语,⽐如'⽟成此事',就是说请对⽅帮忙促成这件事情。
还有'⽟体⽋安',就是说对⽅⾝体不舒服。
再有过去书信往来,经常说'敬候⽟⾳',就是等你给我回信。
古玉器的收藏价值不同时代的玉器,价值并不完全相同,那么古玉器有收藏价值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古玉器的收藏价值,希望对您有用。
古玉器的收藏价值首先,制作玉器的原料,即玉料本身就是宝石,因而有其自身的价值,这是玉器与其他如书画、青铜器、陶瓷器等古董的区别所在。
玉料价值的大小受产地、色彩、形状、大小等等的制约。
虽然在历史上曾有过“君子审玉,重德而次色”的玉材观,但在先秦时期关于和氏璧的故事恰恰证明了玉料的价值被人们所重视。
秦汉以后,西域的和阗玉涌入内地,以其产量大、质地纯、色泽好而受到了人们的青睐。
此后,和阗玉垄断中国2000年之久,清乾隆帝不异花费大量财力和物力,从新疆运进单件上吨重的玉料。
直到19世纪中叶以后,从缅甸境内运进的翡翠才取代了中国传统的玉料。
由引可见,玉料本身有着不容忽视的价值。
其次,初期的玉器主要是生产工具、祭祀工具和装饰品。
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社会财富也渐渐增多,等级观念也愈来愈重,产量稀少、美观的玉器,赋予了这种制度的观念。
从新石器时代中期起,一引起氏族首领的墓葬中就发掘出了一些精美的玉器。
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此现象更加明显,哪良渚文化的一些墓地,一座墓葬中就曾出过上百件玉器,其中一引起形制的玉器显然也只出土于大型的墓葬中,成为只有少数统治者才有权占用的器物。
进入商周时代,情况更加普遍,哪二里头文物中的“柄形饰”,都出土在商周时期的大型墓中。
秦以后,玉玺成了君权的象征。
据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用了一块上等的蓝田玉(又说为和氏璧)制成了一枚传国玺,以后各代帝王都看重这枚传国玺,认为要得了此玺,才是真命天子。
东晋时的几个皇帝都没有得到这枚玺,被讥为“白版天子”。
汉以后的各代还专门规定了达到某一级别的人才能有资格得到什么形制的玉玺。
以玉为玺的制度,一直沿袭到了清代。
乾隆皇帝厘定的25枚宝玺,绝大多数为玉制。
在唐代,则对玉带的佩用作出了严格的规定,如《新唐书·舆服》中所谓的“其后以紫为三品之服,金玉带銙十三;绯为四品之服,金带銙十一……。
古玉器的名词解释古玉器,即古代的玉制品,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
凭借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和历史意义,古玉器成为世界上最为珍贵的文物之一,备受人们的喜爱和追求。
本文将对古玉器的一些专业名词进行解释,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一古老而神奇的文化遗产。
1. 玉器(Yùqì):是指用玉石制作的器物,包括各种器皿、饰品、武器、玩具等。
在中国古代,玉被视为吉祥、美好、神圣的象征,因此被广泛用于各个领域。
2. 玉(Yù):是指一类宝石,具有细腻、柔和、润泽的特点。
根据其种类和外观,可以分为翡翠、和田玉、深山玉等多个品种。
古人常用琢、磨等方式将其加工成器物。
3. 纹饰(Wénshì):是指玉器上的花纹和图案。
纹饰是古玉器中一项重要的审美要素,也是展示古代文化内涵和艺术技艺的重要途径。
常见的纹饰包括龙、凤、麒麟、花卉、人物等。
4. 器型(Qìxíng):是指玉器在形状上的设计和构造。
古玉器的器型种类繁多,有瓶、碗、匜、盘等。
每个器型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象征意义,反映了古代文化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5. 文玩(Wénwán):是指用来欣赏、玩赏和收藏的玉器小品。
文玩通常小巧玲珑,形状精美,工艺精湛。
人们通过欣赏和玩赏文玩玉器,可以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美和历史文化的魅力。
