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融资中的财政与金融协调模式研究——基于土地增值收益管理的视角
- 格式:pdf
- 大小:1.13 MB
- 文档页数:5
新型城镇化中的金融支持政策研究作者:杨旭来源:《金融经济·学术版》2014年第12期摘要:新型城镇化具有科学内涵,财政支持城镇化“心有余力不足”,地方融资平台存隐患,服务“三农”的金融组织体系不够健全,业务不够丰富,资金供求矛盾严重。
要通过发行市政债和资产证券化筹集资金,发挥政策性金融支撑作用,打开民间资本参与城镇化融资的通道,发挥商业性金融的支持作用。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问题;金融支持2013年12月13日,中央召开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国开始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新型城镇化可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生产和收入水平,有助于扩大消费、拉动投资、催生新兴产业,释放更大的内需潜力,为中国经济平稳增长和持续发展增添动能。
也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而且世界经济和生态环境也将从中受益。
支持新型城镇化,必须抓住资金这个“牛鼻子”。
财税金融政策涉及资金投资,财政金融部门要准确把握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全方位服务好新型城镇化建设。
一、准确把握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和资金需求中国的城镇化取得了显著成就,也积累了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
必须改变质量不高、粗放扩张的老路。
新型城镇化主要“新”在七个方面:第一,强调以人为本,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第二,强调协调发展,深入推动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实现“产城互动”,避免拉美等国出现的缺乏产业支撑的过度城市化现象。
第三,优化大中小城市城镇布局,均衡发展。
第四,强调“统筹城乡”,推进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
加快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建设乡村,提升农业,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第五,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传承保护。
第六,强调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通过有利于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成熟定型的制度体系推进城市化发展。
新型城镇化核心是实现人的城镇化,将进城农民变成“市民”需要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社会管理等多方面入手,使进城平等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真正融入城镇生活。
湖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基于财政政策视角作者:李文煌来源:《金融经济·学术版》2013年第08期摘要:党的十七大以来,湖南省委省政府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连续增加在城镇化建设方面的政策支持和财政资金投入,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推动我省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目前,我省财政推进新型城镇化还存在制度、资金、机制方面的一些问题,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基于财政政策的视角,从基本制度创新、财政资金整合、培育“造血”功能方面来解决在城镇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达到推动湖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目的。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财政政策财政资金整合创新党的十七大以来,湖南省委、省政府把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湖南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抓手,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全省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城镇体系结构日趋完善,“两型社会”建设进展顺利,城镇综合承载力不断提高,到2011年,全省城镇化水平增长至45.1%,比2007年提高4.65个百分点,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844元,位居全国第13位,比上年增加2278元,增长13.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9%。
2011年全省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6.9%,在中部六省里排第4位,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推动我省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一、推动湖南省新型城镇化的财政政策现状湖南省委省政府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连续增加在城镇化建设方面的政策支持和财政资金投入。
(一)财政投入规模持续增大在“十一五”期间,湖南省投入到城镇化建设方面的财政资金占整个财政预算内支出的比重基本保持在60%以上的水平,财政投入绝对总量保持快速增长。
“十五”末期湖南省与城镇化相关的财政投入总额为586亿元,到2010年,与城镇化相关的财政投入总额增加到了1591亿元,是2005年的2.72倍,年均增长率34.40%。
2011年积极争取中央资金支持,加大省级资金投入,全年共争取中央补助资金84亿元,省财政安排补助资金15.6亿元,均为历年之最。
106504 金融研究论文江西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一、引言当前,江西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是由于新型城镇化建设工程量较大,涉及到的部门较多,因此必须要有金融的支持。
但是其金融支持体系建设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地方金融支持城镇化的战略眼光短缺、金融支持城镇化的供给量不足、金融支持城镇化的手段单一、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的着力点不足、缺乏完善的金融支持发展政策等。
因此,必须要对其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以全面加强金融支持体系在江西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支撑作用。
