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必修五公式方法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101.50 KB
- 文档页数:3
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知识点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高中数学必修五 第一章 解三角形知识点归纳1、三角形三角关系:A+B+C=180°;C=180°—(A+B);2、三角形三边关系:a+b>c; a-b<c3、三角形中的基本关系:sin()sin ,A B C +=cos()cos ,A B C +=-tan()tan ,A B C +=- sincos ,cos sin ,tan cot 222222A B C A B C A B C +++=== 4、正弦定理:在C ∆AB 中,a 、b 、c 分别为角A 、B 、C 的对边,R 为C ∆AB 的外接圆的半径,则有2sin sin sin a b c R C===A B . 5、正弦定理的变形公式: ①化角为边:2sin a R =A ,2sin b R =B ,2sin c R C =; ②化边为角:sin 2a R A =,sin 2b R B =,sin 2c C R=; ③::sin :sin :sin a b c C =A B ; ④sin sin sin sin sin sin a b c a b c C C++===A +B +A B . 6、两类正弦定理解三角形的问题:①已知两角和任意一边,求其他的两边及一角.②已知两角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其他边角.(对于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所对的角的题型要注意解的情况(一解、两解、三解)7、三角形面积公式:111sin sin sin 222C S bc ab C ac ∆AB =A ==B .=2R 2sinAsinBsinC=R abc 4=2)(c b a r ++=))()((c p b p a p p ---8、余弦定理:在C ∆AB 中,有2222cos a b c bc =+-A ,2222cos b a c ac =+-B , 2222cos c a b ab C =+-.9、余弦定理的推论:222cos 2b c a bc +-A =,222cos 2a c b ac +-B =,222cos 2a b c C ab+-=. 10、余弦定理主要解决的问题:①已知两边和夹角,求其余的量。
等差数列一.等差数列知识点:知识点1、等差数列的定义:①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公差通常用字母d表示知识点2、等差数列的判定方法:②定义法:对于数列,若(常数),则数列是等差数列③等差中项:对于数列,若,则数列是等差数列知识点3、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④如果等差数列的首项是,公差是,则等差数列的通项为该公式整理后是关于n的一次函数知识点4、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⑤⑥对于公式2整理后是关于n的没有常数项的二次函数知识点5、等差中项:⑥如果,,成等差数列,那么叫做与的等差中项即:或在一个等差数列中,从第2项起,每一项(有穷等差数列的末项除外)都是它的前一项与后一项的等差中项;事实上等差数列中某一项是与其等距离的前后两项的等差中项知识点6、等差数列的性质:⑦等差数列任意两项间的关系:如果是等差数列的第项,是等差数列的第项,且,公差为,则有⑧对于等差数列,若,则也就是:⑨若数列是等差数列,是其前n项的和,,那么,,成等差数列如下图所示:10、等差数列的前项和的性质:①若项数为,则,且,.②若项数为,则,且,(其中,).二、题型选析:题型一、计算求值(等差数列基本概念的应用)1、。
等差数列{a n}的前三项依次为a-6,2a -5, -3a +2,则a 等于()A . -1B . 1C 。
—2 D. 22.在数列{a n}中,a1=2,2a n+1=2a n+1,则a101的值为( )A.49 B.50 C.51 D.523.等差数列1,-1,-3,…,-89的项数是()A.92 B.47 C.46 D.454、已知等差数列中,的值是()()A 15B 30C 31D 645. 首项为-24的等差数列,从第10项起开始为正数,则公差的取值范围是()A.d>B.d<3 C。
≤d<3 D.<d≤36、。
在数列中,,且对任意大于1的正整数,点在直上,则=_____________。
高中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汇总第一章 解三角形 一、知识点总结 正弦定理:1.正弦定理:2sin sin sin a b cR A B C=== (R 为三角形外接圆的半径).步骤1.证明:在锐角△ABC 中,设BC=a,AC=b,AB=c 。
作CH ⊥AB 垂足为点H CH=a ·sinB CH=b ·sinA ∴a ·sinB=b ·sinA得到b ba a sin sin =同理,在△ABC 中, bbc c sin sin =步骤2.证明:2sin sin sin a b cR A B C===如图,任意三角形ABC,作ABC 的外接圆O. 作直径BD 交⊙O 于D. 连接DA.因为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所以∠DAB=90°因为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所以∠D 等于∠C.所以C RcD sin 2sin ==故2sin sin sin a b c R A B C ===2.