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现实一种_的叙事学细读
- 格式:pdf
- 大小:1.74 MB
- 文档页数:2
《叙事学》
《叙事学》是一门研究叙事作品的学科,旨在探索叙事的结构、功能、形式和意义。
它涉及到文学、电影、戏剧、音乐、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以及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叙事学的研究对象是叙事作品,包括小说、故事、电影、电视剧、漫画、游戏等。
它关注的是这些作品如何通过叙事来传达意义和情感,以及叙事结构和叙事策略对作品效果的影响。
叙事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本分析和结构分析。
文本分析是对叙事作品的语言、形象、情节、主题等进行分析,以揭示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结构分析则是对叙事作品的结构进行分析,包括叙事层次、叙事视角、叙事时间等,以探讨作品的形式和功能。
叙事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初期,当时俄国形式主义学派开始关注叙事作品的形式结构。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叙事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学者和理论,如法国的罗兰·巴特、美国的华莱士·马丁等。
叙事学的研究成果对文学、电影、戏剧等艺术形式的创作和欣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分析和理解叙事作品的方法,也为我们揭示了叙事作品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和价值。
叙事学的概念知识点总结叙事学的概念及其发展叙事学的概念源于20世纪初,最初是由文学学者提出并应用于文学研究中。
随着研究领域的拓展,叙事学逐渐成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不仅应用于文学,还涉及到了哲学、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文化研究等领域。
叙事学在这些领域的应用,丰富了叙事研究的视角和方法,促进了叙事学的发展。
1. 叙事的概念和特点叙事是一种通过描述和讲述来表达思想、情感和信息的文本形式,它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虚构的,也可以是真实的。
叙事的特点包括情节、人物、时空背景、语言风格等,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叙事的结构和内容。
2. 叙事的功能和作用叙事在社会和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它可以用来传递知识、表达情感、建立联系、构建认同等。
叙事不仅是一种文本形式,更是一种社会实践,通过叙事,个体和社会可以互相作用,交流信息,构建共同的意义体系。
3. 叙事的语言特点叙事的语言是其表现形式之一,叙事的语言特点包括叙述性、连续性、个性化等,这些语言特点反映了叙事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
4. 叙事的文化背景叙事的文化背景是叙事的产生和发展的重要社会和文化环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叙事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功能,这种多样性丰富了叙事的文化内涵和研究内容。
叙事学的研究方法与应用叙事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本分析、语言分析、社会调查、访谈等,这些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从不同视角和层面来理解叙事的结构、功能、语言特点以及文化背景。
叙事学的应用领域包括文学研究、心理疗法、教育教学、广告营销等,这些应用领域通过叙事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实际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叙事学的发展趋势叙事学作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其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跨学科研究:叙事学将进一步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的研究,吸收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拓展叙事研究的视野和深度。
2. 多样性和包容性: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叙事学将更加关注各种文化背景下的叙事,呈现出多样性和包容性,研究者将更多地关注叙事在不同文化之间的传播和交流。
作者: 王虹
作者机构: 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山西临汾041004
出版物刊名: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页码: 197-198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10期
主题词: 叙事学;余华;情节;方式
摘要:余华是当代文坛上一位风格独特的作家,他的独特风格来自于他超群的艺术思维,个性的叙事方式以及对世界与众不同的感知方式。
