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铸件常见缺陷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87.00 KB
- 文档页数:3
铝合金压铸件所有缺陷及对策大全一、化学成份不合格主要合金元素或杂质含量与技术要求不符,在对试样作化学分析或光谱分析时发现。
1、配料计算不正确,元素烧损量考虑太少,配料计算有误等;2、原材料、回炉料的成分不准确或未作分析就投入使用;3、配料时称量不准;4、加料中出现问题,少加或多加及遗漏料等;5、材料保管混乱,产生混料;6、熔炼操作未按工艺操作,温度过高或熔炼时间过长,幸免于难烧损严重;7、化学分析不准确。
对策:1)、对氧化烧损严重的金属,在配料中应按技术标准的上限或经验烧损值上限配料计算;配料后并经过较核;2)、检查称重和化学分析、光谱分析是否正确;3)、定期校准衡器,不准确的禁用;4)、配料所需原料分开标注存放,按顺序排列使用;5)、加强原材料保管,标识清晰,存放有序;6)、合金液禁止过热或熔炼时间过长;7)、使用前经炉前分析,分析不合格应立即调整成分,补加炉料或冲淡;8)、熔炼沉渣及二级以上废料经重新精炼后掺加使用,比例不宜过高;9)、注意废料或使用过程中,有砂粒、石灰、油漆混入。
二、气孔铸件表面或内部出现的大或小的孔洞,形状比较规则;有分散的和比较集中的两类;在对铸件作X光透视或机械加工后可发现。
1、炉料带水气,使熔炉内水蒸气浓度增加;2、熔炉大、中修后未烘干或烘干不透;3、合金液过热,氧化吸气严重;4、熔炉、浇包工具氧等未烘干;5、脱模剂中喷涂过重或含发气量大;6、模具排气能力差;7、煤、煤气及油中的含水量超标。
对策:1)、严禁把带有水气的炉料装入炉中,装炉前要在炉边烘干;2)、炉子、坩埚及工具未烘干禁止使用;3)、注意铝液过热问题,停机时间要把炉调至保温状态;4)、精炼剂、除渣剂等未烘干禁止使用,使用时禁止对合金液激烈搅拌;5)、严格控制钙的含量;6)、选用挥发性气体量小的脱模剂,并注意配比和喷涂量要低;7)、未经干燥的氯气等气体和未经烘干的氯盐等固体不得使用。
三、涡流孔铸件内部的细小孔洞或合金液流汇处的大孔洞。
常见铸件缺陷铸件缺陷分析、铸件质量检测数据处理一、铸件缺陷分析的分类(在GB/T5611-1998《铸造名词术语》中归结为8类102种)。
二、铸件缺陷的分析。
1.气孔是气体聚集在铸件表面,皮下和内部而形成的空洞。
气孔的孔壁光滑,稍带氧化彩色,无一定形状,尺寸和位置。
⑴.侵入性,由于浇注过程中液态金属对铸型激烈的热作用,使型砂和芯砂中的发气物(水分、粘接剂和附加物)汽化、分解和燃烧,生存大量气体,以及型腔中原有的气体。
侵入液态金属内部不能逸出所产生的空洞。
(尺寸大)。
⑵.析出性,溶解在液态金属气体中,在冷却凝固过程中,由于溶解度降低而产生的。
(数量多、尺寸小)。
⑶.反应性:液态金属与铸型界面之间、液态金属与渣之间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的孔洞。
2.夹砂结疤,沟槽、鼠尾(由于型砂腔表面受热膨胀引起的)。
3.粘砂(一般是厚壁部分)类别序号名称特征一、多肉类缺陷1-5冲砂砂型或砂芯表面局部型砂被金属液冲刷掉,在铸件表面的相应部位上形成粗糙、不规则的金属瘤状物。
其常位于浇口附近,被冲刷了的型砂往往在铸件的其它部位形成砂眼1-6 掉砂砂型或砂芯的局部砂块在机械力的作用下掉落,使铸件表面相应部位形成的块状金属突起物。