正弦定理的一些变式:()sin sin sin i a b c A B C ::=::;()sin ,sin ,sin 22a bii A B C R R==2c R =;()2sin ,2sin ,2sin iii a R A b R B b R C ===;(4)R CB A cb a 2sin sin sin =++++ 3.两类正弦定理解三角形的问题:(1)已知两角和任意一边,求其他的两边及一角.(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其他边角.(可能有一解,两解,无解) 4.在ABC ∆中,已知a,b 及A 时,解得情况: 解法一:利用正弦定理计算解法二:分析三角形解的情况,可用余弦定理做,已知a,b 和角A ,则由余弦定理得 即可得出关于c 的方程:0cos 2222=-+-a b Ac b c 分析该方程的解的情况即三角形解的情况 ①△=0,则三角形有一解 ②△>0则三角形有两解 ③△<0则三角形无解 余弦定理:1.余弦定理: 2222222222cos 2cos 2cos a b c bc A b a c ac B c b a ba C ⎧=+-⎪=+-⎨⎪=+-⎩2.推论: 222222222cos 2cos 2cos 2b c a A bc a c b B ac b a c C ab ⎧+-=⎪⎪+-⎪=⎨⎪⎪+-=⎪⎩.设a 、b 、c 是C ∆AB 的角A 、B 、C 的对边,则: ①若222a b c +=,则90C =; ②若222a b c +>,则90C <; ③若222a b c +<,则90C >.3.两类余弦定理解三角形的问题:(1)已知三边求三角.(2)已知两边和他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角. 面积公式:已知三角形的三边为a,b,c,1.111sin ()222a S ah ab C r a b c ===++(其中r 为三角形内切圆半径)2.设)(21c b a p ++=,))()((c p b p a p p S ---=(海伦公式)例:已知三角形的三边为,、、c b a 设)(21c b a p ++=,求证:(1)三角形的面积))()((c p b p a p p S ---=; (2)r 为三角形的内切圆半径,则pc p b p a p r ))()((---=(3)把边BC 、CA 、AB 上的高分别记为,、、c b h h a h 则))()((2c p b p a p p ah a ---=))()((2c p b p a p p b h b ---=))()((2c p b p a p p ch c ---=证明:(1)根据余弦定理的推论:222cos 2a b c C ab+-=由同角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sin C ==代入1sin 2S ab C =,得12S ====记1()2p a b c =++,则可得到1()2b c a p a +-=-,1()2c a b p b +-=-,1()2a b c p c +-=-代入可证得公式(2)三角形的面积S 与三角形内切圆半径r 之间有关系式122S p r pr =⨯⨯=其中1()2p a b c =++,所以S r p == 注:连接圆心和三角形三个顶点,构成三个小三角形,则大三角形的面积就是三个小三角形面积的和 故得:pr cr br ar S =++=212121(3)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12a S a h =⨯⨯所以,2a S h a =a h =同理b h c h 【三角形中的常见结论】(1)π=++C B A (2) sin()sin ,A B C +=cos()cos ,A B C +=-tan()tan ,A B C +=-2cos 2sinC B A =+,2sin 2cos CB A =+;A A A cos sin 22sin ⋅=, (3)若⇒>>C B A c b a >>⇒C B A sin sin sin >> 若C B A sin sin sin >>⇒c b a >>⇒C B A >> (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4)三角形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5)三角形中最大角大于等于 60,最小角小于等于 60(6) 锐角三角形⇔三内角都是锐角⇔三内角的余弦值为正值⇔任两角和都是钝角⇔任意两边的平方和大于第三边的平方.钝角三角形⇔最大角是钝角⇔最大角的余弦值为负值 (7)ABC ∆中,A,B,C 成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是 60=B .(8) ABC ∆为正三角形的充要条件是A,B,C 成等差数列,且a,b,c 成等比数列. 二、题型汇总:题型1:判定三角形形状判断三角形的类型(1)利用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判定三角形形状时,可利用正余弦定理实现边角转化,统一成边的形式或角的形式.(2)在ABC ∆中,由余弦定理可知:222222222是直角ABC 是直角三角形是钝角ABC 是钝角三角形是锐角a b c A a b c A a b c A =+⇔⇔∆>+⇔⇔∆<+⇔⇔ABC 是锐角三角形∆(注意:是锐角A ⇔ABC 是锐角三角形∆) (3) 若B A 2sin 2sin =,则A=B 或2π=+B A .例1.在ABC ∆中,A b c cos 2=,且ab c b a c b a 3))((=-+++,试判断ABC ∆形状.题型2:解三角形及求面积一般地,把三角形的三个角A,B,C 和它们的对边a,b,c 叫做三角形的元素.已知三角形的几个元素求其他元素的过程叫做解三角形.例2.在ABC ∆中,1=a ,3=b ,030=∠A ,求的值例3.在ABC ∆中,内角C B A ,,对边的边长分别是c b a ,,,已知2=c ,3π=C .(Ⅰ)若ABC ∆的面积等于3,求a ,b(Ⅱ)若A A B C 2sin 2)(sin sin =-+,求ABC ∆的面积.