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背诵稿
- 格式:doc
- 大小:48.00 KB
- 文档页数:6
基本概念法治通过法律把权力和权利合理配置的社会状态法治理念谋划法治战略的基准,指定法律的指南,实施法律的指导,理解并遵守法律的参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系统化的法治意识形态,反映和指引着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功能、目标方向、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是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必须长期遵循的指导思想。
基本内涵基本内涵基本要求依法治国含义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重大作用1.充分运用法律手段,保障我国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充分运用法律手段,推动我国社会建设事业的进一步完善3.充分运用法律手段,不断创新社会管理4.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的解决社会纠纷5.的大调解格局和体系实施前提1.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
2.依法治国是我们党在治国理政方略上作出的重大抉择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1. 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011 年,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的,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2. 坚持依法行政:(1)合法行政。
(2)合理行政。
(3)程序正当。
(4)高效便民。
(5)诚实守信。
(6)权责统一。
3. 实现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1)要坚持司法公正。
(2)要实现司法高效。
(3)要树立司法权威。
4. 普遍守法。
自觉学法、知法、信法.守法、用法。
社会基础5. 构建权力制约监督体系与机制。
“治官之治和“治权之治”有机结合不认同“法律万能”的思维偏向。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材文字量並不大,但分值很高,並且容易被大家忽略。
我曾經答應幫助大家製作一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複習備考的壓縮版(針對卷一的選擇題和卷四的第一題),經和陳景輝老師電話溝通,現在以前壓縮版的基礎上製作一個背誦版(僅限於卷四的第一題),篇幅比過去的壓縮版更小。
供大家複習參考,並希望對大家的備考有幫助。
鄒建章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壓縮版第一章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基本理論第一節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基本特徵和本質屬性一、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基本概念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包含“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党的領導”五個方面的基本內涵。
這五個方面,是一個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構成了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完整理論體系。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一種科學先進的理念,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要求;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先進生產力、先進文化和社會發展的要求,反映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法治建設的內在本質與規律;充分體現了人民民主,維護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充分體現了堅持党的領導,確保法治建設的正確方向。
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基本特徵:(一)鮮明的政治性;(二)徹底的人民性;(三)系統的科學性;(四)充分的開放性三、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本質屬性(一)堅持党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統一,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本質屬性(二)堅持黨的事業至上、人民利益至上、憲法法律至上,是堅持党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三者統一”的必然要求(三)切實把“三個至上”的要求落實到社會主義法治的各個方面黨的事業至上、人民利益至上、憲法法律至上是高度統一、不可分割的整體。
黨的事業是關鍵,人民利益是根本,憲法法律是保障。
黨的事業歸根到底,也是為了維護好、發展好、實現好人民利益,憲法和法律是黨的主張和人民意志相統一的體現,是黨的事業和人民利益的法治保障。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演讲稿讲话稿发言稿学习体会实施
方案
尊敬的各位领导、尊敬的各位嘉宾、尊敬的各位同事: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
在我们国家的建设中,法治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为法
治是社会的基础,也是全国各界共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环节。
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加强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宣传教育,使其成
为国民素质、组织纪律和行业管理的一部分。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基本原则
首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基本原则是“依法治国,依宪
治国、依托法治和道德教育,实现法治与伦理的和谐发展。
”
1、依法治国是最基本的原则。
它意味着政府、企业和个人都必
须遵守法律,没有例外;
2、依宪治国是必须的。
法律是国家的基本制度,它需要得到全
体人民的认可、参与和保证;
3、依托法治和道德教育,实现法治与伦理的和谐发展。
法律是
社会进步的基础,而道德则是社会文明的基石。
只有依法治国与依
德行事相结合,才能发挥最大的效力。
二、教育的内容。
第一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第一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地位、渊源)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概念第二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第三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地位和作用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地位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作用第二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第三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要求从司法改革三大任务(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执法)谈怎样执法为民,党的领导,服务大局。
1.材料:以“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为内涵的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从本质属性看,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既继承了我国传统法律的精华,又吸收了世界法治文明的优秀成果。
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五个方面内涵中,依法治国是核心内容;依法治国的目的在于执法为民,执法为民是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重要使命,而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
