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研究和中国青年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2
中文核心期刊目录(北大图书馆)(2004年版)第一编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类A/K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1.中国社会科学2.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社会科学战线4.学术月刊5.中国人民大学学报6.天津社会科学7.学术研究8.江海学刊9.江汉论坛10.江苏社会科学11.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2.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3.文史哲14.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15.浙江学刊16.浙江社会科学17.社会科学研究18.求是学刊19.社会科学(上海)(吸收: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社会科学辑刊21.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2.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3.中州学刊24.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5.人文杂志26.求索27.思想战线28.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9.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30.国外社会科学31.南京社会科学32.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3.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34.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5.齐鲁学刊36.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改名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37.学海38.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39.江西社会科学40.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1.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2.河北学刊43.学术界44.东岳论丛45.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46.东南学术47.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8.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49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并入:社会科学)50.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1.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52.北京社会科学53.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4.学术论坛55.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56.广东社会科学57.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8.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9.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60.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1.山东社会科学62.探索63.学术交流64.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65.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6.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7.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8.北方论丛69.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70.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71.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72.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73.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74.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75.宁夏社会科学76.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77.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78.云南社会科学79.长白学刊80.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81.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82.江淮论坛83.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84.河南社会科学85.内蒙古社会科学86.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87.甘肃社会科学88.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89.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90.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91.晋阳学刊92.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93.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94.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95.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96.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97.