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院前急救患者的搬运方法
- 格式:docx
- 大小:17.34 KB
- 文档页数:8
医院危重患者的安全转运流程(一)概述(1)危重患者常因诊断和治疗的需要而进行医院院前、院内、院外的转运,而这种转运需要持续药物和生命体征的维持,所以危重患者的转运是一件大事。
(2)对危重患者安全转运关键在于掌握转运的指征及风险评估,转运人员的组成,转运的急救器械、药品的准备,转运前的预防处理,途中的观察与抢救。
(二)危重患者的转运(1)转运指征1)众多的转运患者中哪些属危重患者:①有单个或多个重要脏器功能障碍的患者,此类患者在病房或转运途中都有可能随时发生病情恶化。
②有循环、呼吸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此类患者在搬运过程中有可能随时发生意外,甚至立即死亡。
2)为何需要转运:①院际转运:a.向专科医院转运﹔特殊的治疗;b向上级医院转运:更多更好的资源;c.院前转运:交通事故、院外紧急发病等。
②院内转运:a.特殊检查:CT、MRI、血管造影等;b.介人治疗或手术;c.专科治疗。
3)禁止转运:心跳、呼吸停止;有紧急插管指征,但未插管;血流动力学极其不稳定者。
(2)转运风险评估1)危重患者的转运其收益和风险是并存的,无论是医生的需要还是面对家属,我们都要在转运前和转运中进行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来自于医务人员的经验和患者的生理学参数。
2)转运风险:①转运风险较大的患者主要涉及呼吸、中枢神经和心血管系统功能障碍的疾病。
②转运风险较小的科室是ICU,ICU的患者得到高级监护,病情为医生基本掌握,容易把握和选择转运时机。
③转运风险较大的科室是急诊科,急诊的患者伤情未知成分多,需要迫切的检查和治疗。
(3)转运的危险因素1)转运过程中的并发症:①窒息(2%);②血氧饱和度改变(31%),③人工气道移位或滑脱(2%);④输液通路堵塞或滑脱(5%);⑤导管脱落(19%);⑥心率改变(41% )。
2)危险因素:①转运设备及基本药品准备不足:尤其是紧急转运或院际转运(路途远、时间长)。
交接不完善:交接病情(包括路途中特殊的病情变化和处理)、治疗方案、心理状况等。
医院院前急救患者的搬运方法院前急救患者的搬运方法有徒手搬运和器械(工具)搬运两种方法。
现代各种灵巧、实用搬运工具的问世,住房和道路交通条件的改善,为正确、规范和科学的院前急救搬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一)徒手搬运徒手搬运是指在搬运伤员过程中凭借人力和技巧,不使用任何器具的一种搬运方法。
该方法常适用于狭窄的阁楼和通道等担架或其他简易搬运工具无法通过的地方。
此法虽实用,但对搬运者来说比较劳累,有时容易给患者带来不利的影响。
1.拖行法适用于现场环境危险,时间紧迫,必须快速地将患者转移到安全区域的情况。
(1)位于患者的背后。
(2)将患者的手臂横放于胸前。
(3)救护人员的双臂置于患者的腋下,双手紧抓患者手臂,缓慢向后拖行。
(4)或者将患者外衣扣解开,衣服从背后反折,中间段托住颈部,拉住缓慢向后拖行。
2.搀扶法适用于病情较轻、能够自己站立行走的清醒患者。
作用是不仅给患者一些支持,更能体现对患者的关心。
(1)救护人员位于患者一侧,将患者靠近救护人员一侧的手臂抬起搭在救护人员肩上;(2)救护人员外侧的手拉住患者的手臂,另一只手扶患者的腰部。
(3)使患者身体略靠着救护人员一起缓慢移步前行。
3.抱持法用于运送体重轻的患者。
(1)位于患者一侧,将患者的一上肢搭在自己肩上。
(2)一只手臂托患者腰部,另一只手臂托大腿。
(3)将患者抱起前行。
4.爬行法适用于在狭小的空间及火灾烟雾现场的伤员搬运。
