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城市肌理与空间限定分析x
- 格式:ppt
- 大小:20.58 MB
- 文档页数:24
中图分类号 TU984.1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4)05-0081-06 收稿日期 2023-08-21摘 要 “大十字”是贵阳市商业区的中心,承载着贵阳历史文化和城市商业空间的变迁。
借鉴城市形态学理论,把贵阳市“大十字”地块城市形态演变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并结合不同阶段的历史地图,对其城市形态演变过程中的街道系统、建筑功能、建筑基底、建筑高度、地块循环等形态要素进行分析,从而归纳出城市商业中心区空间格局演进规律和特征。
发掘贵阳城市中心城区地域特色,加深对城市系统时空发展的理解,以期对城市更新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城市形态学 形态演变 空间格局 中心城区Abstract The Dashizi district is the center of Guiyang commercial district, carrying the changes in Guiyang's historical culture and venue space. Using the theory of urban morphology for reference,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urban morphology of Guiyang's Dashizi district is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and combining with the historical maps of different stages, the street system, building functions, building bases, building heights, plot circulation and other morphological elements in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urban morphology are analyzed, so as to summarize the evolution rul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atial pattern of the urban commercial center. Exploring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entral urban area of Guiyang, and deepen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spatiotemporal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system can provide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basis for urban renewal.Keywords Urban morphology, Morphological evolution, Spatial pattern, Central urban area城市形态过程视角下城市商业中心区空间格局演进——以贵阳市“大十字”地块为例Evolution of the Spatial Pattern of Urban Commercial Cent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Form Process:A Case Study of the Dashizi District in Guiyang黄 蕊 | Huang Rui 张建涛 | Zhang Jiantao贵阳市“大十字”地块(简称“大十字”地块)作为贵阳市老城区的发展起源,承载了贵阳市民生活和城市发展的记忆,是贵阳市历史发展的地区缩影,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 TU984.11+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3)09-0114-05 收稿日期 2022-03-02摘 要 通过对沈阳市铁西区特定地段内现存废弃铁路专线及周边空间进行实地调研,分析了沈阳市铁西区废弃铁路及周边区域城市特征。
