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市肌理
- 格式:ppt
- 大小:23.77 MB
- 文档页数:24
基于传统城市肌理的城市设计研究——南京南捕厅街区的实
践与探索
杨俊宴;谭瑛;吴明伟
【期刊名称】《城市规划》
【年(卷),期】2009(000)012
【摘要】传统城市肌理是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南京南捕厅街区的风貌保护规划为例,从保护城市肌理的角度,阐述提炼传统民居肌理的空间模式,剖析新居住单元嵌入的传统民居肌理重塑,历史性节点的更新等思考成果,深入探索了城市肌理模式提炼与重塑更新问题.
【总页数】6页(P87-92)
【作者】杨俊宴;谭瑛;吴明伟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11+3;TU984.11+5
【相关文献】
1.城市历史文化保护模式探索--以南京南捕厅街区为例 [J], 杨俊宴;吴明伟
2.结合旧城更新的旅游资源挖掘——以南京南捕厅街区为例 [J], 谭瑛;杨俊宴
3.历史街区的文脉传承与复兴——南京南捕厅历史街区保护与改造 [J], 周宁;范熙晅;吴龙杰
4.“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建设和城市改造”的融合——以“南捕厅历史文化街
区改造”项目为例 [J], 高廷仁;金建文
5.基于数字技术的历史街区空间更新与文化价值活化设计
——以南京南捕厅历史街区为例 [J], 易鑫;翟飞;黄思诚;陈袁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城市肌理摘要: 城市的肌理是城市文明的标志,是在长期的历史岁月中长期浸润和积淀形成的。
在当今的城市体系中,随着时间的推进,古老的传统道路网络、城市肌理与当代肌理相并存,它们相互交织与融合。
有选择地保留现有的肌理,甚至挖掘原始的肌理,也可以用新的肌理去替换失去生命力的肌理,或者用新的功能去唤醒这种陷入困境的肌理,包括在原有肌理的引导下进行下一轮的开发建设活动,有效的将城市肌理理论融会于设计手段中。
关键词:城市肌理;城市形态;城市文化1 前言从城市肌理可以反映城市精神,城市的肌理是城市文明的标志,是在长期的历史岁月中长期浸润和积淀形成的,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相依相存,与人的休养生息有机相伴,是一部活的城市历史,印记着岁月的沧海桑田。
城市是否具有魅力,对居民是否具有亲切感、认同感、归属感,关键取决于城市肌理的细腻与丰富程度。
城市的建设和摧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同时发生的,那么旧的城市肌理和新的城市肌理在吞噬对方时却也在同时被对方吞噬。
在当今的城市体系中,随着时间的推进,古老的传统道路网络、城市肌理与当代肌理相并存,它们相互交织与融合。
如何将两者适当地结合起来成为了当代城市面临的巨大问题。
城市肌理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课题。
本文将针对以上的问题探讨城市肌理方面的基础理论,发挥肌理对于生活,文化以及城市美学的贡献,并研究如何将其融会于设计手段中。
2 城市规划语境下的肌理2.1什么是城市肌理肌理是涵养城市文化底蕴、保持地区个性、焕发内在活力的重要依据,也是控制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手段。
肌理的形态可以是历史遗留的片断,也可以是建成不久的建筑群落,只要其空间形制与内容能对引领整个地段的风格有着影响,这种布局就可以称之为肌理。
2.2城市肌理的特征(1) 城市肌理的形态具有整体性、连续性特征,城市肌理是一种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群体之间具有紧密组织关系的城市形态;(2) 城市肌理的形态满足了审美的需要,它的审美特性是秩序与统一、韵律与节奏、变化与对比;(3) 城市肌理具有拼贴特征,特别是大城市;(4) 城市肌理具有动态特征,城市肌理能够以自身的组织规律向四周延展,或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更替演变;(5) 城市肌理具有文化特征、地方特征。
别具一格南京城说明文1.引言1.1 概述南京城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历史背景而著称。
这座城市的建筑风格别具一格,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色与魅力。
南京城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还融合了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形成了独特的地方特色。
这使得南京城成为了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在南京城的建筑风格中,我们可以看到明清时期古老建筑的影子,比如紫金山上的明孝陵和玄武湖畔的长江大桥。
而在城市规划和布局上,南京城以其独特的水陆相间为基础,构建了一座既有江南水乡的柔美之美,又有北方城市宏伟庄严的特色。
