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最初奠基_黑格尔法哲学批判_导言_解读
- 格式:pdf
- 大小:139.56 KB
- 文档页数:4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赏析摘要:一、全文简介二、黑格尔法哲学的核心观点三、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四、导言赏析五、总结正文:一、全文简介《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的重要篇章。
全文分为导言和正文两部分,导言部分主要阐述了黑格尔法哲学的基本观点,正文部分则对黑格尔法哲学进行了深入的批判。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导言部分进行赏析,以了解黑格尔法哲学的核心思想。
二、黑格尔法哲学的核心观点黑格尔法哲学的核心观点是“绝对精神”的发展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绝对精神通过自我外化的方式,不断地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最终实现自身的自由。
黑格尔认为,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客观精神、主观精神和绝对精神。
客观精神主要体现在国家、法律和道德等制度层面;主观精神则体现在个人意识和道德行为层面;而绝对精神则是前两者的统一,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三、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黑格尔将法、国家、道德分为客观精神和主观精神两个层面,马克思认为这种划分是错误的。
在他看来,法、国家、道德应该是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不是抽象的精神层面。
2.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是客观精神与主观精神的统一,马克思对此表示质疑。
他认为,绝对精神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无法实现个人与社会的真正统一。
3.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辩证法进行了批判。
他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只是一种纯粹的思想运动,不能揭示社会现实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四、导言赏析在这部分,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揭示了自己早期哲学思想的转变。
导言部分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概括了黑格尔法哲学的核心观点,为全文的批判奠定了基础。
同时,导言部分也表达了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质疑和不满,展示了他独立思考、勇于挑战权威的精神风貌。
五、总结《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赏析,使我们深入了解了黑格尔法哲学的核心观点以及马克思对其的批判。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在哲学思想上的飞跃和发展,也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历史地位一、本文概述《《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历史地位》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一书中的《导言》部分在哲学史上的重要性和影响。
黑格尔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法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马克思主义法哲学思想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导言》进行解读,包括其理论背景、主要观点、方法论特色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以期全面揭示其在哲学史上的历史地位。
在概述部分,我们将首先介绍黑格尔及其《法哲学原理》一书的概况,包括黑格尔的生平、学术背景以及《法哲学原理》一书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接着,我们将重点关注《导言》部分,概述其主要内容和核心观点,以及黑格尔在其中所运用的方法论特色。
我们还将简要提及《导言》在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对后世哲学家,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法哲学思想的影响。
通过本文的概述部分,读者可以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历史地位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为后续深入探讨其理论内涵和影响奠定基础。
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主要观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的重要篇章,这篇文章中,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法哲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同时也为后来的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理论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在《导言》中首先指出,黑格尔的法哲学是建立在其绝对精神的基础之上的,这种绝对精神被看作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然而,马克思认为这种绝对精神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无法真正解释历史的实际发展。
