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枢纽与港站第七章铁路枢纽站场1
- 格式:ppt
- 大小:2.76 MB
- 文档页数:152
第一章交通枢纽概述公路:国家高速(全封闭)、地区高速、一级公路(控制出入口)、二级公路(无中央分隔带)三级公路、四级公路、等外公路(国道五纵七横、高速7918)国道G——一般国道编号为3位数,G107(首都放射线)、G207(南北线)、G315(东西向)、国道主干线G4(京港澳)、横纵线G60(沪昆)、绕城线和联络线G0410(长沙绕城)省道S、县道X、乡道Y、村道C城市道路:快速路(中央分隔带,四车道以上,控制出入口,60-80km/h)、主干道(连接城市各分区的干路,以交通功能为主40-60km/h)、次干道(承担主干线与各分区间的交通集散作用,兼具有服务功能)、支路(以服务功能为主)铁路:国家铁路、地方铁路、合资铁路、专用铁路、铁路专用线高铁:250km/h以上专线综合交通枢纽:是多种运输方式(至少两种以上)交通干线的交汇与衔接处,共同为办理旅客或货物的发送、中转、到达所需的多种运输设施及辅助服务功能的有机服务体。
是国家或区域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表现形式目前有两种,主体式(居多)与综合式。
综合交通枢纽基本属性:时空性、社会性、综合性交通枢纽:两条或两条以上运输线路的交汇与衔接处,是大功能的综合性设施,生产组织基地,客货集散、转运及过境的场所,是提高客货运输效率的关键环节交通枢纽六大功能:运输组织功能、中转换乘和换装功能、物流功能、多式联运功能、信息流通功能、辅助服务功能交通枢纽规划布局三个历程:单纯的数学物理方法、运筹学、现代交通流理论与现代交通规划学交通枢纽规划布局四个内容:枢纽站场的数目、地理位置、规模、与其他枢纽的相互关系重心法:求几何重心,一元,可作其他方法的初始解微分法:系统最优,克服重心法缺点,系统总成本最小,一元数学物理方法:一元交通枢纽规划布局决策的本质未变,层次性考虑不足重心法、微分法——连续型成本分析法——简单的离散型一元问题0-1整数规划:m个交通需求发生点,n个交通需求吸引点,k个交通枢纽备选点目标函数:发点到备选枢纽点运费+备选枢纽点到吸点运费+发点直接到吸点运费+枢纽点建设费用(涉及到0-1变量问题)+中转费用X——发点到选择枢纽点的流量即吸引规模Y——选择枢纽点到吸点的流量即发送规模Z——直接从发点到吸点的流量即分担率W——选择的枢纽点即枢纽的数目运输规划模型:A个产地,产量为a,B个销地,销量为b,产地到销地运价为C目标函数:发点到备选枢纽点的运费+备选枢纽点到吸点的运费+发点到吸点的运费+中转费用双层规划模型:最终用户利益与系统整体利益的分配问题CFLP法:设施容量限制的选址问题两阶段模型:第一阶段以UE原理为基础采用“四阶段法”模式进行配流即网络模型,第二阶段采用运输模型求解。
交通港站与枢纽总复习第一章绪论1、理解港站及枢纽的概念2、了解港站及枢纽学科研究内容【P7】(学科的研究重点)1综合交通枢纽与运输网络布局的协调理论和方法研究2综合交通枢纽与城市规划协调发展的理论和方法研究3综合交通枢纽中各种交通方式相互协调的理论和方法研究4综合交通枢纽站点合理布局及分工理论和方法研究5 港站各项设施的合理规模、合理作业流程、合理布局研究6.港站各车场、库房等合理平纵断面,车站咽喉结构,各项设备需要数量、能力计算,协调与加强途径。
3、了解港站与枢纽在交通路网中的地位与作用【P2】(交通港站与枢纽的重要性)①港口和车站是交通运输的基层生产单位,它集中了与运输有关的各项技术设备,参与运输过程的主要作业环节②港口和车站对保证运输工作质量起着决定作用③港口和车站及枢纽的能力是运输网络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④港站及枢纽在交通建设投资和固定资产中占有很大的比重⑤港站及枢纽既是沟通城乡、联系各省区和国内外的门户,又是联系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纽带。
第二章交通枢纽总体规划与布局1、掌握交通枢纽规划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P11-12】⑴交通枢纽规划是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土地利用规划等规划基础上进行的专门规划。
交通枢纽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枢纽的总体布局规划和枢纽的规划设计两大部分。
交通枢纽的总体布局规划是属于长期发展规划,对交通枢纽的建设、运营和管理起宏观指导作用。
交通枢纽的规划设计是对布局确定了的交通枢纽场站的具体功能、运作流程、相关的硬件设施和配套设施、组织管理系统等进行详细设计的过程。