6. 玉缕(Yùlǚ):是指玉器表面的纹理和纹理间的间隙。
玉缕是玉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细腻、均匀的玉缕可以判断玉器的质地和制作工艺。
7. 田黄(Tiánhuáng):是一种稀有而珍贵的和田玉品种。
其颜色呈现出深黄、暖黄,有时带有红色或绿色。
田黄玉质地细腻、纹理清晰,是古玉器中最为珍贵的品种之一。
8. 玉文化(Yùwénhuà):是指以玉为核心的一系列文化现象和价值观念。
玉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与古人的审美观念、人际关系、宗教信仰等息息相关。
中国古玉器(商-汉)的分类及特征简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中国玉器源远流长。
据考证,中国玉器诞生于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已有七八千年的历史。
七千年前南方河姆渡文化的先民们,在选石制器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拣到的美石制成装饰品,装扮自己,美化生活,由此揭开了中国玉文化的序幕。
玉器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文化载体,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礼仪、商贸、图腾、宗教、信仰乃至生活习俗和审美情趣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
中国玉器与漆器、丝织品、瓷器一并被称为中国的四大文化。
其中又以玉器产生最早,文化内涵最为丰富。
古玉器的文化内涵不仅包括设计艺术、碾琢工艺、文字记载等,而且还包括古玉器丰富的价值、礼仪功能、宗教功能、经济价值和装饰功能。
玉文化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通过玉器材料的特殊属性,寄托和展现古人思想意识。
玉器是远古先民顶礼膜拜的神物,是森严礼仪等级制度的象征,是古人审美观念的表现,更是中华民族美好品德的化身。
新石器时代以后的各个朝代,都有大量的玉器生产、使用。
玉器同金属器及陶瓷不同,它比较坚固耐用,又不能熔炼改制,因而古人制造的玉器,一部分被葬人地下,一部分自然消失,还有很大一部分流传于世,成为人们的收藏品在中国,收藏古玉器的风气极盛,收藏古玉的人也极多。
据雅昌艺术网统计,1994年,经各种拍卖公司拍卖的玉器达3万余件,囊括新石器时代以来的各种文化,例如: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元、明、清、民国等各个历史时期。
收藏玉器种类涉足礼玉、兵器及剑饰、葬玉,以及生活用品类、文房用品类、佩玩件等,几乎包括历史卜所有出现的玉器品种。
古玉器的政治价值表现在古玉器是社会等级制的物化,是古代人们道德和文化观念的载体。
出土的玉器基本卜出自有身份和地位的大中型墓葬中。
故宫博物院馆藏玉器大全!(高清图)据统计,故宫博物院收藏古代玉石器约三万件,主要源于清宫遗存。
故宫博物院所藏玉器按时代可划分为元代以前古玉、明代玉器、清代玉器三部分。
明代玉器多数为明宫遗存及清代宫廷的收藏,是研究明玉最重要的材料。
大量的清代玉器主要为清代宫廷用玉及各级官吏进贡的玉器珍玩,囊括了清代玉器的方方面面,全面地反映了清代玉器的制造、使用和文化内涵。
明青玉带皮异兽长8.2cm,高4.1cm明白玉微浸单耳荔枝匜口径11.5cmX6.5cm,底径6.5cmX4.5cm,高6cm明青玉镂雕枝叶葵花杯口径13.9cm,高8.8cm明玉卧鹿寿星山子长8.5cm,宽5cm,高11.5cm明玉九螭璧直径20.4cm,孔径5.8m,厚2cm明玉双管式笔插高21.9cm,大口径5.5-6cm,小口径4.5-4.7cm明早期白玉蟠龙环佩宽6.8cm,高6.7cm,最厚4.5cm虽然明代的玉质普遍不是很好,但做工非常好。
明代晚期的时候,中国文人特别注重内心的修养,要求大量的生活用具,尤其是文玩都非常有趣。
所以明晚期的玉器,带有明显的生活情趣、强调和谐的内容就比较多。