公平正义,是自古以来人类社会共同的、不懈的向往和追求,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只有树立公平正义的理念,才能使宪法规定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任务落到实处,才能真正维护人民的利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作为法治理念的公平正义,则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丰富的内涵,是指社会成员能够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公平地实现权利和义务,并受到法律的保护。
与西方国家公平正义不同的是,我国是以维护、实现、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宗旨的公平正义。
题目:从法的正义价值角度出发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的理解。
答题要求:(1)观点正确,表述完整、准确;(2)不少于400字。
【解题思路点拨】本题是一道典型的“认识式”简答题,要求回答对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的理解。
首先,阅读材料,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
我们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第一自然段材料中的关键词就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具体介绍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演讲稿尊敬的领导、亲爱的同事们:我今天的演讲题目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我们党在建党初期就确定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的三大历史任务,这是我们党从诞生伊始就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治国安邦之道的重要里程碑。
而在这之后,我党的发展史中又掀起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潮,这为我们探寻并积极落实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理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社会主义法治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党领导人民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需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们亟需用法治理念去引导和规范社会各方面的发展。
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是建立一个科学、公正、高效、权威的法律体系,确保每个人都能享有公正、公平、公正的法律保护。
作为一名演讲发言人,我认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应被普及,并广泛应用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
在此,我想和大家分享几点自己的看法和理解:首先,我们应该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法律意识。
这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只有明了法律的重要性,才能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对法律的尊重。
其次,我们应该严格执行法律。
法律是国家行使权力的最基本依据,对于保障社会各方面的发展、维护其稳定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只有坚决执行法律,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最后,我们还需不断完善法治体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应当把握时机,适时完善法治体系,使之更加科学、公正、高效、权威,更好的服务于人民。
尊敬的领导、亲爱的同事们!社会主义法治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制度之一,是我们党和人民探索治国安邦之道的重要体现。
我们应当铭记创党初期确立的三大历史任务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走在逐步推行新时期法治建设的道路上,并在其中要,切实地加强法律意识的提高和法治观念的树立;切勿因个人或团体利益脱离法律轨道,成为法治的“罪犯”;同时,在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更应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强化法治意识,进一步推进法治建设,以期真正实现国家繁荣稳定和人民幸福安康的目标。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注意:黄色内容为必背知识点以应对简答题方框及下划线的内容注意表述以应对选择题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
“三者有机统一”贯穿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之中,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宪法法律至上。
坚持党的事业至上,就是要在法治的具体实践中,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自觉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强和维护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就是要在法治的具体实践中,坚持以人为本、执法为民,全面维护、实现和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检验法治实践成效的重要标准;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就是要把严格遵守宪法法律作为法治的基本要求,党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执法和司法必须严格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在全社会树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树立执法与司法的公信力。
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具有丰富的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主要理论源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理论依据,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法律思想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供了重要参照,西方资本主义法想是马克思、恩格斯等革命导师导师依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念,对于法律这一社会现象的系统认识和见解。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法的本质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法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以及法作为上层建筑必须服务于经济基础的思想,正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依法治国、服务大局理念的理论渊源;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民主权和人民民主思想,以及人权和实现“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思想,正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执法为民、公平正义理念的理论基础;列宁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与社会主义法治的思想,关于执政党的领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新三字经(范文)第一篇: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新三字经(范文)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新三字经法律人,理念先,思想浊,法治乱;正本末,清根源,目的明,尔后专;公检法,执法权,使命大,重如山;曰我党,曰国家,曰人民,系于法;千斤担,挑在身,差毫厘,谬千寻;治国事,依法行,汲内涵,熟内容。
凡公民,凡组织,法律前,俱平等;民守法,法维护,民违法,法惩处;法至尊,法统一,执法公,最有力;法定权,权生责,责出格,法纠责;练内功,强素养,成表率,树形象。
水载舟,亦覆舟,非天意,蚁穴漏;民本念,须记牢,心系民,不动摇;众呼声,众需要,众利益,众乐陶;亲民意,爱民心,民生养,体恤民;为公仆,言行端,身心敬,民欣然。