题型3:证明等式成立证明等式成立的方法:(1)左⇒右,(2)右⇒左,(3)左右互相推.例4.已知ABC ∆中,角C B A ,,的对边分别为c b a ,,,求证:B c C b a cos cos +=.题型4:解三角形在实际中的应用考察:(仰角、俯角、方向角、方位角、视角)例5.如图所示,货轮在海上以40km/h 的速度沿着方位角(从指北方向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的水平转角)为140°的方向航行,为了确定船位,船在B 点观测灯塔A 的方位角为110°,航行半小时到达C 点观测灯塔A 的方位角是65°,则货轮到达C 点时,与灯塔A 的距离是多少?三、解三角形的应用 1.坡角和坡度:坡面与水平面的锐二面角叫做坡角,坡面的垂直高度h 和水平宽度l 的比叫做坡度,用i 表示,根据定义可知:坡度是坡角的正切,即tan i α=.lhα2.俯角和仰角:如图所示,在同一铅垂面内,在目标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夹角中,目标视线在水平视线的上方时叫做仰角,目标视线在水平视线的下方时叫做俯角.3. 方位角从指北方向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的水平角,如B点的方位角为 .注:仰角、俯角、方位角的区别是:三者的参照不同。
天津高二数学必修五知识点必修五是天津高中二年级数学课程的一部分,主要涉及数列与数学归纳法、排列与组合、概率与统计等内容。
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做一简要介绍。
一、数列与数学归纳法数列是指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的一组数。
常见的数列有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
其中,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 = A1 + (n-1)d,其中A1为首项,d为公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 = A1 * q^(n-1),其中A1为首项,q为公比。
数学归纳法是一种证明方法,可用于证明数学命题的正确性。
其基本思想是:先证明命题在某个特定条件下成立,然后说明如果命题对于某一个正整数n成立,那么它也对于n+1成立。
由此可推知,命题对于一切正整数都成立。
二、排列与组合排列与组合是研究对象的选择或者排列方式的数学分支。
它们在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排列是指从给定对象中按一定顺序选取若干个对象进行排列。
对于n个不同的对象,取出m(m≤n)个进行排列的方法数记作A(n, m)或者P(n, m)。
其中,A(n, m) = n! / (n-m)!,P(n, m) = n! / (n-m)!表示排列的计算公式。
组合是指从给定对象中选取若干个对象,不考虑排列顺序的方法数。
对于n个不同的对象,取出m(m≤n)个进行组合的方法数记作C(n, m)。
其中,C(n, m) = n! / [m! * (n-m)!] 表示组合的计算公式。
三、概率与统计概率是数学中研究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学科。
在概率中,我们常用事件发生的频率来描述其概率。
概率的取值范围是0到1之间,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常见的概率运算有概率的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
统计是研究通过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来获得有关事物特征的学科。
统计学中常用的两个分支是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
描述统计是通过对样本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来描述事物特征的统计方法。
常见的描述统计方法有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和标准差等。
推断统计是通过对样本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来对总体特征进行推断的统计方法。
高中数学必修四必修五公式_知识点正弦定理:(R 为外接圆半径),sin sin sin sin sinsin a b c a b cC C ++===A +B +A B边角互化关系式:余弦定理:三角形面积公式:三角形判断方法: 设a 、b 、c 是△ABC 的角A 、B 、C 的对边,则:①若,则;②若,则;③,则。
等差数列: 通项公式:d n a a n)1(1-+=通项公式的变形:①()nm a a n m d =+-;②()11n a a n d =--;③11n a a d n -=-;④11n a a nd-=+;⑤nm a a d n m -=-等差数列性质:m n p q +=+(m 、n 、p 、*q ∈N ),则m n p q a a a a +=+;若{}n a 是等差数列,且2n p q =+(n 、p 、*q ∈N ),则2n p q a a a =+。
求和公式:()()22111n a a d n n na S n n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性质:①若项数为()*2n n ∈N ,则()21n n n S n a a +=+,且S S nd-=偶奇,1nn S a S a +=奇偶.②若项数为()*21n n -∈N ,则()2121n n Sn a -=-,且n S S a -=奇偶,1S n S n =-奇偶(其中n Sna =奇,()1n S n a =-偶)。
