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知识分册归纳
- 格式:doc
- 大小:398.00 KB
- 文档页数:62
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梳理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梳理文言文一(一)劝学一、实词1、学不可以已(停止)2、金就砺则利(靠近,接近)草创未就(完成)诸侯各就国(回到封地)侯嬴乃谢客就车(登上)就极刑而无愠色(遭受)3、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快,引申为洪亮)4、而致千里(达到)则两将之头可致于麾下(送到)致意(表达)致食客三千(招引,引来)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牵连)5、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6、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停止)7、用心一也(因为)用之所趋异也(因为)二、虚词1、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比)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引出对象)2、而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转折)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递进)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并列)吾尝终日而思矣(修饰)吾尝跂而望矣(修饰)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修饰/转折)顺风而呼(修饰)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因果)蟹八跪而二螯(并列)3、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语气词)4、之青,取之于蓝(代词)輮使之然也(代词)不如须臾之所学(助词,定中之间,无义)蚓无爪牙之利(定后标志)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的)三、常见的文言句式翻译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状语后置)译: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译:(二)师说一、实词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岂,难道)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惑矣(糊涂)3、作《师说》以贻之(赠送)二、常用词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圣人之所以为圣(…的原因)2、是故无贵无贱(所以,因此)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不一定)4、如是而已(罢了)三、虚词1、而人非生而知之者(承接)惑而不从师(转折)吾从而师之(承接)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并列)小学而大遗(并列)则群聚而笑之(修饰)2、之古之学者必有师(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主谓取独)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主谓取独)圣人之所以为圣(主谓取独)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前标志)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类,这一类)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音节助词)作《师说》以贻之(代词)3、其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代词)其皆出于此乎(推测,大概)其可怪也欤(那)吾其还矣(祈使,还是)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祈使,一定)其孰能讥之乎(反问,难道)4、于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比)而耻学于师(向)于其身也(对于)其皆出于此乎(从)不拘于时(被)5、乎生乎吾前(在)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词)其皆出于此乎(语气词)6、乃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然)7、焉犹且从师而问焉(代词)四、常见文言句式翻译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译:2、不拘于时(被动句)译: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1-5册文言文知识汇总以下句子中存在哪些文言现象?请加以分析。
(附:文言现象有以下几种类型: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一、通假字1.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爱”通“薆”;“见”通“现”2.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说”通“悦”;“女”通“汝”3.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归”通“馈”4.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匪”通“非”;“女”通“汝”5.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无”通“毋”6.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7.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通“畔”8.肇锡余以以嘉名“锡”通“赐”9.扈江离与辟芷“辟”通“僻”10.来吾道乎先路“道”通“导”11.指九天以为正兮“正”通“证”12.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取”通“娶”13.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帘”通“奁”14.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纫”通“韧”15.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丁宁”通“叮咛”16.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奄奄”通“晻晻”17.他乡各异县,展转不可见“展”通“辗”18.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属”通“嘱”19.某所,而母立于兹“而”通“尔”20.比去,以手阖门“阖”通“合”21.称心快意,几家能能彀“彀”通“够”22.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23.其翼若垂天之云“垂”通“陲”24.适莽苍者,三餐而反“反”通“返”25.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26.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27.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而”通“能”28.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29.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匪”通“非”30.瞎王刘引定火乔男女“火”通“伙”31.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见”通“现”32.求!无乃尔是过与? “与”通“欤”33、是谁之过与“与”通“欤”34.直不百步尔,是亦走也“直”通“只”35.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36.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涂”通“途”37.