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一年级下册《牧童谣》
- 格式:ppt
- 大小:1.33 MB
- 文档页数:8
人音版一年级下册《牧童谣》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音版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快乐的一天》,主要内容为《牧童谣》。
本教材共分为三个部分:歌词学习、旋律学习、节奏练习。
歌词部分主要通过描述牧童在田野放牧的情景,让学生感受音乐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旋律部分以五声音阶为基础,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节奏练习则侧重于学生对基本节奏的掌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熟练掌握《牧童谣》的歌词、旋律及节奏。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3. 通过学习《牧童谣》,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歌曲中部分节奏的掌握,如切分音、附点音符等。
教学重点:歌词、旋律及节奏的熟练掌握,以及对歌曲情感的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钢琴、多媒体教学设备、歌词卡片、节奏卡片。
学生准备:课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实践情景引入:播放牧童放牧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引导学生关注牧童与音乐的联系。
2. 歌词学习(10分钟)a.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歌词,理解歌词含义。
b. 学生自主朗读歌词,注意歌词中的韵律美。
3. 旋律学习(15分钟)a. 教师示范唱《牧童谣》,引导学生感受旋律的起伏。
b. 学生跟随教师学唱,注意音准和节奏。
c. 分组练习,相互纠错,提高演唱水平。
4. 节奏练习(10分钟)a. 教师出示节奏卡片,引导学生认识切分音、附点音符等节奏。
b. 学生跟随教师练习基本节奏,逐步提高节奏感。
5. 随堂练习(10分钟)a. 学生自主练习《牧童谣》的歌词、旋律及节奏。
b.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
6. 课堂小结(5分钟)b.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激发学习兴趣。
六、板书设计1. 歌曲名:《牧童谣》2. 歌词、旋律、节奏重点内容3. 节奏卡片展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抄写《牧童谣》歌词,并熟练演唱歌曲。
2. 答案:歌词见教材,演唱要求准确无误。
人音版音乐一年级下册第2课演唱《牧童谣》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牧童谣》是人音版音乐一年级下册第二课的一首演唱曲目,歌曲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牧童们在田野上放牧的场景,歌曲节奏明快,旋律简洁,富有童趣。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对音乐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模仿能力,对音乐具有较强的感知力。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音乐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普及。
此外,学生的音准、节奏感和合唱能力也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音准、节奏感和合唱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牧童谣》,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培养他们对音乐的热爱,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3.知识与技能:学会演唱《牧童谣》,掌握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提高音准、节奏感和合唱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会演唱《牧童谣》,掌握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
2.教学难点:音准、节奏感和合唱能力的培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聆听、演唱、演奏、讨论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歌曲,引导学生跟唱;运用乐器,辅助学生掌握节奏;进行分组练习,提高学生的合唱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听一首关于大自然的歌曲,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新课教学:讲解《牧童谣》的基本知识,如歌曲的节奏、旋律等,然后引导学生跟唱。
3.分组练习: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合唱练习,提高他们的合唱能力。
4.课堂展示:选取部分学生进行课堂展示,检验他们的学习效果。
5.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音乐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包括歌曲《牧童谣》的曲谱、歌词、基本音乐理论知识等,要求简洁明了,易于学生理解。
人音版一年级下册《牧童谣》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音版一年级下册《牧童谣》这一单元。
具体内容包括:1. 章节内容:第三单元《儿歌与游戏》中的《牧童谣》。
2. 详细内容:歌曲学唱、节奏练习、歌词理解、简单的音乐知识介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牧童谣》的歌词和旋律,能独立演唱。
2. 培养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感知能力,提高音乐表现力。
3. 增进学生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歌曲中的节奏变化和旋律跳跃。
2. 教学重点:歌词的朗读与记忆,节奏感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钢琴、电子琴、多媒体设备、黑板、卡片。
2. 学具:音乐课本、歌词单、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牧童在田野放牧的故事,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引发学习兴趣。
2. 歌曲学习:a. 播放《牧童谣》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
b. 分组朗读歌词,讲解歌词意义。
c. 教师示范演唱,学生跟唱。
d. 分句教唱,注意指导学生掌握节奏和音高。
3. 节奏练习:a. 让学生模仿教师演奏的节奏,培养节奏感。
b. 分组进行节奏游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 课堂实践:a. 学生独立演唱《牧童谣》。
b. 学生分组表演,互相评价。
六、板书设计1. 《牧童谣》2. 歌词:以卡片形式展示,方便学生记忆。
3. 节奏:用符号表示歌曲中的节奏变化。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抄写《牧童谣》歌词。
