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收藏不钻牛角尖,应兼容并蓄!(附5件新石器时期古玉重器组图)
- 格式:doc
- 大小:102.50 KB
- 文档页数:3
台北故宫的新石器时代玉器(四)【新朋友】点击上方蓝字“中国古玉”关注我们【老朋友】点击右上角,转发或分享分页面内容台北故宫的新石器时代(四)新石器時代灰青石人像。
質似巴林石之類的軟石,灰青色有白色斑點。
雕一坐姿人像,頭大,頂上有髻,右手向前似握一手杖,甚簡陋。
高8.9公分。
國立故宮博物院。
新石器時代片狀玉飾。
不勻的青綠玉。
器形略作不規則的梯形,似為由某件玉器上所切下的片料,一面有一垂直鑽鑿痕。
長4.6公分寬2.5公分厚0.65公分。
國立故宮博物院。
新石器時代璧心玉料。
青灰色玉,為製作玉璧取下的心料,外圓周一面較大,一面較小,正中央鑽一小圓穿。
外徑4.5公分。
國立故宮博物院。
新石器時代晚期至西周玉璧。
玉質,青綠色,局部沁作褐色。
此璧光素無紋,與另一件玉璧組掛於木座,中間有一隻蝙蝠,並有卍字花紋。
國立故宮博物院。
新石器時代末期至商代弦紋玉鐲。
玉質,青白泛灰黑色,散布深淺褐斑,有黃赭斑。
圓筒式手鐲,上下緣作折邊,外壁琢飾三道弦紋。
徑9.5公分。
國立故宮博物院。
新石器時代晚末期至西周素璧。
青白玉,局部泛黃灰色,雜有淺褐斑及長條裂紋。
全器呈圓璧形,琢治規整,光素無紋。
外徑14.2公分內徑6.1公分厚0.6公分。
國立故宮博物院。
新石器時代玉斧。
灰色玉質,帶有點狀黑斑與白斑,局部有赭斑。
全器近於扇面,平背,器兩側斜出,刃略為弧形,刃為中鋒。
刃部與背部略有傷缺。
23.5x19x1.7 公分孔徑5.51公分。
國立故宮博物院。
新石器時代鉞。
灰黑色玉質,帶有點狀赭斑與白絲狀斑。
全器近於扇面,平背,兩角略圓,器兩側斜出,圓弧刃,刃為中鋒。
21.2x15.8x1.3 公分孔徑4.59公分。
國立故宮博物院。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石鉞。
石鉞,灰白色,帶有塊狀灰斑與赭斑。
全器近於扇面,平背,略有傷缺,器兩側斜出,圓弧刃,刃為中鋒。
孔與刃部皆有小缺傷。
17.5x15x1.2 公分。
國立故宮博物院。
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周環狀石斧。
石質,青灰色泛白,表面粗糙。
中国历代玉器器型特点分析一、历代玉器工艺特点新石器时代的玉器主要有玉琮、玉璧、玉斧、玉圭、玉璜、玉块及各种鸟兽。
以有孔玉及平面玉器为多。
动物造型较简单,着重于头部刻画,身体则与玉石形近的几何体,头部又较重视眼目的表现。
此时玉器虽片状为多,但磨得很平的平面极少,凡平面之处,中部皆微微隆起,边缘较薄或有坡,如器物的主平面平如刨板,就应考虑这件器物是否为伪制品了。
夏代玉器新石器时代后期,在中原地区居住着许多不同血缘关系的父系氏族部落。
这就是历史文献中常说的“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帝时期,五帝是当时氏族部落的酋长成部落联盟长。
各部落联盟彼此之间经历了大约4000年之久的兼并和战争。
长期残酷的征战,彼此间相互同化,最终形成后来的汉民族。
直至舜禅让干禹,继之“禹传启,家天下”,终于到启时建立了夏玉朝。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标志着中华大地上的古老人类终于跨进了文明的门槛。
夏朝是一个崇尚玉文明的国度,玉器制作技术在夏朝有长足的发展,形成了夏朝独特的玉器文化。
商代玉器,属于生产工具和礼器器形的有玉刀、玉斧、玉铲、玉璧、玉璜以及单体的玉制鱼、鸟、兽。
钻孔有两种,一种是一面钻孔,另一种是两面钻孔,孔眼两端大,中部细、蜂腰状。