从城市空间肌理衔接、多样化城市功能组织、铁西区人文历史延续三个方面梳理了铁西区废弃铁路周边城市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整体性缝合策略、混合性缝合策略、连续性缝合策略,对铁西区废弃铁路周边城市空间进行空间肌理更新、空间功能重组以及场所氛围营造,以解决沈阳市铁西区在城市发展更新中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 铁西区 废弃铁路 城市更新 缝合Abstract Based on the field survey of the existing abandoned railway lines and the surrounding space in a specific section of Tiexi District, Shenyang Cit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bandoned railway lines and the surrounding areas in Tiexi District, Shenyang City are analyzed. The problems of the surrounding cities of the abandoned railway in Tiexi District are sorted out from three aspects: the connection of urban spatial texture, the organization of diversified urban functions, and the continuation of humanistic history in Tiexi District. In view of the above problems, the overall suture strategy, the mixed suture strategy and the continuous suture strategy are proposed, and the spatial texture update, spatial function reorganization and place atmosphere creation of the urban space around the abandoned railway in Tiexi District are carried out to solve the problems faced by Tiexi District in urban development and renewal.Keywords Tiexi District, Abandoned railway, Urban renewal, Suture沈阳市铁西区废弃铁路周边城市空间更新策略研究Urban Space Renewal Strategy Around the Abandoned Railway in Tiexi District, Shenyang在新中国的建设史上,沈阳具有“东方鲁尔”之称号和“共和国工业的长子”之美誉。
论城市肌理摘要: 城市的肌理是城市文明的标志,是在长期的历史岁月中长期浸润和积淀形成的。
在当今的城市体系中,随着时间的推进,古老的传统道路网络、城市肌理与当代肌理相并存,它们相互交织与融合。
有选择地保留现有的肌理,甚至挖掘原始的肌理,也可以用新的肌理去替换失去生命力的肌理,或者用新的功能去唤醒这种陷入困境的肌理,包括在原有肌理的引导下进行下一轮的开发建设活动,有效的将城市肌理理论融会于设计手段中。
关键词:城市肌理;城市形态;城市文化1 前言从城市肌理可以反映城市精神,城市的肌理是城市文明的标志,是在长期的历史岁月中长期浸润和积淀形成的,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相依相存,与人的休养生息有机相伴,是一部活的城市历史,印记着岁月的沧海桑田。
城市是否具有魅力,对居民是否具有亲切感、认同感、归属感,关键取决于城市肌理的细腻与丰富程度。
城市的建设和摧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同时发生的,那么旧的城市肌理和新的城市肌理在吞噬对方时却也在同时被对方吞噬。
在当今的城市体系中,随着时间的推进,古老的传统道路网络、城市肌理与当代肌理相并存,它们相互交织与融合。
如何将两者适当地结合起来成为了当代城市面临的巨大问题。
城市肌理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课题。
本文将针对以上的问题探讨城市肌理方面的基础理论,发挥肌理对于生活,文化以及城市美学的贡献,并研究如何将其融会于设计手段中。
2 城市规划语境下的肌理2.1什么是城市肌理肌理是涵养城市文化底蕴、保持地区个性、焕发内在活力的重要依据,也是控制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手段。
肌理的形态可以是历史遗留的片断,也可以是建成不久的建筑群落,只要其空间形制与内容能对引领整个地段的风格有着影响,这种布局就可以称之为肌理。