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38.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39.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40.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41.合从而缔交,相与为一“从”通“纵”42.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景”通“影”4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44.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45.并曾赋敛,仓库少内“曾”通“增”;“内”通“纳”46再拜便辟“辟”通“避”47.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振”通“震”48.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无”通“毋”49.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具”通“俱”50.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51.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5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具”通“俱”;“倍”通“背”53.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54.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卻”通“隙”5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通“骖”56.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坐”通“座”57.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闵”通“悯”58.零丁孤苦,至于成立“零丁”通“伶仃”59.臣密今年四十有四“有”通“又”60不嗛,则奋击“嗛”通“慊”61椎釜鬲瓮盎盈道上“椎”通“槌”62太尉判书,辞甚巽“巽”通“逊”63备得太尉遗事,覆校无疑“覆”通“复”64虢叔死焉,佗邑唯命“佗”通“他”65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大”通“太”66姜氏欲之,焉辟害“辟”通“避”67姜氏何厌之有“厌”通“餍”68.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无”通“毋”69无庸,将自及“庸”通“用”70.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帅”通“率”71.遂寘姜氏于城颍“寘”通“置”72.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阙”通“掘”73.孝子不匮,永锡尔类“锡”通“赐”74.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摩”通“磨”75.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底”通“抵”76.思垂空文以自见“见”通“现”77.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失”通“佚”78.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纪”通“记”79.则仆偿前辱之责“责”通“债”80、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必修一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一、通假字1 2 34 5 61/数词二的大写) 2、以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泛指主人)3/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4/儿子) 5/粗鄙、低下)6/掌管某事的人) 7/到达)8/尊称人的妻子)1 23 45 61 231 21 21 21 23(一)省略句1、(烛之武)许之(主语)2、(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3、(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4、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5、敢以(之)烦执事(宾语)6、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二)倒装句1、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或状语后置)2、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同上)3、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同上)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同上)5、何厌之有(有何厌──宾语前置)(三)判断句1、邻之厚,君之薄也。
(也表判断)2、以乱易整,不武。
(否定判断句)(四)固定句1、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何必…)2、夫晋,何厌之有?(….怎么….)《荆轲刺秦王》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â,高兴)2、使工以药淬火(淬,通“焠”,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3、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4、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5、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6、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 8、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 9、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10、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 11、卒起不意(卒,通“猝”,cù,仓促,突然)古今异义1、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
4、将军岂有意乎古义:有心意,此引申为同意、愿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一.一词多义“之”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以”“而”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⑤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焉”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其”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③秦伯说(同“悦”)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三.词类活用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既东封郑(封,疆界。