相反,马克思强调,历史的真正动力是现实的物质生产和社会关系,而非抽象的精神概念。
接着,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的国家观。
黑格尔认为,国家是绝对精神的体现,是伦理的实体。
然而,马克思对此进行了反驳,他指出,国家实际上是统治阶级的工具,它的存在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这种对国家的理解,为马克思后来的阶级斗争理论提供了基础。
马克思在《导言》中还提出了著名的“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的哲学化”的命题。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引言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一部具有重要理论价值的著作。
在这部作品中,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法哲学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揭示了其内在的矛盾和局限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本文旨在通过对这部作品的解读,使读者更好地理解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
二、黑格尔法哲学的核心观点黑格尔的法哲学体系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基础之上,认为国家、法律和道德是绝对精神在不同领域的体现。
黑格尔认为,国家是绝对精神在现实世界中的最高体现,具有绝对权威;法律是国家的外部表现,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道德则是个人在国家和社会中的内在规范。
三、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马克思认为,黑格尔将国家视为绝对精神最高体现的观点是错误的。
他指出,国家实际上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统治阶级维护其利益的工具。
2.马克思对黑格尔关于法律的观点提出批判,认为法律应该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而不是普遍正义的体现。
他指出,在现实中,法律往往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而非公平地对待所有人。
3.马克思对黑格尔道德观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对其“道德至上”观点的质疑。
他认为,道德观念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不同社会阶段的道德观念有所不同,不能将其视为绝对的、超越历史的存在。
四、马克思批判的意义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1.理论意义:马克思的批判揭示了黑格尔法哲学的内在矛盾和局限性,为后世研究法哲学提供了新的视角。
2.实践意义:马克思的批判对于当时的社会变革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指导意义。
他揭示了国家、法律和道德的实际作用,为后来的社会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五、结论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一部具有重要理论价值的著作。
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马克思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揭示了国家、法律和道德的实质。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主要观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在1844年写成的一篇著名的哲学论文,这篇论文的内容主要是批判了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该论文是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的重要篇章,也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形成的重要思想基础之一。
在这篇论文中,马克思主要批判了黑格尔的“思想”哲学。
他认为,黑格尔的哲学虽然吸收了康德的哲学思想,但是却过度强调了思想的独立性和抽象性,忽略了人类实践的重要性。
他认为,哲学必须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够真正地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有效的贡献。
马克思指出,在实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哲学必须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它必须承认现实社会的物质基础。
人类社会的任何发展都必须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而不是仅仅依靠思想和意识的力量。
第二,它必须是历史的。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哲学必须要对历史的变迁和演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第三,它必须是批判性的。
哲学应该具有批判精神,不仅要批判先前的哲学思想,还要批判现实社会的弊端和问题,通过批判引导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
马克思在这篇论文中提出了“社会性的个人”的概念。
他认为,人类的价值和发展是与社会密切相关的。
因此,作为社会的个人,必须关注社会的集体利益,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和获得真正的自由。