入清以后,当乾隆打开了新疆玉的通道之后,玉质马上就提高了。
清青玉涉水戏童渔翁高10.9cm,宽9.1cm,厚5.7cm清青玉甪端高12.5cm,长19cm,宽8cm清青玉王羲之爱鹅图意山子高12cm,宽28.5cm,厚9.4cm清白玉合符直径6.3cm,厚(合)1cm清白玉十二月令组佩璧径11.3cm,钟形长6.4cm,宽5.5cm,厚0.6cm清白玉夔龙纹佩最长7.9cm,最宽5.9cm,厚0.8cm清乾隆白玉镂雕龙螭斧式佩长13.2cm,宽5.7cm,0.7cm清黄玉荷叶式花插高14.5cm,宽9cm,厚5.5cm清青玉莲藕鹭鸶高15.5cm,长31.4cm,厚3cm清白玉羊首耳瓶高27.5cm,口径5.4×7cm,足径5.5×7.9cm清乾隆白玉乾隆御临兰亭册长7.6cm,宽5.5cm,厚1.6cm清乾隆青玉召夫鼎通高25,口径13.8×20.9cm,足径17.4×11cm清乾隆青玉卧马长13.3cm,宽7.8cm,高7.5cm清嘉庆玉羊首提梁壶通梁高16.8cm,通盖高10.1cm,口径8.9cm,足径6.8cm在元代以前玉器中,有当代考古发掘的精品及传世古玉中的珍品,包括了新石器时代至元代各历史时期的典型作品,其中一些精品原为清代宫廷珍藏,世所罕见。
[资料]夏商周时期玉器- 高古中古玉器琉璃- 玉器珠宝翡翠玛瑙- 盛世收藏论坛(转载)夏商周时期玉器二里头文化玉器为代表的夏代玉器近几十年以来,随着考古发掘和研究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文化的发现,人们对中国古史中的夏文化的认识,才有了实物的依据,对夏代历史的研究也有了新的突破。
二里头文化的考古发现分为四期,目前考古界有两种意见:一是主张该文化的四期都是夏文化遗存;一是主张一、二期为夏文化,而三、四期则为商代早期的文化。
值得指出的是,迄今所发现的考古资料说明,该文化的三、四期发现有玉器,而一、二期尚无玉器。
据此,若按上述第一种说法,则夏文化晚期已发现玉器;若按后一种说法,则夏文化未发现玉器,所发现的玉器属商文化早期物。
笔者认为,迄今所知材料说明,前一说是可信的。
我们可视二里头文化即是夏文化。
二里头文化发现的玉器品种有钺、戚、牙璋、刀、戈、矛、圭、柄形器、珠、管、坠等。
其用途或作佩饰,或作仪仗。
其中仪仗器是继新石器时代已有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在造型上并无多大的变化,只是器形较宽,有的还饰有纹图,侧边有若干个齿状脊牙,玉钺刃边作多角等,而与此前玉器略有差别。
二里头文化玉器中,数量较多且为首次出现的是所谓“柄形器”。
鉴于此类器物前有榫,考古界推测其可能作某种器之柄而定为“柄形器”。
最近十年以来,因此类器从未发现其榫端有器物,故对其定名又提出怀疑,有的称其为刀具,有的称其为死去祖先的牌位。
笔者发现,这类物曾数次见到其榫前端有数十块小玉片等组成的某形体物,且制作精美,甚至有下面嵌托黄金片者。
出土时,有的置于棺椁内和盖上,有的置于墓葬周壁问的墓道口,显然有某种特殊作用和意义,可能是一种辟邪压胜物。
二里头文化玉器的饰纹,亦有新的发现,一件柄形器上的花瓣纹、人面纹、双钩饰纹和人面纹上的“臣”字形目等最引人注意。
浅析玉器的收藏及保养陈玉良云南省瑞丽市锦玉良缘工作室摘要:玉器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中国作为玉器文化大国,早在几千年前就有了玉器,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玉器文化作文中国文人修身养性,体现个体文化素养的重要载体,得到很大的重视。
本文从玉器鉴别方法和玉器收藏的几大误区入手,分析了玉器收藏应注意的事项,同时结合玉器本身特点,较为详细的论述了玉器保养中的几大原则。
关键字:玉器;收藏;保养1引言玉器收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独特的文化与理念深深影响了玉器收藏者。
在玉器收藏大热的现在,通过规范的学习与研究,以掌握玉器收藏与保养的注意事项,对于玉器的收藏大有裨益。
2玉器收藏2.1玉器鉴别方法简介玉器的鉴赏与鉴别,是从事玉器收藏的基本技能,也是进入玉器收藏的最重要一步,具体来看,玉器鉴别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①腐蚀现象鉴别。
