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7
第一章绪论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粮食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与发展所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之一,粮食安全是古今中外任何国家政府都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一件大事。
早在2500多年前,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就曾指出,一个国家或政府若能“足食、足兵”,则“民信之矣”。
中国还有一句流传久远的俗语:“民以食为天”,可见在很早以前,人们就已经充分意识到了粮食与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
粮食的储藏与储备是确保粮食安全的一个非常重要举措。
中国在粮食储藏储备方面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也曾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
据考古发现,远在仰韶文化时期就出现了粮仓的雏形,春秋战国时期就形成了正规的粮仓。
隋唐时代的洛阳含嘉仓,设施完善,造型优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型粮仓[1]。
由国家出面进行的粮食储藏与储备行为,即为国家战略粮食储备。
依靠国家战略粮食储备,熟练应用买入与抛出的价格平衡杠杆,在丰年可以帮助农民销售盈余的粮食,防止谷贱伤农;在歉年可以平抑物价,防止物价飞涨,乃至直接赈济灾民,维护社会安定。
在中国历史上,也有某些时期由于种种原因,国家粮食储备崩溃,成为引发社会大动荡的导火索。
粮食储藏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如此重要,如何有效地进行粮食储藏便成为一直以来人们不懈的追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认识的进步,进入新世纪以来,可持续发展战略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可持续发展战略共识的形成,对于粮食储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即在过去所追求的高质量、高效益基础上,还要加上低能耗以及低污染。
在此背景下,世界各国开始积极探索减少储粮损失、保持储粮品质、降低储粮成本、减少或避免环境污染的绿色储粮新技术。
其中,低温储粮是最被看好的绿色储粮技术之一。
所谓绿色储粮,是指采用有效的生态手段,避免化学药剂污染,延缓粮食陈化过程,确保粮食安全、卫生的综合性防治方法,它是以储粮生态学理论为指导的储粮技术。
低温储粮,则是指利用自然低温条件或机械制冷设备,降低仓储粮食温度,并利用仓房围护结构的隔热保温性能,确保粮食在储藏期间的粮堆温度维持在低温(15℃)或准低温(20℃)以下的一种粮食储藏技术。
2014年成考专升本《教育理论》--教育学第一章考点精解第一章绪论常见考试题与解题技巧考点一:教育学各发展阶段的代表人物、著作及主要观点。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例1(2001年统考试题)“教学相长”“及时而教”等教育思想最早出自于我国的()。
A.《学记》B.《论语》C.《大学》D.《中庸》【答案】A【解析】“教学相长”和“及时而教”都出自《学记》,除此之外,还有“不陵节而施…‘学不躐等”“长善而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禁于未发”等。
【错误防范】对于《学记》中的这些论述,有两个要求:第一,知道这些话出自《学记》;第二,把这些话与当今的有些教学原则等结合起来,如“不陵节而施”和“学不躐等”,它们都体现了当今的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则体现了当今的启发性的教学原则。
例2(2011年统考试题)西方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是()。
A.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B.柏拉图的《理想国》C.拉伯雷的《巨人传》D.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答案】A【解析】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被译成《雄辩术原理》。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建立(1)夸美纽斯例3(2003年统考试题)在现代教育理论形成的过程中,明确提出“泛智”进步教育思想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B.洛克C.卢梭D.裴斯泰洛齐【答案】A【解析】夸美纽斯的“泛智”思想是指他提出的把一切知识传给一切人类,这是普及教育的思想,他是外国教育史上最早提出普及教育的思想家。
例4(2006年统考试题)首次从理论上论证班级授课制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B.洛克C.赫尔巴特D.卢梭【答案】A【解析】夸美纽斯为了实现他的“泛智”的思想,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例5(2008年统考试题)明确提出“教育适应自然原则”的近代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B.洛克C.乌申斯基D.第斯多惠【答案】A【错误防范】夸美纽斯的著作《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2)杜威例6(2001年统考试题)“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等命题的提出者是()。
A.夸美纽斯B.洛克C.杜威D.赫尔巴特【答案】C【解析】“教育即生活”和“教育即生长”仅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两个教育主张,他的其他的经验主张也需要掌握,如“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改组”和“教育无目的”等。
【错误防范】在教育史上,有两个重要的流派:传统教育派和现代教育派,它们的代表人物分别为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和美国教育家杜威。
他们都强调“三个中心”,但内容不同。
赫尔巴特强调“教师中心”“书本中心”(或“间接经验为中心”)和“课堂中心”;而杜威强调“学生中心”(或“直接经验为中心”)、“活动中心”,其中,杜威的“做中学”必须记住。
(3)赫尔巴特例7(2011年统考试题)传统教育派的代表人物赫尔巴特倡导的“三个中心”是指()。
A.教师、活动、经验B.学生、活动、教材C.教师、书本、课堂教学D.学生、经验、活动【答案】C例8(2007年统考试题)试图在心理学基础之上建立教育方法论,并提出了著名的阶段教学法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B.斯宾塞C.赫尔巴特D.杜威【答案】C【错误防范】这是一个易考的地方。
与此相关的还有如下一些内容:第一,赫尔巴特的著作为《普通教育学》;第二,赫尔巴特在西方教育史里被称为“科学教育学之父”:第三,赫尔巴特提出了“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第四,在“教学”一章提到了“教学为主”的含义,‘‘教学为主’’含义的记忆可以与赫尔巴特的“三个中心”结合起来掌握,即将赫尔巴特的“三个中心’’(即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变为“三个为主”——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以课堂为主,再加一句:大部分时间用于教学。
例9(2002年统考试题)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教育代表作是()。
A·《爱弥儿》B.《人的教育》C.《教育漫话》D.《教育论》【答案】D例10(2005年统考试题)著名学前教育家的代表作是()。
A.《教育漫话》B.《爱弥儿》C.《人的教育》D.《教育论》【答案】C3.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例11(2004年统考试题)我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杨贤江的()。