许多商代玉器孔内留有螺旋形琢磨痕。
周代玉器,玉戈、玉琮趋向小型化,圭呈细长形。
春秋战国玉器,佩玉大量增加,丧葬用玉也较多。
玉龙种类较多,一般为蛇形。
汉代玉器,器形除玉璧、玉环、鸡心佩、剑佩、带钩外,各种用于殉葬的明器和各式容器、玩赏品大量出现。
唐代玉器,大量出现花鸟、人物图案,器物多生活气息,有实用价值的杯碗增多,另出现新型饰件和表示官阶高下的玉带饰物。
宋代玉器,仿古玉器极多,有玉环、玉剑饰、玉璧等。
仿古玉给人似古非古、似今非今感觉。
宋代玉鸟、玉鱼数量也较多。
明代玉器,早期多选用白玉,雕刻精致,有宋元遗风。
明中晚期玉器,南北差异较大;北方玉器浑厚,加工较粗。
明晚期苏州一带制玉、选料精细,工艺讲究。
中国玉器鉴赏一、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玉人头饰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
乳白色,局部有褐色浸蚀。
体扁平,头像作侧视,以阴线刻一橄榄形目,头顶有一椭圆形发髻,鹰钩形鼻,嘴微张,脑后有外凸的耳形脊。
头下有颈,嘴角处有一个穿圆孔,可供佩系。
陕西神木出土。
现藏陕西省博物馆。
高4.5厘米穿孔玉斧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淡黄色。
体扁平,顶部微呈弧形,两边斜直,刃部较宽,两面刃,较锋利。
顶端一圆形穿孔,两面钻透。
四边较薄,中间较厚,通体磨光。
制作精美,无使用痕迹,是权力或财富的象征物,为部落首领所占有。
1959年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墓葬出土。
现藏山东省博物馆。
长17.8厘米厚0.9厘米刃宽7.2厘米孔径1.2厘米穿孔玉斧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青色。
长方形,顶端平整,两侧斜直,刃部较宽,两面磨刃,略呈弧形,四边较薄,中间较厚。
通体磨光,靠近顶端有一圆孔,两面钻透。
此件制作精致,是权力或财富的象征物,为部落首领所占有。
1960年山东曲阜出土。
现藏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玉璇玑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玉质泛白色。
体扁平,中央有圆孔,形似变形的环。
外缘有三个形状相同、且均向同一方向旋转的锯齿状凸脊,凸脊之间各有每三齿为一组的锯齿四组。
全器计有相似大凸齿三个、小凸齿十二组三十六个,等距分布。
是观测天象之器,或是织机上某一部件,有待研究。
1978年山东滕县出土。
现藏滕州市博物馆。
径8厘米人面纹玉佩饰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墨色。
体扁平,呈四边略外凸的方形,背部中央有一垂直的凸脊,脊上有一横穿,可供穿系。
正面刻人面纹,面部正视,以阴线刻橄榄形眼眶,眶内饰一横线作目,双目相连,等腰三角形纹作鼻,横道弦纹作口。
虽五官比例不甚协调,但轮廊俱现,为大汶口文化较早的人面形玉饰。
山水滕县出土。
现藏滕州市博物馆。
高3.2厘米宽3.9厘米兽面纹玉(石奔)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
青中泛黄色,通体抛光。
原断为两截,受土浸,表面形成不同颜色。
体扁平,呈长方形,背部平直,刃部稍宽,一面刃的坡面较宽,另一面较窄。
第四章历代古玉器总体风格特征本章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分析、介绍各个历史朝代古玉器的总体特征,包括玉器的品种数量、玉质、形制、纹饰和工艺等特征。
为鉴赏玉器提供基础。