二、江西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金融支持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一)地方金融支持城镇化的战略眼光短缺很多金融部门对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战略认识不到位,认为其只是对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而自身难以获得预期的收益。
其一,金融机构市场定位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战略存在一定的矛盾,其难以在既定的时间内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
(二)金融支持城镇化的供给总量不足一方面,很多金融机构对江西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资金供给难以满足其需求,基础设施建设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其建设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支持,但是当前江西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不足,且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很多金融机构不愿意对其进行资金方面的支持。
另一方面,中小企业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推动力量,其所获得的资金也较少,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其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推动作用得不到有效的发挥,使其成为阻碍当前江西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
(三)金融支持城镇化手段单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金融行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成就,但是仍然存在资本市场发展不平衡、市场化程度较低、货币和资本市场缺乏必要的联动机制等问题,使得江西省在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难以充分有效的配置和利用金融资源。
从金融支持江西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手段来看,传统的信贷手段依旧占据主体。
新型城镇化下的财政政策论文(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新型城镇化下的财政政策论文一、新型城镇化与公共财政公共财政(publicfinance)指的是国家或政府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分配活动或经济活动,它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类型和模式。
公共财政面对的是由私人部门经济与公共部门经济共同组合的混合经济的背景,是从市场失灵出发,来界定公共部门即政府的经济活动范围和职能的。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水平的提高,人口不断聚集,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变得越来越小,使得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提供成本也不断下降。
而城镇化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使得其更有能力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及其特点决定了其与公共财政有着紧密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发展要求公共财政提供制度保障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工业化和市场化的步伐也在加快。
市场在某些领域诸如公共物品提供领域的“失灵”状态决定了公共财政体系必须加快完善起来。
即市场逐渐退出某些竞争性领域,只在资源配置方面发挥基础性作用,而财政在市场存在缺陷的领域加大支持力度。
公共财政体系的完善能更好地满足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人们对公共物品和服务不断增长的需求。
(二)新型城镇化需要公共财政发挥其杠杆调节作用新型城镇化相对于传统城镇化而言,更加注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而公共财政政策作为一种重要的调控手段能在这方面发挥其重要功能。
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强调突出城镇特色,公共财政政策需要引导企业找到适合本地区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
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同时强调突出城市的主导功能,公共财政政策同样需要引导城市圈的合理布局,形成以大城市为支撑,中小城市为重点,促进大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
(三)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是新型城镇化和公共财政的公共目标新型城镇化追求一种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机制,以期同时推动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而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样是公共财政体制所追求的目标。
新型城镇化投融资机制创新及路径优化汇报人:日期:CATALOGUE 目录•新型城镇化概述•新型城镇化投融资机制创新•新型城镇化投融资路径优化•新型城镇化投融资案例分析•结论与建议新型城镇化概述01新型城镇化的定义新型城镇化是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资源节约、生态环保、集约发展等理念,推动城市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过程。
新型城镇化的特点新型城镇化注重城市群和中小城市的发展,强调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注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新型城镇化的定义与特点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新型城镇化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政府将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住房保障等领域的投入,推进城市现代化和农村城市化。
发展趋势新型城镇化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资金需求量大、投资回报期长、公益性强等。