③n S ,2n n S S -,32n n S S -成等差数列(d n 2)等比数列: 通项公式:11-=n nq a a通项公式的变形:①n m n m a a q -=;②()11n n a a q --=;③11n naq a -=;④n mn ma qa -=求和公式:())1(11111≠--=--=q qq a q q a a S nn n , )1(1==q na S n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的性质:①若项数为()*2nn ∈N ,则Sq S =偶奇,②n S ,2n n S S -,32n n S S -成等比数列(n q )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及诱导公式:1cos sin 22=+αα αααcos sin tan =公式一: sin (2k π+α) = sin α cos (2k π+α) = cos α tan (2k π+α)= tan α 公式二: sin (π+α) =-sin α cos (π+α)=-cos α tan (π+α)=tan α 公式三: sin(-α) =-sin α cos(-α) =cos α tan(-α) =-tan α 公式四: sin (π-α)=sin α cos (π-α)=-cos α tan (π-α)=-tan α 公式五: sin(π/2-α) = cos α cos(π/2-α) = sin α 公式六: sin(π/2+α) = cos α cos(π/2+α) = -sin αsin (3π/2-α)=-cos α,cos (3π/2-α)=-sin α, sin (3π/2+α)=-cos α, cos (3π/2+α)=sin α, 三角函数本质:三角函数的本质来源于定义,如下图:根据上图,有。
用结构法求数列的通项公式在高中数学教材中,有好多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公比或公差 (或许经过计算能够求出数列的首项 ,公比 ),来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但实质上有些数列其实不是等差、等比数列,给出数列的首项和递推公式 ,要求出数列的通项公式。
而这些题目常常能够用结构法,依据递推公式结构出一个新数列,进而间接地求出原数列的通项公式。
关于不一样的递推公式,我们自然能够采纳不一样的方法结构不一样的种类的新数列。
下边给出几种我们常有的结构新数列的方法:一.利用倒数关系结构数列。
比如:数列 { a n } 中,若 a12,114(n N ), 求a n an 1an设b n 1 , 则b n 1b n+4,a n即 b n 1b n=4,{b n}是等差数列。
能够经过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求出b n,然再求后数列{ a n}的通项。
练习: 1)数列 { a n } 中, a n≠0,且知足a111N ), 求a n , a n11, (n23a nn}中, a11, a n 2a n n通项公式。
2)数列 { a1a n, 求a 2n}中 , a11, a n0,且a n2a n a n 1a n1 0(nn3)数列 { a2, n N ), 求 a .二.结构形如 b n a n2的数列。
例:正数数列 { a n } 中,若 a15, a n 12a n24(n N ), 求a n解:设 b n a n 2 , 则b n1bn4,即b n1b n4数列 { b n } 是等差数列,公差是4, b1225 a1b n25(n 1)( 4)294n即 a n 24n29a n294n , (1n7, n N )练习:已知正数数列 { a n } 中, a1 2, a n 2 a n 1 (n2, n N ) ,求数列 { a n } 的通项公式。
三.结构形如 b n lg a n的数列。
例:正数数列 { a} 中,若 a =10,且lg a n lg a n 1 , (n2, n N ), 求a .n11n2解:由题意得:lg a n1,可设 b n lg a n,lg a n 12即b n1,bn 12b n是等比数列,公比为1, b1 lg 10 12b n 1 (1) n 1(1)n 1 ,(n N) .22(1) n 1 , a n( 1 )n 1即 lg a n10 22练习:(选自 2002 年高考上海卷)数列 { a n } 中,若 a1=3, a n 1a n2 ,n 是正整数,求数列 { a n } 的通项公式。
必修五知识点总结归纳(一)解三角形1、正弦定理:在 C 中,a、 b 、c分别为角、、C的对边, R为 C 的外接圆的半径,则有a b c2R .sin sin sin C正弦定理的变形公式:①a2R sin, b2R sin, c2Rsin C ;② sin a, sin b, sin C c;2R2R2R③a : b : c sin: sin: sin C ;④a b c a b c.sin sin sin C sin sin sin C2、三角形面积公式:S C 1bc sin1ab sin C1ac sin.2223C中,有a b c2bc cos b a c2ac cos,、余弦定理:在222,222 c2a2b22ab cosC .4、余弦定理的推论:cos b2c2a2,cosa2c2b2a2b2c2 2bc2ac,cosC2ab.5、射影定理:a b cosC c cos B,b a cosC c cos A, c a cosB b cos A6、设a、b、c是 C 的角、、 C 的对边,则:①若a2b2c2,则 C90;②若 a2b2c2,则 C90 ;③若 a2b2c2,则 C 90 .