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管理办法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5
教育部项目管理办法附件: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管理办法(教技〔〕1号 4月7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以下简称项目)的规范化管理,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和经费的有效使用,推动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根据国家财政制度的要求及高等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涉及的项目经费,来源于由教育部负责分配和管理的部分科学事业费。
第三条本办法为项目管理的依据,项目申请学校及项目负责人应严格执行。
第四条项目资助的范围主要为高等学校开展的自然科学研究。
申报项目必须符合国家科技发展的总体部署和规划,并结合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特点、学科布局及发展的需要,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产业化前期关键技术研究三类,按照资助额度的不同分为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以下简称重点项目)和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项目(以下简称重大项目)。
第二章立项第五条项目采取分年度发布申报领域、限额申报、专家评审、择优支持的原则;项目每年受理一次,申报时间截止到每年的6月1日,逾期不再受理。
第六条申报项目需具备以下基本条件:1.选题符合经济、社会及科技发展的需求,鼓励学科交叉。
2.研究思路明确,学术思想或技术路线具有创新性和可行性;提交成果的方式具有可考核性。
3.研究队伍结构合理,项目负责人年龄一般不超过45周岁,获得博士学位不超过5年;学风端正,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较强的组织能力。
4.课题已具有较好的研究基础并基本具备主要研究条件(实验室和基本设备等)。
5.非教育部属学校在申请项目时,依托学校及隶属省(直辖市、自治区、兵团)教育厅(教委)应分别签署条件保障和配套经费的实质性意见并加盖公章。
第七条在条件相当时,依托于国家或教育部科研基地(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的申请予以优先支持。
第八条项目立项程序:1.教育部在每年4月底前将申报项目通知下发直属学校以及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兵团)教育厅(教委),确定当年申报领域和各单位申报的限额。
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响应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战略,促进高等学校科学技术水平与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为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作出更大贡献,教育部决定设立“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培育资金”(以下简称“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培育资金"),用以支持科技创新重大项目。
为加强“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的组织与管理工作,特制定本办法.第二条“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为指导,注重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防等国家科技计划的衔接,充分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究基地的作用,其目标是推动原始性创新,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科技创新团队和学术骨干,全面提高高等学校承担国家各类重大科学技术项目的能力,推动我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乃至国家科学技术事业的全面发展。
第三条“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由教育部负责组织与管理.第二章申请与立项第四条教育部以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的重点领域为依据,在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提出“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立项建议方向,确定项目申报指南。
第五条“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培育资金”资助的重点:(一)科学发展中具有战略意义,且具有优势,有望取得重大突破的前沿性基础研究;(二)国家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科学与技术问题,对开拓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重要影响或有重大应用前景的应用基础研究;(三)围绕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或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依据以及具有广泛深远影响的科学数据积累等基础性工作。
第六条申报“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需具备以下基本条件:(一)符合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具有与国家相关重大科技计划衔接的明确背景;(二)有创新的学术思想,科学、可行的研究路线或技术方案,有明确、先进的研究目标,研究重点突出,能针对关键性科学问题组织多学科科学家合作开展交叉综合研究;(三)有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一支学术思想活跃、科研业绩优秀、团结协作、结构合理的科学研究队伍,可以保障足够时间投入项目工作;(四)具备良好的研究条件,能充分利用现有的研究基地和工作基础开展研究工作;(五)具有完成课题的良好信誉度。
附件: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管理办法(教技〔2003〕1号 2003年4月7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以下简称项目)的规范化管理,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和经费的有效使用,推动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根据国家财政制度的要求及高等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涉及的项目经费,来源于由教育部负责分配和管理的部分科学事业费。