通常情况下,玉器随着埋藏时间的增加,腐蚀现象逐渐增加,同时薄片玉的腐蚀程度高于圆雕玉器。
②气味鉴定法。
古玉在不同的埋藏环境,会带有墓葬味、土腥味等味道。
简单来说,带有墓葬味的玉器在水浸和呵气的情况下,特殊气味会加重。
③风格辨识方法。
风格是每个时代和玉器雕刻家的不同于其他的独特印记,这也是进行不同时代玉器鉴别的主要手段。
就如同画作一样,雕刻大家一般都有鲜明的制作风格。
玉器的鉴别方法有很多,只有在进行玉器收藏时综合考虑,通过多种方法,从多个角度进行甄别,才能最大程度上保证玉器的真实度。
2.2玉器收藏的几大误区分析首先,在玉器收藏中,最近常犯的错误是“古玉比新玉更有升值空间,有沁色的玉是古玉”。
古玉在拍卖中价格屡创新高,致使一部分人只认古玉,觉得古玉比新玉更有升值空间。
其实这要综合来看,如果古玉没有很好的题材和历史内涵,其价值不一定比新玉高,一些现代玉雕大师的作品也屡创拍价新高。
其次,部分收藏者捡漏心理作祟,过分期望一夜暴富。
对玉器进行收藏和投资,无非是为了升值以获取利润,玉器由于其稀缺性,是一种投资理财的好产品。
古玉居说玉:“古玉美沁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1.什么是古玉之“沁”?在中国,玉文化从旧石器时代绵延至今,已有8000多年历史了。
从兴隆洼的淡绿色玉玦,到红山文化绿色的C型龙,再到良渚文化鸡骨白的玉琮。
古玉记录了人类生活的进步和岁月的变迁。
神玉时代,它代表巫觋与神沟通的灵媒;王玉时代,它象征至高无上的王权;礼玉时代,他代表君子如玉的品格。
在古玉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是人类精神和美好事物的象征。
随社会的发展,玉文化的表现形式也更加丰富——红山文化的玉龙、玉鹰,良渚文化的玉琮、玉璧,商周的玉刀、玉戈,春秋的剑饰、带钩,汉代的瑞兽,唐宋的花鸟发簪,元明清的大件玉雕,特别是清代,雕琢艺术可以说达到了中国玉雕史的巅峰,为中华玉的文化添增了绚丽的色彩。
图1 红山文化玉鹰古玉在传承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埋藏环境、地理气候、矿物质和有机物沁染、人类活动等众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展现在人们眼中的往往是斑驳的颜色,我们称之为沁色。
由于埋藏地域的土中所含物质不同,埋藏时间长短不同,古玉上的沁色也不尽相同,从而呈现出千变万化的颜色。
清代的陈原心在《玉纪》中,对玉器的沁色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其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诸色受沁之源难以深考,总名之曰十三彩”,就是极言其色彩之多。
一般来说,我国的北方土壤多呈碱性,玉器沁色多为黄色土沁;南方土壤湿润呈酸性,玉器上的沁色则多为白色水沁。
而古玉出土之后,经过人体的盘玩,其体内的物质成分由于受到人气的涵养,玉性又会慢慢复苏,从而使古玉原先的沁色发生奇妙的变化,呈现出五光十色的丰富色彩。
图2 金沙文化五彩沁玉环2.沁的种类有多少?古玉常见的沁色有水沁-白色,朱砂沁-红色,土沁-土褐色和红色,水银沁-黑色,铁沁-暗红色,铜沁-绿色。
出土之玉常见沁色,分别有白色雾状的水沁、黄色的土沁、黑色的水银沁、绿色的铜沁,是由于玉器晶体表面布满细微裂隙,有机物或金属元素沁入,就会生沁色。
前人对沁色的误导,如:“地火沁、血尸古”等说法,均属于缺乏科学基本知识的无稽之谈。
汉代玉器收藏价值汉代玉器成为藏家纷纷追逐的目标,其价格在拍卖市场上也屡创新高。
那汉代玉器收藏价值有多高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汉代玉器收藏价值,希望对您有用。
汉代玉器收藏价值近年来玉器市场持续火爆,汉代玉器收藏之风已形成,虽然价格出现明显升温,但与国外相比,国内收藏仍属起步阶段,这就决定了汉代玉器的升值潜力很大。
另外,近年来随着玉文化的交流活动逐渐增多,人们对汉代玉器文化的了解认识正在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已开始将目光投向汉代玉器收藏市场。