同时,马克思还强调了人类的劳动和对自然的改造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类的劳动是创造价值和发展人类能力的源泉,同时对自然进行改造也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因此,哲学理念必须要试图理解并掌握劳动和自然改造的过程,这样才能对社会的发展有真正的贡献。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的众多哲学观点影响深远,不仅进一步揭示了哲学的本质,而且为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思想基础。
这篇论文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哲学理论方面,也在于它对现实社会和人类发展的深刻思考。
浅析《〈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重要著作之一,其中的导言部分是对法哲学的深入探讨,反映了黑格尔对法律与哲学关系的思考。
本文将从导言部分入手,浅析《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导言部分主要围绕着法哲学的定义展开。
黑格尔认为,法哲学是对法律的哲学研究,它涉及到法律的本质、起源和发展等问题。
在黑格尔看来,法律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人们对于自由、公正和秩序的追求,同时也是统治者对于社会的控制手段。
了解法律的本质和规律对于理解社会生活和人类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导言部分还探讨了法哲学与其他哲学学科的关系。
黑格尔认为,法哲学既是法学领域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哲学领域的重要内容。
从法学角度看,法哲学是对法律制度和规范的哲学思考,它帮助人们理解法律的道德基础和内在逻辑。
从哲学角度看,法哲学则是对社会秩序和政治权力的深入研究,它帮助人们理解法律与道德、政治和历史的内在联系。
法哲学既是法学的一部分,又是哲学的一部分,它联系着法律与亚伦哲学的关系,既关心法规中的理性性质,又关心法学的法理性问题。
导言部分还指出了法哲学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黑格尔认为,法哲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揭示法律的真理和正义,发现法律制度背后的道德秩序和政治理念。
通过法哲学的研究,人们可以了解法律的本质和规律,建立对法律的深刻理解和正确态度,也可以促进法治的建设和发展。
法哲学的研究对于法律理论和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助于促进法律体系的完善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涉及了对法哲学的定义、相关学科的关系、方法论的问题和研究目的与意义等方面的探讨。
导言部分通过对这些问题的阐述,展现了黑格尔对法律与哲学关系的思考和反思,为后续对法哲学的深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导言部分也激发了人们对法哲学的兴趣和思考,促进了法律哲学的研究和发展。
我们有理由相信,《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对于法哲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必将成为法哲学与法学、政治学、伦理学等学科交叉研究的重要文献之一。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于1843年写的一部著作,是他对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法哲学思想进行批判和反思的作品。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导言中,马克思首先批评了黑格尔的法哲学思想,认为其内容晦涩难懂,因此很难对全社会产生实际影响。
他认为黑格尔的法哲学思想过于抽象,对现实的社会问题缺乏关注,脱离了实际生活的需要。
马克思指出,人们对于法律的真实本质和运作方式有着更为直接的感受和认识,而黑格尔式的抽象思辨对于深入了解法律并对其进行批判性分析并不具备太多的帮助。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黑格尔的法哲学思想将法律抽象化,割裂了法律和社会的实际联系。
他强调法律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社会关系和阶级利益的产物。
法律的兴起和存在是为了维护特定阶级的统治利益,而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中,法律的内容和功能会发生变化。
马克思还指出,由于政治权力和经济基础的联系,法律本质上是保护剥削阶级的统治利益的工具。
它在实践中往往更多地体现了统治者的意志,而非人民的利益。
因此,马克思主张要解放法律,就要通过改变社会经济结构和建立无阶级社会,消除经济剥削关系,才能真正实现法律的公正和平等。
总之,《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法哲学思想进行了批判,强调了法律与社会现实的联系,并主张通过解放法律来达到社会的真正公正与平等。
这部著作标志着马
克思开始从哲学转向政治经济学,并奠定了后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写于1843年底至1844年1月的著作,是探讨人类解放具体途径问题的论文。
在文中,马克思强调了市民社会中单个阶级的解放以及整个社会的普遍解放之间的关系。
他指出,任何一个阶级想要扮演解放者的角色,就必须在一瞬间激起自己和群众的热情,将自己和整个社会打成一片,不分彼此,真正成为社会的心脏。
同时,马克思认为,只有为了社会的普遍权力,个别阶级才能要求普遍统治。
解放者的地位和在政治上利用一切社会领域来为自己的领域服务,光凭革命精力和精神上的优越感是不够的。
要使人民革命和市民社会个别阶级的解放相吻合,一定的等级就必须成为一般障碍的化身,成为一切等级所共通的障碍的体现。
一种特殊的社会领域就必须被看成是整个社会公认的罪恶,因此,从这个领域解放出来就表现为普遍的自我解放。
此外,马克思在文中还提到了黑格尔哲学以及它与市民社会的关系。
他认为黑格尔哲学是一种抽象的、形而上学的思想体系,无法解决市民社会中的实际问题。
相反,市民社会中的现实问题应该通过具体的、实证的科学方法来解决。
总的来说,《〈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早期的一篇重要著作,它提出了人类解放的具体途径问题,并对黑格尔哲学进行了批判。