贵州社会科学98.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99.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B(除B9)哲学l.哲学研究2.心理科学3.心理学报4.哲学动态5.自然辨证法研究6.孔子研究7.自然辩证法通讯8.心理学动态(改名为:心理科学进展)9.中国哲学史10.道德与文明11.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2.现代哲学13.心理发展与教育14.心理学探新15.周易研究B9宗教l.世界宗教研究2、宗教学研究3、法音4、敦煌研究5.中国宗教6.佛教文化7.中国穆斯林8.世界宗教文化C8统计学l.中国统计2.统计研究3.统计与决策4.数理统计与管理C9l社会学 1.社会学研究2.社会3.妇女研究论丛4、中国社会保障C92人口学l.人口研究2.中国人口科学3.人口与经济4.人口学刊5、人口与计划生育C93管理学 1.中国行政管理2.管理世界3.领导科学4.中外管理5.管理科学学报C96人才学 1.中国人才C95民族学1.民族研究2.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3、贵州民族研究4、广西民族研究5、黑龙江民族从刊6、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7.回族研究8.世界民族9.中国民族10.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改名为: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1.云南社会科学12.青海民族研究13.西北民族研究14.满族研究15.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改名为: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6.内蒙古社会科学17.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改名为: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D1,3,5国际政治1.世界经济与政治2.现代国际关系3.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4.欧洲(改名为:欧洲研究)5.国际问题研究 6.当代亚太7.国外理论动态8.美国研究9.当代世界10.西亚非洲11.东欧中亚研究(改名为: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12.国际展望13.国际论坛14.国际观察15.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6.和平与发展17.拉丁美洲研究18.日本学刊19.东南亚研究20.国外社会科学D2,4,6中国政治1.政治学研究 2.求是3.中国行政管理4.马克思主义与现实5.瞭望6.社会主义研究7.教学与研究(北京)8.毛泽东思想研究9.党的文献10.马克思主义研究11.青年研究12.中国青年研究13.探索14.党建研究(北京)15.中共党史研究16.学习与探索17.中国党政干部论坛18.社会科学研究19.理论前沿20.理论探讨21.新视野22.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3.求是24.理论与改革25.科学社会主义26.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8.工会理论与实践29.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30.北京行政学院学报31.云南行政学院学报32.理论学刊33.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34.妇女研究论丛35.党政论坛36.理论导刊37.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38.理论探索39.半月谈40.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41.中国青年42.公安大学学报(改名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D9法律1.中国法学2.法学研究3.法学4.法学评论 5.中外法学6.现代法学7.法商研究8.法律科学9.法学家10.政法论坛11.人民检察12.河北法学13.法制与社会发展14.政治与法律15.环境法律评论16.比较法研究17.法学杂志18.当代法学19.人民司法20.法律适用21.法学论坛E军事1.中国军事科学2.军事经济研究3.国防大学学报4.政工导刊 5.军事史林6.军事历史研究7.世界军事8.军队政工理论研究9.南京政治学院学报第二编经济F综合性经济科学1.经济研究2.管理世界3.经济学动态4.改革5.经济学家6.世界经济7.财贸经济8.财经研究9.经济科学10.宏观经济研究11.财经问题研究12.经济评论13.当代财经14.当代经济科学15.经济管理16.当代经济研究17.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8.南开经济研究19.经济问题20.经济问题探索21.现代财经22.上海经济研究23.财经科学24.国际经济评论25.外国经济与管理26.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7.经济纵横28.中国经济问题29.经济与管理研究30.中国经济史研究31.经济经纬32.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33.中南财经大学学报(改名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34.生产力研究F11世界经济1.世界经济2.世界经济与政治3.世界经济研究4.国际经济评论5.外国经济与管理 6.国际贸易问题7.国际贸易8.当代亚太9.亚太经济10.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11.现代国际关系12.东欧中亚研究(改名为: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13.世界经济文汇F12,2(除F23,27)中国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1.改革2.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3.上海经济研究 4.中国人力资源开发5.经济体制改革6.中国经济管理7.特区经济8.开放导报9.南方经济10.宏观经济调控11.中国改革12.中国劳动13.城市发展研究14.城市问题15.国际经济合作16.改革与战略17.中国流通经济18.中国物资流通(改名为:中国物流与采购)F23会计1.会计研究2.审计研究3.财会月刊4.财务与会计5.财会通讯6.审计与经济研究7.中国审计8.中国农业会计9.广西会计10.中国会计电算化11.财会研究(兰州)12.事业财会13.财经理论与实践14.会计之友F3农业经济1.中国农村经济 2.农业经济问题 3.中国农村观察 4.农业现代化研究 5.农业技术经济6.林业经济7.中国土地科学8.林业经济问题9.生态经济10.农业经济11.调研世界12.乡镇企业研究13.中国农垦经济14.农村经济15.乡镇经济16.中国乡镇企业会计17.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改名为:农村经营管理)18.