这些因素除了会使整个市场进一步活跃升温,也会提升汉代玉器的潜在价值。
汉代玉器收藏鉴定方法在汉代的作品中,有两个领域出现非和田玉的可能性很明,一是“礼器”中的玉璧。
大概从战国幵始直到汉代,多见一种深绿色材质的玉璧,这种材质石性较大,断口参差,有称为“青玉”的,也有称为"苍水玉”的,母钱本人也搞不清楚是否属于和田玉。
二是葬玉。
葬玉是玉质的冥器和装逝者的器具,所使用的材质有和田玉与非和田玉两种,譬如作为放入逝者口中的含玉(琀)或九窍塞多见和田玉,而握在逝者手中的玉握以及玉衣片,则多见使用地方杂玉或类玉材质制成。
从收藏的意义上来看:由于汉代的和田玉的使用已经成为用玉的主流,所以在实际操作中一定要提高对玉质的期待标准,尽量收藏高质量的和田玉作品。
对于那些非和田玉的冥器,要有目的、有标准、有限度地收藏,譬如器型完整、风格典型、工艺特征突出的作品可以入藏,一般常见品可以放弃。
古玉收藏到了汉代,已经开始了由对造型刀法的欣赏到对作品的玉质、刀法、纹饰、造型全面欣赏的转型,初涉收藏高古玉的朋友应充分认识这一点。
从鉴定的意义上来看:对汉代玉质的鉴定已经不再像商周时期那样重要,但是并不排除材质自身的历史特征。
如果通过严格而细致的材质对比,仍能找到时代的划分区隔,这就不是靠一两句话可以讲清楚的,还要靠收藏者自己解决。
时代收藏以为,利用材料的时代特征来作为鉴定的依据,比仅靠造型、刀法等后天的人工因素可靠,因为纵观仿古(包括造假)历史,只有材质不能仿造,所以对材质的历史特征能够了解和掌握一二,是绝对有好处的。
玉器简介一般汉代以前的玉器为"古玉",美英的博物馆,以及港台等地的古玉收藏家,喜欢收藏汉代以上的高古玉器。
一、藏玉器首先应该认真细读、多读有关古玉的专著,这些学术著作凝聚着丰富的知识。
推荐的书籍有;清末吴大徵所著《古玉图考》,对古玉的时代、用途、名称、尺寸均有详尽说明和考释,且绘图精确,颇有参考价值。
当代杨伯达主编的《中国美术全集·玉器》、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玉器全集》一至六卷、周南泉的《古玉器》、昭明、利群的《中国古代玉器》、张广文的《玉器史话》、香港李英豪的《鉴别古玉》、《民间古玉》、《护身玉》、《保值白玉》。
台湾古玉专家李更夫老先生的《玉器鉴定全集》(上、下册)等。
二、直接接触非常重要,一般人在博物馆只能隔着玻璃看,应该尽可能多地上手细看各门各类的古玉。
摸多了就能感觉出其中的区别。
真古玉器玉质老旧、手感沉重、外表柔滑、沁色自然、刀工利落、包浆滋润。
新玉没有这些感觉。
三、至少宋代就出现仿古玉,当时有人以虹光草伪造鸡血沁,清以后造假越来越多,也有前无古人的创造,如"狗玉"、"羊玉"、"风玉"等新品,引人上当。
四、古玉器的仿品、赝品大都采用价格低廉的岫岩玉、独山玉、蓝田玉或其他低质杂玉,这些玉硬度大都低于5.5。
和田优质玉料现在每年产量极少,市场价每公斤已逾十万元,其硬度为6至6.5,因成本和加工难度高,作伪者极少采用和田白玉。
五、一般小钢刀硬度为5.5左右,用力戳玉器,仿品、赝品就可以一目了然。
六、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的以玉粉经人工高压合成的伪玉,颜色和硬度近似和田玉,鉴别时要特别留心。
七、真古玉有土沁、石灰沁、水银沁、尸血沁、朱砂沁、铜沁、表面氧化层等,赝品的沁斑有的是油炸的,有些是火烤的,有些是用化学药水浸蚀的,弄清楚相真品和赝品在颜色、光泽、厚薄诸方面的差异和区别,八、玉器表面的雕刻线条断面不同,有V型,半圆型和U型等,U型是现代机器工特征。
看懂玉器界的行话古玉篇俗话说“三句话不离本行”。
每一行都有其行业内的行话,搞玉器收藏,收藏者也要明白玉器业界内的行话。
在交易时,如果一个不懂行的人肯定是在议价时要吃亏的,也就跟本收藏不到心爱的藏品。
--土压--许多古玉入土后,或在玉体上正巧有一更硬的东西挤压在一起千百年,这个地方会顺其方向而略变形,称土压痕,有时常在手镯中有发现,主要的是被土压而变形,若不断就珍贵啦。
土压痕--古线痕--有些玉佩件入土后,因在入土前即有打很紧的中国结,因一起入土数百年,经地热地冷温度的变化等,玉表面有一种对称的捆扎痕迹,称为古线痕。
这种痕迹在大多在玉质较软的玉器上可以发现,硬度高的玉器一般不易看到。