此外,土地、人力、环境等资源也面临着日益紧张的局面。
挑战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趋势与挑战现状目前,新型城镇化的投融资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投入、银行贷款、土地出让收入等渠道。
然而,这些渠道存在着资金来源单一、投资回报期长、公益性强等问题,难以满足新型城镇化的长期发展需求。
问题新型城镇化投融资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资金来源单一,主要依靠政府投入,缺乏市场化的投融资机制;二是投资回报期长,公益性强,难以吸引社会资本的参与;三是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存在一定的债务风险。
新型城镇化投融资现状及问题新型城镇化投融资机制创新021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23鼓励创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减轻政府财政压力总结词通过与私营部门合作,共同投资、建设和运营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实现资源共享和风险分担,提高项目效率和降低成本。
详细描述适用于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如交通、水利、能源等。
适用范围资产证券化(ABS)模式详细描述将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可预见的稳定现金流的资产,通过结构化设计,转变为可在金融市场上流通的证券化产品。
2013年11月第1l期总第237期理论学刊田崩,ry J0u瑚叫№v.2013N D.1l S盯.N o.237新型城镇化融资中的财政与金融协调模式研究‘——基于土地增值收益管理的视角彭江波,王媛(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北京100020;中匡l J,-民银行济南分行金融研究处。
山东济南250021)[摘要]分税制背景下,不合理的土地增值收益管理方式对我国城镇化进程中财政、金融融资手段及二者的协调机制产生阻扰效应,导致扭曲的“土地财政+融资平台贷款”模式。
改变既有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方式是纠偏城镇化融资模式的必要环节。
借鉴国外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方式及经验,我国应建立城镇化各主体利益共生、收益共享的土地增值收益管理模式以及“财政诱导+金融跟进”的新型城镇化融资体系。
(关键词)土地增值收益管理;土地发展权;土地财政;城镇化融资(中圈分类号]粥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90912013)11-0052—05城镇化建设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投入,特别是随着新型城镇化概念的提出,未来城镇化发展在面临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的同时,由于更加注重入的城镇化,社会保障体系、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力度将明显加大,资金需求将更加旺盛。
在分税制体制没有根本改变的前提下,如何满足新型城镇化融资需求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巴曙松等、徐策、郭兴平等、厉以宁等总结了国外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的经验教训,分析了当前我国城镇化融资的瓶颈,认为未来需引入和完善市场化的融资模式¨J,综合运用发行市政收益债券、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力度BJ,利用开发性金融工具∞J,建立公用事业投资基金H1等方式解决城镇化融资难题;杨志勇比较分析了税收融资、土地融资和债务融资,认为必须根据项目的不同属性采取不同的融资方式"1;贾康等针对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公私合作模式№J。
也有学者认为须通过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建设公共财政体系,从根本上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1。
既有文献主要从融资渠道、方式及主体等角度进行了探讨。
但笔者认为,既有研究对导致城镇化融资诸多问题的关键因素——土地融资关注不够。
虽然马庆斌等不少学者在研究城镇化融资时提及了土地财政不可持续、投融资平台不规范且债务风险较大等问题,但并未对形成根源进行深入分析,仅归因于财权与事权不匹配、融资渠道狭窄等哺J。
笔者认为,分税制背景下,渠道狭窄等只是城镇化融资问题的表面原因,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不合理的土地增值收益管理方式。
当前的土地征用和出让制度使得大部分增值收益归地方政府所有,既导致了房价高企、城镇粗放发展、人的城镇化滞后等问题,也对传统的财政、金融融资手段及二者的协调机制造成阻扰,并扭曲为严重依赖土地的“土地财政+融资平台贷款”模式。
只要既有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方式不改变,其对财政金融融资机制的阻扰效应将依然存在,上述文献所探讨的方式用于解决融资缺口及城镇化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的效力将非常有限。
因此,将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方式合理化是纠偏既有城镇化融资模式的必要环节,应在此基础上探索建立财政与金融相互协调配合的新型城镇化融资模式。
一、中国土地增值收益管理方式及对财政金融协调模式的阻扰效应从国际通行做法来看,政府与市场、财政与金融的定位对城镇化融资模式具有重要影响。
总体来看,纯公共品属性的项目以政府供给为主,财政在融资中本文系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宏观审慎框架下的流动性管理研究”(项目编号:2012M510378)、山东省重大财经应用课题“财政金融联动支持山东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项目编号:sD F_201301)的阶段性成果。
52发挥主导作用。
除此之外,在具有一定盈利性的准公共品领域,金融作为一种市场化的融资手段,能有效调动起全社会资金介人城镇化建设,与政府主导和财政手段相比更具效率,因此,金融在这些领域扮演主要角色,政府和财政则着重发挥诱导作用。
然而,我国当前的城镇化建设融资却是政府主导型,这一模式既是不合理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方式对传统融资模式阻扰的结果,亦反过来加剧了地方政府对既有土地增值收益管理方式的依赖。
(一)现行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方式与“土地融资”现象近年来,随着我国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实施,土地价值得到前所未有的体现,土地增值收益主要由以下四部分构成:一是土地由农地转为非农地的增值收益;--是土地征收后通过平整、熟化带来的增值;三是以房地产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为代表的大规模投资导致的土地价格上涨;四是规模效应、集聚效应等规律作用下土地区位变化带来的增值。
