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相关目标及质量考核标准(药剂科)
- 格式:doc
- 大小:98.00 KB
- 文档页数:11
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及质量考核标准药剂科一、质量管理相关目标及评价指标(一)质量管理相关目标1.贯彻落实《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麻醉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精神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
2.药学部门布局、设施和工作流程合理,管理规范,能为患者提供安全、及时、有效的药学服务。
3.建立突发事件药品供应与药事管理机制。
4.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管理工作模式,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
制定、落实药事质量管理规范、考核办法并持续改进。
5.建立临床药师制,开展临床药学工作。
健全临床用药的监督、指导、评价制度,开展药物安全性监测、药物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的监测和报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协助做好细菌耐药监测。
提供合理用药咨询服务,积极推广个体化给药方案。
6.加强处方管理,落实处方点评制度,提高处方质量,保障合理用药。
7.加强特殊药品的管理,包括毒性药品、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放射药品的购置、使用与安全保管。
8.不使用非药学专业技术人员从事药学技术工作,不使用无批号、过期、变质、失效药品,不生产、销售、使用未经批准的制剂。
9.患者、医师与护理人员对药学部门服务满意。
(二)相关评价指标1.处方合格率≥95%。
2.药品帐物相符率 100%。
3.处方调配差错率<1/10000。
4.取药服务窗口等候时间≤10分钟。
5.抗菌药物销售比率占全院药品销售≤25%。
6.药品报损率(按金额计):中成药与西药<0.2%,饮片<0.5%。
7.患者对服务满意度≥90%。
(三)质量考核标准三、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职责1.认真贯彻执行《药品管理法》。
按照《药品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院有关药事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并监督实施;2.确定本院用药目录和处方集;3.审核本院拟购入药品的品种、规格、新制剂及新药上市后临床观察的申请;4.建立新药引进评审制度,制定本机构新药引进规则,建立评审专家库组成评委,负责对新药引进的评审工作;5.定期分析本院药物使用情况,组织专家评价药物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提出淘汰药品品种意见;6.组织检查毒、麻、精神及放射性等药品的使用和管理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注:药剂科作为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每项职责履行不到位扣分。
药剂科医疗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药剂科医疗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
4.临床药师门诊服务时间及服务专线应向社会公布。
未按要求执行不得
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报告不得分。
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报告不得分。
未按要求执行不得分。
无相关记录不得分。
行反馈不得分。
未按规定对抗菌药物进行监督管理不得分无相
记录不得分。
无相关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监管记录不得分。
4.协助临床医师做好新1.对本院新进的药物品种和接受进行临床观察任务的品种,临床药师应深入临床,无药物不良反应的监管不得分。
药上市后临床观察,收集、整理、分析、反馈药物安全信息。
点观察其疗效与不良反应情况,确保临床用药安全,并将收集的资料反馈有关部门无相关分析及反馈不得分。
2.与临床医师共同做好新药上市后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临床观察,做好收集、整理、分
析和反馈工作;
5.提供有关药物咨询服1.开展合理用药教育,宣传用药知识,指导患者安全用药。
务,宣传合理用药知识。
2.临床药师应承担本院药师、医师和社区医师以及来院实习、进修生的药学知
识教学任务。
3.定期组织临床科室,开展有关合理用药的座谈会或讲座,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
4.承担医师、护士、病人提出的用药咨询服务。
急救用药咨询应尽快作出解答,
未按要求执行不得分。
翩进行相关培训不得分。
未开展相应座谈会或讲座不得分。
平未在规定时间内作出回复不得分。
一般。
药剂科医疗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一、质量管理相关目标(一)质量管理相关目标1.贯彻落实《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麻醉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精神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
2.药学部门布局、设施和工作流程合理,管理规,能为患者提供安全、及时、有效的药学服务。
3.建立突发事件药品供应与药事管理机制。
4.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管理工作模式,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
制定、落实药事质量管理规、考核办法并持续改进。
5.建立临床药师制,开展临床药学工作。
健全临床用药的监督、指导、评价制度,开展药物安全性监测、药物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的监测和报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协助做好细菌耐药监测。
