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小学数学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重难点大汇总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3
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知识要点
一、数的认识
1.1到30的数字书写
2.数字的大小比较
3.直观感受1和2的区别
4.数字概念的形成
二、加法
1.1-10的简单加法
2.0+1,1+1等基础加法运算
3.足球分组的加法概念
4.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三、减法
1.从1-10的简单减法
2.减法的概念与实际应用
3.减法中的借位与退位
4.减法的逆运算——加法
四、图形认识
1.三角形、矩形、正方形等简单图形的辨认
2.图形的分类与特征
3.图形的周长概念
4.利用图形进行问题求解
五、长度
1.使用同一个单位比较物体的长度
2.以身体部位进行长度估量
3.利用标志物进行长度估量
4.长度的加法和减法
六、容积
1.比较容器的容积大小
2.用容器进行容积估算
3.容积单位的认识:升、毫升等
4.容积的加法和减法
七、时间
1.认识小时:时间段的划分
2.利用日常活动进行时间概念的学习
3.时间单位的转换和计算
4.时间的加法和减法
八、集合
1.集合的概念与特征
2.集合之间的包含与不包含关系
3.集合的简单运算
4.利用集合解决问题
以上是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的重点知识要点,通过对这些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学生将能够基本掌握二年级上册数学所需的核心概念和技能。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米,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学会尺量物体长度和画线段的方法。
概念公式:1米=100厘米0刻度的认识:尺子的左端从0刻度开始表示起点(这叫尺的0刻度)。
线段的特征:都有两个端点(物体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另一端也看作个点,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重点: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竖式计算、验算方法及混合运算和估算概念公式:进位加法: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相同数位对齐,个位相加超过十要向前一位进一。
两位数加两位数和有可能是两位数,也有可能是三位数。
退位减法:两位数减两位数时,相同数位对齐,个位数不够减时要从十位退一,在本位加十再计算。
两位数减两位数时,差有可能是两位数,也有可能是一位数。
验算方法:掌握加数+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等之间的关系并运用到实际运算中。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时不需要进行精确计算,只需要估算出大致结果,引出加减估算。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重点: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及关系,学会用直尺画角,判断是否是直角。
概念公式:一个点引出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点叫做顶点。
角有两条边一个顶点,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一个三角板中,最大的角是直角。
直角是90度,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
第四、六单元: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重点:体会乘法的意义。
感知乘法是相同加数的简便方法概念公式:乘法口诀表(略)巩固练习:针对乘法口诀表出题,如补充乘法口诀和一些具体运用。
第五单元:观察物体重点:1、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
2、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含义并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概念公式: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1、对称轴是一条直线2、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
3、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整理一、长度单位和角的知识点 [会按要求画线段和角.]1、尺子是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和厘米.食指的宽度约有1厘米;伸开双臂大约1米.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3、测量物体长度时: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物体长度=较大数-较小数;例如:从刻度“0”到刻度“6”之间是6厘米(6-0=6);从刻度“6”到刻度“9”之间是3厘米(9-6=3);还可以用数一数的方法数出物体的长度.(算;数)4、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5、画线段的方法: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长度是几就画到几.(找点画线;有时还要先算出长度再画线.如画一条比6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6、角有1个顶点;2条直边.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钝角比锐角大.锐角<直角<钝角(钝角>直角>锐角).7、用三角板可以画出直角;直角要标出直角符号(也叫垂足符号).8、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个角;4个都是直角.9、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10、每一个三角板上都有3个角;其中有1个是直角;另外2个是锐角.11、角的画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笔直的线;就画成一个角.(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作角.)练习:1、1米21厘米=()厘米 53厘米-18厘米=()厘米;一棵大树高10(). 2、我的身高是()米()厘米.3、一个角有()个顶点和()条边;一本书宽15().4、三角板中有三个角;有()个直角.5、角的两条边越长;角就越大.( )1二、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知识点:满10;向十位进1.2、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法时:①要把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和个位组成两位数再减;计算十位时要记得减去退掉的1.3、加减混合运算;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的;用分步式计算.4、求“一个已知数”比“另一个已知数”多多少、少多少?用减法计算;如70比25多多少?19比46少多少?5、多几的问题.未知数比谁多几;就用谁加上几.如:比29多17的数是多少?(29+17=46)三、表内乘法知识点[一定要熟记乘法口诀并能熟练运用.]