世界农业19.农村经济导刊F4/6工业经济(含F27)1.中国工业经济2.管理世界3.经济管理4.经济研究5.改革6.外国经济与管理7.经济问题探索8.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9.企业管理10.企业经济(南昌)11.汽车与配件12.中国建材13.煤炭经济研究14.中国电业15.建筑经济16.中国地质矿产经济(改名为:中国国土资源经济)17.企业活力18.上海企业19.集团经济研究20.管理现代化21.经营与管理22.国有资产管理23.企业家(改名为:财智文摘)24.工业技术经济25.电力需求侧管理26.铁道经济研究27.交通企业管理28.旅游学刊29.邮电企业管理(改名为:通信企业管理)F7贸易经济1.国际贸易问题2.商业研究3.国际贸易4.商业经济与管理5.财贸经济6.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7.消费经济8.国际经贸探索9.商业时代10.国际经济合作11.国际商务研究12.价格理论与实践13.中国商贸14.商场现代化15.江苏商论16.销售与市场17.商业经济文荟18.中国物价19.中国市场20.财贸研究21.价格月刊F81财政.国家财政1.税务研究2.财政研究3.税务与经济4.中央财经大学学报5.财贸经济6.中国财政7.中国财经信息资料8.财经问题研究9.涉外税务10.财经论丛11.财经研究12.中国税务13.当代财经14.财经科学15.江西财税与会计16.财会研究(兰州)F82/83/84货币/金融、银行/保限1.金融研究2.国际金融研究3.证券市场导报4.投资研究 5.金融论坛6.保险研究7.金融理论与实践8.上海金融9.财经理论与实践10.金融与经济11.浙江金融12.武汉金融13.中国金融14.西南金融15.南方金融16.现代金融17.农村金融研究18.国际金融19.银行家第三编文化、教育、历史G20信息与传播1.现代传播2.当代传播G21新闻学、新闻事业1.国际新闻界2.新闻记者3.新闻通讯(改名为:传媒观察)4.新闻与传播研究5.中国记者6.新闻战线7.新闻与写作8.新闻界9.新闻爱好者10.新闻大学11.新闻知识12.新闻实践G22广播、电视事业1.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电视研究G23出版事业1.编辑学报2.中国科技期刊研究3.中国出版4.编辑之友5.出版发行研究6.编辑学刊7.出版广角8.读书9.中国图书评论10.科技与出版G25,35图书馆学,情报学1.中国图书馆学报 2.图书情报工作 3.大学图书馆学报 4.情报学报 5.图书馆杂志6.情报科学7.图书馆建设8.图书馆9.情报杂志10.图书馆论坛11.现代图书情报技术12.情报资料工作13.情报理论与实践14.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5.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6.图书情报知识17.现代情报G27档案学1.档案学通讯2.中国档案 3.档案学研究4.档案与建设5.浙江档案 6.档案管理7.兰台世界8.山西档案9.档案10.北京档案11.上海档案12.四川档案13.湖南档案(改名为:档案时空)G3科学,科学研究1.自然辩证法研究2.科研管理3.科学学研究4.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5.中国科技论坛 6.中国软科学7.自然辩证法通讯8.科学管理研究9.研究与发展管理10.科技进步与对策11.科学新闻12.科技管理研究13.科学对社会的影响G4综合性教育1.教育研究2.教育理论与实践3.比较教育研究4.全球教育展望5.教育评论6.中国教育学刊7.外国教育研究8.人民教育9.教学与管理10.教育探索11.教育与经济12.教育科学13.江西教育科研14.辽宁教育研究15.教育导刊16.上海教育科研17.山东教育科研(改名为:当代教育科学)18.教育研究与实验19.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G61学前教育 1.学前教育研究2.幼儿教育3.学前教育4.早期教育G62/63初等/中等教育1.课程、教材、教法2.中小学管理3.语文教学通讯(分初中刊和高中刊)4.学科教育5.外国中小学教育 6.历史教学7.上海教育8.中小学教师培训9.小学语文教学10.小学教学研究11.思想政治课教学12.天津教育13.中学化学教学参考14.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5.中学数学教学参考16.英语辅导(与疯狂英语合并为:英语辅导、疯狂英语)17.中小学外语教学18.数学通报19.中学物理.高中版20.生物学教学G64高等教育1.高等教育研究(武汉) 2.教育发展研究3.中国高等教育 4.学位与研究生教育5.中国高教研究6.江苏高教7.高等师范教育研究(改名为:教师教育研究)8.清华大学教育研究9.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0.黑龙江高教研究11.现代大学教育12.高校理论战线13.高教探索14.北京大学教育评论G71/79各类教育1.中国成人教育2.教育与职业 3.中国职业技术教育4.中国电化教育5.中国远程教育6.电化教育研究7.成人教育8.中国特殊教育9.北京成人教育(改名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10.父母必读11.继续教育G8体育1.体育科学2.北京体育大学学报3.武汉体育学院学报4.体育与科学5.成都体育学院学报6.体育学刊7.中国体育科技8.上海体育学院学报9.体育文化导刊10.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1.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2.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3.山东体育学院学报H0/2语言学/汉语/中国少数民族语言1.中国语文2.语言教学与研究3.民族语文4.语言文字应用5.汉语学习6.语言研究7.中国翻译8.世界汉语教学9.古汉语研究10.方言11.当代语言学12.语文研究13.语文建设14.修辞学习15.语言与翻译16.上海科技翻译17.中国科技翻译H3/9外国语1.外语教学与研究2.外国语3.外语与外语教学4.外语界5.现代外语6.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7.外语学刊8.外语教学9.外语研究10.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1.中国俄语教学I1,I3/7世界文学1.外国文学评论2.外国文学研究3.国外文学4.外国文学5.俄罗斯文艺 6.当代外国文学7.世界文学8.译林I20文学理论1.文学评论2.文艺研究3.文学遗产4.文艺理论研究5.鲁迅研究月刊6.当代作家评论7.文艺争鸣8.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9.小说评论10.新文学史料11.中国比较文学12.明清小说研究13.文艺理论与批评14.文艺评论15.红楼梦学刊16.南方文坛17.中国文学研究18.名作欣赏I21/29文学作品1.人民文学2.收获3.十月4.当代5.上海文学6.中国作家7.钟山8.清明9.山花10.北京文学11.解放军文艺12.时代文学13.青年文学14.长江文学15.长城16.天涯17.大家18.作家杂志19.散文20.民族文学21.山东文学22.诗刊23.花城J综合性艺术 1.文艺研究2.艺术百家3.民族艺术J2,3,5绘画,书法,工艺美术1.美术研究2.美术3.美术观察4.装饰5.书法研究6.美术&设计7.世界美术8.中国书法J4摄影艺术 1.大众摄影2.中国摄影J6音乐类1.中国音乐学2.音乐研究3.中国音乐4.