第三条本办法为项目管理的依据,项目申请学校及项目负责人应严格执行。
第四条项目资助的范围主要为高等学校开展的自然科学研究。
申报项目必须符合国家科技发展的总体部署和规划,并结合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特点、学科布局及发展的需要,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产业化前期关键技术研究三类,按照资助额度的不同分为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以下简称重点项目)和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项目(以下简称重大项目)。
第二章立项第五条项目采取分年度发布申报领域、限额申报、专家评审、择优支持的原则;项目每年受理一次,申报时间截止到每年的6月1日,逾期不再受理。
第六条申报项目需具备以下基本条件:1.选题符合经济、社会及科技发展的需求,鼓励学科交叉。
2.研究思路明确,学术思想或技术路线具有创新性和可行性;提交成果的方式具有可考核性。
3.研究队伍结构合理,项目负责人年龄一般不超过45周岁,获得博士学位不超过5年;学风端正,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较强的组织能力。
4.课题已具有较好的研究基础并基本具备主要研究条件(实验室和基本设备等)。
5.非教育部属学校在申请项目时,依托学校及隶属省(直辖市、自治区、兵团)教育厅(教委)应分别签署条件保障和配套经费的实质性意见并加盖公章。
第七条在条件相当时,依托于国家或教育部科研基地(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的申请予以优先支持。
第八条项目立项程序:1.教育部在每年4月底前将申报项目通知下发直属学校以及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兵团)教育厅(教委),确定当年申报领域和各单位申报的限额。
教育部关于公布2005年度生命科学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的通知【法规类别】科研院所与物资设备【发文字号】教技函[2005]107号【发布部门】教育部【发布日期】2005.10.24【实施日期】2005.10.24【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E0303教育部关于公布2005年度生命科学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的通知(教技函[2005]107号)有关省(自治区)教育厅,国务院侨办办公室,部属有关高等学校:按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今年我部组织对生命科学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进行了评估。
共48个实验室(其中农业领域26个,医学领域22个)参加了评估。
现将评估结果公布如下:一、蛋白质科学等7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优秀类实验室,工业生物技术等3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良好类实验室(名单见附件),其他5个为较差类实验室。
二、上述优秀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可按照《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管理办法》,在2006年度重大项目计划中组织申请一个项目,我部将在专家评审的基础上,同等条件优先予以支持,具体组织申报程序另行通知。
三、根据《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本次评估中的较差类实验室不再列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序列,可纳入校级重点实验室管理。
确属重点发展领域,经整改后达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要求的,依托高校可按有关程序重新申报。
请依托高校对本次评估的较差类实验室继续给予关心和支持,尤其要妥善处理好实验室队伍的稳定和发展以及其他相关问题。
四、希望各参评实验室、依托高校和主管部门认真总结经验,针对评估专家组提出的问题和建议,研究制定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依托高校要在“211工程”、“985工程”和学校重点发展规划中切实加强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氛围,促进实验室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00五年十月二十四日附件:。
高等学校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办法(暂行)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办法(暂行)》。
信息公开_部函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办法(暂行)》的通知教技函〔2019〕7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规范和加强高等学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进一步提高建设质量和水平,我部研究制定了《高等学校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办法(暂行)》,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单位工作实际,认真遵照执行。
教育部2019年10月25日高等学校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办法【暂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规范和加强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进一步提高建设质量和水平,根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管理办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高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指为提升探索未知世界、发现自然规律、实现科技变革的能力,引领和支撑“双一流”建设和人才培养,高校牵头建设,经费投入大、工程建设难度高并提供开放共享服务的大型复杂科学研究装置或系统。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高校作为项目法人或共建单位、教育部作为主管部门建设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下简称大设施)。
第四条大设施建设坚持学校主体、精心设计、协同组织、严格管理的原则。
建设管理流程包括开展项目预研、提出项目建议、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和概算编制、开工准备、工程建设、竣工验收、运行管理等阶段。