2.2城市肌理的特征(1) 城市肌理的形态具有整体性、连续性特征,城市肌理是一种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群体之间具有紧密组织关系的城市形态;(2) 城市肌理的形态满足了审美的需要,它的审美特性是秩序与统一、韵律与节奏、变化与对比;(3) 城市肌理具有拼贴特征,特别是大城市;(4) 城市肌理具有动态特征,城市肌理能够以自身的组织规律向四周延展,或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更替演变;(5) 城市肌理具有文化特征、地方特征。
城市外部空间设计城市的外部空间是它的门面。
城市外部空间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到访人们对这个城市的印象。
那么,如何对城市的外部空间进行设计呢?以下是有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城市外部空间设计,希望能帮到你。
城市外部空间设计城市外部空间设计的探索1.外部空间1.1外部空间定义提到“外部空间”,首先了解“空间”这一概念。
“空间”作为概念从提出到现今,一直被广大的设计者们所谈论,并成为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研究的重要内容。
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在《道德经》一文中提到“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句话被广大设计者们用来解释“空间”的概念;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的设计》中指出“空间基本上是由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
因而可以分析总结出“空间”的价值是通过“使用”来衡量的,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它与其“使用人群”进行互动才能实现它的价值。
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的设计》中对外部空间做出了解释,认为“它是从自然当中限定自然开始的,是从自然当中由框框所划定的空间,是由人创造出的有目的的外部空间,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
总结“空间”和“外部空间”的定义可以得知,外部空间是对空间形式的一种细分,它是相对于内部空间提出来的概念,并在现今受到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领域的关注。
1.2 外部空间的限定要素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的设计》中认为“建筑空间根据常识来说是由地板、墙壁、天花板三要素所限定的”,而建筑空间是与外部空间对立划分出的空间形式的一种。
因此,相对的建筑空间而言,芦原义信认为“外部空间因为是作为‘没有屋顶的建筑’考虑的,所以必须是由地板和墙壁这两个要素所限定的”。
因此,外部空间与自然环境相比较,区别在于是外部空间有限定元素的,而限定元素正是外部空间设计的手法。
换句话说就是外部空间是把自然环境通过“地板”和“墙壁”这两个限定元素设计而出的。
所以,外部空间的限定要素是由基本水平性和垂直性形式和由基本水平性与垂直性演变成的形式组成,通过限定使外部空间既区别于建筑空间,又有别于自然环境。
“景观织补”理论下的城市肌理修复陈雪(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四川成都610097)城市的片段化催生了“织补城市”的概念,作为景观织补主要介质的绿地,以其柔性、流动性、渗透性的特质在织补城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以绿地为介质,通过概念辨析、应用及模型分析,探讨“景观织补”在旧城与新城环境中对城市肌理的修复作用。
同时打破传统意义上“织补”这一概念的整体性,将其分解为“织”与“补”2个层次,对2个层次在城市肌理修复上的不同表现进行了阐述。
城市肌理;景观织补;绿地系统认为,“城市织补”这一理论的应用不应仅限于旧城与新城之间的风貌协调及历史传承方面,更应针对整个城市的破碎化问题进行思考。
1.3景观织补景观,反映统一的自然空间、社会经济空间组成要素总体特征的集合体和空间体系。
景观织补就是运用这些空间集合体和空间体系,充分利用其所独有的柔性、流动和渗透的特质,对城市肌理和公共空间破碎区和片段区进行填补和修复,从而将其自身有机地融入城市结构,成为织补和整合被现代城市建设所肢解的城市肌理和公共空间的“粘合剂”[3]。
如果把城市看做是一个容器,建筑、道路等是容器里的沙石,绿地就充当了水的功能,弹性地对“沙石”间的空隙进行了填补,使城市这个“容器”成为和谐统一的系统。
2景观织补的类型景观织补,总体来说包括2种形式:一是景观建筑织补;二是绿地织补。
景观建筑织补,是一个相对概念,对于单纯的建筑织补来说,景观建筑织补把软质的景观元素考虑在内,以建筑构件搭配景观元素的方式修补城市肌理。