提供合理用药咨询服务,积极推广个体化给药方案。
6.加强处方管理,落实处方点评制度,提高处方质量,保障合理用药。
7.加强特殊药品的管理,包括毒性药品、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放射药品的购置、使用与安全保管。
8.不使用非药学专业技术人员从事药学技术工作,不使用无批号、过期、变质、失效药品,不生产、销售、使用未经批准的制剂。
9.患者、医师与护理人员对药学部门服务满意。
(二)相关评价指标1.处方合格率≥95%。
2.药品帐物相符率100%。
- -可修编.3.处方调配差错率<1/10000。
4.取药服务窗口等候时间≤10分钟。
5.抗菌药物销售比率占全院药品销售≤25%。
6.药品报损率(按金额计):中成药与西药<0.2%,饮片<0.5%。
7.患者对服务满意度≥90%。
(三)质量考核标准- -可修编.- -可修编.- -可修编.- -可修编.二、患者安全目标管理- -可修编.- -可修编.- -可修编.- -可修编.三、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职责1.认真贯彻执行《药品管理法》。
按照《药品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院有关药事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并监督实施;2.确定本院用药目录和处方集;3.审核本院拟购入药品的品种、规格、新制剂及新药上市后临床观察的申请;4.建立新药引进评审制度,制定本机构新药引进规则,建立评审专家库组成评委,负责对新药引进的评审工作;5.定期分析本院药物使用情况,组织专家评价药物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提出淘汰药品品种意见;6.组织检查毒、麻、精神及放射性等药品的使用和管理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注:药剂科作为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每项职责履行不到位扣分。
xx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持续改进方案、配套制度、考核标准和质量指标一、质量管理相关目标及相关评价指标(一)质量管理相关目标1.认真执行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包括首诊负责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手术分级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分级护理制度、查对制度、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交接班制度、临床用血审核制度等。
实行医疗质量责任追究制。
2.门诊布局合理,符合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要求。
3.有分诊、导诊服务,落实首诊负责制和科间会诊制度。
4.依据工作量及需求,合理配置专业技术人员,落实普通门诊、专科门诊、专家门诊职责,提高门诊确诊能力,保障门诊诊疗质量。
5.规范门诊医疗文书,有书写质量监控措施。
6.制定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和处理预案,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7.开展多种形式的门诊诊疗服务,满足患者不同就医需要,方便患者就医。
8.严格执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和报告制度。
(二)相关评价指标1.普通门诊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本院医师比例≥60%。
2.合格病历率≥90%。
3.处方合格率≥95%。
4.挂号、划价、收费、取药等服务窗口等候时间≤10分钟。
(三)门诊质量考核标准四、医院感染管理八、患者安全目标管理医疗质量指标:过程控制指标如下:1.门诊医师(1)严格执行首诊医师负责制。
(2)询问病史详细、物理检查认真,要有初步诊断。
(3)门诊病历书写完整、规范、准确。
(4)合理检查,申请单书写规范。
(5)具体用药在病历中记载。
(6)药物用法、用量、疗程和配伍合理。
(7)处方书写合格。
(8)第二次就诊诊断未明确者,接诊医师应:a. 建议专科就诊;b.请上级医师诊视;c. 收住院。
(9)第三次就诊诊断仍未明确者,接诊医师应:a. 收住院;b. 患者拒绝住院需履行签字手续。
(10)按专科收治病人。
(11)按病情需要,注明特殊入院方式:车送或陪护。
2.病房住院医师(1)病人入院30分钟内进行检查并作出初步处理。
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相关目标及质量考核标准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是功能检查科室重要的工作内容,其目标是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确保疾病的准确诊断和合理治疗。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质量考核标准和评估体系。
一、目标:1.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
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的首要目标是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水平。
这包括确保诊断准确性、治疗规范性、工作流程的高效性和服务质量的客观性等方面。
2.保障患者安全。
患者的安全是医疗服务的核心,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要使医疗服务更加安全可靠,防止医疗事故的发生,减少医疗风险。
3.提高诊疗效果和满意度。
通过合理的治疗方案和务实的治疗手段,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满意度,增强患者对医疗服务的信任。
4.提高科室的竞争力和声誉。
良好的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能提高科室的竞争力和声誉,增加患者的选择意愿,进而促进科室的发展。
二、质量考核标准:1.诊断准确性。
医疗质量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医生的诊断准确性。