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5.人民音乐6.黄钟7.音乐艺术J7舞蹈 1.舞蹈2.北京舞蹈学院学报J8戏剧艺术1.戏剧艺术2.中国戏剧3.戏剧4.剧本5.戏曲艺术6.戏剧文学7.中国京剧8.四川戏剧9.上海戏剧J9电影,电视艺术1.电影艺术2.当代电影3.世界电影4.中国电视5.北京电影学院学报6.电影文学7.电影8.电影评介9.电影新作10.当代电视K历史1.历史研究2.世界历史3.史学月刊4.中国史研究 5.近代史研究6.中共党史研究7.史学理论研究8.中国文化研究9.文史哲10.清史研究11.当代中国史研究12.抗日战争研究13.史学集刊14.中国史研究动态15.中华文化论坛16.民国档案17.安徽史学18.历史档案19.史学史研究20.史林21.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2.西域研究23.中国农史24.文博K85文物考古1.文物2.考古3.考古学报4.考古与文物5.东南文化6.农业考古7.中原文物8.北方文物9.华夏考古10.江汉考古11.敦煌研究12.故宫博物院院刊第四编自然科学(略)第五编医药、卫生(略)第六编农业科学(略)第七编工业技术(略)。
【特别企划】●代购热潮下的青年消费主义符号消费:代购热潮下青年消费行为透视/朱强张寒/1-5新型消费模式的蔓延:青年代购行为的产生与发展/沈菲胡施颖/1-12谁是买手:全新开店模式下的业界新贵/林樾初颖/1-18青年的代购与代购的青年:海外代购的品牌驱动策略/钱珺/1-26海外代购:多因素制约青年群体行为的缩影/沈文捷/1-32●话语建构与实践拓展:当代青年的空间叙事研究劳动空间、青年女性与情感的生产和消费/叶文振奂倩/2-5“后真相”时代终将延续下去—论数字空间里的社会分化与群体聚合/陈文育任丽雪/2-14空间视域下高校学生社区情感共同体建设/王寓凡杨朝清/2-20空间社会学视域下网络直播的空间生产与空间规训/常进锋/2-27城市空间场域下青年亚文化视觉形象/刘迎迎/2-34●短视频与青年:关系与文化弱联系的建构与强联系的消弱—抖音对青年群体社会交往的影响研究/张钧涵/3-5数字反哺机制研究—以95后及其父母的短视频使用为例/郑超月徐晓婕/3-12 “快手”:新生代农民工亚文化资本的生产场域/周敏/3- 18赋权、审丑与后现代:互联网土味文化之解读与反思/杨萍/3- 24●青年性观念与性行为研究大学校园里的性变迁与性政治/黄盈盈宋琳/4-5 “开放”的性行为与被规训的身体/马川/4-13青年性观念的十年变迁及其发生机制—基于C G S S2005和CGSS2015数据的分析/吴炜/4-20 “他身之欲”:网络性爱中的欲望、身体与性实践/王亮/4-27●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挑战与应对冲击与回应:新时代青年理性爱国主义的“社会化”转向/沈东/5-5“后真相”时代青年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挑战与应对/赵丽涛/5-11爱国主义视域下青年“精日”现象论析/阮博/5-17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逻辑、原则和路径/黄世虎张子悦/5-24●共青团组织凝聚青年的理论与实践组织协作视角下共青团凝聚力研究/邹艳辉/6-5共青团组织机构变迁史研究/刘庆宇/6-11共青团的情感动员与凝聚力发挥/陈晨/6-19共青团志愿服务中青年学生的参与驱动力分化研究—基于“共青团组织凝聚青年现状研究(2016)”的调查数据/宋辰婷/6-26团干部影响力的指标测量与构建/郑垚/6-34●从农村出发:高学业成就农村青年教育经历与成长体验研究资源约束下的苦难与超越:高学业成就农村青年的求学史分析/李飞杜云素/7-5境遇与体验:一个阶层旅行者的自我民族志/林晓珊/7-15成长的驱动与机会:底层苦难经历的自我民族志/董海军/7-24文化穿梭与感情定向—精英大学农家子弟情感体验研究/程猛史薇等/7-30“斗室星空”:农村贫困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家庭经验研究/曾东霞/7-38●城市快递小哥群体研究对城市快递小哥群体特征及社会功能的再认识—来自北京市的实证调查/廉思黄凡/8-5城市快递小哥的职业流动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实证研究/王艺璇/8-12 职业歧视对城市快递小哥社会公平感的影响研究—兼论主观经济地位及社会融入程度的调节作用/周宇香/8-19城市快递小哥职业身份认同研究—基于社会互构论的质性分析/廉思曹轶昕/8-27 ●乡村振兴战略与青年参与的行动机制市场理性与文化乡愁: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青年镜像与心态研究/胡小武/9-5从“离乡”到“返乡”:青年群体参与乡村振兴的行动逻辑—基于H省Z市1231名青年的问卷调查分析/罗敏/9-11生存之忧与发展之惑:乡村振兴视域下青年村干部的参与困境与破解之路/胡溢轩/9-18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青年第一书记的行动范式/张登国/9-25产业立体网络平台体系:青年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基础逻辑/李斌黄改/9-31《中国青年研究》2019年1~12期总目录 (总第275~286期)●当代社会的时间秩序与青年的时间经验研究时间维度下的“数字亲密”—基于青年群体互联网实践的质性研究/王昕/10-5当代中国青年职业发展期望的时间性维度/苏熠慧/10-12“时间荒”新议:基于青年女性创业者日常生活的观察/李露露周思媛等/10-19互联网与95后乡城流迁底层青年的多重时间性/罗牧原丁瑜/10-27“重构时间”中成长—海外华裔青少年读经运动分析/黄柯劼/10-34 ●小镇青年的文化世界小镇青年文化消费的演化及逻辑/蒋淑媛罗娴妮/11-5从“游戏即生活”到“游戏只是游戏”—小镇青年的网游实践与现实生活/鲍鲳马中红/11-13传统与变革:小镇返乡青年的文化与社会融入/王成龙武晓伟/11-22小镇青年的“快手”世界:城乡关系的个体叙事与情感表达/孙黎马中红/11-29呈现与建构:直播、短视频中小镇青年的形象分析—以快手、抖音平台为例/刘胜枝安紫薇/11-37●移动互联时代的青年健身与身体规训自我、权力与规训:可穿戴设备的社会学解析—以青年跑者为例/王健/12-5身体的数据化:可穿戴设备与身体管理/宋庆宇张樹沁/12-13在失控与控制之间:新技术嵌入下青年人的日常健康实践/涂炯王瑞琳/12-21权力规训视域下的健身实践—以健身房为例/高昕/12-30【理论探索】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及其最新发展/吴鲁平杨巧等/1-38“获得感”语境下中国青年社会保障政策构建/朱华鹏 /2-40“隐形贫困”:城市青年的新世相—基于改革开放40年代际变迁视角/高彦菁/3-29“五四”百年: 