第五条大设施应严格按照国家相关部门批复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投资概算中所确定的建设内容、性能指标、建设投资和建设周期等进行建设。
第六条大设施建设管理与协调工作由教育部负责。
第二章管理体制第七条教育部作为大设施建设的主管部门,审议和批准大设施建设管理中的重大事项,协调大设施建设中的相关问题,主要职责有:(一)负责大设施的顶层设计、前期培育和申报组织等工作;(二)负责大设施的基本建设规划,审核大设施年度建设经费预算,审核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进展与完成情况;(三)与国家有关部委协商大设施规划、建设和运行事宜,与地方政府协同推进大设施共建事宜;(四)争取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的经费支持;(五)根据建设单位提名,批准大设施建设领导机构、建设管理机构、运行管理机构、科技委员会和用户委员会的设立及相关负责人的聘任;(六)审核大设施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和投资概算,审查开工报告;(七)监督大设施的建设进度、工程质量、资金使用、管理运行等;(八)组织部门验收;(九)与大设施建设管理相关的其他事项。
附件1天津市高等学校科技发展基金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提升天津市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努力使高校真正成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摇篮、自主创新的基地、科技创新的源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为增强我市的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技术跨越和提高社会综合实力做出更大贡献,天津市教育委员会(以下简称“市教委”)决定设立天津市高等学校科技发展基金计划项目(以下简称“高校基金计划项目”)。
第二条高校基金计划项目资助的范围主要为天津市市属高等学校开展的自然科学研究。
申报项目必须符合国家和天津市科技发展的总体部署和规划,并结合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特点、学科布局以及发展的需要,项目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开发研究三类。
高校基金计划项目设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以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促进学科建设、培养优秀创新人才为目的,主要资助经过学校科研基金资助研究,具备一定前期研究成果的新思想、新发现、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的探索性研究。
重点项目主要资助以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为主要依托,以国家和本市科技发展重点和企业自主创新的需求为导向,在已有的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组建创新团队,培育重大创新和高新技术项目、催生重大成果。
第三条高校基金计划项目管理贯彻“科学、公正、高效”的原则。
规范管理,择优立项;集中申报,集中评审,集中公布结果;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工作效率。
第二章申请第四条高校基金计划项目申报工作由市教委统一布置。
采取限额申报、专家评审、择优支持的原则;项目每年受理一次,申报时间一般为每年的第二季度,逾期不再受理。
第五条申报项目需具备以下基本条件:(一)选题符合经济、社会及科技发展的需求,属于学科的发展前沿,具有创新性、超前性,鼓励学科交叉。
(二)研究思路明确,学术思想或技术路线具有创新性和可行性;提交成果的方式具有可考核性。
(三)项目申请人必须是市属高校在岗的教师和科技人员,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
关于科学研究项目资助成果标注的规定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必须严格按规定进行标注。
未标注的成果,不予认定。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标注内容:中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XXXXXXXX(项目批准号)”(英文:“Project XXXXXXXX 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英文缩写:“Project XXXXXXXX supported by NSFC”),其他语种,参考英文标注。
标注位置应在学术论著、鉴定证书、技术资料及其它有效证明材料的封面,或书前扉页,或论文首页等醒目处,或致谢部分。
2.973项目的标注:重点规划项目的研究成果,包括论文、专著、专利、软件、数据库等均应标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专项经费资助”。
著作权的归属和使用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3.863计划:计划课题形成的论文及专著应标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专项经费资助"字样。
著作权的归属和使用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规定执行。
4.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创新团队成员发表、出版与本资助有关的论文、著作、学术报告,以及申报成果奖励等,均应标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资助”(英文:Supported by Program for Changjiang Scholars and Innovative Research Team in University英文缩写为“PCSIRT”)字样。
5.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凡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下取得的成果,发表论著以及成果鉴定时,必须标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英文:Supported by Program for New Century Excellent Talents in University,英文缩写为“NCET”)。