这种迥然不同的风格使得南京城在中华建筑中独树一帜。
此外,南京城的独特之处还体现在其历史背景之中。
作为中国南方重要的古代都城,南京曾是六朝时期的首都,在明朝和民国时期又重新成为了国都。
这使得南京城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每一个历史遗迹都散发着独特的历史气息。
同时,南京城也曾是抗日战争的重要战斗地,保留下了许多抗战时期的文物和纪念碑,这些无不彰显着南京城的独特价值。
综上所述,南京城作为一个别具一格的城市,在建筑风格和历史背景上都展现出了其独特之处。
它的独特之处不仅体现在建筑的风格上,还融合了历史文化的沉淀与时代变迁的印记。
南京城以其独特与独具魅力的一面,吸引了众多人们的目光,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以全面地介绍别具一格的南京城。
首先在引言部分概述南京城的特点和意义,然后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接下来,在正文部分将分为两个子部分,分别是南京城的历史背景和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
在历史背景部分,将回顾南京城的发展历史、重要事件和人物,为读者了解南京城的形成和演变提供背景知识。
而在建筑风格部分,将深入探讨南京城建筑的独特魅力,如城墙、宫殿和园林等,以展示南京城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总结南京城的独特之处和个人对南京城的评价,为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城市肌理的发展及保护建筑学122 杨镜城市的肌理是城市文明的标志,是在长期的历史岁月中长期浸润和积淀形成的,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相依相存,与人的休养生息有机相伴,是一部活的城市历史,印记着岁月的沧海桑田。
城市是否具有魅力,对居民是否具有亲切感、认同感、归属感,关键取决于城市肌理的细腻与丰富程度。
肌理是涵养城市文化底蕴、保持地区个性、焕发内在活力的重要依据,也是控制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手段。
肌理的形态可以是历史遗留的片断,也可以是建成不久的建筑群落,只要其空间形制与内容能对引领整个地段的风格有着影响,这种布局就可以称之为肌理。
而城市肌理则是对这一特性的理性概括。
“肌”,是物质的表皮;“理”,是物质表皮的纹理。
城市肌理不仅是建筑与景观视觉的关键因素,也是其构造城市组织形态的体现。
城市肌理反映在建筑密度上,可以理解为城市的图底关系;反映在空间尺度上,可以理解为各种要素组成的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肌理的形成是城市历史发展的结果,其本身可以体现城市的历史、人文以及人们对城市空间的认同感,是特定时期内的社会价值倾向的反映。
在长久的历史冲刷下,很多城市肌理能完整地保留下来,最关键的就是活跃在空间肌理下隐含着的人文情结,院落、里弄、胡同等传统城市肌理可以像年轮一样成为时间的印记。
从空间的街巷和建筑排布的肌理中可以看到历史的琢磨,从新与旧空间交织的街区肌理对比中可以感受到.。
历史的纵深与时空的张力。
因此对城市肌理的研究有助于更加透彻地理解这个城市。
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其尚存的文化内涵如何延续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在相当程度上需要借助规划者的专业素质和文化涵养来识别、整合、复兴城市街区中的微观空间构造。
把空间设计转化为肌理延续,从城市肌理的角度而非从建筑形式本身来塑造空间形象,这是在建设过程中须不遗余力去发掘的,也为在城市空间创造中提供一个新的着眼点。
对一个城市的理解,最直接的就是去亲身感受这个城市的空间形态,而城市肌理则是对这一特性的理性概括,因此对城市肌理的研究有助于更加透彻地理解这个城市。
南京老城南门东历史街区空间结构分析南京老城南门东历史街区空间结构分析引言:南京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老城南门东历史街区位于南京市中心,在南京古城墙附近,具有悠久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文化景观。
本文将对南京老城南门东历史街区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揭示其中的历史演变和文化内涵。
一、历史背景南京是中国古代四大古都之一,其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使其成为中国重要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
南京老城南门东历史街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
二、空间格局1. 建筑布局南京老城南门东历史街区的建筑布局呈现出传统中国城市的格局特点。
主要包括面向街道设置的商业街坊和内部庭院。