通过比对病历和医学检查结果,评估医生的诊断水平,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准确的诊断和合理的治疗。
2.治疗规范性。
医疗质量考核还要关注医生的治疗规范性。
包括手术操作规范、药物使用合理与否、康复治疗是否达到预期效果等。
通过对治疗方案的评估和患者康复效果的追踪,评估医生的治疗规范性。
3.工作流程的高效性。
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还需要考核医疗服务的工作流程是否高效。
包括预约挂号的便捷性、检查等候时间的合理性、结果报告的及时性等。
通过对流程的测算和患者的反馈评估,评估工作流程的高效性。
4.服务质量的客观性。
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还需要考核医疗服务的客观性。
即通过患者满意度调查等手段,评估医生的服务态度、沟通能力、医疗费用合理性等方面,确保医疗服务的客观性。
三、质量改进措施:1.建立规范的病历记录体系。
加强对病历记录的监督和培训,确保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规范化病历记录内容和格式,加快病历填写进程,确保患者病历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药剂科医疗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一、质量管理相关目标(一)质量管理相关目标1.贯彻落实《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麻醉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精神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
2.药学部门布局、设施和工作流程合理,管理规范,能为患者提供安全、及时、有效的药学服务。
3.建立突发事件药品供应与药事管理机制。
4.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管理工作模式,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
制定、落实药事质量管理规范、考核办法并持续改进。
5.建立临床药师制,开展临床药学工作。
健全临床用药的监督、指导、评价制度,开展药物安全性监测、药物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的监测和报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协助做好细菌耐药监测。
提供合理用药咨询服务,积极推广个体化给药方案。
6.加强处方管理,落实处方点评制度,提高处方质量,保障合理用药。
7.加强特殊药品的管理,包括毒性药品、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放射药品的购置、使用与安全保管。
8.不使用非药学专业技术人员从事药学技术工作,不使用无批号、过期、变质、失效药品,不生产、销售、使用未经批准的制剂。
9.患者、医师与护理人员对药学部门服务满意。
(二)相关评价指标1.处方合格率≥95%。
2.药品帐物相符率100%。
3.处方调配差错率<1/10000。
4.取药服务窗口等候时间≤10分钟。
5.抗菌药物销售比率占全院药品销售≤25%。
6.药品报损率(按金额计):中成药与西药<0.2%,饮片<0.5%。
7.患者对服务满意度≥90%。
(三)质量考核标准项目质量考核内容及标准评分方法组织与制度贯彻落实《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处方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
查制度汇编与学习记录及会议记录。
无制度汇编扣5分;无考核印证扣2分;无药事会记录扣2分。
独立设置调剂室、药库(含中西药库及特殊药品库)、临床药学室、信息资料室。
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相关目标及质量考核标准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是现代医疗机构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目的是通过专业的管理手段和方法,提高医疗质量,提升患者满意度。
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的相关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医疗服务的安全性。
医疗机构需要确保医疗过程中不发生意外事件和意外事故,保证患者的安全。
2.提高医疗服务的效果和效率。
医疗机构需要有效地组织医疗资源,合理利用医疗设备和人力资源,提供高效、高质的医疗服务。
3.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
医疗机构需要提供便捷的预约和就诊方式,缩短患者等待时间,提高医疗服务的可获得性。
4.提高医疗服务的连续性。
医疗机构需要确保患者在医疗过程中能够得到持续的医疗服务,包括术后康复、复诊等。
在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中,还需要考核一些具体的质量目标和质量标准,以评估医疗机构的绩效。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质量考核标准:1.治愈率和有效率。
对于一些疾病,医疗机构需要确保治愈率和有效率达到一定水平,以证明医疗服务的效果。
2.不良事件发生率。
医疗机构需要及时记录和报告不良事件,对发生的不良事件进行分析和改进,以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3.患者满意度。
医疗机构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从而评估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
4.医疗质量评估指标。
通过使用一些评估指标,如病情转归、并发症发生率等,来评估医疗质量的好坏。
5.医疗过程指标。
通过监测和分析医疗过程中的指标,如手术时间、药物使用量等,来评估医疗过程的合理性和效率。
6.科室间协作。
医疗机构鼓励科室间的合作,建立和谐的工作氛围,以确保患者得到全面、连续的医疗服务。
以上是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相关目标及质量考核标准的一些例子。
