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问题解决的学习与创造性
- 格式:pptx
- 大小:1.20 MB
- 文档页数:61
第十一章问题解决、创造思维与学习迁移第一节问题解决一、问题与问题解决的性质(一)问题加涅认为问题必须是个体首次遇到的,且无现成的可回忆的经验加以解决的那种情境。
一般情况下,人们在遇到某个事件的时候,总是倾向于分析其中已知的是什么,未知的是什么。
这实际上是人们在自发地对所碰到的情境进行表征。
认知心理学把问题表征为三种状态,即初始状态、目标状态以及中间状态。
当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是已知的,但是从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路径是未知的时候,就存在了一个问题。
(二)问题解决按照信息加工观点,问题解决就是从问题的初始状态一步步转变为目标状态。
二、问题解决的步骤问题解决的步骤大体涉及如下几个阶段:(1)理解和表征问题(2)寻求解决的计划或方案(3)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决方案(4)对结果进行检验三、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多选)(1)问题情境(2)功能固着:问题解决者常常受物体常见作用的影响,而忽略了其他的作用(3)多余信息:多余的信息会给被试带来消极的影响(4)顿悟(5)迁移:对一个问题的解决影响到对另一个问题的解决(6)定势: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7)动机(8)知识第二节创造思维一、什么是创造思维创造力是问题解决能力的最高表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或创造精神是教育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
创造力的核心就是创造思维。
创造思维是指思维活动的产品具有新颖性和社会价值。
任何文艺创作科学发现等创造活动中的思维都属于创造思维。
二、发散思维与创造思维(一)什么是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又叫求异思维、辐射思维、开放思维等,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探索答案的思维形式。
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三种特性。
流畅性是指单位时间内发散的数量,是发散思维的基础;变通性是指发散的灵活性,是发散思维的关键;独特性是指发散的新奇成分,是发散思维的目的和本质。
在这三个特性中,变通性是关键因素是因为:变通既是高流畅的条件也是高度独特性的条件。
在发散思维的三个指标中,流畅性是对思维速度的评价。
问题解决和创造性学习指导一、重点和难点1、重点:问题解决的理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2、难点:问题解决的过程和基本步骤。
二、学习要求(一)识记:1、问题、问题解决和问题教学的定义,问题教学的基本步骤,问题解决共有的特点,试误说、顿悟说、信息加工论的主要观点;2、杜威的问题解决五步骤,华莱士的四个阶段;3、功能固着、定势、认知策略;4、创造性、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左右脑的不同功能;5、脑力激励法,局部改变法,棋盘法,清单法,比拟法。
(二)理解:1、信息加工的基本策略,手段-目的分析法;2、邓克尔的汇总模式和信息加工模式的意义;3、影响问题解决的课题因素和个人因素,训练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基本方法4、创造性的实质,高创造性儿童的表现及特点,影响创造力的因素;5、戈登的隐喻训练法和吉尔福特的多重策略。
(三)应用:在实践中试用所学方法去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写出体会。
第一节问题解决的概念教会学生学会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不同问题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
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人们处理生活问题、学习问题、掌握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以及个人健康发展均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解决问题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能力,还是一种学习活动。
创造性是解决问题的最高表现形式。
为了更好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有必要了解决问题的性质、步骤以及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一、问题问题解决的首要条件是先要发现并提出问题。
问题解决的发生必须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之中,并使学生真正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发现并提出问题对问题解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问题就是矛盾,它意味着个体正处在一种情境之中,此时的个体对当前的任务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法,需要动员已有的概念和规则并组成新的高级规则,以便走出困境,达到完成任务的目标。