他的小说具有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其作品深受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影响。
本文试图以叙事学为视角,探索余华各个阶段小说的情节设置方式,以期对其文章进行更深刻的解读。
从叙事学角度浅析《阳光灿烂的日子》【摘要】:《阳光灿烂的日子》是姜文由演员改行当导演的电影导演处女作。
影片以文革为背景,描述了在那一特定时期下生活于北京部队大院中的孩子们的生活故事。
影片根据王朔小说《动物凶猛》改编而成。
本文旨在以叙事学角度来剖析电影中独特的艺术语言,尝试解读出影片中所蕴含的不一样的“姜文”。
【关键词】:《阳光灿烂的日子》;文革;叙事学;解读引言某种意义上来说,《阳光灿烂的日子》亦是一部青春片。
姜文以其极尽个性的方式展现了青春中懵懂、迷惘、充满未知的一面。
同时,也以青春的视角向我们展现了一段不一样的文革。
和大多数的青春片相同,《阳光灿烂的日子》突出的电影主题主要有两个:带着朦胧感的诗意化的爱情和充满了英雄主义的纯洁的友情。
《阳光灿烂的日子》斩获了第51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及第3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奖。
虽然上映至今已有20年之久,但其艺术成就仍为人所乐道。
究其原因,除了演员不落俗套的出色表演和摄影师独到的拍摄视角之外,更重要的是影片中颇具意味的叙事艺术。
本文即是结合电影叙事学相关知识,对该片进行分析。
一、个性化的叙事主体不同于大多数的电影,以“上帝视角”(第三人称视角)来讲故事,本片则是以叙事者为叙事主体,一边“演故事”,一边“讲故事”,使得观众在不知不觉之中便被导演“牵着鼻子走”。
从影片的最开始,导演便以一种回忆的方式,巧妙地将第一人称的视角植入到电影之中。
这样的叙事方式,缺少了一种客观性与整体性,甚至会造成故事发展中的局限性,但恰恰是这种方式贴合了导演姜文所追求的真实感,所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故事通通带着一种主观的色彩,好像每个大银幕之前的观众即是自己又是电影中的那个“我”。
影片中还运用旁白很巧妙地创造了“两个”讲述者:一个是电影中我们所看到的马小军,另一个则是电影中看不到的第一人称的“我”——成年后的马小军。
这种非同寻常的叙事手法一方面带着强烈的主观意味来讲故事,使观众随着剧情的发展而投入其中;另一方面,又时不时地逼迫观众从影片中跳脱出来,形成自己独立的思考。
试论余华小说《现实一种》的声音叙事喻栓(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贵州贵阳550025)摘要:《现实一种》是余华的成名作之一。
从声音叙事的角度来看,《现实一种》是一部听觉小说。
在雨声、哭声与笑声的交织中,余华成功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完美地塑造了人物形象,巧妙地深化了对暴力与死亡的思考。
用声音叙事的理论和方法来解读《现实一种》,对读者“重听”文学经典具有可资借鉴的实践意义和美学价值。
关键词:《现实一种》;余华;声音叙事中图分类号:I 20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883(2019)02-0072-05在当代小说家队伍里,余华以其鲜明的创作个性闻名于众。
余华擅长从现实生活取材来描写人间的灾难与死亡。
在创作前期他以客观冷漠的语言展现了现实利益面前人性被兽性反噬后呈现出来的丑陋嘴脸,体现了血腥恐怖与暴力相渗透的美学特征。
在创作后期余华在作品中开始描写人类面对灾难表现出来的坚强生存意志,完成了向温情风格的创作转变。
“他以不可替代的风格,颠覆了传统小说的各种写作模式和美学形式,使先锋小说的集体性反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1]余华的代表作《现实一种》是对现实主义写作的反叛,它与其另一部作品《河边的错误》一起被称为80年代末的“实验小说”。
声音叙事是一种侧重从声音(听觉)角度出发讲述故事的艺术手法。
从声音叙事的角度来看,《现实一种》是一部听觉小说,余华用缜密的思维为我们打造了一场完美的听觉盛宴,让我们一起跟随者雨声的节奏不知不觉进入由笑声和哭声而带来的人性丑恶之旅。
余华利用声音叙事完美地诠释了暴力、死亡、人性三者是怎样与情节、人物形象和文章寓意相联系。
作品中冰冷的雨声、滑稽的笑声、恐怖的哭声表面上只是一种叙述故事的艺术手段,究其根本则强化了他披露黑暗人性的创作目的。
一、声音叙事与情节发展余华的《现实一种》主要叙述的是兄弟血亲之间为各自儿子报仇而上演的相互仇杀的故事。
哥哥山岗的儿子皮皮在对堂弟施暴后不小心摔死堂弟,弟弟山峰为了复仇将侄儿皮皮踢死。
第一章表达第一节视角一、视角与声音二、视角的承当者与构成视角的承当者有两种类型. 一类是表达者,故事由他观察也由他讲述;另一类是故事中的人物,包括第一人称表达文中的人物兼表达者“我〞,也包括第三人称叙事文中的各类人物.视角主要由感知性视角和认知性视角两大局部构成.三、视角的根本类型:(一)非聚焦型非聚焦又称为零度聚焦, 这是一种传统的、无所不知的视角类型, 表达者或人物可以从所有的角度观察被表达的故事, 并且可以任意从一个位置移向另一个位置.总之,在非聚焦型中,表达者知道得比任何一个人物都多.传统的叙事文尤其是我国传统叙事文大多属于这一类型.(二)内聚焦型在内聚焦视角中,每件事都严格地根据一个或几个人物的感受和意识来呈现.内聚焦型也可以出现在第三人称叙事文中.表达者虽以第三人称的口吻讲故事,但采用的却是故事中某个人物的视角,并将这一特定的视野范围贯穿于作品的始终.根据焦点的稳定程度,内聚焦型视角又可分为三种亚类型:(1)固定内聚焦型被表达的事件通过单一人物的意识现出,它的特点是视角自始至终来自一个人物.(2)不定内聚焦型采用几个人物的视角来呈现不同事件,这种焦点移动与非聚焦型视角不同,它在某一特定范围内必须限定在单一人物身上.(3)多重内聚焦型同样的事件被表达屡次,每次根据不同人物各自的位置现出.(三)外聚焦型在外聚焦型视角中,表达者严格地从外部呈现每一件事,只提供人物的行动、外表及客观环境,而不告诉人物的动机、目的、思维和情感.四、视角的变异理论上互相区别的聚焦类型在实际运用上往往会出现交叉和渗透现象.