(1)将患者的双手用布带捆绑于其胸前。
(2)救护人员骑跨跪于患者的胸部,将患者双手套于救护人员颈部。
(3)使患者的头、颈、肩部离开地面,救护人员的双手着地。
(4)救护人员拖带爬行前行。
5.背驮法呼吸困难的患者,如心脏病、哮喘、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以及胸部创伤者不宜用此法。
(1)救护人员先蹲下,然后将患者上肢拉向自已胸前,使患者前胸紧贴自己后背。
(2)再用双手反握患者的大腿中部,使其大腿向前弯曲。
(3)救护人员站立后上身略向前倾斜行走。
院前急救脊椎骨折病人平安搬运法钦南区人民医院黄琼珍院前急救中经常会遇到脊椎骨折的病人。
脊柱、脊髓受直接或间接机械外力作用,引起各种类型的脊柱骨折、脱位,使其稳定性破坏,而脊柱的不稳定是造成脊髓损伤的主要原因,急救、运送过程不正确的搬运方法均可加重脊髓损伤,甚至引起脊髓完全断裂,一局部病人因此造成难以恢复的终生残疾甚至死亡。
因此,院前急救时使用正确的方法搬运脊椎骨折的病人,可有效降低脊椎骨折病人的致残致死率。
【关键词】院前急救脊椎骨折平安搬运1 院前急救措施现场处理原那么是,背部受到剧烈的外伤,有颈、胸、腰椎骨折者,绝不能试扶着让病人做一些活动,以此“判断〞有无损伤。
一定要就地固定。
如伤者仍被瓦砾、土方等压住时,不要硬拉强扯暴露在外面的肢体,以防加重血管、脊髓、骨折的损伤。
应立即将压在伤者身上的东西搬掉,脊柱骨折时常伴有颈、腰椎骨折。
首先应处理危及生命的复合伤,建立静脉通道,保证呼吸道畅通。
颈椎骨折用颈托固定,如无颈托时可用衣物、枕头挤在头颈两侧,使其固定不动,脊柱制动。
腰椎骨折用真空气垫固定,待病人生命体征平稳后用三人搬运法将病人托至硬担架上平稳转运。
2 平安搬运病人2.1脊柱骨折固定法不得轻易搬动伤员,严禁一人抱头,另一个人抬脚等不协调的动作。
如伤员俯卧位时,可用“工〞字夹板固定,将两横板压住竖板分别横放于两肩上及腰臀部,在脊柱的凹凸部位放置衬垫,先用三角巾或布带固定两肩,再固定腰骶部。
2.2颈椎外伤伤员的搬运疑有颈椎损伤的患者在搬运途中必须保持头部和躯干同一水平,防止颈椎过伸过屈和旋转,造成再次损伤,加重病情。
在搬运颈椎损伤的伤员时,先用颈托外固定,要有专人托扶其头颈部,沿纵轴方向略加牵引,并使头颈部随躯干一同滚动。
或由伤员自己双手托住头部后再缓慢搬移。
或一人双手托住枕部、下颌部,维持颈部伤后位置,另两人分别托起腰背部、臀部及下肢,严禁随意强行搬动头部。
伤员躺在木板上时应用沙袋或折好的衣物放在其颈部的两侧加以固定。
怎样做好院前急救的搬运及转运工作院前急救是指急危重患者进入医院急诊室以前,在事发现场和转运途中的紧急医疗救护即在最短的时间内要把最确切有效的医疗救治带到危重患者身边,现场实施干预,然后直接转入相关科室或重症监护病房。
院前急救转运方法是否正确,对患者病情的转归伤残及生命都起着不可低估的影响[1] 伤病员在现场进行初步急救处理和随后送往医院的过程中,必须要经过搬运这一重要环节。
搬运是急救医疗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的搬运术对伤病员的抢救、治疗和预后都至关重要。
仅仅把搬运看成简单体力劳动的观念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观念,搬运转送不当,轻者,延误了对患者及时的检查治疗;重者,在这个过程中,是伤情、病情恶化甚至造成死亡,使现场抢救工作前功尽弃。
所以,决不能轻视了搬运转送的意义。
资料显示,急诊科危重患者转运发生意外明显高于其他科[2] 。
是因在没有掌握搬运的适应症,缺乏仔细、认真体检及初步处理的情况下,急于将患者向车上搬运,在搬运过程中缺乏急救措施,途中患者出现病情恶化,失去抢救时机[3] 。