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和标志性成果培育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全面贯彻落实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精神,扎实推进“3918”战略,有序实施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鼓励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围绕科学前沿、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建设,努力承担大项目,产出高水平、有影响的标志性成果,切实提升学校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学校科研工作迈向更高水平,着力支持和深度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重要窗口”和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高水平大学的建设,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章培育对象与目标第二条重大科研项目的培育对象与目标。
学校培育的重大科研项目应具有良好的研究基础、突出的研究特色或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重大贡献,并能催生有重大创新的基础理论成果和有重大应用前景的科技成果。
培育目标是:1.主持或承担国家重大项目(专项课题)、重点项目;2.主持有重大影响力的企事业单位委托开发项目,自然科学类单项签约经费500万以上且到账经费不低于300万元,人文社科类单项签约经费200万以上且到账经费不低于100万元。
第三条标志性成果的培育对象与目标。
标志性成果的培育项目应从满足以下条件和目标之一的研究团队或个人中产生。
1.主持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含有推荐国家奖资格的社会力量设立的科技成果奖一等奖)或多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
培育目标为主持或参与国家科学技术奖。
人文社科类主持获得省部级二等奖及以上或在理论上有建树,学术上有创新,经外审专家一致认可的高质量学术成果。
培育目标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
2.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在科学上取得重大或重要进展,得到国内外学术界公认和引用。
培育目标为在《NATURE》《SCIENCE》和《CELL》上发表论文或主持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
3.哲学社科研究中,在理论上有建树,学术上有创新,得到学术界的重视和好评;宣传党的创新理论、传播普及哲学社科知识,为党委、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在突破性解决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上提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决策咨询意见和建议,并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国家科技部十一五科技计划资助项目国家科技部“十一五”科技计划资助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High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ofChina(863 Program)“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原科技攻关计划):Supported by the Supporting Program of the “Eleventh Five-year Plan”for Sci & Tech Research of China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Basic Research Program (973 Program)政策引导类科技计划及专项——星火计划:China Spark Program,科技兴农项目——火炬计划:Chinatorch Program,高新技术企业项目——技术创新引导工程:企业创新项目——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The National New Products Program——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The National Soft Science Research Program其他——国际科技合作计划:International S&T Cooperation Program of China——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The State Key Laboratory Program——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Chinese Nation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Innovation Fund for Technology Based Firms国家教育部资助项目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项目: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Supported b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Author of National Excellent Doctoral Dissertation of China ( )国家卫生部资助项目卫生部部属(管)医院临床学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项目我刊格式:面上项目: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支持研究人员结合国家需求, 把握世界科学前沿, 在一些重要研究领域和新学科生长点开展关键科学问题研究;特别支持研究人员在科学前沿和对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的领域做研究, 在对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应用前景和意义、能够充分发挥我国资源或自然条件特色的领域做研究。
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管理办法(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国发〔2018〕4号)、《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的通知》(教技〔2018〕9 号)、《中共河南省委办公厅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省级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豫办〔2017〕7号)等文件精神,鼓励高校科技工作者加强基础研究、开展原始性创新与前沿探索,稳定培养科研学术骨干,带动学科建设和发展,省教育厅、省财政厅设立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计划。
为保证项目实施质量,规范科研经费使用,根据国家及我省科研项目和财政经费管理有关规定,结合我省高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计划(下称“重点科研计划”),支持我省高校科研人员在自然科学领域及与之相关的交叉领域开展创新性的科学和技术研究,促进各学科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申报项目应符合国家和省科技发展的总体部署和规划,符合我省高校学科发展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