商业街坊常见于中国古代城市,是城市商业活动的主要场所,通常沿街道而建,形成密集的商业街区。
庭院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特征,代表着家庭与社区的联系,构成了街区内的私密空间。
2. 街道网络南京老城南门东历史街区的街道网络以主干道和支路相结合的方式构成。
古老的街道将历史建筑和景点串联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街区。
主干道宽阔平直,是主要交通干线,连接主要地点和景点,为人们提供了方便的交通条件。
支路则错综复杂,承担着连接庭院和次要目的地的功能,具有较强的步行性。
三、历史演变1. 建立与繁荣南京老城南门东历史街区可以追溯到明代,当时作为南京城南大市场的核心区域,商业繁荣,人流密集。
明代的城市规划和建筑布局奠定了街区的基本形态。
2. 战争与毁坏历经多次战争和动荡时期,南京老城南门东历史街区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尤其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受到了重大破坏,许多古建筑和文化景观遗失。
3. 保护与恢复随着对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逐渐提高,南京老城南门东历史街区得到了进一步的保护和修复。
逐步重建了部分被毁的建筑,并开展了相关的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项目。
四、文化内涵1. 建筑风格南京老城南门东历史街区保存了大量的明清建筑,如传统的庙宇、宅院和商铺等。
“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城市设计案例分析建筑12x xxx 120807013x“自下而上”城市设计以常熟市李市村为例一、城市简介常熟,简称虞,因“土壤膏沃,岁无水旱之灾”得名“常熟”,是一座千年古城,苏州市代管县级市。
常熟市东北濒长江,东南邻太仓,南接昆山市、苏州市相城区,西连江阴市、无锡市锡山区,西北与张家港市接壤。
常熟地处江南水乡,素有“江南福地”的美誉,是吴文化发祥地之一,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际花园城市。
常熟文化属吴越文化,常熟人属江浙民系使用吴语。
李市村位于江苏省常熟市,南接昆山市石牌镇,常昆高速公路与锡太一级公路交汇于村南端,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
据《常昭合志》载:“李市跨东山泾(旧属双凤乡),距城约四十里,街五、六道,居民六、七百户,有城隍庙、石桥一、木桥六。
附近小村庄曰‘山泾’(居民数十户)”。
李市村是以水运为依托发展起来的江南小镇,历史上曾是繁荣一时的商业、农业中心。
(李市村区位分析图)二、历史背景李市村源自明朝,详细的历史渊源已经难以探寻。
据当地老人叙述,明代正统年间,朝纲不振,天下大乱,一位李姓商人坐船经过此地,迷路长达九天之久。
于是“位置偏僻、水网发达”的李市地区就成为其“躲避乱世,经营生意”的风水宝地。
日后李市村成为李氏大族的定居村落,又因其家族财力雄厚、贸易发达,吸引了周边居民来此买卖和定居,蔚然成市,渐成小镇。
李市也因此得名。
另有一种说法称明朝有一位李姓官员告老后居于此地,并建有一宅曰“李墅”,此地后来人口渐多,集市繁华,于是得名“李市”。
三、城市平面在村落“生”之构思时,首先考虑的是选址。
选址过程实质上就是一种人与自然博弈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构思者对村落外部的地形地势、土壤、水文、风向、光照等自然条件进行评估与取舍,选择最符合构思意图的地方作为村落基址。
李市村地处常熟地区,水系发达,河道密集。
当地河流有陈泾河、市河、三泾河、吴泾河、清小湾、赤沙塘、黄瓜浜、白米浜等等,其中陈泾河、市河、三泾河、黄瓜浜穿李市村而过。
南京1912街区空间形态研究摘要:城市形态是一个城市的名片,城市形态是城市建设活动在时间维度中拼合构成的。
城市的空间形态既是对已有城市形态的继承与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为未来城市形态的基础。
南京1912街区在19栋民国建筑的基础上开发形成的,顺应城市原有的肌理并结合现代生活环境发展,是一个成功的街区开发案例。
本文通过剖析街区的空间形态并读解街区的传统与现代融合的特色,对街区的空间形态进行评价。
关键词:城市形态;街区特色;休闲空间;传统与现代1、城市形态理论研究1.1城市形态设计的相关概念“城市形态可以被定义为一门关于在各种城市活动作用力下的城市物质环境演变的学科”(谷凯, 2001)。
[1]“我们认为空间形态是城市空间的深层结构和发展规律的显相特征”(段进, 1999)。
[2]城市形态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
广义的城市形态主要由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两部分组成。
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城市各有形要素的空间布置方式、城市社会精神面貌和城市文化特色、社会分层现象和社区地理分布特征以及居民对城市环境外界部分现实的个人心理反映和对城市的认知。