更有甚者,甚至在搬运环节没有医务人员的陪伴下,盲目匆忙搬运及转运,致使患者在辅助检查时或返回急诊科的途中出现心跳、呼吸停止等险情,严重时使患者失去急救机会。
有可能增加转运危重患者死亡率和伤残率。
到达现场后救护人员需要首先确认并立即处理威胁生命的情况,医护人员要依照患者的意识状态、气道、呼吸、循环体征等生命体征等情况判断伤情。
同时进行有效合理的抢救[4] 创伤救护包括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四项技术。
遇到出血、骨折的患者,救护人员首先要保持镇静,做好自我保护,迅速检查伤情,快速处理患者。
1止血技术1.1出血的种类出血可分为外出血和内出血二种。
1.1.1外出血的止血方法①指压止血法。
指压止血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临时性止血方法。
它根据动脉的走向,在出血伤口的近心端,通过用手指压迫血管,使血管闭合而达到临时止血的目的,然后再选择其他的止血方法。
院前急救护理科普
院前急救护理是指在患者到达医院之前,在现场或运输途中进行的紧急医疗护理。
其目的是为患者提供初步的急救措施,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为后续的医疗救治争取时间。
以下是一些关于院前急救护理的科普知识:
现场评估:在到达急救现场时,首先要对现场进行安全评估,确保现场无危险因素,保障救援人员的安全。
同时要迅速了解患者的病情,判断患者的神志、呼吸、脉搏等生命体征情况。
紧急处理:在等待专业急救人员到达之前,可以进行一些基本的急救处理,如止血、保持呼吸道通畅、心肺复苏等。
这些处理可以为后续的救治争取时间,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正确搬运:在将患者搬运至救护车或担架时,要保持患者的姿势稳定,避免剧烈的震动或扭曲。
同时要确保搬运过程中患者的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或二次损伤。
途中监护:在运输途中,要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等。
同时要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各种紧急情况。
心理支持:在院前急救过程中,还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患者适当的心理支持和安慰。
这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提高救治效果。
记录与交接:院前急救护理人员要及时记录患者的病情、救治措施和转运情况等信息。
到达医院后要与接收科室进行详细的交接,确保患
者的后续治疗得到妥善安排。
总之,院前急救护理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环节。
通过及时的现场处理、正确的搬运、途中的严密监护以及心理支持等措施,可以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提高救治成功率。
同时,医护人员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高效的急救护理服务。
医院院前急救患者的搬运方法在医院院前急救中,患者的搬运是一个关键的环节。
正确的搬运方法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患者的痛苦并避免二次伤害。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患者搬运方法。