其外形与掉落的砂块很相识。
在铸件其它部位二、孔洞类缺陷2-1 气孔铸件内由气体形成的孔洞类缺陷。
其表面一般比较光滑,主要呈梨形、圆形和椭圆形。
一般不在铸件表面露出,大孔常孤立存在,小孔则成群出现2-2气缩孔指分散性气孔与缩孔和缩松合并而成的孔洞类铸造缺陷2-5皮下气孔位于铸件表皮下的分散性气孔。
为金属液与砂型之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反应性气孔,形状有针状、蝌蚪状、球状、梨状等,大小不一,深度不等。
通常在机械加工或热处理后才发现2-7 缩孔铸件在凝固过程中,由于补缩不良二产生的孔洞。
形状极不规则,孔壁粗糙并带有枝状晶。
常出现在铸件最后凝固的部位2-8 缩松铸件断面上出现的分散而细小的缩孔。
借助高倍放大镜才能发现的缩松称为显微缩松。
分甚至全部被金属填充
则形状的空洞,利用扫描电镜可观察到树枝晶,说明是液体收缩所致
在凝固收缩引起的拉应力作用下,铸件
56
皮覆盖这些气泡,结果表皮鼓出而高于胀砂
湿型铸造
凹进去的反飞翅
界限分明
鼠尾
的热节部位
受拉应力且散铸造工艺不当,铝液补缩不充分(不满足
位)
致型壁龟裂,产生脉纹
面
缺陷类别铸造法尺寸、形状缺陷湿型铸造缩孔消失模铸造
气体缺陷普通压力铸
造
裂纹低压铸造
夹杂物石膏型熔模
铸造
外观缺陷自硬性砂型
铸造
型芯缺陷壳型铸造表面缺陷金属型铸造
组织缺陷(铸铁)离心铸造,壳型端盖
断口缺陷二氧化碳硬化型铸造
力学性能缺陷冷压室压力
铸造
使用性能缺陷二氧化碳硬化湿型铸造
铸件后处理及加工缺陷冷室压铸
铸造管理缺陷金属型重力
铸造
残留物二氧化碳砂
型铸造低压铸造湿型铸造,
壳型砂芯自硬性砂型
(呋喃型)低速填充压
力铸造。
铸件常见缺陷的判定及形成原因一、毛刺:缺陷判定(1)铸件大部分或局部有圆形小疙瘩。
(2)浇口附近有圆形小疙瘩。
(面层用的锆浆质量)原因分析:1.1浆的粘度太低(粘浆越厚、越稠利于控制,不过过厚、过稠又不利于干燥)1.2滴浆时间太长,浆变的稀薄。
1.3配将搅拌不充分。
(锆浆+硅溶胶,面层要求40+2s)1.4锆浆老化:浆用的时间太长,出现胶凝(一般25天更换一次)超出有效期,强度变小。
1.5锆砂粒太粗,淋沙高度太高。
1.6化学粘砂:金属液与面层浆发生反应(Cro的含量多少)锆粉耐火度不够;浇注温度和培烧温度太高;局部过热。
1.7搅拌设备生锈(L型搅拌器)锆粉含铁磁性高。
1.8浇口附近有热点(一般浇口高15mm)1.9涂料对蜡膜的浸润性差。
即:控制毛刺的关键在于控制面层质量(锆浆质量)。
二、跑火:缺陷判定型壳在浇注时金属液穿透铸件形成不规则的金属凸起,铸件内腔,凹槽内有多余金属称外炮火。
原因分析:(1)型壳在空洞或狭缝处的强度太低。
1.1结构不合理(盲孔、细孔,高度/直径>时应无事)(5、5层型壳)1.2涂挂不良,欲湿、浮砂未清干净。
1.3干燥不良(物理硬化)1.4浆粘度太低。
(2)型壳整体强度太低(层数不够)2.1层数不够,一般大于4、5层或7、5层最大到10、5层。
2.2粘度太低。
(3)脱蜡裂(腊膨胀裂)(4)机械损伤。
(5)耐火材料热稳定性不好,高温强度低。
总论:跑火是因为所用型壳强度不够,或浇注时对型壳冲击力过大,或型壳急冷急热性差,或操作和运输过程中性壳撞击出现裂纹,在浇注时型壳开裂,钢液顺裂口外流造成。