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更加简便.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2、加法和乘法的改写;如:5+5+5+5写成乘法算式:5×4或4×5 ;反之;乘法也可改写成加法.如:8×4=8+8+8+8 (在忘记乘法口诀或口诀记不准时;可把乘法算式改写成加法算式来计算.) 加法写成乘法时;加法的和与乘法的积相同.3、2×7=14 读作:2乘7等于14;3乘4等于12写作:3×4=12.4、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如:8×4=4×85、看图;写乘加、乘减算式时:乘加:先把相同的部分用乘法表示;再加上不相同的部分.先算相同再加不同. 乘减:先把每一份数都当作相同的数来算;写成乘法;再把多算进去的数减去.如:加法:5+5+5+5+3=23乘加:5×4+3=23乘减:5×5-3=236、“求几个几相加的和是多少”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如:7的3倍是多少?(7×3=21);5个8相加的和是多少?(8×5=40)2练习:1、5个6相加写作乘法算式是()或().2、先看图;再填空★★★★★★★★★★★★(1)求一共有多少个的加法算式是:;(2)求一共有多少个的乘法算式是:;(3)第二行画△是4个3:第一行:○○○第二行:(5)在8×6=48中;8和6都叫做();48叫做().(6)先把乘法口诀填完整;再写出两个相应的乘法算式.4(1)()八二十(2)七()六十写)3、根据算式写出乘法口诀.8×7()6×9()4、5+5+5+4=()或()8+8+8+8-7=()或()四、观察物体知识点[从正面、侧面、上面看.]1、从正面看一个立体图形;看到的是长方形;这个立体图形可能是长方体;还可能是圆柱.2、看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这个立体图形可能是正方体;还可能是长方体.3、看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圆形;这个立体图形可能是球;还可能是圆柱;圆锥.4、面对面看到的物体形状一样;但方向相反.5、观察组合物体的表面时;与物体的高矮和是否对齐无关.36、练习(1)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一定不同.(×)(球)(2)在同一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3)从正面看一个正方体;看到一个长方形.(×)(4)小明从一个物体的上面看到一个正方形;那么这个物体一定是正方形.(×)(5)从一个长方体的任何一面观察;都不可能看到正方形.(×)(6)从不同的位置看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不一定)相同.(7)从正面看一个正方体;只能看到一个(正方)形.(8)从一个物体的上面看到一个正方形;它是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9)从一个长方体的任何一个面看;不可能看到(圆).五、认识时间知识点[5分]1、1时=(60)分2、钟面上游(12)个数;这些数把钟面分成了(12)个相等的大格;每个大格又分成了(5)个相等的小格;钟面上一共有(60)个小格.3、钟面上有(2)根针;短粗一点的针叫(时)针;细长一点的针叫(分)针.分针走1小格是(1)分;走1大格是(5)分;时针走1大格是(1)时.分针从12走到6;走了(30)分;时针从12走到6;走了(6)小时;时针从12开始绕了一圈;又走回了12;走了(12)时.4、(30)分也可以说成半小时;(15)分也可以说成一刻钟.如8时30分是8时半;9时15分是9时一刻.5、(3或9)时整;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成直角.6、写出钟面上的时间;画分针:教材P101第3题;P105第12题.六、数学广角知识点[5分]1、在排列和组合中;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才不会选重或选漏.排列与顺序有关;如数字的组成;衣裤、早餐搭配;排队等;组合与顺序无关;如给数字求和;握手;调果汁等.2、3个人中;每两个人进行一次比赛或握手、照相等;共要进行3次.3、用3个不是0的数;能组成6个十位与个位不相同的两位数;如4、5、7能组成45、47、54、57、74、75;如果有一个是0;能组成4个两位数.如:0、4、7能组成40、47、70、74.七、解决问题:1、海洋馆里有13条黄金神仙鱼;花面神仙鱼比黄金神仙鱼多9条;透红小丑鱼比黄金神仙鱼少8条.(1)花面神仙鱼有多少条?两种神仙鱼共有多少条?(2)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2、故事书每本4元;连环画每本7元;科学世界每本8元.(1)买6本故事书和1本科技书一共要多少钱?(2)买5本连环画和1本科技书;50元钱够吗?(3)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3、一辆公交车上原来62人;到站后下了25人;上了19人;现在车上还有多少人?。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重难点、题目类
型归纳总结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的知识点、重难点和题目类型总结如下:
知识点:
1. 数字认知:认识数0-100,数的读法和写法。
2. 数字比较:学习大于、小于、等于的概念,进行数字大小的比较。
3. 数字的组成:认识十位数和个位数,数字的十位和个位的表示方法。
4. 加法:学习简单的加法运算,掌握加法的运算规则。
5. 减法:学习简单的减法运算,掌握减法的运算规则。
6. 量的认知:学习认识长度、容量、重量等基本度量单位。
7. 数的排列组合:学习数的排列组合,掌握简单的排列组合方法。
重难点:
1. 数字的认知和大小比较是孩子们最初的难点,需要多进行练习和游戏来巩固。
2. 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有些孩子需要花一些时间来理解和掌握。
3. 量的认知中的单位转换和度量单位的换算可能会有一定难度。
题目类型:
1. 数字认知题:比如填空写出数的读音、写出正确的数字等。
2. 大小比较题:比如用符号>、<、=来比较大小。
3. 加法运算题:比如填空计算出简单的加法运算结果。
4. 减法运算题:比如填空计算出简单的减法运算结果。
5. 数量判断题:比如给出一些物品的图片或描述,选择数量最多的一个。
6. 单位换算题:比如将一些物品的数量进行换算,比如换算成个、打、袋等单位。
第1页/共2页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7. 排列组合题:比如给出一些数字,让孩子们组合出多个不同的数字。
一、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重点难点:1、不进位加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2、进位加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不退位减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4、退位减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5、“多几”、“少几”的应用(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某数多几或少几”的实际问题。
(2)可以利用学具的操作,让学生搞清楚是与哪个数量进行比较,然后发生了什么变化,最后再用算式记录下来。
(3)能正确列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6、连加、连减(1)探索并掌握100以内连加和连减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验算法多样化。
(2)能用100以内的连加和连减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7、加减混合(1)探索并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能熟练计算。