⑵交通枢纽规划的基本原则1.充分考虑规划区域(城市)在全国综合交通运输网中的地位从规划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交通运输需求出发,满足全国经济发展、产业布局的需要。
充分体现规划区域的经济特点,适合向规模化、集约化和高附加值化发展的要求。
2.引导需求根据规划区域的发展战略和土地利用规划,积极引导城乡一体化、多中心分散组团式城镇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形成合理的交通结构,使整个交通系统向综合交通运运输体系发展。
交通枢纽与港站教学讲义主讲:李利华第一章概论一、教学基本介绍1、相关教学教材①《交通枢纽与港站》,胡列格等编,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2003.9,本教材是一套现代物流系列教材之一,系统介绍了交通枢纽与港站的规划、建设、运营、管理与评价过程。
②《交通港站与枢纽》,张超主编,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2004.6,由北京交通大学筹划编著,作者张超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铁路运输。
③两教材比较分析《交通枢纽与港站》系本院教师所编写,该教材是第一本针对交通运输、物流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所编写的大学教材,由于专业研究关系,教材侧重点主要为公路运输部分;《交通港站与枢纽》主要侧重与铁路运输部分,二者都忽略了城市交通枢纽(如:公交站场枢纽、城市综合交通枢纽)部分。
2、教学安排本课程教学分为课堂教学和课程设计两部分,1~13周实行课堂教学,17~19周进行课程设计部分教学。
二、主要内容从学科发展的角度分析,一级学科为交通运输工程,二级学科设置主要有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载用工具运用工程、道路与铁路工程等四个,随着交通行业的不断发展,已涌现出越来越来的分支学科,如:物流工程、交通枢纽与港站等,交通枢纽与港站是一门以线路、港口工程为基础,以先进的运输组织为依据,对港站及枢纽各项设备进行合理布局与综合运用,提出满足运营要求的优化设计方案,该学科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交通枢纽与运输网络布局的协调理论和方法研究;2、交通枢纽与城市规划协调发展的理论和方法研究;3、交通枢纽中各种交通方式相互协调理论和方法研究;4、交通枢纽站点合理布局及分工理论和方法研究;5、港站各项设施合理规模、合理作业流程、合理布局研究;6、港站各车场、库房合理平纵断面、车站咽喉结构、各项设施需求数量、能力计算,协调与加强途径。
三、基本概念1、交通枢纽交通枢纽是指在两条或两条以上交通运输线路的交汇、衔接处形成的,具有运输组织与管理、中转换乘及换装、装卸存储、多式联运、信息流通和辅助服务等六大功能的综合性设施。
1、综合运输体系的含义和组成综合运输体系是指各种运输方式在社会化的运输范围内和统一的运输过程中,按其技术经济特点组成分工协作、有机结合、连接贯通、布局合理的交通运输综合体。
其大致由3个系统组成。
(1)具有一定技术装备的综合运输网及其结合部系统,如铁道、公路、港口等。
这是综合运输体系的物质基础,系统的布局要合理协调,运输环节要相互衔接,技术装备要成龙配套,运输网路要四通八达。
(2)综合运输生产系统,即各种运输方式的联合运输系统,如集装箱多式联运,这个系统主要是为了实现运输高效率,经济高效益,服务高质量,充分体现各种运输方式综合利用了优越性。
(3)综合运输组织,管理和协调系统。
这个系统有利于宏观调控,统筹规划和组织协作。
2、交通港站与运输枢纽的关系(1)交通港站是交通运输枢纽的主体,交通枢纽的功能是各交通港站功能的系统组合。
(2)交通港站的运输能力直接影响到交通枢纽的运输能力。
(3)交通港站是国际物流供应链的主要环节,在现代物流系统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3、现代交通港站与枢纽的发展趋势1.现代交通港站建设的大型化、专业化、智能化、人性化;2.现代交通港站与枢纽服务功能一体化;3.现代交通港站与枢纽格局发展趋于港城一体化。
4、五种交通方式发展方向要点1)铁路仍将是中、长距离客货运输的主力;2)充分发挥公路在短途客货运输中的主力作用;3)沿海和内河运输是大宗散装货物运输的主要方式之一;4)大、中城市间长距离客运应优先发展航空运输;5)发展油、气的管道运输,积极慎重的发展输煤管道。
5、综合运输系统构成1.子系统构成1)客货流系统;2)载运机具系统;3)路网系统;4)运输管理系统;5)生产组织系统;6)信息系统。
2.运输方式构成并联结构;串联结构;混联结构。
3.运输设备构成固定设备子系统;移动设备子系统。
6、交通港站与运输枢纽的关系(1)交通港站是交通运输枢纽的主体,交通枢纽的功能是各交通港站功能的系统组合。