(二 )数列1、数列: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着的一列数.2、数列的项:数列中的每一个数.3、有穷数列:项数有限的数列.4、无穷数列:项数无限的数列.5、递增数列:从第 2 项起,每一项都不小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a n 1a n06、递减数列:从第 2 项起,每一项都不大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a n 1a n07、常数列:各项相等的数列.8、摆动数列:从第 2 项起,有些项大于它的前一项,有些项小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9、数列的通项公式:表示数列a n的第 n 项与序号 n 之间的关系的公式.10、数列的递推公式:表示任一项a n与它的前一项a n 1(或前几项)间的关系的公式.11、如果一个数列从第 2 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则这个数列称为等差数列,这个常数称为等差数列的公差.12、由三个数a,, b 组成的等差数列可以看成最简单的等差数列,则称为 a 与b的等差中项.若 b a c,则称 b 为a与c的等差中项.213、若等差数列a n的首项是 a1,公差是d,则 a n a1n 1 d .14、通项公式的变形:①a n a m n m d ;② a1a n n 1 d ;③d a n a1 ;a n a1a n am .n1④ n1;⑤ dd n m15、若a n是等差数列,且 m n p q(m、n、 p 、q*),则 a m a n a p a q;若 a n是等差数列,且2n p q (n、 p 、q*),则 2a n a p a q.16、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的公式:①S n n a1a n;② S n na1n n 1d .2217、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的性质:①若项数为*,则 S2 n n a n a n 12n n,且S偶S奇nd ,S奇a n.S偶a n1②若项数为2n 1 n*,则 S2 n 12n 1 a n,且 S奇S偶 a n,S奇nS偶n1(其中 S奇na n, S偶n 1 a n).18、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则这个数列称为等比数列,这个常数称为等比数列的公比.19、在a与b中间插入一个数G ,使a, G , b 成等比数列,则G 称为a与 b 的等比项.若 G2ab ,则称 G 为a与 b 的等比中项.注意: a 与b的等比中项可能是G 20、若等比数列a n的首项是a1,公比是q,则a n a1q n 1.21、通项公式的变形:①a n a m q n m;② a1 a n q n 1;③ q n 1an ;④q n man.a1a m22、若a n m n p q (m、n、 p 、q *a n a p a q;是等比数列,且),则 a m 若 a n是等比数列,且2n p q (n、 p 、q*),则 a n2a p a q.23、等比数列a n的前 n 项和的公式:S n24、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的性质:①若项数为na1q1a11q n a a q.1n q 11q1q2n n*,则S偶q .S奇② S n m S n q n S m.③ S n, S2 n S n, S3n S2n成等比数列(S n0 ).(三)不等式1、a b 0 a b ; a b 0a b ; a b 0 a b .2① a b b a ;②a b,b c a c;③ a b a c b c ;、不等式的性质:④ a b,c 0ac bc , a b, c0ac bc ;⑤ a b, c d a c b d ;⑥ a b 0, c d 0ac bd ;⑦a b0a n b n n, n 1 ;⑧ a b 0n a n b n, n 1 .3、一元二次不等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 2 的不等式.4、二次函数的图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间的关系:判别式b24ac000二次函数y ax2bx ca0 的图象一元二次方程 ax 2bx 有两个相异实数根有两个相等实数根x b x1x2b没有实数根12c 0a0 的根1,22a x x2aax2bx c0x x x1或 x x2x x bR一元二次a02a 不等式的解集ax2bx c0x x1x x2a0若二次项系数为负,先变为正5、设a、b是两个正数,则ab称为正数 a 、b的算术平均数,ab 称为正数 a 、b的2几何平均数.6若 a0, b0,则a b2ab,即abab.、均值不等式定理:27、常用的基本不等式:①a2b22ab a, b R;② ab a2b2a, b R ;220;④ a2b22③ ab a b a0,b a b a,b R .2228x、y 都为正数,则有、极值定理:设⑴若 x y s (和为定值),则当 x y 时,积 xy 取得最大值s2.4⑵若 xy p (积为定值),则当 x y 时,和 x y 取得最小值2p .。
数学必修1-5常用公式及结论必修1:一、集合1、含义与表示:(1)集合中元素的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2)集合的分类;有限集,无限集 (3)集合的表示法:列举法,描述法,图示法2、集合间的关系:子集:对任意x A ∈,都有 x B ∈,则称A 是B 的子集。