具体说来,许多叙事作品都不是运用一种视角类型完成的,聚焦方式也不一定一成不变地贯穿于一部作品的始终,有些作家在创作中甚至有意安排多种聚焦类型.视角变异的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减少信息和增加信息、减少信息又称省叙,指从已采纳的视角类型中扣留一些信息,换句话说,表达者或人物知道而成心向读者隐瞒.省叙最突出的表现是对非聚焦型视角的限制.增加信息又称扩叙,表达者或人物突破单一的聚焦方式进入更广阔的视野,或者说,向读者提供超过表达者或人物在某一聚焦位置上所了解的信息.扩叙可出现在内聚焦作品中, 或插入表达者的议论,或描写人物不可能看到的景象,或披露另一人物的思想.第二节表达者表达者指叙事文中的“陈述行为主体〞,或称“声音或讲话者〞,它与视角一起,构成了表达. 一、表达者与真实作者、暗含作者真实作者是创作或写作叙事作品的人, 表达者那么是作品中的故事讲述者. 真实作者是生活在现实世界的人,表达者那么是真实作者想象的产物, 是叙事文本的话语.表达者也不同于暗含者,尽管两者同居于叙事文内.暗含作者,又称“作者的第二自我",他诞生于真实作者的创作状态中.暗含作者是作品创作和交流中的构成因素之一,他是由读者从文本中建构的, 是读者把握和理解作品的产物.与表达者相比,暗含作者没有声音、没有直接的交流手段, 也就是说他未表达为语言符号.二、表达者类型〔一〕异表达者与同表达者异表达者不是故事中的人物, 他表达的是别人的故事;同表达者是故事中的人物, 他表达自己的或与自己有关的故事. 异表达者由于不参与故事, 因此在表达上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同表达者不如异表达者那样自由,他必须讲自己的或自己所见所闻的故事.同表达者可以是故事中的主人公,同表达者也可作为故事的次要人物或旁观者〔二〕外表达者与内表达者外表达者是第一层次故事的讲述着.他在作品中可以居支配地位,也可以仅起框架作用. 内表达者指故事内讲故事的人,换句话说,故事中的人物变成了表达者. 这类表达者在作品中往往具有交代和解说的功能.〔三〕“自然而然〞的表达者与“自我意识〞的表达者“自然而然〞的表达者指表达者隐身于文本之中,尽量不露出写作或表达的痕迹,仿佛人物、事件自行呈现,由此造成一种真实的“幻觉〞.“自我意识〞的表达者或多或少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并出面说明自己在表达.〔四〕客观表达者与干预表达者客观表达者只充当故事的传达者,起陈述故事的作用,不说明自己的主观态度和价值判断, 即使讲到最伤心或最得意之处也保持不介入的态度.当今,客观表达者呈现两种开展趋势, 一是对外部世界的“实录〞,二是对内心世界的“复制〞.干预表达者具有较强的主体意识,它可以或多或少自由地表达主观的感受和评价,在陈述故事的同时具有解释和评论的功能.干预表达者可以直接对故事中的事件、人物或社会现象发表长篇评论.此外,干预表达者还可以通过与表达接受者的对话和问询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寻求读者的支持.四、表达者的违规现象五、表达者的功能〔一〕表达功能〔二〕组织功能〔三〕见证功能〔四〕评论功能〔五〕交流功能第三节表达接受者一、何谓表达接受者表达接受者是与表达者相对应的概念,是表达者的交流对象,文本里的听众.表达接受者不同于读者. 表达接受者是叙事文内的参与者,是虚构的,而读者那么是叙事文外的真实存在,是现实生活中千差万别的人.表达接受者也不可与暗含读者混淆,虽然两者同居于叙事文内, 有重合之处.暗含读者是暗含作者设想的读者形象, 由暗含作者赋予他某种特性、水平和爱好.暗含读者隐身于作品之中,充当作品的全面接受者.而表达接受者是表达者的听众,与表达者互相依存. 在作品中表达接受者有显隐多寡的差异,甚至可以作为人物出现.同时他对作品的理解也有全部或部分的差异.表达接受者也不同于理想读者.理想读者是一种理论建构,它具有完全的“文学水平〞,并能在某一特定文体里发现无限文本并进行阐释. 表达接受者那么是文本的组成局部, 他的水平和活动范围都是有限的,他可以理解或证实表达者的话语,也可能显得很笨拙,不能理解叙述者的话语,甚至抗拒表达者的话语.二、表达接受者的信号第一,表达接受者显而易见得信号是作为故事中的人物出现,换句话中,表达者向故事中的某个人物讲述.第二,表达接受者的信号可以出现在表达者对表达接受者的称谓上.第三, 表达接受者的信号还可以从表达者的直觉表达或表达中表达.第四, 表达接受者的信号也可以表现在表达者的语气上.第五,从表达者对事件、人物的介绍、说明、解释和比拟中感受表达接受者的信号三、表达接受者类型(一)个体表达接受者与群体表达接受者个体表达接受者,指表达者在表达中所面对的一位听众,这位听众一般以人物的身份在故事中出现.群体表达接受者指表达者拥有的几个或众多的听众.群体表达接受者又有同质与异质之分.表达者假设面对的是一种类型的听众,这些听众就是同质的表达者,异质表达者那么指叙事文中的听众在身份、道德、智力、情感等方面不尽相同.(二)外表达接受者与内表达接受者外表达接受者与外表达者同处于第一种叙事之中,他是外表达者的听众.内表达接受者与内表达者相应,处于第二叙事中,是内表达者诉说的对象.四、表达接受者的功能第一,通过对表达接受者与表达者之间种种关系的分析,可以建构起不同的表达者形象.第二,表达接受者〔尤其在充当作品中人物时〕对情节的开展和故事的表达具有一定制约作用.第三,表达接受者是表达者与读者之间的终结,这是表达接受者在叙事文中一直起着的作用.第四节叙事时间一、时序〔一〕逆时序开端时间:即叙事文开始表达的那一时刻,一般指作品中第一段话语标出的时间位置. 结尾时间:即叙事文最后一个表达段的时间位置,它标志着故事的结束.在此根底上,我们将以开端时间为起点的表达称为现时表达,它与偏离这一表达层去追溯过去或预言未来的逆时表达构成一组对立,而现时表达与逆时表达之间的时间距离为跨度,逆时表达所涵盖的故事时间长度为幅度.逆时序主要研究三种时间运动轨迹:闪回、闪前、交错. 闪回又称“倒叙〞,即回头表达先前发生的事情.根据闪回与开端时间的关系,可以将闪回分为外部闪回、内部闪回和混合闪回. 外部闪回叙述的是开端时间之前的故事,内部闪回表达开端时间之后的故事,混合闪回那么是外部闪回与内部闪回的结合,幅度从开端时间之前一直延续到开端时间之后.这种以开端时间为基点对闪回的区分其价值在于把握叙事文的情节运动,是直线开展,还是往返往复,由此揭示出情节开展的曲线轨迹.