b. 练习歌曲中的节奏。
c. 家长协助录制学生演唱的《牧童谣》。
2. 答案:a. 歌词见课本。
c. 录音文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a. 邀请家长参加课堂,共同欣赏学生的表演。
b. 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体验牧童的生活,激发创作灵感。
c. 推荐类似主题的歌曲,引导学生课后自主学习。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歌曲中的节奏变化和旋律跳跃。
小学一年级下册音乐《牧童谣》教学设计教学内容:1、学唱《牧童谣》2、表演《牧童谣》教学目的:1、通过学唱歌曲《牧童谣》,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乐观向上的品格。
2、初步培养创编歌词的能力。
3、指导学生用自然、明快的歌声表现牧童放牧时愉快的心情。
教学重点:运用自然、明快的歌声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为歌曲创编歌词。
教学用具:多媒体、电子琴教学过程:a、导入:什么叫牧童?他们是干什么的?(生……)牛羊吃草的时候牧童孤零零的,没有人玩。
咦,看见对面山上也有一个牧童,他们……(引出)对歌。
师生用喊话表演对歌:喂——!你好吗——?我们来对歌——!天上什么放光明?(生)天上……学生和老师模拟出站在高山上对话的意境,所以音色和语气像遥远传来的喊声b、新授:1、聆听范唱,感受歌曲。
2、学生有节奏的朗读歌词。
3、教师范唱歌曲,注意歌曲中音的强、弱、次强、弱。
4、学唱歌曲,跟着音乐哼唱。
5、解决重难点,教师纠正错误并反复练唱。
6、教师伴奏,学生跟唱。
7、播放《牧童谣》伴奏,指导学生有感情演唱这首歌曲。
8、分组表演、个人表演。
9、创编合适的动作。
10、能完整的加上动作表演歌曲。
C、讨论:创编歌词d、巩固:1、分角色演唱师生、小组分角色演唱2、歌曲处理。
e、小结这节课我们在读谱知识中认识了新朋友:re ,还了解了它在音乐阶梯上的位置和音高。
另外,我们学习了歌曲《牧童谣》,还为它加上了歌表演及打击乐器伴奏。
同学们回家以后,一定要学习小牧童,为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f、拓展延伸:分组创编表演g、作业布置:背唱歌曲h、板书设计:牧童谣1=E 4/4 风趣地湖北民歌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我认为比较满意的地方,一是利用课件观看“牧童”的视频,调皮的小牧童这一位客人导入,利用小牧童和同学们相互问好,找到高远感,再进行发声练习,接下来在基础训练中让小牧童和同学们比赛看谁耳朵灵,看谁反应快,让学生充满信心地进入下面的活动中。
歌曲《牧童谣》是一首带有山歌风格、叙事童谣的湖北民歌, 4/4 拍子,五声商调式。
歌曲的节奏抒展,旋律优美抒情。
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描绘天上太阳放光明和地上草儿青又
青的田野风光抒发了小牧童悠闲放牧的愉快心情。
歌词中巧妙运用“那斯那斯嗨”的衬词,
简单易学,利于传唱,也方便学生编创回答式的歌词。
全曲由 re 、mi、 sol、 la 四个
音构成,以生动有趣的问答式的歌唱表演形式来反映牧童在放牧时的愉快心情。
新授课
一课时
1、感受歌曲优美的情绪,体验歌曲如画般的美好意境,让学生自发地学习歌曲,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指导学生用自然、明快的歌声表现牧童放牧时愉快心情。
2、通过《牧童谣》的学习,使学生感受民歌风谣的特点,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
1、唱准高音。
2、对“mi,sol,la,re”四个音的音高有初步的感知。
把握音准,能够进行编创活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磁带
充分运用和发挥多媒体的优势,精心编制多媒体课件,设置情境以小牧童的活动贯穿整节。
人音版音乐一年级下册《牧童谣》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音版音乐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牧童谣》。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36页至第37页的《牧童谣》歌曲学习,学习歌曲的旋律、节奏、歌词以及简单的音乐知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歌曲《牧童谣》的旋律、节奏、歌词,能够熟练演唱。
2. 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感受歌曲所描绘的田园风光,了解民族音乐的特点。
3. 通过学习歌曲,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歌曲中的节奏、旋律变化以及歌词的识记。
2. 教学重点:歌曲的演唱技巧、音乐表现力以及团队合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钢琴、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音乐课本、歌词单、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描绘田园风光的儿歌,引导学生说出歌曲中所表现的场景,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牧童谣》。
2. 新课学习:(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歌词,熟悉歌词内容。
(2)教师示范演唱歌曲,学生跟随学习旋律、节奏。
(3)学生分组练习,教师个别指导。
3. 随堂练习:(1)教师选取歌曲中的典型节奏,让学生进行拍手练习。
(2)学生自由组合,进行歌曲演唱练习。
4. 小结:教师对学生的演唱进行点评,强调歌曲的演唱技巧和音乐表现力。
六、板书设计1. 歌曲名:《牧童谣》2. 歌曲旋律、节奏示例3. 歌词重点、难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抄写《牧童谣》歌词,并背诵。
2. 答案:歌词见教材第36页至第37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的参与度较高,但部分学生对歌曲的节奏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了解其他民族音乐,学会欣赏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
组织学生参加课外音乐活动,提高音乐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处理1. 歌曲的旋律、节奏、歌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歌曲的旋律和节奏,同时重视歌词的理解和记忆。
人音版一年级下册《牧童谣》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音版一年级下册的《牧童谣》。
具体内容包括:第一章“草原上”,详细讲解牧童谣的基本节奏和音符;第二章“牧童之歌”,深入学习歌曲的旋律和歌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牧童谣的基本节奏和音符,能独立演奏;2. 学会歌曲《牧童之歌》,并能熟练演唱;3.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和表现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牧童谣的基本节奏和音符,歌曲《牧童之歌》的旋律和歌词。
难点:对牧童谣节奏的把握,歌曲中音高的准确演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电子琴、多媒体设备、谱架学具:音乐课本、五线谱本、铅笔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播放草原风光视频,让学生感受草原的美丽和牧童的生活,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牧童谣的基本节奏和音符,通过示范演奏,让学生跟唱并模仿。