记作A B ⊆ 真子集:若A 是B 的子集,且在B 中至少存在一个元素不属于A ,则A 是B 的真子集,记作A ≠⊂B 集合相等:若:,A B B A ⊆⊆,则A B =3.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属于∈ 不属于:∉ 空集:φ4、集合的运算:并集:由属于集合A 或属于集合B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并集,记为 A B交集:由集合A 和集合B 中的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叫交集,记为A B补集:在全集U 中,由所有不属于集合A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补集,记为U C A 5.集合12{,,,}n a a a 的子集个数共有2n 个;真子集有2n –1个;非空子集有2n –1个;6.常用数集:自然数集:N 正整数集:*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二、函数的奇偶性1、定义: 奇函数 <=> f (– x ) = – f ( x ) ,偶函数 <=> f (–x ) = f ( x )(注意定义域)2、性质:(1)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图形; (2)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 轴成轴对称图形;(3)如果一个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那么这个函数是奇函数; (4)如果一个函数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那么这个函数是偶函数. 二、函数的单调性1、定义:对于定义域为D 的函数f ( x ),若任意的x 1, x 2∈D ,且x 1 < x 2① f ( x 1 ) < f ( x 2 ) <=> f ( x 1 ) – f ( x 2 ) < 0 <=> f ( x )是增函数 ② f ( x 1 ) > f ( x 2 ) <=> f ( x 1 ) – f ( x 2 ) > 0 <=> f ( x )是减函数 2、复合函数的单调性: 同增异减三、二次函数y = ax 2 +bx + c (0a ≠)的性质1、顶点坐标公式:⎪⎪⎭⎫ ⎝⎛--a b ac a b 44,22, 对称轴:a bx 2-=,最大(小)值:a b ac 442-2.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的三种形式(1)一般式2()(0)f x ax bx c a =++≠; (2)顶点式2()()(0)f x a x h k a =-+≠; (3)两根式12()()()(0)f x a x x x x a =--≠. 四、指数与指数函数1、幂的运算法则:(1)a m • a n = a m + n ,(2)nm nmaa a -=÷,(3)( a m ) n = a m n (4)( ab ) n = a n • b n(5) n n nb a b a =⎪⎭⎫ ⎝⎛(6)a 0 = 1 ( a ≠0)(7)n n a a 1=- (8)m n m na a =(9)m n m naa 1=-2、根式的性质(1)na =.(2)当na =; 当n,0||,0a a a a a ≥⎧==⎨-<⎩.4、指数函数y = a x (a > 0且a ≠1)的性质:(1)定义域:R ; 值域:( 0 , +∞) (2)图象过定点(0,1)5.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 log b a N b a N =⇔=(0,1,0)a a N >≠>.五、对数与对数函数1对数的运算法则:(1)a b = N <=> b = log a N (2)log a 1 = 0(3)log a a = 1(4)log a a b = b (5)a log a N= N (6)log a (MN) = log a M + log a N (7)log a (NM) = log a M -- log a N (8)log a N b = b log a N (9)换底公式:log a N =aNb b log log(10)推论 log log m na a nb b m=(0a >,且1a >,,0m n >,且1m ≠,1n ≠, 0N >). (11)log a N =aN log 1(12)常用对数:lg N = log 10 N (13)自然对数:ln A = log e A (其中 e =2.71828…) 2、对数函数y = log a x (a > 0且a ≠1)的性质:(1)定义域:( 0 , +∞) ; 值域:R (2)图象过定点(1,0)六、幂函数y = x a 的图象:(1) 根据 a例如:y = x 221x x y ==11-==x xy 七.图象平移:若将函数)(x f y =的图象右移a 、上移b 个单位, 得到函数b a x f y +-=)(的图象; 规律:左加右减,上加下减 八. 平均增长率的问题如果原来产值的基础数为N ,平均增长率为p ,则对于时间x 的总产值y ,有(1)xy N p =+. 九、函数的零点:1.定义:对于()y f x =,把使()0f x =的X 叫()y f x =的零点。
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知识集结知识元正弦定理公式知识讲解1.正弦定理【知识点的知识】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定理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内容=2R(R是△ABC外接圆半径)a2=b2+c2﹣2bc cos A,b2=a2+c2﹣2ac cos B,c2=a2+b2﹣2ab cos C变形形式①a=2R sin A,b=2R sin B,c=2R sin C;②sin A=,sin B=,sin C=;③a:b:c=sin A:sin B:sin C;④a sin B=b sin A,b sin C=c sin B,a sin C=c sin A cos A=,cos B=,cos C=解决三角形的问题①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另一角和其他两条边;②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和其他两角①已知三边,求各角;②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角在△ABC中,已知a,b和角A时,解的情况A为锐角A为钝角或直角图形关系式a=b sin A b sin A<a<b a≥b a>b一解两解一解一解解的个数由上表可知,当A为锐角时,a<b sin A,无解.