内腔跑火则是由于内腔和凹槽等处局部未涂上涂料;涂料带气;未撒上砂使型壳存在孔隙,浇注时金属液进入空隙或穿透有缺陷的型壳形成。
三、剥落:缺陷判定:铸件表面上有大小不等的,形状不规则的疤片状凸起物。
原因分析:(1)制壳过程。
1.1面层裂与腊层的附着力太差。
1.2面层表面过度干燥,内外收缩力不同。
铸件中常见的主要缺陷有:1.气孔这是金属凝固过程中未能逸出的气体留在金属内部形成的小空洞,其内壁光滑,内含气体,对超声波具有较高的反射率,但是又因为其基本上呈球状或椭球状,亦即为点状缺陷,影响其反射波幅。
钢锭中的气孔经过锻造或轧制后被压扁成面积型缺陷而有利于被超声检测所发现,如图2.2所示。
2.缩孔与疏松铸件或钢锭冷却凝固时,体积要收缩,在最后凝固的部分因为得不到液态金属的补充而会形成空洞状的缺陷。
大而集中的空洞称为缩孔,细小而分散的空隙则称为疏松,它们一般位于钢锭或铸件中心最后凝固的部分,其内壁粗糙,周围多伴有许多杂质和细小的气孔。
由于热胀冷缩的规律,缩孔是必然存在的,只是随加工工艺处理方法不同而有不同的形态、尺寸和位置,当其延伸到铸件或钢锭本体时就成为缺陷。
钢锭在开坯锻造时如果没有把缩孔切除干净而带入锻件中就成为残余缩孔(缩孔残余、残余缩管),如图2.3、2.4、2.5所示。
如果铸件的型模设计不当、浇注工艺不当等,也会在铸件与型模接触的部位产生疏松,如图2.28所示。
断口照片中的黑色部分即为疏松部位,其呈现黑色是因为该工件已经过退火处理,使得疏松部位被氧化和渗入机油所致。
图2.28 W18钢铸件-用作铣刀齿,采用超声纵波垂直入射多次底波衰减法发现的疏松断口照片3.夹渣熔炼过程中的熔渣或熔炉炉体上的耐火材料剥落进入液态金属中,在浇注时被卷入铸件或钢锭本体内,就形成了夹渣缺陷。
夹渣通常不会单一存在,往往呈密集状态或在不同深度上分散存在,它类似体积型缺陷然而又往往有一定线度。
4.夹杂熔炼过程中的反应生成物(如氧化物、硫化物等)-非金属夹杂,如图2.1和2.6,或金属成分中某些成分的添加料未完全熔化而残留下来形成金属夹杂,如高密度、高熔点成分-钨、钼等,如图2.29,也有如图2.24所示钛合金棒材中的纯钛偏析。
(a)(b)(c)(d)(e)图2.29 BT9钛合金锻制饼坯中的钼夹杂:(a)剖面低倍照片;(b)X射线照相底片;(c)C扫描显示(图中四个白色点状显示为同一个缺陷,是使用水浸点聚焦探头以不同灵敏度检测的结果,其他分散细小的白色点状为与该缺陷无关的杂波显示);(d)B扫描显示;(e)3D显示5.偏析铸件或钢锭中的偏析主要指冶炼过程中或金属的熔化过程中因为成分分布不均而形成的成分偏析,有偏析存在的区域其力学性能有别于整个金属基体的力学性能,差异超出允许标准范围就成为缺陷,如图2.23和2.24、2.27所示。
常见铸件缺陷分析缺陷种类,缺陷名称生产原因多肉类飞翅(飞边)1.砂型表面不光洁,分型面不增整2.合理操作xx准确3.砂箱未固紧4.未放压铁,或过早除去压铁5.芯头与芯座间有空隙6.压射前机器调整、操作不正确7•模具镶块、活块已磨损或损坏,锁紧元件失效8.模具强度不够,发生变形9.铸件投影面积过大,锁模力不够10.型壳内层有裂隙,涂料层太薄毛刺1•合型操作不准确2•砂箱未固紧3•芯头与芯座间有空隙4•分型面加工精度不够5•参考飞翅内容抬箱1.砂箱未固紧2.压铁质量不够,或过早除去压铁胀砂1.砂型紧实度低:壳型强度低2.砂型表面硬度低3.金属液压头过高冲砂1.砂型紧实度不够,型壳强度不够2.浇注系统设计不合理3.金属流速过快,充型不稳定4.压射压力过高,压射速度过快5.