法合理,法合情,讲公允,求平等;依规矩,成方圆,任意为,公忿然;金阳光,普众生,暗箱作,难公平;民水火,我挺身,伸正义,惜光阴;重实体,重程序,相辉映,融一体。
务经济,筑国基,促发展,增国力;保人权,惩邪恶,建和谐,万民乐;小河涨,大河满,稳定固,铁江山;一山青,并非春,万山绿,春盎然;重服务,站稳脚,潜修炼,出实效。
擎天柱,紫金梁,党领导,是保障;运帷幄,理方向,核心聚,百业昌;自由化,做幌子,乱我心,危社稷;承党育,沐党恩,擦亮眼,立场稳;政法路,党指引,旗帜明,力不尽。
凡五层,法治魂,透国情,应民心;执法者,严遵循,深体会,运用准;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新矛盾;惟法治,惟公平,惟服务,惟利民;立目标,理思路,筑观念,定信心;政法兴,事业顺,万民颂,国运春。
第二篇: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基本知识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主要内容;依法治国理念的基本内涵;执法为民理念的基本内涵;公平正义理念的基本内涵;服务大局理念的基本内涵;党的领导理念的基本内涵;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法治领域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思想的统一体,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与法的理论同中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实践经验相结合的产物。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演讲稿: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贡献力量】理念是行动的指南。
建设法治社会,必须牢固树立和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法治社会建设,就要深刻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坚持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
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
依法治国就是把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从而保障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要确立和实现以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的最具权威价值的取向,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确立法律是人们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的观念,严格依法办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依法治省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我省的具体实践。
建设法治社会,必须不断推进依法治省,把依法治国的理念体现在各个方面、贯穿于各个环节、落实到各项工作。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执法为民。
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
这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在法治上的体现。
要确立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来自于人民的理念,把实现、维护和发展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立法、执法、司法的各个环节上体现尊重和保障人权,做到为人民执法、靠人民执法,保证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要求落到实此文来源于先生网:处。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
在建设法治社会的实践中,要把公平正义作为制定法律和进行制度安排的重要依据,从源头上防止社会不公正现象的出现与扩大,并在执法、司法活动中坚持合理合法、及时高效、程序公正的原则,建立保障公平正义的防线;把公平正义作为协调社会各个阶层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把公平正义贯穿于权利与义务的辩证统一之中,坚持权利与义务的对称,保证广大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所有权利的享有都建立在履行义务的基础之上,使遵纪守法成为公民的自觉行为,使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演讲材料尊敬的评委、尊敬的观众们:大家好!今天我将分享一下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演讲材料。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什么叫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从字面解释上看,“社会主义”是一种政治制度,“法治”则是一种社会管理方式,这两种概念的结合,就是“社会主义法治”。
换言之,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国家,运用法治原则来管理社会。
那么,这个“法治理念”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呢?1、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
法律是管理社会的一种最重要的手段,同时也是一项基本权利和义务。
在法治社会中,国家使用法律途径来统治国家,保证社会稳定。
2、法制建设法治社会需要建立高效的法律体系。
这个体系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规章以及一系列司法解释、裁判和行政令等。
通过建设法律体系,才能保障每个公民在法律面前平等。
3、人民的法律意识培养要让社会达到法治状态,就需要通过教育和宣传来普及法律,在人们中间培养一种依法治理的精神。
这个精神包括:尊重法律、遵守法律、支持法律、维护法律。
那么,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础上,我们该如何实践呢?1、建立有效的法治环境一个完整的法治社会需要建立一套独立、公正、透明的司法体系。
这个体系应该包括: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法院等。
在这个体系下,不能让任何一个人或组织能够无法无天。
2、加强法制教育法律教育是培养法律意识的基础,是防止违法犯罪的一种重要途径。
应该在教育体系中设立法律学科,并在社会上设立相应的法律课程,以便让大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遵守法律。
3、建立良好的居民自治机制社区自治机制是建立法治社会的重要一环。
通过各种机制,如社区议事会、居委会等,让居民自我管理、互相协作,对社区公共事务有更好的参与。
总之,在社会主义法治的理念下,我们应该建立一个良好、有序的法治社会。
这个社会不仅可以保护每一个人的权益,同时也可以促进社会的长足进步。
以上就是我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介绍和思考,如果有误请大家多多指教。
社会主义法制理念在我心中演讲稿尊敬的领导、尊敬的评委、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大家好!我很荣幸能够在这个场合,为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一些看法和理解。
今天我的演讲主题是“社会主义法制理念在我心中”。
一、社会主义法制理念的重要性法律是社会行为的规范,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如果没有法律的保障,我们的权益就会受到损害,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混乱无序。
而社会主义法制理念,则是我们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我们立国之根本、民族之灵魂。
只有深入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才能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社会主义法制理念的具体内容社会主义法制理念的核心是“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不仅是我们国家的基本方略,也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
具体来说,依法治国指的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依法治理,依法行政,依法裁判,依法参政、议政、监政。
在依法治理的过程中,必须保障人民民主、促进社会公正、加强维权服务,实现人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目标。