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四.古今异义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②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五.特殊句式(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A.以其无礼于晋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C.佚之狐言于郑伯(2)省略句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略主语)C.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3)宾语前置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小结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必修1文言知识归纳•烛之武退秦师‣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1.贰于楚也古:从属二主,动词;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三、词类活用(例句)(一)名词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夜缒而出(表时间,在晚上)②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③既东封郑(表处所,在东边)2.名词作动词①晋军函陵/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①既东封郑(封:疆界。
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②阙秦以利晋(利:利益、好处。
名词作使动,使……得利)③越国以鄙远(鄙:边邑。
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2.动词的使动①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③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②臣之壮也(壮,壮年人)③今老矣(老,老年人)④邻之厚,君之薄也(厚,雄厚的势力;薄,单薄的力量)⑤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2.形容词作动词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四)数词活用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四、一词多义(一)重要实词:1.贰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副职(例:其内任卿贰以上。
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归纳一、文言实词1.爱:(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2)吴广素爱人(爱惜,吝惜)(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4)古之遗爱也(恩惠)(5)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通“薆”。
隐蔽,躲藏)2.安:(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2)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3)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4)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5)衣食所安(养生)(6)既来之,则安之(使……安)3.兵:(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名词作动词)(5)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兵符,复合词,古代调兵用的凭证)4.朝:(1)朝服衣冠(早晨)(2)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3)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4)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5)期年不听朝(朝政)5.除:(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名词)(2)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清除,去掉)(3)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4)除臣洗马(拜官授职)(5)扶辇下除(门屏之间,名词)6.辞:(1)动以朝廷为辞(藉口)(2)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3)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4)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5)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辞令,应酬的言辞)(6)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7)近者奉辞伐罪(命令)7.殆:(1)知彼知已,百战不殆(危险,形容词)(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近于(几乎,副词)(3)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恐怕,副词)(4)思而不学则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形容词)8.当:(1)木兰当户织(对着,面对,介词)(2)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抵,相抵,动词)(3)有大石当中流(阻挡,抵挡,动词)(4)北邀当国者相见(执掌,主持,动词)(5)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承担,动词)(6)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应当,应该,动词)(7)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恰当,适合,合宜,动词)(8)犯法当死(判处,判罪,动词)(9)有狼当道,人立而啼(阻,拦,动词)(10)一夫当关,万人莫开(占据、把守,动词)(11)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值,在,正在,介词)(12)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必然,必定、一定)9.道:(1)怀其璧,从径道亡(路,道路)(2)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动词)(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规律)(4)于是废先王之道(主张,思想,学说)(5)伐无道,诛暴秦(道义)(6)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说,谈论,动词)(7)道不同,不相为谋(意向)(8)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走路、赶路,动词)(9)故园谁道有书来(料想,动词)(10)道之以政(通导、引导,动词)10.发:(1)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派遣)(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粮仓)(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开放)(4)爽籁发而清风生(响起)11.鼓:(1)齐人三鼓(击鼓)(2)微风鼓浪(震动)(3)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弹奏)(4)戊申晦,五鼓(古代夜间计时)12.故:(1)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事,事故)(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旧,与“新”相对)(3)暮去朝来颜色故(衰老)(4)累官故不失州郡也(仍然)(5)君安与项伯有故(老朋友,引申为交情)(6)既克,公问其故(原因,缘故)(7)故遣将守关者(故意,特意)(8)此物故非西产(原来,本来)(9)故臣复取璧(所以,因此)(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旧事,前例)(11)病故,物故(死亡)13.固:(1)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坚固)(2)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要的地势)(3)固请,召有司案图(坚持,坚决)(4)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顽固,固执)(5)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本来,原来)(6)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表示让步,固然,诚然)(7)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安定)(8)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坚守、安定)14.过:(1)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高中语文必修1-5全部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一、句法知识点:1.主谓宾结构:句子中包含主语、谓语和宾语,宾语可以是动词的直接宾语或者间接宾语。