狭义的城市形态指城市实体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空间物质形态,主要包括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外部形状这两个层面的内容。
[3]1.2研究“城市形态”的意义1)探讨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及其特征,使规划工作者能比较自觉地运用“形态变化上的规律”,从现实出发,科学地预测未来的发展,提出规划方案和措施。
2)探讨城市空间形态的生存、发展、变化的制约条件,使规划工作者能动地“利用”、“掌握”形态的特点。
3)研究“城市形态”变化对城市生态上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城市功能与经济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做出比较正确的估计。
[5]2、南京1912街区空间形态实证研究2.1概况2.1.1位置南京1912街区位于太平北路和长江路交汇处,紧邻著名风景区“总统府”,周边还遍布着充满文化气息的南京市图书馆、中国近代史博物馆等场所,与新街口相距也不上2公里。
南京山水城林讲解词南京山水城林是指南京市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注重山水和绿地的布局和保护,以营造宜居、宜人的城市环境为目标的城市发展理念。
下面将从历史沿革、规划设计、建设成果和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讲解。
一、历史沿革南京作为中国的古都之一,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有丰富的山水资源。
尤其是明清时期,南京曾被誉为“天下第一山水”,山川秀丽、水系纵横。
然而,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山水资源逐渐受到破坏和破碎化。
为了保护和利用这些宝贵的山水资源,南京市开始了山水城林的规划和建设。
二、规划设计南京山水城林的规划设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城市整体规划中注重山水布局,将山水元素融入城市空间结构中;二是在具体的建设项目中注重绿地和景观的设置,营造宜居环境。
在城市整体规划中,南京市采用了“山水之城、城中有林、林中有城”的设计理念。
即在城市规划中尽量保留和利用现有的山水资源,将山水元素贯穿于城市各个部分,同时在城市内部设置大面积的绿地和公园,使得城市中有丰富的植被和景观元素。
这样不仅可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还可以提升城市形象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在具体的建设项目中,南京市注重绿地和景观的设置。
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将绿地和景观融入到城市建设中,使得城市中的建筑与自然环境相互呼应,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效果。
例如,在城市的主要道路两侧设置绿化带和景观带,不仅美化了城市环境,还提供了休闲和娱乐的场所。
三、建设成果南京山水城林的建设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绿化水平大幅提升。
通过大规模的绿化工程,南京市的植被覆盖率明显提高,城市的空气质量得到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得到提升。
2.城市景观更加丰富多样。
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南京市的城市景观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提升。
无论是古建筑、公园还是河流湖泊,都呈现出独特的风貌,成为城市的亮点和特色。
3.城市生态系统得到保护和修复。
南京山水城林的建设还注重保护和修复城市的生态系统,通过湿地保护、水质治理等措施,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城市肌理赏析及延续一、引言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承载着人们居住、工作、娱乐等多种需求。
城市的肌理是指城市内部的布局、地块分布、建筑风格等方面的特征。
对城市肌理的赏析和延续有助于增强城市的文化内涵和特色,同时也有助于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二、城市肌理的赏析城市肌理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赏析,包括地块布局、建筑风格、交通组织等方面。
2.1 地块布局城市的地块布局是城市肌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合理的地块布局可以保证城市内各功能区块的合理组织,方便居民出行和生活。