(2)交通港站的运输能力直接影响到交通枢纽的运输能力。
《交通枢纽规划与设计》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英文名称:Traffic Port Station and Hub课程编号:021030180总学时及其分配:总学时24(20+4)学分数:1.5适用专业:交通工程任课学院、系部: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交通工程系一、课程简介《交通港站与枢纽》是交通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
课程以交通中的各类枢纽(站场)为研究对象,重点讲述交通枢纽的基础知识,根据运输的需求,从交通枢纽的布局选址、规模分析、布局规划、工艺设计、客货站生产作业分析、管理信息系统以及枢纽的运营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二、课程教学的目标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对各类交通枢纽的组织方式、工艺设计过程、平面布局及未来发展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在掌握交通枢纽规划设计与管理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因此,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及教学安排第一章绪论(2学时)了解港站枢纽与运输网络之间的关系,枢纽港站在综合运输当中的地位、不同运输方式下的港站枢纽设施以及港站枢纽的职能作用。
第二章城市交通场站与枢纽规划基础理论(2学时)从辐射范围、区域社会经济水平、运输结构等方面分析影响交通港站的因素,并了解运输港站规模及其适应性的调查分析方法。
从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学习入手,掌握综合运输需求的预测方法、运输需求结构的预测方法以及各方式运网基础设施发展预测方法。
第三章城市交通场站与枢纽设计基础理论(4学时)了解交通枢纽港站布局的原则与思路,熟悉数学物理模型与效益成本分析法、运筹学模型法及交通规划理论优化布局模型,并掌握交通港站的选址与优化方法。
了解交通枢纽规模的描述方法,熟悉公路主枢纽规模的确定思路,掌握枢纽组织量与适站量分析方法和枢纽规模的确定方法。
第四章城市常规公共交通场站与枢纽设计(4学时)对现代公共交通换乘枢纽的现状、发展趋势,一体化规划设计方法进行介绍。
第一章交通港站分类及其技术条件1.水运特点:运输量大;能源消耗及运输成本低;运输速度慢;受天气和气象的影响较大。
铁路运输:运输能力大;安全性好;环境污染程度小;直达性较差。
公路运输:通达性强;灵活性高;载运量小;全程运输速度快;安全性较差。
航空运输:运输速度快;机动性大,且受地形限制小;舒适、安全性好;基本建设周期短、投资少;容积和载重量小,运价高。
管道运输:运输量大;永久性占用土地少,易选取捷径缩短距离;便于管理,可长期稳定运行;耗能低,运输费用低。
2.车站:车站是铁路与工农业和城市联系的纽带,是铁路对外的窗口,与旅客和货主直接发生联系,运输过程的开始和终结都是在车站上办理,包括旅客的上车和下车,货物的承运、交付和装卸作业。
车站的作业:客运业务;货运业务;运转作业;机车业务;车辆业务。
车站的设备:客运业务设备;货运业务设备;运转设备;机车业务设备;车辆业务设备。
车站分类:业务性质(客运站、货运站、客货运站);技术作业(中间站、区段站、编组站);等级(特、一、二、三、四、五)。
第二章车站的布置图型1.作业:列车、车列、车辆、单机在站内从某地移至异地的某项作业活动,称为作业流程,简称作业。
(接车作业、发车作业、调车作业、取送车作业、通过作业)。
2.进路:一项作业流程从出发地至到达地的经路。
平行作业:几项可以同时进行互不妨碍的作业。
交叉作业(敌对作业):两项作业不能同时进行的作业。
3.分析交叉点应该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考虑,质指交叉的性质而言,量指交叉点的负荷。
交叉点的性质:行车交叉;行调交叉;调车交叉。
交叉疏解:消灭交叉;降低性质;减少负荷。
4.车站布置图型:(1)客运业务设备应设于靠城镇一侧,旅客列车到发现应靠近正线。
(2)货物列车到发场也应靠近正线,设于与旅客列车到发线相对应的另一端。
(3)货场的位置,一方面希望设于靠城镇一侧,另一方面又希望靠近调车场。
(4)机务段的位置应尽可能靠近到发场。
(5)车辆段要靠近调车场,同时要与调车场保持一定距离。
交通港站与枢纽结课论文题目:高速铁路的发展系别:物流管理系班级:0801班姓名:郭珊珊学号:20XX2518高速铁路的发展一.摘要高速铁路是现代化的标志,高速铁路的修建,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同时,高速铁路已成为世界铁路发展的普遍趋势。