一、玉器孕育阶段--距今5000年前二、成熟阶段的玉器--中国玉器发展的第一个高峰三、二里头文化的玉器四、焕然一新的商代玉器--中国玉器发展的第二个高峰五、不该忽略的西周玉器六、风格各异的春秋玉器七、嬗变时代的战国玉器--中国玉器发展的第三个高峰八、弃旧图新的汉代玉器--中国玉器发展的第四个高峰九、漫长的沉寂期--魏晋南北朝玉器十、开玉雕之新风--隋唐玉器十一、缓慢的复兴进程--宋元明玉器十二、登峰造极的清代玉器--中国玉器发展的第五个高峰一、玉器孕育阶段--距今5000年前这一阶段代表性的文化遗址有:玉器总体风格特征1、品种数量各文化遗址都有玉器出土,仰韶和大溪文化遗址较少。
工具:刀、铲、斧、凿、锛、镞等。
饰玉:璧、璜、环、玦、镯、珠、管、坠、耳珰、指环、笄、鱼形饰等。
礼仪玉器:玉龙、玉鹰、玉人、大型玉钺等。
★各地都有玉璜、玉玦出土。
◆各地都有相当数量的饰玉出土。
▲北方以玉制工具为多,南方以饰玉为多。
◆凌家滩出土玉器丰富而独特。
2、玉质(玉材)多为当地所产,玉石不分。
北方:以岫玉为多,其次有墨玉、青玉(非和田玉)、玉髓、煤精。
黄河中下游:绿松石、水晶、粗质玉。
长江下游:透闪石玉、阳起石玉、蛇纹石玉、石英岩玉、玛瑙、玉髓、水晶、煤精、莹石、石质、粗质玉。
3、纹饰和工艺因生产力低下,琢玉工具不锋利,故:●器形简单、多小型化。
○工艺粗糙,仅琢磨打光,常见砣切痕、对钻孔▲玉珠串凌家滩出土玉器简介凌家滩文化遗址发现于1985年,位于安徽省巢湖市含山县铜闸镇西南约10公里的凌家滩自然村。
遗址面积约75万平方米。
主要有墓葬,已发现近70座;此外还有祭坛、祭祀坑、积石圈、房屋遗址等。
据碳同位素法年代测定,该遗址年代为距今5560±195年至5290±185年。
中国古代的玉器收藏在书画、陶瓷、青铜器、玉器等各类中国古代文物中,玉器的收藏历史最为悠远、最为持久,几乎是伴随着玉器的产生而出现,并持续了玉器发展的全过程,直至今日。
一严格意义上的玉器,产生于新石器时代,至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了。
新石器时代的玉器种类,主要有各种形制的佩戴在身上的装饰品、佩戴或执持以表征权力的瑞玉、祭祀祖先神灵的祭玉以及专门为殉葬而制作的葬玉等。
这些玉器具有特殊的功能,象征着拥有者的身份、地位和财富,有的还具有深刻的宗教寓意,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重要的地位。
因此,从新石器时代开始,玉器就有别于当时的石器、陶器等普通的生产和生活用品,倍受重视,被当作珍宝加以收藏。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大型墓葬中,都发现有随葬玉器。
红山文化玉器形制多样,磨制精美,而且在墓中置放有序,如钩云形佩和筒形器主要置于尸骨的胸部或头部,环主要置于腕部,鸟形饰都有可穿缀的小孔,它们不是专为殉葬而制作的,而应是墓主生前使用并收藏的瑞玉和装饰品。
在浙江余杭反山良渚文化墓地的11座墓葬中,出土玉器1100余件(组),单件计数达3200余件,其中部分可能是专为殉葬而制作的,但绝大多数是墓主生前使用和收藏的。
为了让死者在地下过着与生前一样的生活,将其生前使用的玉器一同入葬,是当时人对玉器珍爱与收藏意识的体现。
二夏商周时期,贵族阶层已注意收藏当时制作和使用的玉器,同时对前代流传下来的玉器更为珍视。
红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北方的制玉中心,其玉器流传的地域广,时间久。
在相当于夏代的内蒙古敖汉旗大甸子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多件红山文化玉器,如璧、钩云形器、钩形器、筒形器等,都是红山文化常见的器型,是墓主人生前收藏红山文化玉器的例证。