金属液头过高掉砂1.合型操作不正确2.型砂紧实度不够3.型壳强度不够,发生破裂铸件缺陷分析缺陷种类缺陷名称产生原因多肉类外渗物(外渗豆)内渗物(内渗豆)1.铸型、型号、型芯发气最大,透气性低,排气不畅2.合金液有偏析倾向3.凝固温度范围宽或凝固速度过慢xx类气孔、针孔1.铸件结构设计不正确,热节过多、过大2.铸型、型壳、型芯、涂料等发气量大,透气性低,排气不畅3•凝固温度范围宽,凝固速度数低4.合金液含气量高,氧化夹杂物多5 •凝固时外压低6.冷铁表面未清理干净,未挂涂料或涂料烘透7.铜合金脱氧不彻底8.浇注温度过高,浇注速度过快缩孔1.铸件结构设计不合理,壁厚悬殊,过渡外圆角太小:热节过多、过大2.浇注系统、冷铁、冒口安放不合理,不利于定向凝固3.冒口补缩效率低4.浇注温度过高5.压射建压时间长,增压不起作用撮终补压压力不足,或压室的充满度不合理6.比压太小,余料饼术薄,补压不起作用7.内浇道厚度过小,溢流槽容量不够8.熔模的模组分布不合理,造成局部散热困难缩松疏松1.合金的凝固温度范围宽,或凝固速度低2.合金液体含气量高,透气性差3.参见缩孔类裂纹、冷隔类冷裂1.铸件结构设计不合理,如易变形产品道部位未加工艺加强肋,未给出预变形量:壁厚悬殊等2.铸型、型壳、砂芯、模具等退让性差3.铸件冷却过程中,冷却不均匀4.铸型、型壳、模具温度过低5.钢液中含氧量过高6.铸件落砂过早7.水爆温度过高热裂1.铸件结构设计不合理,壁厚悬殊,造成过渡区应力集中2.铸型、型壳、型芯,模具退让性差3.压铸件留模时间过长4.浇注温度过高:晶粒粗大5.合金液中气体、夹杂含量过高6.凝固温度过高,凝固速度慢7.抽芯、顶出机构在工作中偏料,受力不均匀8.铸件冷却时,热量分布不均匀,有局部过热冷隔1.铸型,模具等温度过低2.浇注系统设计不合理,浇道流程过长3.浇注温度过低4.全金液在型腔中分股过细,融合不良5.合金液压头过小,流速度过低6 .溢流槽位置不正确表面缺陷类鼠尾沟槽1.砂型紧实度不够:或紧实度过紧2.型砂湿拉伸强度低3.型壳内表面层的热膨胀大于加固层,熔烧、浇注时发生分层表面缺陷类砂结疤1.型砂紧实度不够,表面不光洁2.熔烧、浇注时,型壳分层、破裂3.合金液压头过高4.浇注时混入熔渣、熔剂等5.浇注温度过高机械粘砂1.砂型紧实度不够2.型砂粒度太粗3.合金液压头过高4.浇注温度过高化学粘砂1.合金液压头过高2.浇注温度过高3.型砂、型壳耐火度不够4.制壳材料中,杂质含量过高,和钢液发生化学作用5.钢液中含氧量过高表面粗糙、皱皮1.型砂强度不够2.砂型紧实度不足,表面粗糙:未挂涂料3.制壳时表面层涂挂后未经充分自然干燥立即刊进行硬化,表面层因急剧收缩而变成皱皮,同时有NaCL及水分浓缩现象,脱腊后型壳内表面就形成皱皮缩陷1.铸件结构设计不合理,有水平的大平面:热节过多,过大2.铸型、型壳发气量大,排气不畅3.xx、冒口配合不合理,补缩效率低4.压射压力不稳定,比压过低5.参考缩孔各内容夹杂物1.砂型紧实度不够2.型壳涂料涂层不均匀,用量过多,涂料堆积3.型壳表面残留硬化剂冷豆1.浇注时断流2.浇注速度过大,充型不平稳3.压射压力过高,压射速度快夹渣类渣气孔砂眼1.铸型或模具表面不清洁,有锈蚀或残留物2.xx不彻底,型壳内残留蜡料3.xx表面未清干净,未挂涂料4.型壳存放时间长,表面长白毛,内表面酥松,剥落5.合金熔化时间过长,气体、夹杂物含量高6.充型速度过快7.合金液压头过大8.浇注温度过高9.模组焊接处有沟槽、缝隙,涂料被合金液冲刷10.