目前我国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农地转为非农地并进行出让过程中的增值收益分配不合理。
我国实行城市土地归国家所有和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的二元土地所有制。
在此基础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基于社会公共利益需要并依照法定程序,在做出适当补偿的情况下可将集体土地征为国有,任何单位与个人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申请使用国有土地。
由于现行法律未对公共利益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界定,不管是出于个人利益还是公众利益,农地非农转用都被纳入征收范围。
地方政府成为土地的惟一征用主体和供给主体,同时享有征地决定权、补偿决定权以及土地出让规则制定权,必然导致农地非农化的经济成本很低,而利益相对方的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则处于完全弱势地位,不能分配到合理的土地增值收益。
另外,招拍挂作为主要的土地出让方式,虽然市场参与程度较高,但地方政府仍可以通过对土地出让数量和单块出让面积的控制对出让价格形成较大的操控和扭曲,成为房价高企的重要原因之一一J。
两方面因素作用下,地方政府利用其在农地产权转移过程中的垄断地位获得了大部分土地增值收益。
根据林瑞瑞等对我国农地转为城市建设用地的增值收益分配关系的测算,2010年,全国土地征收补偿与土地出让纯收益之比为3.70:22.32¨0|,也就是说,地方政府在农地非农化过程中获得的土地增值收益是农民所获补偿的近6倍,这其中,农民所获补偿还包含了相当一部分对土地作为农地价值的补偿。
不合理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方式使得地方政府以较低的价格获得大量储备土地,在财权与事权不相匹配的背景下,上述土地出让收入及由此衍生出的严重依附于土地的融资方式成为地方政府填补城镇化融资缺口的重要手段,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地方财政收入集中于土地出让收入。
2005年以来,全国土地出让收入迅猛增长,2010、2011年分别高达29397.98亿元和33477亿元,相当于同期地方财政收入的72.4%和63.7%,2012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虽有所减少,但仍达28886.31亿元,相当于同期地方财政收入的47.3%;二是银行贷款依赖于土地抵押。
土地使用权和收益权抵押贷款是当前最主要的城镇化融资方式¨1|,通常以政府投资公司或土地储备中心作为融资载体,以储备土地的使用权或收益权作为抵押获得银行贷款。
2010年,全国地方融资平台债务总额10.7万亿元,银行贷款8.5万亿元,占79.4%。
截至2013年6月末,平台贷款余额达9.7万亿元,较2012年末增长4000亿元,较2010年末增长1.2万亿元,其中绝大部分是土地抵押、质押贷款;三是土地及房地产相关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较大。
在上述地方财政和银行贷款对土地的严重依赖下,地方政府有扩张用地规模、抬高土地出让价格的内在动机,导致城市呈现“摊大饼”式的快速扩张和房价高企,由此带来土地融资的第三种表现形式——土地及房地产相关税收在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中占据较大比重。
2005年以来,全国房地产营业税和建筑业营业税收入逐年提高,占地方财政税收收入和财政收入的比重分别维持在15%一18%和12%一15%。
其中,2012年,地方财政收入61077亿元,房地产营业税和建筑业营业税合计占地方政府税收收入的16.4%,房地产“五税”收入10128亿元,以上7项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的29.3%。
表l全国土地出让收入相当于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土地出让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土地出让收入相当于年份(亿元)(亿元)地方财政收入比重(%) 20052,183.9715,100.7614.520062,978.2918,303.5816.320074,541.4223,572.6219.320089,600.0028,649.7933.5200914.253.8032,602.5943.7201029,397.9840,613.0472.4201133,477.0052.547.1163.7201228,886.3161.077.3347.3擞来源:相应卑嘲一的《中国国土资源年鉴》以及W IN D。
5315I矗㈣?訾’?“』’?≯≯j坻麟临詹蘧誊.≮≯{_碧濯..、凰i.’鼹i;懿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i2012:目垦生苎主堕些璺皇塞苎些堕些垦!.点苎查壁垦堕△塑些重量苎查垦堕篓墼塑垒塑些垦图1房地产营业税和建筑业营业税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数据来源:财政部网站以及W I N D。
(二)当前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方式对财政金融协调模式的阻扰效应根据国际经验,城镇化融资应是“财政诱导金融介入一金融和市场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主要作用一城市发展带来相关财政收入增长一财政诱导能力增强一金融和市场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主要作用……”的良|生循环。
但由于不合理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方式对传统财政金融的挤出和扰动,“土地财政(土地出让金和土地及房地产相关税收)+平台贷款”取代“财政诱导+金融跟进”成为当前城镇化融资的主要模式。
其发挥阻扰效应的机制表现为:1.从需求角度看,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方式对政府主导型融资模式产生强化效应,弱化了对金融和市场融资方式的内在需求。
一方面,土地抵押贷款需以政府性质的投资公司或土地储备中心为载体,背后实质上是对政府信用的依赖;另一方面,“土地财政+平台贷款”模式在较大程度上满足了城镇化融资缺口的客观事实,对政府主导型融资模式形成了支撑与强化,短期内导致城镇化融资对金融与市场介入的内在需求不强。
2.从供给角度看,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方式对其他投资主体的投资能力和意愿产生抑制效应。
宏观上来看,一方面,大部分土地增值收益归政府所有,弱化了私人等其他投资主体的投资能力;另一方面,获得巨额土地增值收益的地方政府主导的投资领域往往存在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等问题,具有吸引力的有效投资领域缺乏导致社会投资意愿不足。
3.从供需选择的角度看,低成本的土地融资对其他融资方式产生挤出效应,并导致其他融资方式介入城镇化建设的能力不足。
在当前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方式下,地方政府通过较低的成本就能获得较高的土地相关收人,相比于债券、信托、基金、股票等融资手段,具有便捷和低成本方面的巨大优势,“土地财政+平台贷款”模式占主要地位,导致其他融S4资手段发展空间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