第三条重点科研计划按照研究类别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软科学研究三类。
第四条成立“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管理办公室”(下称“管理办公室”),设在省教育厅科技处,成员由省教育厅和省直相关部门人员组成。
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重点科研计划项目组织与管理。
项目申请、立项评审、结项等全过程管理依托河南省高校科技管理云服务平台(下称“云平台”)进行。
第二章申请与受理第五条重点科研计划编制坚持政府引导与自由探索相结合的原则,实行限额申报,当年编制下一年度计划。
管理办公室每年定期发布项目申报通知、申报限额和申报要求。
第六条所申报的项目应符合以下要求:1.项目选题应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重点支持交叉学科和前沿学科探索研究;2.项目应以关键性科学问题为牵引,有创新的学术思想,合理可行的研究路线或技术方案,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经费预算合理,提交预期成果和达到的学术水平、经济社会效益具有可考核性,鼓励多学科研究人员形成科研团队开展合作研究;3.项目申请资料齐全完备,申请内容真实可信;4.国家法律、法规限制的领域不得作为研究内容,涉密项目申请不予受理。
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响应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战略,促进高等学校科学技术水平与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为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作出更大贡献,教育部决定设立“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培育资金”(以下简称“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培育资金”),用以支持科技创新重大项目。
为加强“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的组织与管理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为指导,注重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防等国家科技计划的衔接,充分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究基地的作用,其目标是推动原始性创新,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科技创新团队和学术骨干,全面提高高等学校承担国家各类重大科学技术项目的能力,推动我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乃至国家科学技术事业的全面发展。
第三条“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由教育部负责组织与管理。
第二章申请与立项第四条教育部以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的重点领域为依据,在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提出“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立项建议方向,确定项目申报指南。
第五条“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培育资金”资助的重点:(一)科学发展中具有战略意义,且具有优势,有望取得重大突破的前沿性基础研究;(二)国家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科学与技术问题,对开拓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重要影响或有重大应用前景的应用基础研究;(三)围绕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或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依据以及具有广泛深远影响的科学数据积累等基础性工作。
第六条申报“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需具备以下基本条件:(一)符合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具有与国家相关重大科技计划衔接的明确背景;(二)有创新的学术思想,科学、可行的研究路线或技术方案,有明确、先进的研究目标,研究重点突出,能针对关键性科学问题组织多学科科学家合作开展交叉综合研究;(三)有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一支学术思想活跃、科研业绩优秀、团结协作、结构合理的科学研究队伍,可以保障足够时间投入项目工作;(四)具备良好的研究条件,能充分利用现有的研究基地和工作基础开展研究工作;(五)具有完成课题的良好信誉度。
第七条“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的申请必须符合项目申报指南的要求,项目负责人年龄一般不超过50岁。
具体申请办法如下:(一) 2名院士推荐并填写《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推荐书》(格式见附1,推荐专家不能同属于一个单位);(二) 5名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部委员推荐并填写《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推荐书》(格式见附1,推荐专家不能同属于一个单位)。
申请者需提交2名院士或5名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部委员推荐并填写的推荐书,方可填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申请书》(格式见附2)。
教育部负责项目申请的受理、资格审查、制定评审方案及组织评审等工作。
第八条“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的评审按照专家评议,择优支持和“公开、公平、公正” 的原则进行项目遴选。
具体程序如下:(一)教育部对项目申请书进行形式审查;(二)教育部组织召开评审会议对通过形式审查的项目进行集中评审;(三)申请单位需要在评审会上就项目的总体目标、研究方案、研究队伍、工作基础、预期成果等进行答辩,评审专家组成员均分别填写评审意见并对是否支持进行讨论和表决,提出立项建议。
“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的评审工作实行回避制度。
第九条依据专家评审结果,经教育部审定后,将择优遴选拟资助项目清单在教育部科技司网站主页上公示,公示期15天。
公示期满且无异议,即正式批准立项。