砂型紧实度不够残缺类浇不到1.型壳、铸型、型芯发气时高,排气不畅,形成背压2.铸型、模具等温度过低3.合金液压头过小4.浇注温度过低5.铸件局部壁厚太小6.参见冷隔各内容未浇满7•合金液质量不够跑火1.合金液压头过大2.浇注温度过高3.参见飞翅、毛刺各条内容形状及质量差错类变形1.铸件结构设计不合理,壁厚悬殊,易变形,易变部位未加工艺加强肋或放预变形量2.铸型,模具退让等3.浇注系统,冒口位置设计不合理,不利定向凝固,冷却时不均匀4.铸件顶出温度过高5.铸件顶出力不均匀,顶出机构偏斜6.排溢系统设计不合理,引起收缩时变形性能、成分、组织不合格类石墨漂浮1.炭当量过高2.壁厚过大球化不良1.含硫、氧量过高2 •球化剂不足3.球化处理不、工艺不正确脱碳1.钢液和型壳内氧化性气氛相互作用,浇注后又未用罩壳盖紧,也未滴煤油之类,在型内制造还原性气氛2.浇注温度过低。
.铸件缺点剖析与防备铸件缺点剖析与防备内容概要1铸件尺寸超差模料及制模工艺对铸件尺寸的影响浇注条件对铸件尺寸的影响2铸件表面粗拙影响熔模表面粗拙度的要素影响型壳表面粗拙度的要素其余影响表面粗拙度的要素3铸件表面缺点粘砂夹砂、鼠尾和凹陷花纹麻点金属刺(毛刺)金属珠(铁豆)孔洞类缺点气孔(集中气孔)弥散型气孔缩孔、缩松缩陷5裂纹和变形热裂、冷裂铸件脆动和变形6其余缺点砂眼渣孔冷隔、浇不到跑火1、铸件质量超差1、模料及制模工艺对铸件尺寸的影响熔模尺寸误差主要因为制模工艺不稳固而造成的,如合型力大小、压蜡温度(压蜡温度越高,熔模线缩短率越大)、压注压力(压注压力越大,熔模线缩短率越小)、保压时间(保压时间越长其缩短越小)、压型温度(压型温度越高,线缩短也越大)、开型时间、冷却方式、室温等要素颠簸而造成熔模尺寸误差。
2、制壳资料及工艺对铸件尺寸的影响型壳热膨胀影响着铸件尺寸。
而型壳热膨胀又和制壳资料及工艺相关。
3、浇注条件对铸件尺寸的影响浇注时型壳温度、金属液浇注温度、铸件在型壳中的地点等均会影响铸件尺寸级配粉是依据必定要求配制的粒度散布合理的粉。
该种粉粒度有粗、有细,散布分别,均匀粒径适中,能使涂料在高粉液比条件下,仍拥有适合的粘度和优秀的流动性。
.3、影响金属液精准复型的要素1)型壳温度对金属液复型的要素2)浇注温度对金属液复型的要素金属液复印型壳工作表面细节的能力,即充型能力;在此简称为“复型”能力。
为使金属液能精准复型,就一定有足够高的型壳温度和金属液浇注温度,并保证金属液有足够的压力头。
提升型壳温度对改良金属液流动能力、复型能力均有优秀成效,故型壳温度是应该予以重视的要素。
熔模锻造铸钢件用硅溶胶型壳,其焙烧温度达1150-1175℃,型壳出炉后快速浇注,使铸件轮廓清楚,表面粗拙度低。
4、其余影响铸件粗拙度的要素浇注和金属液凝结过程中,因温度较高,铸件表面会氧化,且氧化层不均匀,加上铸件表面金属氧化物有可能与型壳中氧化物作用,促进铸件表面不均匀的零落,明显地增添铸件表面的粗拙度。
产生原因分析判断及解决办法1、金属液浇注温度低或模具温度低;2、合金成分不符合标准,流动性差;3、金属液分股填充,熔合不良;4、浇口不合理,流程太长;5、填充速度低或排气不良;6、压射比压偏低。
1、产品发黑,伴有流痕。
适当提高浇注温度和模具温度;2、改变合金成分,提高流动性;3、烫模件看铝液流向,金属液碰撞产生冷隔出现一般为涡旋状,伴有流痕。
改进浇注系统,改善内浇口的填充方向。
另外可在铸件边缘开设集渣包以改善填充条件;4、伴有远端压不实。