例如,商业区、住宅区、公共服务区等的地理分布合理与否会直接影响居民的生活便利程度。
2.2 建筑风格建筑风格是城市肌理中具有明显特色的一部分。
不同地区的建筑风格可能由于历史、地理和文化等因素而产生差异。
赏析城市的建筑风格可以深入了解城市的历史沿革以及文化传承。
2.3 交通组织交通组织是城市肌理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合理的交通组织可以提高城市的交通效率,减少拥堵问题,并且方便市民的出行。
赏析城市的交通组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城市的交通网络,提高城市的可达性和便捷性。
三、城市肌理的延续城市肌理的延续是指在城市更新、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保留和弘扬城市原有的文化和特点。
3.1 保护历史建筑历史建筑是城市肌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表现形式。
在城市更新和建设过程中,应该尽量保护历史建筑,保留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底蕴。
3.2 弘扬传统文化城市肌理的延续也包括对传统文化的弘扬。
通过举办传统文化活动、修复文化遗址等方式,可以增强城市的文化内涵,提升居民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3.3 发展可持续城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城市肌理延续的重要方向。
通过合理规划城市的造血功能和生态环境,可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使城市的肌理更具活力和吸引力。
四、结论城市肌理的赏析和延续对于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赏析城市肌理可以从多个方面深入了解城市的特色和文化内涵,而城市肌理的延续则需要我们在城市更新和建设中保留和弘扬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南京是一座很温柔的城市文案
秦淮缓缓流,盘古到如今
江南锦绣,金陵风雅情
瞻园里,堂阔宇深
白鹭洲,水涟涟,世外桃源
温润醇厚的市井烟火
稳中带甩的“萝卜”情谊
龙蟠虎踞的山川形胜
翠色欲流的江南佳丽地
持续发力的创新发展……
南京这座城的千面万面
都稳稳撑起了它,温柔又坚韧的内核
从“天下文枢”到“世界文学之都”,古今文化名片的更迭,见证了南京文脉的深远繁盛。
“天下文枢”自有数不尽的宝藏底蕴滋养着城墙脚下的南京人。
持续发力的创新名城建设也让现代城市之光愈发璀璨迷人。
这里是“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的金陵。
这里也是拥有鲜活的生命力,斗志昂扬、不断创新发展的南京!
历史变迁给予这座城市的温柔与坚韧,也同样刻在了南京人的骨子里。
创新名城,美丽古都,这都是我们深切爱着的南京!。
第34卷第7期 2021年04月Vol.34 No.7April 2021艺术科技1…城市公共艺术与城市形象的相关性公共领域是近年常常被讨论到的领域概念之一,作为一种相对哲学化的空间概念,公共空间具有物理的、社会的、象征的多重概念因素。
城市公共艺术就是在公共空间中,利用多种材料与媒介表达的话语,因为城市主题的复杂性,其内涵与形式也具有多样性。
《艺术品鉴》解读说:“这种具有开放、公开特质的、由公众自由参与和认同的公共性空间称为公共空间,而公共艺术所指的正是这种公共开放空间中的艺术创作与相应的环境设计[1]。
”客观来讲,公共艺术是现代城市文化与城市生活形态的产物,也是城市传承文化与大众理想的集中反映[2]。
2…基于城市文脉的公共艺术设计2.1…南京城市历史、地理与民俗特点南京给人的印象是“六朝古都”“文化名城”。
因为城市文脉与形象往往与历史、地理、民俗密不可分,而南京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和战略价值,所以其被视为复兴之地。
南京话在历史中长久以来被当作汉语的标准音,南京民俗丰富,主要的民俗活动有元宵灯会、端午秦淮、清明踏青、中秋赏月、吃腊八粥等[3]。
2.2…城市文脉符号化表达图1…南京市地图(图片来源:http:///)城市是文化、经济、历史的复杂共同体,对其文脉进行分析可以符号化地概括城市形象,城市给人的符号印象需要与公共空间设计紧密联系[4]。
南京是我国的历史名都,有太多的精神瑰宝可以提取,每一脉文化都不能用三言两语概括,但是为了不忘历史、传承南京的城市文脉,符号化表达和概括成了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
如何把这些略带沉重的历史传递下去,使其浸润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了如今的任务,而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连的公共艺术也理应肩负起这种责任[5]。
城市符号是提升城市知名度的重要途径,提炼出城市符号并且将这些符号运用到城市建设之中,对提升一个城市的知名度、打造城市的特色名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6]。