--牛毛纹--通常在玉表面为开端,依其玉纹、裂纹、碰撞点等地方由外而内呈牛毛自然沁入状,而称牛毛纹,不过需注意的是在玉表面牛毛纹的开端处应有蛀孔、蚀斑等伴随。
若没有以上描述的条件就有两种可能性:老玉新雕:这种情况的发生一般是商家收到一块带有残缺的老玉,为了使老玉有更好的卖相,就会把有毛病的地方磨去,改动一下,变成一块完美的老玉。
新古玉:这种情况是指玉器入土后,时间比较短就又出土了,因此在玉器表面还没有形成蚀斑蛀孔等,但玉表面会呈现出洒金黄或晕色,用放大镜看会有非常细微的牛毛纹出现,这样的我们就叫做新古玉。
牛毛纹--凹陷牛毛纹--就是指在有牛毛纹的基础上,有凹陷状态发生,这就证明了沁的时间更加长久,也可证明牛毛纹为真的。
凹陷牛毛纹--出土古玉--就是指真正的出土的老玉,当然证明为出土的老玉还要有相当多的方法来论证它。
--传世古玉--从没有入过土的老玉,一代传一代,原则上时间应该超过二代以上的。
--玻璃光--玻璃光严格的来说应该是指翡翠用机器抛光后呈现的光泽度。
有一些人把玻璃光说成老玉表面的那一层光泽,那是不对的。
因为老玉、白玉的玉质为纤维交织结构,缺少柱状结晶,而且白玉也无需用机器抛光来显示它的油润度。
所以玻璃光应在翡翠上呈现出来,也称为机器光。
话说古玉----玉器收藏话说古玉----玉器收藏.txt31岩石下的小草教我们坚强,峭壁上的野百合教我们执著,山顶上的松树教我们拼搏风雨,严寒中的腊梅教我们笑迎冰雪。
在书画、陶瓷、青铜器、玉器等各类中国古代文物中,玉器的收藏历史最为悠远、最为持久,几乎是伴随着玉器的产生而出现,并持续了玉器发展的全过程,直到今日。
严格意义上的玉器,产生于新石器时代。
至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了。
新石器时代的玉器种类,主要有各种形制的佩戴在身上的装饰品、佩戴或执持以表征权力的瑞玉、祭祀祖先神灵的祭玉以及专门为殉葬而制作的葬玉等。
这些玉器具有特殊的功能,象征着拥有者的身份、地位和财富,有的还具有深刻的宗教寓意,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重要的地位。
因此,从新石器时代开始,玉器就有别于当时的石器、陶器等普通的生产和生活用品,倍受重视,被当作珍宝加以收藏。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大型墓葬中,都发现有随葬玉器。
红山文化玉器形制多样,磨制精美,而且在墓中置放有序,如钩云形佩和筒形器主要置于尸骨的胸部或头部,环主要置于腕部,鸟形饰都有可穿缀的小孔,它们不是专为殉葬制作的,而应是墓主生前使用并收藏的瑞玉和装饰品。
在浙江余杭反山良渚文化墓地的11座墓葬中,出土玉器1100余件(组),单件计数达3200余件,其中部分可能是专为殉葬而制作的,但绝大多数是墓主生前使用和收藏的。
为了让死者在地下过着与生前一样的生活,将其生前使用的玉器一同入葬,是当时人对玉器珍爱与收藏意识的体现。
夏商周时期,贵族阶层已注意收藏当时制作和使用的玉器,同时对前代流传下来的玉器更为珍视。
红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北方的制玉中心,其玉器流传的地域广,时间久。
在相当于夏代的内蒙古敖汉旗大甸子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多件红山文化玉器,如璧、钩云形器、钩形器、筒形器等,都是红山文化常见的器型,是墓主人生前收藏红山文化玉器的例证。
1976年发掘的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了755件玉器,其中标本964号和标本1120号与内蒙古巴林右旗那斯台出土的钩形器制相同,标本948号与辽宁建平牛河梁第二地点9号墓出土的椭圆形带齿玉饰形制相同,均为红山文化遗物;标本350号玉凤与湖北天门石家河出土的团凤造型相似,琢纹工艺相同,应为石家河文化的遗物。
在北京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和河南三门峡西周虢国墓地中也出土了红山文化的玉器。
在山西侯马曲村西周中晚期晋侯墓地中,也出土了很多商代玉器。
这些都是墓主人生前收藏的古代玉器。
春秋战国至汉代,玉器生产在前代基础上不断发展,玉器收藏的规模也较商周时期有很大进展。