心理学上所研究的“问题解决”中的“问题”,不是肯定、否定、或简单一句话即可以回答的问题,而是那些必须运用一系列认知操作程序才能解决的“难题”。
第九章问题解决的学习与创造性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问题与问题解决的含义、过程,了解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方法。
掌握创造性的含义与心理结构,理解如何培养的创造性思维。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创造性思维;难点是问题解决的训练。
教学过程:问题解决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它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占有突出地位。
关于问题解决的学说有联想理论和格式塔理论。
本世纪50年代认知心理学兴起后,出现了新的转折。
认知心理学从信息加工观点出发,将人看作主动的信息加工者,将问题解决看作是对问题空间的搜索,并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问题解决过程,以此来检验和进一步发展对人的问题解决的研究。
第一节问题与问题解决一、问题及其分类1.问题的界定多数心理学家都认为,所有的问题都含3个基本的成分:给定、目标和障碍。
第一,给定成分:一组已知的关于问题条件与问题情境的描述,即间题的起始状态。
第二,目标成分:关于问题结论的描述,即问题所要求的答案,也就是问题的目标状态。
第三,障碍成分: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问题的目标状态之间的中介状态与各个步骤。
2.问题的分类(1)结构良好问题结构良好问题有二个基本特征。
第一,问题的明确性。
第二,解法的确定性。
在结构良好问题中,有一类问题被称为“谜题”(puzzle problems),这是较早的研究问题解决的认知心理学家所采用的问题。
学校情境中的结构良好问题一般都是与一定的知识领域相联系的。
是指对问题的起始状态和目标状态都作了明确规定,并最终会有一个正确答案的问题。
这种类型的问题在其初始状态、目标状态、可能操作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算子都是清楚的。
明确限定性问题一般有三种类型:归类结构问题、转换问题和重新排列问题。
归纳结构问题给予几个成分,而问题解决者必须发现隐含再这些成分中的结构形式。
例如:类推问题转换问题给予一个最初的状态,而问题解决者必须发现一系列到目标状态的操作。
例如:著名的河内塔问题,传教士与野人过河问题,水罐问题等常见于研究的问题。
第十一章问题解决的学习与创造性[视频讲解]人类的文明史,从火的发明到宇宙飞船上天,就是一部问题解决史。
问题解决是高级形式的学习活动。
发展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创造性思维作为一种高级的问题解决活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第一节问题与问题解决加涅(Gagne,1977)认为“教育课程的重要的最终目标就是教学生解决问题——数学和物理问题、健康问题、社会问题以及个人适应性问题。
”一、问题及其分类1.问题的定义(1)美国纽厄尔和西蒙(Newell &Simon)认为问题(problem)是指:个体想做某件事,但不能马上知道完成这件事所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
事实上,当遇到不可能直接完成的事时,就有了问题。
(2)每一个问题都必然包含三种成分:①给定信息,指有关问题初始状态的一系列描述;②目标,指有关问题结果状态的描述;③障碍,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遇到的种种亟待解决的因素。
2.问题的分类(1)结构良好和结构不良问题“从北京出发乘火车到香港,最好的路线应该怎么走?”;“求边长为2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都是结构良好问题,因为学生可以根据给定信息和目标,选择明确的解决方案来达到问题解决的目的。
结构不良问题(ill-structured problem)指它没有明确的结构或解决途径。
例如,“修电脑”,其初始状态不明确,要先检查电脑的故障出在哪儿;“用Photoshop做一朵漂亮的玫瑰花”,其目标状态不明确,什么样的玫瑰花才算“漂亮”;让学生考查当地城市的污染状况并写出一篇论文,其初始状态、目标状态、甚至问题解决方案都不明确。
结构良好与不良问题的比较(2)常规问题和真实性问题按照问题的领域范围:常规性问题:学生在学校中大量遇到的问题。
例如“有人买来5根2米长的木头,他能锯出几个1米长的木头?”真实性问题(authentic problem):例如与上面的常规问题相对应的真实性问题为“有人买来4根2米5长的木头,他能锯出几个1米长的木头?”研究者发现学生能很好地答出常规的问题,但是对于真实性问题却只有17%的人给出正确的答案。
第11章问题解决的学习与创造性11.1复习笔记一、问题与问题解决(一)问题及其分类1.问题的界定问题是指给定信息与要实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加以克服的情境。
2.问题的分类(1)结构良好和结构不良问题按照问题的组织程度,把问题分为结构良好问题和结构不良问题。