1.一人抬法:适用于患者体力比较好,没有下肢麻痹的情况。
患者坐在地面上,两腿伸直并并拢,一名医护人员站在患者的一侧,双手抓住患者的腋下或腰部,将其抬起,另一名医护人员负责患者的下肢。
2.简易担架法:适用于患者体力较差,但能够自己移动的情况。
将两张宽度较窄的板材,如门板,平行放置在患者的两侧,然后将患者的手臂放在板子上,让患者自己用手支撑重量。
医护人员负责患者的下肢,并沿着患者的背部将其移动到担架上。
3.人字抬法:适用于抬患者下楼或行走在狭窄通道的情况。
两名医护人员分别站在患者的头部和脚部,双手交叉抓住患者的手臂并将其抬起,然后沿着人字形线路移动。
4.转移抬法:适用于患者需要翻身或转移至其他平台的情况。
医护人员站在患者的一侧,双手抓住患者的背部和腰部,将患者抬起。
另一名医护人员负责患者下肢的移动。
患者的搬运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协调配合:在进行搬运操作前,医护人员应事先商议并分工合作,确保动作的一致性和协调统一,避免搬运过程中的摩擦和碰撞。
2.安全稳定:医护人员搬运患者时,应尽量保持患者的身体平稳和稳定。
可以使用床单、担架等物品来提供额外的支撑和稳定。
3.病情观察:在搬运过程中,医护人员应时刻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特别是呼吸、脉搏等生命体征的变化。
一旦患者出现不适,应立即停止搬运并采取相应的救治措施。
4.支持颈部:在搬运患者时,应特别注意支持患者的颈部,以避免颈椎受伤。
可以使用手或相应的支撑物来保持颈部的稳定。
5.通知患者:在搬运患者之前,医护人员应事先告知患者搬运的方法和过程,以减少患者的恐惧和不安情绪。
询问患者是否感到不适,是否需要特殊的关注和照顾。
总之,患者的搬运是一项需要专业技能和团队协作的工作。
医护人员在进行搬运操作时,应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并时刻保持患者的舒适和安全。
院前急救中患者的转运程序及护理一、院外转运〔一〕转运联络当接到急救后,立即通知出诊人员,并简单询问病情,告知家属简要的急救方法,如去除口腔的分泌物,有条件的给予吸氧。
〔二〕转运前的准备医护人员接到出诊信息后,要求5 min 到位并立即出车,出车前应检查急救药品、器械设备,针对病情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确保途中能正常使用。
携带物品包括:便携式多功能监护仪、简易呼吸囊、便携式简易呼吸机、喉镜、气管导管、负压吸引器、便携式氧气瓶。
〔三〕稳定病情出诊人员到达现场后,立即畅通气道,吸氧,同时详细询问病史,做全面体检,并采取各种治疗措施,使患者病情到达相对稳定再考虑转运。
救护人员应向患者、家属或与患者有关的人员做好转运解释工作,说明病情、途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发生意外的危险,取得患者、家属及有关人员的同意、理解与合作,稳定患者及家属的情绪。
〔四〕转运中的护理1、维持呼吸道通畅。
在转运过程中始终要保持呼吸道通畅,这是保证足够通气量的先决条件,指导患者有效的呼吸技巧,如:膈式呼吸、缩唇呼吸,刺激或有意识地咳嗽,通过体位引流、背部叩击和振动等促进痰液排出,每1~2 h变换1次体位,有助于改善通气和血流灌注,促进某些肺段的痰液引流。
必要时予以吸痰。
在吸痰前后各给2 min高流量吸氧,否那么不仅会引起低氧血症,还可导致组织严重缺氧。
吸痰时要严格无菌操作,吸痰手法采用旋转提拉。
2、建立有效静脉通路对于转运的呼吸衰竭患者建立有效静脉通道十分重要。
为了便于转运途中补液及使用急救药物,应选择外周静脉套管针建立静脉通道,以便做到方便、快捷、结实、准确。