这篇著作对于理解马克思的思想演变和人类解放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每段的解读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背景与意义在19世纪初,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提出了著名的法哲学体系,这一体系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黑格尔法哲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批判。
他们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不仅揭示了黑格尔哲学的内在矛盾,而且为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黑格尔法哲学的核心观点黑格尔法哲学的核心观点是“绝对精神”的发展。
他认为,绝对精神通过自我外化的过程,依次表现为三个阶段: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
在这个过程中,绝对精神不断地实现自我认识和自我解放。
黑格尔认为,国家是绝对精神的最高体现,国家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三、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马克思和恩格斯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唯心主义立场。
马克思认为,黑格尔把绝对精神作为世界的本质,掩盖了现实社会的矛盾和冲突。
2.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国家观。
恩格斯指出,黑格尔把国家视为绝对精神的体现,过分强调国家的权威,忽视了人民群众的作用。
3.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辩证法。
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一种“倒立”的辩证法,他把观念的发展当作现实世界发展的动力,颠倒了现实与观念的关系。
四、批判后的启示与反思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马克思和恩格斯揭示了现实社会中的矛盾和冲突,并提出了新的解决办法。
他们主张,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关键在于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这一观点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我国,马克思主义法哲学成为指导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理论依据。
我们应该继续深入研究黑格尔法哲学,吸取其有益成分,为我国的法治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2019年8月(下)国内刊号C N61-1499/C咨政论坛仍然无法挑战传统儒学中天子代天布德的的天命理论的核心地位,但是也已经成为了维持政权稳定所必须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明朝作为最后一个汉人建立的帝国,从其尚在襁褓中的时代到其最后的继承者郑明灭亡为止都一直在享受民族主义带来的支持和局限。
这种民族主义的政权合法性来源使得明朝的民众和政府和他们的宋朝祖先一样对于守住传统意义上的汉土有着近乎偏执的坚持,而对于开疆扩土,殖民人口和改变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地区自治的举动却缺乏最基本的兴趣。
前者如前文所述,导致了大明帝国的最终崩溃,而后者则使得明帝国对于西南和东北的少数民族聚居区都难以有效的统治,甚至必须时常面对心怀异志的少数民族首领所发动的叛乱。
所以用一种有些宿命论的语调来讲,明帝国成也民族主义,败也民族主义。
当满清在1644年攻入关内之后,很明显,其统治集团仍然没有真正的文明化。
其统治思路仍然是基于其游牧奴隶制的落后政治传统而建设的。
这也就使得满清的摄政王努尔哈赤会颁布诸如圈地令和剃发令这样的六大弊政变得不足为奇了。
然而很明显,这样的政策在一个高度民族主义化了的国家中必然激起巨大的反抗。
其中的剃发令甚至引起了比彼得大帝改革时的剃胡令更巨大的抵制,乃至于造成了数十万汉族人口的死亡和绵延至今仍然依稀存在的汉族人口和满族人口之间的对立。
然而,在多尔衮之后掌权的顺治帝,康熙帝和雍正帝都很明显的认识到了这一政策问题。
故而便形成了清朝前期废除六大弊政,不加征丁税乃至最后摊丁入亩以及架空乃至最后用满汉对峙的内阁代替由满人把持的议政王会议的政治改革进程。
而在降低民族隔离度和更紧密的和汉族地主阶层结合起来的同时,清廷也通过文字狱和名为修书实为毁书的学术研究行为来削弱民族主义中有关血统和地域论的部分并抬高文化传统在民族主义中的地位。
这一行为直接导致了中国在进入近代史之后逐渐形成了多民族和多种宗教融合杂居的民族国家的奇特政治特性。
卡·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
谬误在天国为神祇所作的雄辩一经驳倒,它在人世间的存在就声誉扫地了。
一个人,如果曾在天国的幻想现实性中寻找超人,而找到的只是他自身的反映,他就再也不想在他正在寻找和应当寻找自己的真正现实性的地方,只去寻找他自身的假象,只去寻找非人了。
反宗教的批判的根据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
就是说,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
但是,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
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产生了宗教,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因为它们就是颠倒的世界。
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要,它的具有通俗形式的逻辑,它的唯灵论的荣誉问题,它的狂热,它的道德约束,它的庄严补充,它借以求得慰藉和辩护的总根据。
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因为人的本质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
因此,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就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抚慰的那个世界的斗争。