第三章实施与管理第十条“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实行合同制管理,教育部根据评审意见及资助项目任务合同书(格式见3),向项目负责人及其依托单位下达项目批准通知及项目经费。
第十一条教育部负责“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的总体组织与宏观管理,主要职责是:(一)组织专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以及科技发展趋势,编制项目申报指南,并在每年第二季度予以发布;(二)对项目申请书进行形式审查,组织专家对通过形式审查项目进行评审;(三)依据评审结果,择优遴选拟资助项目进行公示及立项,并与承担单位签订任务合同书;(四)根据任务合同书下达项目经费;(五)对项目进行随机抽查和阶段评估检查,根据项目的工作计划,组织项目验收;(六)其他需教育部决定的有关重大事宜。
第十二条项目承担单位科技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责:(一)组织所属高校根据项目申请指南编写项目申请书并进行初步审核;(二)督促项目或课题负责人根据评审意见修改、完善研究方案,填写《高等学校技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任务合同书》和编制经费预算,报送教育部审查;(三)与教育部签订任务合同书;(四)按要求每年向教育部报送所属高校承担的项目执行年报(格式见附4)及各类统计报表和经费预、决算;(五)根据项目性质和情况匹配部分经费;并为项目完成提供必要的条件,负责项目组织协调,监督、检查项目进展和经费使用情况;(六)负责向教育部申请和组织项目的结题验收。
第十三条项目负责人的主要职责:(一)根据项目申请指南组织编写项目申请书;(二)严格执行任务合同书,按规定内容和进度完成任务;(三)严格按照规定使用经费;(四)按要求报送项目年度进展报告(格式见附4)及各类统计报表和经费预、决算;(五)项目结束后,按要求完成结题报告及相关材料,做好验收准备工作。
第十四条项目执行期限原则为1年半到2年。
对于研究期限2年以上(含2年)的项目,每年年底应提交年度进展报告(格式见附4),由学校科技管理部门于次年1月20日前报送教育部(科技司承办)。
第十五条项目负责人一般不得中途更换。
在项目实施阶段无正当原因离岗不得超过3个月,遇有特殊情况确需离岗3个月以上的,须安排合适人选代理(组织、业务能力应与原负责人相当),并报教育部备案;离岗超过半年,确需更换项目负责人的,应由所在学校在离岗之日前1个月内报教育部审批(附更换候选人简历,学术水平、研究能力的文字说明及完成项目的计划等),教育部视情况批准或中止项目执行。
因非自身原因或不可抗拒因素导致延期的项目,报教育部批准后方可适当延期完成。
第十六条项目实施过程中,确需对计划目标、内容进度、经费预算及承担单位等进行调整时,项目承担单位应按职责管理范围提出调整或中止的书面申请报告,报教育部审批后执行。
第十七条项目执行过程中,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予撤消:(一)配套条件不落实,导致项目难以进行;(二)项目技术骨干发生重大变化,研究工作无法进行;(三)组织管理不力致使项目无法进行。
撤消的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对已做的工作、经费使用、已购置的设备仪器等情况作出书面报告,提出处理意见,报教育部批准后执行。
第四章结题与验收第十八条项目完成以后,应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结题验收。
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申请书、任务合同书作为执行、检查和验收工作的依据。
具体验收程序如下:(一)项目承担单位(负责人)应在项目完成后3个月内填写验收报告(格式见附5)。
将申请验收函、推荐验收的专家人员名单和全部验收材料一并报送教育部。
验收申请一经批复,由教育部组织项目验收。
(二)项目承担单位(负责人)应为验收专家提供任务合同书原件、项目验收报告等完整的项目验收资料。
(三)验收专家组由至少7名熟悉了解专业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专家组成,其中本校的专家不得超过三分之一。
验收专家组应独立、负责地提出验收意见,维护项目的知识产权和保守其技术秘密。
(四)项目结题或验收以后1个月内,验收报告、专家意见、经费决算等相关材料均需经学校科技主管部门确认并加盖学校印章后报教育部存档。
第十九条被验收项目存在下列情况之一者,不予通过验收:(一)未完成合同规定的研究任务;(二)未取得预期成果;(三)提供的验收文件、资料、数据不真实、不完整;(四)擅自更改《申请书》或《任务合同书》规定的研究目标、内容、技术路线。
第二十条凡是项目逾期未结题、验收未通过或未经教育部批准擅自延期的,教育部将视情况予以通报,项目负责人不得再申报此类项目,同时对承担单位予以核减课题申报数量。
第二十一条项目的研究成果,包括专著、论文、软件、数据库、专利以及鉴定证书、成果报道等,应注明“教育部科技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资助”[Supported by the Cultivation Fund of the Key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novation Project,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China(NO……) ]和项目批准号,未注明的不予列入验收材料。
第五章项目资金与财务管理第二十二条“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培育资金”来源于《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程建设经费。
第二十三条“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的资助经费按年度拨至项目负责人所在学校,专款专用。
第二十四条“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培育资金” 项目资助经费的管理和使用必须遵守财务制度,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经法规,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截留、挤占或挪用,不得提取项目管理费。
项目负责人在本单位财务和科研部门的管理监督下,按计划合理有效使用资金。
第二十五条凡使用“科技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培育资金”专项资金形成的资产,均属国有资产,应纳入学校资产统一管理,合理使用,认真维护。
第二十六条“科技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的资助经费不得用于各种罚款、还贷、捐赠赞助、对外投资等支出,也不得用于弥补与项目无关的日常公用经费开支以及国家规定不得列入的其他支出。
对违反规定的,应当责令其限期返还被截留或挪用的经费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第二十七条因撤消而终止的项目,项目单位应及时清理账目,编制终止项目的决算并上报,项目所在学校须将已拨经费的余额退还教育部,不得挪作他用。
第六章附则第二十八条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第二十九条本办法由教育部负责解释。
附件(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