另外在途中由于颠簸的原因可能会出现针头移位或其他一些输液故障,转运护士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超的穿刺技术。
3、严密观察病情,监测生命体征转运途中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呼吸频率、节律及深浅度,昏迷患者要观察瞳孔大小、对光反射、肌力、腱反射及病理征。
途中予以心电、血压监护,观察心律、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精通急救搬运话术伤病员在现场进行初步急救处理后和在随后送往医院的过程中,必须经过搬运这一重要环节。
规范、科学的搬运术对伤病员的抢救、治疗和预后都是至重要的。
从整个急救过程看,搬运是急救医疗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仅仅将搬运视作简单体力劳动的观念是一种错误的观念。
一、搬运方法有徒手搬运和器械(工具)搬运两种方法。
现代各种灵巧、实用搬运工具的问世,住房和道路交通条件的改善,为正确、规范和科学的院前急救搬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一)徒手搬运是指在搬运伤员过程中凭人力和技巧,不使用任何器具的一种搬运方法。
该方法常适用于狭窄的阁楼和通道等担架或其他简易搬运工具无法通过的地方。
此法虽实用,但因其对搬运者来说比较劳累,有时轻易给伤病员带来不利影响。
1、搀扶由一位或两位救护人员托住伤病员的腋下,也可由伤病员一手搭在救护人员肩上,救护人员用一手拉住,另一手扶伤病员的腰部,然后与伤病员一起缓慢移步(。
搀扶法适用于病情较轻、能够站行走的伤病员。
作用是不仅给伤病员一些支持,更主要能体现对伤病员的关心。
2、背驮救护人员先蹲下,然后将伤病员上肢拉向自已胸前,使伤病员前胸紧贴自己后背,再用双手反伤病员的大腿中部,使其大腿向前弯曲,然后救护人员站立后上身略向前倾斜行走,呼吸困难的伤病员,如心脏病、哮喘、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以及胸部创伤者不宜用此法。
3、手托肩掮有两种方法:①将伤病员的一上肢搭在自己肩上,然后一手抱住伤病员的腰,另一手起大腿,手掌托其臀部:②将伤病员掮上,伤病员的躯干绕颈背部,其上肢垂于胸前,搬运者一手压其上肢,另一手托其臀部。
4、双人搭椅由两个救护人员对立于伤病员两侧,然后两人弯腰,各以一手伸入伤病员大腿下方面而相互十字交又紧握,另一手彼此交替支持伤病员背部:或者救护人员右手紧握自己的左手手腕,左手紧握另一救护人员的右手手腕,以形成口字形。
这两种不同的握手方法,都形成类似于椅状而命名。
此法要点是两人的手必须握紧,移动步子必须协调一盟,且伤病员的双臂都必须搭在两个救护人员的肩上。
医院急救患者搬运过程中医务人员自我防护措施(一)搬运平安院前急救搬运患者如果方法和技巧注意不够,不仅影响和威胁患者安危,有时还会造成救护人员受伤。
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为确保搬运中平安应该着重注意以下几点:1. 量力而行搬运患者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也不是有力气就完全能作好的事情,要把问题考虑复杂一点。
不但要考虑患者和担架、衣物等综合重量,还要考虑患者的病情和状态,更要考虑搬运途中的路况(如:楼梯拐弯等情况)和距离等情况,如果人力缺乏和人手不够,宁愿谨慎一点,也不要贸然行事, 造成意外。
2. 保持正确的提抬姿势在提抬担架时,应该用强壮的腿部、背部和腹肌的力量。