植物柔化建筑,一来避免了建筑的拆除与翻新,二来在不破坏原有景观的历史价值基础上,营造了新的景观。
绿地织补在修补城市肌理方面,较建筑来说有明显的优势。
一是绿地边界模糊可以柔化建筑生硬的线条轮廓;二是植物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不同的地区由于不同的气候、地形、温度等有独特的本土植物,能够很好地展现当地的景观风貌;三是绿地形状不受限,能以各种形式渗入城市公共空间,起到沟通联系的作用,让原本不完整的肌理变得更完整,使得其形成一个整体[3]。
旧城更新中城市肌理的微观呈现——以武昌旧城解放路为例彭雷;郑远伟【摘要】旧城区更新过程中,文脉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城市肌理作为文脉的重要表征方式,理应受到足够的重视.该文通过分析城市肌理对城市发展的作用及肌理在街区层面上的微观表达,指出了城市肌理在延续文脉的基础上实现城市有序更新的重要性.结合在武昌旧城解放路商业街的调查研究和更新实践,针对旧城保护更新与城市发展的矛盾,提出了一种以城市肌理作为指导,用建筑比例和街区尺度等要素为手段的旧城区更新方法,为旧城区更新提供了一种思路.【期刊名称】《华中建筑》【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6页(P87-92)【关键词】城市肌理;文脉;旧城更新;街区尺度;建筑比例【作者】彭雷;郑远伟【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11+5城市旧城区更新与城市文脉保护之间的矛盾,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愈演愈烈。
城市的文脉传承是一个城市的根基,是其特色和市民精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在城市高速发展的时代,充满记忆与特色的旧城区被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取而代之,它们割裂城市文脉,吞噬旧城区的同时也斩断了人们对于城市的记忆。
所以,在旧城区更新改变势在必行的当下,我们应该探索一条在延续文脉的同时能够实现旧城有序更新的道路。
下面结合笔者在武昌解放路商业街所做的尝试,来探讨如何通过对城市肌理的分析处理,实现旧城区的有序更新。
1 城市肌理的作用和微观表现城市肌理指的是一个城市在道路网、街区、节点、城市用地和发展轴等可见物质实体以及其他不可见的非物质因素上的特征[1],近年来在建筑界和规划界都备受关注。
在高歌猛进的城市建设发展进程中,很多应当并且可以保留的建筑、街区却遭遇了毁灭性的破坏,应当留存的公共空间也被不断侵占。
1.1 保护城市肌理的必要性城市肌理对于城市文脉的延续、未来的发展和市民的生活都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夏天没有卡夫卡--布拉格实习报告很幸运地在与IAESTE短短的接触之后就试著有了一次去欧洲实习的机会。
更幸运的是此行所向一直是心中向往--布拉格。
卡夫卡的老家,小资先派精神领袖米兰·昆德拉的故乡,欧洲最美家喻户晓且最具传奇色彩的卫星城之一。
在的几次的签证波折此后还是很顺利地拿到了赴捷克共和国经过签证。
在浦东国际机场与父母道别时忽然想到此行一下就于二十多年未曾远离的父母一下相隔几万不禁也激动了起来。
一直到经过16小时的飞机颠簸与在法兰克福的短暂停留方才踏着布拉格夏日晚上九点的候机楼晚霞走出了机场算是我正式开始这次实习的经历。
陌生的眼睛陌生的天空周围一切似乎仍不真实。
待到被迎接我的漂亮捷克美眉带入住处安排完住宿以后才猛然回过神发现也已身处异国他乡。
初到时住所中仅剩一个西班牙教师。
典型的西班牙式的热情让我受宠若惊,一想中国乃礼仪之邦遂立即用早已在飞机上操练无数遍的问候语打着招呼自我介绍。
结果便是从他身上我找回了在国内久已丧失的学习英语的信心。
很担心我两个相当月只能和他你一言我一语。
问及怎么只有你一个人?答曰都到外地去或进行漂流了。
多少人一起?三十个还不到……看来担心太多余了。
国外小学生总有一种强烈的自信。
这导致我们学生在与他们交流时总处于听众的角色。
他们慷慨激昂时我们往往根本无法只能点头称是,最多出于表示你还在使然听他们讲话(其实眼皮才刚耷下)附和几下"YES""GREAT!"或 "VERY WELL"什么的。
并非自己不想开口,而是唯恐自己开口犯错或者持续时间不能超过30秒。
两个月下来发现除了英语母语国家学生尚能占据优势之外,我尽管成功地将角色进行了角色互换。
他们更多地成为了听众而且绝对不会有摇摇欲睡的感觉。
这并非我的英语有多么强悍,措辞有多么美丽,完全是我找回了我们本该就有的原本就强于学生的东西--自信。
半个月后大家一起出去游玩时,坐在地铁上,总是受到布拉格本地人诧异眼神的"敬礼",看着那么大群不同肤色的操着英语的"联合国"居民热热闹闹地侃大山。