当A为钝角或直角时,a≤b,无解.2、三角形常用面积公式1.S=a•h a(h a表示边a上的高);2.S=ab sin C=ac sin B=bc sin A.3.S=r(a+b+c)(r为内切圆半径).【正余弦定理的应用】1、解直角三角形的基本元素.2、判断三角形的形状.3、解决与面积有关的问题.4、利用正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测量、航海、几何等方面都要用到解三角形的知识(1)测距离问题:测量一个可到达的点到一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问题,用正弦定理就可解决.解题关键在于明确:①测量从一个可到达的点到一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问题,一般可转化为已知三角形两个角和一边解三角形的问题,再运用正弦定理解决;②测量两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问题,首先把求不可到达的两点之间的距离转化为应用正弦定理求三角形的边长问题,然后再把未知的边长问题转化为测量可到达的一点与不可到达的一点之间的距离问题.(2)测量高度问题:解题思路:①测量底部不可到达的建筑物的高度问题,由于底部不可到达,因此不能直接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解决,但常用正弦定理计算出建筑物顶部或底部到一个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然后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②对于顶部不可到达的建筑物高度的测量问题,我们可选择另一建筑物作为研究的桥梁,然后找到可测建筑物的相关长度和仰、俯角等构成三角形,在此三角形中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求解即可.点拨:在测量高度时,要理解仰角、俯角的概念.仰角和俯角都是在同一铅锤面内,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当视线在水平线之上时,成为仰角;当视线在水平线之下时,称为俯角.例题精讲正弦定理公式例1.已知△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是a,b,c.若A=45°,B=30°,a=,则b=()A.B.1 C.2 D.例2.在△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若,则B=()A.B.C.D.或例3.在△ABC中,已知三个内角为A,B,C满足sin A:sin B:sin C=3:5:7,则C=()A.90°B.120°C.135°D.150°利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知识讲解【正余弦定理的应用】1、解直角三角形的基本元素.2、判断三角形的形状.3、解决与面积有关的问题.4、利用正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测量、航海、几何等方面都要用到解三角形的知识例题精讲利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例1.在△ABC中,a,b,c是内角A,B,C所对的边.若a>b,则下列结论不一定成立的()A.A>B B.sin A>sin BC.cos A<cos B D.sin2A>sin2B例2.在△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是a,b,c,且,则角A的大小为()A.B.C.D.例3.在△ABC中,三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若sin B =b sin A,则a=()A .B .C.1 D.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简单应用知识讲解1.余弦定理【知识点的知识】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定理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内容=2R(R是△ABC外接圆半径)a2=b2+c2﹣2bc cos A,b2=a2+c2﹣2ac cos B,c2=a2+b2﹣2ab cos C变形形式①a=2R sin A,b=2R sin B,c=2R sin C;②sin A=,sin B=,sin C=;③a:b:c=sin A:sin B:sin C;④a sin B=b sin A,b sin C=c sin B,a sin C=c sin A cos A=,cos B=,cos C=解决三角形的问题①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另一角和其他两条边;②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和其他两角①已知三边,求各角;②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角A为锐角A为钝角或直角图形关系式a=b sin A b sin A<a<b a≥b a>b 解的个数一解两解一解一解由上表可知,当A为锐角时,a<b sin A,无解.