医疗机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结合相关法规和标准,制定适合自身的质量目标和考核标准,定期进行评估和改进,从而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及质量考核标准药剂科一、质量管理相关目标及评价指标(一)质量管理相关目标1.贯彻落实《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麻醉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精神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
2.药学部门布局、设施和工作流程合理,管理规范,能为患者提供安全、及时、有效的药学服务。
3.建立突发事件药品供应与药事管理机制。
4.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管理工作模式,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
制定、落实药事质量管理规范、考核办法并持续改进。
5.建立临床药师制,开展临床药学工作。
健全临床用药的监督、指导、评价制度,开展药物安全性监测、药物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的监测和报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协助做好细菌耐药监测。
提供合理用药咨询服务,积极推广个体化给药方案。
6.加强处方管理,落实处方点评制度,提高处方质量,保障合理用药。
7.加强特殊药品的管理,包括毒性药品、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放射药品的购置、使用与安全保管。
8.不使用非药学专业技术人员从事药学技术工作,不使用无批号、过期、变质、失效药品,不生产、销售、使用未经批准的制剂。
9.患者、医师与护理人员对药学部门服务满意。
(二)相关评价指标1.处方合格率≥95%。
2.药品帐物相符率100%。
3.处方调配差错率<1/10000。
4.取药服务窗口等候时间≤10分钟。
5.抗菌药物销售比率占全院药品销售≤25%。
6.药品报损率(按金额计):中成药与西药<0.2%,饮片<0.5%。
7.患者对服务满意度≥90%。
(三)质量考核标准三、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职责1.认真贯彻执行《药品管理法》。
按照《药品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院有关药事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并监督实施;2.确定本院用药目录和处方集;3.审核本院拟购入药品的品种、规格、新制剂及新药上市后临床观察的申请;4.建立新药引进评审制度,制定本机构新药引进规则,建立评审专家库组成评委,负责对新药引进的评审工作;5.定期分析本院药物使用情况,组织专家评价药物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提出淘汰药品品种意见;6.组织检查毒、麻、精神及放射性等药品的使用和管理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注:药剂科作为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每项职责履行不到位扣分。
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
及质量考核标准
药剂科
一、质量管理相关目标及评价指标
(一)质量管理相关目标
1.贯彻落实《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麻醉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精神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
2.药学部门布局、设施和工作流程合理,管理规范,能为患者提供安全、及时、有效的药学服务。
3.建立突发事件药品供应与药事管理机制。
4.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管理工作模式,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
制定、落实药事质量管理规范、考核办法并持续改进。
5.建立临床药师制,开展临床药学工作。
健全临床用药的监督、指导、评价制度,开展药物安全性监测、药物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的监测和报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协助做好细菌耐药监测。
提供合理用药咨询服务,积极推广个体化给药方案。
6.加强处方管理,落实处方点评制度,提高处方质量,保障合理用药。
7.加强特殊药品的管理,包括毒性药品、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放射药品的购置、使用与安全保管。
8.不使用非药学专业技术人员从事药学技术工作,不使用无批号、过期、变质、失效药品,不生产、销售、使用未经批准的制剂。
9.患者、医师与护理人员对药学部门服务满意。
(二)相关评价指标
1.处方合格率≥95%。
2.药品帐物相符率100%。
3.处方调配差错率<1/10000。
4.取药服务窗口等候时间≤10分钟。
5.抗菌药物销售比率占全院药品销售≤25%。
6.药品报损率(按金额计):中成药与西药<0.2%,饮片<0.5%。
7.患者对服务满意度≥90%。
(三)质量考核标准
三、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职责
1.认真贯彻执行《药品管理法》。
按照《药品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院有关药事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并监督实施;
2.确定本院用药目录和处方集;
3.审核本院拟购入药品的品种、规格、新制剂及新药上市后临床观察的申请;
4.建立新药引进评审制度,制定本机构新药引进规则,建立评审专家库组成评委,负责对新药引进的评审工作;
5.定期分析本院药物使用情况,组织专家评价药物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提出淘汰药品品种意见;
6.组织检查毒、麻、精神及放射性等药品的使用和管理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注:药剂科作为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每项职责履行不到位扣分。
注:药剂科对临床用药未进行监督指导及整改,每项扣分。