根据闪回与故事的关系可以将闪回分为整体闪回和局部闪回,这一区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闪回在情节中所占比重以及该作品的文体风格.整体闪回,指闪回构成情节的中央或主干.表达者把整个故事作为往事加以追述.局部闪回,又称偶然闪回,是对故事中某一时刻的回忆或交待.根据闪回在叙事文中的功能,又可将闪回分为填充闪回、比照闪回、重复闪回.这些性能的闪回将对情节的开展产生或大或小的作用.填充闪回指在事件之后追叙事件发生的过程,填补故事的空白.填充闪回是对表达中省略、遗漏的事件的补充、具有交待、解释、修正等功能.比照闪回指通过对往事的回忆、追忆而与现实表达中的情景产生反差,由此加深作品的意蕴.重复闪回指对过去事件的重叙,是对往事的一种强调或重新评价.闪前又称“预叙〞,指表达者提前表达以后将要发生的事件.闪前不同于暗示.闪前一般有明确的提示,是对后来事件的预先表达, 它通过时间上的指向性以引起读者的期待.而暗示大都模糊其辞,可视为后来事件的某种心理准备,读者只能在回味中领悟其中的含意.根据闪前与结尾时间的关系,可将闪前划分为外部闪前和内部闪前.外部闪前指表达故事结束后的事情,也就是说提前表达的事件在故事中不会出现.外部闪前常用来表现人物对未来生活的憧憬、担忧,以及对主人公后来的生涯和他的后代的交待等.内部闪前指对叙事文中将要发生的事件的提示,它可用于故事开端对故事梗概的介绍和对故事结局的预言,使读者对故事有一个大致了解,并在阅读中获得求证的快感.根据闪前在作品中的功能,可将闪前分为填充闪前和重复闪前.填充闪前指事先填补事件空白的预叙,或者说事先表达在后来的情节开展中被省略的局部,填充闪前假设用于结尾时间之外,那么与外部闪前相同.重复闪前指事先预叙后面的事件.它与填充闪前不同的是它预叙的事件将在现时表达中展开.交错即闪回闪前的混合运用.在叙事作品中,表达时间的轨迹有时并不是清楚可见的,过去、现在、未来常常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交错.〔二〕非时序非时序不等于无时间,而是缺乏时间的线型开展.非时序是一种自由的时间连接,它往往依靠故事的结构特点、事件的相似性或物体的相对位置来组构作品,其表现形态大致有三种情况.块状即将时间上并无直接联系的几段表达按其语义组构成叙事作品.点射作品从某一时间点出发,向不同的时间点扩散.画面作品中时间处于凝固状态,表达者的目光主要集中于某一特定的空间和物件,整个作品犹如一幅静物画.二、时限时限研究故事发生的时间长度与表达长度的关系.叙事学的速度概念即为故事时间与表达长度之比.我们将表达时间与故事时间相等或根本相等的表达称为等述, 以此为基点,向两端延伸.表达时间短于故事时间为概述,表达时间长于故事时间为扩述, 表达时间为零,故事时间无穷大的是省略,表达时间无穷大,故事时间为零那么是静述.〔一〕等述表达时间与故事时间根本吻合.〔二〕概述表达时间短于故事时间,具体表现为用几句话或一段文字囊括一个长的或较长的故事时间.〔三〕扩述与概述相对,表达时间长于故事时间, 表达者缓缓地描述事件开展的过程和人物的动作、心理,犹如电影中的慢镜头.〔四〕省略表达暂停,故事时间无声地流逝.〔四〕静述与省略相反,故事时间暂停,表达充分展开,换句话说,表达不与任何故事时间对应.三、表达频率表达频率研究事件发生的次数与表达次数的关系.表达一次发生一次的事件这是表达频率中最根本的类型,我们称之为单一性表达.表达几次发生几次的事件这也属于单一性表达,由于表达的次数与事件发生的次数相等.不过.这一类型表达的是屡次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事件.屡次表达发生一次的事件这是一种表达上的重复,这种重复旨在通过屡次表达以造成事件的多样性和风格的丰富性,增加阅读的难度,调动读者参与的积极性.表达一次发生屡次的事件这种重复表现在事件上.这一类型是概述的特殊形式,由于表达的事件相同或相似,因而它是一种带规律性的综述.第五节话语模式话语模式研究表达与人物语言的关系,即叙事文中人物语言的表达方式.1.直接引语由引导词引导并用引号标出的人物对话和独白.2.自由直接引语省掉引导词和引号的人物对话和内心独白.3.间接隐语表达者以第三人称明确报告人物语言和内心活动.4.自由间接引语表达者省掉引导词以第三人称模仿人物语言和内心活动.第六节非叙事性话语非叙事性话语指表达者〔或表达者通过事件、人物和环境〕对故事的理解和评价,又称评论. 它表达的是表达者的意识和倾向.一公开的评论公开的评论指表达者直接出面,用自己的声音述说对故事的理解和对人生的看法,告诉读者如何看待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如何领悟作品的意义.(一)解释解释的任务是告诉读者一些以其他方式难以得知和理解的事实,以便使他们更全面清楚地了解事件的真相和意义.介绍由表达者概述故事的根本情况,如时代背景、人物身份、故事梗概和结局等.分析由表达者出面分析事件的缘由,人物的行动、心理及人物之间的关系等.修正由表达者纠正被人物、表达接受者曲解的局部.(二)议论议论指表达者发表的各种见解和看法,它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帮助读者了解情节和人物,还在于努力使表达接受者和读者同意他的看法,在作品的价值观上获得某种共识.指点这是对表达形式的挑明.为什么写这部作品,如何构思、编排等式指点的任务.指点突出了叙事文的虚构特征,它一般由自我意识的表达者担任.抒发指表达者明确表达自己对故事中的人物、事件的情感和倾向.抒发是公开评论的一个重要方面,也使干预表达者的标志之一.揭示这是表达者对人生、社会的探讨和看法,它往往超越作品的范围而具有普遍意义.三、隐蔽的评论隐蔽的评论指表达者隐身于故事之中,通过故事结构和表达技巧来表达其对世界的看法,而自身不在作品中直接说明观点.〔一〕戏剧性评论戏剧性评论指表达者自身不出面评说,他隐身于幕后,由人物和场面显示其见解.人物的对话和思考是戏剧性评论的主要方式.在有些观念派作家笔下,主人公本身就是一种议论,在他身上表达对自身、对世界的一种观点和看法.戏剧性评论也可以通过事件的设置、场景的描写表现出来.〔二〕修辞性评论修辞性评论指表达者通过各种表达手段暗示其意义的方式.象征这是表达者的修辞手段之一,它的功用在于取代对某一理性观念的逻辑陈述.表达者借助叙事结构中的某一局部或整体,利用它们与经验世界的关联,含蓄形象地表现某种思想观念.