中国青年研究发展史纲/黄志坚/4-34“群体性孤独”的审思:我们在一起的“独处”/林滨江虹/4-40青年研究的学科范式冲突与再学科化—对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青年研究的反思/郑浩/5-30从底线伦理到担当精神:当代青年的网络文明意识/肖峰/6-41“中坚青年”和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兼论青年研究视角的优势/夏柱智/8-34新时代青年有序政治参与能力的发展困境及提升研究—基于多源流理论视角/李春梅/8-42中国青年网络公共表达的动因与呈现—基于韦伯社会行动理论的理解/方文/9-38青年研究中的“马克思归来”问题/方俊宋家伟/11-44青年非婚同居的财产权益保护问题研究/于晶/12-37【青年工作】中国式青春:从青年突击队到青年志愿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青年群体的变迁/谭建光/3-36新时代共青团何以引领青年运动—基于社会运动理论的分析/陈晓运/4-46青少年参与社区治理的路径与主体性再造/刘晓静/4-55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企业青年管理人才培养机制分析/舒建/5-37社区生活共同体构建的共青团逻辑—上海静安区“青春社区”创建与城市基层团组织形态发展研究/郑长忠/6-46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重要思想的整体性研究—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重要讲话的学习与理解/王延隆/7-44深度现代化:80后90后群体的价值冲突与认同/包蕾萍/8-47城市“抢人大战”政策再定位—聚焦青年流动人才的分析/刘旭阳金牛/9-47“后真相”时代青年政治认同的困境及其应对/李腾凯/10-40读懂中国青年运动:概念、逻辑与模式/胡献忠/11-53改革开放40年青年价值观变迁轨迹及特征/黄英/12-44文化建构与网络时代政党青年组织的适应性变革/刘丙元张涛/12-51【实证调研】家庭社会资本、学校环境会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吗?—基于CEPS数据的实证分析/杨磊戴优升 /1-47性别僭越与年龄迟滞—《王者荣耀》中的身体拟像研究/吴斯/1-57流动的孩子们:新生代农民工生命历程异化与代际传递研究/陈雯/2-47基于初婚年龄的上海婚配特征分析—采用上海市宝山区婚姻登记系统数据/艾蔚汪泓等/2-57游与离:农村青年淘宝店主的双重生活面向—以鲁西湾头村为例/王艺璇 /3-43城市青年的基础价值观特征和影响因素/刘汶蓉/3-52我国城市青少年健康生活方式的发展趋势与改进/赵霞孙宏艳等/4-61义务教育阶段市场化教育参与和投入的性别差异/侯慧丽/4-67农村低额婚姻支付的逻辑:基于云南赵村的研究/李君甫饶曼莉/5-42我国青年女性生育状况对劳动参与决策的影响—基于CLDS数据的分析/张琳张琪/5-49“北漂”青年的离京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15年北京市青年人口发展状况调查”及东京圈人口变迁的分析/李偼/6-54北京市残疾青少年文化体育活动参与状况与影响因素研究/杨蓉蓉陈功 /6-61生命历程的结构化:乡村青年城镇化的二元路径研究/刘浩/7-52呈现与建构: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和国家认同—基于全国部分高校和大学生微博的分析/王菁/7-62从内卷化到外延化:新生代农民工务工地创业社会支持网络研究/汪国华/8-56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合的指标构建—基于社会质量的条件性因素/袁书华/8-62城市青年“妈宝男”家庭权力关系—基于15个离婚案例的考察/张晶李冬梅/9-新时期的“娘家与婆家”:性别比例失衡下的压力转移/宓淑贤/9-54新生代母亲的抚育困境与育儿焦虑—基于新媒体“中年老母”群体的社会心理解析/魏杰桑志芹/10-46“成家立业”对城市青年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基于生命历程的视角/朱慧劼/11-61生态系统视域下藏族青年群体社会责任意识的现状及家风归因—基于西藏地区的实证研究/师晓娟颜亮等/11-68寒门再难出贵子?社会资本双重属性下青年就业的质性研究/余卉胡子祥/12-57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基于海南55027份样本的调查分析/林洪冰郄海霞等/12-64【典型研究】论“两家并一家”婚居模式的形成机制/何绍辉/1-64流动背景下少数民族青年婚姻变迁—以湘西苗族为例/石金群/1-70 70后、80后、90后网络参与行为的代际差异/赵联飞/2-65农村天价彩礼对青年女性的负面影响—以莆田某村为例/林胜黄静雅/2-73传统与现代之间:代际失衡、青年妇女夺权与家庭养老弱化/王敬海莉娟/3-60新形势下我国海外留学人员统战工作对策研究—基于广州市留学人员的问卷调查分析/张俊莫岳云/3-65农村青年就地城镇化实践机制分析—基于珠三角D镇的经验调研/朱战辉/4-75都市白领女性同居动机与实践过程分析/于志强/4-82青春摇曳:家庭、学校、侪辈及互联网对中学生性价值观的影响—以中国西部一所县城中学为个案/郭未田鸽/5-57 90后:结婚必须有房吗—基于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的结果/胡建国李伟/6-67小镇青年消费文化特点研究—以文化产业领域为切入点/王玉玲/6-73临时夫妻:青年农民工灰色夫妻关系及其连带风险/陶自祥/7-70流水线上的爱情快餐—以在富士康郑州厂区的调研为例/宋丽娜/7-78农村陪读家庭资源传递及其影响—基于“陪读”的个案研究/王欣卢春天/8-69“求你们让我去上学”—西南某偏远山区首批两个女大学生求学历程的个案研究/闫晓庆奔厦·泽米/8-76美貌能带来美满的婚姻吗—长相和身材对青年人群婚姻满意度的影响/尹振宇刘冠军/9-63社会整合与农村光棍的求偶策略—对山西离村和江西莲村的比较分析/董磊明谢梅婕等/10-54乡村振兴背景下青年返乡创业的内隐逻辑—基于个人意义构建视角的多案例研究/林龙飞/10-62移动传播时代社会支持的重构:以抖音平台癌症青年为例/涂炯周惠容/11-76 0~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下的父职实践/郭戈/11-85“抖音”里的家乡:网红城市青年地方感研究/吴玮周孟杰/12-70【青年现象】占卜术与时间焦虑—当代青年的自然节律时间与社会时间之间的张力/邢婷婷/1-78被“扭曲”的身体形塑:青年女性盲从减肥的现象研究与归因分析/陈相云/1-87“地方再造”:农村青年媒介行为的文化隐喻/陈瑞华/2-94“娘炮儿”真的“娘”吗?—消费社会下对青年男性气质的再审视/辛晔史昱锋/2-102青年时间焦虑的现实、媒介呈现与对策—基于“90后(80后)已经开始……”类文章的解读/王海峰/3-86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一个亟待关注的当代青年群体/苏春景焦迎娜/3-91“身体控制的迷茫”:当代青少年整形消费低龄化现象透视/林江李梦晗/4-105青少年“饭圈文化”的社会学解读/吕鹏张原/5-64藏族青少年双重认同的发展阶段/杨阳万明钢/5-73年轻女性为何热衷在网络社区分享“好物”?—基于动因理论的分析/刘天元/7-91人际信任行为路径:青年群体方言情境化现象的经典扎根研究/Jhony Choon Yeong Ng 