这一阶段的玉器收藏者仍和以前一样,主要限于帝王贵族阶层。
1986年在江苏吴县发现了一个玉器窖藏,出土遗物包括玉器、彩石器和料器共402件,其中玉器204件,占出土遗物总数50.7%,其器型种类主要为璧、环、璜等礼器和虎形佩、鸟形佩、珠等各种形状的装饰品,除了时作玉器,其中6件可能是吴王夫差收藏的良渚文化玉器。
1976年在河北平山县战国中山国王及陪葬墓中,出土玉器800余件,其中除了战国风格的玉器,还有西周和春秋时期的玉器。
一些玉器上有墨书文字"集玉"、"集它玉",表明这些玉器是中山国王长期收藏的珍物。
1983年在广州象岗山发现了西汉南越王墓,墓中出土玉器达200多件。
在西耳室西侧北墙根存放的一个漆盒里盛放有43件玉剑饰,包括剑首10件、格16件、X 9件、珌8件,根据它们在盒中的存放位置的玉质坟色,并参照形制、纹饰特点,可大体分辨出8套,余下11件不成套。
每件剑饰表面都粘附朱砂和朱绢,估计随葬时是以朱绢逐件包裹后放入漆盒的。
这披玉剑饰玉质雕工均属上乘,且其中仅有少数有使用痕迹,从其出土状况来看,毫无疑问是南越王的收藏品。
由于多种原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玉器的生产和收藏曾一度处于低谷,隋唐时期逐渐复兴。
在陕西唐永泰公主墓出土的10件玉器中,有7件是唐代玉佩的配件;另外3件中,1件为战国晚期至西汉的谷纹玉珩,1件为东汉时期的镂雕螭纹出廓璧残件,1件为魏晋时期的走兽游鱼佩。
可见此期的玉器收藏仍是以时作玉为大宗,新旧并畜。
北宋时期,产生了以古器物和碑刻为研究对象的金石学。
金石学的兴起,极大地提高了人们鉴赏和收藏古代器物的兴趣,古代玉器与三代青铜器一起成为文玩和"骨董"。
宋代的皇帝是当时最大的玉器收藏家,宫廷宗正寺玉牒所、文思院上界和修内司玉作碾磨的玉器以及地方属国、州郡进贡的玉器,是其玉器收藏的主要来源,如当时出产和阗美玉的于阗国就时常向宋室进贡玉器。
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九记载:绍兴二十年(1150)十月,宋高宗赵构临幸清河郡王张俊府第,张俊进奉果品宝器、书画、匹帛等物,宝器中时作玉44件,古玉17件。
皇帝所藏玉器之丰,由此可见一斑。
在皇帝的倡导和金石学研究风气的影响下,文人士族阶层亦购买收藏古玉,并对其进行考证研究,收藏玉器成为上层社会的一种时尚。
北宋学者吕大临精于文物鉴赏,在宫内兼职监管文物,由他编纂的《考古图》10卷。
收录皇宫中收藏的铜器210件,玉器14件,这是中国最早的收录玉器的图书,开中国玉器研究之先河。
从商周至汉代,玉器是以礼制化、理念化、系统化,等级化的玉礼器和组佩饰为主,用玉阶层只局限于王公贵族,国王是最大的玉器占有者,其他人通过赏赐或馈赠的方式从国王那里获得玉器,所以基本不存在买卖玉器的情况。
隋唐时期,玉器手工业开始复苏,并走向世俗化的道路,生产适于平民百姓使用的,富有生活气息的玉器皿和玉佩饰。
宋代玉器在唐代的基础上,继续沿着生活化、世俗化的道路发展。
此时的城市经济非常发达,北宋的都城汴梁大相国寺是民间商业的大市场,每月5次开放,热闹异常,其中有出售民间旧货古董的交易市场。
除了收藏的古玉器,民间玉作坊生产的各种时作玉也在市场上出售,玉器市场已经非常普遍。
这一点可以在宋人的笔记中得到反映。
辽、金、元用玉制度追仿宋朝。
在辽宁朝阳北塔辽代地宫出土的玉器中,除了玉龙、玉飞天、玉鹅、玉雁等辽代玉器,还有玉斧、玉玦、玉璧等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期的玉器。
元代朱德润编辑的《古玉图》二卷,著录有璧、环、带钩、剑饰、耳环等39件玉器,对每件玉器绘图,记述尺寸、玉色、纹饰、来源及其收藏者。
明代是中国玉器史上相当繁荣的时期。
考古和文献资料显示,明代玉器生产和使用的规模都胜过宋元。
玉器收藏更是空前兴盛,在北京明万历皇帝的定陵中出土了大批玉器,除了冠服用的玉带、玉带钩、玉佩、玉圭、还有壶、爵、盂、碗等玉器皿之外,还有耳环等玉首饰。
在山东、江西等地发现的50位明代藩王墓葬,共出土玉器2000余件。
《天水冰山录》中记载查抄明朝权相严嵩财物,其中有857件装饰、陈设、实用玉器和202条玉带的名称。
明人宋应星《天工开物》、曹昭《格古要论》、高濂《燕闲清赏笺》、文震亨《长物志》、张应文《清秘藏》、陈继儒《妮古录》等著作都有论及玉器使用和收藏等方面的情况。