1976年发掘的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了755件玉器,其中标本964号和标本1120号与内蒙古巴林右旗那斯台出土的钩形器形制相同,标本948号与辽宁建平牛河梁第二地点9号墓出土的椭圆形带齿玉饰形制相同,均为红山文化遗物;标本350号玉凤与湖北天门石家河出土的团凤造型相似,琢纹工艺相同,应为石家河文化的遗物。
中国古代玉器图集一.玉圭玉圭《说文》中称的“剡上为圭”指的是上部尖锐下端平直的片状玉器。
圭来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工具石铲和石斧,因此今天古学界将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许多玉铲及方首长条形玉器都定名为圭。
真正标准的尖首形圭始见于商代而盛行于春秋战国。
玉圭是上古重要的礼器,被广泛用作“朝觐礼见”标明等级身份的瑞玉及祭祀盟誓的祭器。
《周礼》记载圭有多种形制、多种用途,现在考古实证材料还不能予以证实,不少问题有待研究。
战国以后圭在社会上就不再流行,各代帝王在遵循古制、点缀朝廷的威仪时曾制造过,但绝大多数没有流传下来。
今日所见玉圭基本上是商周至战国的作品。
清代伪古玉中有少量圭形作品。
圭的形制特点因时代不同、种类相异而存在较大的差别,新石器时代的“玉圭”从严格意义上讲并不是真正的圭。
这种长条形、平首带穿的玉器多见于龙山文化,以素面为多,少数在下端饰有阴线弦纹,精美者刻有兽面纹。
纹饰系用利石刻成,有明显的刻划痕迹。
真正的玉圭见于商代,有两种形式,一种平首,圭身饰双钩弦纹,另一种尖首平端,近似后代的圭。
周代玉圭,以尖首长条形为多,圭身素面,尺寸一般长1 5至20厘米。
战国时期出土的圭数量较多,其中不少是石制的。
圭身宽窄大小不一,现今所见的均为光素。
山西侯马盟誓遗址所出的盟书均书写于不规则的石圭上。
汉代玉圭己从社会日常生活中消失,只有王公贵族为了显示其地位,才特别雕造了少量的玉圭。
宋以后,历代都有不少仿制品。
明代玉圭呈尖首平底状,有的器表满布浮雕的谷纹或蒲纹,有的阴刻出四山纹,寓安定四方。
战国玉圭附:玉圭的用法周天子为便于统治,命令诸侯定期朝觐,以便禀承周王室的旨意。
为表示他们身份等级的高低,周王子赐给每人一件玉器,在朝觐时持于手中,作为他们身份地位的象征。
比如,通过不同尺寸的圭,显示了上至天子、下到侯位的不同等级;同时不同尺寸的圭加以不同的名称(如镇圭、桓圭、信圭、躬圭)等,也显示了周室安邦理国的信念。
不同名称的圭是赋予持有不同权力的依据,如:珍圭——召守臣回朝,派出传达这个使命的人必须手持珍圭作为凭证;遇自然灾害,周天子派去抚恤百姓的大臣所持的信物,也为珍圭;谷圭——持有者行使和解或婚娶的职能;琬圭——持有者行使嘉奖的职能;琰圭——持有者行使处罚的职能。
玉器由于滋润可爱、可玩、可佩、可赏,加上它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成为争相收藏的对象。
但是,玉器投资收藏也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知识性,必须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笔者认为目前进行玉器投资收藏,需要注意以下“四个兼顾”。
新古兼顾
中国历来是一个崇尚古文化的国度,也有收藏古玉的传统。
古玉因为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内涵,体现了独特的时代烙印,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研究价值,所以多年来一直是人们追捧的对象,许多传世古玉早就被各级文物部门和成千上万古玉收藏者们纳入囊中。