在背部和腹肌同时收缩时,背部就会“锁“旷在正常的前凸位,以保证整个提抬过程中脊柱处于前凸位:在升高或降低担架和伤员时,腰、背部及大腿正处于工作状态,担架或伤病员离撮运者越远其肌肉的负荷就越大,因此,提抬时应使担架和伤病员与自己靠近。
3. 搬运时确保互相协调当担架和伤病员总重量大于30kg时,应由两人提抬,并尽可能将其放在轮式担架上滚动,既可节省体力,又可减少受伤时机。
搬运者在提抬担架或伤病员过程中,应用语言沟通并保持协调,尤其是当担架和伤病员离地小于70cm开始提抬时要特别注意这点。
例如:可同时叫“一、二、三、抬!"以保持协调并鼓舞士气。
4. 平安抬起的两种类型半蹲位:膝或股四头肌比拟弱的人可以采用半蹲位抬起方式,因为半蹲位时两膝呈局部弯曲。
方法是将双足放在舒适的分开距离,然后背部反腹肌拉紧,将身体稍向前倾斜,保持双足平稳。
假设重心向后仰超过足跟,就会造成不平衡。
半蹲位抬起方式要求穿的鞋子要适宜,鞋跟不能过高,在整个提抬过程中应能保持平稳。
全殍位:也有两种。
一种是搬运者两腿均强壮,与半蹲位一样。
全蹲位两腿呈舒适分开距离,除下蹲的程度与半蹲位不同外(膝关节弯曲90度),其他同半蹲位。
另一种是搬运者有一足的足力稍微差些或退疼痛,此足的位置应稍向前,抬起时,重力要落在另一较强的腿上。
医院院前急救患者的搬运方法院前急救患者的搬运方法有徒手搬运和器械(工具)搬运两种方法。
现代各种灵巧、实用搬运工具的问世,住房和道路交通条件的改善,为正确、规范和科学的院前急救搬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一)徒手搬运徒手搬运是指在搬运伤员过程中凭借人力和技巧,不使用任何器具的一种搬运方法。
该方法常适用于狭窄的阁楼和通道等担架或其他简易搬运工具无法通过的地方。
此法虽实用,但对搬运者来说比较劳累,有时容易给患者带来不利的影响。
1.拖行法适用于现场环境危险,时间紧迫,必须快速地将患者转移到安全区域的情况。
(1)位于患者的背后。
(2)将患者的手臂横放于胸前。
(3)救护人员的双臂置于患者的腋下,双手紧抓患者手臂,缓慢向后拖行。
(4)或者将患者外衣扣解开,衣服从背后反折,中间段托住颈部,拉住缓慢向后拖行。
2.搀扶法适用于病情较轻、能够自己站立行走的清醒患者。
作用是不仅给患者一些支持,更能体现对患者的关心。
(1)救护人员位于患者一侧,将患者靠近救护人员一侧的手臂抬起搭在救护人员肩上;(2)救护人员外侧的手拉住患者的手臂,另一只手扶患者的腰部。
(3)使患者身体略靠着救护人员一起缓慢移步前行。
3.抱持法用于运送体重轻的患者。
(1)位于患者一侧,将患者的一上肢搭在自己肩上。
(2)一只手臂托患者腰部,另一只手臂托大腿。
(3)将患者抱起前行。
4.爬行法适用于在狭小的空间及火灾烟雾现场的伤员搬运。
(1)将患者的双手用布带捆绑于其胸前。
(2)救护人员骑跨跪于患者的胸部,将患者双手套于救护人员颈部。
(3)使患者的头、颈、肩部离开地面,救护人员的双手着地。
(4)救护人员拖带爬行前行。
5.背驮法呼吸困难的患者,如心脏病、哮喘、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以及胸部创伤者不宜用此法。
(1)救护人员先蹲下,然后将患者上肢拉向自已胸前,使患者前胸紧贴自己后背。
(2)再用双手反握患者的大腿中部,使其大腿向前弯曲。
(3)救护人员站立后上身略向前倾斜行走。
6.双人搭椅法此法为两名救护人员的搬运,两名救护人员的握手方法,形成口字形椅而命名。
(1)救护人两人对面站于患者的背后,呈蹲位。
(2)各自用右手紧握左手腕,左手再紧握对方右手腕,两人的手握紧组成口字形手椅。
(3)患者将两手臂分别置于救护人员颈后,坐在手椅上。
(4)救护人员慢慢抬起,站立,用外侧脚一同起步搬运。
7.双人拉车法此法也为两名救护人员的搬运,此方法禁用于怀疑有脊柱损伤的患者。