三、社会主义法制理念的实践成果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特别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把社会主义法制理念贯穿始终,不断加强和完善法制建设,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实践成果:(一)建立和健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我国现有的法律体系分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司法解释和部门规章六个层级,覆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
同时,特别是近年来,我国也在加大民法典、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法、行政诉讼法等领域的修订和完善工作,进一步健全了法律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二)加强司法改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不断提高。
在司法领域,我国不仅出台了一系列司法改革的重大政策,而且在司法公正、司法公开、司法透明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特别是近几年,各级人民法院积极推进互联网司法,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了多项诉讼服务的“在线化”、“无纸化”、多元化的改革,进一步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第一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理论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特征和本质属性(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概念1.法治通常的理解就是法律之治,即通过法律治理国家;同时又指通过法律使权力和权利得到合理配置的社会状态。
2.法治理念是对法治的性质、功能、目标方向、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等重大问题的系统化认识和反映,它根植于一国法治实践之中,反映法治现实,对法治实践起着指导和推动作用。
在法治国家建设过程中,法治理念是法治发展的内在动力。
法治理念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一国法治事业的兴衰成败。
3.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理念,它反映和指引着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功能、目标方向、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也是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指导思想。
4.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包含着"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的基本内涵。
这五个方面,是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构成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完整理论体系。
5。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一种科学先进的理念,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法治建设的内在本质与规律;充分体现了人民民主,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充分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确保法治建设的正确方向。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特征1.鲜明的政治性。
受制于政治文明的发展程度;社会主义法治建立在社会主义民主基础上;将服务大局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将党的领导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2.彻底的人民性。
反映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3.系统的科学性。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从基本国情出发;在内容构成上,是一个科学的有机统一体。
4.充分的开放性。
古今中外、与时俱进(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1.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原则,是贯穿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主线和灵魂,也是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法治理念的根本和关键。
2.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统一"的必然要求。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统一",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内在地要求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始终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
全资司考QQ7721051173.切实把"三个至上"的要求落实到社会主义法治的各个方面。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有着丰富深厚的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是其重要理论基础,中国传统法律思想是其重要文化资源,西方资本主义法治思想为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1.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主要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的法治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法治思想。
(1)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法治思想。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
(2)列宁的法治思想。
列宁解决了社会主义法治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开启了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道路。
全资司考QQ772105117(3)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法治思想。
毛泽东的宪政理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健全法制和依法办事等思想,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理论渊源。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中的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包含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又构成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①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原则;②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和宪法法律至上,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③强调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人为本、执法为民、严格公正执法、维护公平正义,紧紧围绕中心、保障服务大局,坚持并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内容;全资司考QQ772105117④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政治基础;⑤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保障。
2.中国传统法律思想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文化资源。
①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既存在着历史的局限性,也蕴含着值得借鉴和继承的合理成分。
具体包括:民为邦本的思想;公正执法的思想;以法治国的思想;礼法并用的思想。