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情感,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废除作为人民虚幻幸福的宗教,就是要求人民的现实幸福。
要求抛弃关于人民处境的幻觉,就是要求抛弃那需要幻觉的处境。
因此,对宗教的批判就是对苦难尘世——宗教是它的神圣光环——的批判的胚芽。
这种批判撕碎锁链上那些虚幻的花朵,不是要人依旧戴上没有幻想没有慰藉的锁链,而是要人扔掉它,采摘新鲜的花朵。
对宗教的批判使人不抱幻想,使人能够作为不抱幻想而具有理智的人来思考,来行动,来建立自己的现实;使他能够围绕着自身和自己现实的太阳转动。
宗教只是虚幻的太阳,当人没有围绕自身转动的时候,它总是围绕着人转动。
因此,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
2008年7月第31卷/第4期/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 RNAL OF HEBEI N ORM A L UNI VERSITY /Philo sophy and Soci al Sciences Edition /Ju l .2008V o l .31N o.4收稿日期:2007211225作者简介:张振鹏(19702),男,陕西吴起人,在读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最初奠基)))53黑格尔法哲学批判4导言6解读张振鹏(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91)摘 要:马克思在53黑格尔法哲学批判4导言6中阐述了丰富的社会批判思想。
本文试图从社会批判的缘起、社会批判的对象、社会批判的主体、社会批判的旨趣、社会批判的视野五个角度解读这部经典文本的科学内涵,以此来认知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最初构筑。
关键词:53黑格尔法哲学批判4导言6;马克思;社会批判中图分类号:A 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587(2008)0420077204从社会批判的视角解读马克思的经典文本,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基点。
对53黑格尔法哲学批判4导言6(以下简称5导言6)的社会批判解读,可以进一步加深对这部经典文本的/深度犁耕0,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认知和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会批判的缘起1843年,马克思在5德法年鉴6上发表了两篇重要的文章:5论犹太人问题6和5导言6。
5论犹太人问题6解决了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的关系问题,但人类解放的途径、方式和力量的问题则是由5导言6完成的。
5导言6是马克思在5莱茵报6时期社会思考的继续和深入,是/苦恼的疑问0[1](P412)的进一步解答。
5莱茵报6时期,马克思看到物质利益和等级地位决定着国家和法,决定人们对待事物的态度;他希望普遍利益战胜私人利益,希望理性的国家和法战胜现实的国家和法。
但胜利的却是私人利益、现实的国家和法。
这导致马克思/第一次遇到要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0。
[1](P411)马克思开始怀疑黑格尔的国家观,并在黑格尔唯心主义的范围内不自觉地反叛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理性思想。
5导言6是马克思在克罗茨纳赫时期展开哲学批判的延伸和理论升华。
马克思从社会舞台退回书房后,为解决自己的疑惑,他再次研读了黑格尔的著作,在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影响下,开始批判黑格尔的法哲学,得出和黑格尔截然相反的结论: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马克思完成了世界观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一般唯物主义的初步转变,同时阐述了社会批判的基本思想。
5导言6既尝试着解决5莱茵报6时期的/疑惑0和克罗茨纳赫时期的问题,也实现了对社会批判理论的最初构筑。
二、社会批判的对象5导言6中,马克思依次对宗教、政治、哲学和阶级四个对象展开批判。
其中,宗教批判是政治批判的前提,哲学批判是宗教、政治批判的理论提升,阶级批判是宗教、哲学、政治批判的归结。
批判对象的转换展示了马克思社会批判思想的逻辑进程。
宗教批判。
首先,5导言6开篇就用经典的格言阐述了宗教批判在其他批判中的地位。
/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
0[2](P1)其实,就当时的德国来说,宗教批判的直接指向是政治批判。
马克思在阐述宗教产生的现实原因及其实质时,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产生了宗教,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0[2](P1)宗教是对/现实的苦难的抗议0,/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0。
[2](P2)马克思得出结论,不进行宗教批判就不可能进行政治批判,不揭露宗教的本质就不可能揭露思想的本质。
其次,5导言6阐述了宗教批判的原由。
马克思认为,宗教是麻痹广大劳动人民的精神鸦片,/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
0[2](P1)宗教把人的本质变成幻想世界的本质,人丧失了自己的现实性,只有废除作为幻想幸福的宗教,人们才可以得到现世的幸福。
所以,没有宗教的批判就没有人的解放,反对宗教的斗争也就是反对现世的斗争。
再次,5导言6提出了宗教批判的价值期许和哲学变革的时代诉求。
宗教批判的终极价值是人的解放。
对宗教的批判最后归结为/必须推翻那些使人成为受屈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0。
[2](P10)马克思认为,对德国宗教的批判要求实现德国哲学的变革,因为德国的理论变革是从坚决、彻底地废除宗教作为出发点的。
最后, 5导言6述及了宗教批判的缺陷。
/宗教只是虚幻的太阳0,[2](P2)当人们还不能解放自身的时候,宗教是不能用来解放人类的。
宗教批判只是/撕碎了锁链上那些虚构的花朵0,[2](P2)但并不能解除人们身上没有任何乐趣的任何慰籍的锁链,马克思要求人们/采摘新鲜的花朵,0[2](P2)转向更直接、更现实的政治批判。
政治批判。
5导言6首先阐述了政治批判的原由。