由一名救护人员站在患者的头侧,两手从患者腋下将其抬起,将患者头背抱在自己怀内;另一名救护人员蹲在患者两腿中间,同时两手臂夹住患者的两腿;两人步调一致慢慢将患者抬起前行。
(二)器械搬运搬运患者,尽量使用专用器械。
器械搬运是指用担架(包括软担架、移动床、轮式担架)等现代搬运器械或者利用床单、被褥、竹木椅、木板等作为搬运器械(工具)的一种搬运方法。
1.担架搬运担架搬运是院前急救最常用的方法。
目前最经常使用的担架有普通担架和轮式担架等。
(1)患者上抬架的办法1)滚动搬运法滚动搬运法适用于胸、腰椎损伤者。
①将患者四肢伸直、并扰,向床边移动,将担架放置于患者身旁。
②搬运者位于患者同一侧,甲扶持患者的头、颈、胸部;乙扶持患者的腰和臀部;丙扶持好患者的双下肢;3人同时使患者成一整体向担架流动。
③使患者仰卧于担架的中央,盖好盖被。
2)平托法平托法适用于颈椎损伤的患者。
①搬运者站在患者和担架的同一侧,将担架移至患者身旁。
②由1人或2人托起患者的头颈部,另外2人分别托住患者的胸、腰、臀及上下肢,搬运者将患者平托起,头部处于中立位,并沿身体纵轴向上略加牵引颈部或由患者自己用双手托起头部,缓慢移至担架上。
③患者取仰卧位,在颈下垫相应高的小枕,保持头颈中立位。
头、颈两侧应用衣物或沙袋加以固定。
(2)担架搬运时常用体位1)仰卧位对所有重伤员,均可以采用这种体位。
它可以避免颈部及脊椎的过度弯曲而防止椎体错位的发生;对腹壁缺损的开放伤的伤员,当伤员喊叫屏气时,肠管会脱出,让伤员采取仰卧屈曲下肢体位,可防止腹腔脏器脱出。
2)侧卧位在排除颈部损伤后,对有意识障碍的伤员,可采用侧卧位。
以防止伤员在呕吐时,食物吸入气管。
伤员侧卧时,可在其颈部垫一枕头,保持中立位。
3)半卧位对于仅有胸部损伤的伤员,常因疼痛,血气胸而至严重呼吸困难。
在除外合并胸椎、腰椎损伤及休克时,可以采用这种体位,以利于伤员呼吸。
4)俯卧位对胸壁广泛损伤,出现反常呼吸而严重缺氧的伤员,可以采用俯卧位。
以压迫、限制反常呼吸。
5)坐位适有于胸腔积液、心衰患者。
(3)担架搬运要点担架搬运的要点由3~4人合成一组,将患者移上担架;患者头部向后,足部向前,这样后面抬担架的人,可以随时观察患者的变化;抬担架人脚步行动要一致,前面的开左脚,后面的开右脚,平稳前进;向高处抬时(如过台阶、过桥、上桥),前面的人要放低,后面的人要抬高,以使患者保持水平状态;下台阶时,则相反。
(4)搬运的注意事项运过程轻巧、协调一致、避免震动,正确运用人体力学原理。
②搬运伤员之前要检查伤员的生命体征和受伤部位,重点检查伤员的头部、脊柱、胸部有无外伤,特别是颈椎是否受到损伤。
③必须妥善处理好伤员,首先要保持伤员的呼吸道的通畅,然后对伤员的受伤部位要按照技术操作规范进行止血、包扎、固定。
处理得当后,才能搬动。
④在人员、担架等未准备妥当时,切忌搬运。
搬运体重过重和神志不清的伤员时,要考虑全面。
防止搬运途中发生坠落、摔伤等意外。
⑤在搬运过程中要随时观察伤员的病情变化。
重点观察呼吸、神志等,注意保暖,但不要将头面部包盖太严,以免影响呼吸。
一旦在途中发生紧急情况,如窒息、呼吸停止、抽搐时,应停止搬运,立即进行急救处理。
⑥在特殊的现场,应按特殊的方法进行搬运.火灾现场,在浓烟中搬运伤员应弯腰或匍匐前进;在有毒气泄漏的现场,搬运者应先用湿毛巾掩住口鼻或使用防毒面具,以免被毒气熏倒。
⑦颈、腰椎伤患者必须3人以上同时搬运,否则会造成继发脊髓伤。
⑧放在硬板担架上以后,必须将其身体与担架一起用兰角巾或其他布类条带固定牢固,尤其颈椎损伤者,头颈部两侧必须放置沙袋、枕头、衣物等进行固定,限制颈椎各方向的活动,然后用三角巾等将前额连同担架一起固定,再将全身用三角巾等与担架围定在一起。
⑨患者四肢不可靠近担架边缘,以免碰撞造成损伤。
⑩颅脑损伤、颌面部外伤及昏迷患者应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