比照表达者将相互对照或对立的因素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形成反差从而使意义不言自明. 四、含混的评论含混的评论介于公开的评论与隐蔽的评论之间,其特征为表达语言的歧义性和意义的多重性.它既可以是公开的评论中的话中有话,也可以是隐蔽的评论中的言外之意.反讽是当今文学创作和批评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术语,也是一个用得较滥的词汇.我们所理解的反讽是在罗马式反讽与近现代反讽因素融合的意义上.反讽的核心在于言意之间的对立,它展示的是言意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第二章故事叙事学的“故事〞是一个抽象概念,它已脱离具体故事所承载的历史或现实的内涵而成为自主的存在.故事在这里被定义为从表达信息中独立出来的结构.第一节情节情节在这里被定义为事件的形式系列或语义系列,它是故事结构中的主干, 人物、环境的支撑点.一、情节的构成我们将情节分为三个层次,最底层为功能,中间层为序列,最高层为情节.〔一〕功能功能是叙事文结构分析的一个根本概念,是故事中最小的叙事单位. 核心功能是故事中最基本的单位,是情节结构的既定局部, 具有抉择作用,引导情节向规定的方向开展.附属功能那么起着填充、修饰、完善核心功能的作用.它的功能性较弱,但在表达上有一定位置,它可以加快或减慢话语的速度,有时甚至以一种拖延性的符号出现,阻碍事件开展.〔二〕序列序列是由功能组成的完整的叙事句子,它通常具有时间和逻辑关系,序列有根本序列和复杂序列之分.根本序列由三个功能组合而成,这三个功能的组合与任何变化过程的三个必然阶段相适应, 即起因〔潜在的〕、过程、结果.根本序列以不同方式结合可产生发杂序列,其典型形式有以下三种.链状一个序列的结尾同时又是下一个序列的开头嵌入将另一序列插入这个序列中,使之成为这个序列的说明、比照和细节等.并列同一层次的序列借助某种相似点作平行连接.二、情节的组织原那么情节的组织原那么指序列组合为情节的规律.〔一〕承接原那么承接原那么包括时间连接、因果连接和空间连接.在这些连接方式中,也孕育着某些对抗和背叛,但它们仍是以常规为参照系列.时间连接序列按时间轴方向组合因果连接序列按因果关系连接空间连接序列按空间关系或空间位置组合.〔二〕理念原那么理念原那么是序列的语义排列原那么,它包括否认连接、实现连接和中央句连接.否认连接序列逐步向对立面过渡.实现连接序列向既定目标进发.中央句连接序列根据作品中央句的语义排列和扩展.三、情节类型〔一〕线型与非线型线型又称故事型,是情节的形式分类.它标明情节开展的轨迹,显示情节的组织关系.复线是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论述的一种根本情节类型,它由四个层次组成:①主线,围绕主人公发生的、并在故事中起支配作用的故事线;②副线,贯穿整个作品的次要主人公的一系列事件;③作为背景的小故事,这些小故事可以出现在作品的一个或几个片段之中;④非动作因素,即作品中关于哲学、社会、历史、道德的思考和论述,如一些富有哲理的对话和议论.单线指只有单一线索的情节类型.环形环形情节的主要特征是缺少一个贯穿始终的主线,全文由许多小故事组成,其中也包括一些非动作话语.传统的环形连接一般为连环式,即从一个故事中引出另一个故事,其中多为故事结尾处出现某人,再由此人带入另一个故事.环形的另一连接方式是并列式,即作品由多个相对独立的小故事构成.非线型非线型情节类型是相对线型而言的,是对传统的故事型情节的一种冲击.它表现为线型情节的紊乱或隐退,其根本特征为打乱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淡化人物和情节.情节结构的开放这是对完整的情节结构的突破.情节不再是一个封闭的整体,也不是事件的句号,而是潜在着多种可能性的开放体系.情节的淡化这主要表达为叙事文中因果关系的消褪,故事呈自然状态,情节平淡、朦胧乃至支离破碎. 〔二〕转换型与范畴型转换型转换型情节指由情节由第一种情境转变为相应或相反的另一种情境,它显示了情节在语义上的开展变化.转换型情节大致有两种趋势:发现与对立.发现这是一种逐步揭示或证实事件真相的情节类型,它表达为不断追求、寻找的模式,具有认知的特征.对立这是一种由事件的对抗或事件向对立面转化构成的情节类型,它的深层结构式是二元对立.范畴型范畴情节指用为数不多的的具有指代意义的概念或短语去标准、统辖情节.在这种类型中, 序列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逻辑集合,情节被视为某一范畴的繁衍.第二节人物一、人物理论之一:特性论〔一〕查特曼的“特性〞概念〔二〕福斯特的分类他在?小说面面观?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扁形人物和圆形人物的人物分类理论.〔三〕尤恩的人物轴线为了更广泛地描述和概括人物类型,尤恩在?叙事文中的人物?一书中提出用三根轴线区分人物类型的主张,这是对人物特性的宏观描述.单一至复杂轴即从单一的区别性特征出发不断增加其特性数量逐渐向复杂的方向延伸.静态至开展轴静态一极的人物特性一般从开头到尾无重大变化,人物一出场就固定了.外部至内部轴在外部这一极上,人物只有纯粹的形体动作,不敞开内心世界.。
余华《兄弟》(上部)的一种读解
谭五昌
【期刊名称】《励耘学刊:文学卷》
【年(卷),期】2007(000)001
【摘要】本文从主题分析的角度对余华近期的长篇小说《兄弟》(上部)进行阐释,以"文革"叙事、欲望叙事、苦难叙事及"亲情"叙事四种叙事类型为切入点,将小说所表现的四种主题意向归纳为"反思‘文革’的荒谬性"主题、"欲望"主题、"苦难"主题及"亲情"主题,并对这四种主题意向之间的关系作了具体而简要的分析。
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长篇小说《兄弟》(上部)在主题的独特性与深刻性上有所欠缺。
【总页数】8页(P167-174)
【作者】谭五昌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2
【相关文献】
1.现实一种:悲情残酷荒诞——解读余华《兄弟》 [J], 战瑞清
2.在裂变中行进的余华——在《兄弟》中余华先锋精神的延续及一种理论的阐释[J], 盖伟