(2)提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8、加减法的估算(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加减法估算的实际意义。
(2)初步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方法,能正确进行估算。
实践活动(一):我长高了(1)巩固长度单位和加减法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估计、测量、计算)(2)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价值性,提高估测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知识点:1、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时:①相同数位对齐,加号写在高位下行之前。
②从个位加起。
③如果个位满10,向十位进1。
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法时:①相同数位对齐,减号写在高位下行之前。
②从个位减起。
③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作10再减,计算时十位要记得减去退掉的1。
2、估算:把一个接近整十整百的数看作整十整百来计算。
方法:个位小于5的少看,个位等于或大于5的多看,看成最为接近的整十或整百数。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米,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学会尺量物体长度和画线段的方法。
概念公式:1米=100厘米0刻度的认识:尺子的左端从0刻度开始表示起点(这叫尺的0刻度)。
线段的特征:都有两个端点(物体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另一端也看作个点,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重点: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竖式计算、验算方法及混合运算和估算概念公式:进位加法: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相同数位对齐,个位相加超过十要向前一位进一。
两位数加两位数和有可能是两位数,也有可能是三位数。
退位减法:两位数减两位数时,相同数位对齐,个位数不够减时要从十位退一,在本位加十再计算。
两位数减两位数时,差有可能是两位数,也有可能是一位数。
验算方法:掌握加数+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等之间的关系并运用到实际运算中。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时不需要进行精确计算,只需要估算出大致结果,引出加减估算。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重点: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及关系,学会用直尺画角,判断是否是直角。
概念公式:一个点引出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点叫做顶点。
角有两条边一个顶点,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一个三角板中,最大的角是直角。
直角是90度,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
第四、六单元: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重点:体会乘法的意义。
感知乘法是相同加数的简便方法概念公式:乘法口诀表(略)巩固练习:针对乘法口诀表出题,如补充乘法口诀和一些具体运用。
第五单元:观察物体重点:1、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
2、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含义并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概念公式: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1、对称轴是一条直线2、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
3、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
二年级数学上册整册重点难点二年级数学上册整册的重点和难点包括以下内容:重点:1. 乘法的初步认识:让学生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通过直观的操作和演示,从相同数的相加中引出乘法,并让学生了解乘法算式的含义和读法。
2. 5的乘法口诀:让学生初步掌握5的乘法口诀,并能够应用口诀进行计算。
同时,能够根据图意独立地写出乘法算式并编出相应的乘法口诀。
3. 2、3、4的乘法口诀:让学生熟记2、3、4的乘法口诀,并能够比较熟练地用口诀计算两个数相乘。
同时,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含义。
4. 乘加、乘减:让学生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5. 6的乘法口诀:让学生熟记6的乘法口诀,并能够用口诀正确计算。
6. 用数学:让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培养他们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7. 整理与复习:让学生熟记1-6的乘法口诀,并能够运用口诀熟练计算。
同时,培养他们的分析、比较和总结能力。
难点:1. 理解乘法的含义:对于初学者来说,理解乘法的含义可能是一个难点。
他们需要了解乘法是一种将相同数相加的简便方法。
2. 记忆乘法口诀: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记忆乘法口诀可能是一个难点。
他们需要不断地练习和复习才能熟练掌握。
3. 应用乘法口诀: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复杂的情况,需要灵活运用乘法口诀来解决。
这可能是一个难点。
4. 理解乘法算式的含义:学生需要理解乘法算式的含义,包括每个数字的含义和整个算式的意义。
5. 解决实际问题:学生需要学会解决与乘法相关的实际问题,这可能需要他们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单元教材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 厘米和 1 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主要特点有:1 、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 、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 1 厘米、 1 米的长度观念。
3 、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单元教学要求: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 1 厘米、 1 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米=100 厘米。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单元教学重、难点: 1 、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 1 厘米、 1 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米 =100 厘米。