A.《普通教育学》B.《新教育大纲》C.《论共产主义教育》D.《教育过程》【答案】B【错误防范】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最早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
例12(2009年统考试题)凯洛夫《教育学》的理论体系更侧重于哪一个教育流派?()A.形式教育派B.实质教育派C.传统教育派D.现代教育派【答案】C【解析】传统教育派的观点是:教师中心、书本中心(间接经验中心)、课堂中心。
代表人物是德国的赫尔巴特等。
现代教育派的观点是:学生中心、直接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等。
【错误防范】在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方面也存在两大派别:形式教育派和实质教育派。
形式教育派的观点是:重视智力,忽视知识。
实质教育派的观点是:重视知识,忽视智力。
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例13(2010年统考试题)主要从事流浪犯罪儿童教育并著有《教育诗》等论著的教育家是()。
A.加里宁B.克鲁普斯卡娅C.凯洛夫D.马卡连柯【答案】D4.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例14(2001年统考试题)《给教师的建议》的作者是苏联著名教育家;结构主义学说的倡导者是美国著名教育家。
【答案】苏霍姆林斯基布鲁纳【解析】目前的考试没有填空题,上述考点可以以选择题等形式出现。
例15(2002年统考试题)“教学与发展”理论的倡导者是()。
A.赞可夫B.皮亚杰C.布鲁纳D.瓦·根舍因【答案】A例16(2004年统考试题)下列哪一条教学原则是教育家赞可夫在《教学与发展》一书中提出的?()A.程序编排的原则B.激发动机的原则C.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D.结构主义的原则【答案】C【错误防范】赞可夫进行了18年的教学与发展的改革实验,他实验的理论基础之一是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他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大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以及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
例17(2003年统考试题)在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中,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提出了()。
A.结构主义教学理论B.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理论C.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理论D.范例方式教学理论【答案】D例18(2007年统考试题)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提出了合作教育学的理论。
合作教育学的核心是()。
A.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B.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合作C.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合作D.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例19(2005年统考试题)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教育家是()。
A.巴班斯基B.皮亚杰C.布鲁纳D.瓦·根舍因【答案】A例20(2009年统考试题)在教育学理论发展中,提出儿童智力发展阶段与教学关系理论的教育家是()。
A.赞可夫B.皮亚杰C.布鲁纳D.瓦·根舍因【答案】B考点二:教育学发展中逐渐形成的理论派别。
例21(2005年统考试题)教育学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流派。
其中杜威倡导的是()。
A.实用主义教育学B.实验教育学C.文化教育学D.批判教育学【答案】A例22(2006年统考试题)在教育学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派别,其中美国的鲍尔斯与金蒂斯倡导的是()。
A.实验教育学B.文化教育学C.实用主义教育学D.批判教育学【答案】D例23(2008年统考试题)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西方兴起了批判教育学理论,其代表作之一是()。
A.斯普朗格的《教育与文化》B.阿普尔的《教育与权力》C.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D.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答案】B例24(2009年统考试题)20世纪以后产生的资产阶级“儿童学”的理论基础之一是()。
A.实验教育学B.文化教育学C.实用主义教育学D.批判教育学例25(2010年统考试题)持有“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儿童中心论”等观点的理论派别属于()。
A.实验教育学B.文化教育学C.实用主义教育学D.批判教育学【答案】C【错误防范】2005年、2006年、2008年、2009年和2010年都考查了这部分内容。
这部分内容易采用选择题的形式考查。
因此,对于这部分内容,考生需掌握以下几点:第一,掌握四个派别的名称: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和批判教育学。
第二,了解每个派别的主要观点。
第三,记住每个派别的代表人物和著作。
考点三: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如教育学的概念、教育规律的含义以及教育学与教育科学体系的关系。
例26(2002年统考试题)教育学研究的教育现象主要包括教育的现象和现象。
【答案】社会认识【解析】目前已没有填空题,但是这是一个考点,可以用其他形式进行考查。
例27(2004年统考试题)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一般为()。
A.教育现象及规律B.教育政策与法规C.教育理论与实践D.教育历史与现实【答案】A例28(2008年统考试题)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称为()。
A.教育规律B.教育法规C.教育原则D.教育政策【答案】A【解析】教育规律是客观的,题中提到的“内在的”“必然的”是客观性的具体表现。
教育法规、教育原则、教育政策三者都是人制定的,有人的主观愿望在里面,它们具有主观性的特点,而它们又都是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被制定出来的,因此,它们都具有客观性的特点,即它们是主观性和客观性有机结合的产物。
【错误防范】这道题还容易出成辨析题。
如教育规律就是指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又如教育规律就是指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这种表述都不全面,教育规律不仅要揭示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要揭示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如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与教育的关系等。
例29(2007年统考试题)教育科学现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科学体系,这个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
A.教育学B.教育哲学C.教育心理学D.教育生理学【答案】A【解析】教育学作为一门具体的学科,它的发展有两大趋势:一是教育学自身的分化,产生了很多新的学科;二是教育学在不断与其他学科结合,形成了许多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
所产生的这些新学科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教育科学体系,而教育学是这个体系中的基础学科。
这是一道经常考的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