3.叙事学视角下解析余华小说的情节设置——以《现实一种》和《兄弟》为例 [J], 王虹
4.余华:作为成规的破坏者——余华小说的一种读解 [J], 蒋小波
5.恐惧与耻辱:人性力量的寓言——余华长篇小说《兄弟》(上部)解读 [J], 田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恶梦出发抵达梦魇作者:乔玉来源:《速读·上旬》2017年第07期摘要:《现实一种》表现出对人的存在属性的书写。
存在中的人与社会、文化中的人不同,他的困境似乎是与生俱来的。
余华用极端平静而残酷的暴力作为其叙述的根本指向,采用循环的叙事结构,表达了他对人的存在困境的描述及思考。
本文将结合叙事学理论以系统地分析《现实一种》中的叙事循环结构。
关键词:《现实一种》;余华;神话原型批评;叙事学;叙事循环;重复《现实一种》在构造冷酷、血腥、暴力的“非理性世界”时,余华也用无我的叙述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观察世界的视角,从这样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看到隐藏在“冰碴子”背后的强烈的现实关怀。
这种冷酷、血腥、暴力背后的深层内涵可以从作者的写作动机、小说的意象以及小说的叙述结构中挖掘出来。
《现实一种》中最具特色的便是重复循环叙事结构。
而综观原型批评理论创始人诺思洛普·弗莱的研究,对循环理论的运用与阐释贯穿其中,甚至成为其理论构筑的基础;因此,笔者将结合叙事学理论以系统地分析《现实一种》中的叙事循环结构。
一、叙事结构的循环“所谓叙事循环,是指小说的叙事序列呈现为一种周而复始的封闭结构。
叙事循环指的是主语(人物)与谓语(行为或状态)的重复性特征。
”希利斯·米勒在《小说与重复》中也论及了重复的分类,其中一类就是一件作品中事件和场景的重复,这也是重复最为常见、最为重要的一种。
《现实一种》在不断地重复复仇事件,让复仇及复仇相关的活动成为小说可确认的叙述事件。
山岗的儿子皮皮摔死了山峰的儿子、山峰踢死了皮皮、山岗设计让山峰笑死、山峰的妻子借助公安机关和医生的权威枪毙肢解了山岗。
“复仇”事件在文本中不断复现,由此形成由不断复仇所构筑的循环结构。
在三角形中,处于1号位的人是复仇的实践者;处于2号位的人则是1号位人物的另一种人格,是复仇的怂恿者;处于3号位的人则是仇恨兴起的原因,是使1号位、2号位人物处于复仇状态的导火线。
“叙事学”(Narratology)叙事学(Narratology法文中的“叙述学”(narratology),是由拉丁文词根narrato(叙述)加上希腊文词尾logie(科学)而构成的。
七卷本的《大拉霍斯法语词典》是这样解释“叙述学”一词的:“人们有时用它来指称关于文学作品结构的科学研究。
”新版《罗伯特法语词典》对该词所下的定义则是:“关于叙事作品、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述性的理论。
”两种定义颇有出入,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它们都重视对文本的叙述结构的研究。
简单说来,叙述学就是关于叙述本文的理论,它着重对叙事文本作技术分析。
尽管“叙事学”一词在1969年才由托多罗夫(T.Todorov)正式提出,但人们对叙事的讨论却早就开始了。
柏拉图对叙事进行的模仿(mimesis)/叙事(diegesis)的著名二分说可以被看成是这些讨论的发端。
李斯特(Thomas Lister)于1832年就利用“叙述视点”来分析小说作品,同时期的另一位学者洛克哈特(John Gibson Lockhart)更是使用这一术语来探讨如何使作者与自己的作品保持恰当的“距离”。
殷企平等:《英国小说批评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78页。
后来经过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的全面讨论,福斯特(E.M.Forster)和马克.肖尔(M.Schorer)等的深入发挥,叙述视点成为小说批评(自然也包括叙事学)中最为重要的术语之一。
托多罗夫首次提出叙事学一词时,给"Narratology"的定义是:叙事学:关于叙事结构的理论。
为了发现结构或描写结构,叙事学研究者将叙事现象分解成组件,然后努力确定它们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Todorov,T.Grammaire du Decameron[M].Mouton:The Hague,1969.p69。
托多罗夫综合各家论述,借用语言学中的关键术语,对最小叙事单元、序列和文本进行了描述。
对《现实一种》的叙事学分析关键词:零度写作审美意识形态人性中的暴力先锋派作家深层结构内容摘要:通过对“叙事性作品”这一章节的学习和思考,加之以前的一些阅读体会,本文借助于以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为中心的叙事理论来试着分析著名作家余华的代表作《现实一种》中所包含的深层意义以及叙事方面可以借鉴的方法。
不单单思想情感的方面来山西一篇作品,同时从文学理论的角度,文本自身的视角出发来看待作品的哥哥方面,从而达到更优的效果。
作者似乎有意将整个小说的躯体放置于一个恒温的冰窟中,想一个检验关一样客观而平静地陈述着一切本该鲜活而生动的场景。
正文叙事对世界的解释构成了作品所讲述的故事,这个故事与一般哲学、伦理学、历史等意识形态话语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解释不是概念,而是对历史事件发展过程的体验和情感态度,也就是故事中所包含的审美意识形态。
那么,在《现实一种》中所包含的审美意识形态又是什么呢?作者所讲述的是一个近乎于丧失人性的极端冷血的家庭走向自我毁灭的故事,骨肉相残的循环和往复,是人性中残忍一面的真实表现,反省的是人性深层的劣质和污浊。
虽然其中也不乏还有人性尚存的几丝暖意,但这并不能改变作品整体所表现出的意识形态。
一部作品的审美意识形态必然所呈现出的是宏观之下的社会的、时代的大背景,那么让我们来看看《现实一种》所处的那个年代。