朱霁月等/7-98体验式数字部落:“吃播”的群聚效应及其理论反思/王斌/8-90公私分离与青年流动人口的个体化困境—基于S市流入青年的个案分析/翁堂梅/9-80受高等教育青年择偶标准:社会变迁中稳定、相容、互惠的婚姻期待/高玉春/10-69县域体制内的“剩女”—基于中部D县的调查/欧阳静马海鹏/10-77狂欢与理性:青年群体弹幕使用研究—以网络综艺类节目《创造101》为案例/陈志娟丁靓琦/11-93【青年文化】文化新阶层的群体特征、社会功能与发展趋势研究—基于北京、上海、成都三地的实证调研/廉思周媛/1-93我国青年群体的网络文学消费动机研究—基于显示性需要理论视角/竺立军/1-100从政治嘲讽到生活调侃—从近十年网络流行语看中国青年社会心态变迁/王佳鹏/2-80“新型社交方式”:基于主播视角的网络直播间陌生人虚拟互动研究/汪雅倩/2-87西方流行文化的后现代叙事与中国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基于国内几所大学的调研分析/宋德孝/3-74文化“走出去”视域下中外青年文化记忆的构建研究/陶玮/3-80基于青年视角的网络直播:参与的盛宴多元的融合/高文珺/4-91重回本真:当代中国青年基于网络空间的怀旧话语实践研究/丁方舟/4-98“精致劣质图像”的生产与“虚拟社区意识”的形成—论抖音短视频社区青年亚文化的生成机制/杨光影/6-79身份、组织、生产:网络青年亚文化群体新媒介赋权实践的三重层面解读/孙黎/6-87核心粉丝是如何炼成的—基于文化资本视角下的粉丝社群研究/鞠春彦杨轩/7-84栖居于虚实两境:网生代青年心理样态透视—基于文化心理学的视角/李英华/8-83生产、维持和崩塌:明星人设的三重逻辑/刘诣汤国英/12-80【就业创业】家庭背景、人力资本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行为的影响关系研究—基于201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的实证分析/祝军岳昌君/1-107回得去的故乡:“新县城青年”择业行为与偏好的再认识/刘天元/2-106我国青年职业变化新趋势与规划新理念/任飞/5-81【研究综述】农村“光棍”问题研究:回顾与前瞻/刘燕舞/6-94空巢青年:媒介的概念建构与学理具象/薛深薛力宁/6-101“斜杠青年”职业选择的本体性研究/王玉香玄铮/7-107青少年身体活动行为的社会网络传播现象与机制研究/王军利/9-88“五四”先进分子对青少年健康的关注及启示/王冠中张乐/9-95网络场域:青年研究的时空转向—基于五种青年研究期刊的内容分析/邓志强/10-98当代青年消费现状及对策研究/侯艺/11-107责任分担视角下“法律孤儿”的照顾实践研究/王君健陈秋霖/11-113跨文化粉丝研究:学术史梳理与前瞻/侯雨徐鹏/12-87民国时期青年职业教育运动的社会学考察—以卢作孚社会建设试验为例/孙金/12-95【大学生研究】高校学生干部角色行为与舆情回应:基于湖南高校的调查分析/刘正宗蒋宁/3-97理性与喧哗:大学生卷入“微博暴力”现象调查/易旭明章岸婧等/3-102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群体发展及其对社会变迁的作用研究/邓希泉/5-88高校班团集体建设举措述评及实效分析—基于清华大学案例及数据的研究/邴浩贾龙等/7-113风险社会视域下我国大学生面临的社会风险问题研究/周健/8-106新时代大学生追梦路上的“青春情结”—基于大学课堂的青春叙事/权福军/10-83“键盘侠”现象的透视及引导—基于20名在校大学生访谈的梳理分析/冯方/10-91青年大学生手机APP强迫性购买预测及治理/王晓武曹玉梅/11-100【青年教育】微信与青年思想意识:影响及应对/葛志亮/1-114新时代高校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动能转换和空间重构/刘广登葛大伟/2-113信息不对称视角下青少年移动游戏沉迷与亲职教育/胡玉宁/3-108转型、构建与认同—新文化生产空间中的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徐娜娜 /4-112互联网原住民与互联网移民的代际学习/沈杰/5-96“去中心化—再中心化”传播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的双重困境及建构路径/刘康/5-102学生干部微腐败现象的特点、成因与预防研究—基于青少年廉洁教育视角/管素叶袁秋红/6-108“丧文化”背景下的青年积极社会心态培育研究/张晓庆/6-113家庭教育时间投入、经济投入和青少年发展: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和影子教育阐释/李佳丽何瑞珠/8-97“佛系青年”现象生成逻辑与引导研究/缪笛/9-102农村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实践困境及嵌入路径—基于广东M村调研/耿羽雷望红/9-107“理解”视域下的谈心教育:以青年思想引导为例/张桂华/10-106公平还是固化—80后与90后教育机会变迁的研究/沈晓婧/12-102五四时期中国女性译者群体的双重追求—民族大义的青年捍卫者和女性话语构建的引路人/赵启红/12-109【国外研究】被盛赞的中国90后:从平民叙事到形象建构—基于KBS纪录片《明见万里》的批评性话语分析/朱桂生黄建滨/3-114主体错位、就业替代与疤痕效应:欧洲青年就业激活政策的三重困境/昌硕/5-110日本“无欲世代”的群体画像和成因探析/裘晓兰/8-113美国的在家上学制度发展及其启示/王义坤吴亮/9-113世界主要国际青年组织运行经验及启示/张旭东孙宏艳/10-112。
国家级核心期刊目录国家级中文核心期刊目录事业 5.中国记者6.新闻战线7.新闻与写作8.新闻界9.新闻爱好者10.新闻大学11.新闻知识12.新闻实践G22广播、电视事业1.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电视研究出版事业1.编辑学报2.中国科技期刊研究3.中国出版4.编辑之友5.出版发行研究6.编辑学刊7.出版广角8.读书9.中国图书评论10.科技与出版G25,35 图书馆情报学1.中国图书馆学报 2.图书情报工作 3.大学图书馆学报 4.情报学报 5.图书馆杂志6.情报科学7.图书馆建设8.图书馆9.情报杂志10.图书馆论坛11.现代图书情报技术12.情报资料工作13.报理论与实践14.图书馆工作与研究档案时空)科科学研究1.自然辩证法研究2.科研管理3.科学学研究4.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5.中国科技论坛6.中国软科学7.自然辩证法通讯8.科学管理研究9.研究与发展管理10.科技进步与对策11.科学新闻12.科技管理研究13.科学对社会的影响综合性教育1.教育研究2.教育理论与实践3. 比较教育研究 4.全球教育展望 5.教育评论6.中国教育学刊7.外国教育研究8.人民教育9.教学与管理10.教育探索11.教育与经济12.教育科学13.江西教育科研14.辽宁教育研究15.教育导刊16.上海教育科研17.山东教育科研(改名为:当代教育科学)18.教育研究与实验19.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0.小学教学研究11.思想政治课教学12.天津教育13.中学化学教学参考14.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5.中学数学教学参考16.英语辅导(与疯狂英语合并为:英语辅导、疯狂英语)17.中小学外语教学18.数学通报19.中学物理高中版20.生物学教学G64 高等教育1.高等教育研究(武汉)2. 教育发展研究国高等教育 4.学位与研究生教育5.中国高教研究6.江苏高教7.高等师范教育研究(改名为:教师教育研究)8.清华大学教育研究9.高等工程教育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11.现代大学教育12.高校理论战线13.高教探索14.北京大学教育评论1.中国成人教育2.教育与职业3.中国职业技体育院学报 4.体育与科学 5.成都体育学院学报6.体育学刊7.中国体育科技8.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9.体育文化导刊10.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1.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2.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3.山东体育学院学报H0/2 语言学/汉中国少数民族语言1.中国语文2.语言教学与研究3.民族语文语言文字应用 5.汉语学习 6.语言研究7.中国翻译8.世界汉语教学9.古汉语研究方言11.当代语言学12.语文研究13.语文建设14.修辞学习15.语言与翻译上海科技翻译17.中国科技翻译H3/9 外国语1.外语教学与研究2.外国语3.外语与外语教学4.外语界5.现代外语6.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7.外语学刊8.外语教学9.外语研究10.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1.中国俄语教学论10.新文学史料11.中国比较文学12.明清小说研究13.文艺理论与批评14.文艺评论15.红楼梦学刊16.南方文坛17.中国文学研究18.名作欣赏I21/29 文学作品1.人民文学2.收获3.十月4.当代5.上海文学6.中国作家7.钟山8.清明9.山花10.北京文学11.解放军文艺12.时代文学13.年文学14.长江文学15.长城16.天涯17.大家18.作家杂志19.散文20.族文学21.山东文学22.诗刊23.花城综合性艺术1.文艺研究2.艺术百家3.民族艺术J2,3,5 绘画,书工艺美术1.美术研究2.美术3.美术观察4.装饰5.书法研究 6.美术&设计7.世界美术8.中国书法上一页[1][2][3][4][5][6][7]下一页第四编自然科学第五编医药、卫生第六编农业科学第七编工业技术。