①结构良好问题是指那些具有明确的初始状态、目标状态,或是解决方法的问题。
学习者在学科学习中遇到的绝大多数问题都是结构良好问题。
②结构不良问题是指那些没有明确的初始状态、目标状态,或是解决方法的问题。
(2)常规问题和真实性问题按照问题的领域范围,把问题分为常规问题和真实性问题。
①常规问题是指学生在学校中大量遇到的问题。
②真实性问题是指生活实际问题。
(二)问题解决的界定问题解决是指问题解决者面临问题情境而没有现成方法可以利用时,将已知情境转化为目标情境的认知过程。
二、问题解决的过程(一)问题解决的模式1.传统观点对于问题解决的模式,传统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1)桑代克提出的试误说①基本观点:这一学说认为,问题解决是由刺激情境与适当反应之间形成的联结构成的,这种联结是通过尝试错误逐渐形成的。
问题解决过程首先要通过一系列的盲目的操作,不断地尝试错误,发现一种问题解决的方法,即形成刺激情境与反应的联结,然后再不断重复巩固这种联结,直到能立即解决问题。
②评价:试误说看到了问题解决过程中一系列建立刺激与反应联结的、尝试错误的阶段,重视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系列操作,但是,它认为问题解决的尝试错误过程是盲目的,忽略了认知因素在问题解决中的重要作用。
(2)格式塔派心理学家苛勒提出的顿悟说①基本观点:这一学说认为,人遇到问题时,会重组问题情境的当前结构,以弥补问题的缺口,达到新的完形,从而联想起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
这一过程的突出特点是顿悟,即对问题情境的突然领悟。
②评价:顿悟说注意到了重组情境的认知成分,这实际上就是后来人们所强调的对问题的理解和表征。
但是把这种认知成分看成是先验的,并且还片面强调顿悟,取消了对问题解决过程的研究。
第11章问题解决的学习与创造性一、选择题1.下列任务属于问题解决的是()。
A.运用公式S=πR2计算R为15cm的圆的面积B.系鞋带C.写创造性思维的论文D.打电话【答案】C【解析】问题解决一般是指形成一个新的答案,超越过去所学规则的简单应用而产生的一个解决方案。
A项只是将已有的定理直接运用于新的情境,不构成问题。
B项和D项不是新的问题。
2.熟悉了杯子是喝水用的,却看不到杯子反过来,可以作为烛台属于()。
A.定势B.功能固着C.缺乏生活经验D.粗心大意【答案】B【解析】功能固着是指一个人看到某个制品有一种惯常的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如果初次看到的用途越重要,就越难看出其他用途。
3.下列关于专家和新手差异表述得不正确的是()。
A.专家有庞大的知识系统B.专家是超级的再认者C.新手从末到头解决问题D.根据新象棋手的特点发明了象棋的电脑系统——深蓝【答案】D【解析】在某一领域,专家拥有大量的知识、事实、概念和程序的储备。
专家从头到尾地解决问题,是一种再认的过程;新手先明确目的,从尾到头地解决问题。
象棋的电脑系统——深蓝是根据象棋专家的特点发明的,而不是新象棋手的特点。
4.思考和讨论时,首先尽量联系出所有可能想出的方法,最后才集中加以评判,这种创造性思维训练方法被称为()。
A.脑激励法B.分合法C.自由联想技术D.创造性思维法【答案】A【解析】脑激励法的基本做法是: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鼓励学生寻找尽可能多的答案,不必考虑该答案是否正确,教师也不作评论,一直到所有可能想到的答案都提出来了为止。
5.个人面对某种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观念的数量,表示的是创造性的什么特征?()A.独创性B.变通性C.流畅性D.新颖性【答案】C【解析】创造性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三个特征。
思维的流畅性是指在限定时间内产生观念数量的多少。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摈弃以往的习惯思维方法,开创不同方向的那种能力。
思维的独创性是指产生不寻常的反应和不落常规的那种能力,此外还有重新定义或按新的方式对我们的所见所闻加以组织的能力。
第11章问题解决的学习与创造性11.1复习笔记一、问题与问题解决(一)问题及其分类1.问题的界定(1)问题情境是个体想做某件事但是不能马上知道完成这件事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
(2)问题产生于不能直接完成的事,包含给定信息、目标和障碍3种成分。
2.问题的分类人们根据概括水平、关注焦点、内容特性、探究深度、领域范围和组织程度这几张种不同的维度区分出11种典型问题。
下面重点介绍两种分类:(1)结构良好问题和结构不良问题按照问题的组织程度,把问题分为结构良好问题和结构不良问题。
①结构良好问题是指那些具有明确的初始状态、目标状态,或是解决方法的问题。
学习者在学科学习中遇到的绝大多数问题都是结构良好问题。
②结构不良问题是指那些没有明确的初始状态、目标状态,或是解决方法的问题。
(2)常规问题和真实性问题按照问题的领域范围,把问题分为常规问题和真实性问题。
①常规问题是指学生在学校中大量遇到的问题;②真实性问题是指生活实际问题。
(二)问题解决的界定1.问题解决的界定问题解决是指个体面临问题情境没有现成的方法可资利用时,将已知情境转化为目标情境的过程。
2.问题解决的共性(1)所解决的是初次遇到的问题。
(2)在问题解决中,个体需要重新组合所掌握的规则,形成高级规则以适应当前问题。
(3)个体的能力和倾向随着问题的解决发生变化。
(4)问题解决涉及认知、情感和行为活动成分。
3.问题解决的差异问题的解决方式根据问题类型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如针对初始状态、目标状态以及解决方法都很明确的结构良好问题,解决方法是熟悉的、确定的、唯一的;反之,结构不良问题的解决方法则是不熟悉的、多样化的。