这篇小说发表于1988年,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的中国,是一条正在腾飞的巨龙,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各种经济体制,思想文化于洪水般席卷着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在这样的一个崭新的情况下,人们忙于追求物质文化的双丰收,太多的希望太多的憧憬,让人们生活在一个看似五光十色的梦境之中。
然而却忘了自身存在的真实感。
但是任何一个时代的风貌和气息都会随着下一个时代的来临而烟消雾散。
而作家余华可以说是孤注一掷,孤军奋战,孤军深入到这个没有人介入的大地一隅中用客观的放大镜来描述人们暂时的忘却,其举动不可谓不先锋。
大 众 文 艺127摘要:本文主要从叙事学中的叙事者、情节模式、外聚焦模式等方面对余华的《现实一种》进行细读,探讨其中别样的叙事风格与审美趣味。
关键词:叙事视界;情节模式;外聚焦模式余华在小说集《现实一种》的自序中说:“《现实一种》里的三篇作品记录了我曾经有过的疯狂,暴力和血腥在字里行间如波涛般涌动着,这是从恶梦出发抵达梦魇的叙述,为此当时有人认为我的血管里流的不是血,而是冰碴子。
”确实在作品中,冷酷寂寥的叙事语气,自以为是、我行我素的人物形象,精确、无情的暴力场景描写,以及细微沉着的血腥刻画等等,无不使读者毛骨悚然,目瞪口呆,现实原来还存在这样的一种。
其实,通过对小说的仔细阅读和体会,恰恰相反,作者其实在试图进行一个充满童心、彰显人性、关怀终极的模式建构。
作者是热血奔腾的,对人生充满关爱和激情,只是他采取的叙事策略以及修辞风格的特殊性,有待于我们去发掘冷酷、血腥、暴力背后的深层内涵。
一 、叙事者视界中的童心世界《现实一种》整部小说作者采用了第三人称的叙事手法,山岗,山峰——他们,母亲——她,皮皮——他。
第三人称叙述是一种全方位的叙述,是以“上帝式”的聚集模式来展开故事的,全知全能的叙事者不出现在作品中,如一个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幽灵,但掌管着整部小说的布局和结构安排。
在小说的第一、二节中叙事者企图构造一个充满幻想、好奇,渴望得到关注和爱护的童心世界。
这主要体现在叙事者站在第三人称的角度,对皮皮的所做所为进行的描述。
第三人称与第一人称相比具有“非人格性”,即叙事者不出现在作品中,这样就拥有比第一人称更大的叙述空间,既可以以“旁观者”的身份对外部世界作外视观察,也能够潜入人物的内心深处作心理透视。
作者把皮皮描述成一个冷漠无知、自私自利的小大人的形象,在他的世界里,可以胡作非为、任性易变,甚至把有血有肉、活泼可爱的堂弟当作玩偶来享受,堂弟就跟窗外的阳光,吵闹的麻雀一样,只是取悦自己的对象。
堂弟被摔在地上头破血流,而他却感到轻松自如,居然还安稳地睡去了。
在这里作者的外部视察引导读者感受到的是一场视觉的暴力侵略。
由于第三人称故事本身就是一种“主人公的故事”,在这里,文本的“他者”形象格外地引人注目,这样故事的展开与叙事者似乎就脱离了关系,这种“非已”的人称概念使故事主人公与读者间的心理空间常常就会形存实亡,所以作为具体反应者的读者在接受心态上就表现了相对的超越。
实际上作者在冰冷麻木的成人世界中,试图向读者展示一个天真无邪、自由自在、敢做敢为的童心世界。
二、情节模式中的批判意识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就是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然而故事和情节却还是有明显的差异。
福斯特将故事定义为“按时间顺序安排的事件的叙述”,而情节是“重点在因果关系上”的叙述。
这就是说,生活本身充其量只能提供故事而无法提供情节,因为情节总是对故事的一种重新安排,其目的是为了表达讲这个故事的人对他所讲的那个故事的看法和态度。
就如余华小说《现实一种》讲的是一个复仇的故事情节。
在山峰的儿子被山岗的儿子皮皮摔死之后,皮皮又被山峰一脚踢死了,按事件时间安排来说,是山岗与山峰的一场短兵相见的生死搏斗,最后分出输赢,这才行成故事的基本完整性,但作者却在故事应该发展至高潮的时候中场休息了。
当妻子咬牙切齿地说“去找山峰算账”,山岗却微微笑了起来,走到妻子身边,拍拍她的肩膀说:“你别生气。
”山峰拿出两把菜刀,要与山岗决斗时,山岗说“你的脸色太差了”,没接菜刀,也没有表示任何要与山峰决斗的意思。
在这时,这是小说的拗处,故事的延续出现了中断,或者说发生了转折。
其实是作者在此设置了一个悬念,中间穿插了母亲的唠叨和山峰火葬两个孩子的场景,一路上对山峰的所见所闻描写十分细致,其实这是作者让接受者舒缓一下情绪,旨在透析仇恨、愤怒、残忍背后的相互信任和人格的尊严。
从整个的第三节来看,这是作者刻意为之的。
在小说叙事当中,任何情节都必然存在两个基本因素,作为实体的故事与使这个故事成为实体的结构,而逻辑性是其中一个核心。
因为《现实一种》中讲述的是一个有血缘关系的兄弟俩的故事,在正常规则范围内复仇故事还得再加上一层伦理、血缘的逻辑关系,所以叙述者在不声不响中把故事设置成了情节模式,一切在叙事者的掌握安排当中,所以福斯特说“如果你要了解情节,还得加上智慧和记忆。
”在这些偶然事件当中透露的是作者在主人公身上体现的霸权主义。
作者呼吁的是公开公正公平的法制平等思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一向遵循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道德规范和男尊女卑的封建伦理纲常。
小说中,山岗恰好是这种封建残余思想的代表,他认为为弟的要听从哥的,儿子和妻子是丈夫的附属物品。
所以当山峰的儿子被自己的儿子摔死以后,他首先想到的是以金钱来弥补,当山峰让他交出皮皮时,他也毫不犹豫就交出。
而自己的儿子死了以后,想到的是以山峰的妻子为补偿。
在山岗的世界中,自己早已经不是因为丧子情绪的波动而找山峰报仇,而是以一个男人身份进行的你争我夺。
所以他早就想到在他要求山峰交出妻子时,山峰会挺身而出的,因为山峰是妻子世界中的霸主。
小说中故事和情节的布局,情节与情感结合,偶然事件的穿插,在不同的作者笔下有不同的阐释,在余华的《现实一种》中让读者看到的是伦理情感和公正公平的法制观念在生活中的不和谐的混乱局面。
三、外聚焦模式的统帅在小说中,一般叙述者对故事的控制存在两个临界点,当叙述者对故事的发展历程了熟于心时,我们便说是无聚焦的全知型叙述。