1.中国第一个青年团体早期组织哪个城市的社会主义青年团是于1920年8月诞生的?2.中国第一个青年团体早期组织的负责人是谁?3.中国第一个青年团体早期组织诞生后,为了便于团结、培养进步青年,并且为输送青年赴俄学习做准备,于1920年9月在团的机关所在地创办了什么组织?4.中国共青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建立新中国,确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进程中发挥了什么作用,为党培养、输送了大批新生力量和工作骨干?5.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共青团根据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紧密围绕什么建设开展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促进了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
6.中国共青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对青年的教育和引导,组织青年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广泛开展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近代史,现代史教育和什么教育?民主和法制教育,增强青年的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精神,树立正确的思想、信念和价值观。
7.中国共青团充分发挥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维护谁的利益的同时代表和维护青年的具体利益,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开展适合亲年特点的独立活动?8.团的建设必须坚持什么和什么的统一?教育、引导青年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发挥团员的模范作用;广泛团结青年,与青年保持密切的联系。
9.团员在团内有什么权利?10.团章规定,团员必须履行的义务有几条?11.申请入团的青年应有团员几人介绍?12.《中国共青团团员证管理暂行条例》规定,团员证所需工本费,一般应由谁支付?13.对团员的纪律处分共有几种?14.对团员的处分,必须由谁决定,基层委员会批准?15.团员没有正当的理由,连续多长时间不交团费、不过团的组织生活,均被认为是自行脱团。
团员自行脱团,应由支部大会决定除名,并报上委员会批准?16.团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是:团员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和什么原则?17.有关全团性的工作,由团的什么组织作出决定,统一部署?18.团的全国代表大会每几年举行一次,由中央委员会召集,在特殊情况下,可以提前或延期举行?19.团举行重大活动时,可以使用团旗。
医学类:《山东医药》、《时珍国医国药》、《护士进修》、《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等感谢qq309341602核心期刊投递专家供稿,不清楚地方尽管加她qq咨询《兰台世界》兰台世界杂志社主办(半月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1) 国际统一刊号ISSN: 1006-7744国内统一刊号CN: 21-1354/G2 邮发代号:8-292《经济学动态》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主办(月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1)期刊荣誉:第三届(2005)国家期刊提名奖期刊国际统一刊号ISSN:1002-8390国内统一刊号CN: 11-1057/F邮发代号:82-490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重庆邮电大学主办(双月刊)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SA 科学文摘(英)(2004)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5) 期刊荣誉:Caj-cd规范获奖期刊国际统一刊号ISSN: 1004-5694国内统一刊号CN:50-1050/TN 邮发代号:78-77《经济问题探索》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云南财贸学院主办(月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1)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际统一刊号ISSN: 1006-2912 国内统一刊号CN: 53-1006/F 邮发代号:64-18《经济导刊》由中信出版社主办(月刊) 中文核心期刊.国际统一刊号ISSN:1004-8669 CN:11-3053/F n 邮发代号: 82-609《职教论坛》江西科技师范学院主办(旬刊)国际统一刊号ISSN: 1001-7518国内统一刊号CN: 36-1078/G4邮发代号:44-77《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月刊)国际统一刊号ISSN: 1671-8615 国内统一刊号CN:11-4828/N 邮发代号:82-842《计算机科学》由国家科学技术部主管国家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主办(月刊)期刊荣誉:中科双效期刊国际统一刊号ISSN: 1002-137X 国内统一刊号CN: 50-1075/TP 邮发代号:78-68《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福建社会科学院主办(月刊)ISSN:1671-8402CN:35-1248/C邮发代号:34-33 中文核心期刊(2008)期刊荣誉:百种重点期刊《财经问题研究》东北财经大学主办(月刊)ISSN:1000-176X CN:21-1096/F 邮发代号8-117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8)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Caj-cd规范获奖期刊《编辑之友》山西出版集团主办(月刊) ISSN:1003-6687 CN:14-1066/G2 邮发代号:22-64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 —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8)《人民论坛》人民日报社主办,半月刊。