2.修饰成分:句子中的修饰成分包括定语、状语和补语。
3.状语从句: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的从句叫做状语从句。
4.并列句:由两个或多个并列的句子构成,句子之间一般用逗号、顿号或者分号分开。
二、常用的句式和修辞手法:1.并列句句式:A,B(面对选择时常见的结构,如:“或者……或者……”)2.手法手法:夸张、对比、排比、设问、论证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常用的词语和表达方式:1.用“否则、则、必、岂、即……又……”等词语进行逻辑的对比或者推理。
2.使用“曾、或者、良苦用心、岂止……”等词语进行修饰和强调。
3.通过“……不仅如此,还……”等结构进行扩展和详细说明。
四、对古诗文的理解和分析:1.掌握古代文化背景:了解作者、作品和时代的关系,掌握古代文学的基本发展脉络。
2.识别古代文言文的修辞手法:通过对句子、词语和内容的分析,理解古人的表达方式和意图。
3.理解古代文人的思想和情感:通过对作品中的主题、意象和情感的分析,理解古代文人的内心世界。
五、句子成分的分析和理解:1.主语:句子的主语是动作的执行者或者进行动作的人。
2.谓语:句子的谓语是动作的核心部分,描述或者说明主语所执行的动作。
3.宾语:句子的宾语是接受动作的对象,可以是名词、代词、动词不定式或者动名词。
4.定语:修饰名词或者代词的修饰语,用于限定名词或者代词的范围和意义。
5.状语:修饰动词、形容词或者副词的修饰语,用于说明动作的时间、地点、方式等相关情况。
六、句子的排比和对仗:1.排比:将若干个相同或者相近的句子排列在一起,增强修辞效果和语感的平衡感。
2.对仗:将若干个意义相同或者相对反的词语或者句子排列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效果。
七、常见的修辞手法:1.比喻:通过类比的方式,用一个事物来表示另一个事物,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说明。
《离骚》知识点梳理一、重点词语1.掩涕:长太息以掩涕兮(掩面拭泪)2.谇:謇(jiǎn)朝谇(suì)而夕替(谏争)3.替:謇朝谇而夕替(废弃,贬斥)4.虽:虽九死而未悔(纵然,即使)5.众女: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喻指许多小人)6.蛾眉: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喻指高尚德行)7.遥诼:谣诼(zhuó)谓余以善淫(造谣,诽谤)8.偭:偭(miǎn)规矩而改错(背向,引申为违背)9.度:竞周容以为度(法度,准则)10.溘:宁溘(kè)死以流亡兮(突然,忽然)11.异道:夫熟异道而相安(不同道)12.尤:忍尤而攘诟(罪过)13.伏:伏清白以死直兮(守,保持)14.相道:悔相道之不察兮(观察,选择道路)15.及:及行迷之未远(趁着)16.止息:驰椒丘且焉止息(停下来休息)17.初服:退将复修吾初服(当初的衣服,比喻原先的志向)18.岌岌:高余冠之岌岌兮(高耸的样子)19.游目:忽反顾以游目兮(放眼观看)20.缤纷:佩缤纷其繁饰兮(繁多)21.未变:虽体解吾犹未变兮(不会改变)二、通假字1.错:偭(miǎn)规矩而改错(通“措”,措施)2.邑:忳(tún)郁邑余侘(chà)傺(chì)兮(通“悒”,忧愁苦闷)3.圜:何方圜之能周兮(通“圆”)4.离:进不入以离尤兮(通“罹”,遭受)5.章:芳菲菲其弥章(通“彰”,明显,显著)6.反:延伫乎吾将反(通“返”,返回)三、一词多义1.长:①长太息以掩涕兮(副词,长久)②长余佩之陆离(使……加长)2.善:①亦余心之所善兮(以为是好的)②谣诼(zhuó)谓余以善淫(擅长)3.以为:①制芰(jì)荷以为衣兮(用……做)②余独好修以为常(认为)4.修:①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美好)②退将复修吾初服(整理)③余独好修姱以为常(美,美好)5.虽:①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惟,只是)②虽九死其犹未悔(即使,纵然)四、词类活用1.鞿羁: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名作动,约束)2.淫:谣诼谓余以善淫(动作名,淫荡的事)3.群:鸷鸟之不群兮(名作动,合群)4.死:伏清白以死直兮(为动用法,为……而死)5.屈、抑:屈心而抑志兮(使动,使……受委屈,使……受压抑)6.步:步余马于兰皋兮(使动,使……步行)7.高:高余冠之岌岌兮(使动,使……加高)8.长:长余佩之陆离(使动,使……加长)五、古今异义的词1.浩荡:怨灵修之浩荡(①古义:荒唐。
必修1《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梳理教学目标:1.回顾熟悉课文内容2.梳理文言知识点并积累记忆教学内容: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3.秦伯说(同“悦”)4.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二、古今异义1.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2.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三、词类活用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2.既东封郑(封,使…成为疆界;东,在东边)3.且贰于楚也4.越国以鄙远(鄙,意动,把…当作边邑;远,远地,形作名)5.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撤兵)6.共其乏困(乏用—缺少的东西)7.与郑人盟(盟—订(建)立同盟)8.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四、一词多义封既东封郑(做疆界,动词)肆其西封(疆界,名词)若: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望洋向若而叹(海神名)以为莫己若者(及、比得上)说: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文体的一种)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辞: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推辞)停数日,辞去告辞,(辞别)鄙: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边远的地方(“以……为鄙”)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我皆有礼,夫犹鄙我(看不起,轻视)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略微)人微言轻(地位地下,卑贱)敝: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衰败)曹操之众,远来疲敝(疲惫)许:公曰:“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答应,听从)先生不知何许人也(表处所)杂然相许(赞同)潭中鱼可百许头(约数)五、文言虚词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2、而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2016高考语文复习必修1-5文言文知识分册归纳《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字的通假意义。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了。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秦伯说。