①胸腰椎患者应使用硬板担架。
颈椎损伤的患者在移动时应确保安全,避免损伤。
②受伤部位应向上,头部和肩部不得着地。
2. 自制担架搬运中国实施城镇化后,大部分都住在高楼中。
目前大多数旧住宅的楼道狭窄,新建高层建筑虽有电梯,但难以容纳平放的普通担架或轮式担架,给搬运患者带来了困难。
因此,需要现场急救人员因地制宜利用自制担架搬运患者。
(1)床单、被褥搬运。
遇有窄梯、狭道,担架或其他搬运工具难以搬运,或遇寒冷天气,徒手搬运会使患者受凉时可采用此法。
但是,这种搬运方式容易造成患者肢体弯曲,故有胸部创伤、四肢骨折、脊柱损伤以及呼吸困难的患者不宜用此法。
应该强调的是,在目前软担架已逐渐在院前急救机构中使用的情况下,我们提倡专业急救机构应该用软担架替代这一搬运方法。
取一条结实的被单(被褥、毛毯也可),平铺在床上或地上,将患者轻轻地搬到被单上;救助者面对面紧抓被单两角,下搂脚前头后(上楼则相反)缓慢移动前行,搬运时有人托住患者的腰则更好。
(2)椅子搬运。
楼梯比较狭窄或陆直时,可用牢固的靠背椅作为工具搬运患者。
失去知觉的患者不宜用此法。
①患者采用坐位,用宽布带将其固定在椅背上;②两个救助者一人抓住椅背,另1人紧握椅脚,然后以45°角向椅背方向倾斜,缓慢地移动脚步前行。
(3)简易担架。
对于无骨折的患者,病情严重时急用。
在户外现场应用中要慎重,尽可能用木板担架。
3.绳索担架。
用木棒两根,将坚实绳索交叉缠绕在两根木棒之间,端头打结,将患者置于绳索上,两人或多人将患者抬起移动;4.衣物担架。
用木棒两根,将大衣袖翻向内成两管,木棍插入内,衣身整理平整,将患者置于衣物上,两人或多人将患者抬起移动。
(三)器械搬运患者的体位根据患者病情轻重的不同采取相适应的体位,是专业救援的要求之一。
原则是在不影响急救处理的情况下,将患者放置成安全舒适的体位。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仰卧位。
患者在担架上取平卧位,大多数患者均可以采用这种体位。
它可以避免颈部及脊椎的过度弯曲导致椎体错位的发生。
颅脑损伤患者则应垫高头部,并作沙袋固定好头部两侧以减少震动和损伤,腹壁缺损的开放伤的患者喊叫屏气时,肠管会脱出,让患者采取仰卧屈曲下肢体位,可防止腹腔脏器脱出。
2.侧卧位。
昏迷、恶心、呕吐的患者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或侧卧,以防呕吐物误吸而引起窒息。
在排除颈部损伤后,对有意识障碍的患者,可采用侧卧位。
以防止患者在呕吐时,食物吸入气管。
患者侧卧时,可在其颈部垫一枕头,保持中立位。
3.半卧位。
对急性左心衰竭、哮喘、气胸和腹部损伤的患者可升高担架的取半坐卧位;对于仅有胸部损伤的患者,常因疼痛,血气胸而至严重呼吸困难。
在除外合并胸椎、腰椎损伤及休克时,可以采用这种体位,以利于患者呼吸。
4.俯卧位。
对胸壁广泛损伤,出现反常呼吸而严重缺氧的患者,可以采用俯卧位。
以压迫、限制反常呼吸。
5.坐位。
适有于胸腔积液、心衰患者。
6.休克卧位。
休克患者要取休克卧位即稍抬高头部、脚抬高30°,使胸、腹部下凹,以利于呼吸,保证重要器官供氧。
7.头低足高位。
对咯血患者要采取头低足高位,以利于气管中的血液咯出,预防窒息。
(四)上下救护车的方法1.上救护车方法救护车上多安置有轨道滑行装置。
使患者头在前,将担架放在轨道上滑入车内。
如无此装置,救护人员应合力将担架抬起,保持头部稍高位而抬入救护车内。
2.下救护车方法担架抬下救护车时,要注意保护患者,如从轨道上滑行,要控制好滑行速度,尽量保持担架平稳。
应一人在车下控制担架车尾部,另一人在车上控制担架车头部,使担架车平稳滑下,防止滑落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