三十年来我国青年研究的对象、主题与方法对四种青年期刊论文的内容分析一、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青年作为社会的生力军和未来的希望,其研究价值日益凸显。
过去的三十年里,我国青年研究经历了从起步到逐步成熟的过程,研究的对象、主题和方法也在不断地深化和拓展。
为了全面了解这三十年来我国青年研究的发展脉络和趋势,本文选取了四种具有代表性的青年期刊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些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进行内容分析,以期揭示我国青年研究的演变轨迹和未来发展方向。
本研究选取了《中国青年研究》、《青年研究》、《当代青年研究》和《中国青年社会科学》四种期刊,这些期刊在青年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影响力,能够较好地反映我国青年研究的整体状况。
研究的时间跨度为三十年,即从年至年,涵盖了我国青年研究的主要发展阶段。
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采用了内容分析法,通过对期刊论文的标题、摘要、关键词和正文进行编码和统计,提取出研究主题、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等相关信息。
同时,结合历史背景和社会发展趋势,对提取的信息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以揭示我国青年研究的发展规律和未来趋势。
通过对四种青年期刊论文的内容分析,本研究发现,我国青年研究的对象逐渐从单一的青年群体拓展到多元化的青年议题,研究主题也从传统的社会问题逐渐转向心理健康、职业发展、教育公平等新兴领域。
在研究方法上,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逐渐成为主流,研究的质量和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我国青年研究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在一些新兴领域和交叉学科方面,还需要加强研究力度。
另一方面,研究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也需要进一步加强,以更好地服务于青年发展和社会进步。
三十年来我国青年研究在对象、主题和方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需不断深化和拓展。
未来,我国青年研究应更加注重跨学科融合和实践应用,以推动青年研究的创新和发展。
1. 青年研究的重要性青年,作为社会的生力军和未来的希望,其成长与发展对于国家、民族乃至全人类的未来具有深远的影响。
青年研究和中国青年研究,关键词“代际关系”,核心期刊,近五年共22篇;研究主题:
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解读和分析发现,“父母逼婚”现象不是一个社会问题,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由各种原因导致的代际之间关于婚姻问题的一种冲突,是一种“中国式的婚姻焦虑”。
1、在当前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探讨当中,人们普遍认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要素在于处理好人类的代际关系,而代际关系的核心内容就是要实现代际平等。
其依据是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即: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我认为,代际关系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但笼统地提代际公平是不够准确和不足以解决代际关系问题的,这只是体现了一种利己不利人的未来取向。
可持续发展中的代际关系应该包括代际继承和代际创造,这也是利己又利人取向的体现。
(宏观的社会层面)
2、(微观家庭方面)处在社会变革时期,社会价值趋向多元化,现实背景。
我们青年人这一代个体本位思想,接受着新的思想,而我们父母这一代,传统思想,家本位,一个开放的社会或当社会急剧变革时期,一代人与另一代人的社会化过程、社会经历不同,从而使各自组群中心观(或称群体中心观)较为悬殊。
不同代的人各自具有以自身群体为中心的价值观。
他们对同一现象或一系列社会现象会有不同的看法。
两代人之间这种认识上、价值观念上的明显差异,通称“世代隔阂”或“代沟”。
(例子:父母皆祸害父母逼婚。
)
3、代际理论是描述和研究不同代的人之间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差异和冲突的理论。
代沟和代际冲突一般出现在社会巨变的环境下。
近代中国处于一个巨变的时代,在这一时代曾出现了许多思想代沟和代际冲突。
“代”指的是一定社会中具有大致相同年龄和类似社会特征的人群,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性。
不同代人由于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不同,在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上存在差异。
我们把这种差异称作“代差”或“代沟”。
代际差异广泛地存在于人类历史、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的社会巨变时代中。
两代人之间对社会巨变所持的不同看法,导致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矛盾和冲突,这就是“代际冲突”。
--房明民
社会巨变是代沟以及代际冲突出现的前提条件。
“代”分为自然“代”和社会“代”两种类型。
自然的“代”就是人的辈份关系,而社会的“代”则被赋予了社会和文化内涵。
从自然属性上看,人类一代一代的延续、父辈子辈的形成是自然天成的,而社会的“代”则是时代和文化塑造而成的。
每代人所处时代的不同,导致“代差”的形成。
不过,严格意义上的“代沟”一般只出现在巨变的社会条件下。
因为在变迁缓慢的社会中是不会或很少出现代沟的,更不会出现代际冲突。
在停滞社会的时间流程中,人们可以预期的未来社会不过是过去社会的“复制”和自然流淌,一切伦理道德、文化习俗、社会规范、价值体系都是固定的、神圣不可侵犯的。
年轻一代只要通过学习就可以应付他们面对的一切。
长辈在传承文化的同时,作为青年一代的榜样,其自身也是知识和智慧的化身。
因此,在这种背景下是不会产生两代人的冲突的。
然而,在巨变的社会条件下,传统社会规范、价值体系受到冲击并发生断裂。
当年轻人面临着一个急剧变化的社会或是一个全新社会,而过去从父辈那里学来的经验又不足以解决他们的生存问题时,他们就不得不在同辈中寻找经验和认同,从而获取了与祖辈完全不同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代差”或“代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