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概论
- 格式:ppt
- 大小:447.50 KB
- 文档页数:10
第一章劳动法概述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实施细则、劳动争议仲裁调节法第一节劳动法的调整对象调整对象:劳动关系,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一、劳动关系(一)、广义的: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抽象的)(二)、狭义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应从属性劳动而发生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劳动法中的概念)劳动三要素: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
后两者是属于生产资料。
劳动过程:劳动力运用劳动工具对劳动对象做出有形或无形的改变。
劳动力作为一种客体时是认得一种能力,是商品。
“劳动派遣”——卖劳动力劳动力有商品的属性,但劳动力不仅仅是商品,与商品有不同的性质,因为它与人相关,而人是主体,它存在在人的体内,一刻也不能分离,与主体(人)在自然状态下不可分离,但在经济状态下,两者是可以分离的。
所以劳动法对主体也要进行保护。
在劳务过程中会发生人同人之间的关系,即广义上的劳动关系,人包括自然人与法人;也会产生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同人的关系中的人一个是指劳动者(雇员),另一个是用人单位(雇主),可以是法人组织、非法人组织。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是相对的,受雇于用人单位,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是从属性的关系。
劳动力贵个人所有——意味着有择业权和辞职权,若归国有,则无上述权利。
用人单位可以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和经营者。
凡经纳入他人劳动组织中,受指示而为劳动力指给付者,称为从属性劳动者。
英美国家称为控制原则,是劳动关系确定最核心的标准。
1、身份上的从属性(人格的从属性——人格被用人单位吸收,产生了从属性)人格不能被吸收,人格是平等的,只能是身份被吸收。
2、履行义务的从属性,集中表现在受指示而劳动。
是一种集体化的劳动,相互之间要协调配合,所以要遵守指示。
(协作能力)——与独立劳动本质的区别。
3、经纪上的从属性。
劳动产品的归属属于用人单位。
由生产资料决定劳动岗位。
劳动法与民法最大区别是劳动法无法用平等原则去调整。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实际地位上不可能平等,用人单位起决定性作用,劳动成果也是归用人单位所有,并不归劳动者所有。
第一章劳动法概述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实施细则、劳动争议仲裁调节法第一节劳动法的调整对象调整对象:劳动关系,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一、劳动关系(一)、广义的: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抽象的)(二)、狭义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应从属性劳动而发生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劳动法中的概念)劳动三要素: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
后两者是属于生产资料。
劳动过程:劳动力运用劳动工具对劳动对象做出有形或无形的改变。
劳动力作为一种客体时是认得一种能力,是商品。
“劳动派遣”——卖劳动力劳动力有商品的属性,但劳动力不仅仅是商品,与商品有不同的性质,因为它与人相关,而人是主体,它存在在人的体内,一刻也不能分离,与主体(人)在自然状态下不可分离,但在经济状态下,两者是可以分离的。
所以劳动法对主体也要进行保护。
在劳务过程中会发生人同人之间的关系,即广义上的劳动关系,人包括自然人与法人;也会产生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同人的关系中的人一个是指劳动者(雇员),另一个是用人单位(雇主),可以是法人组织、非法人组织。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是相对的,受雇于用人单位,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是从属性的关系。
劳动力贵个人所有——意味着有择业权和辞职权,若归国有,则无上述权利。
用人单位可以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和经营者。
凡经纳入他人劳动组织中,受指示而为劳动力指给付者,称为从属性劳动者。
英美国家称为控制原则,是劳动关系确定最核心的标准。
1、身份上的从属性(人格的从属性——人格被用人单位吸收,产生了从属性)人格不能被吸收,人格是平等的,只能是身份被吸收。
2、履行义务的从属性,集中表现在受指示而劳动。
是一种集体化的劳动,相互之间要协调配合,所以要遵守指示。
(协作能力)——与独立劳动本质的区别。
3、经纪上的从属性。
劳动产品的归属属于用人单位。
由生产资料决定劳动岗位。
劳动法与民法最大区别是劳动法无法用平等原则去调整。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实际地位上不可能平等,用人单位起决定性作用,劳动成果也是归用人单位所有,并不归劳动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