2.3…公共艺术对城市形象的承载与传播以南京为例,具有城市特色的公共空间有很多:展现“秦淮文化”的夫子庙、老门东,古色古香的建筑充满明清色彩;传承明文化的明城墙,至今仍与南京人民的生活相关联。
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城市面貌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南京作为中国的重要城市,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建筑风格、交通发展和人居环境等方面,介绍南京城市面貌的变化。
一、城市规划方面改革开放以前,南京城市规划相对落后,城市布局不够合理,缺乏整体性和现代感。
但自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更新和改造。
特别是1990年代以后,南京启动了一系列城市规划项目,如新城、经济开发区等,以提升城市形象和发展潜力。
二、建筑风格方面改革开放以前,南京的建筑风格主要以传统的中式建筑为主,大量的老旧建筑依然保存在城市中心。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南京开始引入国际化的建筑理念和先进的建筑技术,建设了一批现代化的高层建筑和标志性建筑。
例如,紫金山世界贸易中心、南京国际金融中心等,这些建筑的出现使得南京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展现出现代化都市的风貌。
三、交通发展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南京的交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南京修建了一系列高速公路、快速路和地铁线路,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同时,南京还进行了城市交通管理和规划的优化,推行了智能交通系统,提高了交通效率和安全性,减少了交通拥堵问题。
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得南京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之一。
四、人居环境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对人居环境的改善也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南京加大了绿化工程建设力度,修建了许多公园和绿地,提供了更多的休闲娱乐场所。
同时,南京还加强了环境保护和治理,改善了空气质量和水质,提高了市民的生活品质。
此外,南京还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业,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和娱乐选择。
总的来说,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城市规划的改进、建筑风格的更新、交通发展的推进以及人居环境的改善,使得南京焕发出勃勃的生机与活力。
作为中国的重要城市,南京在改革开放的引领下,不断迈向现代化都市,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活力。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南京将继续努力,成为更加宜居、宜业和宜游的城市。
空间、记忆与历史:基于南京市城市历史资源的分析杨 骏(南京大学 历史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摘 要: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是长三角城市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独具特色的历史基因与深厚的记忆。
当前,城市文化虽已引起人们的重视,但仍存在一定的“失语”现象。
通过对南京城市空间中历史记忆的塑造,纪念馆对城市记忆形塑与建设,城市记忆的“新生”等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历史记忆是依托于空间存在的,是城市文化脉络的灵魂所在。
关键词:南京;记忆;历史;城市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9)01-0081-04作者简介:杨骏(1976-),男,江苏南通人,博士,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近现代文化史。
南京,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已有近2600年的建城史和近1800年的建都史,是一座充满了历史记忆的城市,其城市空间,乃至民众的日常生活都已深深的烙印上了历史记忆的脉络。
南京,作为一座城市,是当下人们聚集、生产、生活和繁衍的重要居所,也是市民生存的重要空间。