反之,当叙述者对故事的掌握达到最低限度时,他们便说是外聚焦模式,在这个模式中,叙述者所了解的情况少于剧中人物,如同局外人和旁观者,主要是采用第三人称来实现。
这种外聚焦模式类似于俄国形式主义当中的自由母题外在表现。
自由母题在小说中似乎可有可无,不直接影响情节的完整性,这种模式中的小说因素不是事件,而是事件中某种情况的交代,但是却对小说的艺术结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小说《现实一种》中有关母亲的描写正是这样一种外聚焦模式中的自由母题的叙事。
作者采用的是第三人称,是一种戏剧式的外聚焦,主要通过母亲的内心独白完成其对小说结构的功能。
小说开头部分就讲到了母亲的抱怨,抱怨骨头发霉了,抱怨“常常听到身体里有这种筷子被折断的声音”,但是谁也没有理睬她。
当皮皮告诉祖母“弟弟睡着了”,她却早已眼泪汪汪,站起来听到体内有筷子被折断的声音,她想象自己骨头里可能会插进长满青苔的胃,“依旧忧心冲冲”。
山岗得知自己的儿子死了,摇着母亲的肩膀质问时,她只说:“你把我的骨头都摇断了。
”“你来听听,我身体里全是骨头断的声音。
”山峰拳击山岗时,他惊愕不已,只因为“吓死我了。
”然而却坐着未动,因为山峰的拳头离她还有距《现实一种》的叙事学细读苏卫平1 张夫生2 (1.吉首大学 2.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 湖南吉首 416000)文艺评论大 众 文 艺大128语言研究摘要:在古汉语词汇中存在一种“反义同词”现象,即一个词的义群中包含有两相反的义项。
这在古汉语词汇中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
它的产生,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既有客观词汇本身的因素又有人们主观的朴素辩证思维因素。
两者相辅相承、相互影响。
处于对立统一的状态之中。
关键字:反义同词;反训;存在形式;形成原因在古汉语词汇的实际语用中,存在着一种“正反两义,同词兼有”的语言现象。
如:“乱”,本义是“乱丝”。
后引申为“紊乱、动乱、祸乱”等义。
请看A1.“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曹刿论战》)A2.“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荀子•天论》)中,用的就是这个意思。
但在,A3.“其能而乱四方。
”(《尚书•顾命》)中,用的却是它的相反义——“治理”。
此所谓《尔雅•释诂》:“乱,治也。
”又如“逐”,本义是“追赶”,后引申为“驱逐、赶走”。
在A1.例中“故逐之”为这个意思,但在,A4.“误逐世间乐,颇穷理乱情。
” (李白《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中“逐”使用的是“追求”之义。
这一语言现象古就有之,最早注意到它的是东晋的郭璞。
他在《尔雅•释诂》中有言:“以徂为存,犹以乱为治,以曩为向,以故为今,此皆诂训义有反复旁通者,美恶不嫌同名。
”[1]这种现象,在训诂学界上的就叫做“反训”。
此后,历代学者都有关注这一现象的。
入清以后,训诂学进入了黄金时代,成就也是最大,远胜过前朝。
学者段玉裁、王念孙、俞樾等人对此均有所提及。
王念孙在《广雅疏证》云:“敛为欲,而又为与;乞、丐为求,而又为与;贷为借,而又为与;禀为受,而又为与:义有相反而实相因者,皆此类也。
”又云:“凡一字两训而反复旁通者,若乱之为治,故之为今,扰为为安,臭之为香,可不悉数。
”(《尔雅疏证》卷三下)。
他明确提出“反训”是“一字两训,反复旁痛”。
肯定“反训”在古汉语中是普遍存在的。
然而关于“反训”,古代训诂界对此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近代以来,语言学界对这个问题也依然争论不休,态度不一。
归结起来,他们主要争论的焦点在于“反训”的定名及性质问题上。
一种观点认为,“反训”这个名称有问题,根本就不能成立。
因为,训诂是解释古字古音的一种手段。
那种基于相反的原则去解释古语的,才可以称为反训。
而现在出现的这种现象,不过是一种语义的演变,所以不能称之为“反训”。
[2][P144-145]这一派以齐佩瑢、何九盈、陆宗达、王宁、郭锡良等学者为代表。
另一派则赞成使用“反训”。
认为“反训”既是训诂的基本原理之一,又是训诂的一种方法。
[3]这一派以郗政民、张凡、林菁、刘庆谔等学者为代表。
与此同时,争论的焦点还有它的性质问题。
一种观点认为它应为一种特殊的词汇现象,另一种则认为它应属于语义学研究的范畴 。
我就根据以上既定的事实,把这种现象看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特殊的语言现象,并加以讨论,试图得出一些结论来指导我们更好地学习古代汉语有关知识。
一我们暂且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反义同词”现象。
为此称呼,是因为我认为使用“反训”这个称呼实为不妥。
“反训”是训诂学上的术语,是用反义来解释词义的一种方式,一种手段。
而“反义同词”则为一种即成的、客观存在的语言现象。
手段不全等于现象,前者不能概括后者,二者不能混淆。
另外,历代研究“反训”时。
只是着眼于研究它的本质,而研究所采用的方法、手段不尽相同,不是都在同一语境(语言系统)中,采用共时层面来研究的。
这导致研究不科学,有扩大化的倾向。
一些在历时层面上曾交替使用,且具有相反义的词,也划归到到 “反义同词”之中。
如“龟”在元代之前被尊为神物,用于占卜。
“麟凤龟龙,谓之四灵”(《礼记•礼运》)。
但到了元代以后,却逐渐成了辱骂用语。
“缩头乌龟”说的如此。
还有一种情况,是修辞上的反语用法,很多也归到“反义同词”门下。
下面我就把它们放在同一语境中,在共时层面下,来谈谈有关“反义同词”的存在形式。
(一)词义本身有两可性,且两可处于对立相反状态意思是说词义本身就含有是与否的两可状态,人们从不同的古汉语词汇中“反义同词”现象探析司章成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 陕西汉中 723000)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