当A为钝角或直角时,a≤b,无解.例题精讲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简单应用例1.已知△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且(a+b)2=c2+ab,B=30°,a=4,则△ABC的面积为()A.4 B.3C.4D.6例2.设△ABC的三个内角A,B,C成等差数列,其外接圆半径为2,且有,则三角形的面积为()A.B.C.或D.或例3.在△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cos C=,且a cos B+b cos A=2,则△ABC面积的最大值为()A.B.C.D.利用余弦定理解三角形当堂练习填空题练习1.如图,O在△ABC的内部,且++3=,则△ABC的面积与△AOC的面积的比值为_____.练习2.锐角△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c2-8=(a-b)2,a=2c sin A,则△ABC的面积为____.练习3.在△ABC中,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则的最大值是____.解答题练习1.'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且满足.(1)求角B的大小;(2)若D为AC的中点,且BD=1,求S△ABC的最大值.'练习2.'在△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是a、b、c,若(a+c)sin B-b sin C=b cos A.(1)求角A;(2)若△ABC的面积为4,a=6,求△ABC的周长.'练习3.'△ABC内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若。
高中数学必修五公式方法总结
第一章 解三角形
一.正弦定理:
2(sin sin sin a b c
R R A B C
===为三角形外接圆半径)
变形:2sin (sin )22sin (sin )22sin (sin )2a a R A A R b b R B B R c c R C C R ⎧
==⎪⎪
⎪
==⎨⎪
⎪
==⎪⎩
推论:::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二.余弦定理:
三.三角形面积公式:111
sin sin sin ,222
ABC S bc A ac B ab C ∆=
== 第二章 数列
一.等差数列: 1.定义:a n+1-a n =d (常数)
2.通项公式:()n
1
n 1d a a =+-或()n
m
n m d a a =+-
3.求和公式:()()d
n n n n a a a S
n n
2
12
11-+
=+=
4.重要性质(1)a a a a q
p
n
m
q p n m +=+⇒+=+
(2)
m,2m,32m m m S S S S S --仍成等差数列
二.等比数列:1.定义:
)0(1
≠=+q q a a n
n 2.通项公式:q a a n n
1
1
-•=或q a a m
n m
n
-•=
3.求和公式:
n 1S na ,q 1==
n 11n n a (1q )a a q S ,q 11q 1q
--==≠--
4.重要性质(1)a a a a q p n m q p n m =⇒+=+
222222
2222cos 2cos 2cos a b c bc A b a c ac B c a b ab C =+-=+-=+-222
222
222cos 2cos 2cos 2b c a A bc
a c
b B a
c a b c C ab
+-=+-=+-=
(2)()m,2m,32q 1m --≠m m m S S S S S 仍成等比数列或为奇数
三.数列求和方法总结:
1.等差等比数列求和可采用求和公式(公式法).
2.非等差等比数列可考虑分组求和法、错位相减法等转化为等差或等比数列再求和, 常见的拆项公式:11
1)1(1.1+-=+n n n n
第三章:不等式
一.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三步骤: 2221.ax bx c 0ax bx c O(a 0)2.ax bx c 03..⎧++>++<>⎪++=⎨⎪⎩化不等式为标准式或。
计算的值,确定方程的根。
根据图象写出不等式的解集△ 特别地:若二次项系数a 为正且有两根时写解集用口决:不等号大于0取两边,小于0取中间
二.分式不等式的求解通法:
(1)标准化:①右边化零,②系数化正.
(2)转 换:化为一元二次不等式(依据:两数的商与积同号)
三.二元一次不等式Ax+By+C >0(A ,B 不同时为0),确定其所表示的平面区域用口诀:同上异下
(注意:包含边界直线用实线,否则用虚线)
四.线性规划问题求解步骤:画(可行域),移(平行线),求(交点坐标,最优解,最值),答. 五.基本不等式
:
0,0)2
a b
a b +≥≥≥(当且仅当a=b 时,等号成立).
2
a b (1)a b (2)ab (
).2
++≥≤变形;变形(和定积最大) )11(1)(1.2k
n n k k n n +-=+)
121
121(21)12)(12(1.
3+--=+-n n n n ]
)
2)(1(1
)1(1[21)2)(1(1.
4++-+=++n n n n n n n )
1(1
n 1.
5n n n -+=++()10()()0
()()(2)0()()0()0
()()()30()()
>⇔>≥⇔≥≠≥⇔-≥g g f x f x g x g x f x f x g x g x g x f x f x a a g x g x 常用的解分式不等式的同解变形法则为()且(),再通分
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应用条件:一正数; 二定值; 三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