3.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牧童谣的练习,老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
4. 学习歌曲《牧童之歌》(10分钟)分组教唱歌曲,注意音准和节奏,让学生在练习中熟悉旋律和歌词。
5. 合唱练习(10分钟)全班同学共同演唱《牧童之歌》,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牧童谣基本节奏和音符;2. 歌曲旋律和歌词;3. 本节课重点知识点。
七、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1)熟练演奏牧童谣;(2)背诵《牧童之歌》歌词;(3)完成课后练习:根据所学知识,创编一段牧童谣。
答案:(1)略;(2)略;(3)创编内容不限,要求节奏准确,音符正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牧童谣的基本节奏和音符,学会了歌曲《牧童之歌》。
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反馈。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草原文化,了解牧民生活,培养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可组织学生参加草原音乐夏令营,亲身体验牧童生活,提高音乐素养。
2024年人音版一年级下册《牧童谣》精彩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歌曲《牧童谣》的旋律和歌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2.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提高对歌曲的欣赏水平。
3.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精神,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歌曲《牧童谣》的旋律和歌词。
2.教学难点:歌曲中的节奏变化和音准把握。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播放《牧童谣》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风格和节奏。
2.歌曲教学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学习歌曲的旋律,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和音准。
教师逐句教唱歌曲,让学生跟唱,注意纠正学生的发音和节奏。
学生自主练习演唱,教师个别指导。
3.歌曲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结构,如歌曲的段落划分、节奏变化等。
教师讲解歌曲中的音乐元素,如旋律、节奏、和声等。
4.歌曲欣赏教师播放《牧童谣》歌曲,让学生欣赏并感受歌曲的美感。
5.团队协作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出一个组长,负责组织本组成员进行歌曲排练。
各小组进行歌曲排练,教师巡回指导。
各小组进行汇报演出,教师进行评价。
6.课堂小结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进行点评。
四、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自主练习演唱《牧童谣》。
2.家长协助学生录制演唱视频,至班级群,教师进行评价。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歌曲教学,让学生掌握了《牧童谣》的旋律和歌词,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
2.通过歌曲分析和欣赏,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3.通过团队协作,提高了学生的集体合作精神,培养了团队意识。
4.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音乐学习中得到提高。
5.课后作业的设置,有助于巩固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教学评价1.学生对《牧童谣》歌曲的掌握程度。
2.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
3.学生对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
4.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歌曲的旋律和歌词: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互动环节,比如边唱边做动作,帮助学生记忆歌词和旋律。
人音版一年级下册《牧童谣》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音版一年级下册的《牧童谣》。
具体内容包括:1. 章节:第二章《儿童歌曲》中的第五节《牧童谣》。
2. 详尽内容:歌曲《牧童谣》的歌词学习,节奏感知,音准训练,以及简单的乐理知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熟练演唱《牧童谣》,并理解歌词的含义。
2. 培养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感知,提高音乐表现力。
3. 通过学习《牧童谣》,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歌曲中节奏的变化和音准的把握。
2. 教学重点:歌词的理解,节奏的感知和音准的训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钢琴、电子琴、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音乐教材、歌词单、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以故事形式介绍牧童的生活,引发学生对歌曲的兴趣。
通过提问,让学生分享他们对大自然的认识和喜爱。
2. 歌曲学习(15分钟):分组学习歌词,让学生用彩色笔标记节奏。
教师示范演唱,学生跟随学习,注意节奏和音准。
分角色演唱,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和合作意识。
3. 节奏感知(10分钟):通过拍手、敲击乐器等方式,让学生感受歌曲的节奏。
设计简单的节奏游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节奏变化。
4. 音准训练(10分钟):教师弹奏钢琴,引导学生跟随演唱,注意音准的准确性。
分组进行音准练习,相互监督,共同提高。
5. 歌曲演绎(10分钟):学生自主演绎《牧童谣》,展示学习成果。
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建议。
六、板书设计1. 歌曲名:《牧童谣》2. 歌词重点:节奏标记、音准提示3. 歌曲结构:AB段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演唱《牧童谣》,录制音频或视频。
2. 答案:作业1:根据课堂学习,正确演唱《牧童谣》。
作业2:充分发挥想象力,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作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思考如何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参加户外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他们对音乐创作的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