“说”同“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
“知”同“智”,明智。
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二、找出下列句中含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其古今意义。
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时所带包裹。
若舍之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当做或把……作为;认为……是。
今义:认为。
“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泛指主人。
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到。
且贰于楚也。
“贰”,古义:从属二主、有二心;今义:数词二的大写。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
“贰”,古义: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今义:儿子。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古义:如果没有,加入没有;今义:小,细小。
“夫人”,古义:那个人;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的词类活用意义。
烛之武退秦师。
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撤兵。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驻军。
既东封郑。
封,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东,名词用作状语,在东边。
且贰于楚也。
贰,数词作动词,从属二主。
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边远的地方。
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得雄厚,变得弱小。
共其乏困。
乏困,形容词用作名词,缺少的东西。
与郑人盟。
盟,名词用作动词,订立同盟。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敝,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西,名词用作状语,在东边,向西边;封,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边境。
夜缒而出。
夜,名词用作状语,在晚上,当晚。
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名词用作状语,在早上,在傍晚。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赐,动词用作名词,恩惠、好处。
臣之壮也。
壮,形容词用作名词,壮年。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阙秦以利晋。
阙,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侵损、消减。
四、解释下列句中一词多义词的意义。
封:既东封郑。
做疆界,动词。
肆其西封。
疆界,名词。
若: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像。
若毒之乎?你。
望洋向若而叹。
海神名。
以为莫己若者。
及、比得上。
说:秦伯说,与郑人盟。
通“悦”。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杂说”,文体的一种。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陈述。
辞: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推辞。
停数日,辞去告辞。
辞别。
鄙: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浅陋。
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看不起,轻视。
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如果没有。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暗暗的。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稍微、略微。
人微言轻。
地位地下,卑贱。
敝: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疲惫。
许:许之。
答应,听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表处所。
杂然相许。
赞同。
潭中鱼可百许头。
约数。
之:公从之。
代词,代佚之狐的建议。
许之。
人称代词,指郑文公。
将焉取之。
代词,代增加的土地。
子犯请击之。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前“之”,代词,代秦国。
后“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邻之厚,君之薄也。
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夫晋,何厌之有。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是寡人之过也。
助词,的。
因人之力而敝之。
助词,的。
因人之力而敝之。
前“之”,助词,的。
后“之”,代词,指代秦君。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代词,代这件事。
将焉取之。
代词,代土地。
焉: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何,为什么。
朝济而夕设版焉。
兼词,“于之”,在那里。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兼词,“于之”,从哪里。
其:以其无礼于晋。
代词,郑国。
君知其难也。
代词,这件事。
又欲肆其西封。
代词,指代晋国。
失其所与。
代词,指代自己。
吾其还也。
语气词,表商量语气,相当于“还是”。
以: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来,连词。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以乱易整,不武。
介词,拿、用。
而: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
连词,表承接。
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因人之力而敝之。
连词,表转折。
且: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连词,表并列,又。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连词,递进,况且。
五、指出下列句中文言特殊句式。
以其无礼于晋。
状语后置句。
介词短语后置句。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状语后置句。
介词短语后置句。
佚之狐言于郑伯。
状语后置句。
介词短语后置句。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省略介词。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省略主语。
(于)子亦有不利焉。
省略介词。
(郑伯)许之。
省略主语。
夜缒(烛之武)而出。
省略宾语。
敢以(之)烦执事。
省略宾语。
(郑国)共其乏困。
省略主语。
若余郑以(之)为东道主。
省略宾语。
(于)君亦无所害。
省略介词。
(晋惠公)许君焦、瑕。
省略主语。
(此)君之所知也。
省略主语。
(秦伯)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省略主语。
(晋国)亦去之。
省略主语。
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句,“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此)君之所知也。
省略主语的判断句。
六、解释下列句中固定格式的词的意义。
无乃不可乎。
无乃……乎:恐怕……吧。
《荆轲刺秦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字的通假意义。
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高兴。