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I)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研究背景 (1)一、城市空间肌理支离破碎 (1)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的先决条件——价值评估 (1)第二节相关研究综述 (2)一、国内外对历史文化街区空间肌理的研究动态 (2)二、历史文化街区价值评估国内外相关研究 (5)第三节研究目的和意义 (8)第四节研究方法与框架 (8)一、研究方法 (8)二、研究框架 (9)第五节本章小结 (10)第二章历史文化街区空间肌理价值评估基础理论研究第一节评估对象:历史文化街区 (11)一、概念甄别 (11)二、历史文化街区的分类 (11)第二节评估载体:空间肌理 (17)一、空间肌理形态特征 (18)二、空间肌理构成要素 (18)第三节评估本体:价值 (21)一、街区主要价值 (21)二、街区空间肌理价值解析 (22)三、肌理价值变化 (22)第四节本章小结 (22)第三章历史文化街区空间肌理价值评估体系构建第一节历史街区空间肌理估值原则 (24)一、人性化原则 (24)二、科学性原则 (24)三、实用性与可操作性原则 (24)第二节历史街区空间肌理价值评估的特殊性 (25)一、特殊的评估目的 (25)二、评估对象的特殊性 (25)第三节历史街区空间肌理价值的评价体系搭建 (25)一、指标构成体系 (25)二、评价因子的选取 (28)第四节历史文化街区空间肌理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30)一、评价指标定权方法介绍 (30)二、具体的定权方法及步骤 (31)三、历史文化街区空间肌理评分标准 (34)第五节本章小结 (34)第四章长沙潮宗街的空间肌理的价值评估分析第一节长沙潮宗街总体情况分析 (36)一、长沙潮宗街概况 (36)二、地块历史变迁 (36)三、区位地理与保护范围 (37)第二节潮宗街空间肌理要素现状评价分析 (38)一、非物质要素分析 (38)二、物质要素分析 (41)第三节长沙潮宗街中的空间肌理价值评估结果分析 (53)一、横向对比分析 (53)二、纵向对比分析 (55)第四节本章小结 (57)第五章基于肌理保护的历史文化街区实践规划设计第一节潮宗街保护实践设计 (58)一、规划设计目标 (58)二、规划设计方法 (58)三、规划设计结构 (59)第二节基于评价的潮宗街空间肌理保护优化策略 (61)一、量化控制地表肌理 (61)二、合理规划街巷格局 (62)三、合理规划街区建筑体量和风貌 (64)四、延续街区传统空间界面 (66)五、调整新建院落空间布局 (68)第三节本章小结 (70)结语 (71)参考文献 (73)附录 (76)致谢 (81)历史文化街区中的空间肌理价值评估研究——以长沙潮宗街为例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研究背景一、城市空间肌理支离破碎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地方特色,老街,老巷的形态承载者城市的历史,是城市发展的缩影,是人对一个地方最初的感知,一些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元素,通过各种形式呈现在城市的发展中,这些残骸、痕迹、新生终将唤起人们内心最深处的识别与记忆,每座城市都有承载其历史的片区,所谓的历史文化街区正是城市随时间发展的见证,也是展现地方文化特色的活化石。
布拉格城市装饰艺术中的兼容并蓄的波西米亚意象作者:江芳郑燕宁来源:《设计》2017年第11期摘要:文章试图通过布拉格城市的角度,解析布拉格兼容并蓄的波西米亚装饰艺术,探讨布拉格的忧郁迷人沉静如初的艺术装饰意象,了解布拉格的波西米亚艺术装饰特征起源于艺术,发展于需求的规律,以期对现代艺术设计有所启发。
关键词:布拉格装饰艺术兼容并蓄波西米亚意象引言若干年之前本人对布拉格进行短暂来访,从布拉格城市的角度,整体有着兼容并蓄的特点及波西米亚艺术装饰意象,对布拉格的忧郁迷人沉静如初的波西米亚艺术装饰特征等进行分析,最终了解布拉格波西米亚意象起源于艺术,发展于需求的规律。
一、布拉格一一矛盾又神秘的城市《布拉格之恋》电影用布拉格的景色衬托米兰.昆德拉的原著,表白一段冷静、悲伤的爱情。
电影中通过诗一般的长镜头、把美丽质朴的自然风光和优雅建筑利用舒缓细腻的方式叙述出来,再加上东欧韵味的交响配乐和人物道具及服装,由于电影情节精彩而沉重,里面的缓缓的河,色彩沉重的街道,矛盾又神秘的城市就是电影故事场景。
布拉格并不仅仅是忧伤灰暗的城市,也是一个色彩明亮的地方,也就是这种忧郁迷人矛盾纠结的波西米亚的风格成为了布拉格的艺术意象。
就是因为原著《生命不可承受之轻》这个名字成为了布拉格的标志,布拉格的波西米亚的城市装饰风格也成为了布拉格的艺术意象,所以随着这座艺术之都逐渐将其意象展现于民众面前,漫步于精巧雅致、轻灵诡异的布拉格神秘老街,柔美与沧桑的布拉格广场,千塔之城中历史神圣和宗教关怀的教堂,这些忧郁迷人矛盾纠结的波西米亚意象也是布拉格魅力的特征。
二、布拉格的波西米亚装饰意象解析:兼容并蓄、传统悖谬波西米亚的布拉格不仅有上千年的延续沧桑历史的建筑,而且音乐、艺木、文学发展得灿烂多姿各自辉煌。