“任何一个城市,都蕴含着历史发展的深厚轨迹,这是城市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和独特魅力。
然而,在机器化大生产和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由于一味关注城市财富和经济总量并以此作为衡量城市发展优劣的唯一标准,许多城市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严重的趋同化发展倾向,由此丧失了城市的个性特色,出现了‘千城一面’的尴尬现象。
”[1]1其实,在一定意义上,“千城一面”的出现,就是城市记忆的“缺失”。
而这一情况,现在已成为我国众多城市不得不面对的社会问题,城市与其自身历史的断裂正撕裂着每座城市独有的精神与认同。
针对于此,对城市空间历史、记忆的提炼与梳理就成为了当下重构与“再发现”城市历史肌理的重要途径。
一、城市的“空间”与历史记忆塑造空间的概念一经诞生,就成为城市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理论源泉。
同理,空间在历史书写中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从物理意义上说,历史事件和历史进程必定发生在特定空间之中;从哲学意义上说,历史又必定是政治性或意识形态性的”[2]。
南京建筑设计理念
南京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在建筑设计理念上注重结合传统与现代,追求和谐、美观的风格。
1. 传承与创新:南京建筑设计注重传承传统建筑文化,同时融入现代元素,创造独特的风貌。
在保留历史建筑的基础上,采用现代建筑技术和材料,打造具有时代感的建筑。
2. 人文关怀:南京建筑设计强调人文关怀,以人为本,追求人与自然、人与建筑之间的和谐共生。
设计注重创造舒适、宜居的城市环境,尊重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情感需求。
3. 生态环保:南京建筑设计追求绿色、可持续发展。
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通过绿化、节能等手段,减少建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打造宜居、宜人的城市空间。
4. 历史文化保护:南京建筑设计注重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以保护为前提,通过修复、保护等手段,使历史建筑焕发新的生命力,展示南京丰富的文化内涵。
5. 城市形象塑造:南京建筑设计追求塑造城市的独特形象和风貌,通过建筑设计体现城市的特色和个性,增加城市的文化吸引力和影响力。
总体而言,南京建筑设计理念包括传承与创新、人文关怀、生态环保、历史文化保护和城市形象塑造等方面,旨在打造美丽、宜居、文化底蕴丰富的城市。
城市肌理赏析及延续城市肌理是指城市中的规划布局、建筑风格、文化氛围等综合体现出的城市特色。
城市肌理是城市文化的核心,展现了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特色。
通过对城市肌理的赏析可以了解一个城市的发展及历史背景,同时也可以延续城市文化。
首先,城市肌理的赏析是一种了解一个城市的发展历程和文化风格的途径。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城市都是文化的载体。
它不同于自然风光或其他景观,城市的美是建筑、规划、人文、地理、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共同表现。
通过对建筑风格、街区布局、公园景观、道路交通等多个方面的观察,可以了解一座城市的文化特点和历史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城市的发展脉络和文化渊源。
其次,城市肌理的赏析也是为了延续城市文化传承。
一座城市最终的遗产不仅仅是街道、建筑和景观,还包括它所传达和承载的价值观、美学和文化。
城市肌理的传承是为城市文化传统注入新的生命力,保留和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记忆和精神。
在城市肌理的保护和规划方面,应尊重历史文脉、继承文化底蕴,重在恢复城市之本,赋予城市新的空间与内涵。
最后,发挥城市肌理的作用也需要创新发展。
城市肌理除了是城市文化的核心,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指标。
城市肌理要与时俱进,既要继承传统文化,又要顺应现代化发展,符合当代社会的审美和发展需求。
特别是在新的城市建设中,城市肌理要赋予更为前沿、创新的特点,促进人与自然、城市与市民更为和谐的共生关系。
综上所述,城市肌理是城市文化的核心,通过对其赏析,可以了解城市发展的历史、文化和特色,同时也可以延续城市传统文化。
在保护和规划方面,应尊重历史文脉、继承文化底蕴,注入新的生命力。
城市肌理的发展也需要与时俱进,符合当代社会的审美和发展需求。
我们应该重视城市肌理,挖掘和继承城市文化精髓,创造更为和谐美好的城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