②中国传统法律思想既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土壤,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文化资源。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不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直接延续:而是在批判地吸收、扬弃的基础上的借鉴其有益的成分。
3.西方资本主义法治思想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资本主义法治思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这些理论与观点有:人民主权论、基本人权论、权力制约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论、法律至上论,等等。
全资司考QQ772105117(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实践基础1.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成就。
具体表现在八个方面:确立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现了领导干部职务和政治生活的法治化转变;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能力显著增强;基本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人权得到可靠法律保障;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法治环境不断改善;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得到加强。
2.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民主法治建设发生的历史性悲剧,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从反面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3.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①必须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坚持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正确方向;②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③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④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法为民;⑤必须坚持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⑥必须坚持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地位和作用(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地位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四个阶段:(1)第一次创新:将乌克思主义法治思想的基本原理与新中国的政权和法制建设相结合,提出并实施"民主建国",制定第一部宪法。
(2)第二次创新: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十六字方针"。
(3)第三次创新:确定"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并入宪。
(4)第四次创新:提出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这一崭新命题,是对前三次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中国化成果的继承、发展和升华,。
2.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邓小平同志逐步创造性地、系统地阐述了一系列具体而明确的法治思想,可以总结概括为九个方面:法制建设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十六字方针";用法律措施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坚决打击经济犯罪活动;"死刑不能废除";"一手抓建设和改革,一手抓法制";把"一国两制"的构想法律化;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这些思想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
毛毛考资(2)江泽民同志特别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把社会主义与法治国家结合起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又一创举。
(3)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出发,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并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认真总结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经验教训,借鉴人类法治文明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和阐明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这一重大理论命题。
毛毛考资3.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法治的指导地位。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作用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我国一切立法活动的思想先导。
2.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我国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思想基础。
3.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确保我国司法机关坚持正确方向、实现司法公正的思想保障。
4.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的价值指引。
5.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发展法学教育、繁荣法学研究的重要保障。
第二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一、依法治国(一)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依法治国的理念包含着人民民主、法制完备、树立宪法法律权威、权力制约等内容。
1.依法治国是我们党治国理政观念的重大转变。
2.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3.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
(二)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1.人民民主是依法治国的政治基础。
毛毛考资2.法制完备是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志。
3.树立宪法法律权威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树立宪法法律权威,是指宪法和法律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得到广泛的认同和普遍的遵守;宪法和法律在调控社会生活方面发挥基础和主导的作用,一切国家权力和其他社会规范只能在宪法和法律的支配下发挥作用。
主要内容有:①宪法法律是人民利益的集中表达和体现,是党巩固执政地位的法制保障。
②树立宪法法律权威,对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根本的意义和作用。
③树立宪法法律权威,必须切实维护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统一和尊严。
④树立宪法法律权威,必须树立和维护执法部门的权威和公信力。
4.权力制约是依法治国的关键环节。
二、执法为民(一)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这里的"执法",是在广泛的内涵和外延意义上讲的,是指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全部活动,不仅仅局限于行政机关或者司法机关的执法司法行为。
1.执法为民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宗旨的必然要求。
2.执法为民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的具体体现。
毛毛考资3.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始终保持正确政治方向的根本保证。
(二)执法为民的基本内涵1.以人为本是执法为民的根本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