2 、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约 4 课时第一课时认识厘米教学内容:课本 P2-3 ,例 1 、 2 、 3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身体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
(限整厘米)4、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厘米,并学会用厘米测量。
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谈话:古时候人们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呢?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 设计意图 ] :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年级上册的数学知识点一、数的认识在二年级上册,学生们将进一步学习数的认识和运算。
他们将继续学习数的读法、写法、大小比较和四则运算等基础知识。
这些知识将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加减法加减法是二年级上册数学学习的重点之一。
学生们将学习如何进行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包括不进位加、不退位减、进位加和退位减等。
他们还将学习如何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购物、找零等。
三、乘法初步在二年级上册,学生们还将初步接触乘法。
他们将学习乘法的概念和基本运算方法,如乘法口诀表的背诵和应用。
这些知识将为后续更复杂的乘法运算打下基础。
四、图形与几何二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材还将涉及图形与几何的内容。
学生们将学习如何识别不同的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并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
他们还将学习如何测量长度和面积,以及如何进行简单的图形变换,如平移、旋转等。
五、解决问题在二年级上册的数学学习中,学生们将更加注重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他们将通过练习和作业来巩固所学知识,并学习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学习和掌握二年级上册的数学知识,学生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建议:1.认真听讲:在课堂上认真听讲是学好数学的关键。
学生们应该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认真听取老师的讲解和示范,并及时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困惑。
2.多做练习:数学是一门需要大量练习的学科。
学生们应该多做课本上的练习题和作业题,通过不断的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解题能力。
3.建立错题本:学生们可以建立一个错题本,将自己做错的题目记录下来,并注明错误原因和正确的解法。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们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4.寻求帮助:如果学生们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不要害羞或放弃。
可以向老师、同学或家长寻求帮助,他们会很乐意为您提供支持和指导。
5.培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们可以通过阅读数学故事、参加数学竞赛等方式来培养自己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米,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学会尺量物体长度和画线段的方法。
概念公式:
1米=100厘米
0刻度的认识:尺子的左端从0刻度开始表示起点(这叫尺的0刻度)。
线段的特征:都有两个端点(物体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另一端也看作个点,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重点: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竖式计算、验算方法及混合运算和估算
概念公式:
进位加法: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相同数位对齐,个位相加超过十要向前一位进一。
两位数加两位数和有可能是两位数,也有可能是三位数。
退位减法:两位数减两位数时,相同数位对齐,个位数不够减时要从十位退一,在本位加十再计算。
两位数减两位数时,差有可能是两位数,也有可能是一位数。
验算方法:掌握加数+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等之间的关系并运用到实际运算中。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时不需要进行精确计算,只需要估算出大致结果,引出加减估算。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
重点: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及关系,学会用直尺画角,判断是否是直角。
概念公式:
一个点引出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点叫做顶点。
角有两条边一个顶点,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一个三角板中,最大的角是直角。
直角是90度,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
第四、六单元: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
重点:体会乘法的意义。
感知乘法是相同加数的简便方法
概念公式:乘法口诀表(略)
巩固练习:针对乘法口诀表出题,如补充乘法口诀和一些具体运用。
第五单元:观察物体
重点:1、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
2、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含义并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概念公式:
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1、对称轴是一条直线
2、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
3、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
定义: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科称图形
方法:1、找出所给图形的关键点。
2、找出图形关键点到对称轴的距离。
3、找关键点的对称点。
4、按照所给图形的顺序连接各点。
画法:1、找出图形的一对对称点。
2、连接对称点。
3、过这条线段的中点作这条线段的垂线。
第七单元:统计
重点:引导学生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方法并会填写统计图。
概念公式:数据收集-----统计-----填写
练习巩固:可按实际情况统计班级人数等方式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