在这里历史和现代完美地结合,以及东方和西方的交汇融合,让布拉格具备独特的传统而又悖谬的波希米亚风格装饰意象。
所以今天“美丽、古老、山城、河流、神秘、浪漫、音乐、艺木、文学、绚丽、多彩、艺术、建筑、东方、西方”所有的词叠加在一起就是绚丽多彩的波西米亚。
课程三城市形态与空间认知1、结构与空间·尺度:人们并不能完全直观地认知世界,因此“比例尺”作为工具起到了帮助人们“准直观”的观察客观世界。
如果将城市作为一个整体,人们已经习惯用将其缩小比例的方法来讨论,然而,作为整体来讨论的城市被人们使用时,它和人类的关系又回到了1:1。
视角:实际上人们对城市的认知从来没法真正的以宏观、微观分离的方式进行,两种视角并置一直是人们真正用来理解城市的方法。
尤其是当人们试图作用于城市时,两种视角并置理解城市成了唯一有效的手段。
认知:在Kevin Lynch之前,很少有人质疑用比例地图研究城市的成果,因此城市设计或城市规划的工作界面主要是城市的平面图。
具体地说,用一种比例尺的界面,决定另一种比例尺的界面,无人怀疑其中可能的问题。
2、线性空间·线性空间的构成要素:尽管线性空间定义源自其平面形态,但是线性空间的关键要素在于构成空间的垂直界面。
因此:①道路并不意味着构成线性空间;②道路的有形边界对构成线性空间起到了重要作用;③街墙是构成街道空间的重要因素,街墙的形态主导了街道空间的形态;④街道的断面是线性空间的要素之二;⑤街道断面的连续与否决定了线性空间的特质。
街墙是街道空间的重要元素,作为街墙的建筑没有材料与风格的限定,街墙建筑须收到位置和整体质感的限定。
线性空间的质量元素:线性空间界面要能够支持空间中的活动;线性空间应该有对景;线性空间的光影质量;线性空间的层次感;线性空间的界面尺度(宽度不同的巷道可视高度是不同的)空间内容与空间活动(不同的人对界面的不同需求)3、场所空间场所空间的基本形态:现代建筑、形态、体态,区别于老城老建筑带来的外部空间感受和不同的尺度经验场所空间的尺度要素:广场的尺度直接和人的尺度相关;广场的长宽比和活动的种类及活动内容相关广场周边建筑高度与广场宽度的比例与广场的光影区的多寡及活动相关场所空间的活动环境:线性空间不止是流动的空间,驻足停留产生的效益类似于成功的广场效果4、叙事空间法国皇家苑囿的叙事性中国江南私家园林叙事性:人文主义,步移景异课程七城市空间与形态1、有机形态·特征:具有清晰的形态特征以时间为轴自然生长而成以时间为轴形态结构不断地变化多形态特征共存并可以转译·成因:地形限定总体结构形态——平面形状和高度变化土地利用功能和权属限定了城市结构的中观形态——肌理形态社会活动影响了土地的分配和利用公共政策和个体经济行为影响了城市肌理的内部组成(重提南京大单位注射城市交通问题)·形式语言研究:基于形态类型学的研究基于地理学的研究基于建筑类型学的研究基于具体功能类型的研究2、格网形态·内涵:控制手段——规划的目的在于控制,即有序认知技术·划分:聚居模式土地出让方格网:最常见、功效最高的城市路网,路网的基本尺寸与其所对应的地块功能有直接关系,与交通组织方式紧密相关。
城市之美——科学的城市肌理作者:白一来源:《雕塑》2008年第03期城市不是建筑的简单组合与叠加,正如城市美学不是建筑美学的对等之物。
城市是一定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人口、军事等集中和发达之地,是随着文明的发展而发展的区别于乡村的高级聚落,是流动移民的驿站。
城市也不止是一座钢筋混凝土之躯没有四季、没有感情,机械复制着白天与黑夜。
城市在本质上始终是象征型艺术,不是单为满足人的直接物质需要的场所,它被历史、文化、信仰等软性的意识形态所环绕,形成自己的结构、肌理和大风格,从某种意义上讲城市具有人格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精神之美、艺术之美,所以建构城市需要像尊重人一样,尊重城市的历史与文化,科学布局彰显城市独具的内在情感与形式、风格美学。
一、城市之美的表现形式城市之美的表现在于其蓬勃的生命力,但构成生命张力的条件取决于各要素形成的结构意义。
故此,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去把握与解读城市之美的构成。
美虽然经常带有宗教般神秘主义的倾向,但经过科学合理的解析,人是可以掌握其客观规律的。
美毕竟是科学的、生命的、人性的,美具有广泛的公共性和鲜明的独特性。
1、城市规划美不同的国家与城市,由于民族、气候、时代、环境及历史变革、文化遗产、意识形态、地域等等不同,显现出不同的城市格局与规划。
中国古代城市具有重要的文化与政治职能,由于长期处于统一的帝国之下,规划呈现出的是以皇权政治为纲,形成方正威严、层层递进,壁垒森严,君臣尊卑分明的内城、皇城、外城的城市格局。
古城规划基本上遵循中国儒家传统思想,布局“辩方正位”,动静分区,行政、商贸互不相扰;政府、社区各居其位。
以“天人合一”“顺天循理”为规划理念,反映出古代城市文化的博大精深。
西方古城的杰出代表古希腊城市则始终延续“人神合一”的人本主义思潮。
这种观念在城市设计中则表现为古希腊在城市和建筑设计中力求体现对人的尊重,以人的视觉感受为构图的基础,以人的视觉联系为群体设计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