古玉有着不可再生性,它的存世量毕竟有限,而藏家们对古玉青睐有加,导致其价格节节攀升。
在利益的驱使下,使得大量仿古玉充斥市场,甚至可以说到了赝品泛滥的程度。
在古玉日趋稀少、货源紧缺和价格不断上升的趋势下,藏家要克服厚古薄今的观念,不能把眼睛只盯在古玉上,而忽视新玉的收藏,要做到古玉和新玉并重。
据了解,由于大量高科技工具的开发运用,当今玉雕艺人们的技术水平可以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比如,运用超声波技术、激光技术等现代工艺打造出来的新玉精品,其精巧程度让人叹为观止。
另一方面,现今艺人大多经过系统的学习培训,艺术素养也日益提高。
客观地讲,新玉精品代表了当代玉雕工艺的新水平,同古玉珍品一样,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料工兼顾
买玉器首先要注意玉的材料质地,不论新古,玉材一定要好。
千样玛瑙万种玉,不同的玉石种类,市场价格相差比较悬殊。
从玉种来讲,以新疆和田玉最为名贵,但是经过几千年的开采,现在和田玉籽料已经非常稀有了,而市场需求却越来越大,导致最近几年原料价格不断翻番。
优质玉材对于一件玉器至关重要,如质地、色泽、密度、绺裂、玷污等都是影响玉材等级的要素,不应有丝毫忽视。
“玉不琢不成器”,工艺是玉器由料变为器的技术条件。
玉石难得,精湛的工艺同样难得。
作为一件值得收藏的玉器,精湛的雕琢技艺、美伦的艺术表现、深厚的文化内涵,这些都是不可缺少的。
一件好的玉器作品,是在玉料的原有价值上增加了艺术附加值,它体现了制作者的文化学识、艺术修养、雕琢功力,使人们在品位、鉴赏、把玩中得到享受,特别是玉雕大师们的杰作,更是神形兼备,让人爱不释手。
那些工艺精湛的玉器作品,无论经过多少年,其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都不会降低,只会变得越来越珍贵。
表里兼顾
近年来在玉器收藏市场中,出现了很多钟爱玉器皮色的藏友,痴迷于它们美妙的皮色中,如:大红皮、枣红皮、砖瓦红、橘黄皮、姜黄皮、乌金皮等等。
皮子是籽玉的重要特征之一,但不是唯一特征。
因为籽玉比较稀少,且玉质上佳,加上皮子可以用来巧色雕刻,别有情趣,所以有皮子的玉料就成了藏家追捧的对象。
这些皮色固然漂亮也非常难得,但是要看生在什么地方、什么料质上。
重皮不重质,重表不重里,可以说是本末倒置,如果不是玉或是差的玉,再好的皮色又有何用。
当然,如果一块好的和田玉再配上好的皮子,便是锦上添花、画龙点睛,增加了它的稀有性,物以稀为贵,也就增加了它的价值,所以好的皮色要配好的玉质才是完美的。
从收藏、保值、增值的角度看,只有皮色没有质地的玉器,宛如没有灵魂、没有生命,不具备好的投资收藏性,所以挑选玉器质与皮、表与里二者不可缺一。
大小兼顾
收藏玉器,不要贪大求奇,最好先从一些比较便宜的小件玉器着手,比如小挂件、小佩件,这样即使买了赝品,损失也不大。
然后,通过多看、多学、多思,等到有了一定鉴赏水准之后,循序渐进,再介入大件精品玉器的收藏比较恰当。
王新先生18年前介入收藏小古玉簪,当时玉簪收藏还是一个偏门,根本没有什么人关注,也很少有人研究,既缺乏市场热度,也不被人看好。
时至今日,他收集了一百余枚不同时代、形态各异的古玉簪。
他刚刚开始收藏玉簪的时候,每枚玉簪大概只花百余元,或数百元。
而现在,随着人们对它关注程度的不断升温,古玉簪的价格正在以10倍甚至更快的速度上涨。
随着岁月的流逝,玉簪的存世量可以说是越来越少了,能流传下来并且做工精致的玉簪更少,因而古玉簪的收藏也就具有较大的升值潜力。
这些小件玉器藏品单件购买时可能价格不高,但是如果能够集成系列,形成具有特色文化内涵的主题,其艺术附加值会明显增加,市场行情也会大幅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