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国高速铁路的现状,发展与展望及对物流业的促进作用。
二.关键字高速铁路现状发展对物流促进作用三.正文1.概述:交通运输的主要任务是安全、迅速、经济、便利地运送旅客和货物,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和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服务。
在完成这项任务中,港口、车站及枢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世界人口的增长,人们对交通工具的质量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为了满足人们对交通工具的需要,高速铁路应运而生。
高速铁路是一个集各项最先进的铁路技术、先进的运营管理方式、市场营销和资金筹措在内的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高效率的运营体系,它包含了基础设施建设、机车车辆配置、站车运营规则等多方面的技术与管理。
2.中国高速公路的发展为了提高列车运行速度,使铁路适应社会发展,从20世纪初至50年代,德、法、日本等国都开展了大量的有关高速列车的理论研究和试验工作。
铁路作为陆上运输的主力军,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居于垄断地位。
但是自20世纪以来,随着汽车、航空和管道运输的迅速发展,铁路不断受到新的浪潮的冲击。
我国自1876年出现第一条铁路以来已经120多年了。
遗憾的是百余年来,我国的铁路事业无论从横向上还是从纵向上来讲,都是远远落后的。
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铁路在运营里程、运输效率、技术水准、装备质量等方面相差极远,令人堪忧。
我国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在我国交通运输体系中居于主导的骨干地位。
但我国铁路的现状是路网不发达,技术装备较落后,运能与运量的矛盾比较突出,一些主要干线的能力利用程度已经趋于饱和,铁路负荷水平居世界首位。
兴建高速铁路的动议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为我国的有识之士所提出,十多年来,国家有关部门组织了数以百计的专家学者从各个方面对高速铁路项目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分析和论证。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我国交通港站与枢纽历史及趋势5、交通枢纽现状及趋势综合交通枢纽具有以下特点:运输方式复杂(包括公路、铁路、水运、航空、城市交通等多种方式);运输流线、流向复杂(列流、车流、客流、货流);中转作业复杂(不同方式、不同站点间中转);枢纽始发和终到客货量大;枢纽布局影响因素多。
目前国内外综合交通枢纽的发展趋势为:(1)随着交通运载工具的发展,综合交通枢纽关联的运输方式越来越多;(2)随着城市的发展,枢纽的范围越来越大;(3)随着城市的发展,枢纽市区范围内的干线功能逐步转移为市区运输,而在城市外围进一步修建环线和迂回线;(4)枢纽站点的发展逐步趋向物理衔接无缝化;(5)客运服务综合化、立体化、人性化;(6)枢纽客货运组织逐步走向信息化、物流化、一体化。
第二章交通枢纽总体规划与布局第三节交通枢纽场站布局三、数学物理模型与效益成本分析法重心法和微分法就是求解一元枢纽场站布局问题的典型模型。
1、一元交通枢纽场站布局的重心法一元交通枢纽场站布局:在规划的枢纽服务范围内只设置一个站点的布局问题。
重心法是一种模拟方法,将运输系统中的交通发生点和吸引点(amenity指能吸引人员或货物到达进行活动的任何单位或地点)看成是分布在某一平面范围内的物体系统,各点的交通发生、吸引量分别看成该点的重量,物体系统的重心就是枢纽场站设置的最佳点,用求几何重心的方法来确定交通枢纽场站的最佳位置。
其数学模型如下:设规划区域内有n个交通发生点和吸引点,各点的发生量和吸引量为Wj,坐标为(xj,yj) ( j=1,2,……,n)。
需设置枢纽场站的坐标为(x,y),枢纽系统的运输费用为Cj。
根据平面物体求重心的方法,枢纽场站最佳位置的计算公式如下:例1:设规划区域内有5个交通发生点(吸引点),各点的坐标位置、发生量以及运输费率如表5-1所示,确定需设置港站的坐标。
重心法的特点:简单,它将纵向和横向坐标视为独立的变量,与实际交通系统的情况相去甚远,求出的解往往是不精确的,只能作为交通枢纽场站布局的初步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