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反”通“返”,返回。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惧怕。
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
卒起不意。
“卒”通“猝”,突然。
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
请辞决矣。
“决”通“诀”,诀别。
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出现。
秦武阳色变振恐。
“振”通“震”,惧怕。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卒”同“猝”,突然。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通“捧”,捧着。
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陈”通“阵”,列阵。
二、找出下列句中含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其古今意义。
则虽欲长侍足下。
“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微太子言。
“微”,古义:假如没有;今义:小,细小。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顾计不知所出耳。
“顾”,古义:不过,只是;今义:看顾,照顾。
然则将军之仇报。
“然则”,古义:既然这样,那么;今没有这个词。
仆所以留者。
“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表结果。
既祖,取道。
“祖”,古义:路神;今义:祖先,祖父,祖宗。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去”,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提”,古义:投击;今义:拿着。
断其左股。
“股”,古义:大腿;今义:量词(用于成条的东西。
仰天太息流涕。
“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至陛下。
“陛下”,古义:殿前台阶下,今义:今指帝王、国君。
愿大王少假借之。
“假借”,古义:原谅;今义:利用或借助别人的力量来达到目的。
诸郎中执兵。
“郎中”,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医生。
皆陈殿下。
“殿下”,古义:大殿下面;今义:对太子或亲王的尊称。
左右乃曰。
“左右”,古义:近侍人员;今义:①方位词。
左边和右边;②身边跟随的人;③控制(动词);④方位词。
用在数目字后边表示概数,相当于“上下”。
事所以不成者。
“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表结果。
左右既前。
“左右”,古义:近侍人员;今义:①方位词。
左边和右边;②身边跟随的人;③控制(动词);④方位词。
用在数目字后边表示概数,相当于“上下”。
复为慷慨羽声。
“慷慨”,古义:情绪激愤;今义:不吝啬,大方。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穷困”,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长者”,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将军岂有意乎。
“有意”,古义:有心意,此引申为同意、愿意;今义含有“故意”之意。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遇”,古义:对待;今义:遇到,碰巧。
“深”,古义:刻毒;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于是”,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
终已不顾。
“顾”,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
可以解燕国之患。
“可以”,古义:可以用它来……。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秦王方还柱走。
“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的词类活用意义。
进兵北略地。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函封之。
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函封。
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前为谢曰。
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樊於期乃前曰。
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其人居远未来。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
使使以闻大王。
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太子迟之。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
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动词,向上竖起。
群臣怪之。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
箕踞以骂曰。
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
秦兵旦暮渡易水。
名词作状语,马上。
乃朝服。
名词作动词,穿上上朝的衣服。
乃欲以生劫之。
形容词作状语,活着。
箕踞以骂曰。
名词作状语,像箕一样,张开两腿坐着。
左右既前。
名词作动词,上前。
四、解释下列句中一词多义词的意义。
发: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打开。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出发。
发尽上指冠。
头发。
兵:进兵北略地。
军队。
秦兵旦暮渡易水。
军队。
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军队。
不及召下兵。
士兵。
不得持尺兵。
兵器、武器。
诸郎中执兵。
兵器、武器。
还: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返回。
秦王还柱而走。
通“环”、绕,环绕。
私: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私利。
乃遂私见樊於期。
私自、私下。
穷: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窘迫、走投无路。
图穷而匕首见。
穷尽、完结。
为: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被。
为之奈何。
对付,处理。
乃为装遣荆轲。
准备。
乃令秦武阳为副。
做。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发出。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因为。
就: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接近,趋向,走向。
轲自知事不就。
完成,成功。
引:自引而起,绝袖。
挣扎。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举起。
见:秦王必说见臣。
谒见。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被。
图穷而匕首见。
凸现,显露。
意:而伤长者之意。
情意、心意。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意料。
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意思。
使:使工以药淬之。
让。
使毕使于前。
让;使命。
使使以闻大王。
命令,派遣;使者。
见燕使者咸阳宫。
出使。
陈:恐惧不敢自陈。
陈述。
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通“阵”、列阵。
顾:顾计不知所出耳。
只是,不过。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回头看。
荆轲顾笑武阳。
回头看。
提: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