二、问题解决的过程(一)问题解决的模式1.传统观点对于问题解决的模式,传统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1)桑代克提出的试误说①基本观点:这一学说认为,问题解决是由刺激情境与适当反应之间形成的联结构成的,这种联结是通过尝试错误逐渐形成的。
问题解决过程首先要通过一系列的盲目的操作,不断地尝试错误,发现一种问题解决的方法,即形成刺激情境与反应的联结,然后再不断重复巩固这种联结,直到能立即解决问题。
创造性思维与问题解决的方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
有些问题相对简单,我们能够轻松解决,但某些问题可能令我们感到困扰。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创造性思维的概念以及一些可用于问题解决的方法。
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我们能够以非传统的方式思考和提出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的能力。
它与常规思维不同,常规思维更注重逻辑和常规的方法,而创造性思维则更强调创新和新颖的想法。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可以培养和锻炼的技能,通过使用各种方法和技巧,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创造性思维对于我们的个人和职业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和解决问题,同时也可以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创造性思维可以帮助我们从新的角度思考问题,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创造性思维的方法1. 充分了解问题在解决问题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充分了解问题的背景和细节。
这包括了解问题的起因、涉及的因素和限制条件等等。
通过深入了解问题,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问题的全貌,并找到更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2. 提出新颖的问题有时候,我们陷入一个困境中,可能是因为我们问的问题本身就是局限的。
要培养创造性思维,我们需要学会提出新颖、有启发性的问题。
这可以通过挑战传统思维模式和常规观念来实现。
问自己一些“为什么”、“如果”或“假如”的问题,可以激发我们的思维,产生更多的创意。
3. 运用思维导图和头脑风暴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思维和观念以图形方式展示的方法。
它可以帮助我们组织和整理思维,并找到问题解决的线索和关联。
而头脑风暴则是一种集体创意生成的方法,通过集思广益,鼓励参与者自由表达想法,激发和推动创意的产生。
这两种方法都可以激发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借鉴外部资源和经验有时候,解决一个问题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重新发明轮子。
第11章问题解决的学习与创造性一、选择题1.下面各项中不属于“问题解决”特点的是()。
A.问题解决是思维过程B.问题解决是学习过程C.问题解决是回忆过程D.问题解决是探究过程【答案】C2.下面各项不属于问题解决过程中使用的启发式策略的是()。
A.手段——目的分析法B.爬山法C.算法D.逆向搜索法【答案】C3.下面不属于创造性思维的特点的是()。
A.流畅性B.适应性C.灵活性D.独创性【答案】B4.把某一学科的方法、理论运用到另一学科,这种培养创造性的方法叫做()。
A.类比模拟法B.设问探究法C.移植法D.列举法【答案】C5.创造性思维的三个主要特点是()。
A.独创性、流畅性、新颖性B.独创性、流畅性、变通性C.流畅性、变通性、新颖性D.流畅性、灵活性、变通性【答案】B6.属于“问题解决”的选项是()。
A.记起童年的故事B.跑步锻炼身体C.用一个词来造句D.荡秋千【答案】C7.不属于创造性人才特征的是()。
A.无偏见性B.不能容忍模糊不明的事物C.独立性D.容忍错误【答案】B8.不属于问题解决特点的是()。
A.问题解决过程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B.问题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是新问题C.问题解决是一个思维过程,它将已掌握的概念、原理根据当前问题的要求进行重新转换或组合D.问题解决是形成解决问题的原理或规则,并成为认知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问题解决是更为高级的一种学习形式【答案】D9.斯腾伯格提出的“成功智力理论”不包括()。
A.实践性智能B.创造性智能C.分析性智能D.运动性智能【答案】D二、概念题1.问题空间答:问题空间是解题者对问题客观陈述的理解,也就是问题解决者对一个问题所达到的全部认识状态。
它是由问题解决者利用问题所包含的信息和已储存的信息主动地构成的。
问题空间是由问题的起始状态、目标状态和一些算子构成。
问题解决过程中,问题分为三种状态:初始状态、中间状态、目的状态。
问题解决就是从初始状态出发,搜寻适当的道路到达目的状态的过程。
