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批判的起点与终点

——解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詹瞻远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马原专业,南京210044

摘要: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中,通过探究宗教本质进而把对宗教的批判深入到政治制度领域,通过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两条线索来寻求人类获得全面解放、实现人的最高本质的途径,该途径就是无产阶级用作为精神武器的哲学统一于革命实践。

关键词:宗教批判、政治批判、物质武器、精神武器、无产阶级

列宁在《论工人政党对宗教的态度》一文中说道,“宗教是人民的鸦片,——马克思的这一句名言是马克思主义在宗教问题上的全部世界观的基石。马克思主义始终认为现代所有的宗教和教会、各式各样的宗教团体,都是资产阶级反动派用来捍卫剥削制度、麻醉工人阶级的机构。”列宁的话告诉我们,马克思认清了宗教的本质和根源,他对宗教进行批判,但同时又清楚地认识到宗教不是造成阶级分化、人民穷困受压的原因,而是结果,因此他批判的矛头继而转向了罪恶之源: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就是这样一篇批判性的著作。在这篇著作中,马克思第一次论述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指出了无产阶级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必须掌握革命理论同革命实践相统一的原理。他对宗教所做的理论研究是他全部理论活动的起点,对宗教神学的批判是对社会对制度批判的前提,而对现实社会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才是他全部批判的关键和重心所在,才是他批判的终点和最终目标。在这一逐层深入的过程中,宗教的本质、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统治阶级的本质、无产阶级的根本作用等一系列问题才逐步得以解析。

一、从宗教批判到政治批判

马克思的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首先是从宗教改革开始的。他于文章开篇就这样写到:“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在马克思看来,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是颠倒的世界产生的颠倒的世界意识,是人的自我异化所产生的神圣形象。因而对宗教的批判,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

马克思如此迫切地呼吁宗教改革,那么,宗教究竟是什么。对此,马克思这样回答,“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心境,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他认为,宗教所代表的幸福是一种虚幻的幸福,是人带上的虚构的花朵,而反宗教的批判的根据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明确地批判对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和宗教的本质的错误观点。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看成了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撇开了历史的进程”,独立的、抽象的、断裂的来考察人,他否定了人的阶级性,没有看到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既没有揭示人的本质,也没有找出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此中,马克思指出了宗教的本质人的异化,指出了宗教产生的国家、社会根源。马克思的批判始于宗教,并非止于宗教,因为他认清了宗教的本质,清楚地知道宗教并非是人民苦难的根源,对宗教的批判不能代替并且必须转化为其他的批判,即政治批判。

“恐惧创造神”,最初的宗教就起源于人们对自然界无限威力和不可制服的未知的恐惧,而在现世社会中,宗教这一意识形态的根源则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反映。列宁在《论工人政党对宗教的态度》中提到,劳动群众受到社会的压制,面对时时刻刻给普通劳动人民带来最可怕的灾难、最残酷的折磨的资本主义捉摸不定的力量,这就是目前宗教最深刻的根源。因此,宗教斗争的深入发展必然追根于政治斗争,换句话说,宗教斗争并不能创造现世的幸福,任何宗教教义都难以支撑一个摇摇欲坠的社会,要想获得人自由全面的发展,就必须以宗教批判为起点进而对整个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进行批判,因为只有资本主义才是万恶之源,才是人民苦难的始端,正如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强烈谴责:“资本来到人间,每一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用马克思在导言中的话来说就是“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就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抚慰的那个世界的斗争”,要把“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

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所以批判的终点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从批判的起点宗教批判到批判的终点政治批判,马克思都并非为了批判而批判。“批判已经不再是目的的本身,而是一种手段。它的主要情感是愤怒,它的主要工作是揭露”,马克思揭示的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是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发展趋势。

二、从批判的武器到武器的批判

在对宗教批判的前提下,马克思把批判的矛头对准了德国的现实制度。“向德国制度开火!一定要开火!这种制度虽然低于历史水平,低于任何批判,但依然是批判的对象。”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是一定要进行彻底的德国革命,二则是当时德国的现实社会发展落后于英法等国的发展,在英法等国“理论上反叛,而且也只是当作链条来忍受的陈旧腐朽的制度”在德国却是“被当成美好未来的初升朝霞而受到欢迎”,英法等国正涉

及解决问题,德国才涉及到冲突。当时的德国成了集现代政治领域的文明缺陷同旧制度的野蛮缺陷于一身的落后的代名词。

但是,德国是一个善于思辨的民族,德国的哲学家们已经找到了批判的武器。“正如古代各民族是在想象中、神话中经历了自己的史前时期一样,我们德国人在思想中、在哲学中经历了自己的未来的历史。我们是当代的哲学同时代人,而不是当代的历史同时代人。”所以英法等先进国家是同现代国家制度实际分裂,而在甚至不存在这种制度的德国,首先则是同这种制度的哲学反映批判地分裂。德国的法哲学和国家哲学就是唯一与正式的当代现实保持在同等水平的德国历史。

然而,马克思又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因而,这种思辨的法哲学和国家哲学的历史也属于现存的制度,也应对其进行批判。在导言中,马克思对实践政治派和理论政治派进行了批判。他认为实践政治派要求对哲学的否定是正当的,而错误在于只停留在要求却没有实现它。“该派以为,只要背对着哲学,并且扭过头去对哲学嘟囔几句陈腐的气话,对哲学的否定就能实现了……一句话,你们不使哲学成为现实,就不能够消灭哲学。”而理论政治派犯了同样的错误,认为目前的斗争只是哲学同德国世界的批判性的斗争,他们没有想到哲学本身也是属于这个批判的范围之内,而正确的途径是要借助于对哲学的否定的。马克思将该派的根本缺陷归结于“它以为,不消灭哲学,就能够使哲学成为现实”。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又分析了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原因,,指出它的思维的抽象和自大总是同它的现实的片面和低下保持同步,并进一步指出进行理论性的革命即对武器的批判是有现实意义的。那么批判究竟因以何种方式进行呢。

三、批判的两种方式:物质武器、精神武器

马克思点明了理论革命的风暴性,也就是哲学作为精神武器的必要性,他在《科隆日报第179号的社论》中写到,“哲学谈论宗教问题和哲学问题同你们不一样。你们没有研究就谈论这些问题,而哲学是在研究之后才谈论的,你们求助于感情,哲学求助于理智,你们是在咒骂,哲学是在教导;你们向人们许诺天堂和人间,哲学只许诺真理……哲学非常精明老练,它知道,自己的结论无论对在天堂的或人间的贪求享受和利己主义都不会纵容姑息。”但是这样的哲学要掌握在谁的手里,这样先进的精神武器需要一个怎么样的载体,这就是马克思继而又提出的彻底的德国革命还面临着的一个重大困难,就是革命需要物质基础。马克思告诉我们,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而理论成为现实光从思想上力求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现实本身应当趋向思想。就此,马克思分析了法国和德国不同的社会阶级现状,认为在法国社会部分解放是普遍解放的基础,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