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更发达,城市里有出售古玩玉器的古董店、集市,还有流动的商贩。
玉器收藏的人大增,已为不局限于帝王、仕宦、文人,一些商人、市民、工匠、僧侣甚至奴仆也都加入了收藏爱好者的行列,玉器市场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
于是,一些商人找人仿做古玉,以假充真,在市场上出售,牟取暴利,伪古玉应运而生。
明末收藏家高濂在《燕闲清赏笺·论古玉器》中记载:"近日,吴中工巧,模拟汉宋螭玦钩环,用苍黄、杂色、边皮、葱玉或带淡墨色玉,如式琢成,伪乱古制,每得高值。
"从此,伪古玉一直在玉器收藏史上占据一席之地。
清代玉器生产从中叶即乾隆二十四年(1759)至嘉庆十八年(1803)进入了鼎盛时期。
乾隆皇帝爱玉成癖,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致力于玉器的生产和收藏,因此乾隆朝收藏的玉器甚丰。
今北京故宫博物院有上万件玉器,多半是乾隆时期收藏的,在台北故宫博院和一些收藏家的藏品中,也有很大数量的玉器可能来自于清宫旧藏。
乾隆尤其喜爱"三代"古玉,亲自组织收集,并鉴别定级,对其中佳品题诗咏赞,并命玉工将镌刻在该件玉器上。
在乾隆御题的约800首咏玉诗中,有60余首是咏周或汉代玉璧的。
乾隆还命宫廷造办处玉作仿制古玉,有的刻"乾隆年制"或"乾隆仿古"款识,有的则刻假款。
据养心殿造办处记载,他于乾隆八年(1743)一月二十七日命造办处按《考古图》所载玉辟邪二件、璊玉马一件、玄玉骢一件、琥一件、仙人一件之尺寸、各仿做一件;同年十一月初七日,命在一件碧玉虎右腿里怀刻"十三",在木座上面刻隶字"宣和玉玩",底面刻篆字"伯时珍藏"。
乾隆皇帝的爱玉、藏玉行为必然带动全国上下的玉器收藏风气。
后来有名的琉璃厂古玩和廊房二条玉器街都是在乾隆年间形成的。
清朝后期,由于国力衰退,从嘉庆十八年(1813)起,贡玉减半。
道光时期停止贡玉,宫廷玉生产衰微,玉器的质量与乾隆时期玉器相差甚远。
但这一时期民间玉器生产的地域范围扩大了,民间玉业相对繁荣。
因此,从朝廷至民间的玉器收藏并未受到太大影响,尤其是社会中层的收藏行为得到很大发展。
一些热衷于玉器收藏的学者兼收藏家,还对所藏、所见或经手过的玉器进行研究,并著录成书。
其中最为优秀的是光绪十五年(1889)出版的吴大溦的《古玉图考》,采用实物与文献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古玉,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此外,还有瞿中溶的《亦载堂古玉图录》、端方的《陶斋古玉图》、陈性的《玉纪》等。
清末至民国时期,是中国玉器市场上一次空前繁荣的时期。
1860年和1900年外国侵略军两次攻进北京,掠夺圆明园和清宫的玉器珍宝;1911年清朝末代皇帝溥仪逊位,将宫中的玉器携出皇宫,这些玉器成为这一阶段中国玉器市场的重要货源。
同时伪古玉及时作玉器也进入市场,对玉器市场的繁荣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因此,当时京城的骨董市场玉器买卖火热,掀起了收藏玉器的热潮。
清末民初的玉器市场主要有廊房二条玉器街、琉璃厂古玩街、青山居和"鬼市"。
廊房二条玉器街位于北京商业繁华区前门大街大栅栏,不但吸引了国内的达官贵人、富商大贾和珠宝同行,还引来了很多外国商人,外国人称廊房二条为"Jade Ware Street",即"玉器街",其中的店铺有主要做国内人生意的"中国庄",还有主要做外国人生意的"洋庄"。
琉璃厂古玩街兴始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开馆纂修《四库全书》以后,清末民国时期是其黄金时代,不但中国的许多文人学者、达官贵人光顾琉璃厂,一些外国的巨商、富豪、学者、官员和平民百姓也到琉璃厂购买包括玉器在内的古玩文物,他们将琉璃厂称为"Antique Street",即"古董街",琉璃厂成为中国文物的集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