第八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培养第一节问题解决的概述一、问题与问题解决(一)问题1.含义问题是给定信息和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2.问题构成(1)给定信息:指有关问题初始状态的一系列描述;(2)目标:有关问题结果状态的描述;(3)障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遇到的种种需待解决的因素。
2.问题分类(1)定义明确的问题和定义不明确的问题(2)结构良好问题和结构不良问题支A.结构良好问题:具有明确的初始状态、目标状态以及解决方法的问题。
B.结构不良问题:没有明确初始状态或目标状态或解决方法的问题。
__________比较纬度结构良好问题结构不良问题问题条件/数据全部呈现部分呈现或冗余答案标准、唯一、确定多样开放,没有答案解决方案唯一的、规定性的多种方案涉及概念、规则、原理及组织常规的、经过良好组织不明确的学科单一跨学科目标界定清晰、确定模糊、不清晰评价标准单一多样化与真实生活的联系无联系来自真实的生活情境解决方法熟悉的、确定的、唯一不熟悉的、多样化的(二)问题解决1.问题解决的定义:问题解决的结果是形成一个新的解答,即超越过去所学规则的简单应用而产生一个解决方案。
(邵瑞珍,1988)根据问题的定义,所谓问题解决,是指问题解决者面临问题情境而没有现成方法可以利用时,将已知情境转化为目标情境的认知过程。
(皮连生,1996)任何受目标指引的认知操作序列。
问题解决的三个特征:目标指引性,操作序列,认知性操作。
(李伯黍,燕国材)★问题解决:由一定的问题情境引起,经过一系列具有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心理过程。
2.问题解决的分类A.创造性问题解决:需要开发出新步骤的问题解决。
8.常规性问题解决:使用现成步骤的问题解决。
二、问题解决的过程(一)问题解决是试误过程(桑代克)经典实验:桑代克的迷笼实验1.行为主义:刺激情境与适当反应之间的联结2.联结的形成:一系列盲目的操作,不断尝试错误,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形成联结后,不断巩固这种联结,直到出现类似情境立即解决问题3.评价:①重视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系列操作②但是由于是盲目操作,忽视了认知因素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
创造性思维与问题解决的学习总结一、引言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背景下,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成为了每个人必备的能力。
本文将对我在学习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课程中的体会和总结进行归纳和总结。
二、理论学习在创造性思维与问题解决课程中,我首先学习了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能够独立产生新颖、有价值的想法并将其付诸实践的能力。
它强调打破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通过发散思维、联想思维、侧重思维等方法来创造出独特的解决方案。
三、创新思维培养为了培养创新思维,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
其中包括头脑风暴、反事实思考、拓展思维等。
例如,在一次头脑风暴中,我们尝试解决如何提高学校图书馆的利用率的问题。
通过自由发散和交流想法,我们提出了更开放的图书馆时间、增加可借阅的书籍种类等多个解决方案。
四、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在课程中,我还学到了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首先,明确问题。
确切地界定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只有明确问题,才能对症下药。
其次,搜集信息。
通过有效获取信息,了解背景和相关因素,能够找到问题的关键点。
接下来是制定解决方案。
根据问题的性质和特点,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解决方法,如试错法、迭代法等。
最后,实施和评估。
将解决方案付诸实践,并根据反馈结果进行评估和调整。
五、案例分析通过课程中的案例分析,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理解。
例如,我们研究了苹果公司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模式。
苹果公司通过打破传统观念,不断创造出颠覆性的产品和服务,如iPhone和iTunes等。
他们注重用户体验,从而引领了整个科技行业的发展。
通过分析这些案例,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性。
六、思考与反思在学习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我意识到培养这些能力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它需要不断的实践、思考和反思。
而且,在实际生活中,面对问题时往往会受到各种限制和压力,这就需要我们具备坚持、毅力和创新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