/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
0[2](P2)因为这个国家的制度是落后的,它/没有同现代各国一起经历革命,却同它们一起经历了复辟。
0[2](P3)这个国家的制度是专制的,我们往往/在自由被埋葬的那一天0[2](P3)才处在自由的社会。
现行德国制度是时代的错乱,/它公然违反普遍承认的公理,它向全世界展示旧制度毫不中用0,[2](P5)它正在/从狡猾的理论向最无情的实践过渡。
0[2](P6)所以,应该/向德国制度开火!0/这种制度虽然低于历史水平,低于任何批判,但依然是批判的对象0。
[2](P4)其次,5导言6论述了政治批判的具体内容。
那就是批判专以维护一切卑鄙行为为生的、而且自己本身也无非是一种以政府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卑鄙事物的那个政府机构内部的一切。
再次,5导言6论及了政治批判的特性和本质。
在同德国现行制度进行的斗争中,政治批判并不是理性的激情,而是激情的理性;不仅是革命的理想,而是理想的革命。
它不是解剖刀,而是对付普鲁士封建专制制度的武器。
/批判已经不再是目的的本身,而只是一种手段。
0[2](P4)政治革命才是最终的选择。
最后,5导言6论述了政治批判的目的。
那就是给敌人以打击,不能让德国人民有一点自欺和屈服的机会。
/应当让受现实压迫的人意识到压迫,从而使现实的压迫更加沉重;应当公开耻辱,从而使耻辱更加耻辱。
0[2](P4~5)只有这样,才能使德国人民产生不可抗拒的革命要求。
哲学批判。
5导言6的哲学批判实质是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
德国的宗教批判和政治批判只有进入到哲学领域才能实现理论的升华。
首先,5导言6阐述了哲学批判的意义。
德国人民不仅要批判现存的制度,而且还要批判这种制度的抽象继续。
马克思论述到,当/批判我们观念历史的遗著)))哲学的时候,我们的批判恰恰接触到了当代所谓的问题之所在的那些问题的中心。
0[2](P7)黑格尔法哲学不过是德国国家哲学最直接的本质,是现代国家未完成的表现,是现代国家本身的集体缺陷。
所以,对这种哲学的批判是对德国政治意识和法意识最彻底的否定。
其次,5导言6论述了哲学批判的特性。
马克思认为,德国的哲学批判具有彻底性和革命性。
德国理论彻底性的主要明证就是:它从坚决积极地废除宗教出发,最后归结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学说0,[2](P9)即归结为人的解放。
马克思得出最具革命性的结论,那就是必须推翻使德国人民受屈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一切关系,更明确地说是阶级对抗的关系、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
再次,哲学批判的任务就是实现理论与现实的革命。
理论的革命是宗教改革,现实的革命就是依靠哲学同自己内心的僧侣进行斗争,同自己的僧侣本性进行斗争。
通过哲学把受僧侣精神影响极深的德国人变成人, /这就是解放人民0。
[2](P10)最后,5导言6实现了哲学批判的基点转变。
马克思认为,/对思辨的法哲学的批判,,只有用一个办法即实践才能解决的那些课题。
0[2](P9)就是说,哲学的批判不再是从理论到理论的批判,从批判到批判的批判,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批判,这样的批判才是最革命的批判、最彻底的批判。
阶级批判。
马克思在5导言6中批判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落后性和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性。
马克思认为,德国资产阶级缺少革命的意识和诉求,不能代表德国整个社会的普遍利益。
因为资产阶级还不敢按自己的观点来表述解放的思想,就连他们/道德上的自信也只以自己是其他一切阶级的平庸习性的总代表这种意识为依据。
0[2](P13)资产阶级进行的革命只是/部分的纯政治的革命,毫不触犯大厦支柱的革命0,/是乌托邦式的空想。
0[2](P12)马克思断言这个既有钱又有教育的阶级,/未等庆祝胜利,就遭到了失败,未等克服面前的障碍,就有了自己的障碍0。
[2](P14)马克思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德国资产阶级# 78 #不可能完成解放德国的历史使命,那就必须寻找一个新的历史主体来完成。
三、社会批判的主体社会批判主体的抉择是社会批判对象转换基础上的必然结论。
排除了资产阶级解放德国的可能性后,马克思找到了一个被/戴上彻底的锁链的阶级0, /一个并非市民社会阶级的市民社会阶级0,/一个表明一切等级解体的等级0,[2](P14~15)这就是无产阶级。
马克思把解放德国的使命交给了这个新生的社会力量,对这个能够完成历史批判的主体寄予了历史的厚望。
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学说中的主要一点,就是阐明了无产阶级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创造者的世界历史作用0。
[3](P305)首先,5导言6阐述了无产阶级的产生。
德国无产阶级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人工制造的贫民,不是在社会的重担下机械地压出来的,而是在社会的急剧解体过程中,由破产的中间等级群众产生的。
同时,自发产生的贫民和基督教德意志的农奴等级也在不断地壮大这个/一无所有0的队伍。
其次,5导言6论述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任务和历史使命。
无产阶级的历史任务就是/否定私有财产0,/把社会已经提升为无产阶级的原则的东西,,提升为社会的原则。
0[2](P15)无产阶级是德国现存制度的毁灭者,它的历史使命就是宣告现存/制度的解体0、/揭示自己本身的存在的秘密,因为它就是这个世界制度的实际解体0。
[2](P15)再次,5导言6述及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性和彻底性。
无产阶级具有最坚决的革命性。
因为它承受的苦难是普遍的,所承受的阶级压迫和所处社会地位的低下是前所未有的,它的痛苦不是特殊的无权,而是一般的无权;/它不是同德国国家制度的后果处于片面的对立,而是同这种制度的前提处于全面的对立0。
[2](P15)无产阶级的革命具有彻底性。
在德国,无产阶级若不把自己从其他一切社会领域解放出来,并同时解放其他一切社会领域,它就不能真正地解放自己。
最后,5导言6赋予无产阶级以新的历史地位。
无产阶级/对正在生成的世界所享有的权利就同德国国王对已经生成的世界所享有的权利一样0,[2](P15)即无产阶级必须夺取政权,由被统治阶级上升到统治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