更改浇口位置和截面积,改善排溢条件,增大溢流量;5、产品发暗,经常伴有表面气泡。
提高压射速度,6、铸件整体压不实。
提高比压(尽量不采用)。
缺陷1 ---- 冷隔缺陷现象:温度较低的金属流互相对接但未熔合而出现的缝隙,呈不规则的线形,有穿透的和不穿透的两种,在外力的作用下有发展的趋势。
其他名称:冷接(对接)缺陷2 ---- 擦伤其他名称:拉伤、拉痕、粘模伤痕缺陷现象:顺着脱模方向,由于金属粘附,模具制造斜度太小而造成铸件表面的拉伤痕迹,严重时成为拉伤面甚至产生裂纹。
产生原因 分析判断及解决办法 1、型芯、型壁的铸造斜度太小或出现倒斜度; 2、型芯、型壁有压痕; 3、合金粘附模具;4、铸件顶出偏斜,或型芯轴线偏斜;5、型壁表面粗糙;6、涂料常喷涂不到;7、铝合金中含铁量低于0.6%; 8、合金浇注温度高或模具温度太高;9、浇注系统不正确, 直接冲击型壁或型芯 ; 10、填充速度太高;11、型腔表面未氮化。
1、产品一般拉出亮痕,不起毛。
修正模具,保证制造斜度; 2、产生拉毛甚至拉裂。
打光压痕、更换型芯或焊补型壁; 3、拉伤起毛。
抛光模具; 4、单边大面积拉伤,顶出时有异声修正模具结构; 5、拉伤为细条状,多条。
打磨抛光表面; 6、模具表面过热,均匀粘铝。
涂料用量薄而均匀,不能漏喷涂料; 7、型腔表面粘附铝合金。
适当增加含铁量至0.6~0.8%;8、型腔表面粘附铝合金,尤其是内浇口附近。
铸件缺陷分析————————————————————————————————作者:————————————————————————————————日期:铸件缺陷分析(中国国家标准GB5611-85《铸造名词术语》)将铸件缺陷分为8个大类:1.夹杂类缺陷2.多肉类缺陷3.表面缺陷4.裂纹.冷隔类缺陷5.形状及重量差错类缺陷6.残缺类缺陷7.孔洞类缺陷8.性能.成分.组织不合格类缺陷下面对和工作有关的缺陷进行分析1.夹杂类缺陷:夹杂物:铸件内或表面上存在的和基本金属成分不同的质点,包括渣、砂、涂料层氧化物、硫化物、硅酸盐等。
硬点:在铸件的断面上出现分散的或比较大的硬质杂物,多在机械加工或表面处理时被发现。
砂眼:铸件表面或内部带有沙粒的孔洞。
2.多肉类缺陷:飞翅、飞边、披缝:产生在分型面、分芯面、芯头、活块及型芯结合面处,通常垂直于铸件表面且薄厚不均匀的薄片状金属凸起物。
毛刺:铸件表面上的刺状金属凸起物,常出现在砂型和砂芯的裂缝处,形状极不规则。
抬型,抬箱:由于金属液的浮力使上型或型芯局部或全部抬起,使铸件高度增加的现象。
掉砂:砂型或型芯的局部砂块在机械力作用下掉落,使铸件表面相应部位形成金属凸起物,其外形与掉落砂块很相似,在铸件其他部位往往出现砂眼或残缺。
粘膜多肉:因砂型、型芯起模时,部分砂块粘附在模样、芯盒上,引起铸件相应部位多肉。
4.裂纹,冷隔类缺陷:冷裂:容易发现的长条形而且宽度均匀的裂纹,裂口常穿过晶粒延伸到整个断面。
热裂:在铸件上有穿透或不穿透的裂纹(主要是弯曲的),开裂处的金属表面氧化。
冷隔:在铸件上有一种未完全融合的缝隙或坑洼,其交接边缘是圆滑的。
5.形状及重量差错类缺陷:舂(chong)移:由于舂移砂型或模样,而在铸件相应部位产生的局部增厚缺陷。
错型,错箱:铸件的一部分与另一部分在分型面处相互错开。
错芯:由于型芯在分芯面处错开,使铸件孔腔变形。
偏芯,漂芯:由于型芯在金属液作用下漂浮移动,铸件内孔位置偏错,使形状尺寸不符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